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解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创意设计解说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
我是青春语文工作室的夏海芹,如果说,语文是一场饕餮盛宴的话,那今晚为您奉上的就是这场盛宴中很难烹制的硬菜,《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和《安塞腰鼓》,您看,个个是定篇,篇篇是经典,大家都知道,定篇文章因为太过经典呢,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对固化。

今晚青春语文工作室会怎样推陈出新呢?首先我来聊一聊《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上,我尝试着能有所突破。

设置三个教学目标。

1.朗读,依行踪讲故事。

2.细读,比较“世内”“世外”两个世界。

3.品读,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环节也是三个。

第一,行行复行行;第二,世内与世外;第三呢,是寻寻又觅觅。

第一环节“行行复行行”,分“读文章,画行踪”和“依行踪,说故事”两层,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从某一角度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落实“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故事”的课后探究题。

这个环节,抓手很牢固,方法也比较灵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课堂的重心,也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呢是,“抓绝境,说桃源世界之美”,锁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绝境”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这就表明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桃源世界,一个是渔人世界。

(点第10张)设置句式说话:桃源世界有。

先给出例子,再让学生说话。

要求三步走:一找句子,二翻译句子,三说出理解。

比如,有学生说“桃花源里有宁静氛围”,体现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这句话从听觉角度写出桃花源的宁静氛围。

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相机引导他们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先让学生读出宁静来,他们往往注意到“鸡犬相闻”的“闻”,却忽略“鸡犬相闻”的“相”,引导“相”字重读,正因为互相能听见声音,才更体现环境的安宁。

接着继续抓住这句话不放,聚焦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二字,说出它的古今义,以“交通”为核心点,串出古今异义词的归类练习。

这个说话设计,意在将朗读、炼字、品词、翻译融为一体,最终都指向文本主题的理解。

然后,回归“绝境”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绝境还指风景绝佳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源是与世隔绝之绝境,也是风景绝佳之绝境。

绝境真乃绝境也!
第二部分是“抓留白,说渔人世界之乱”。

锁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该句有一处留白。

这里让学生弥补留白,设置句式说话:“渔人世界有”。

补白的目的,其实就是巧妙地达成写作时代背景的延伸,其旨归仍然指向文本主题的理解。

通过对比之后,就会发现,桃源内外,两个世界,两重天地。

一个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现世安稳,一个是政权更迭民生凋敝的乱世离散;
一个是“皆出酒食”的热情好客,
一个是“处处志之”的背信弃义;
一个是岁月静好,一个是负重前行。

一个世界很精彩,一个世界很无奈。

这也就是,为什么外面世界那么大,桃源人却不愿意出来去看看的原因。

关于文言文教学,王荣生教授呢曾经指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具体呢,就是要落实在一篇文章的“章法考究处”和“炼字炼句处”。

话虽如此,可是操作起来,很不容易。

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饱受诟病,或死于章句,或毁于清议,其实在家常课上呢,前者,是更普遍一点的,我们常常在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无法抵达文学审美的层面。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试着将“章句”和“清议”统一起来,力求“文”“言”并重,“工具”与“人文”双全。

第三个教学环节,寻寻又觅觅,我将教学重点锁定在最后两段上。

创新点在“炼字炼句处”下功夫,其中一个是从字源上探讨寻觅之切。

具体如下,文中的“既出”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两个既(即),从字源上进行探究: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字,左边一样,都是盛放食物的容器,您看,“既”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背对着食物,表明吃完饭,是“已经”的意思;而“即”字呢是一个人面对着食物,有“立刻”“马上”吃的意思。

由此,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表明太守反应之快,寻找之切。

这里还有一处全新的发现,您可以到我的课堂实录里查看。

寻寻觅觅,却冷冷清清。

武陵渔人一次随意的自驾游偶然发现桃花源,此后众人多次刻意寻找,却再也找不到了。

余秋雨先生说: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陶渊明已经57岁,他描写一个似真实幻的桃花源,就是想表达对理想社会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对战争的厌恶。

文章里的人不再寻觅桃花源了,可是文章外的人却一直寻寻觅觅。

本节课,我的解读主题就是王维的一句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朋友们,在桃花盛开的时节讲《桃花源记》,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桃花源在现实层面上永远寻不到,在精神层面上却永远存在着。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小伙伴们,我是夏海芹,《桃花源记》就为您讲到这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