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技术3
第三代双源CT双能量不同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优化选择
吉林医学2021年2月第42卷第2期• 335 •第三代双源CT双能量不同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优化选择高晓玲,刘瑛,陈学志,赵运春,周连军,李清林(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C T M R室,内蒙古宁城024200)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线性融合120K V、非线性融合及Mono E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 T A中的优化选择。
方法:对30例患者应用低对比剂(20~25 m l)在双能模式下行头颈部C T A检查,分别获取线性融合(A组)、自动最佳单能量(B组)、非线性融合(C组)图像,对比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 T值及S D值,计算S N R及C N R,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三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B组、C组评分与A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B组评分与C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三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 T值及C N 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 N 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 T值均大于A组(P均<0. 05),C组C N R高于A组、B组(P<0. 05),A组、B组间C N 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非线性融合技术及最佳单能量均可获得高C T值及C N R,非线性融合技术优于两者。
[关键词]双源C T;双能扫描;X线计算机;头颈部血管造影;图像处理头颈部动脉螺旋C 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angiography ,CTA)成像便于系统全面地了解头颈部血管情况 ,可 为临床提供真实准确、清晰直观的血管图像[1],头颈部大范围 扫描野及大剂量对比剂应用同时引起高辐射剂量及增加对比 剂潜在风险,本研究通过增加螺距减少扫描时间,降低对比剂 剂量,引起图像质量的下降,通过重建技术线性融合(linear blending,L B)、非线性融合(non-linear blending,N B L)及最佳 单能量(Mono E)进行后处理,寻求最佳图像的重建方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3篇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一篇:常见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领域中的一种诊断工具,它通过先进的光学、声学和电学设备,对人体内部的结构、组织和功能进行非侵入式的检查,以便于医生们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
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X线检查:X线是最早开发出来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通过发射高能量的X射线,可以穿透人体部位,对内部的骨骼和器官进行成像。
X线检查广泛应用于骨科、牙科和胸部疾病等领域。
2. CT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它通过用X射线多次扫描患者身体,在不同角度上得到多张断面图像,然后用计算机将这些图像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三维图像。
CT扫描广泛应用于癌症、肺部疾病、胃肠道疾病等领域。
3. MRI检查: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利用磁场和高频电磁波进行成像的技术,它能够对人体内部的软组织、神经和血管等做出高分辨率的图像。
MRI检查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心脏病、关节病等领域。
4. 超声检查:超声是利用声波的反射和散射特性,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
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肝胆系统、泌尿系统、乳腺等多个部位。
它不仅无辐射、无创伤,而且非常安全,是孕妇与儿童最为常用的影像检查技术。
5. PET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分子影像学技术,它可以检测人体内的代谢反应,对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
以上是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应症。
在医生选择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技术的优劣和安全性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技术,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CT检查技术 第三,四节
此方法突出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空间分 辨力,对显示小病灶、小器官及其细微 结构优于其它扫描方法。主要用于普通 扫描的一种补充。如肺部HRCT, 扫描的一种补充。如肺部HRCT,能清晰 显示以次级肺小叶为基本单位的肺内细 微结构,诊断和鉴别诊断支气管扩张, 肺内单个或播散小病灶,弥漫性与结节 性病变时常用。也可作为独立的扫描检 查方法,如内耳、肾上腺、垂体微腺瘤 的扫描等。
6.图像堆积扫描 图像堆积扫描(stack slice 6.图像堆积扫描 图像堆积扫描( scanning)是利用多个薄层扫描图像,通过图像 scanning)是利用多个薄层扫描图像,通过图像 叠加功能进行重建图像的检查方法。在普通CT 叠加功能进行重建图像的检查方法。在普通CT 机和螺旋CT机上均可实施。其方法是设置好扫 机和螺旋CT机上均可实施。其方法是设置好扫 描层厚及其它扫描条件,进行大mAs薄层无间 描层厚及其它扫描条件,进行大mAs薄层无间 隙扫描或薄层螺旋扫描,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然后选择叠加参数进行叠加,叠加效果不理想 时可变换叠加参数再进行重建图像,直至效果 理想。一般选层厚1 理想。一般选层厚1~3mm,45OmAs扫描, mm,45OmAs扫描, 叠加数3 叠加数3~5层为宜。叠加后的CT图像,信息 层为宜。叠加后的CT图像,信息 量加大,信噪比得到改善,减少了伪影。可用 于颅底部的CT检查,有助于发现脑干和后颅窝 于颅底部的CT检查,有助于发现脑干和后颅窝 的病变。
1.对比剂 增强扫描使用碘对比剂,目前 1.对比剂 己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 己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表3-1)。 1)。
2.常规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扫描(common 2.常规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扫描(common contrast scanning)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按 scanning) 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可在普通CT机上实 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可在普通CT机上实 施。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注入对比剂。即以 2~4ml/s的流速注入对比剂50~100ml,注射 ml/s的流速注入对比剂50~100ml, 完毕立即扫描。其血管增强效果明显,但消失 也快。因此扫描时最好选择兴趣层面开始,尔 后再补齐整个扫描范围。另一种是快速静脉滴 注法,即快速注静脉滴注对比剂100~180ml, 注法,即快速注静脉滴注对比剂100~180ml, 滴注50ml后开始扫描,此方法血管内对比剂浓 滴注50ml后开始扫描,此方法血管内对比剂浓 度维持时间较长,但血管增强效果不如团注法。 还可以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即先静脉团注法注 入半量对比剂,剩余半量快速静脉滴注,边滴 注边扫描,血管增强效果有所改善。
放射医学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知识CT
放射医学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知识CT一、CT的分类与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初CT机问世以来,前20年CT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扫描方式的改进上,大致经历了五代。
进入螺旋时代,CT 扫描方式仅以螺旋扫描和非螺旋扫描划分。
(一)非螺旋CTCT的扫描是指X线管和探测器同步围绕患者某一断面进行360o投影数据采集的过程。
在滑环技术出现以前,CT的扫描运动由于受X线管高压电缆、信号传输电缆等的牵制,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扫描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
第一、二代CT扫描方式是平移+旋转扫描方式。
第一代方式只有 1个探测器,用笔形X线束。
扫描时X线管和探测器一起对患者某一断面作直线平移运动扫描,从身体一侧扫描至另一侧;然后X线管和探测器一起旋转1︒角;再反方向平移扫描。
直至完成180︒内的180个平行投影采集。
扫描一个断面需3~5分钟。
第二代扫描方式探测器增加到3~30个,X线束扩展为5︒~20︒的小扇形束,覆盖探测器全部。
平移扫描后的旋转角度提高到扇形射线束夹角的度数,扫描时间缩短到20~90秒。
第三代扫描方式为旋转/旋转扫描方式。
X线管和探测器一起围绕患者旋转扫描,没有平移运动。
这是因为探测器数目增加到300~800个,X线束是能覆盖整个人体断面的宽扇形束,扫描时间缩短到1~5秒。
第四代扫描方式仅有X线管的旋转运动,探测器的数目达600~1500个,固定在360︒的圆周上。
扇形X线束覆盖人体整个断面,接受X线束照射的探测器输出信号。
扫描速度也达1~5秒。
它是在三代方式尚不完善时出现的,与三代方式同时存在。
第五代扫描方式又称电子束CT。
其扫描系统由一个电子束X 线管和由864个固定探测器组成的阵列构成,扫描过程没有机械运动。
其X线管有一个电子枪、偏转线圈和处于真空中的巨大的半圆形钨靶(四个)构成。
扫描时电子束沿X线管轴向加速,电磁线圈将电子束聚焦,并利用磁场使电子束快速偏转,轰击半圆形钨靶。
扫描时间可达50ms,主要用于心脏检查。
ct3级探伤标准
ct3级探伤标准CT3级探伤标准引言: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通过对物体进行多角度的X射线扫描,利用计算机重建出物体的断层图像,从而实现对物体内部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CT技术在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探伤领域,其中CT3级探伤标准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标准。
一、CT3级探伤标准的介绍CT3级探伤标准是指对被检测物体进行CT扫描后,根据扫描图像中缺陷的形态、大小、位置等参数,进行缺陷评定和分类的标准。
该标准主要用于判断被检测物体中的缺陷是否符合规定的接受标准。
二、CT3级探伤标准的要求1. 缺陷形态:CT3级探伤标准对缺陷形态有明确的要求,主要包括裂纹、夹杂、气孔、疏松等不同类型的缺陷形态。
2. 缺陷大小:CT3级探伤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缺陷有不同的大小要求,一般以缺陷的最大尺寸为评定标准。
3. 缺陷位置:CT3级探伤标准对缺陷的位置也有一定的要求,主要考虑缺陷对物体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4. 缺陷评定:CT3级探伤标准根据缺陷的形态、大小、位置等参数进行评定,一般分为合格、不合格和待定三个等级。
5. 标准可行性:CT3级探伤标准应具备可行性,即能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有效应用,同时要考虑到成本、时间和人力等因素。
三、CT3级探伤标准的应用CT3级探伤标准主要应用于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用于质量控制和缺陷评定。
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行业中,CT3级探伤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关键零部件的缺陷情况,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CT3级探伤标准的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a. CT3级探伤标准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缺陷的形态和位置,有利于准确评定缺陷的严重程度。
b. CT3级探伤标准适用于不同材料和复杂结构的检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c. CT3级探伤标准可以实现对三维物体的全面检测,能够发现常规方法难以察觉的微小缺陷。
2. 局限性:a. CT3级探伤标准的应用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成本较高。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3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3CT扫描技术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
在CT成像过程中,正确的参数标定对于获得清晰、准确的图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继续介绍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一、CT系统参数标定1. 精确定位标定精确定位标定是CT系统参数标定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保证扫描图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精确定位标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离心偏移标定:离心偏移是指CT系统中X射线管和探测器之间的偏移。
在进行标定时,需要使用适当的标定工具和方法,以确保离心偏移能够被准确测量和调整。
(2)旋转中心标定:旋转中心是CT系统中X射线管旋转轴和探测器中心之间的对应关系。
正确的旋转中心标定可以确保在扫描过程中获得准确的成像信息。
(3)图像位置标定:图像位置标定是指对CT系统中的X射线管、探测器和影像重建算法进行校准,以确保扫描图像的位置信息准确无误。
2. 切片厚度和间隔标定切片厚度和间隔是CT成像中的重要参数,它们直接影响到扫描图像的清晰度和空间分辨率。
在进行切片厚度和间隔标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测量切片厚度和间隔:在进行标定之前,需要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对切片厚度和间隔进行准确测量。
(2)校准扫描参数:在获得切片厚度和间隔的测量数据后,需要及时校准CT系统的扫描参数,以确保获得的成像数据符合临床要求。
(3)验证标定结果:完成切片厚度和间隔标定后,需要对标定结果进行验证,以确保标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灵敏度和线性度标定(1)使用标准标定工具:在进行灵敏度和线性度标定时,需要使用经过验证和校准的标准标定工具,以确保标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严格按照标定流程:在进行标定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定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
二、CT成像技术在进行CT成像时,正确的参数设置和操作流程对于获得清晰、准确的成像数据至关重要。
CT成像技术模拟题3
CT成像技术模拟题31. 颅脑CT检查为了较好地显示第四脑室及基底节结构,常采用下列哪种扫描基线A.听眶线B.听眦线C.听眉线D.Reid's线E.冠状位正确答案:C颅脑CT检查采用听眉线(江南博哥)扫描,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幕上显示基底节好。
2. 有关颅脑CT扫描定位线的描述,错误的是A.冠状层面扫描能较好显示大脑深部、大脑凸面B.听眶线是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C.听眦线是外耳孔中点与外眼眦的连线D.听眉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E.采用听眉线扫描,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幕上显示基底节好正确答案:D听眶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
3. 临床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CT检查应采用A.横断平扫B.冠状位平扫C.平扫加增强D.直接增强E.CTA正确答案:A颅脑扫描方法的选择,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一般只做横断平扫。
4. 关于颅脑CT扫描的描述,正确的是A.横断面扫描基线最常用的是听眉线B.冠状位扫描基线与听眦线垂直C.观察脑组织结构取窗宽150~200HU、窗位35HUD.脑梗死应先做平扫然后增强E.脑膜瘤只做平扫检查正确答案:B5. 不属于颅脑EML扫描基线优点的是A.标志醒目,定位准确B.通过3个颅凹的最低处C.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D.扫描范围不理想E.幕上显示基底节好,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正确答案:D听眉线有以下优点。
第一标志醒目,定位准确;第二通过3个颅凹的最低处,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楚,扫描范围理想;第三幕上显示基底节好,幕下显示第四脑室好。
6. 颅脑横断面扫描时,哪一条基线最为常用A.听眦线B.听眉线C.听眶线D.听眉下线E.听眶下线正确答案:A7. 颅脑扫描常规采用的层厚和层距分别为A.1mm、1mmB.2mm、2mmC.3mm、3mmD.5mm、5mmE.10mm、10mm正确答案:E8. 为观察脑组织结构,常取窗宽和窗位为A.60HU、20HUB.150HU、25HUC.400HU、35HUD.80~100HU、35HUE.1000~1500HU、350HU正确答案:D9. 为观察颅骨结构,常取窗宽和窗位为A.150~350HU、20~35HUB.1000~1500HU、250~350HUC.1000~2000HU、-500HUD.500~1000HU、200~400HUE.3000~4000HU、250~350HU正确答案:B10. 临床怀疑脑肿瘤的患者宜选择A.只做横断平扫B.只做脑部CTAC.先做平扫后增强D.直接增强E.横断平扫加冠状扫描正确答案:C脑肿瘤、脑脓肿先做平扫然后增强。
CT技师成像技术真题3-(1)
CT技师成像技术真题3-(1)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需要做CT增强扫描的是A.脑萎缩B.颅内肿瘤C.颅脑外伤D.急性脑出血E.颅颌面畸形答案:B[解答] 颅脑扫描方法的选择: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等一般只做横断平扫;脑肿瘤、脑脓肿等先做平扫然后增强;脑血管畸形等可做脑部CTA;脑瘤术后可直接增强扫描。
2. 不属于CT扫描注意事项的是A.准确定位B.作必要的记录C.选择正确的延迟扫描时间D.四肢检查尽可能双侧同时扫描E.体位方向需准确标明答案:C[解答] CT的扫描检查工作:选择扫描方向,是头先进还是足先进。
患者的位置是仰卧、俯卧、左侧还是右侧卧。
如果是增强扫描,要注明C+,其他特殊扫描方式,必要时也注明。
定位时确定扫描范围,四肢检查尽可能双侧同时扫描以便3. 腹主动脉CTA不能显示的血管是A.肾动脉B.脾动脉C.无名动脉D.腹腔动脉E.肠系膜下动脉答案:E[解答] 腹主动脉CTA能显示的血管是:肾动脉、脾动脉、无名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4. 与CT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无关的是A.螺距B.管电流C.管电压D.机房屏蔽E.层厚答案:A[解答] 在单层螺旋CT扫描中,床运行方向(Z轴)扫描的覆盖率或图像的纵向分辨力与螺距有关。
在单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只产生一幅图像(不考虑回顾性重建设置因素),而多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根据不同的CT机,可以同时产生4、8、16或更多的图像。
5. CR系统中记录X线影像的是A.IPB.胶片D.增感屏E.平板探测器答案:A[解答] IP是CR成像系统的关键元器件,是采集或记录图像信息的栽体,并代替了传统的屏/片系统。
6. 医用干式激光打印机的技术优势不包括A.影像打印质量好B.照片质量稳定性好C.无废弃药液污染D.可接驳多台成像设备E.对胶片型号匹配要求低答案:E[解答] 干式激光打印机需用直热式成像(TG)胶片,代表胶片是AGF、A公司的DRYSTAR(TM)DT2胶片。
胸部CT技术规范
胸部CT技术规范胸部CT技术规范一、检查前准备1.了解病史:在进行胸部CT检查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以便为检查提供参考。
2.告知风险:在检查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告知CT检查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患者准备:要求患者脱去上衣,取下金属饰品,以免影响CT图像质量。
二、检查技术1.检查定位:根据检查部位,确定扫描范围。
一般采用仰卧位进行扫描,头先进。
特殊情况下可采用侧卧位或其他体位进行检查。
2.扫描参数: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扫描参数,包括扫描层厚、扫描时间、管电压等。
胸部CT一般采用薄层扫描,常用的层厚为1-3mm。
3.扫描方法:一般采用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扫描。
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观察肺小叶结构的病例,可以采用高分辨率CT(HRCT)技术进行扫描。
4.图像重建:根据需要,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到不同角度的图像。
常用的重建方法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等。
5.图像处理:对于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图像,可以进行一些图像处理,如窗宽、窗位调整、图像放大等。
三、图像质量评价1.图像清晰度:图像的清晰度是评价CT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应保证图像清晰度足够高,以便观察胸部结构和病变细节。
2.对比度:良好的对比度对于胸部CT图像的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获得最佳的对比度。
3.定位准确性:定位准确性是指图像中各结构的位置是否准确。
对于胸部CT图像来说,定位准确性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观察气管、支气管和血管等结构的位置准确性。
4.辐射防护: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以减少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损伤。
四、常见病变的观察与分析1.肺部病变:肺部病变是胸部CT最常见的检查目的之一。
应观察肺内有无肿块、结节、肺炎等病变,并分析其性质。
2.支气管病变:支气管病变也是胸部CT常见的检查目的之一。
应观察支气管有无狭窄、扩张、异物等病变,并分析其性质。
《CT三维重建》PPT课件
2021/6/10
15
MPR or CPR
让三维体元数据分别绕X、Y、Z轴旋转任意角度,再 用任意平面截取,或划一曲面线,以曲面线所确定的柱 面来截取新层面,构成多平面重组或曲面重组。
优点:①能以任何方位、角度、层厚、层数自由重 组新的断面图像;②重组图像可反映X线衰减值的差异, 当血管显示不清尤其有价值;③操作方便。
8、MRA ( TOF) 和( PC) 两种技术、二维(2D) 和三维(3D) 图像重建,3D - TOF 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对血管的搏 动敏感性较差,对供血动脉较粗、血流速度快。而复 杂血管,例如动静脉畸形的检查较为理想;3D - PC 技 术,特别在血管畸形有明显出血的时候为最佳检查方 法。但是3D - PC 因需反复预测最佳血液流速,成像时 间长,临床应用较少。
小血管易产生狭窄、梗阻假象,轻-中度狭窄不易鉴别。
2021/6/10
21
SSD
2021/6/10
22
VR
给不同CT值指定不同的颜色和透明度, 则三维体元阵列视为半透明的,假想投射光 线以任意给定的角度穿过它,受到经过的体 元作用,通过观察平面得到图像。
优点:丢失信息最少,立体感强。 缺点:①操作选择适宜的CT值分类重要, 需要人机交互动态进行;②运算量大,需要 大容量计算机。
血管畸形:静脉型(海面状血管畸形、静脉畸形)
淋巴管型(淋巴管瘤、囊性水肿)
毛细血管型
动静脉型(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
混合型
3、不足:海面状血管畸形及静脉畸形形态学及生物学不同
没有动脉型血管畸形一类
淋巴管型畸形不见于CNS
2021/6/10
3
Russell分类
1、病理解剖为基础,20年沿用 2、分类:动静脉畸形
CT3质构仪操作手册
BROOKFIELD CT3质构仪操作手册
手册版本号:M/08-371A0708 说明: 请以英文操作手册为准, 中文版本只作参考。
With offices in: Bosto• Guangzhou
BROOKFIELD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11 Commerce Boulevard, Middleboro, MA 02346 USA TEL: 508-946-6200 Or 800-628-8139 (USA excluding MA) FAX: 508-946-6262 INTERNET:
IPB及附属设备基本结构与原理
IPB及附属设备基本结构与原理
IPB及附属设备基本结构与原理
一、封闭母线 二、CT 三、PT 四、GCB
一、IPB
IPB基本结构与原理
➢ 组成
IPB由外壳、导体、短路板、支撑绝缘子、伸缩 节、防结露装置、密封装置、其他配套装置等组 成。
➢ 电站共有8台套完整的离相封闭母线及其附属设备,概 括来说主要电气设备有主回路设备、△回路设备、分支 回路设备、发电机出口电压互感器柜、主变压器低压侧 电压互感器和避雷器柜、热风保养系统以及附属设备组 成。
四、GCB
IPB基本结构与原理
GCB结构
每套GCB装置及其附属设备主要包括1组断路器及其操作机构(Q0)、1组隔离开 关及其操作机构(Q9)、2组接地开关及其操作机构(Q81、Q82)、1组发电机 侧冲击保护电容器、1组变压器侧冲击保护电容器、1套现地控制柜、3个灭弧室等 。
IPB基本结构与原理
3、误差限值
(1) 测量用电压互感器的电压误差和相位差在额定频率和额定一次电压的80%— 120%之间的任一电压,二次负荷为25%—100%额定二次负荷之间任一数值下,互 感器二次绕组的电压误差和相位差限值不超过下表所列数值。
(2)保护用电压互感器的电压误差和相位差在额定频率及5%额定电压和额定电 压乘以额定电压因数的电压下,负荷为25%—100%额定二次负荷之间任一数 值下,互感器二次绕组的电压误差和相位差限值不超过下表所列数值。
均压线加装
三、PT
IPB基本结构与原理
1、PT介绍
JDZX4—20 型电压互感器
JDZX4—20 型电压互感器为单相、户内用环氧树脂浇注式全封闭型PT ,供电压等级为20kV,额定频率为50Hz 交流电力系统中做电压、电 能测量及继电保护用。(J-电压互感器,D-单相,Z-浇注式,X-带剩余 电压绕组,4-设计序号,20-电压等级)
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CT检查技术)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放射医学技师专业实践能力(CT检查技术)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A2型题1.下面关于脊柱Ct扫描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颈椎椎体扫描采用5mm层厚,5mm层间距B.颈椎椎间盘扫描采用2ram层厚,2mm层间距C.胸椎扫描采用5~8mm层厚,5~8mm层间距D.腰椎椎间盘扫描采用5mm层厚,5mm层间距E.腰椎及骶尾椎椎体扫描采用8mm层厚,8mm层间距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2.下面关于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扫描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双手及腕关节的扫描采用俯卧位B.双肩关节、胸锁关节的扫描采用仰卧位C.双膝关节、踝关节和下肢长骨的扫描采用俯卧位D.双足扫描时应仰卧E.双髋关节及股骨上段的扫描采用仰卧位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3.CT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工作不包括A.患者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B.被检查患者的家属不能进入CT室C.对患者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D.对于不能合作的患者事先给予镇静剂E.需要做增强的患者做或不做过敏试验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4.不是CT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工作的是A.做盆腔扫描检查的患者,还需提前一天作好口服对比剂的准备B.做腹部检查的患者,须根据检查的需要,事先作好口服对比剂或水等的准备C.需要作增强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D.昏迷的患者,须事先给予镇静剂E.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5.CT扫描注意事项不包括A.不合作息者,CT扫描前应作镇静或麻醉处理B.CT检查病人应先更衣、穿鞋套C.认真阅读申请单,审查申请单D.扫描参数根据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临床要求确定E.需增强扫描的病人,可以不做碘过敏试验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6.下面哪项不是颅脑CT扫描的适应证A.颅脑外伤B.脑血管意外C.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D.头晕E.脑萎缩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7.颅脑CT扫描的方法不包括A.平扫B.增强扫描C.CT脑血管造影D.脑血流灌注E.立体扫描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8.颅脑CT扫描的扫描基线不包括A.听眦线B.听眉线C.听眶线D.听鼻线E.眶耳线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9.关于颅脑CT增强扫描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为平扫后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B.直接增强扫描是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C.平扫后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D.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30秒开始扫描E.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60秒开始扫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0.下面对颅脑CT后处理技术应用正确的是A.颅脑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摄影B.观察脑时用窗宽80~100HU,窗位35HU左右C.骨窗的窗宽1500~2000HU,窗位300~500HUD.观察软组织时用窗宽400~500HU,窗位30~60HUE.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用窗宽80~100HU,窗位35HU左右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1.鞍区CT扫描的适应证不包括A.鞍区骨质破坏、钙化B.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C.高血压病D.垂体瘤术后复查E.鞍区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2.鞍区CT扫描技术不包括A.横断位扫描鞍区CT检查一般需作增强扫描B.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C.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可用3~5mmD.扫描范围从听眦线至鞍区上缘E.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须加作常规头部扫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3.鞍区CT、扫描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横断位扫描鞍区CT检查常规做增强扫描B.冠状位扫描可用颅脑颌顶位或顶颌位C.冠状位扫描层面尽可能与鞍底平行D.冠状位扫描层厚和层间距视蝶鞍大小选择3~5mmE.放大动态扫描主要用于大腺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4.鞍区CT扫描后处理技术正确的是A.窗宽和窗位固定不变B.若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接近时,可适当加大窗宽C.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D.常用脑窗和骨窗E.窗宽400~600HU,窗位35~40HU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5.下面关于眼及眼眶CT扫描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横断位扫描,听眶线与床面垂直B.横断位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或听眦线C.扫描范围一般从眶底至眶顶D.冠状位扫描听眶线与床面平行E.冠状位扫描扫描范围从眼球前部至鞍底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6.下面关于眼及眼眶CT扫描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横断位扫描,听眦线与床面平行B.横断位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或听眦线C.扫描范围一般从眶底至额窦D.冠状位扫描听眶线与床面垂直E.冠状位扫描扫描范围从眼球后部至海绵窦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7.耳部CT扫描的适应证不包括A.先天性耳道畸形B.肿瘤C.炎症D.药物性失聪E.外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8.下面对耳部CT扫描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横断位扫描,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B.颞骨横断位扫描常用0°和30°断面C.0°轴位扫描时,头稍仰,使听眶线与床面垂直D.30°轴位扫描时,头稍前屈,使听眉线与床面垂直E.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眼眶上缘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19.下面对耳部CT扫描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A.冠状位扫描,头冠状面与床面平行B.颞骨冠状位扫描常用0°和30°断面C.0°轴位扫描时,头稍仰,使听眶线与床面垂直D.30°轴位扫描时,头稍前屈,使听眶线与床面垂直E.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眼眶上缘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20.鼻与鼻窦CT扫描技术正确的是A.横断位扫描患者仰卧,先扫头颅正位定位像B.冠状位扫描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能清晰显示C.横断位扫描,扫描范围从硬腭至蝶窦D.冠状位扫描,扫描范围从蝶窦后壁起至上颌窦前壁止E.必须用螺旋扫描方式扫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21.下面对颌面部CT扫描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A.适应证有肿瘤及放疗后复查、炎症、外伤等B.平扫时,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垂直C.扫描范围,鼻咽部从蝶鞍床突上扫描至舌根D.鼻咽部,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E.腮腺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22.咽喉部CT扫描技术不包括A.平扫,病人仰卧,颈部与床面平行B.定位像:咽喉部侧位定位像C.咽喉部常规检查,一般以横断位、螺旋扫描为主D.扫描范围,喉部从舌骨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E.扫描基线:扫描层面分别与咽部或喉室平行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23.咽喉部CT扫描技术中正确的是A.咽喉部CT检查适用于咽喉部炎症B.病人仰卧,使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C.定位像为咽喉部正位定位像D.咽喉部常规检查,一般以横断位、非螺旋扫描为主E.增强扫描延迟扫描时间35秒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24.颈部CT扫描的适应证不包括A.占位性病变B.淋巴结肿大C.血管性病变D.神经炎E.颈部外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25.下面对颈部CT扫描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A.平扫,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B.摄取颈部侧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选择从胸腔人口至下颌角区域进行扫描C.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D.甲状腺的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可用10mmE.扫描方式为螺旋或非螺旋均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26.下面对颈部血管造影扫描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A.患者仰卧,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B.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胸腔人口至颅底的扫描区域C.静脉注射对比剂100ml,流速5ml/sD.单层螺旋的扫描层厚2~3mm,间隔1~1.5mm;多层螺旋的扫描层厚0.75~1mm,重建层厚1mm,间隔0.7~1mmE.延迟扫描时间15~18秒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CT检查技术。
Ct3上电时序详解
上电时序解说从上面的流程图可以看出,EC和南桥是整个上电流程的核心器件。
首先我们要确保两者在待机状态下的供电正常。
EC有四个供电,VDD、VCC、A VCC、VBAT。
待机状态下,只有VCC和AVCC需要供电,VDD在开机后供电。
至于VBA T,则情况不一,它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接VCCRTC,一种是接地,具体以图纸为准。
当供电正常后,EC接下来要完成的动作是复位和晶振起振,复位(LREST)由下面的电路完成。
另一种常见的复位形式(华硕F8V)当上面的动作完成后,EC开始读取EC code。
CT3的EC Code和BIOS共用一个存储芯片(Share ROM架构),在待机状态下,EC需要透过XBUS总线读取BIOS芯片中的ECCODE。
我们可以通过捕XBUS总线的波形,判断EC 是否正常进入待机。
如下图:除了EC正常读取EC Code,以下的条件也必须要同时满足才能正常开机。
44PIN,ACIN。
适配器检测信号,该信号实际由充电芯片MAX1772转换而来,具体转换电路如下图:使用反向击穿稳压管的方法获取适配器检测信号,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案,如IBM T40。
不过在T40中,该信号为低电平有效,与CT3状态相反。
25PIN,LID_EC#。
该信号由3VPCU提供上拉,受控于Lid Switch,具体电路如下:Lid信号在某些比如志合、精英的机种上。
并不影响开机,但是会出现比如启动后无背光、启动到Logo自动关机等现象。
EC接收到开机键发送的DNBSWON#后,首先要做的动作是发出S5_ON和RSMRST#。
这两个信号都是用来提供南桥返回挂起模块(Suspend well)的工作条件,S5_ON用于提供返回挂起模块需要的S5供电,RSMRST#用来复位返回挂起模块。
只有南桥的RTC模块和返回挂起模块工作正常,南桥才能完成后续的开机动作。
随后,EC发出DNBSWON#给南桥,通知南桥开机。
注意该信号与南桥之间反接了一只二极管用于防漏电。
医学影像系统原理3CT
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Phenomena)
又称体积平均值效应。即在同体像素中,存在有不同衰 减系数的物质时,对这些衰减系数的平均值。也就是在 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密度的组 织时,其所测得的CT值是它们的平均值,因而不能真实 地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组织的CT值。当病变组织小于层厚 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反映该病变组织的CT值。如果病 变组织的密度高于周围其它组织,所测得病变组织的CT 值低于其本身真实的CT;反之,如果病变组织的密度低 于周围其它组织,所测得病变组织的CT值高于其本身真 实的CT。因此,在临床扫描工作中,对小病变的扫描, 力求使用薄层扫描或部分重叠扫描,以减轻部分容积效 应的干扰。
(七)探测器
探测器是接收透射X线光子,并将其转换成相同强 度比例的电信号的装置,是采集数据的主要部件。探测 器必须具备如下性能:①良好的X线接收和转换能力, 检测效率高。②对于能量范围在40-100kev之间的不同 强度的X线都能均匀接收,线性好。③稳定性好,受理 化因素影响小,使用寿命长。④余辉短,恢复能力强。 ⑤体积小,空间配置容易,几数据采集系统和
磁盘获得的数据,进行运算后,再返回主控计算机进
行终端显示,它与主控计算机并行工作。
14
其他设备
1.磁盘机和相关存储媒介 磁盘机是计算机运行的重要部件。它既 是用来存储支持计算机运行的操作系统软件和CT工作软件,也可 以对采集的原始数据和重建后的图像进行储存,同时还起着从磁 带或光盘中存取图像的中介作用。 存储病人的图像、计算机原始数据以及相关病人资料的媒介很 多,如各种磁带、光盘、磁光盘和软盘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 速发展,这些媒介的存贮容量越来越大,存取速度也越来越快。
4
CT的发展阶段
ct3与ct4病理的应用和原理
CT3与CT4病理的应用和原理应用CT3和CT4技术在病理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它们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和病理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应用:•疾病诊断:CT3和CT4技术可以通过对病人体内组织和器官的非侵入性扫描,提供丰富的解剖信息,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位置。
它们可用于肿瘤、感染、血栓、炎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断。
•治疗监测:CT3和CT4技术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医生可以跟踪病人在接受放疗、化疗或手术后的变化,以评估治疗效果、检测复发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病理研究:CT3和CT4技术在病理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提供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帮助病理学家研究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构变化和病理学表现,进一步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原理CT3和CT4技术是基于X射线和计算机重建原理的。
以下是它们的原理解释:•CT3原理:CT3技术采用连续的X射线束扫描体内的组织和器官。
X 射线通过人体后,被置于其后的感应器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
计算机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重建,生成二维影像。
这些影像可显示出组织和器官在不同层面上的断面图像,以及它们的密度和形态学特征。
•CT4原理:CT4技术是CT3的升级版,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丰富的成像能力。
它使用旋转式X射线源和多个感应器,可以同时获得多个角度下的影像。
计算机利用这些不同角度的信息,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重建,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学信息,以更清晰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细节。
CT3和CT4的优势CT3和CT4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影像学技术有以下几个优势:•非侵入性:CT3和CT4技术是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不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
病人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降低了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
•快速成像:CT3和CT4技术可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完成扫描。
这大大缩短了检查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高分辨率:CT3和CT4技术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显示细微的结构和病理学特征。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3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3CT扫描仪在进行成像前需要进行一定的参数标定,常见的参数包括:1)切片厚度切片厚度是指每个图像切片的厚度,一般选择1mm或1.25mm。
在进行参数标定时,需要使得不同切片之间的CT值变化尽可能地小。
实际中,为了加快扫描速度,人们可能会增加切片厚度,但这会导致成像质量下降。
2)像素间隔像素间隔是指每个像素之间的物理距离,一般选择0.5mm或0.625mm。
像素间隔的选择需要平衡成像质量与扫描速度。
3)X线输出X线输出是指每个像素所对应的CT值,需要进行线性校准。
X线输出均匀性是指同样密度的物质,不同区域的CT值应该基本相同。
需要进行辐射剂量校准,确保扫描时X线强度的均匀性。
5)对比度分辨率对比度分辨率是指系统在成像中要分辨出来的最小物理差异,需要根据扫描任务的不同进行调整。
6)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CT系统可以分辨出的最小物理结构的大小。
为了提高空间分辨率,需要尽可能地减小切片厚度和像素间隔。
2. CT成像CT成像根据上述参数进行扫描,得到了一系列的X线影像。
在影像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图像去噪、图像重构和图像配准等步骤。
1)图像去噪图像去噪是一种常见的图像增强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中值滤波、均值滤波、高斯滤波等。
这些滤波器可以使得图像的信噪比提高,图像的细节更加清晰。
2)图像重构图像重构是指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变换得到更加清晰的图像。
常见的图像重构技术包括反投影法、滤波反投影法和阈值分析法。
3)图像配准图像配准是指将多个CT扫描的图像进行匹配,以便进行多个图像的比较和分析。
常见的图像配准技术包括基于特征匹配的配准和基于局部最小方差的配准。
总体来说,CT成像技术在医学应用、工程应用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优化CT系统参数标定和图像重构技术,可以获得更加精准的成像结果。
ct技术原理
ct技术原理
CT技术原理
CT技术全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X射线辐射
扫描人体或物体,利用计算机重建图像的影像诊断技术。
其原理基于X射线的穿透能力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之间的
差异。
在CT扫描中,患者会被放置在一个环形装置中,该装置包含
一个旋转的X射线源和一个接收器。
X射线源会发射X射线
束穿过患者的身体或物体,并由接收器记录下通过的射线。
由于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通过患者的身体或
物体的不同部位的射线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接收器采集到的射线数据被发送到计算机中,计算机会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图像重建。
在重建过程中,计算机会根据射线通过的不同部位的吸收信息,确定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从而生成一幅二维或三维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显示出患者身体或物体的内部结构,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变或异常情况。
CT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快速和精确的成像能力。
相比于传统的
X射线摄影,CT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解剖信息,并且可以进
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
此外,CT扫描对于体内硬组织和
软组织的成像都具有较好的分辨率。
尽管CT扫描在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其使用X射线辐
射也带来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长时间或频繁进行CT检查的患者。
因此,在使用CT技术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需要,权衡使用该技术带来的利弊,并采取合适的辐射保护措施。
petct的deauville5分类法3分的定义
petct的deauville5分类法3分的定义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优势,可以同时提供代谢和解剖信息。
Deauville 5分类法是用于评估PET图像中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效果的标准。
Deauville 5分类法将PET图像中淋巴结的代谢活性与周围正常组织的代谢活性进行比较,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用来评估肿瘤治疗的反应程度。
其中,3分被定义为“可能出现病变残留或可能存在病变的新发生”。
具体来说,3分代表在治疗后PET图像上,淋巴结的代谢活性与周围正常组织相比略有增加。
这可能意味着在局部区域可能存在治疗响应不完全的病变残留,或者可能出现新的病变。
医生通常会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Deauville 5分类法的具体定义可能会因医院或专家的个人偏好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使用时应该参考相关的研究和指南。
此外,PET-CT结果的解读应由资格医务人员进行,并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第三节 CT图像 正常颅脑CT图像
脑组织窗 WL:40,WW:100
骨窗 WL:600,WW:2500
第三节 CT图像 正常胸部CT图像
肺窗
纵隔窗
WL:-650,WW:1600
WL:40,WW:400
第三节 CT图像
二、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
1.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异物;
做好胃肠道准备及制动等。
2.分辨力(resolution):是判断CT机性能和图像质量 的重要指标;
(1)空间分辨力:与视野、矩阵和层厚相关;
(2)密度分辨力:受X线剂量及采集层厚影响; (3)时间分辨力:反映CT机的扫描速度;
空间分辨力与密度分辨力是相互制约的
第三节 CT图像
3.图像重建算法:根据被检部位特点及诊断要求选择合 适的图像重建算法;
5
第三节 CT图像 7.CT窗口技术(window technology) CT窗口技术是指将CT值有选择的进行适当的灰阶图像 表达,提供最大诊断信息的技术; (1)一般人眼能区分16个灰阶; (2)窗宽(window width,WW):影响图像的对比度; (3)窗位(window level,WL):影响图像的亮度; (4)图像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为: 窗位—1/2窗宽,窗位+1/2窗宽 (5)窗宽相同,窗位不同,或者窗位相同,窗宽不同, 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均不同。
颅底 高密 度骨 质导 致的 伪影
第三节 CT图像
第三节 CT图像
6.伪影(artifact):伪影指CT图像中与被扫描组织结 构无关的异常影像;产生的原因可有:
(1)设备方面:硬件性能不稳、扫描参数不当;
()受检者方面:
①运动伪影:移动条纹状伪影;
②线束硬化伪影:X线吸收差异所致;表现为条状、 星芒状、放射状伪影。
CT扫描伪影
运 动 伪 影 颅内 高密 度金 属导 致的 伪影 颈椎 内固 定金 属物 所致 的伪 影
3
第三节 CT图像 2.CT图像是人体断面图像:
(1)CT扫描采集的X线信息是多方位的,通过重建 可获得断面影像;
(2)一般为横断面,解剖结构清晰,图像无重叠。
3.CT图像可以进行后处理:
(1)螺旋扫描后的容积数据; (2)重建 reconstruction:可改变算法、矩阵、 视野等; (3)重组 reformation:有MPR、CPR、MIP、VR、 SSD等。
4
第三节 CT图像 4.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较低: CT图像的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 5.CT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高: (1)CT值可更量化的反映密度差异,使得CT图像的 密度分辨力比X线图像高; (2)CT检查可更多的应用于软组织器官,如脑、纵 膈、肝脏等腹部器官。 6.CT图像是灰度图像: (1)与X线图像一样,用灰度反映组织对X线的吸收 程度; (2)黑影表示低密度区,白影表示高密度区。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第五章 CT检查技术
第三节
CT图像
张多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节 CT图像
一、CT图像的特点
CT检查技术使用CT扫描机架旋转扫描,多角度采集受 检者信息后,经一系列数据的转换和图像处理等获得的CT 图像与X线检查技术获得的图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CT图像是数字化重建图像: (1)因检测器会将采集到的X线信息直接转化为数字信 息,并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息即原始数据,需要经过 图像重建才能转化为显示数据,近而形成CT图像。 (2)由按矩阵排列的像素构成。像素反映的是人体相 应单位容积(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1)标准算法:颅脑; (2)软组织算法:纵膈、腹部脏器、盆腔器官等; (3)骨算法:内耳、骨组织、肺组织; 螺旋扫描后的容积数据,可变化多种算法。 4.噪声(noise): (1)噪声会导致图像质量下降,使密度分辨力下降;
(2)一般空间分辨力高、X线剂量小的图像上噪声大。
第三节 CT图像 5.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 (1)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 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映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 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2)与扫描层厚和被检组织周围的组织密度相关,降低了 小病灶的检出率,也影响了组织结构边界的清晰显示,降低 了图像质量; (3)在空间分辨力低的图像上,部分容积效应也显著;可 通过增大矩阵、薄层扫描减少部分容积效应,近而提升空间 分辨力,但噪声会增加,导致密度分辨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