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复习

合集下载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

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

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

(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

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一名词解释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大地构造复习

大地构造复习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的地壳或者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2、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各种地质体的形成与背景。

3、地槽: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或者两个大陆之间,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巨厚沉积物形成的巨厚沉积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补偿,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强烈的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4、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不再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这种地区岩层产状平缓,故称为地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地加盖层)5、地台的基本特征:①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多为平原、高原和台地;②地台具有双层机构:由显生宙岩系组成的盖层,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的基底;③盖层的沉积物成熟度高,多由滨、浅海分选较好的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组成。

④地台的岩浆活动微弱;⑤地台盖层一般未受到区域变质作用;⑥构造变形相对微弱;⑦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

6、地盾:是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处于相对上隆,少有沉积盖层,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的地区,平面形态呈盾状。

7、地质建造:泛指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可以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8、大地构造单元:是根据地壳运动和地壳构造的基本特点而划分的各种类型的大地构造区,是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

9、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广义上是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化学运动,其中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等;狭义上的指:主要是由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壳隆起、坳陷和各种构造形态形成的运动。

10、造陆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大型地貌特征,基本上是大面积缓慢的垂直升降运动,表现为巨大的隆起和坳陷。

11、造山旋回:构造旋回、大地构造旋回:指一段时间内,在其中原来的活动带通过前造山幕、造山幕和后造山幕演变称为的稳定造山带。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1.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人类离不开资源,而各种资源都赋存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2.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3.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5.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6.证据(南北不对称):(1.陆地2/3以上在北半球(北-陆半球,南-海)(2.大洋脊3/4位于南半球(3.1900-2001M>=8级地震共47次,30在北半球大陆M>=7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4.热流分布,南高于北(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南简(6.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7.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3/4集中在北半球(8.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宗晋(2003)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道北偏10度左右(9.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

7. 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盖层厚度变化很大,由0一10余km。

其中软弱层构成滑脱面,沿滑脱面常形成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

这些没有结晶基底卷入的盖层滑脱型构造常称为薄皮构造。

盖层纵波速度在2.0—5.5km/s。

(2.中地壳: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平均成分接近花岗闪长岩,但物态不同,为一塑性层。

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的控制。

中科院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复习题答案

中科院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复习题答案

分析固定论与活动论大地构造学的主要理论差别所谓固定论是指主张大陆固定、大洋永存,或虽然大陆与海洋位置曾有互换,但也是原地垂直运动的地壳运动观。

与此相对,活动论认为在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大陆的位置对于地极以及大陆之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相对位移。

固定论的代表是槽台学说,基本思路是在早起地壳强烈下降,接受沉积,后期褶皱、抬升成山,且升降运动频繁,故形成一套有韵律性的复理石建造。

地槽从接受巨厚沉积,伴随着蛇绿岩的形成,再经褶皱抬升,伴随着中酸性岩浆活动,最后经长期演化侵蚀转变为地台,这一演化过程成为造山旋回。

但是槽台学说并没有阐明地槽的发生、发展、迁移和封闭的本质,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地壳上会出现长条状的活动带及其间的大面积稳定区。

仅仅着眼于某一区域的自身发展,忽略了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

最重要的是在现今地球上,不能确定地槽到底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质环境。

活动论的代表是板块构造。

固体地球上层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

侧向上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

在地幔物质对流、洋中脊推挤、重力滑脱及下行板块的拖拽的作用下,板块发生俯冲消亡形成一系列的沟、弧、盆等构造单元,在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又生长出来。

发生更新的主要是洋壳物质,陆壳也会通过拆沉作用发生小规模的消亡,再通过岩浆底垫或板块俯冲发生垂向和侧向上的增生。

各类板块边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将板块边缘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次板块相背离开。

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当两侧板块拉开,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又称分离型边界或建设型边界。

以洋脊为中心,向两侧地势逐渐降低,且沉积物厚度逐渐增大。

洋脊新生成的岩石,在海水的作用下发生蛇纹石化。

在大洋中脊顶部,地震集中在极窄的地带,宽度通常不到20公里,这里集中着全球百分之九十的浅源地震。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构造层(1)答案中出现“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组成的构造”。

(2)指出构造层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2、隔槽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线状延伸的紧闭向斜和开阔平缓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一组褶皱。

简单的说就是向斜窄,背斜宽。

其背斜形状似箱子,又称箱状褶皱。

是过渡型活动区的一种典型的褶皱类型。

隔档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合而成的一组褶皱。

四川盆地东部的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就是这类褶皱的典型实例。

3、糜棱岩(1)指出这是韧性剪切带内特征的动力变质岩。

(2)指出以下4个特点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特点。

4个特点:①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②具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③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④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4、地垒(1)指出是正断层的组合形式之一。

(2)指出两组倾向相背(或相反)的正断层构成的构造组合,或者画出地垒示意图。

5、逆冲双重构造(1)指出这是逆冲推覆构造带内的构造组合形式之一。

(2)由顶板逆冲断层、底板逆冲断层和夹于其间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构成的构造组合。

二、应用题1、下面的三幅图都是地质图,请分别判断图中为层的性质(每图5分,共15分)。

2、下图是某地的三幅地质剖面图,请分别判断图中断层的性质(每图5分,共15分)。

(1)(a)图-逆断层,(b)图-正断层,(C)图-逆断层,每答对一个图得5分。

3、下面的两幅图都是某地的构造图,已知地面基本水平,请分别判断图中断层的性质(每图(1)(a)图-左行平移断层,(b)图-右行平移断层,每答对一个图得5分。

(2)如果仅回答平移断层得1分,每答一个平移断层得1分。

三、问答题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有哪些?(1)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岩浆活动和矿化标志、岩相和厚度突变带。

(2)对每一种标志作以简单解释。

客观题考试试卷问题1单选(2分)平面上纵向长度与横向宽度之比大于10的褶皱称为o线性褶皱匏式背斜构造盆地等轴褶皱等斜褶皱问题2单选(2分)直立倾伏褶皱是轴面近直立、近水平的褶皱。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龙)第一章绪论1. 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3. 地球动力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它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是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变形研究;(2)地质体成因研究;(3)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4)地球演化史研究5. 区域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任务:区域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研究内容是:(1)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研究;(2)区域构造学研究(3)区域岩石学研究;(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3.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构造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3)构造类比法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起源1. 对地球更深部的了解只能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和研究确定的。

3. 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vìcic)根据地震波的走时,算出地下56 km深处存在一间断面,其上物质的波速为5.6 km/s,其下为7.8km/s。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莫霍面或M面,这个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地壳。

4. 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出在2900 km深度处存在一间断面。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面或G面,这个面以下的部分为地核,以上直至地壳底部的部分为地幔。

5.布伦(Bullen,1963,1975)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C、D三层,外核为E层,内、外核的过渡区为F层,内核为G层;后来他又根据新的资料,把D层分为D’和D”层。

区域地质总复习

区域地质总复习

区域地质学试题参考答案(占试卷内容的85%左右)一、填空(略)二、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研究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运动规律、演化历史、动力成因的科学。

2.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熔岩和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一套岩石系列。

3.克拉通:陆壳达到稳定状态,再无广泛构造-热事件发生的地区。

4.地盾:克拉通内大面积出露结晶基底的地区,长期上隆,缺失沉积盖层,仅局部边缘很薄。

5.地轴:位于地台边缘,呈狭长带状,是地台内部相对活动性较大的正向二级构造单元。

基底构造层出露较广,沉积盖层缺失或发育不全,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6.绿岩带:具有明显的地层旋回,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到中酸性火山岩与沉积岩组成。

7.表壳岩: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的统称。

原岩在地表条件下形成。

8.TTG岩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一般是以长英质片麻状为主的高级变质侵入岩。

主要分布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区、麻粒岩—片麻岩区。

9.地台: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是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结晶基底;上构造层是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组成的沉积盖层。

10.构造旋回:地壳发展有规律地出现的周期性构造活动过程。

11.构造层: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

12.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13.威尔逊旋回:是指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

14.板块:岩石圈被构造活动带分割成的球面块体。

一般指块体较大的稳定构造单元,其底部是软流圈的低速高导层并存在岩石的部分熔融。

15.混杂堆积:在板块俯冲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合体。

16.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第0章绪论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

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

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

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

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 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 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壳幔的物质成分、地球内部物质交换等地质作用。

构造地质学复习必备资料(内部整理)

构造地质学复习必备资料(内部整理)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4分)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4分)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4分)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

(4分)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4分)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

(4分)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4分)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

(4分)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名称解析(20 分)视倾角:视倾歪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歪平面上的倾歪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歪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这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歪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歪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

倾伏角:倾歪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罗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 1 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别同。

非均匀变形分延续变形与别延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具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以那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假如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别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后形状与初始状态对照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埋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别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错状的薄条带或薄膜。

透入性构造:指一具地质体中均匀延续布满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妨碍其个不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延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干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延续劈理。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复习资料地质学: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化学变化,演化历史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配规律和演化历史。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岩层产状类型: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地形控制。

2、水平岩层的成层顺序为上新下老3、水平岩层厚度为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厚度相同,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大;坡度相同,厚度大,露头宽度越大。

露头宽度: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以及该岩层的厚度。

V字形法则:①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真实的反映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地质界线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②直立岩层的出露形态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状。

③对于倾斜岩层: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反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且等高线的弯曲曲率大于地质界线的弯曲曲率。

相同相反: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地层界线的弯曲曲率大于等高线的弯曲曲率。

倾斜岩层的主要特征1 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受产状和地形影响,并符合V字型法则2 倾斜岩层的地质界限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弯曲也是条带的一种)3 正常情况下岩层沿倾向方向逐渐变新4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产状、地形和岩层厚度5 倾斜岩层的厚度有三种分别是:真厚度、视厚度、铅直厚度。

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真厚度(h):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铅直厚度(H):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h=Hcosα;视厚度:在不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的顶底面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埋藏深度:地面某一点到目的层的铅直距离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岩层厚度、岩层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沉积大地构造
1.
2.
=
3.
-
4.。

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34
5.
6.
组合特征。

1.
1
1(
2
3
岩浆喷溢
4
5
2
1:
2
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
4
3
1
2
3
4
2.试举例说明将今论古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以河流作用为例)
a) b
其适用范围为比较的对象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同或相似
3.试述单旋回说、多旋回说和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P14、P18、P30)
1
1
2
3
2
1
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2
互相转化。

3
1
2
3——动“定”转化递进律
4.试述沉积大地构造理论对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
1
2
的结果。

3
5
(1) 萍乡式建造(含煤建造):
(2) 建德式建造(火山建造):
中期(激烈期)(
(3) 南雄式建造(红岩建造):
(4) 丹霞式建造(红岩):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晚期(余动期)
物逐渐变细。

(5) (余动期)
二喷发大地构造
1.
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

2.
块体。

两者
——缝合
3.
断层。

也称离散边界
4.
弧盆发育齐全。

5.
(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
表面进行漂移的过程
6.
,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或裂谷两侧扩张的过程
7.
,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8.
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
,一般深度在60400
9.
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

(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1.试述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的关系(P63)
性理论。

2.
核心模型:
:
3.试述Wilson旋回及其与地槽演化的关系
Wilson
成的基本认识
1)裂形成大陆裂谷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相当于地槽说的陆源碎屑建造)
2)-
3)
4)(大陆边缘为复理石建造)
5)
6)成褶
4
1
2
边界处形成山脉或岛链。

3
4
52-3亿年
5
,
,包括俯冲带和缝合线
移断层
三熔融大地构造
1.
状或似层状
2.
3.
4.
5.
1.
1
异导致岩浆层雏形逐渐形成。

2
A
B
C
2.
1
2
需要持续的热供给。

3
板块汇
4
3.

(构造运动)
4.
制花岗岩带的形成。

故花岗岩带的展布平行于大陆边缘。

5. 上陆壳底部一定存在地球中最古老的硅
6.
向外变新。

四地壳变形理论
1.
构造面与构造线统
2.
向构造型式、经向构造型式、扭动构造型式
3.
断块—
断块和盖层断块等。

岩石圈是由不同级别的各种断块拼合而成。

4. 断裂类型与断块类型
1. 试述地质力学的核心模型和研究方案
P41
根据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
构造序次和期次划分
构造配套
构造模拟
构造型式
构造体系
2. P38
引构造等派生构造
五区域地质部分
1. 分别发
2.
-
化特点见于P21
3.
海西运动之后封闭
4.
5.
1Y1,Y2,Y3,
2
3
4
6.
1
2
3-
7.
8.
1
2
3-
4NW
9.
10.
11.
从西北至东南主要有
郴县—怀集断裂
罗定—悦城断裂
信宜—廉江断裂
四会—吴川断裂
恩平—
河源断裂
紫金—博罗断裂
莲花山断裂
潮安—普宁断裂
1.
根据
A岩石圈断裂(带)
B 地壳断裂(带)
切穿地壳到达莫霍面的断裂
C 基底断裂(带)
切穿上陆壳到达康氏面的断裂
D 盖层断裂(带)
: (1)沉积盖层; (2)(3)(4)地幔层
2.
NNE,NNW断裂网络且以NNE
NWW,NEE NWW
3.折期
1
2
3
1
2
3
(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
间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
十分发育。

态取代的断层
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
洋壳与陆壳的区别
.
片理、劈理等地质构造十分发育。

1.岛弧- a.海沟b.
弧稳定迁移反极c. 2.山弧-
3. 4.
大陆裂谷、洋脊洋隆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1.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

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有
明显的控制作用2.西伯利亚板块之南为古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3.
雅造山带4.东部是中生代至今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
大陆漂移的证据一.几何拼合使用计算机拼合二地质拟合
古生物和古气候
三.平移断层大陆地壳可作巨大的水平位移四.古地磁
岩石的剩余磁性TRM)测岩浆岩沉DRM) 测沉积岩化学剩余磁性CRM) 测变质岩
与大陆漂移大西洋成因:30°
汇聚型板块边缘与地质作用 A. 1.海沟
理石(兰片岩) 2.岛弧岛弧
岩Th CA A自早期至晚期Th CA A
3.弧后盆地(边缘海) 以A CA 热流变质B.
(兰片岩) A.山弧
自海沟至岛弧向弧后Th CA A自早期至晚期Th CA A 高温低压变质带B.弧后前陆盆地
成矿作用种类多规模大分布广成因复杂斑岩型铜钼矿、
1.造山作
用引起大洋岩石圈俯冲去向1大部分物质折回到地幔软流圈中2部分物质成为混杂堆积和蛇
绿岩套3部分易熔物质转化为岩浆形成岛弧火山岩4
聚集在地壳或上地幔深部2
大陆边缘与岛弧相碰幢。

大洋板块反过来向大陆之下俯冲3
拉张型1沉积作用裂谷
(硅、钙)质软泥沉积拉张型板块边
2.
3.变质作用
4
伯利岩的金刚石等。

5.地震活动震源一般小于30KM
剪切型(硅、钙)质软泥沉积
玄武岩、蛇绿岩建造构造成
Cr、Fe矿床
岛弧型大陆边缘与山弧型大陆边缘1.岛弧后缘具弧后盆地或边缘海2.岛弧后缘发育前陆盆

地槽的基本特征1.形态线状2.地貌特征长条山脉3.地质特征1
厚度巨大234
发育5) 4.地球物理特征123
45
2. 3.1
沉积简单2345
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等4.地球物理特征1
度较大23
4
鉴别古板块—碰撞带的依据1岛弧、山弧褶皱系,板块俯冲带,通常有地缝合
线分布23
超岩石圈断裂带古俯冲带5其结构构造组成特征是特殊的与板块俯冲有关的
构造混杂堆积物4
6
从前寒武纪开始很发育7岩浆岩共生组合、分布规律或岩石地球化学极
8
平分带9现代板块边界挤压板块边界,古板块俯冲带仍有一定的地震
活动10)地磁极游移曲线
的磁极游移曲线互相接近或重合了。

扩展、洋中脊、
广阔陆棚、冒地槽、拉斑玄武岩洋底挤压、岛弧、
挤压和上升、
大地构造学的历史分析方法(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

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
况以及演化历史。

(2岩浆活动分析。

从岩浆岩岩性岩相产状等确定岩浆活动变化及与构造
运动的关系恢复岩浆活动规律。

(3构造变动分析。

从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类型确定构造运动
(4变质作用分析。

从变质岩确定变质作用时期、类型、强度、次数和影响范围等。

(5成矿作用分析。

从矿产类型和特征成矿时期等确定成矿作用与地质作用关系及其大地构造背景(6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分析。

地壳与上地慢的重力、磁
(7地球化学资料分析。

研究不同地区地壳与上地慢各种化学元素等。

地槽分类1大西洋型地槽2安第斯型地槽发育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海沟处巨厚的浊流沉
3岛弧型地槽
型地槽一起称为太平洋型地槽4日本海型地槽属于边缘海。

靠岛弧一侧有火山碎屑岩和凝灰岩夹层5地中海型地槽大陆之间或大陆内部。

大陆碰幢后的残洋。

-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
渡性质。

台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