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教材中微粒观建构的线索梳理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物质的组成[知识归纳]一物质的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一)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总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二)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性质:①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只是原有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别的分子或别的物质。
②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也在不断运动,原子间有间隔。
③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原子也是构成分子的一种粒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原子构成①原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核外电子不带电荷中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子原子核:::②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 ).相对原子质量:①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原子量;②原子量在数值上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③单位为一.(4)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①.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故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核距离近→远电子能量低→高填充顺序先→后②.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含义12表示原子核及核内有12个质子(即原子核带有12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1.阳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如Na+、Mg2+、Al3+、NH+4等(质子数>电子数)。
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建构
【初化】微粒观的建构与学生认识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构建微粒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的建立为标志,学习者认识到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能够定性的认识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并且能初步理解粒子组成宏观物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第二层次:以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建立为标志,学习者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定量的解释物质的化学变化。
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需要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有关的微粒知识.1。
义务教育阶段物质微粒观涵盖的知识要点微粒观既基于具体的微粒知识,又高于具体的微粒知识,是微粒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微粒知识是形成微粒观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微粒知识,微粒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只有一年的时间学习化学,这个阶段的微粒观主要培养学生懂得从微观的角度观察物质世界,能够简单的分析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变化.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物质微粒观培养的知识要点如下:第一部分是对于基本粒子的认识,其中包括:(1)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一,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虽小,也具有一定的质量,还有一定的结构.原子具有电子壳层结构,最外层上的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作用最弱,原子通过转移或共用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进行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物质分子。
(2)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内的原子之间存在强烈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大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分子的化学性质。
(3)物质聚集状态: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
这是由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弱发生改变引起的,相互作用的强弱变化导致分子之间距离、聚集程度的变化,从而使物质表现出不同的聚集状态。
这是一种物理变化,物质分子保持不变,分子内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也没有改变。
第二部分是对微观粒子如何构成物质的基本认识,包括:(1)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鲁科版选修(3-3)第2节《固体的微观结构》教案
鲁科版选修(3-3)第2节《固体的微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依照一定规律在空间整齐排列的.2.知道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和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可用晶体物质微粒的规则排列来说明.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晶体的微观结构.难点:晶体结构对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和各向异性的解释.三、教与学教学过程: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和一些物理性质上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固体的微观结构上去寻找原因.(一)固体的微观结构1.历史回顾(1)17世纪提出假说从17世纪开始,人们根据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和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提出了一些假说,认为晶体内部的微粒是有规则地排列着.(2)19世纪中叶,该学说虽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认识有了一定提高,但仍限于一种假说.(3)1912年,应用X射线证实假说的正确性.现在,人们用电子显微镜对晶体内部结构进行直接观察和照相,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假说的正确性.2.固体的微观结构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中整齐地排列,晶体中物质微粒的相互作用很强,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克服它们的相互作用而远离,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二)固体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具体外形的规则性和一些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1.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可以用微粒的规则排列来解释【演示】食盐晶体结构模型:食盐的晶体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组成的,它们等距离交错地排列在三组相互垂直的平行线上,因而食盐具有正方体的外形.2.晶体的各向异性是由晶体内部的结构所决定.(1)晶体各向异性的微观解释如图表示在一个平面上晶体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沿不同方向所画的等长直线AB、AC、AD上,物质微粒的数目不同,直线AB上物质微粒较多,直线AD上较少,直线AC上更少,正因为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才引起晶体的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的不同.(2)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晶体叫做同素异形体.有的物质能够生成种类不同的几种晶体,是因为它们的物质微粒能够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演示】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和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模型.石墨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距离较大,作用力较弱,沿着这个方向容易把石墨一层一层地剥下,石墨的层状结构决定了它的质地松软,可以用来制作粉状润滑剂,也可用来制作铅笔芯等.金刚石中碳原子间的作用力很强.所以,金刚石有很大的硬度,能用来切割玻璃,如果把它安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能够钻入坚硬的岩石内.不只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晶体,其他元素也有这种情况.例如:白磷和红磷的化学成分相同,但是白磷具有立方体结构,而红磷具有层状结构.教案点评:本节重点是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依照一定规律在空间整齐排列,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和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可用晶体物质微粒的规则排列决定.本教案围绕晶体的微观结构,晶体结构对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和各向异性的解释等知识点进行讲解,由浅入深,思路明确,合理使用此教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鲁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共29页
• (1)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与吸收和 释放能量引起分子的运动和分子之间的间 隔变化。
• (2)水天然循环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 • (3)水的人工净化 • 重点注意强调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 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用过滤 • 可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出液体用蒸馏等 • (4)纯净物和混合物 • (5)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和硬水软化的方法 • (6)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 两种版式本比较: • 第一单元上教版与鲁教版编写不同。上教版重点
在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同时对化学研究的 对象做了详细阐述。但对化学实验仪器的基本操 作较淡化。鲁教版只对物质的变化对进行教学, 重占对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阐葶得较详细。但对 化学研究对象没有具体描述。增加了构成物质的 奥秘,这里教学中有困难,把握不了难度。
3、两种版本对内容重点 取舍有些不同
• 如:第一单元鲁教版对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仪器认识及实验的各项注意事项叙述 很详细。而上教版很简略。这一点鲁教版 好。
• 鲁教版将物质变化放在第一单元,而物质 的性质放在第二单元。我认为对学生的认 知有点脱节。建议将物质的性质物在与变 化一起学习,在第二单元进行一个简单的 复习。
第二节 化学之旅
• 教学建议:本节用2课时 • 教材处理:P11《多识一点》《交流共享》让学生阅读并
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想如何研究,这样来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冲动。 • P13 重点引导学生做好活动与天地;重点填好空。让学生 对每一步是科学探究的哪一步骤有一个了解。P14 实验最 好让学生亲自做一下。高低不蜡烛在同一烧杯的情况,和 两只大小相同大小的烧杯。(强调相同),询问同学为什 么要这么做,让学生有对比实验变量的问题。 • P16活动与天地教会学生做好实验并写好实验告等。
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下。) [演示实验 1]分子间隔演示仪实验 [演示实验 2]热水、冷水中加入品红 [演示实验 3]固体碘、碘酒、碘蒸气遇淀粉变色情况 解决以下问题: 1、一定量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为何增大? 2、通常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 3、水在什么情况下更易蒸发? 4、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排列方式有何不同? 活动二: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多媒体出示]水的天然循环路线
专题三 离子
所需课 课内共用 1 课时,每周 3 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离子的形成和与原子的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由微
观认识宏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认识
专题问 题设计
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
学上的贡献,培养科
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吗? 2、原子本身能不能再分? 3、卢瑟福实验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专 题 问 4、你能根据物理课学过的相关知识画出原子结构图示 题设计 吗? 5、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6、为什么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7、为什么原子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3.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纸笔测试 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专题二 原子的构成
所需课
课内共用 2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 1 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理原子的性质,这是一种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原子中的电子课件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或元素)的化学性质,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或元 素),化学性质类似。 3.质子数决定了原子(或元素)的种类。 4.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例2] (202X贵港)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B )
A
B
二、离子 1.概念: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 得失电子 后便形成离子。我们把带 正 电荷的离 子称为阳离子,带 负 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2.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如氯化钠是由 钠 离子和 氯 离子构成的。
技能点拨 电子排布规律: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电子层数。 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排1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不超过 8个(氦是2个)电子。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依次类推。
A.该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7
B.该粒子的原子为金属原子
C.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该阴离子中,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课时2 原子中的电子
1.知道粒子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2.知道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一、原子核外电子
1.排布规律
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在 离核较远 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
在 离核较近
的区域运动。即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我们称为
电子的分层排布 。
2.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探究点二 核外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活动:阅读课本第41页第三段。 1.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原子种类 稀有气体
金属 非金属
最外层电子数 8 个(氦为 2 个) 一般 小于 4个 一般 大于 4个
分析微粒观构建 提高教学水平
微粒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概念,它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形成既不可能是凭空想象,也不能通过死记硬背形成。
它需要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才能形成。
由此可见,微粒观的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化学入门的基础。
微粒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鲁教版化学教材非常重视微粒观。
教材中多次反复出现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以及微粒观的相关内容,这是鲁教版教材的重点。
通过阅读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中,首先介绍物质世界纷繁复杂,接着介绍化学变化,介绍化学变化的奥秘,引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并且给了一个水分子的模型。
这样就说明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在第二单元“水和溶液”中,还是通过水这种物质,分析了水的物理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和化学变化(电解水),得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原子构成没有变化,它的结构方式也没有变化,但是它通电就改变了,水分子不存在了,转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这样就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从微观角度进行区分。
在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讲空气的成分、化学式等问题,都是站在化学变化的角度,继续阐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意在从微观层面上分析。
结合第四单元“燃烧和燃料”中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的时候的不同,因为空气中氧气含量低,而纯氧就是氧气含量高,从微观粒子的层面去分析,就是空气里面氧分子所占的比例数小,所以同样的一块炭燃烧的时候,在纯氧里接触的氧分子就多而同样体积的空气中,接触的氧分子就少。
教材微粒观建构方式的分析与启示——以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为例
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等概念 的本质 口 】 。
1 基于课 程标 准视角对教 材中微粒 观建构 思路
的 分析
从 观念 的形成过程 来看 , 从水 的三态变化 、 水的
义 务教育化学课 程 标准 ( 2 0 1 1 版) 的每个主 题从
案例 研 究
聚 焦 课 堂
教 材微 粒 观 建 构 方 式 的分 析 与 启 示
— —
以新 课标鲁教版九年级 《 化 学 》第二单元为例
胡 巢 生
( 宿迁 市 宿豫 区实验初 级 中学 ,江 苏宿 迁 2 2 3 8 0 O )
摘 要: 分 析新 课 标鲁 教版 九 年级 《 化 学》 第 二单元 的 内容 体系 , 发现 教材 从情境 创设 、 活 动设 计、 问题 设置 等 多角度帮助 学生 构 建 微粒 观 , 增 强了学 科知 识的系统 性 , 优化 了核心知 识 的教与 学。 关键 词 : 化 学教 材; 微 粒观 ; 核心 知识 ; 情 景设 置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6 6 2 9 ( 2 0 1 3 ) 8 — 0 0 2 6 — 0 4 中图 分类 号 : G 6 3 3 . 8 文 献标 识 码 : B
天然循环 到水的分解和合成的探究活动及其微观分析,
通过 对科 学家研究 原子结构历 史的分析, 进 一步引导 学生认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深入了解原子的内 部结 构 、 原子核外 电子 的分布及其在 化学变化 中的表
现。 有层次地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微粒观 , 认识到微粒观
“ 内容标准 ” 、“ 活动与探究建 议” 两个维度 对学 习内
逻辑顺 序、 学 生的认知顺 序和心理 发展 顺序 的三 序结 合[ 6 1 , 达成了楱 知识 的教与学 和化学基本观念构建的 和谐统一 , 使得教材充满思考性和对智慧的挑 战。
巧借多媒体,初建物质微粒观
巧借多媒体, 初建物质微粒观
文 /朱全勇 摘要:随社会的发展 , 媒体经常传递 出物质构成及其变化 的微观 本质信 息 , 本文 以 “ 鲁教版 ” 初 中化学教科书第二单元 ,
化学教学 微 粒观 分子 原 子
第三 单元 中分 子、原予概念的建构教学为例 ,探讨借助 多媒 体辅 助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初步形成物质微粒观 。
关键 词 :多 媒 体 教 学
中图分 类 号 : G6 3 3
随着社会的发展 ,媒体经常传递 出 物质构成 及其变化的微观本质信息 ,现 在 的初三 学生对 微观的认识 已不再像过 去那么浅 薄和迟钝 ,但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 来 看 , 比如 ,对 于 日常 生 活 中 司 空见 惯 的一杯 水如果我们无 限地分下去 ,将 会得 到什 么结 果呢?相 当一部分学生是 难 以想象 到的 。大多数初三学生对于这 类微粒 的问题 ,也从来没有像道尔顿等 科学 家那样 , 认真思考过这 些生活现象 、 实验 事实的本质 ,因此 ,在化学启 蒙的 初三 阶段 ,学 生在无法真实感受到 、无 法观察 的条件下 ,突然要摆脱生活经验 的影响 ,建立物质 的微粒观 ,我们学 生 必然学得 吃力 ,我想这也是不少学生觉 得化学 很抽象 、很难学 的重要原 因。如 何 引导学生在化学学 习初期较轻松地建 立物 质的微粒观?这是摆在每位化学教 师面前的一个急需探究 的重要课题 ,笔 者在 今年的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 、 第三 单元教学 中,恰 当地借助多媒体辅 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 ,引导学 生 思考 微粒的客观存在性 ,从 而帮助学 生 克 服 思 维 的 局 限 ,改 变 认 知 方 式上 固 有 的 习 惯 ,取 得 了较 好 的课 堂 教 学 效果 。 1 借 助 多媒体 ,实现学 生第一 次 思维 跨越 ,从宏观物体转入微观世 界认 识分子 .原子 。离子等微观粒 子 对于学生 来说 抽象的微观世界 ,教 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直接 实物展 示分子、 原 子、 离子 ,传 统 的教 学 方 式只 是 挂 图,而现在我们可 以利用多媒 体通过绘 制分子 、原子模 型 ,展 示拍 摄照片 ,直 观化地让学生清 晰地观察 到了微 粒的存 在。 “ 鲁教版 ”初 中化 学教科书第二单 元是 以水 的变化 为范例 ,作为物质微粒 观的生长点 ,演绎 出物质微粒观的丰富 内容 ,教材 中创设 水为什么会有液态 、 气态 、固态三态变 化情境 。为 了帮助学 生进入从物质 的微 观层 面寻 求答案的认 识历程 。课堂上 我借 助多媒体 ,采用拟 人 的 手 法 , 把水 分 子 设 计 成 为 小 人 国 的 小人 ,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抽象 、肉 眼看不 到的水 分子运动的世界 。在温度 低时 ,这 些小 人们冻得 直哆嗦 ,嘴里喊 着: “ 太 冷 ,我们 挤挤 暖和暖和吧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 物质的构成的奥秘(第1课时)(复习课) (共17张PPT)
构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得子到而变成 离
子。阴
9、
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原子的元素符号为X B.该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4 C.金刚石中含有该原子 D.该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10、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C )
11、R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
相同点
知 定义 识表 示 比方 法 较联 系
分子
原子
离子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是保持物质化学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 带 电的原子
性质的最小微粒 小微粒
或原子团
化学式 水分子 H2O
分解
分子
构成
元素符号 铜原子 Cu
离子符号 钠离子 Na+
得失
原子 电子
离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 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 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2)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称为 稳定 结构, 其化学性质 稳定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
4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电子,变成
离子阳;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一般大于或等于4个,结
1、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其主要原
因是( D )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加压时分子体积变小
D、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2、写出下列化学符号: 氢离子 H+ ,镁离子 Mg2+ ,亚铁离子 Fe2+ ,
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策略
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策略摘要: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微粒观,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微观世界,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
鉴于此,教师在展开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当中,就应该对微粒观的建构予以关注和重视。
既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扩充和丰富,激起学生主动探索微粒观的兴致和动力。
又要对教学的形式做出一定的改变,采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策略微粒观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概念,微粒观的建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的进行渗透。
但是,从目前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建构情况来看,建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
其中,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动力来作为微粒观建构的出发点,试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从多个维度、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建构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甚至有一些学生受微粒观的特性所致,很难有效的建立起关于微粒的直观形象,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建构。
为了有效的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论述和说明:一、扩充教学内容,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微粒观的兴致动力在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当中,想要实现微粒观的建构,其关键在于激起学生主动探索微粒观的兴致和动力。
但是,从目前微粒观的建构情况来看,由于分子、原子、电子等粒子利用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去讲述它们的结构时会非常的抽象,而这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无趣性和枯燥性,学生学习兴致的缺乏,其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准。
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扩充。
譬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的相关知识内容时,由于物质是由微粒所构成的,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就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对本节课的一些重要知识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
比如,为了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微粒观的兴致和动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木头能够燃烧,而玻璃去不能燃烧”“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不同种类的物质当中具体有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试着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进行讨论和探究,从而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明白只有学会微观才能去解释宏观。
物质微粒观
微粒观构建“物质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中核心的一条。
它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1.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2.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3.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4.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物质微粒观的内容很丰富,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之中。
鲁教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重视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 围绕物质微粒观这一基本观念,分别从不同的章节结合不同内容, 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分解、氯化钠的溶解、木炭的燃烧、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中和反应、食品中的有机物等, 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 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这一基本观念。
总体来说,“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物质微粒观的构建方面, 体现出以下特点:1、注重抽象思维的培养。
“鲁教版”教材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主线, 以水分子的运动、水的组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事实为微粒观的生长点, 以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化学性质的学习为辅线,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超越事实的抽象思维, 帮助学生建构物质微粒观。
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解决问题和进行高水平思维的空间。
2、重视核心概念对基本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
化学基本观念是理解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的整体背景和基础,支配核心概念的选择和化学知识的应用。
“鲁教版”教材重视分子和原子概念理解性的建立, 它将分子概念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 分子概念的引入和分子概念的理解性建立。
在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中“化学变化的奥妙”主题下引入了水分子的概念,并且引出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在第二单元“水和溶液”中通过具体实例“水分子的三态变化”和“水的电解”, 讨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有何变化”这一关键问题来形成对分子的理解性认识。
对于原子的理解性认识, 教科书通过“水的电解”分解事实的认识来形成。
接下来的“认识原子”主题更进一步揭示了原子的微观结构, 加深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深刻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教材中微粒观建构的线索梳理
“鲁教版”材采用的是一种渗透贯穿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微粒观的,该教材具有强调观念结构、强调观念应用的特点。
刘老师很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初中阶段物质的微粒观的最终教学目标。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体现了刘老师的教研深度,循序渐进,进行微粒观的建构。
值得大家学习
鲁教版教材中微粒观建构的线索梳理
我校从2005年使用鲁教版教材以来,已经经历了七个年头,七届学生,由一开始的摸不着头脑、没有头绪,到现在已经思路清晰,能熟练使用,在这期间,我们经历了学习、思考、琢磨,再学习、再思考、再琢磨……下面我就教材中微粒观建构的线索作一梳理,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多提宝贵建议。
第一阶段:感知微粒
教材在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中就告诉学生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并且引入了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符号、图片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看到的硅原子、铁原子、一氧化碳分子等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第二阶段:解读微粒
知道了有分子、原子,那分子、原子是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教材在第二单元“水和溶液”中给出了答案。
在第二单元中,以水为载体,通过具体实例“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变化让学生知道了“分子的特点”以及“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具体实例“水电解”讨论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时有何变化(即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通过两个具体实例的学习帮助学
生形成对分子的理解性认识,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两个核心理解: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没有形成新的物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形成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由旧分子变成了新分子。
对于原子的理解性认识,教材通过“水电解”先引出原子,接下来的“原子构成”主题更进一步揭示了原子的微观结构, 并由原子引出离子,加深了学生对原子的深刻理解。
第三阶段:应用微粒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主要是对微粒观的应用,帮助学生用微粒观去认识化学。
1.从微粒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材在第三单元“物质组成的表示”中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化学符号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微粒观;在物质类别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应用物质的微粒构成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分类。
2.从微粒观角度认识和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在第四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先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复习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推测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后,再用微粒观点去解释不变的原因,由此将微粒的定性认识引向定量认识。
3.从微粒观角度认识算酸和碱。
教材在第五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中再次应用微粒解释酸有共同点的原因是溶液中含有H+,碱有共同点的原因是溶液中都有“OH-”,帮助学生从微观组成上去认识酸和碱。
4.从微粒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实质。
教材在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中用微粒观解释了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即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成了H2O,为第六单元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奠定了基础;在第六单元酸、碱、盐学完后教材点出了酸、碱、盐反应的微观实质,实际上也是从微粒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5.从微粒观角度解释其他化学问题。
教材中氯化钠的溶解、木炭的燃烧、氢气的燃烧和爆炸、食品中的有机物等,都从微粒观的角度解释了有关问题。
总之,鲁教版教材通过前后联系,由感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应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微粒观这一基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