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2(教案)

合集下载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九章-第1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案2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九章-第1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案2

《认识浮力》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思想:“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首先,我会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讨论题卡,题目包括:
1.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舶、木筏等,讨论它们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探讨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使一艘船载更多的货物?
3.讨论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撰写一篇关于浮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内容可以包括浮力在船舶、救生圈、浮标等方面的应用,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5.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浮力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不同表现,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向教师提问。
-通过展示船舶、木筏等浮力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进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从而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浮力的计算方法和物体浮沉条件。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引导学生从密度、体积等方面进行分析。
-强调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载满货物的轮船等,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感知浮力的存在。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没有浮力,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不同。
5.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2)

第十章浮力【整体构思】1.知道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称重法求解物体受到的浮力。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4.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预习提示】1.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示1.浸在液体中的石块会受到的力,叫做浮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正方体铝块浸在水中,它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20N,它的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30N,这个铝块是否受到了浮力?若它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是 N。

3.用弹簧测力计称得一石块在空气中25N,①把它部分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为20N,此时石块所受浮力为 N;②若全部浸入水面下10cm处,示数为15N,此时浮力为 N;③在全部浸入水面下50cm处,此时浮力将。

比较①②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和有关,而由②③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和无关。

4.气球在空中受到力和力的作用,当它匀速上升时,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5.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20 N,当把这个物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6 N,这时物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 _ N。

若将物块全部浸没在水中,物块所受浮力为15 N,这时弹簧秤的示数将变为__ ___ N。

6.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 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6.9 N,此时铁块所受的浮力为____ _ N,当铁块一半进入水中时,浮力是___ __ N。

7.轮船、鸭子、木块能浮在水面,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水的_____,方向________。

8.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 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6.9 N,此时铁块所受的浮力为_____ N,当铁块一半进入水中时,所受浮力是_____ N二、目标定向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三、学生自学1.什么是浮力?(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教案二】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案二】第一节认识浮力

金芙霾基初中系列方总创新教辅领跑S蒸憊基初中系列方⑥ 创新教辅领跑本节所采用的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原因及用称重法测浮力。

2、难点:纠正学生由于对生活的肤浅认识带来的错误观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流程(包含学法指导,学生活动,习题设计)(一)、引入新课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浮力[多媒体展示]:图9-1图片[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艮卩F 浮=G-F[讨论]: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总结]: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S蒸憊基初中系列方⑥ 创新教辅领跑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认识浮力》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认识浮力》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认识浮力》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认识浮力》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
2、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
2、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3、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2学情分析
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就要采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

3
重点:1、通过感受浮力浮力的产生原因以及判断浮力的方向;
2、称量法测量浮力;
难点:浮力产生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复习回顾。

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

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

•••••••••••••••••浮力的教案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浮力的教案1一、教材分析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技能目标: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

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

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

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

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

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浮力(二)教案

浮力(二)教案
4.分组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填表。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汇总全班的数据,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
7.交流评估:如(1)用小烧杯接住流出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为止。(2)操作过程中注意动作细致,不要把多余的水漏出。
三.课堂Biblioteka 小结(板书设计)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大水筒、水、弹簧测力计、烧杯、小桶、水盘、气球、排球、杠杆。
学生实验器材:水、弹簧测力计、烧杯、溢水杯、小桶和重物
时间
安排
第二课时
课后
小结
备注
教案内容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课前预习(指导学生课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制作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大水筒、水、弹簧测力计、开口可乐瓶、乒乓球、烧杯、硬币、小桶、水盘。
复习:
1.称重法:F浮=G-F拉
2.浮力与ρ液、V排有关
2、
进行
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体验:将空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注意感受浮力变化,同时观察水面变化,猜想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2.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
猜想与假设:F浮与G排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
学生实验器材:水槽、可乐罐、气球、石块、弹簧测力计、烧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运用引入新课
习题:
1.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物体,在空气中称时示数为392N,浸没在水中时示数为342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浮力》说课稿——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通用8篇)

《浮力》说课稿——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通用8篇)

《浮力》说课稿——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通用8篇)《浮力》——初中物理第二册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学物理教师:莫开萍,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程序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浮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浮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浮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

b. 掌握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c. 掌握浮力和物体密度、体积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

b. 通过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研究的积极态度。

b. 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和计算方法。

b. 掌握浮力与物体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a. 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b. 掌握浮力计算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a. 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b. 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c. 浮力与物体密度、体积的关系。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浮力的概念(1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浮力的概念。

b. 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产生原理。

步骤二:浮力计算方法的引入(20分钟)a.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b.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浮力计算方法。

步骤三:浮力与物体密度、体积的关系(25分钟)a. 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

b. 带领学生整理思路,归纳出浮力与物体密度、体积的定量关系式。

步骤四:练习与拓展(30分钟)a. 给学生提供一些浮力计算题目,供他们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b.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应用。

四、教学手段与资源1. 教学手段:a.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浮力的计算方法。

b. 讨论与合作:通过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教学资源:a. 实验器材:水槽、浮力测量器等。

b. 教学工具:课件、黑板、书籍等。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方式:a.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浮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2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2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物理老师XX,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章第二节《认识浮力》。

在开始讲授之前大家先来看这一组图片。

师:浮在水面上的上的游艇、在水里游动的鸭子、在水面上前行的皮划艇,还有飞到天空中的热气球,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他们漂浮在水面上或飞到天空中的呢?没错,是浮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浮力吧。

二.新课讲授1. 什么是浮力师:首先我们看到课本中给的浮力的定义是: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符号是“F浮”,它的单位是“牛(N)”师:同学们来看这个实验师: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感受到浮力了吗?本来一个处于杯底的乒乓球竟然浮到了水面上,这就是浮力的神奇!2、浮力产生的原因师:现在同学们可能会好奇,这么神奇的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啊很好理解,我们实验的这个小球在水中的时候,它四面八方都会受力,我们知道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四周都有压强。

但由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小球受到的向上的压力要比其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大。

这些压力总的效果,就出现了一个作用于这个物体的向上的力即浮力。

所以结论就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需要注意的是,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由于物体没有受到向上的压力,所以浮力等于0。

比如:沉入海底的物品、打入泥土中的木桩等。

可见,要产生浮力,必须有向上的压力二、课堂总结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了。

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是浮力”、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我们还一起学习了浮力的测量方法,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可不少哦,课下一定有认真复习,巩固一下哦!。

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浮力说课教案——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新的物理概念——浮力: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受到由底下液体或气体对上表面施加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 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乘以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

3. 了解浮力的应用:浮力可以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同时也是造成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时会感觉轻盈的原因。

教学重点:1. 理解浮力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浮力和物体浮沉的关系。

2. 理解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直接测量法的实验装置和材料。

3. 直接测量法的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力、重力。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当物体放入水中,他们会显得轻盈一些,体积较大的物体可能会浮起来。

那么,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3. 分享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物理中的新概念——浮力。

步骤二:讲解1. 使用PPT介绍浮力的定义: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受到由底下液体或气体对上表面施加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 使用PPT讲解浮力的产生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乘以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

3. 使用PPT介绍浮力的应用:浮力可以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同时也是造成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时会感觉轻盈的原因。

1. 使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

2.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步骤四:讨论1.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2. 提出问题:如果物体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在水中的体积成正比,那么一个由水制成的密闭容器是否会受到浮力?3.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浮力(2)-完整版教学设计

浮力(2)-完整版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自主探究学案编写人:物理组主备人:李雷时间学习内容:浮力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重点:浮力的概念,称重法测浮力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打好基础1、生活中的现象:①轮船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能在水面游弋。

说明了它们受到水向上的拖力;②水中上浮的乒乓球,潜水艇在海水中上浮。

说明了它们受到了水向上的拖力;③氢气球松手后会向上飘,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

说明了它们受到空气向上的拖力。

浸在______或______中的物体受到了向上的拖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_________;浮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

2、水中下沉的石块,潜水艇在水中下潜时,也会受到浮力吗?演示图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测出铝块在空气中所受重力_____N(图甲),浸没在水中时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_____N,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为_____N,即为铝块受到的浮力。

F浮=__________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叫做称重法。

3、课本图浸没在水中的长方体受到的浮力由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对长方体侧面的压强相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对侧面的压力_相同,水对下表面的压强大于上表面的压强,因而水向上的压力_____向下的压力,产生了压力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这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叫做压力差法。

F浮=_________自我检测①游泳时,运动员受到的浮力的方向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

②一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量时,示数为32N,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量时,读数为12N,水对铁块的浮力_____N。

③将圆柱形的铜块浸没在液体中,液体对铜块上表面的压力为3N,对下表面的压力为8N,铜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N。

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①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②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③浮力的大小跟浸没液体的深度有关器材:弹簧测力计、铝块、细线、烧杯、一定量的水和酒精⑴比较图A、B、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说明浸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有关,进入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______;⑵比较图A、D、E,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⑶比较图A、C、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______。

浮力2 优秀公开课

浮力2 优秀公开课
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说出你的方法。那么,实验法计算浮力的公式是F浮=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上节学习任务三、2中知道,物体所受浮力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
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积相同的铜球、铁球、铝球都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A、铜球最大B、பைடு நூலகம்球最大
C、铝球最大D、一样大
3、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都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关系是()
A、铜球最大B、铁球最大
C、铝球最大D、一样大
4、我国沉船打捞人员在南海打捞宋朝的沉船。潜水员在水面下作业,当他继续下潜的过程中,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学习任务二 例题一
如图甲所示,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正方体处于图乙的位置,浮力又是多少?如果把这个物体压扁再把它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会不会发生变化?
1、小组讨论解题方案。
2、展示交流(利用小黑板)。
3、每位同学写出答案。
4、由此看出,物体所受浮力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无关。




【小结】今天我学会了




在探究浮力的实验中,王波同学将一块质量为78g铁块悬挂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1)当他手提弹簧秤将该铁块缓慢放入水中的过程中,发现弹簧秤的读数逐渐_____________,当铁块完全浸入水中后,改变它在水中的深度,弹簧秤的读数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知识回顾1、请你描述如何操作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叙述液体压强的特点。

4.计算压强公式是,计算液体压强公式?5.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二、准备一个乒乓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杯、饮料瓶、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截去底部的塑料瓶。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自制孔明灯,点燃后徐徐上升。

观察实验,思考。

这样引入新课,不仅能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情景,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浮力课件出示一些与浮力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与浮力有关的生活现象。

从而引入浮力。

从大量生活现象中认识浮力的存在。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浮力的存在,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

感受浮力提供器材: 乒乓球, 烧杯、水学生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发现浮在水面,用手按一按,沉下去,松手之后又浮上来。

谈实验的感受并思考:为什么乒乓球或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举例:生活中有还有哪些现象中的物体会受到 浮力?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的存在,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 究浮力方向准备实验器材:乒乓球、细线、胶带、玻璃杯、木块水、重锤线师:将细线一端用胶带粘在乒乓球上,另一端粘在塑料瓶的底部,然后慢慢向塑料瓶里倒水直到水将乒乓球浮起。

用小木块将塑料瓶的一 端支起。

观 察 实 、 验 现 象 通 过 对比分析发现浮力方向: 竖直向上画出乒乓球受力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对比概括能力。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浮力作用。

浮力产生的原因1、展示:将无底的塑料1、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其产生好奇心理,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一的乒乓球不上浮?交流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观看课件,认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瓶倒置,将乒乓球置于力,使其将好奇心全底部,不盖瓶盖,向瓶部集中到教师的演示中倒水。

浮力第二课时教案

浮力第二课时教案
生: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被排开液体的体积……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
注意让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
2.把石头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使它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出示数。然后把它再完全浸没于盐水中,读出示数,发现示数并不相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3.把装有水的气球完全放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为0。
师:大家说了不少的可能,那么有谁能用手边的仪器设计实验来找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呢?(教师介绍实验仪器)
(学生汇报设计并实验结果)
1.把石头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让石头慢慢的放入水中,在没完全浸没之前,示数越来越小,等完全浸没示数就不改变了,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力和体积是没有关系的,与被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在完全浸没后,深度增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改变,说明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所在的深度没有关系。
师:有谁能具体讲讲其中的关系么?
师:大家说的很好,接下来我们具体来一些题目。试试看,通过刚才的学生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么?
(当V排不变时,改变液体的密度来改变浮力的大小)
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分别浸没在盐水、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
A.都相等B.铜块最大
C.铁块最大D.铝块最大
生:当液体的密度不变时,改变被排开液体的体积,浮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与施教策略:1、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方法
2、施教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做相应的引导。
(2)难点及突破策略:1、教学难点:浮力的应用。
2、难点突破:通过举例,教师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掌握方法。
设计思路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都善于动手动脑,用实验找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现在大家把刚才所提出的三个实验动手做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2(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2(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2)经过推理,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PPT 课件、盛水容器、水、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教学过程壱、新课引入感受浮力的存在:师演示:当用弹簧测力计在空中称木块时重力大些,而用手托住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小,再把木块放入水中,同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会变小,说明水也给木块一个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浮力。

弐、进入新课(壱)什么是浮力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力。

师:例如鸭子在水中游,孔明灯能飞上天,都受到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总与重力方向相反)。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气体)。

4、PPT 出示例子,让学生说出浮力的方向。

(弐)浮力产生的原因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59 页——“浮力产生的原因”。

2、师进一步讲解。

3、产生浮力的原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4、得出浮力的一种计算方法: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F向下(参)测量浮力实验探究:测量浮力师:从上面可以看出,物体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就是液体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浮力。

测量浮力的另外一种方法:实验称重法F浮=G -F示参、讨论交流沉在水底的铁球有没有受到浮力?结论:只要物体存在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液体中的物体就会受到浮力,与它的沉浮无关。

强调一:如果物体下表面不受到液体(气体)的向上的力,物体就没有受到液体(气体)的浮力。

如:插入水底淤泥中的竹竿、桥墩等。

强调二:如果物体浮在液面上,物体一样要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下表面的压力。

即:F浮=F向上-0N= F 向上四、课堂小结一、什么是浮力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浮力》说课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2篇

《浮力》说课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2篇

《浮力》说课稿——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浮力》说课稿——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精选2篇(一)【导语】《浮力》是初中物理第二册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浮力的本质,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并了解到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第二册中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平衡和力的合成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对浮力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正确运用浮力的计算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同时,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浮力的概念和特点;2. 理解浮力的计算方法;3. 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 运用浮力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 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浮力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2.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2. 引导学生抽象出浮力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综合教学法,结合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力的平衡和力的合成等相关知识。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听说过浮力?浮力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通过实验展示浮力的产生。

教师将一个塑料杯放入水中,然后轻轻将杯子放开,观察杯子的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 讲解浮力的概念和特点。

根据实验中的观察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被上升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除液体的重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思想:“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浮力的大小和原因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②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存在、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突出重点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结合实验理论分析的方法突破难点六、教学准备:(1)演示用具: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蜡块、水槽、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等。

(2)学生用具: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盐水、大头针等。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死海不死》,学生观看,引出在死海中会产生如此奇特的现象都是与浮力有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是浮力1出,乒乓球沉在水底。

这时再用手按住漏斗口,学生观察实验,问乒乓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师生分析乒乓球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初步解决上浮时乒乓球受力情况的分析(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使用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知识来分析物体的运动,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

)2 手托两块相同的牙膏壳,一块卷成团,一块展成空壳,置于大水槽上,略为介绍后,同时放开。

一会儿后提问:同样的牙膏壳为何有不同的效果呢?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及通过对比的方法产生疑问。

以牙膏壳为例,空牙膏壳受到浮力的作用,实心的牙膏皮受浮力的作用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

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

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好奇心的作用去培养其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然后再去实践学习、获取技能;)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选出较好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右图的实验方案。

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个别进行指导。

收集证据(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精神和能力,经历问题的策划和解决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与学生一起交流实验心得,交流后提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并询问是否有办法得到浮力的大小,畅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评价实验及利用实验的其它所得;说出此实验中的主方法是一种测浮力的方法,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液体中都要下沉呢,浮力产生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受到一定的教育,获取一定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会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1们会上浮、下沉,继续问:受到的浮力是怎样获得的?学生观察、体验、再分析。

(设计意图:演示的实验器材,都经过细心的精选,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思考,但不教条指引。

教给学生理论推导浮力产生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蜡烛在水中漂浮情况,与学生一起对蜡烛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浮力产生原因)2、结合水中的物体受力情况,结合压力与液压知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设计意图:整个一节的知识点统一形成系统,也和力学其它的知识点很好结合,讲授新知同时强化了旧知。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1、向同学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可能状态;在学生找到答案后让学生结合书中图片和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别对三种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收集生活证据,或者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很快找到答案;并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一起查缺补漏,找出不足,或改进实验或寻求其它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脑后再动手,把生活经验与实验结论结合一起用来解决一个定向性的问题,改变一种本位的思维定势。

并学会分析物体的受力,运动情况。

通过对实验的评估和改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交流讨论:畅谈浮力在生活和生产、国防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关心科技的发展,从物理走向社会。

)小结:学生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体会作业:课后的自我评价部分,完成家庭实验室。

板书设计:第2节认识浮力一、什么是浮力二、浮力产生的原因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反思:1.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上也应放开手,多启发;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

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4.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加上空气对气球有浮力作用的演示实验。

并进行简单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

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习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重点(1)浮力概念的建立。

(2)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五、难点(1)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六、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讲解、分析七、教具:(1)演示实验器材:石块、细绳、水、弹簧测力计、烧杯、橡皮泥、乒乓球、矿泉水瓶、煤油、杯盖、玻璃水槽、水、(2)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

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课前复习:●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由于受到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容器底部、侧壁)产生压强。

●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特点:1)同种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2)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方向产生的压强相等;3)在同一深度,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2)游戏:把乒乓球放入直筒中,不可伸手进入,不可反转,如何取出乒乓球。

(3)把空的矿泉水瓶压入水中体会手的感觉,投入石块,石块下沉,石块是否也会受到浮力?(4)观看死海的图片,不用游动仍可浮在水面看报。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

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九章浮力(二)、进行新课:一、认识浮力演示实验:(1)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的重力,分析此时石块的受力情况G=F拉。

石块保持静止,则所受的两个力互相平衡。

(2)用手轻托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小,并分析此时石块的受力情况,此时,石块一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托力,施力物体是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