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解析(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有些人多次想干掉他,都干不成。


①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这是一部“异常优美”(高尔基语)的作品。

②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被称为“孤狼”“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但他为何还是放走了偷树的庄稼人?
________
(2)北大教授林庚认为:“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

”的确,孙悟空与妖魔以及诸天神的角逐,也明显带有游戏意味。

你如何理解“儿童的游戏性”?请结合孙悟空的相关情节加以阐释。

【答案】(1)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2)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性”即可)
【解析】【分析】阅读《猎人笔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1)①这段文字选自《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②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 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同情之心促使他放走了偷树人。

(2)《西游记》充满了游戏性、儿童性、幻想性。

其中游戏性为前提,儿童性为核心,幻想性为手段,三者构成了童话精神的有机整体。

在《西游记》中的童话形象、游戏情节、童话语言等方面有详尽的表现。

作为一种美学精神,童话精神带给读者的无尽的快乐。

举例说明时,可分析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孙悟空与二郎神追逐时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

故答案为:⑴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⑵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
性”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表达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注意名著的经典情节和精彩片段,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

2.图中与孙悟空打斗的人物是谁?请根据图示简述该场打斗的结果。

【答案】红孩儿。

悟空请来四海龙王喷水助阵,也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悟空反被烟呛得败下阵来。

【解析】【分析】图片描绘的是大战红孩儿的情节。

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

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

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烟火烧退悟空八戒。

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雨水浇不灭,反使悟空熏了一身的烟火。

故答案为:红孩儿。

悟空请来四海龙王喷水助阵,也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悟空反被烟呛得败下阵来。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内容和基本情节,掌握相关的人物及故事,其次要求考生读懂图片了解图内容。

3.请根据下面的描述,推测人物。

(人物一)
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人孤傲,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他是________
(人物二)
她唆使幼童偷母亲的首饰变卖,鼓励他们吃冰,但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却要打骂。

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她是________
【答案】范爱农;衍太太
【解析】【分析】《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其中,范爱农是个思想激进、个性倔直、不趋炎附势的正直青年,与当时的社会潮流格格不入,他的悲剧正如同辛亥革命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他再也经受不住社会的压迫,革命的失败更如同催化剂一般,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

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

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范爱农;衍太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4.《白洋淀纪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其中,《荷花淀》和《芦花荡》两篇历来被人称道,这两篇文章中,哪一个人物让你印象最深刻?请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他/她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水生——有奉献精神,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为抗日付出一切,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团聚,不顾危险与战友一起在荷花淀里与敌人抗争。

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支持丈夫的选择。

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

【解析】【分析】《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水生”和“水生嫂”。

水生嫂——女主人公,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

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

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

水生——男主人公,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

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芦花荡》叙写了“老头子”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和老头子凭水上功夫为大菱报仇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故答案为:示例:水生——有奉献精神,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为抗日付出一切,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团聚,不顾危险与战友一起在荷花淀里与敌人抗争。

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支持丈夫的选择。

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要熟悉,解答时要结合人物的描写和叙述进行概括。

5.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评析《朝花夕拾》这个书名的特点。

【答案】《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

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解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之意。

故答案为:《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

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

《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

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6.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1)《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把孙悟空投入八卦炉中炼成火眼金睛的是________。

(2)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一文中,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比如“郭巨埋儿”、“________”等。

【答案】(1)孙悟空;太上老君
(2)二十四孝图;老莱娱亲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故答案为:⑴孙悟空;太上老君;
⑵二十四孝图;老莱娱亲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阅读下文后,回答为什么“我”在请人讲完《二十四孝图》后,“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但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

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

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

“陆缋怀桔”也并不能,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

“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

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

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答案】原因:这本书中孝子的故事有些读来让人觉得“可疑”,有些让人反感,有些孝子的行为甚至让人有“性命之虞”。

幼时的“我”觉得要做到这本书中的“孝”太难了。

目的: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判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

【解析】【分析】从文本中看,作者在请人讲完《二十四孝图》后,觉得有些孝行让人可疑,有些孝行让人反感;有些孝行有“性命之虞”,幼时的“我”觉得要做到这本书中的“孝”太难了。

所以,对“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可结合文本中“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

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的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2)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原因:这本书中孝子的故事有些读来让人觉得“可疑”,有些让人反感,有些孝
子的行为甚至让人有“性命之虞”。

幼时的“我”觉得要做到这本书中的“孝”太难了。

目的: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判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8.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有几次回花果山?回花果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有三次。

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二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孙悟空返回花果山。

三是假悟空冒充真悟空,被唐僧误会赶回了花果山。

【解析】【分析】孙悟空离开师父唐僧有三次:第一次是有伙山贼抢劫他们,然后被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唐僧责怪悟空杀生,孙悟空于是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

后来孙悟空去龙宫玩,看到龙宫墙上有一幅拜师画,又想到自己拜师的经过和唐僧对自己的好,又回到了唐僧身边。

刚好这时观音给了唐僧紧箍咒。

第二次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埋怨他滥杀无辜,孙悟空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后来宝象国唐僧遇难,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第三次是“真假美猴王”,假悟空冒充真悟空,被唐僧误会,赶走了孙悟空;后来真假悟空在一起打了起来,被如来佛祖分了出来,孙悟空又回到了师傅身边。

故答案为:有三次。

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二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孙悟空返回花果山。

三是假悟空冒充真悟空,被唐僧误会赶回了花果山。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甚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

”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

”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

”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

”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

这样官儿,最低最小……”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

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箓,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当,让他打出天门去了。

(1)猴王本在欢饮,却转为怒火中烧打出南天门,体现了其怎样的性格?
(2)玉帝封猴王为弼马温,猴王自封为齐天大圣,从称谓上看,猴王追求的是什么?(3)在小说中,猴王最后功成名就,成为斗战胜佛。

请根据整本书说说猴王成佛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桀骜不驯,爱憎分明。

(2)自由平等。

(3)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忠诚不二,一路上出生入死,降服了无数的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析】【分析】(1)此题当听到“末等。

这样官儿,最低最小……”这句话,“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等描写情节中可概括出其桀骜不驯,爱憎分明。

的性格特征。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2)猴王(孙悟空)被玉帝封为弼马温的时候,以为官职很大,被手下人嘲笑才知道官职很小,一怒之下下界在花果山称王,称号为齐天大圣,玉帝派兵围剿,但是打不过,最后封他为齐天大圣的。

那么从猴王自封为齐天大圣这件事来看,猴王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齐天大圣”:与天地山川“齐寿”的“大王”,与天地神佛“齐平”的“大圣”。

天地一样地位崇高的圣人,与天一样大的人,悟空认为自己能与天相比甚至比天更高。

所以要与玉帝平起平坐。

(3)题干要求根据整本书说说猴王成佛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具体是考查对《西游记》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

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答。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或者看不到,大到顶天立地,上伸可到三十三重天,下伸可以至十八层地狱。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故答案为:⑴桀骜不驯,爱憎分明。

⑵自由平等。

⑶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忠诚不二,一路上出生入死,降服了无数的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经典情节,精彩片段,结合对名著人物的认识,结合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反复阅读,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从故事中理解人物。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要熟读名著,理解名著的内容,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相关的故事要熟悉。

10.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做人。

阅读南朝宋刘庆义编写的小说《________》,懂得少年元方的方正;阅读美国女作家________的《再塑生命的人》,懂得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

阅读________的《金色花》,通过儿童的视角感受对母亲的依恋。

【答案】世说新语;海伦·凯勒;泰戈尔
【解析】【分析】①《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笔记小说”,
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②《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文章叙写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了新的生命,表达了作者老师的敬爱和感激。

③《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篇,通过儿童的视角感受对母亲的依恋。

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世说新语、海伦·凯勒、泰戈尔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基本文学常识,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时注意积累。

1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坐定,高老问道:“适间小价说,二位长老是东土来的?”三藏道:“便是。

贫僧奉朝命往西天拜佛求经,因过宝庄,特借一宿,明日早行。

”高老道:“二位原是借宿的,怎么说会拿怪?”行者道:“因是借宿,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

动问府上有多少妖怪?”高老道:“天那!还吃得有多少哩!只这一个怪女婿,也被他磨慌了!”行者道:“你把那妖怪的始末,有多大手段,从头儿说说我听,我好替你拿他。

”高老道:“我们这庄上,自古至今,也不晓得有甚么鬼祟魍魉,邪魔作耗。

只是老拙不幸,不曾有子,止生三个女儿:大的唤名香兰,第二的名玉兰,第三的名翠兰。

那两个从小儿配与本庄人家,止有小的个,要招个女婿,指望他与我同家过活,做个养老女婿,撑门抵户,做活当差。

不期三年前,有一个汉子,模样儿倒也精致,他说是福陵山上人家,姓猪,上无父母,下无兄弟,愿与人家做个女婿。

我老拙见是这般一个无根无绊的人,就招了他。

一进门时,倒也勤谨: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昏去明来,其实也好;只是一件,有些会变嘴脸。

”行者道:“怎么变么?”高老道:“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

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

喜得还吃斋素,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三藏道:“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

”高老道:“吃还是件小事,他如今又会弄风,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

又把那翠兰小女关在后宅子里,一发半年也不曾见面,更不知死活如何。

因此知他是个妖怪,要请个法师与他去退。

”行者道:“这个何难?老儿你管放心,今夜管情与你拿住,教他写个退亲文书,还你女儿如何?”高老大喜道:“我为招了他不打紧,坏了我多少清名,疏了我多少亲眷;但得拿住他,要甚么文书?就烦与我除了根罢。

”行者道:“容易!容易!入夜之时,就见好歹。


(1)本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写的《________》。

(2)结合选文,分析并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

(3)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施耐庵;西游记
(2)孙悟空:①自信(自视甚高):从他说拿几个妖怪耍耍,降妖容易可见;②乐于助人:从他答应为高老除妖却不计报酬可见。

(以上两点任选其一即可)
唐僧:心地善良,从他认为高老女婿做得多、吃得多情有可原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