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语文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
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此外,学生对风筝这种传统活动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
音和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对风筝这种传统活动的了解和拓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
2.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风筝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文内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
3.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风筝说课稿(共8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说课稿
城厢中心小学韦凤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技能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该篇课文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即播放课件,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风筝》说课稿_3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__语言朴实,笔调清新,__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__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__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__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四、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风筝》说课稿
•
•
•
•
•
•
•
•
•
•
•
•
•
•
•
•
•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课件)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文章,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
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说课稿最新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说课稿最新版
一.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孩子放风筝的故事,展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课文中的插图也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和感受。但是,对于风筝这种传统玩具的了解可能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风筝的
相关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
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
爱,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风筝、线、风、天空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理解:通过课文描述,引导学生想象风筝飞舞的场景,感受主人
公的喜悦心情。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
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风筝
的特点和飞舞的场景。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任务驱动法: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阅读
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风筝的了解和记忆,激
风筝说课稿(精选10篇)
风筝说课稿(精选10篇)
风筝篇1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说课稿 (2)
一.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
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对风筝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心情。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童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课文中的插图也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
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风筝这种传统玩具的了解可能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来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生
活、追求自由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风筝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利用多
媒体课件和风筝实物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风筝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风筝的文化内涵。
4.讲解分析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分析,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引导学生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筝》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
课文紧扣“纸船和风筝”,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先是松鼠和小熊因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因一点小事而吵架,最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和好如初。
由于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主要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掌握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及“飘”、“漂”的区分。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故事,师生共同进入情景,与故事中的角色同喜同悲,感受友谊的珍贵、失而复得的喜悦。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引导学生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段,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悲伤——喜悦,并且让学生随人物的喜而喜,随人物的悲而悲。
二、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中,课文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课本)之一,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当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篇课文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课文——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认知信息的传递,也发生着情感的交流。
本着这个理念,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从情感的线索确定教学内容,二是在表达情感的有关词句段上着力。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以上的思考决定了我这次说课的主题——注重情感,着力语言。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爽,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拘束、无拘无束的欢乐,也写了丧失风筝时的难过,同时还表达了孩子们对幸福和盼望的向往。文章自始至终,布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表达层次清楚,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大事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大事的进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阅历,理解“向往““垂头丧气“等词语在
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难过绝望时仍旧布满盼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念和士气。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详细的。
四。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根本思路,主要采纳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详细结合教学过程绽开阐述。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
一、教材解读
《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读课文会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这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坏”等8个字,会写“幸、福”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所带来的快乐。
3.相机结合一些语言文字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悟体会。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3.创设情境,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风筝》说课稿(通用15篇)
《风筝》说课稿(通用15篇)
《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
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10.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一篇文章。说课的内容主要是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与录音机。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
支撑急速擎着拄着
甩掉转向拉动蹦跳
泛起跳跃仰望追赶
酸涩旋转漾出抓住
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
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
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
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制作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以及与伙伴们分享风筝的喜悦,展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童趣,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兴趣较高。但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感受人物情感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情感,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会
用“漂亮、快乐”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
活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分享的快乐,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团
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
文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人物情感,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友谊、分享的快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分享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
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
习做好铺垫。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理解课文大意。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语文说课稿
《风筝》语文说课稿范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
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的主题。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习“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习用勾画点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早朝读、课外),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是白话文;故事较为简单清晰;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质疑能力。教师应适时点拔,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但我们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预习阶段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探究阅读。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人物形象。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