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初赛(高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倾听交流
听录音,回答问题,每则录音读一遍。

听下面的消息,完成信息判断1~3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为它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

()(1分)
2.蜘蛛张网说明当天天气晴朗。

()(1分)
3.空气湿度大,水汽多,有利于蜘蛛吐丝。

()(1分)
听下面的新闻,完成信息判断4~6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4.紫外线照射能保护皮肤少受阳光侵害。

()(1分)
5.压力与从毛囊向皮肤“转移”的黑色素干细胞数量成反比例。

()(1分)
6.有人因压力过大“一夜白头”之后,就不会再恢复黑发了。

()(1分)听下面的介绍,完成第7题。

7.符合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内容的一项是()
A.“散文”名称的由来。

B.“韵文”的特点。

C.“韵文”兴盛时的历史背景。

D.古今文体的不同之处。

听下面保险公司员工的对话,回答第8题。

8.下面理解和分析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他们在争论谁的公司的支付速度快。

B.女员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女员工在“快”字上做文章,说明自己公司的理赔速度快。

D.二人的争论危机在幽默的氛围中土崩瓦解。

听孙聪与记者的对话,回答第9题。

9.下面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位记者是在刺探我国的军事机密。

B.引用修辞的运用,让孙聪轻松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C.答非所问,转移话题是孙聪一贯的作风。

D.孙聪的回答风趣幽默,既保守了秘密,又回答了刁钻的提问。

听下面的对话,回答第10题。

10.下面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刚才是北京站。

B.老大娘的姑娘来北京站接站。

C.老大娘坐过了站。

D.车已开了,可是老大娘的女儿没赶上车。

听下面的导游词,回答第11题。

11.下面与导游词介绍的山相符的一项是()
A.武夷山
B.泰山
C.天姥山
D.华山
听下面的对话,回答第12题。

12.女孩的言外之意是:。

听下面的邀请函,回答第13题。

13.这封邀请函的邀请人是:。

听下面的歌曲,回答第14题。

14.这段歌曲引用了《》中的“,
”两句。

听下面的对话,回答第15题。

15.这段对话出自我国古典名著《》,这是和
的对话。

二、积累运用
16.汉字的造字法中,有一种是会意造字法,指用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
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请你根据提示及图片猜测,下面的汉字是
()
提示:《说文解字》解释此字:“捋取也。

从木从爪。

倉宰切。


A.武
B.采
C.析
D.劳
17.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李浩作为首席飞行员操纵无人机圆满完成侦查目标、高空拍照、传送图像等任务后顺利返航,这标志着我军察打一体无人机融入作战体系。

B.她并没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领到这笔钱时有点懵。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欢聚的时刻,在这个祝福的时刻,在这个值得庆祝的时刻,祝愿朋友们中秋快乐!
D.面对雾霾治理问题,她坦诚:“治理是有效果的,但是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冬天情况确实比较严峻。


18.下列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源于《诗经》,描写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誓约,表达“同甘共苦”的兄弟之情。

B.凌波微步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武功,是逍遥派的独门轻功步法。

曹植文章中有“陵波微步,罗袜生尘”一句,描写的是洛神。

C.晚唐文学家吕温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

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这首诗是对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才情品性的评价。

D.元好问有一首咏物词《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它歌颂的是鸳鸯的爱情。

19.某同学想了解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下列著作中,不能获得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战国策》
D.《汉书》
20.请你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品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

实际上,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

“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21.根据示例,从“龙虾”“花瓶”中任选一个,写一段哲理的话。

示例:面包:渺小时,比较充实;伟大后,觉得空虚。

指南针:立场坚定,东西再好也禁得住诱惑。

22.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给这幅漫画拟写一个生动的标题。

(不超过6个字)
(2)你对这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23.《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

请你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所给的上联,拟写下联。

有勇有谋,完璧归赵显神勇;。

24.意大利插画师Federico Babina 是一个喜欢天马行空创作的人,他在作品中设计出各种奇怪的建筑,分别诠释不同的童话故事。

观察下面两幅图,请你猜
测它们诠释的是哪两个童话故事。

(1)(2)
25.连线。

吴趼人《老残游记》黄道台
李宝嘉《孽海花》九死一生
刘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玙姑
曾朴《官场现形记》金沟
三、辨识填空
26.阅读下文,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空缺处。

(填入选项即可)
夏日赏荷
文/ 陈耀中
雨后的早晨,空气清新。

步出院子,一池清荷凸显眼前。

放眼望去,满塘荷叶象撑开的一把把绿伞罩着水面,①(A.错落有致 B.鳞次栉比C.凸凹有致),青馥馥的;一些刚冒出的嫩荷,②(A.羞愧B. 羞涩C.惭愧)地卷着淡绿色的叶片,偶尔有从缝隙中透出零星的水中折射的波光。

荷叶间探露株株荷花,粉红的,乳白的,红白相间的,形态各异,有的花开莲座,有的尖头圆脑,还有那初长的挂着金须的小莲蓬夹杂其间,一个个或直或弯地竖着脑袋。

我欣赏荷是从叶开始的。

小时候在荷塘边玩,总爱掐一匹荷叶戴在头上,捉迷藏,遮太阳,还用来盛水,水珠儿一滴滴的③(A.黯淡无光B.珠圆玉润C. 晶莹剔透),在荷叶上翻来滚去,玩蔫了都舍不得丢,清香味萦绕在身上久久不散。

我那家乡小镇的店铺,过去包红糖、红枣什么的,清一色地只用荷叶,干荷叶一片一片的,象千层饼似地在柜台旁④(A. 码B.堆C.挂)得老高,上面还悬挂着一串牛皮纸制包装线,站在店铺外面就闻着一股荷叶清香。

看那老店员用荷叶包装物品也是一种享受,三包两缠的,瞬间捆成一个几乎密不渗水的三角荷叶包,俨然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可惜,这门传统的技艺今天已消失得⑤(A.销声匿迹B.烟消云散C.无
影无踪),人们似乎对它完全没有理念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这种美好环保生活,已经被市场经济下的产物所取替。

荷塘最富有生机的是晨光之后。

原本头天下午就逐渐⑥(A. 收拢B.舒展C.绽放)的荷花,经过一夜的酣睡,在拂晓过后开始慢慢地苏醒,花瓣渐渐张开,一直伸展到它的每一片花瓣⑦(A.蕴含B.饱含C.溢出)光晕。

天放晴了,莲荷被朝阳染得微带金光,荷塘上泛起一层薄薄的金色,一片绿色的生命在水面上欢快地轻舞着。

随着太阳的光辉,荷花越发出落得秀丽,就象绿毯上亭亭玉立着的一个个花季少女,身上罩着艳艳的光环。

每每此时,也是赏荷人和摄影爱好者驻足荷塘⑧(A. 活跃B.活泼C.沉闷)的时候。

我原先不知道荷花是早开晚闭的,以为那合拢花瓣的荷花是花期欠成熟的荷蕾。

后来上网查阅,荷花花瓣分布着特殊的薄壁细胞,光合作用自然控制花瓣的开合。

原来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神奇得让人难以置信。

闭瓣的荷花又是一种美。

受太阳光射强弱的影响,晴天阴天或雨天,荷花闭合的时间有早有晚。

下午在荷塘上,就少有荷花盛开的景象,大部分花朵已闭拢得⑨(A.滴水不漏B.天衣无缝C.十全十美),由敞开的笑口转而变得羞答答的,但与那娇嫩的花蕾相比,明显有一份鲜艳硕壮的成熟。

“粉光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中来。

”莲荷之秀,得之阳光雨露所滋养;荷花之美,在于天地精气所孕育。

由此,便对“出污泥而不染”有了很自然的⑩(A.诠释B.阐释C.注释)。

赏荷怡心,咏荷怡情,倡荷怡人。

(选自《黄冈日报》3017年7月8日)
四、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27~28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27.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别”“谪居”四字,切合“送”和“贬”二字。

B.“巫峡”“衡阳”四字,切合“贬”字。

C.“江上”“城边”四字,切合“送”字。

D.“圣代雨露”和“送”字切合。

28.叶燮在《原诗》中,曾经指责此诗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地名太多,影响诗意。

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9~33题。

名实篇
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於镜也。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於彼。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

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

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尝於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

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

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

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

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今,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

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齎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

”民庶称之,不容于口。

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
可常周。

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2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清名登.而金贝入
(2)但察之未熟.耳
3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

31.下列对第二段画直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有一件事伪装出现假,就要毁掉百件真实的事情,这是贪名不足的结果啊。

B.因为有一件事伪装出现假,而毁掉了百件事情的真。

对好名声的贪求永远不满足,将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C.因为一件事做得不好而使一百件做得好的事情也失去别人的信任,这是贪求名声不知满足的原因啊!
D.自己美好的名声,可能丧失在不起眼的虚假小事中,这是因为对名声的永不满足的贪求。

32.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庶称之,不容于口。

33.概括本文的观点。

(二)阅读下文,回答34~36题。

“韵”的三种形态
文/ 徐峙
“韵”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最初用于音乐。

梁建文帝在《劝医论》中,首次把音乐的“韵”引入了诗歌美学,他敏锐地发现了诗歌中超迈悠远、耐人寻味的那种艺术趣味,与音乐的“余响”不绝、让人回味的“韵”在感官上相通。

从此,“韵”与诗,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

诗人之韵,是诗人的个人音乐修养、风貌,以及这种综合修养、风貌在诗歌作品中的作用。

之所以把与音乐有关的韵,运用到评价一个人的风貌上来,最早必然是与音乐有关的。

古人以“琴棋书画”来评价艺术的修养,“乐”是第一要求。

对于古人来说,这种音乐的修炼,既可以使诗人形成与众不同的气质面貌,也能使他在创作时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是一个人成为诗人的前提,又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

清人袁枚在《再答李少鹤》中视神韵为先天真性情,作品中的神韵,是作家的艺术修养、品质、性格的自然流露,作家的神韵,决定作品的神韵。

韵既是作品中的态度风致,也是作家的态度风致在作品
中的体现。

诗歌之韵既体现为外在的音乐形式,即声律,又体现为内在的审美特质。

诗歌的外在之韵指向明确,内在之韵内涵更丰富。

在众多的古典诗论中,韵是作为作品构成的一个因素存在的。

宋代李膺把“韵”比作朱弦遗音,大羹遗味,也就是说,作品必须具有超出文本之外的、令人回味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作品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否则作品便是“庸俗鄙”一样的作品。

明人胡应麟把“筋骨”、“肌肉”和“神韵”作为作品的三大要素。

所谓“筋骨”,相当于作品的立意,“肌肉”相当于语言的运用,而“色泽神韵”则是精神气质。

不管是李膺还是胡应麟,都看到了作品中“实”与“虚”的因素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对于诗歌来讲,光有外在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精神风度和丰富的话语蕴涵。

在更多的时候,韵是作为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而出现在评论家笔下的。

在宋人范温那里,韵与一些具体的美的形式和风格相区别,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美,如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之类,它是对各种具体美的总的要求。

对于接受美学来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它产生以后,就已经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属于读者,因而面临着被无限阐释的丰富可能性。

这种丰富的可能性,是由作品中独特的话语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跟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等分不开的。

如果我们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韵又是诗歌的美带给读者的那种绵延悠长的回味。

“韵”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

它指向文学生产的整个过程,关乎作家、作品和读者,含义丰富多彩而具有广阔内涵。

在多元化的当代诗歌写作中,如果我们能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赋予古老的“韵”新的时代精神,从中寻找和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的美学体系,将会对新诗的发展大有裨益。

(选自《文艺报》2017年1月6日)
3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韵”有三种形态,分别是指诗人之韵、诗歌之韵和读者之韵,这三种形态是相辅相成,各自独立的。

B.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评论的是“诗人之韵”。

C.“诗歌之韵”有内外之分,外在之韵表现为一种音乐形式,内在之韵表现为一种审美特质,这些是诗歌构成的重要因素。

D.“读者之韵”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的,作者完成作品之后,读者可以无限地去解读、阐释,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

3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韵”一开始是指音乐中的韵味,后来梁建文帝把音乐中的这种韵引入到了诗歌美学之中,拓展了“韵”的内涵。

B.古代诗人非常注重对音乐修养的培养,因为这种修养可以让诗人形成独特的气质面貌,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段。

C.李膺认为,要使作品摆脱“庸俗”“粗鄙”的格调,就必须在作品的内涵、意
蕴上下功夫,而不必去追求作品的形式。

D.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读者本人的阅读经验、接受能力、心境是分不开的,所以“读者之韵”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3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建文帝在艺术上敏锐的嗅觉让他发现了“韵”与诗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韵”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B.袁枚认为,诗人之韵是诗人的艺术修养、品质、性格等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所以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诗人自然会写出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C.李膺、胡应麟和范温对“韵”都有自己的解读,但是他们的观点都是殊途同归,就是评论家常说的韵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和追求。

D.作者认为,“韵”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当代的学人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韵”新的时代精神。

(四)阅读下文,回答37~40题。

在河之洲
文/ 陈忠实
汽车驶出古城西安东门,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确切地说,早在几天之前朋友相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踊跃着期待着,去看那块神秘莫测的“在河之洲”。

我是少年时期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初读那首被称做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

一诵我便成记了,也就终生难忘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

朋友约我的时候,确凿而又具体地告诉我,在河之洲,就是渭北高原合阳县的洽川,这是大学问家朱熹老先生论证勘定的。

洽水在合阳县投入黄河,这一片黄河道里的滩地古称洽川,就是千百年来让初恋男女梦幻情迷的“在河之洲”。

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远远便瞅见了黄河。

黄河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

它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丰饶秀美的河洲。

这是令人一瞅就感到心灵震颤的一方绿洲。

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左望不见边际,右眺也不见边际,竟有3万多亩,那一派芦苇的青葱的绿色所蕴聚的气象,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

我站在坡坎上,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那方自少年时代就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

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

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韵,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
情,倾心求爱。

一个君王向一个锄地割麦采桑养蚕的民间女子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成了一种永恒。

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

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男人女人,年轻人居多,也有头发稀落皮肉松弛的上了年岁的人。

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温泉,名处女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

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冬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且自古形成一个风俗,女子出嫁前夜,必定到处女泉净身,真是如诗如画。

洽川这种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

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很多,细如蚁穴,大如车轮。

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派的芦苇荡了。

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

无须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我便庆幸,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
37.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对“在河之洲”的踊跃期待,并想去看看它,这是少年时期就已潜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秘密。

B.“在河之洲”的确切地点经过朱熹的考证是在洽水流经的合阳县,那里的一块滩地古称洽川。

C.现实中“在河之洲”的壮美,是在于芦苇的不见边际,芦苇的坦坦荡荡,芦苇蕴聚的青葱气象。

D.由“处女泉”的名称可知,里面沐浴的应该是年轻的女子。

可竟然也有男人,文章不免有虚构之嫌。

E.文章第六段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在河之洲”的讴歌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

38.作者在第四段里描写了绿莹莹的芦苇、锄草采桑的女子和周文王的求爱等,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39.文章第二段叙述作者少年时期在初中语文课本上读到《诗经》第一首诗《关雎》时的思想情感,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40.文章最后三段是写芦苇荡里的温泉,有人认为这部分内容与文章题目“在河之洲”没有关联,是赘余之笔。

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五)阅读下文,回答41~44题。

材料一:
图一各阶段学生近视比例图二大多数学生看书时间图三近视的原因
材料二:
解释近视眼的发病机理,国外有多种学说:一是眼外肌压迫学说,认为读书两眼需集合,集合时两眼的内直肌收缩压迫眼球,久而久之将眼球压长了;二是眼内压力与巩膜软化学说,认为眼看近时需要调节,调节会直接引起眼压增高,长期调节会引起眼的代谢发生改变,导致巩膜变软变薄,在眼内压同时增高的情况下使眼球变长;三是地心引力学说,认为学生看书是向下看,上有视神经牵拉,下有重力的作用,久而久之将眼球拉长了。

我们模仿学生的用眼情况,使幼小动物主动看近不能看远,结果长大就成了近视眼。

对学生近视眼形成的机理,我们认为国外的学说共同的缺点是把眼看成了非生物体,像一团泥一样,这边一压它向那边凸出,拿起来它向下垂。

而我们认为生物器官的变形都是生理需要,眼球变长也是生理需要。

因人眼好似照相机属凸透镜成像,与物距成反比,看远时物距大,眼内像距小,成像恰好在正常眼的视网膜上,因而看清;看近时物距小,像距大,需要经过调节(因人眼像个自动调节的照相机)使成像恰好也能在视网膜上。

正常眼无论看远还是看近都清楚,其中看远是自然看清的,看近是通过调节看清的。

学生看书学习,眼睛长时间看近,需调节用眼的时间较长,而调节的本质是功能代偿,长期的功能代偿可激发眼球的结构代偿,即眼球后极向后拉长,长此下去,看近时不用调节就看清楚了,但看远却不清楚了,也就是说近视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三: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青少年中近视的发病率持续走高。

眼部理疗、视力训练仪、保护视力眼贴、渐近多焦点眼镜……目前市面上宣传控制近视的产品五花八门,但大多数都没有被临床所证实。

虽然大部分方法被证实无效,但目前依然有方法被医学界证实且国际公认有效。

以前的户外运动强调让孩子多看远,少看远,放松肌肉。

然而最新研究表明,阳光照射会促使眼部多巴胺分泌,这种物质可以抑制近视的发展。

因此,相对于户外运动,沐浴在阳光下2小时以上,对于预防和抑制近视更为重要。

根据国外多年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眼液,可以有效阻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