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波老师 《中国青年》采访稿

合集下载

俺爹俺娘(照片)——著名摄影师焦波作品(震撼人心)分析

俺爹俺娘(照片)——著名摄影师焦波作品(震撼人心)分析

著名摄影师焦波作品(震撼人心)俺爹俺娘(照片)——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俺爹俺娘》是著名摄影家焦波,从给爹娘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作品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鲁中山区两个世纪老人几十年间的生活片断,张张深情、段段精彩。

这100多幅作品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编织出一个个游子想念爹娘、思念家乡的图片散文故事,让人们完全陷入了一种感动的浓情之中。

可以说,《俺爹俺娘》这部摄影集,是每一个游子都应该带在身边的“情”书。

作者焦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执委,博学会士。

近百次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摄影比赛奖、新闻奖娘,一个身高1.41米,体重71斤的弱小女人……她属牛。

爹,长着一双倔犟眼睛的健壮男人……他属兔。

这是我给爹娘拍的第一张合影,那时的爹娘一脸严肃总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往往到了村头,猛一回头,娘就跟在身后每次我离家时,……爷爷一辈子没上过泰山,爹抱着爷爷的画像爬上泰山极顶。

爹说:“往上点儿,再往上点儿,你听见了吗?”在家乡这条小路上,爹娘共同走了七十多年。

爹娘出生在同一个村,一个村东,一个村西,结婚前谁也不认识谁。

家住在村围子的南门外。

村围子是清同治6年修的,如今已成断墙残壁。

近几年,围子边的人家都到村外向阳坡上盖起了新房,爹娘却舍不得老屋。

70年的小院。

娘说,她过门时,院子是“扛着扁担都转不过腚来这是爹娘共同生活了近”的小夹道,几经扩展才成为现在这样子,原先可没这么大。

爹娘结婚那年,爹为娘做了一架纺车,娘摇着它纺了一辈子线。

爹说,娘纺的线比买的还结实。

“越老越小孩”,看,爹娘笑得多可爱。

真是按照鲁中山区农民的习俗,爹娘一辈子通腿而眠。

每天窗户一亮,爹娘便起床干活,忙忙活活就是一天。

在田里剜谷苗的老娘,像立在天地之间的一尊雕像。

爹特意挑了两个几斤重的大地瓜,站在玉米架下,让我给他留个影。

焦波:用镜头聚焦乡村里的中国

焦波:用镜头聚焦乡村里的中国

焦波:用镜头聚焦乡村里的中国作者:公晓慧来源:《山东画报》2018年第04期我们设立“改革开放40周年名家影像系列”的初衷,不是酝酿一次规模庞大的宏观叙事,而是用心为之的、一次细致生动的微观解读。

当拿到焦波老师的这组展现改革开放之初乡村生活的影像时,我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

在众人既有认知中,焦波是那个用照相机做了一件让每个为人子女者为之震撼的那位摄影家。

他用照相机将父母留住,让震撼凝固。

时光悄然溜走,印象却不断被刷新。

从五六年前,“导演”焦波开始摆脱一辈子吃“‘爹娘’这碗饭”的酸葡萄非议,开疆拓土,拍摄了《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等纪录片,逐渐形成“焦波特色”的影像风格,也由此确立了“焦波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界的地位。

焦波是山东淄博人。

1994年之前,焦波一直在山东工作、生活,当过《淄博日报》的摄影记者,当过《山东画报》的特约摄影记者。

溯源他的拍照史,要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那时,年轻的焦波拿起了相机,开始尝试拍摄。

待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他已是一位可以用镜头敏锐捕捉时代气息和微观变化的行家里手。

焦波提供给我们的这些影像作品,是反映生他养他的小村庄,以及周围村庄甚至淄博市四十年前旧貌的一些珍贵老照片,时间刚好圈定在改革开放之初。

这里面有一张照片是焦波当老师时,学校教育组在集体学习三中全会公报的情形。

还一张照片,大家在一個大水库边上,打桩划界来分地,这是包产到户的时代痕迹。

改革开放让城市和农村,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征,无论是城市的街道口,还是农村大集上都出现了书摊,这也被焦波一一定格。

这些照片中,有一张关于爷俩儿的,格外有故事。

焦波讲述,那是1984年的暑假,他还在淄博师专上学。

一个星期天,他冒着大雨,骑了一百多里地的自行车,去到一位同学家。

他之所以去,是因为听同学说,叔叔家里刚买了拖拉机。

焦波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点”——爷爷使用老黄牛,叔叔却开上了拖拉机。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时政方向《青年力量》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时政方向《青年力量》

热点时政方向01 青年力量一、【热点话题】拼搏;永不言弃再探苍穹!最年轻""神十七"乘组领命出征【时事速递】2023年10月末,一张"全家福"全网刷屏!10月26日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他们一起拍摄了"全家福",向全国人民报平安。

此次执行任务的"神十七"乘组由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名航天员组成。

这是我国首个由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也是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

他们甫一亮相,即受到网友强烈关注。

素材聚焦1唐胜杰:从山沟走向"天宫",中国最年轻的飞天航天员不到34岁的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个。

1989年12月,唐胜杰出生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

从6岁开始,他每天早上都要走两个小时黄土高原的盘山路才能到达学校。

这条漫长的上学路,唐胜杰一走就是8年。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代表中国人奔向太空的画面,在还是初中生的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蓝天梦"的种子。

2020年9月,唐胜杰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我的家乡甘肃自古以来就有着敦煌飞天的神话传说,而飞天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

素材聚焦2江新林:坦克、战斗机、飞船,他的"三连跳"太酷啦2006年,江新林被原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录取。

4年军校生活使他成长为一名坚毅的军人。

毕业那年,空军从军校毕业生中选招飞行员。

江新林果断参加选拔,飞向更宽广的天际!就这样,他从开坦克的"贝塔",变成了开飞机的"舒克"。

2020年9月,江新林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看似偶然、幸运的背后,是这个目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青年,30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勤奋与韧劲。

乡村纪录片的时代责任与乡土情怀——纪录片制作人焦波访谈

乡村纪录片的时代责任与乡土情怀——纪录片制作人焦波访谈

从2012年《乡村里的中国》开始,摄影家焦波闯入纪录片领域,先后拍摄了《出山记》《俺爹俺娘》《进城记》《淘宝村》《川流不息》《老窝》《大歌》等多部纪录片。

焦波由图片摄影到纪录片创作,对乡土影像有三十多年的投入,他的纪录片正记录了诗人艾青所说的“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有纯朴,也有悲凉,朴素而细微,拙中有妙,在主流和独立之间保持着平衡。

千载乡愁,百年浮沉。

近代以来,中国乡土文艺百年传承,可以追溯至开风气之先的鲁迅,传至当代,焦波对中国乡土有着深沉的爱,并把这种感情表现得相当动人,显然在谱系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从另一个角度,焦波对中国乡土的深情,深入农民中间,思考农民的命运,也成就了他的平生志业。

在本次访谈中,焦波回顾了《乡村里的中国》等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总结了乡土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经验,从中也展现出了他对乡村的热爱,以及与乡村的精神纽带。

乡村纪录片的时代责任与乡土情怀——纪录片制作人焦波访谈■刘忠波 焦波刘忠波访谈对象:中国知名摄影家、纪录片制作人 焦波 访谈人: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 刘忠波一、要拍属于农民的时代光影刘忠波(以下简称“刘”):拍《乡村里的中国》之前,您是一位摄影记者,拍纪录片是怎么开始的?焦波(以下简称“焦”):2011年退休了,我想回山东老家,2008年在村子里还承包了一千亩山林,准备看山种地。

2012年正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一个电影项目给了我,很偶然,空间还比较大,也没说一定拍成什么样子。

当时的广电总局电影局领导就说,你从全国找一个村庄在那扎扎实实住上一年,一天都别离开,只要能坚持下来,这个片子就能成功。

你就拍老百姓怎么吃、怎么住、怎么生活,他们的困难是什么,他们的疑虑是什么,他们的追求是什么。

全国这么多村庄,去哪里找?我先回了淄博,但是淄博找了好几个村庄,都不行,包括我家乡博山那边都觉得不行。

反复比较,后来在沂源县选定了杓峪村。

地方政府也算是比较支持。

《焦波的俺爹俺娘》课件

《焦波的俺爹俺娘》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题。
角度和视角的变化
03
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如低角度、高角度、斜角等,以及从不
同视角呈现主题,以获得独特的视觉效果。
用光心得
自然光的利用
在户外拍摄时,充分利用自然光,如早晨和傍晚的低角度光线, 以及阴天的柔和光线。
人工光源的运用
在室内或夜间拍摄时,合理运用人工光源,如闪光灯、持续光源 等,以获得所需的照明效果。
态和命运。
他的作品引发了社会对弱势群体 的关注,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焦波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起 成立了“焦波公益影像基金”,
支持纪录片创作和人才培养。
02
《俺爹俺娘》的创作背景
家庭环境的影响
焦波的父母
焦波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对焦波的成长和 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焦波从小就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深刻体验到了农民 的艰辛与不易。
观众反馈
感人至深
许多观众表示,该片深深触动了 他们的内心,让他们重新审视家
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反思社会现象
观众认为该片成功地反映了当前 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农村留 守老人的生活困境和家庭亲情的
疏离。
传播正能量
观众认为该片传递了关爱老人、 珍视亲情的正能量,对于改善社
会风气具有积极意义。
05
焦波的摄影理念与实践
深入访谈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拍摄对象,焦波与被拍摄者进 行了深入的访谈,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
后期制作
在后期制作阶段,焦波对照片进行精心的筛选、 编辑和排版,力求完美呈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对后世的启示
坚持真实记录
焦波的摄影理念启示后人要坚持真实记录,不被商业利益或个人 审美所左右。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里的中国》是中央新影集团20xx年出品、科影节目中心组织制作、着名摄影家焦波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片长99分钟。

该片将镜头锁定中国北方极其普通的一座山村――山东淄博沂源县杓峪村,从龙年立春到蛇年春节,真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活轨迹和其中以杜深忠一家为主要人物的村民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变革的时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活与梦想、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并从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影片镜头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立场客观,是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

摄制组一行6人从龙年春节开始,历时373天,驻扎在杓峪村进行拍摄。

他们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落,自己种菜养鸡,烧火做饭,同村民一道出入作息,成为这个有着186户人家的村庄的第187户,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昨天,应博友焦波老师邀请,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

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

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

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

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

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

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

探析焦波纪录片中的“直接电影”美学

探析焦波纪录片中的“直接电影”美学

探析焦波纪录片中的“直接电影”美学探析焦波纪录片中的“直接电影”美学一、纪录片与“直接电影”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了“直接电影”的拍摄主张,“直接电影”便以独树一帜的拍摄方式在纪录片中诞生了。

“直接电影”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摄影机是永远的旁观者,它对于叙述的人和事不加以干涉,不影响事件的发展过程,但“直接电影”又不同于“生活流电影”的那种“非情节”化,仍然要求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具有戏剧化的情节。

到20世纪90年代,怀斯曼来到中国,将盛行于美国的“直接电影”拍摄理念也一并带到了中国,中国纪录片人看到怀斯曼的“直接电影”代表作《动物园》后为之触动,这给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至此,“直接电影”拍摄便在中国生根发芽。

[1]249黎小峰在《壁上观世相——“直接电影”在中国的嬗变》中讲到:“直接电影”方法给一度处于困顿和惶惑中的中国纪录片人带来一个历史的视野与现实的参照,从那以后“直接电影”的拍摄方式成为中国纪录片中的创作方法之一。

在此期间拍摄的“直接电影”纪录片的代表作有:张元、段锦川在1994年拍摄的《广场》,这部纪录片可谓典型的“直接电影”,它以旁观的视角拍摄了天安门广场及其附近的人文生态;《八廊南街16号》同样是段锦川在1994年拍摄的,它以旁观者的视角聚焦西藏一个居委会的日常权利运作,这部影片同样赢得了美国“直接电影”后期代表人物怀斯曼的认可。

就这样,“直接电影”因其独树一帜的拍摄方式在中国盛行开来。

2014年焦波执导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中国(广州)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一举斩获八项纪录片大奖而轰动影视界。

2016年1月26日腾讯独家首发推出《乡村里的中国》,仅仅半天的时间播放量已达到650.5万次,豆瓣评分高达9.3分,比投资是其数倍的《舌尖上的中国》还要高出0.1分,可想而知其影响力之大范围之广。

我是演说家焦波观后感

我是演说家焦波观后感

我是演说家焦波观后感我有幸参加了演说家焦波的演讲,听完他的精彩演讲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位资深演说家,焦波以其出色的口才和深入人心的演讲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结合演讲的内容和演讲方式,谈谈我对焦波的印象和演讲艺术的感悟。

焦波的演讲风格独具一格,十分吸引人。

他不事雕琢自己的形象,没有花哨的言辞,也不使用夸张的手势。

他以平实而自然的姿态,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演讲中。

他的话语简明扼要,娓娓道来,仿佛与听众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他有着独特的语气和节奏感,能够将人们的情感引导得淋漓尽致。

通过他的演讲,我不禁沉浸其中,对他的每一个观点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焦波的演讲内容充满了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他谈到了人类的矛盾与困境,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用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他重申了人类应该珍爱自然和与之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反思和改变现代社会的不健康发展模式。

他的观点犀利而独到,引人深思。

他不仅提出了问题,更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道,深化了人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认识。

焦波的演讲方式更是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以幽默而深入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而易懂。

他善于运用反问、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

他还善于控制现场气氛,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情感共鸣,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在演讲过程中,他经常停下来观察观众们的表情和反应,根据他们的反应进行及时调整和互动,使演讲更具参与感。

通过焦波的演讲,我不仅受到了情感的撞击,更收获了对演讲艺术的深刻认识。

演讲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输出,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

一位优秀的演说家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触动心灵的语言。

同时,他们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够在演讲中与观众产生共鸣。

焦波无疑是一位以身示范的优秀演说家,他的演讲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焦波:爹娘的“爹娘”永远拍不完

焦波:爹娘的“爹娘”永远拍不完

焦波:爹娘的“爹娘”永远拍不完作者:朝阳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第10期“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爹娘,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 / 朝阳他曾花30年拍摄《俺爹俺娘》,给自己父母留下1.2万张照片和600余小时影像。

他也曾用10年拍摄《川流不息》,记录几个汶川地震孤儿的震后青春。

从2012年2月开始,焦波带着五个平均年龄21岁的年轻人在一个普通的北方小村子住了373天,拍出囊括华表奖、白玉兰奖、金鸡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等二十多个纪录片奖项的《乡村里的中国》,那是焦波首次以纪录片导演而非摄影师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几年前,有影迷朋友转给焦波一个帖子,说到 2020年中国将有千万贫困人口走出大山。

“哎哟,这是大迁移啊!历史上那些大搬迁我都没经历过,这次我一定要拍。

我对纪录时代性的大事件一直感兴趣,在大事件里会发生很多故事。

”从此以后,焦波几乎从城市里“失踪”了。

他的足迹嵌在山东、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许多村庄的土路上。

从拍摄爹娘到拍摄爹娘的“爹娘”不知从何时起,焦波有了“农村导演”的称号。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镜头始终对着乡土中国,对着农民的故事;另一方面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即使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他都说自己是农民,“而且我越来越这么觉得”。

焦波挺喜欢这个称号,想永远珍惜,坚持在泥土里种植故事——不管拍哪部片子,焦波团队都有成员至少在当地拍上一年,就像农民在泥土里种植庄稼一样。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天津湾是焦波的故乡,他在那里生活了近20年。

父亲是村里的木匠,读过4年私塾,《论语》倒背如流,会跟儿子讲生活中的道理。

母亲个子只有1.41米,裹着小脚,却能一个人推着家里两三个孩子合力才推动的石磨,天不亮就磨完煎饼面,好让孩子们多睡会觉。

1988年,焦波在《淄博日报》做记者,第一次拍摄图片故事,讲述一个叫上雀峪的严重缺水的山村,老百姓多年来为了等水,每晚都抱着被子和水桶站在泉水边。

报道刊发后,在多方帮助下,村里终于打了水井。

焦波老师 《中国青年》采访稿

焦波老师 《中国青年》采访稿

我们应当极力保存好乡村,挽留住乡愁。

想留住乡愁,一定要保护好农村的风貌和传统,在不破坏传统的生活格局和生活秩序的基础上,建设新农村。

焦波:没有了乡,你怎么愁,怎么牵挂?采访/本刊记者赵涛闺女出嫁前一晚,农民杜深忠从家里拿出了两万块元钱塞给女儿小梅,小梅哽咽着说:“你们养我这么大了,还要搭上这么多钱,留给我弟弟上学用吧……”结婚当天,与小梅夫家笑不拢嘴不同,老杜夫妇表情略显沉重,他们觉得亏欠这位懂事的女儿,初一辍学打工,供弟弟上学。

弟弟坐在婚车里,一边紧紧握住姐姐的手,一边抹去喷涌而出的泪水……在杓峪村的春节联欢会上,大学生磊磊含泪唱了一首《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只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这首歌唱哭了许多村民,父亲杜洪法扭过身,抚弄着头发,掩饰着盈眶的泪水。

磊磊三岁那年,他患精神病,妻子另嫁他乡,19年来,独自将儿子抚养长大的他,个中甘苦自心知。

《乡村里的中国》1月26日起在腾讯视频上线,三天时间,点击量过1500万。

平实琐碎的记录,却有戳人泪点的力量。

焦波告诉《中国青年》记者:你的泪点就是大家的泪点,你的笑声就是大家的笑声。

片子这样受关注,俺很欣慰!公众熟悉焦波,源自《俺爹俺娘》。

1974年,焦波给爹娘拍了第一张合影,直到2004年母亲去世,持续30多年的摄影专题“俺爹俺娘”,以12000余张照片,600多个小时录像,用镜头留住了父母,也记录了普通农民的生活状态“这几年,俺爹俺娘不在了,乡亲们还在,我继续给他们拍照片。

”这位倾心乡土题材的摄影家,始终有一根线牵着,那就是乡愁与乡恋。

《俺爹俺娘》呈现了焦波的孝道与感恩,《乡村里的中国》则体现了焦波对乡村的思考,他用镜头审视泥土的厚重、留存中国农村的自然之美与淳朴人情。

2012年元旦,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和焦波闲聊,说想拍部题为《乡村里的中国》的农村纪实性影片,大致策划是聚焦一个村庄,按照24节气记录村庄整年的变化和风情。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人物专访新闻稿。

主题,探访中国最年轻的科学家。

在中国科技界,有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备受瞩目,他是在全国范围内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在同龄人中独树一帜。

他就是来自北京的李明(化名),今年只有25岁,却已经在科学界崭露头角。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年轻科学家,听他讲述了他的科研之路和未来的规划。

记者,李明,你好!很高兴能有机会采访你。

首先恭喜你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科研方向和成果?李明,你好,感谢你的祝贺。

我的科研方向主要是生物医药领域,我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研究肿瘤治疗方面的课题,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在我所在的实验室,我们团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尤其是在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

记者,听说你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进行科研工作,是怎样让你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呢?李明,我小时候就对科学感兴趣,特别是生物领域。

我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观察花草树木,对生命的奥秘充满了好奇。

在大学期间,我有幸加入了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导师对我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

记者,你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你是怎样保持学习和研究的热情的呢?李明,我觉得保持学习和研究的热情首先是要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

我喜欢科研工作,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热情让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科研进展,这有助于我保持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记者,作为年轻科学家,你有什么想对其他年轻人说的吗?李明,我想对其他年轻人说,不要害怕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

只要你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同时,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记者,谢谢你的分享,祝愿你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更多的成就!李明,谢谢你的祝福,我会继续努力,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优秀青年演讲稿范文

采访优秀青年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位优秀青年的人生故事。

这位青年,他怀揣梦想,勇敢前行,用行动诠释了青春的力量。

下面,我将采访他,为大家揭示他背后的故事。

采访对象:李明(化名),男,25岁,某知名企业研发部经理。

一、开场主持人:李明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李明:大家好,我叫李明,今年25岁,毕业于我国一所知名大学。

毕业后,我加入了一家知名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创新,为我国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成长经历主持人:李明先生,您在大学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成长经历?李明:谢谢大家的认可。

其实,我的成长经历并不平坦。

在高中时期,我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然而,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我选择了复读。

复读期间,我更加珍惜时间,不断提升自己。

最终,我顺利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类竞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有一次,我国某知名企业举办了一场大学生创新大赛,我带领团队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科技事业的决心。

三、创业历程主持人:李明先生,您毕业后加入了一家知名企业。

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创业历程?李明:当然可以。

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在工作中,我发现我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我决定自主创业,研发一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创业初期,我面临着诸多困难。

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然而,我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我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研发出了一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四、心得体会主持人:李明先生,在您的创业过程中,有哪些心得体会可以分享给广大青年?李明:首先,我认为青年人要敢于梦想。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只有敢于梦想,才能勇往直前。

其次,青年人要勇于担当。

街边青年采访发言稿范文

街边青年采访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观众、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今天采访的主持人,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位充满活力的街边青年的故事。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街边青年的风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心声。

首先,我想问一下,您是如何看待街边青年的?街边青年,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

有人认为他们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有人却对他们嗤之以鼻。

在我看来,街边青年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或许没有高学历,或许没有稳定的工作,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追求梦想。

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是什么让您选择了街边的生活方式?其实,我从小就对街头文化很感兴趣。

在我看来,街头是年轻人的天堂,这里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我开始接触街边生活,是因为我想追求自己的梦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这里,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梦想努力。

您觉得街边生活有哪些优势?街边生活的优势有很多。

首先,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接地气,了解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

其次,街边文化丰富多彩,可以让我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街边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加独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当然,街边生活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您能谈谈您的经历吗?确实,街边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我曾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等。

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我学会了如何独立面对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您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和期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在街边文化领域深耕,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青年。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街边文化,感受到它的魅力。

同时,我也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勇敢追求梦想,不畏困难。

最后,您想对正在看直播的观众说些什么?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街边青年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2022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参考范文10篇

2022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参考范文10篇

2022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参考范文10篇2022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参考范文10篇高分作文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提升我们的境界,锤炼我们的思想。

2022年高考作文会考什么题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参考范文,仅供参阅!2022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参考范文【1】【领略热门图书,点亮时代之光】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小学各推荐100种书目,涵盖人文、文学、自然、科学,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目标。

除经典图书外,《射雕英雄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热门图书也入选。

网络一片热议,有人认为热门图书紧随时代步伐,对于当代青少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些热门图书能让人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也有人质疑书目中经典古籍少,这类热门图书文学性不强没必要读,应该加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谈谈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曾国藩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也。

”阅读是高雅、富有魅力的生活情趣。

教育部推荐热门图书供学生阅读,是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深刻表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志向,阅读因时代而异。

经典之所以经典,是经历了多少代人的筛选,而热门之所以热门,也是经历了时代的淘洗,虽然较经典相比,它缺乏了时间上的纵向考验,但并不影响其成为值得阅读的精品。

热门图书中也不乏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好作品,对于青少年所阅读的图书书目,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文学性、深刻性,致使学生看完不知所云。

适合的、有教育意义的都是的,而热门图书也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一热门图书也具有深发性和内省性,不哗众取宠,不浮夸虚构,入选中小学推荐书目也无可厚非。

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文/俞敏洪我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是著名的摄影家焦波带领了五六个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弟子,在山东的一个村庄里住了将近一年,对村庄里的老百姓跟踪拍摄,并从几千个小时的拍摄影像里剪辑出一个非常有故事性,打动人心的片子。

在这部片子里你可以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境遇、面对现实的挣扎和不屈,我给他们做了一个总结——“在绝望中的乐观”。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一个农民在年轻的时候写过很多东西,也酷爱玩乐器,但是因为农村生活的困苦没有坚持下去。

但是在这个片子里面他要学琵琶,他老婆跟他争吵,说都吃不饱了,还要买琵琶。

这个男人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喝拉撒,还需要有精神上的生活。

他有精神上的向往,尽管和吃喝拉撒没有关系,这让我感到心里有点不同的东西。

当人活得像样的时候不是有钱和有地位的时候,而是感觉到自己能够看得起自己,感觉到周围人能看得起你的时候。

看得起你不是因为你有钱,而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存在着某种精神,有了不起的气质,有别人不能做的事情。

在坚持努力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有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我从来没有想过能去北京大学读书,直到拿到通知书才相信。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能把一整本英文字典的词条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实现了。

假如说我要一辈子在北大当老师,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大学教授,我评估了一下,自己可能永远当不了一流教授。

因为一流教授在我心目当中都是梁启超、王国维等等这样的人,都是大师,至少也是像季羡林这样的人。

像我这样的人是完全不可能的,现在中国有好多的学者,包括像余秋雨、钱文忠等,我如果做教授那连赶上他们的影子的程度都还没有。

因为我知道变成伟大学者的前提是以从小的坚实学习为基础的。

我的英语是从16岁以后才开始学的,历史、地理等科目除了中学课本上教的东西,其他的完全没有。

我一直到30岁的时候,才真正知道原来太平天国是这么一回事。

我后来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

就是当一件事我能看得到头的时候,我就不愿意去做了。

强国青年访谈1000字

强国青年访谈1000字

强国青年访谈1000字“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鲁迅曾在《热风》中如是说。

青年,自古以来都代表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不是仅仅存在着,而是去生活与改变,青年亦是如此……使命,是爱国,是国难当头坚定地迈出自己的步伐。

从古至今,英雄伟人的事迹数不胜数,他们热爱着祖国,热爱着他们的时代。

在这个春节,疫情的爆发使我们在感叹惊讶的同时,心里也被社会上各个小小角色温暖着。

医护人员、人民警察、默默的奉献者……他们舍弃了与亲朋好友举杯欢畅,选择将团圆搬到抗“疫”战场,他们披星戴月地守护一座座城市,用无畏对抗着疫情。

在这寒冬中,传递一份份温暖。

两分悸动,从而点点连心。

2020的冬与春,在这期盼载着使命。

祖国大地更将因此而万物复苏,迎来新生。

这是中国青年团结的力量,也是中国青年使命感的力量。

爱这片土地上具体的人,感谢所有为我们的安全付出努力,甚至生命的伟大的人们。

愿我们都记住此刻的感受,保有炽热的内心和滚烫的灵魂。

使命感是在必要的时候舍弃小我为保大我,在电影《紧急救援》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我是一名特警队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电影中更是通过火中燃烧的一幕,体现着生命与无私精神的力量。

最近的疫情也体现着生与死的考验,医生把生的希望留个了病人,战斗在一线,但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整个医生团队,是整个中国都在战斗。

我们没有抛弃谁,而是团结在一起,共同渡过难关。

钟南山院士冲在一线,为祖国的安危奋斗在一线,整个医疗团队拧成了一根绳。

是的,团队与个人如何协调在于个人是否具有使命感。

具有使命感的人,他们往往将大我放在小我前,为了集体发光发热。

使命感在于个人,更是把握当下,分辨现实与理想。

社会上的许多人正值青年,很迷茫,很好奇自己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遇到一些什么样的人。

他们常常疑惑着是否做着喜欢的事,是否因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快乐。

访谈稿2000字左右

访谈稿2000字左右

访谈稿2000字左右访谈稿:当代青年的成长与挑战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访谈节目。

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优秀的青年代表,一起探讨当代青年的成长与挑战。

首先,请让我们认识一下今天的嘉宾们。

嘉宾1:大家好,我是李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嘉宾2:大家好,我叫王婷,是一名创业者。

嘉宾3:大家好,我是张涛,一名社会工作者。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出席。

让我们先来聊聊当代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李明,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你认为哪些是当代青年成长的主要挑战呢?李明:我认为,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就业压力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竞争激烈,很多人都面临着就业困境。

此外,社会对于青年的期望也很高,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就,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主持人:非常有见地。

王婷,作为一名创业者,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呢?王婷:创业对于青年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创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资金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管理能力欠缺等等。

此外,创业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时间,这对于青年来说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

主持人: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张涛,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你在工作中看到了哪些青年面临的挑战?张涛:我觉得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迷茫和焦虑。

社会发展速度快,信息爆炸,青年们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可能性,很容易迷失自我。

同时,现代社会也会给青年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等,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困扰。

主持人:非常有深度的观点。

那么,面对这些挑战,你们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成长和应对呢?李明:我觉得青年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过于焦虑和急功近利。

王婷:我认为青年应该敢于尝试和创新。

创业需要勇于冒险和创新精神,我们不能害怕失败,要勇往直前。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功。

感恩父母 与爱同行

感恩父母 与爱同行

儿子的脚印是一条河, 河的源头在爹娘的心底里; 爹娘的影像是一座碑, 碑的基座在儿子的脊背上。 ——焦波感言
正月十八,娘病危,医生说娘再有2个小时就要走了。 第二天,娘又慢慢醒过来了
• 春暖花开的时候,娘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
父母的第一张照片
父母的最后一张照片
恩爱的父母
八十多岁还相伴去劳作
主题班会
八(5)班 )
焦波简介 :
• 《俺爹俺娘》作者 • 焦波,淄博人,原淄博日报摄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摄 影记者。 •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 术总监。 • 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兼职教授 •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学院客座教授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兼职教授 • 中央电视台2000年《东方之子》 • 中央电视台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提名
对 我 们 的 期 望 负 你 们 不 辜 对 决 们
我 生 活 上 让 你 们 省 心
在 学 习 上 让 你
在 心
安 思 想 品 德 上 们 放 心 们 让 你
在 从 现 在 开 始
亲 爱 的 爸 爸 妈 妈
合唱《感恩的心》 合唱《感恩的心》
八年级 (5)班
孝子……
献 给 母 亲 的 花
感 恩 爸 爸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1.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么?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么?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么 2.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吗? 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吗? 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吗 3你经常和爸爸妈妈聊天么? 你经常和爸爸妈妈聊天么? 你经常和爸爸妈妈聊天么 4.上中学以来,你曾经把妈妈气得 上中学以来, 上中学以来 掉眼泪么? 掉眼泪么? • 5.你通常怎样向你的父母表达你的 你通常怎样向你的父母表达你的 爱呢? 爱呢? • 6.你知道母亲节、父亲节分别是那 你知道母亲节、 你知道母亲节 一天吗? 一天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应当极力保存好乡村,挽留住乡愁。

想留住乡愁,一定要保护好农村的风貌和传统,在不破坏传统的生活格局和生活秩序的基础上,建设新农村。

焦波:没有了乡,你怎么愁,怎么牵挂?采访/本刊记者赵涛闺女出嫁前一晚,农民杜深忠从家里拿出了两万块元钱塞给女儿小梅,小梅哽咽着说:“你们养我这么大了,还要搭上这么多钱,留给我弟弟上学用吧……”结婚当天,与小梅夫家笑不拢嘴不同,老杜夫妇表情略显沉重,他们觉得亏欠这位懂事的女儿,初一辍学打工,供弟弟上学。

弟弟坐在婚车里,一边紧紧握住姐姐的手,一边抹去喷涌而出的泪水……在杓峪村的春节联欢会上,大学生磊磊含泪唱了一首《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只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这首歌唱哭了许多村民,父亲杜洪法扭过身,抚弄着头发,掩饰着盈眶的泪水。

磊磊三岁那年,他患精神病,妻子另嫁他乡,19年来,独自将儿子抚养长大的他,个中甘苦自心知。

《乡村里的中国》1月26日起在腾讯视频上线,三天时间,点击量过1500万。

平实琐碎的记录,却有戳人泪点的力量。

焦波告诉《中国青年》记者:你的泪点就是大家的泪点,你的笑声就是大家的笑声。

片子这样受关注,俺很欣慰!公众熟悉焦波,源自《俺爹俺娘》。

1974年,焦波给爹娘拍了第一张合影,直到2004年母亲去世,持续30多年的摄影专题“俺爹俺娘”,以12000余张照片,600多个小时录像,用镜头留住了父母,也记录了普通农民的生活状态“这几年,俺爹俺娘不在了,乡亲们还在,我继续给他们拍照片。

”这位倾心乡土题材的摄影家,始终有一根线牵着,那就是乡愁与乡恋。

《俺爹俺娘》呈现了焦波的孝道与感恩,《乡村里的中国》则体现了焦波对乡村的思考,他用镜头审视泥土的厚重、留存中国农村的自然之美与淳朴人情。

2012年元旦,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和焦波闲聊,说想拍部题为《乡村里的中国》的农村纪实性影片,大致策划是聚焦一个村庄,按照24节气记录村庄整年的变化和风情。

焦波选择了山东淄博的杓峪村,这里生活着167户农民。

从2012年龙年立春到2013年蛇年春节,焦波带着“85后”团队,在村里呆了373天。

他们拍摄了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剪辑出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全片没有一句旁白,在寒来暑往的四季流转中,在婚丧嫁娶的农家琐记里,为裂变和重构的乡村,留下了一组真实的群像。

那么真实,又那么痛楚;那么抱怨,又那么热爱;那么艰辛,又那么隐忍;那么贫瘠,又那么丰盈。

镜头最后定格在雪后的杓峪村。

小小山村,使人涌出高天厚土的感慨,这感慨,是艺术的感染,更是乡愁的召唤……此后两年间,《乡村里的中国》先后斩获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在内的20项大奖。

有评委评价:这部纪录片“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对于纪录片热播,焦波说很欣慰,他说自己没有想太多,只是把故事讲述出来,观众也好,管理者也好,看到了美,呼唤起记忆和向往,看到了问题,想到了破解和变革,这是这部片子最多所能承载的。

乡愁需要载体,没有了乡,你怎么愁?《中国青年》:《乡村里的中国》在腾讯上线三天,播放超过1500万次,是什么原因使影片这样火?焦波:影片受关注,感觉挺欣慰。

热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要过年了,许多人都要回到老家,会有乡思愁绪的共鸣。

再一个,拍摄的时候,我们考虑过不同层次的需求,无论是怀旧还是失落,我们都诚恳地去呈现,使得观众能在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中国青年》:马上要过春节了,你现在海南,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会有乡愁吗?焦波:肯定有,而且很浓很浓。

这取决于我对故乡的情感。

为什么我多次回家给父母拍照?为什么这次拍纪录片也在我的家乡?肯定有对故乡的情愫在里面。

我觉得乡愁吧,是一种愁绪,一种相思,一种回忆。

它是很美好的事物,是一种诗意的感觉,因为有很多事物让你留恋,让你怀念,让你永不忘怀。

在我的理解中,乡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的,兄弟姐妹,乡亲父老,是家乡独有的亲情与乡情。

另一个是环境的,那座山那条河,那条路那棵树,那只小狗,你在那种环境中长大,童年的回忆那么美好,当你离开以后,你处在的地方又没有这种环境,你肯定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绪,然后去寻找它。

这么多年,我总是跟农民打交道。

虽然父母没了,但是故土还在,乡亲还在,那种亲情还在,不像有的村庄已经消失了,回不去了,所以说我对乡愁的感受特别重。

《中国青年》:有个可以寄托乡愁的环境还是很重要。

焦波:对,像我老家天津湾村,这些年大环境还没变,还能回得去,可以寄托我的乡愁。

我总觉得,没了乡村,就没有寄托乡愁的地方了。

乡愁是需要载体的,没有了乡,你怎么愁?怎么在心里牵挂?眼下,咱们中国每天有80个村庄消失,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多年以后,很多人的故乡可能就没了,没有安放乡愁的地方了。

海南景色再美,年味再浓,也不如我的故乡亲切,过完春节,我想赶快回到村里,继续规划荒山,植树造林。

《中国青年》:听说你在老家承包了1000亩的荒山,这是不是你挽留乡愁的一种方式?焦波:我小时候的村庄,青山绿水,鸟兽也多。

前些年的破坏,青山变成荒山,像人得了疥疮,特别难看。

八年前,我承包了一片山,种的都是银杏、国槐、核桃这些“爷爷栽树,孙子乘凉”的树。

我想把荒山恢复成记忆中的模样。

多少年之后,自己不在了,起码会为故乡留下一片绿色吧。

有这个村庄,就有了安放乡愁的地方。

乡愁是一个从漠视到珍视的过程《中国青年》:从天津湾村到淄博再到北京,从父母双全到慢慢离开自己,几十年的过程中,你的乡愁有没有过变化?焦波:肯定有变化。

年轻的时候没有乡愁。

那时候向往大城市,老想着逃离农村,草屋什么时候能变成楼房?石板路什么时候变成水泥路?田野上能不能盖上工厂?那个阶段,对乡村是略带漠视的,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慢慢地走出来以后,在城市定居,又开始怀念,开始回望,回望带来的结果是失落。

为什么?家乡在变化,环境在变,人心在变。

很多人都去城里买房,村子变成空心村了,社会风气、邻里感情也不似原来那么纯真了,农村在急剧变化,传统的生活格局和生活秩序在裂变,把曾经的美好破坏掉了,自己慢慢有了一种失落,一种担心。

当然,不能只是担心,还要行动,承包山林是一种生态上的重建,拍纪录片是一种文化上的重建,之所以我选择杓峪村拍纪录片,这次村子在沂河源头,老百姓的眼睛是干净的,心也简单纯净,有一种美好、纯粹的事物在里面。

我想通过这部影片,给农村生活留一个标本,来修复保存乡愁,把美好的情愫留给后代。

《中国青年》:据我观察,乡情乡恋乡愁,作为一种时代情绪,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

在你这代人身上,随着入城,随着年龄的增长,如同一坛发酵的老酒。

可在不少年轻人身上,他们身上的乡愁却越来越淡了,怎样看这样的两极分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焦波: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无论余光中那代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还是今天两极分化的乡愁,都来自社会变迁。

中国乡村,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变化都不大。

自改革开放始,确实是巨变,或者裂变。

像我这代人,由农村入城市,身上有浓烈的乡愁,将来的孩子,即使出生在村庄,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可能既不向往城市,也不会珍视乡土,到哪里都差别不大。

另外,乡愁变淡,跟科技的进步有关系。

《中国青年》:你刚才提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现在有人开玩笑说,乡愁是张邮票,不用邮票,随时可以在微信上见面。

乡愁是船票,不用等那么久,几个小时就可以飞到台湾。

这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乡愁的一个变化,可能是个好事情。

焦波:科技带来了快速、便捷,也消弭了乡愁。

不过,我也为将来的孩子们感到可惜,乡愁这种美好而忧伤的体验,他们可能就感觉不到了。

《中国青年》:你会觉得你或你们这代人,会是中国最后一代乡愁的热衷者吗?焦波:这个问题挺现实,也挺可怕,我不愿意成为最后一代乡愁的热衷者,如果没有乡愁,生活岂不是太单调了?还是有一点的好。

乡愁入诗,在中国有两三千年了。

为什么现在人们都在谈乡愁?长期存在的事物,大家不会感到特别,即将消失的东西,才需要挽留,需要留存。

让乡愁消逝的脚步,慢些,再慢些《中国青年》:我们今天的传媒,包括您这个片子也好,实际上也是在给青年人补课,补一堂乡愁课。

焦波:对,可喜的就是这几年来大家都在谈,社会也在营造这种氛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候,把美好的传统给找回来,让它留住。

比如央视《家风》采访,为什么重新来审视这些东西?是要在青少年心中培植民族文化的根,土地也好,传统文化也好,让他们寻找精神的原乡。

对我个人来说,乡村乡土是我的根,我的文化原点就在乡村。

漠视过才知道珍贵,才回去审视它,挽留他。

我觉得动起来就比不动强,早动就比晚动强,是吧?改变就有希望,改变就有可能。

《中国青年》:我原计划问问你,乡愁将来会不会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但照你这么说的话,我们应当努力阻止它成为陈列品?焦波:是的,你说得很好,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让乡愁消逝得慢一点,越慢越好,因为我们还需要它,留恋它。

当然,社会发展,不可能像过去的几千年一样,始终是农耕文明,将来,什么现象都可能发生,只要大方向美好就行了。

咱们一厢情愿地想,要把一个东西完全留住那也不现实,。

《中国青年》:怎样才能挽留我们行将消逝的乡愁呢?对于于此心有戚戚焉的青年人,有什么样的建议?焦波:不论怎么样,我们不要说空话,要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来留存乡愁,不论写也好,画也好,拍也好,我觉得都是一种行动。

对一个热爱影像的人来说,可以用影像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

哪怕有一天,乡愁真的只存在博物馆里,还可以让后世的人从图像里去回味它。

同样的道理,文字与绘画也一样。

《中国青年》:在延续乡村文明的过程中,你这个片子它凸显出的力量会越来越大,它确实能够唤醒很多人的行动,而不仅只是感叹。

焦波:我们留存乡愁,确实是一种唤醒,这个片子放映之后,很多人留言说,一定要留住这种乡村的美好。

现在,很多地方开始发现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从呼吁到行动,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移居到了火星,乡愁真的彻底消逝了,子孙后代还能够通过我们的艺术留存,看到祖先还有这么丰富生活,这么浪漫有情趣,也会丰富他们的生活,是吧?《中国青年》:真的移民火星了,可能会酝酿更深刻的乡愁呢。

焦波:哈哈,希望前半句不会实现,希望后半句能够在地球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