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2.2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2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I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考要求: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3.理解城市化的意义4.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5.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人口乡村人口88.7%11.3%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乡村人口60%40%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3.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观念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归根结底,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水平速度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早高慢晚低快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带城市化水平不平衡、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课题研究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如何?②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③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我国有没有出现?。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2.2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2.2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30%
20%
10%
0%
1945年 1955年 1965年 1975年 1985年 1995年
读图,描述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高楼大厦中的棚户区
100%
英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逆城市化
75%
50%
25%
0% 1800年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读图,描述英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环城东路
“环城东路不环城”说明温州发生了什么变化?
温州城乡人口比重统计图
100%
75%
50%
25%
0%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10年 2030年
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
读图,说明从1950年到2010年温州城乡人口比重发生的变化。
小结
4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荷兰 加拿大
100%
城市人口比重
75%
A
50%
B
25%
0%
1800年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年份
⑴A、B两条曲线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是 代表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是 曲线。 ⑵据图归纳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b b b
是什么?
大城市郊区的别墅群
为什么?
曲线,
提示:从起步早晚、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等角度分析
小结
试描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是什么推动了城市化?
10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迅速膨胀 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
城市
人口(万)
1.纽约(美国)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城镇化)
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思考:城市化过程中除了地域转变, 还有哪些转变? 如:人口转变(由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由第一产业转 移到第二、三产业
城市化一词的四个含义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各个集中点的扩大) 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 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
一、同步城市化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 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 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 现得相当明显。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 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 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 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 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 象,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城市人口 比重
2.5%
13.3%
28%
41%
50%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 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 重迅速上升
世界特大城市(100万以上)的变化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8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总63-68课时2.2城市化(1)[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城市概念2、城市化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授过程]: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读图]P36图2-2-3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表现在:(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2)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读图]2-2-4,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1. 概念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 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4. 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 结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 续推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 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 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 乡差距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 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从城市化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 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 (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 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 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 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 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一个首要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 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必修二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必修二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欠发 达 受教育程度低, 整体文化素质低
城市建设用地
第二、三产

业城市景观
变 为
密集,非农业人


发 达 受教育程度高,
整体文化素质高
城市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3页相关内容,探究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的表
现:
城市环境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
76.0
26.12
46.2
(1)根据表1数据在上表中画出195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曲线,
(2)试从城市化进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讨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别。 发展中国家: 晚、快、低
发达国家: 早、慢、高
活动二
英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
(3)右图为英、 美、日本、巴西、 印度的城市化进程 曲线,请将国家与 曲线一一对应。
英国
美国
日本
巴西 印度
总结分析得规律
掌握城市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
城市化/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
起步阶段: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市,城市良性发展
加速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往近郊(属于城市范围)迁移——城市 中心压力得以缓解,但出现“产业空心化”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要 开展大气、河流、噪声等 多方面治理工作,大力加 强绿化建设; 控制中心区人口规模, 制 定合理城市总体规划;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 件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拓展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

城化过程与特点

城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背景] 为响应北窖镇教育小组的号召,本人代表广东碧桂园学校参加“北滘镇中学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大赛,因而书写了本教案,并最终荣获本镇一等奖。

[教学课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通过资料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家庭成员职业变动(现场调查)提问: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亲、爷爷奶奶都从原来从事农业生产,转而变成现在的从事非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课讲授]:深圳是大家熟知的城市,以前它是一个渔村,现在却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的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图片“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和“人口变化”,通过读图,请你说出深圳用地面积及人口的变化。

百度图片搜索_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学生回答问题)2、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视频“深圳的发展”/v?ct=301989888&word=%C9%EE%DB%DA%B5%C4%B7%A2%D5%B9打开《深圳科学发展勇闯新路》视频,了解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练习:
1、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
C 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①②

A、①② C、 ②③
B、①③ D、 ③①
C 2、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
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
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
教材P43
城市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郊区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城市化的有关概念的区别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指农业人口转 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美国、英国开始早; 印度、巴西开始晚。
(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 哪一阶段?
美、英处于后期阶段 巴西处于后期阶段 印度处于初期阶段
(3)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美国、英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缓; 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剩.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南美洲最突出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在南亚最明显)
滞后的主要原因: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 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 制城市化的发展。
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教材P45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及地价上涨; 乡村环境质量好、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交通运输的发达,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

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组集体备课教案地理组吕静2010.4.13 集体备课内容: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间:4月12日发言人:吕静一、对《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安排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教学目标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通过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的学习方法。

3、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4、学情分析对于本节知识内容,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并从理解的角度分析得出城市化的意义,但是关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材篇幅较小,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城市化特点,教材运用阅读材料的方式展现,不易学生概括总结,可运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且利用教材活动题,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5、教学安排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上海的夜景,从直观上让学生欣赏上海夜景之美,了解上海这个城市的繁华。

然后给出上海1911年,1949年,1990年三各年份的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问题导入,得出什么结论。

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进一步学习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给学生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通过三方面讲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学以致用,引入世界城市化进程,通过图表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依据教材阅读分析及课件图表,详细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通过对比法归纳总结其特点。

引入现象:逆城市化、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运用教材活动题,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城市化的理解,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结合教材阅读及课件图表思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过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城市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城市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城市化过程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

下面将从城市化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城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经济和社会活动主要在农村进行。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加,从而推动大量的农民向城市迁徙。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并成为现代城市化的基础。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阶段。

由于农村人口增加和农业革命的推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形成了城市基础人口。

第二阶段是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城市经济活动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第三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增加,例如城市的污染、交通拥堵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化进程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密度高。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

这是因为城市具有丰富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以及各类文化设施等优势。

第二是城市规模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有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万甚至更高。

第三是社会分工明确。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劳动力分工更加细致。

这使得城市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城市的发展也得以加快。

第四是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城市生活需要大量的能源、水资源以及土地等,这对资源的需求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给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主编:李正喜审核:地理组姓名:班级:学号:【情境创设】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据统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5.6%%,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6.07亿,如果按照1%%的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期末(2011年至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那么城市带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交通环境、能源、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将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为什么发生城市化,城市化有什么特点呢?(一)必做题【知识导学】分组展示一、城市化(第一组)1.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和在空间上积聚、的过程。

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标志:一是:比重持续,二是:劳动力从向,三是:不断扩大。

其中是最主要的标志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机会,缩小;第二,带动,改善;第三,相互影响的;第四,提高;第五,影响着乡村的,并提高。

3.乡村—城市转型是指,实际是转变。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二是,三是。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第二组)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越高。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过剩,大量转移。

3.在大多数城市,主要支柱,能够,并为服务业。

思考探究1: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第三组)1.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推进到发展阶段。

2.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影响:一是,随着,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二是,城市外围地带的增加。

有的发达国家建设了较多的。

三是,由于,加之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四是,出现。

五是,注重营造,重视保护。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第四组)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总体水平。

2.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推进迅速。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加上城市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被用来扩展城市的规模和范围。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以下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一些重点:城市化的过程:1.人口迁移:城市化的第一步是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人口迁移。

人们离开农村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城市地区人口的增长。

2.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规模的扩张。

城市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容纳流入的人口,并提供各种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

3.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化带来了工作机会和经济增长,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往城市。

4.城市化政策: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对于城市化过程至关重要。

政府的政策可以鼓励人们迁往城市,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来支持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密度: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

这导致了城市地区更加拥挤和繁忙,也给城市规划和管理带来了挑战。

2.经济活动: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机会。

城市成为商业和产业中心,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条件。

3.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包括交通设施、水电供应、医疗设施等。

城市化进程也需要城市规划来确保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运营。

4.社会和文化变迁:城市化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环境挑战: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城市化导致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6.不平等问题: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问题。

在城市地区,富裕和贫困的差距更加明显,一些人因为缺乏教育和技能而无法从城市化过程中受益。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010——2011年度高一学年下学期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制定人:商静雪审核组长:郭加英审核主任:张贵芹时间:编号:06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2.明确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及差异。

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及差异。

本节《名师伴你行》的“预习新起点”部分。

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这种说法你认同吗,说出你的理由。

一. 城市化※1.概念:2.表现:3.意义:第一第二第三二.城市化动力机制※三.城市化特点1.发展中国家2.发达国家3.中国的城市化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是20世纪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关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别不断扩大2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数量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比C、城市面积的大小D、城市职能的重要性“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3—5题3.此图说明了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D、人口密度大4.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A、巴西B、印度C、英国D、中国5.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一.选择题读1790~2000年某国乡村和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1—2题1.20世纪下半叶,该国乡村人口的比重()A、大幅提高B、持续提高C、大幅下降D、没有变化.该国位于()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拉丁美洲读下表回答3—4题:3.近20年中,上述四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4.①国与②③④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①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比②③④三国大C、①国第二、三产业比②③④三国发达D、①国人口增长率比②③④三国低读下图,回答5—6题5.图中a所示的国家可能是( )A、印度B、新加坡C、美国D、德国6.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7.下列有关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B、人口流动、职业变换十分活跃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教学过程预习学案:1.城市化的含义:又叫,是指和在、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3个指标1.2.3.3.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缩小差距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3.城市文化向乡村和,影响乡村的方式4.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提供广大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6.逆城市化指7.虚假城市化指8.滞后城市化指9.引起逆城市化的原因10.引起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原因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城市化水平不断12探究问题一试分析“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探究问题二读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哪个更多?城市化水平哪个更高?2、1960年-2000年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哪个更快?【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1、城市化意义的主要表现正确的是A 、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使城乡差距扩大B 、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C 、乡村文化广泛地向城市扩散和渗透,影响着城市的生活方式D 、城市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但工业化却阻碍着城市的进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城市化就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B 、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人口的大量过剩C 、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D 、城市化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结果 3、关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正确叙述是A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在90%以上B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正在逐渐下降C 、出现了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D 、城市中心区发展迅速,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缓慢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4~6题。

必修2第2章第2-3节复习学案

必修2第2章第2-3节复习学案

必修2第2章第2-3节复习学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重点和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自主探究:一.城市化的含义:又叫,是指和在、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3个指标(1). (2). (3).三.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缩小差距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3.城市文化向乡村和,影响乡村的方式四.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提供广大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6.逆城市化指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 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2. 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城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结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知识体系】导致1、 读下图,回答⑴~⑵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⑴图中a 所示的国家可能是 A 、印度 B 、新加坡 C 、美国 D 、德国⑵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D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别加大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A 、人口膨胀B 、流动人口增加C 、社会经济发展D 、环境污染严重4、5题。

A.城市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上升B.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短暂的“逆城市化”现象C.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5.今后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雨:污染 生物、土壤、 建筑等。诱 发疾病。 粉尘与肺癌 有关。 二氧化氮引 起慢性气管 炎。汽车尾 气造成光华 学烟雾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 公害事件之一,40年 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 市。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洛杉矶 在40年 代初就有汽车250万辆,由于汽车漏油、汽油 挥发、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气,每天向城市上 空排放大量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氧化氮和 铅烟 。这些排放物,在阳光作用下,特别是在 5月份至10月份的夏季和早秋季节的强烈阳光 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光化学 烟雾。
1.纽约(美国)
2.伦敦(英国) 3. 东京(日本) 4 .巴黎(法国) 5 .上海(中国) 6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7 .芝加哥(美国) 8 .莫斯科(前苏联)
9 .加尔各答(印度) 10.洛杉矶(美国)
440
400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1.东京(日本) 2880 城市发展缓慢,人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2.墨西哥城(墨西哥) 1780
D

D

总结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空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音污染) 2.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和环境,物种减少
3.地面沉降
4.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练习册64页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破墙透绿
中国城市郊区化

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 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43年以后, 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 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 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50- 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 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 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 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 红眼病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一城市化
1、概念: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起步)
空前发展
世界城市人口变化
时间 1800年 1900年 1950年 1990年 2000年
城市人口 比重
2.5%
13.3%
28%
41%
50%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速度空 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
城市
人口(万)
1230
870 670 550 530 500 490 480
3、影响: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
4、产生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逐步完
善 电脑等现代通讯设备的出现,家庭办公 等新工作方式产生 电子等高技术产业的区位条件是知识、 技术和洁净的环境
再城市化
80年代开始,城市中心地区成 为西方大城市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 部分,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 基础设施、修复历史建筑、整治荒 废土地和美化环境面貌。
文化、思 想、观念
5、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市 化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服务业发展
6、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影响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城 市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市经济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 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 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
第一产 业发展 第二产 业发展 第三产 业发展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城市人口
动 力
比重
上升
城 市 化
标 志
第一产业 城市用地
第二、第 三产业 规模 扩大
练 习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乡镇
人口 商业
城市
郊区
乡镇 乡镇
工业
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 1、概念:绝对分散阶段
2、表现:人口、工业、商业
3、出现时间:20世纪50年代 4、影响: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逆城市化现象
乡镇
人口 商业
城市
郊区
乡镇 乡镇
工业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
1、概念: 2、出现时间:20世纪70年代
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 人口(万) 城市
3.圣保罗(巴西)
4.孟买(印度) 5.纽约(美国) 6.上海(中国) 7.洛山矶(美国)
占墨西哥总人 1740 口的16.8% 1650
1400 1300
1750
8.拉各斯(尼日利亚)
9.加尔各答(印度)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来自:联合国人口司。
1、中国城市化进程的5个阶段——练习册55页
2、中国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的表现:
人口的郊区化
工业郊区化:退二进三
商业郊区化
导致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 1、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 2、中心区危旧房改造和郊区新
住宅区建设的加快 3、城市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

一些城市为美化环境,将沿街有花园的房屋原 先实心的围墙拆除,改造成镂空的墙,使墙内的 绿化透露出来,这种情况,就叫做“破墙透绿”。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同步城市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发展相适应) 超前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所 以出现了很多“城市病”) 滞后城市化 (为了防止出现“城市病”现象,很多国家通 过政策控制城市化的发展,比如中国改革开 发前就属于滞后城市化
2、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一、城市化
4、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人口转化 产业结构 工业 科技 意义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 结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 续推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 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 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 乡差距
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工业化早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 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 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占阿根廷总人 1280 口的30% 1270
1230
世界特大城市(100万以上)的变化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 (个) 占城市总人口 (%) 1900 13 1950 71 1960 114 1980 222 2000 408
29.5
33.4
34.0
二战以后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迅速膨胀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动 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也 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两大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化的趋势明显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与区别

世界城市化进程
几千年前 18世纪中叶 二战结束 现 在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 市迁移为主
人口增长过快与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相脱节
原因分析——推力与反推力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有哪些污染物、污染源?有那些危害? 污染物质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煤粉尘 氮氧化物 烃类 硫化物 氨 污 染 源 危 害
燃煤、燃油设备、有色金属冶炼 工厂、汽车尾气 煤设备 工厂、汽车尾气 燃煤、燃油设备、汽车化工废气 化工废气 工厂废气
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
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
C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练 习
5.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展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快 C.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大城市发展慢,中小城市发展迅速 6.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①城市经济畸形 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 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①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