《病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doc
病理学:8_消化系统疾病
恶变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变性坏 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病。
根据病毒种类不同,病毒性肝炎分为6种 类型: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 庚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结果判读
乙肝两对半: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 e抗体、核心抗体。
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胃炎:药物、乙醇、吸烟、中
毒、感染、应急、尿毒症 慢性胃炎:
HP感染 自身免疫 十二指肠反流
二、胃炎的病变类型: 急性胃炎(刺激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腐蚀性
胃炎、感染性胃炎)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肥厚性胃炎 其他类型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
临床与病理联系
1.规律性上腹痛(本病特点) ①溃疡周围炎:神经感受器敏感性↑; ②胃肌痉挛; ③胃酸作用刺激病灶; ④溃疡部位神经末稍暴露、胃酸及食物
刺激。 2.胃酸分泌增高: 返酸、嗳气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鉴别
病因:与胃酸分泌关系 临床表现:餐后上腹烧灼样痛/夜间空腹痛 好发部位:胃小弯近幽门处/十二指肠球部
基本病变
1.肝细胞变性、坏死、凋亡; 2.炎细胞浸润; 3.肝细胞再生; 4.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
1.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凋亡
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最常见的变化 (2)嗜酸性变:肝细胞胞浆浓缩,嗜酸
性染色,单个或几个细胞散在。 (3)脂肪变:丙型肝炎常发生
胃黏膜及腺体原有结构被小肠上皮替代,可 见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不良、胃纳差、上腹不适—腺体萎 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粘膜屏障破坏
胃液自身消化
消化性溃疡
35
正常的胃粘膜防御屏障
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②粘膜上皮屏障
③丰富的粘膜血流
36
胃粘膜防御屏障损伤因素
1) HP感染:
产生尿素酶、蛋白酶、磷酸酯酶和炎
症介质(白细胞三烯、趋化因子等) 2)胃酸分泌过多 3)胃排空延缓和胆汁返流 4)药物、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37
病理变化
4、急性感染性胃炎
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
10
急性胃炎(腐蚀性)
(二)慢性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
3、慢性肥厚性胃炎
4、疣壮胃炎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
2、长期慢性刺激 3.十二指肠液返流 4、自身免疫损伤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粘附胃上皮细胞:产生粘附素
◆适应高酸环境:分泌尿素酶,水解尿素→氨、CO2
◆降解表面粘液: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细胞空泡毒素等→空泡变性
14
1 慢性浅表性胃炎
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是胃黏膜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部位:胃窦部多见,多灶性或弥漫状分布 大体:胃黏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
或糜烂,表面可见灰黄或灰白粘液性渗出物覆盖
③肉芽组织层
④瘢痕层
42
⑤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a.妨碍组织再生,不易愈合
b.防止溃疡底血管出血
⑥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变性、断裂→球状增生 →疼痛(创伤性神经纤维瘤) 溃疡边缘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 →诊断溃疡病的重要依据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20
光镜
(1)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病理学》 消化系统疾病
3. 慢性肥厚性胃炎 (hypertrophic gastritis)
部位:胃底 胃体 病变:胃黏膜增厚变宽,脑回状
黏液分泌细胞增加 胃小凹增生 达黏膜下
4. 疣状胃炎 黏膜表面疣状突起
一、 概述 部位:十二指肠 、胃 (3:1)
复合性:胃 + 十二指肠 急性 慢性 多 (慢性消化性溃疡)
相关死亡 30余万/年
HAV: RNA 儿童青少年 20% 消化道
急性
HBV: DNA 青壮年 50% 体液、血道
HCV: RNA
血道
HDV:δ因子,缺陷性 依赖HBV复制 血道 HEV:RNA 青壮年 孕妇 消化道
变质性炎
(一)变质性改变
1.胞浆疏松化 气球样变
—— 溶解性坏死
点状
2-3个肝细胞坏死
胃 --- 饱食痛 周期性 季节(春 冬)
五、结局及并发症
1.结局 (1)愈合:吸收 肉芽填充 上皮覆盖 (2)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2.并发症 出血:最常见 (20-25%) 少 大便隐血 多 柏油样便 呕血 穿孔:5% 急性 剧痛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慢性 局限性腹膜炎 幽门狭窄梗阻: 3% 功能性 器质性 呕吐 代谢性碱中毒 癌变(胃溃疡):1%
一、概述
由肝炎病毒(甲 乙 丙 丁 戊 庚,嗜肝细胞)引起的以肝 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 变质性炎 传染病
1.临床
食欲减退 厌油 恶心 乏力 肝大 压痛 肝功能障碍 黄疸 发展:慢性 — 肝硬化 — 肝癌
2. 发病及传染途径
卫生部2002年 中国卫生统计资料 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65.15/10万 死亡率 0.06/10万 教材: HBV携带及肝炎 1.2亿
《病理学》第七版8消化系统疾病
后天性狭窄常见原因:食管黏膜上皮因炎症破坏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药品腐蚀,修复后形成瘢痕性
狭窄:食管肿瘤如食管癌不同程度阻塞食管管腔;食管周围组织病变从外部压迫食管所
致,如肺及纵隔肿瘤、动脉瘤、甲状腺肿等。
(二)食管扩张
食管扩张(dilatation of es()phagtl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的组织学改变程度并不一定一致。
病因与发病机制 因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导致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下段,食管黏膜损
伤而引起的炎症.因此本质上属于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管炎。
病理变化 大体上或胃镜观察大多仅见局部黏膜充血,重度损害表现为明显的充血。
早期病变镜下表现为上皮增生及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伴有局灶上皮坏
紊乱.常有腺体扩张、萎缩和程度不同的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局部黏膜肌层常增厚。
Barrett食管的主要合并症与反流性食炎一样,即消化性溃疡、狭窄、出血,还可发生
非典型增生和腺癌。
二、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迟缓不能
(一)食管狭窄
食管狭窄(esop}lageM sterIOSI’S)可分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在狭窄部位的上方常伴有
呈灶状或弥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
胞浸润。
结局:大多经治疗或合理饮食而痊愈。少数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 r‘opflIc gastr’itis)本病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
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本型胃炎的病
病理变化 大体上Bai-rett食管黏膜区可见橘红色、天鹅绒样不规则形病变,在灰白
病理学复习题之消化系统疾病
10.中晚期食管癌最常见的 肉眼形态是
A. 形成明显的环形狭 窄
B. 形成较深的溃疡缺 损
C. 如蘑菇状突入管腔 D. 灰白色、质地较软 E. 灰红色、质地较软 ;
13.左侧大肠癌的常见肉眼类型是 A.隆起型 B.溃疡型 C.浸润型 D.胶样型 E.早期癌 ;
5.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 播途径是
A.经血传播 B.经消化道传播
4
C.经呼吸道传播 D.性传播 E.母婴传播 ;
6.毛玻璃样肝细胞出现于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持续性肝炎 D.慢性活动性肝炎 E.HBsAg 携带者 ;
7.肝细胞亚大片坏死,伴肝细胞结 节状再生常见于
E.溃疡呈椭圆形 ;
4.慢性阑尾炎的病变特点是 A. 阑尾全层弥漫性中性粒细胞
浸润 B. 阑尾壁局部坏疽
2
C. 阑尾粘膜坏死伴中性粒细胞 浸润
D. 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 炎细胞浸润
E. 阑尾腔闭塞,远端粘液潴 留;
不均 B.结节大小相仿 C.肝脏呈深绿色 D. 纤 维 组 织 沿 门 静 脉 分
3.不符合慢性胃溃疡合并症的是 A.穿孔 B.幽门狭窄 C.癌变 D.出血 E.粘膜萎缩 ;
4.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的病变特 点是
A. 阑尾全层弥漫性中性粒细胞 浸润
B. 阑尾壁局部坏疽 C. 阑尾粘膜坏死伴中性粒细胞 浸润 D. 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 炎细胞浸润 E. 阑尾腔闭塞,远端粘液潴 留;
隔包绕 E.肝细胞索排列紊乱 ;
5.易转变为大肠癌的息肉有 A. 腺瘤性息肉 B. 炎症性息肉 C.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D. 增生性息肉 E. 幼年性息肉 ;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重点——消化系统疾病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一、慢性表浅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 gastritis):病变:肉眼: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浅层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 gastritis):(一)病因和分型:1、A型: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病变在胃体部。
2、B型: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病因可能与吸烟、酗酒或滥用水杨酸类药物(如APC)等有关。
其病变部位在胃窦部。
(二)病变:1、肉眼: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有的几乎消失。
粘膜表面呈细颗粒状。
2、胃镜检查:(1)正常胃粘膜的桔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2)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粘膜界限明显;(3)萎缩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3、镜下:(1)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
(2)在粘膜固有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肥厚性胃炎:病变特点是,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
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
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著。
四、疣状胃炎:病变处胃粘膜发生一些大小不等的糜烂,其周围粘膜隆起,因而形成中心凹陷的病灶,形如痘疹。
病灶主要分布在幽门窦部。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一、概述: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
二、病变(一)部位:胃小弯侧、胃窦部多见。
(二)特点:1、肉眼:溃疡通常只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5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粘膜皱襞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
2、镜下:溃疡底大致由4层组织组成: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
增殖性动脉内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在溃疡边缘常可看到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愈着。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桥 接 坏 死
嗜酸性坏死
炎细胞浸润
肝细胞再生 沿未破坏的网状支架进 行,可恢复原有结构。
网状支架塌陷,肝细胞再 生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
胆小管增生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病毒性肝炎
普通型肝炎
急性普通型
慢性普通型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 亚急性重型
黄疸型 无黄疸型
轻度
中度 重度
肝细胞广泛变性, 点状坏死,慢性 炎细胞浸润
急性普通型肝炎
毛玻璃样细胞
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仅600800g, 质地软,表面皱缩;切面呈黄 褐色,充血出血。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广泛坏死, 无明显再生现象, “一片荒凉”。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第四部分
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portal cirrhosis)
脐周V丛曲张 “海蛇头”
出 血
黄疸
肝掌
蜘蛛痣
蜘蛛痣
各种原因
肝细胞 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 弥漫增生 肝细胞 结节状再生
肝结构破坏, 假小叶形成
肝血循环 被改建
肝变硬 变形
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至1000g,硬度增加,表面小 结节状(≯1cm),切面呈结节状,大小一致,其间 为增生的纤维条索薄而较均匀,整个肝脏弥漫受累。
切面呈结节状,大小一致,其间为增生的纤维 条索薄而较均匀,整个肝脏弥漫受累。
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约占 肝炎的50%,
我国感染乙型 肝炎病毒的人 群约1.2亿,大 多为病毒携带 者
乙型 肝炎
乙肝病毒母婴围产期传播几乎为100%
,并与肝硬化与肝癌关系密切,
肝脏的正常结构
肝脏的正常结构
正常肝细胞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肝胆胰)
Peptic ulcer – an infectious disease!
Helicobacter pylori causes life-long infection
镜下: 1)粘膜全层慢性炎症; 2)固有腺体萎缩(分三级); 3)化生(肠上皮、假幽门腺);4)可出血、活动性炎症;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肠上皮化生
Intestinal metaplasia
胃粘膜上皮 由肠型腺上皮 取代,出现吸 收细胞、杯状 细胞和潘氏细 胞。
Peptic ulcer / morphology / 2
2.镜下(底部)
由内向外大致可分四层。 1) 渗出层(Zone of inflammatory exudate) 2)坏死层(Zone of necrotic materials) 3)肉芽组织层(Zone of granulation tissue) 4)疤痕层(Zone of collagenous scar)
Chronic gastritis / atrophic / types / 2
A,B型胃炎比较
A型
B型
病因 部位 抗内因子、壁细胞抗体 胃酸分泌 B12水平 恶性贫血 血清胃泌素 G细胞增生 伴消化道溃疡
自身免疫 胃体、胃底 阳性 下降 降低 常有 升高 有 无
HP感染 胃窦 阴性 正常或稍降 正常 无 低 无 常有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重点:1.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2.三步曲: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癌3.消化道的癌:食道癌,胃癌,大肠癌4.阑尾炎内容:慢性萎缩性胃炎1.发生与HP感染有关2.病变特点:1)粘膜层萎缩变薄腺体减少,这是本病最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2)粘膜层固有层见不同程度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上皮化生:a)假幽门腺化生:胃底胃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b)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取代,出现杯状细胞、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
消化性溃疡病一、溃疡病的病因:胃液的消化作用,粘膜抗消化能力减低(HP)网站整理二、病理变化:1.部位: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小,直径<1cm.胃窦部小弯侧,直径<2cm.2.溃疡底的4层(由浅入深):1)炎性渗出物:少量白细胞、纤维素等2)坏死组织3)新鲜的内芽组织4)陈旧的疤痕组织: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神经纤维的损伤及小球状增生三、结局和并发症:1.出血(10%~35%)2.穿孔(5%),十二指肠球部多见3.幽门狭窄(3%)4.恶变(≤1%,胃溃疡多见)阑尾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和阻塞二、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共同特点:阑尾壁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中性粒细胞局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2.急性蜂窝织性(化脓性)阑尾炎:中性粒细胞见于阑尾壁各层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中性粒细胞浸润阑尾壁全层伴坏死三、结局及合并症1.大多手术治疗2.部分转为慢性3.细菌沿门静脉入肝形成肝脓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上消化道大出血为肝硬化的最常见并发症(V )
•简答题
1比较良性、恶性溃疡的大体形态特点。
答:良性、恶性溃疡大体形态特点比较如表所示: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外形
圆或椭圆形
不规则形,四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直径一般v2cm
直径>2cm
深度
较深
较浅
边缘
平整,不隆起
不规则隆起
底部
较平坦
2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因水分增多而肿胀,变圆,胞浆透亮,细胞体积超过 正常1倍以上者为气球样变性。
3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包 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和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选择题
1消化性溃疡最好发于:(B)
A胃小弯近幽门部B十二指肠球部
C胃与十二指肠球部D十二指肠下段E胃体部
齐,底部平坦干净,周边粘膜萎缩变薄,有时可见粘膜皱裳自溃疡向四周呈放射 状排列;
③ 镜下特点:胃粘膜局部组织呈凹陷缺损,其底部从上至下可见典型的四层结 构;
Q渗出层: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b坏死层: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物质
c肉芽组织层: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较多,少许炎细 胞浸润
3简述肝硬化晚期腹水形成的机制。
4试述慢性胃溃疡的好发部位,肉眼和镜下病变要点。
5叙述肝硬化时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名词解释
1革囊胃:浸润性胃癌癌组织向胃壁弥漫性浸润使胃壁增厚,可达2-3cm,质硬,胃腔缩小,粘膜皱壁消失,尤如皮革成制成之囊袋样,恶性度较多。
2嗜酸性小体:为单个肝细胞凋亡,肝细胞胞浆失水皱缩,胞体复小,核碎裂或
A Kuptler大细胞;B气球样变性;C Acidoplilic body
D点状坏死;E Lytii hecrosis
•是非判断题
1溃疡病特指发生于消化管的溃疡。
2胃癌引起的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
3肝硬化晚期腹水的生成机制之一是肝内结缔组织增生压迫于肝静脉主干。
•简答题
1简述胃癌的组织发生及其慢性胃炎的关系。
D胃分泌功能严重障碍,维生素B及吸收障碍
E血清胃壁细胞抗体阳性
2疡病在病理上组织损伤至少要深达哪一层:(C)
A粘膜层B粘膜肌层C粘膜下D肌层E浆膜层
3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
A上消化道大出血B自发性腹膜炎;
C肝性昏迷;D原发性肝癌E功能性肾衰竭
•是非判断题
1小肠型不完全化生相对于大肠型不完全化生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较密切。
2以下哪项为进展期胃癌的肉眼形态? (C)
A表浅凹陷型B隆起型C息肉型D凹陷型E表浅平坦型
3病毒性肝炎基本病变中,属于间叶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的有:(A)
A Kuptler大细胞;B气球样变性;C Acidoplilic body
D点状坏死;E Lytii hecrosis
•是非判断题
1溃疡病特指发生于消化管的溃疡。(V)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多
周围粘膜皱裳向溃疡集中皱裳中断或增粗呈结节状
2试列表比较溃疡病大出血与肝硬化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区别。
答:见表:
溃疡病大出血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病史有溃疡病史有肝脏病史
临床症状 有上腹部疼痛、返酸、暧多有上腹饱胀、食欲不振、消
气等瘦、乏力等
身体检查 除多有上腹部压痛外,无多有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
•名词解释
1革囊胃
2嗜酸性小体
3胆石症
选择题
1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
A胃体弥漫性病变,很少或不累及胃窦B常伴有恶性贫血
C病变主要在胃窦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D胃分泌功能严重障碍,维生素B及吸收障碍
E血清胃壁细胞抗体阳性
2疡病在病理上组织损伤至少要深达哪一层:
A粘膜层B粘膜肌层C粘膜下D肌层E浆膜层
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 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致之。
3海蛇头: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脐周围静脉迂曲,并向上及向下腹壁延伸的 表观。
•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溃疡镜下的四层分层的?(B)
A渗出层B纤维层C坏死层D肉芽组织层E疤痕组织层
2胃溃疡多位于胃小侧,愈近贲门愈多见。(X )
3急性重型肝炎发生机制主要是免疫功能过强,感染病毒多,毒力强。(V )
•简答题
1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点。
答:(1 )肉眼观:①正常胃粘膜的桔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②萎
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正常胃粘膜清楚;③萎缩处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2)光镜下:腺上皮皱缩,腺体变小,胃体部或底部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 常出现肠上皮化生,粘膜固有层出现炎细胞浸润;
2酒精性肝病与肝硬化病理变化的比较和联系。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三)
•名词解释
1肠上皮化生
2肝细胞气球样变
3假小叶
•选择题
1消化性溃疡最好发于:
A胃小弯近幽门部B十二指肠球部
C胃与十二指肠球部D十二指肠下段E胃体部
2胃溃疡的合并症最常见的是:
A梗阻B穿孔C出血D癌变E粘连
3我国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性肝硬变)的常见原因为:
A慢性酒精中毒B营养缺乏C毒物中毒D病毒性肝炎E药物中毒
•是非判断题、
1根据组织学分型早期胃癌以乳头状腺癌最为多见・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理改变可分为四层,由浅到深可分为:渗出层、肉芽 组织层、瘢痕组织层和坏死层
3上消化道大出血为肝硬化的最常见并发症
简答题
1比较良性、恶性溃疡的大体形态特点。
2试列表比较溃疡病大岀血与肝硬化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区别。
2请列表比较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区别;
答:(见表)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四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溃疡直径一般V2cm
溃疡直径常>2cm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
周围粘膜
皱裂向溃疡集中
皱裂中断,呈结状肥厚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二)
•名词解释
1毒性蜂窝织性胃炎:即感染性胃炎,由化脓菌感染所致的胃粘膜弥漫性化脓性
2胃癌引起的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x)
3肝硬化晚期腹水的生成机制之一是肝内结缔组织增生压迫于肝静脉主干。
(x)
•简答题
1简述胃癌的组织发生及其慢性胃炎的关系。
答:胃癌的组织发生有以下三点:① 胃癌细胞主要为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 干细胞;② 肠上皮化生与癌变,肠上皮化生可过渡到肠型胃癌,肠化生病变向 胃癌移行;③非典型增生与癌变,胃癌时重度非典型增生多出现在癌旁,有的 与癌变呈移行关系。
2请列表比较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区别;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二)
•名词解释
1毒性蜂窝织性胃炎
2假小叶
3海蛇头
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溃疡镜下的四层分层的?
A渗岀层B纤维层C坏死层D肉芽组织层E疤痕组织层
2以下哪项为进展期胃癌的肉眼形态?
A表浅凹陷型B隆起型C息肉型D凹陷型E表浅平坦型
3病毒性肝炎基本病变中,属于间叶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的有:
其他体征腹水、蜘蛛痣、肝掌、黄疸等
肝病体征
生化检查 肝功多在正常范围同多有肝功能损害
血化验 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与血小板
减少
X线检查多有龛影或间接影像可见食管有虫蚀样改变
3简述肝硬化晚期腹水形成的机制。
答:①门静脉高压,毛细血管压力高,管壁缺氧,通透性增加水及电解质成分,
血浆渗出;② 肝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致使低蛋白血症;③再生结节压迫肝窦
3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上消化道大出血B自发性腹膜炎;
C肝性昏迷;D原发性肝癌E功能性肾衰竭
•是非判断题
1小肠型不完全化生相对于大肠型不完全化生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较密切。
2胃溃疡多位于胃小侧,愈近贲门愈多见。
3急性重型肝炎发生机制主要是免疫功能过强,感染病毒多,毒力强。
简答题
1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点。
消失,整个肝细胞变成一个源红色的固形小体,称之为嗜酸性小体
3胆石症: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分析出,凝集而形 成结石。发生于各级胆管内的称胆管结石,发生于胆囊内的称胆囊结石。
•选择题
1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C)
A胃体弥漫性病变,很少或不累及胃窦B常伴有恶性贫血
C病变主要在胃窦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或小叶纤维化致窦内压升高,使大量淋巴液形成,从肝包膜及淋巴管漏出,进入 腹腔;④ 肝灭活激素水平下降,使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增多水钠潴留。
4试述慢性胃溃疡的好发部位,肉眼和镜下病变要点。
答:① 好发部位: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靠近幽门处,尤其多见于胃窦部;
②肉眼特点:胃粘膜面有一卵圆形溃疡病灶,直径<2cm;溃疡边缘光滑整
脂肪肝,肉眼观,肝大而软,黄色,肝硬化,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后 期,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切面可见小结节,为纤维组织包绕,呈黄褐色或黄绿,而脂肪肝是脂滴将细胞核推剂到细胞一侧,肝细胞肿大变圆,如未发展到纤维化, 或者可以恢复。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三)
•名词解释
1肠上皮化生:指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被有杯状细胞,具有 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的上皮所取代,与小肠上皮相类似。
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出现上皮化生,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 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称为假幽门腺化生, 是产生胃腺的厚固之一。疣状胃炎病变会伴有不典型增生,此为具有癌变潜能的 —种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