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解读王晕的二幅意笔仿古画
清代早期王时敏十二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清代早期王时敏十二幅绘画作品赏析(下)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初期。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王时敏的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和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
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我这里主要介绍王时敏作品。
王时敏,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卒,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
明代的大学士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
从荫官到太常寺少卿。
时敏系出高门,文采早著。
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
明季画学董其昌,时敏少时亲炙,得其真传。
於黄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
爱才若渴,四方的工画者踵接于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於时,为一代画苑领袖。
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有九。
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
王时敏的传世作品有《秋山白云图》《丛林曲涧图》《春日山水图》《松溪卜居》《仿黄公望山水》《落木寒泉图》《浮岚暖翠》《花溪渔隐》《仿王维江山雪霁图》《秋山图》《仿王蒙山水》《杜甫诗意图》等,并著有《西田集》、《疑年录汇编》、《西庐诗草》等。
王翚:画有明暗,如鸟双翼
王翚:画有明暗,如鸟双翼·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
江苏常熟人。
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
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文章重点介绍了普林斯顿大学美术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王翚作品,述及王翚艺术发展的历程。
同时,涉及到传世的有关王翚临仿的宋、元、明代名画的摹本问题,方闻提出了些许见解。
王翚:画之双翼方闻王翚1632年4月10日生于虞山,苏州以北常熟附近的一个村庄。
常熟是黄公望的诞生地,他的墓地就安在虞山北麓。
王翚祖辈与王时敏家族并无亲戚关系,但两个家族先前皆为华北山西太原人氏,13世纪后期,因蒙古族征服迁徙到了南方。
曾祖父王伯臣、祖父王载仕、父亲王豢龙和叔父王豢鳌俱为画家,尤擅长山水和花鸟画。
王翚家境贫寒,但他自幼喜爱绘画,常用苇杆在墙上涂画玩要,本地画家张珂(活动于17世纪初)是他的启蒙老师。
1651年,19岁的王翚受到王鉴赏识,大约一年过后,由王鉴推荐给王时敏。
这位年轻人的神悟力学使王时敏大为惊异,被安置在太仓西郊他的乡间別墅“西田”里,倾其家藏古画供王翚研习临摹,还以保护者身份将王翚引见给别的知名收家。
1660年代后期,王时敏在王翚所画的一幅雪景上题有长篇跋文,从中可看出为王翚提供了良好条件的烟客(小编注:即王时敏)是如何评价王翚的:“近世攻画者如林……五百年来从未之见,惟吾石谷一人而已……犹如禅者,彻悟到家,一了百了,所谓一超直人如来地……余于画道有癖嗜,顾以资钝劣,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今无成。
生平所交画友数辈亦多未脱时趋,意谓风尚止此。
不图疲暮之年得遇石谷。
且亲见其盘礴,如古人忽复现前,讵非大幸?”(《西庐画跋》)王翚在烟客和王鉴伴同指导下创作生活将近二十年(王鉴卒于1677,烟客卒于1680)。
他始学黄公望和王蒙画风,通过元代书法性笔法而集宋元大成,后于1680年代渗和采用巨然、范宽和燕文贵的北宋语汇绘制长卷,以更旺盛的精力再现出雄伟的山水画风格。
(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经典故事_真假古画
有个人把一幅古画放在一个镶满宝石的画框里,于是,这幅一直不为人知的古画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们看到镶着宝石的画框,都想象着那幅古画一定非同一般。
行家名士们也前来考证,虽然最终没有得出个结论来,但是,人们又形成这样一种想法:不是名画,怎么会有行家来考证呢?
于是,这幅画又被送去展览,没想到这又成了一个人们猜测的根据:不是名画能送去展览吗?展览馆里盛况空前,正当人们惊叹这幅传世之宝时,有人发现画框上的宝石是假的。
这个消息迅速传开,震惊了所有的人,他们一致认为:这幅画肯定是赝品,要不然怎么会放在一个假宝石画框里!
这幅画究竟是真是假,最终也没有答案。
教子指南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难辨真伪,在未得出确切的结论时,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也许,一个圈套正等着你钻进去呢!。
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交 流 ,抒 写 心 西亭之作,已非不佳,然实有可辨识者在也。西亭能事,几与耕
志 。 然 而 百 年 烟共出一手,而韵致则不及此作,神恬气静,韵致无穷,非西亭所
来,“四王”复古 能也。且作巨幅者多矜才使气,此作斟酌尽善,略无粗犷之习;
入 世 的 艺 术 导 而笔墨过细,又易流于纤弱。此作以大气包举,亦无琐屑之弊。
王翚对传统疏理而获取灵感,笔墨布阵将“拟古”意象巧剪 妙裁于图画中。后来不少人给王翚扣了顶“守旧”的帽子,但这 不是历史的最终结论。当我们明白了全部真相,能否认为他们 与“四僧”一样殊途同归,同样走在时代的前沿?直面王翚的仿 作,我们体悟到了江南溪山春晓中迥异时流的气场,隐约感到赵 孟頫的曲折心路。王翚读懂了赵孟頫,我们读懂了王翚,在三点 对接的历史跨度中,视觉审美空间将会得到更大的拓展。
王翚执著追寻儒家文化的心灵家园,透过时光浮尘,让笔下 伟岸峻茂、景致润泽的春山中既有五代、两宋的风骨,又有元、明 的意韵。此作规整端庄、敦厚温润,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原作的 风采。峰峦如屏,岩石横亘,山道通幽,曲折蜿蜒。右下而上的 板桥、栈道将山体顺势分成大小两部分,近景从左下一片山石起 势,向上推出松杂簇拥,聚散而布;斜坡临水,没入静湖。中景壑 岫相望,逶迤起伏,充分显示王翚刻画山冈丛林的不凡功夫。小 径穿竹林,板桥架流溪,飒飒风声过后,淅淅雨声又至。山中寺 观凝气藏风,山脚的屋舍、草堂掩隐点缀。远处山影依稀,燕雀
一
《溪山春晓图》1679 年成画,右上款题:“仿鸥波老人《溪山春 晓图》,己未清和,古虞王翚。”款下钤“王翚之印”。时年 47 岁的 王翚得见赵孟頫真迹,心摹手追,研习赵氏设色山水之法,得其 意境。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赵松雪孟頫、梅道人吴镇仲圭、大 痴道人黄公望子久、黄鹤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①116 明屠 隆《画笺》:“评者谓士大夫画,世独尚之……若云善画,何以上拟 古人而为后世宝藏?如赵松雪、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之四大 家。”①1236 而权倾画坛的董其昌为迎合儒家道统,对赵孟頫的操守 提出了非议,董其昌在《画旨》中便将倪云林与当时已成通说的 “元四家”之首赵孟頫调换,从此赵氏的“元四家”说遂成“定论”, 也为后世对清初画坛“四王”的误读埋下伏笔。赵孟頫以赵宋皇 裔的身份入仕,隐忍贰臣,内心的苦闷促使他心接晋唐,抱着“使
王天工笔人物画作欣赏
王天工笔人物画作欣赏王天1972年生于泰安,199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2007年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人物画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
2008年中国国家画院写意人物画高研班在读。
山东美协会员,泰山画院高级画师。
任教于山东省泰安艺术学校,擅长写意人物、花鸟画。
曾于泰山、威海、汕头、东莞等多个地区举办个人画展。
多件作品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
《美术大观》、《艺术界》、《美术报》、《新艺术》、《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纸刊物都有作品发表。
作品收入《当代速写艺术》、《中国写生作品集》、《中国画技法丛书》《中国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画家考录词典》、《当代中国画名家鉴赏辞典》并出版《王天速写作品集》等多部画集。
导语:工笔画是中国的传统画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工笔画在我们国家的现状。
应该说是往前发展的,长远的看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唐朝应该是工笔画的鼎盛时期,说顶峰有点夸张,因为艺术是没有顶峰的,但唐朝的工笔画仕女图的线描的确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那时的线描非常精湛,现代学工笔画的人也还是要先临摹唐朝的人物工笔画,包括我们的教学也还在利用这些作品作为范本;至宋代,工笔画日益完善,在宋朝几百年的时间里,工笔画好像不过瘾了,画家开始画花鸟画,就出现了意笔画,讲究意象即神似。
速写的随想一速写与素描素描、速写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最单纯、最直接、最凝炼、最本质的一种绘画语言;是我们认识事物、探索和研究物象的一种方法。
速写则是对生活感知的瞬间记录,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表现形式。
速写,在英文中"skecth"既指素描,又能做草图、素材、写生讲。
我们不能用概念把速写和素描清楚的分开,素描就是一种朴素的描绘,朴素即真,即朗朗大度、大手笔!素描、速写、默写、草图是一个整体,是一整套观察、比较、发现、表达的过程。
中文中的"速写"仅与"素描"相比较面言,速写讲究"速",也可以说是用速记的方式描写对象,但不能太快,与素描的要求一样,速写要求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所表现对象的形像特征的塑造,它一直是培养绘画者敏锐地观察、分析综合形象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速写也是一种独立的创作形式,是素描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是造型训练和收集创作素材的手段,更重要的,速写是使画者面对生活而保持激情和灵感的钥匙.造型能力是一个整体能力,所以一般速写上的问题不全在速写,大多情况是素描能力即造型能力的不足,进而是观察方法有问题.速写能力强,素描才能生动准确,才能神采飞扬;素描功力深厚,速写才能精确耐看,才能言之有物.二速写与造型所谓速写基本功有三种:练眼、练手、练心.一练眼,画画练眼,要小能看大,才有气势,大能看小,才能深邃,才能见其细微之处,才能练就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分析方法,才能整体的观察表现形体结构,表现情感,表现人、物的各种属性;二练手,每日晨起,将看过的东西或心中所想反复画出,各种状态不下千遍,初求准,渐求神;三练心,读万卷书,以丰富知识提高境界,行万里路,以便"搜尽奇峰打草稿",做到得心应手,心境空灵,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才能练就自己的造型规律。
十七世纪绘画中的别样情怀读王标《峭壁摩天图》随记
一
个 王 者 ,与 另 一 个 王 者 碰 撞 ,被 夹死 的却 是 他 ,一 个小 丑 . 那个 “ 二 臣” 。
那些苟活并去耻笑王铎的又是谁呢 ?他们 ,为何 没有去就义 ?
“ 大历史” ,是 什 么 ?“ 大历史” ,又 在 哪 ? 历 史 的 忽 悠 ,就 是 对 人 性 自 由与 社 会 正 义 的歪 曲与 掩 埋 。 另 一 位 仙 人 则 被“ 淹 死 于 奴 役 之 海 ,名 日 李 贽 .对 他 来 说 ,死 , 也 就 是 早 晚 的 事 , 因
别具的 匠心 ,放 置于 中国山水 绘画发展 的纵横座从为任何 的艺术流派与 宗法去作注脚 , 它的绘制 .堪称是一个直抒 己意 、 信手涂来 的心迹过程 。 作 品为绫本 , 纵1 9 3厘米 , 横5 4 厘米 , 自下而上 , 古柏参天 , 块石砌叠 ,
十七世 纪一 出戏 ,一 半冰 山一 半火。 晚明的诸多艺人士子 身不 由己,被置 身在 一个狭 隘而壮 烈的历史舞 台.往往 ,扮演起 哈姆莱特 的角色 ,一 个被 纲常人伦 的魔咒紧锁 ,迷乱 了价值 与方向的受虐者 。 那 时,历史 .仅仅在 于一 个禁锢 的理 念 :
“ 天 下 是 朱 家 的 。”
事 实的可悲却是 ,晚明的演员们永不可 知 :自己并不是什 么真身王子 ,而只是一个 为 腐败王朝去 卖身 求荣 、献身求义的孤魂野鬼 !如此而 己。
冰 山消 去 , 火海 燃 起 。
古画复制文案朋友圈
古画复制文案朋友圈
1. 一幅古画,千年的历史在上面流淌,仿佛能穿越时空。
2. 这幅古画仿佛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古人的生活和情感。
3. 用心复制一幅古画,仿佛能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4. 仿佛置身于古人的笔下,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5. 用笔复制古画,仿佛能够触摸到古人的思绪和情感。
6. 这幅古画仿佛是一本历史的书,让我了解到了古人的生活和文化。
7. 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欣赏这幅古画,感受他们的审美和情感。
8. 用心复制古画,仿佛能够与古人的艺术灵魂相连接。
9. 这幅古画仿佛是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10. 仿佛与古人一同品味这幅古画,感受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11. 用笔复制古画,仿佛能够与古人的艺术技巧相互交流。
12. 这幅古画仿佛是一首诗,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感和哲思。
13. 仿佛与古人一同沉浸在这幅古画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14. 用心复制古画,仿佛能够与古人的艺术灵感相融合。
15. 这幅古画仿佛是一段历史的记忆,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和命运。
16. 仿佛与古人一同欣赏这幅古画,感受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17. 用笔复制古画,仿佛能够与古人的艺术情怀相共鸣。
18. 这幅古画仿佛是一本文化的宝库,让我了解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19. 仿佛与古人一同沉浸在这幅古画中,感受到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0. 用心复制古画,仿佛能够与古人的艺术精神相契合。
走进古画与古人对话作文
走进古画与古人对话作文
要是有一天,咱能走进古画里,跟古人唠唠嗑,那得多有意思!
想象一下,我一脚踏进那古画之中,周围的景色瞬间鲜活起来。
青山绿水
不再是平面的色彩,而是能感受到微风拂过的清新。
我瞧见一位文人雅士在溪
边悠然自得地散步,我赶紧凑上去打招呼:“老兄,这景色美吧?”他先是一惊,随后微微一笑,答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观。
”我接着问:“您这天天赏景作诗的,日子过得可真惬意,没有啥烦心事?”他捋了捋胡须,说:“烦恼自然是有的,只是在这山水之间,便能忘却许多。
”
走着走着,又遇到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农夫。
我好奇地问:“大哥,您这
一年到头种地,累不累啊?”农夫直起腰,擦了把汗说:“累是累,可看着庄
稼丰收,一家老小能吃饱饭,也就值了。
”我不禁感叹:“您这心态真好!”
再往前走,瞧见一群小孩在街头嬉戏。
我凑过去问:“小朋友们,你们玩
啥呢这么开心?”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在玩捉迷藏呢!”“还有跳房子!”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
在这古画中,与古人对话,我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快乐,有烦恼,有
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他们的智慧和情感,穿越了时空,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要是真能有这样的奇妙之旅,我真想多待一会儿,听听古人更多的故事。
说不定,还能从他们那儿学到不少人生的真谛呢!。
中国古代画家假装睡觉构思创作过程
中国古代画家假装睡觉构思创作过程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看电视,有时候看完一部剧后,想起来自己还在沙发上睡着了。
看着这幅画,觉得很有趣,就把自己当时的想法写在画上。
画中没有具体交代清楚是怎么画出来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通过画稿、作画后的一个过程表现出来的。
是个很神奇又很有意义的过程。
你有过这样做的经历吗?有没有感受到呢?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哦!欢迎收看本期人物故事。
喜欢看书或者看电视节目之余也喜欢看看这些古代画家是怎么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说起“画画”这个行为其实是古人做出来的。
中国古代画家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职业了.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人。
他们做事情非常认真细心而且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都是值得称赞的。
他们能够把想法表达出来就是很好的作品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幅画吧!1、宋人李思训画的《兰亭图》,是唐代画家李思训的作品。
这幅画中的人物非常多。
有人为了看清楚这幅画,就假装在睡觉!有人说,这幅画写人的时候没有什么想法啊!可是在画中一个人却把自己想象出来了!李思训,他从小就擅长绘画艺术。
曾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人画家、书法家、诗人、书法家。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例如《兰亭图》、《兰亭序》、《乐毅论》以及他画的《游春图》等;他也画过许多有艺术价值的传世作品。
还有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秋夜》写道:“知君何事悲黄鹄志!”对此有不一样的解读!李思训:唐人写黄卷在此意。
黄卷——李白《月下独酌》诗中写到“黄卷对空吹”时!我们都知道王羲之在一次聚会上留下了千古绝唱《兰亭序》;但是人们把王羲之、王献之兄弟俩都忘了了!后来有一位文人也为自己写了一幅《兰亭图》:“酒入愁肠为化作相思泪”所以有了这幅画作《兰亭图》流传到现在也让人觉得不一般!这个画家当时就没有很好地将心中对他所写之人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了啊!可以给他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在我们后人对于这幅画都表示很喜欢!在很多时候这幅画里面都包含了我们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那种对事物所进行思考和想象!所以才会让我们都看到这种画作品!他还是一个非常优秀作品中又有很深寓意!2、宋代米芾的作品。
王永成 把文人画变成抽象的诗
王永成把文人画变成抽象的诗作者:雨田来源:《收藏·拍卖》2021年第05期有沒有试过在画展上看到一些难以辨认画种的作品?看似水墨又像油画作品,明明是丙烯颜料,又洒在宣纸或亚麻布上。
其实,当代各种绘画彼此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就像全球化那样,是不可避免的。
王永成,一个热衷于探索的80后艺术家,直言自己的作品没有边界、没有叙事,纯粹是表达自己的情绪,要把文人画变成抽象的诗,让全世界都能看懂。
材料是没有边界的王永成认为,绘画语言也就是画者想要表达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材料是用来表达的手段,可以不断进行探索,甚至没有边界可言。
本科阶段学的是中国画,接受了系统的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他毅然选择了国画的综合材料方向,除了没有使用油画颜料,丙烯、水彩、水粉等水溶性颜料他一直在探索,并尝试与不同材质结合,碰撞出更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显然,综合了多种材料的作品,已经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具体的艺术门类,站在他的画前,不必再纠结、掂量这是当代水墨还是当代油画,因为这些已不再重要。
王永成坦言:“很多人总想用一个概念或者某一个画种来界定艺术家的作品,这其实是信息缺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他们丧失了对绘画进行观看的本能,总是依赖于文字的介绍或他人的口述,而忽略了自己通过观看获得的内心感受。
”所以,当面对王永成这样以综合材料创作的作品,能从中有所感受、有所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越是民族的,越要“普世化”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王永成一直在反思这句话,他觉得越是民族的,也越要进行“普世化”的诠释,才能真正成为大众乐于接受的世界艺术。
王永成说自己一直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滋养,他的创作更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长期研习中国画与传统文化,尤其苏轼、元四家、赵孟頫、徐渭这些大家的文人画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内心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位文人画家,一些作品里常会看到枯藤、老树、山石这些物象,狂放的笔触也带着书法的痕迹,这些都是留在潜意识里的图像在发生作用。
雾里看花漫话潘天寿名作《雁荡山花》的孪生现象
雾里看花漫话潘天寿名作《雁荡山花》的孪生现象雾里看"花"--漫话潘天寿名作《雁荡山花》的孪生现象2011年04月16日08:43A.M.雾里看"花"--漫话潘天寿名作《雁荡山花》的孪生现象来源:美术报潘天寿雁荡山花图轴1963年潘天寿纪念馆藏"山花"渐欲迷人眼即将于4月23日举行的一场拍卖,近现代花鸟画大师潘天寿的名作《雁荡山花》,赫然出现在拍卖图录中,估价5800万-8000万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拍卖宣传品的介绍,即将拍卖的《雁荡山花》,原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现藏于杭州大华饭店。
就在同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内,展期为3月26日到6月25日的"潘天寿艺术大展"正在举行。
与拍卖宣传品上那幅《雁荡山花》,在构图、色彩、钤印、题款等完全一致的又一张《雁荡山花》,正静静地悬于壁上,接受观众的欣赏。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方面介绍,正在展览的《雁荡山花》,来自杭州潘天寿纪念馆,是纪念馆收藏的120余幅潘天寿艺术作品其中的一件。
据了解,除此之外,潘天寿纪念馆还藏有一幅根据此作品复制的水印作品。
如果有一名观众手持拍卖宣传的卡片,而正好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潘天寿艺术大展",对比两幅作品,他一定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为,这两张画太相像了,相像到了我们只能认为,这两张作品的来源,绝对不可能都出自潘天寿先生的笔下,其中一张必然是在另一张基础上的复制品。
国画《雁荡山花》是潘天寿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拍卖资料显示,北京泰和嘉成拍卖2009年秋拍古籍文献上,由"浙江美术学院木版水印",尺寸为"121×119cm"的这幅《雁荡山花》,估价为2500-3000元,拍出了12320元的价格。
而197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年画、宣传画出版的一版、一印四开单张印刷品,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也达到了30元每张。
原浑立象朴拙尽意——品读王新伦写实水墨人物画近作
王新伦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
同年分配在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96年2月调入福建厦门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199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学习,199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研究生课程班,2000年结业;200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访学。
现为集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中国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TEXT/汪贤俊评论家或鉴藏家向来都会关注王新伦的笔墨技巧和人物造型,贺万里教授在研读其写实水墨人物画时,更是津津乐道,认为:在王新伦作品中,人物的衣纹和姿态,神情的塑造,焦笔的皴染,带状的线条,坚实的人体素描结构,纪念碑般的立式造像,以水墨唱主角的黑白灰调子,表现出一种大气淋漓,且笔墨雄健的气势。
如果能透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从艺术美学和人生哲理的角度,会发现王新伦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中,所开拓的视觉新貌,不仅以娴熟精湛的笔墨技巧,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来突破观众审美惯性的视觉樊篱;而且以真挚朴实的温暖情愫,对人性的关怀之心,社会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美好的求索之意打动观众;对视画作《父老乡亲》中的人物眼神,其直抵灵魂深处的情感流露,足以引发观众内心的同情与憧憬,悲悯与彻悟;悲天悯人的眼神,不仅是画中苦难而不屈的瑶族父老的眼神,也是画家的眼神,给予人心灵的慰藉,便是明象与存意的妙契天成,于是更有了真与诚的道德浸润,善与美的灵魂荡涤。
王新伦的《瑶山脊梁》系列作品,更是将笔墨技巧与人物造型,驾驭在情感和思悟的原浑立象之中;焦笔的皴染,带状的线条,都化为朴拙的形态,用以尽情地吟唱人生的美好意义。
《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王新伦在艺途求索上,自平凡寻常处立象,从原浑朴拙中尽意,以一颗敬畏之心、虔诚之心入画,于人物九朽方能一罢,明象方能存意。
王时敏“仿”作绘画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
王时敏“仿”作绘画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山东科技大学美术讲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郑晓敏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曾经分析过中国绘画,他举《芥子园画谱》为例,试图阐述中国绘画是典型的“图示修正”的观点。
尽管这一观点后来招来不少批评,但贡布里希作为一个西方艺术史学者所观察到的中国绘画的程式化与图示化确实包含有一定的道理,这也一直吸引着学者的眼光。
德国美术史家雷德侯在《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艺术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中国艺术中存在着一种模件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他通过分析中国汉字、青铜器、兵马俑、建筑、瓷器、印刷术、宗教绘画等等,发现存在着一种“标准配件”式的特点。
在中国艺术品中,整体由标准化的单元组成,而单元由标准化的模块组成。
比如,青铜器、兵马俑是模制而成,建筑是由一个个可以拆换的小部件构成。
在书中,雷德侯最后分析了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认为在中国的精英艺术中同样存在这个现象。
他所举出的例子中就有王时敏之孙王原祁的画作。
对于明清的仿古绘画,雷德侯评述说:在董其昌以后的一些画家中,将册页逐幅依据不同古代大师的风格而绘出成为时尚。
从编集成册的风格储藏中任意作些挑选,而后将其归并为一件作品,这再一次暴露出一种模件化的思维模式。
1王时敏的画风正体现出雷德侯所说的“模件化”特点。
画面中不同部分的笔法其实很多是可以互换的,不同画作的笔法很多也是可以互换的。
当画家创作的时候,有时候不同画作的差别仅仅在于画上题跋所写的仿古代大师的不同。
“模件化”需要简洁、抽象的用笔用墨,但是模件化并不是呆板的套用。
根据雷德侯的分析,中国艺术的创作力正蕴藏在模件化之中。
虽然是“标准化模件”,但完全的相同是不可能的。
雷德侯在《万物》中专门就“模件化”中蕴藏的创造力展开了讨论,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中国艺术虽然具有“模件化”的特点,在很多方面看似是“摹仿”,但就像是树上的叶子,每一片看起来都一样,但从来没有两片完全吻合。
赏画|清王时敏《仿王蒙山水图》
赏画|清王时敏《仿王蒙山水图》作品鉴赏王时敏(1592-1680),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
明代大学士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
以荫官至太常寺少卿。
时敏系出高门,文采早著。
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
明季画学董其昌,时敏少时亲炙,得其真传。
於黄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
爱才若渴,四方工画者踵接於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於时,为一代画苑领袖。
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
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
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晚清娄东画派代表画家与评论家秦祖永之《桐阴论画》评王时敏: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
《仿黄鹤山樵笔意图》,纵99厘米,横50厘米,设色纸本,立轴,款署“丙寅三月,仿黄鹤山樵笔法于清晖书屋,为宸安年词兄,王时敏。
”丙寅即明天启六年(1626),时年王时敏35岁,尚在礼部太常寺任职。
此时礼部尚书是董其昌,王时敏时有机会向董其昌当面请益,也经常随董其昌出行,董其昌为其作品所作题跋,多在此一时期。
宸安何人,一时无查,年词兄即同年文友的尊称。
“同年”在明清两代是常用称谓,通常三类人可称同年,即同龄人、乡试、会试同榜张名的人。
王时敏乃名宦之后,不用举试就可以直接借荫入仕,故其24岁入礼部太常寺任尚宝丞,掌管皇家印信。
显然,“宸安年词兄”应该是王时敏的一位同龄文友。
《仿黄鹤山樵笔意图》先后经戴培芝、顾麟士收藏,并经张大千鉴赏题跋。
戴培芝就是倍万楼主人、清道光年间江苏丹徒著名收藏家戴植,他收藏此画后,在画心左下角钤“润州戴氏培之旧藏”、“培之清赏”印。
顾麟士是清道光年间收藏书画富甲一方的大收藏家、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之后,他本人也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著名鉴赏家,字谔一,号鹤逸,别署西津渔父,人称顾西津。
王问《秋江垂钓图》
王问《秋江垂钓图》王问(1497年~1576年),字子裕,号仲山,江苏无锡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车驾郎中,擢广东按察佥事,因思念老父,未赴任,即弃官归家。
书法类米芾,又似黄庭坚,点染山水、花鸟皆精。
诗作萧闲疏放,冲然自得,有《仲山诗选》、《崇文馆稿》等。
王问的画名大于诗名。
所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风格独特。
书法笔力遒劲,自成一体,作行草及署书无师承,类米芾,又似黄庭坚。
传世的绘画作品有《为左江写山水》卷(图录于《王仲山山水册》)、《联舟《渔乐图》(现藏于日本东图》卷(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京静嘉堂)、《绝献图》轴(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孤屿秋色图》(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北风南韵入毫端——《秋江垂钓》刍议明代绘画从总体来说,成就不是太高。
主要原因当然是这个朝代始终缺乏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气度和精神。
后来的人们说起宋画,立刻会有崇高而丰满的印象浮现出来,明画给人的感觉则多少有些模糊不清,难得要领。
明代“吴门四家”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画坛佼佼者了,然而,在“元四家”面前,无疑是“小巫见大巫”,甚至存在着更为悬殊的差距。
话虽如此,明代画家尽管在中国画史上没有留下耀目的景观,但也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和记取的作品。
比如王问这位活跃于明弘治年间的山水画家。
说到王问,其实他并不像有的画家自幼便染翰弄朱,勾山描水,他是由学堂而科举,高中进士,入仕户部,继而一路坦荡,几经升迁,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事实上,他虽有“鸿运高照”,却无迷恋官场之心。
入仕为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需求,一旦卷进去,欲罢不能,往往只好任其运转,顺势而为。
不过,王问终非庸凡之辈,当倭人入侵,社稷临难之际,身为文官,竟毅然投入了大将军戚继光领军的抗倭战事……仅此一斑,足见王问的肝胆气节。
至于远庙堂近山林,专事绘画诗书,则是王问中年以后的一个转折。
王问的传世之作现在还能见到若干,画以水墨居多,书法有行楷,也有草书,最具代表性的是横披《自作诗》。
赏国画28:明代画家王谔、王世昌、朱端的山水图赏读
赏国画28:明代画家王谔、王世昌、朱端的山水图赏读赏读一组明代画家王谔、王世昌的《山水图轴》以及朱端的《寒江独钓图轴》作品。
王谔《山水图轴》长146.0cm王世昌《山水图轴》宽206.0cm朱端《寒江独钓图轴》高171.9cm。
这三幅作品有以下共同点1,明代宫廷画家在绢上用墨和淡彩描绘的。
2,描绘山水,作为点景刻画人物。
3,都属于“马夏样式”。
※马夏样式——以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马远、夏珪为源流的山水画样式。
其特征是以对角线划分、一侧为主题的构图,使用像斧头砍下的墨线一样的山石表现_(斧劈皱)为特征。
那么,关于不同点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描绘的季节吧。
朱端《寒江独钓图轴》(局部·积雪)最容易理解的是朱端《寒江独钓图轴》中的冬天。
画面整体上涂上了薄薄的墨,山和树木的一部分涂成白色,以此来表示积雪的样子。
钓鱼人的斗笠和蓑衣,船上也全积着雪。
王世昌《山水图轴》(局部·红叶)王世昌的《山水图轴》,因为可以确认在阔叶树上涂了薄薄的红褐色,表现了红叶,所以可以判断为秋天。
王谔《山水图轴》(局部,柳树)王谔的《山水画轴》虽然有点迷糊,但柳树垂枝的绿色之美是在描述从春天到了夏天。
在柳树后面,雾霭弥漫,树木和建筑物的屋顶隐约可见。
从这种让人联想到春夏的大气表现中,欣赏它春天的景色。
如果你把兴趣转移到大气的表现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王世昌的《山水图轴》。
王世昌《山水图轴》(局部·风)被强风吹落树叶和小树枝在空中飞舞。
在画面左侧的空白处,可以斜斜地看到几条用淡墨涂剩下的白色带子,表现了从山上刮下来的风。
王世昌《山水图轴》(局部·水面)用尖的笔线表示水面波浪的情况。
王谔山水图轴(局部·水面)朱端《寒江独钓图轴》(局部·水面)与王世昌的《山水画轴》相比,王谔的《山水画轴》中描绘的柔软、平静的水流,朱端的无波静静的水面。
也让人感受到各自的情趣。
再看看画中的人物是表现怎么样?王谔《山水图轴》(局部·人物)王世昌《山水图轴》(局部、人物)朱端《寒江独钓图轴》(局部·人物)无论哪一幅作品,都是很好地把握了人体的构造,描写角度没有缺陷,恰到好处的表现。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 笔墨丹青 第二课借物寓意 美术教案
第三单元笔墨丹青
第二课借物寓意
课题:借物寓意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并评价总结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课件、国画用具、老师作品范例、小课稿。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岫相望 , 逶迤起伏 , 充分 显示王翠刻画 山冈丛林 的不凡 功夫。小
径 穿竹林 , 板桥 架流溪 , 飒飒 风声过 后 , 淅淅雨声 又至。 山 中寺
观凝 气藏 风 , 山脚 的屋舍 、 草堂掩 隐点缀。远处 山影依稀 , 燕雀
晓 图》 己未 清和 , , 古虞王翠。 款 下钤“ 翠之 印” ” 王 。时年 4 岁 的 7 王翠得 见赵孟顺 真迹 , 心摹手追 , 习赵 氏设 色 山水 之法 , 研 得其 意境 。 “ 四王” 俨然 以“ 正统派” 踞守 画坛。但 同时也导致 了“ 摹古 ” 浮流
泛滥 , 是放大 的模仿心理造 成的文化从众效应 , 这 不应完全 归责 于“ 四王” 。回望历史 , 没有 一个朝代 的画坛像 清初 画坛“ 四王 ” 旧体和“ 四僧” 新格 那样带给我们如此对 比强烈的气象和异 彩纷
鬟 锹 1研 充 f
“ 四王” 曲意 而为“ 复古 ” 不仅是 栖身 新王朝 的最佳 ,
跨越 时空 的心 灵对话
解读 王晕的二幅意 笔仿古 画
口应 一平
摘 要: 西安美术学院藏王翠仿赵孟颊《 山春晓 图》 溪 和仿王维《 关山
选择, 还使传 统 山水精神得 以传 承。现今 , 面对“ 意 笔仿古 画” 我们 的视 阈应跨 越思 维的藩 篱, 审美 , 在
得 以健 全 地 发
伟 岸峻茂 、 景致 润泽的春 山中既有五代 、 两宋 的风 骨, 又有元 、 明 的意韵。此作规整端庄 、 敦厚温润 , 我们仿佛 能够感 受到原作的
风采。峰 峦如屏 , 石横 亘 , 岩 山道通 幽 , 曲折蜿蜒 。右下 而上的
板桥 、 栈道将 山体 顺势分成大小 两部分 , 近景从左 下一片 山石起
认识 上匡正近现代某 些人对“ 四王” 的误读。
意笔仿古 画, 就是依据原 作构 图, 重点取精神 意
象 的绘 画表 现模 式 。它始于 五代 、 宋 , 两 盛于 元 , 清
初成蓬勃之势 , 四王” 至“ 达到高潮。从形 态趋势看 , 近 千年的意笔 山水 画和 意笔 仿古画的演变发展却走 出 了一条 日 渐式微的弧线。从五代 的崇高样 武 、 大体例 , 博 至清初 亦步亦趋
呈 的艺 术 展 示 。
明王世 贞《 艺苑卮言》 :赵松 雪孟烦 、 云 “ 梅道人吴镇仲 圭、 大 痴 道人黄 公望子 久 、 黄鹤 山樵 王蒙叔 明 , 四大家也 。 “明屠 元 ”
隆《 画笺》 “ :评者谓 士大夫 画, 世独 尚之……若云善 画, 以上拟 何
“ 仿制 ” 内涵古今 不 同 , 不是今 人理 解 的临摹或 复制 。 的 并 其成 因首先是欣 赏者对创 作者 的精 神认 同, 内含儒 、 道情结 , 是 仿者对作者人格 气质的仰望 ; 其次 , 者在 原作形制框架 内揣摩 仿 图像 立 意、 构思 内涵 , 品味韵 致气 象 、 格样 式; 后才 是对构 风 然 图、 笔法、 设色等造 型元素进 行组合加 工。每个 人经历修 养、 思 维认知 的差异及技 艺巧拙 的程度都左右 着仿 写的效果 。其实 , 凡 拟古意笔仿作 , 既是传 承 , 也是 再创 造 ; 既展 示个性 , 也表 现共
业于耕烟 之 门, 画人 物、 所 驴马之属 , 更胜 其 师。购耕烟 画而得
越 时 空 与 先 贤
交 流 , 写 心 抒
西亭之作 , 已非不佳 , 实有可辨识 者在也 。西亭能事 , 与耕 然 几 烟共 出一手 , 而韵致则不及此作 , 神恬气静 , 韵致无穷 , 非西亭所
能也 。且作 巨幅者 多矜 才使 气, 此作 斟酌尽善 , 略无粗犷 之 习;
古人 而为后世 宝藏?如赵 松雪 、 黄子 久、 叔 明、 王 吴仲 圭之 四大 家。 而权倾 画坛 的董其 昌为迎合儒 家道 统, ” 对赵孟烦 的操 守 提 出 了非议 , 董其 昌在《 旨》 画 中便将 倪云林 与 当时 已成通说 的
“ 四家” 元 之首赵孟顺调换 , 从此赵 氏的“ 四家” 元 说遂 成“ 定论” , 也为后世 对清初画坛“ 四王” 的误读埋 下伏 笔。赵孟糖 以赵 宋皇
关键词:溪 山 晓图》 《 《 春 关山雪霁图》 意笔仿古 画
凝聚力及精神 性 日趋衰弱有关。尽管历代 崇古风 习均是泥沙俱
下 , 上 当时政治氛 围和信息传播 的限制, 加 清初“ 复古” 之风却是 “ 求新” 的最佳途 径 , 并使 得钟 情 汉文化 的皇权 向“ 四王 ” 斜 , 倾 《 山春晓 图》 69 成画, 溪 1 7年 右上款题 :仿 鸥波老人《 山春 “ 溪
裔 的身份入仕 , 隐忍贰 臣, 内心 的苦 闷促使他 心接晋唐 , 着“ 抱 使
圣 贤之 泽 沛 然
及于天下” 之愿
性, 流露此在 的情绪印记 , 与画家心灵对话所产 生的独立变体 是
创作 。
王晕执著追寻儒家 文化 的心灵家园 , 过时光浮尘 , 笔下 透 让
抒 发 怀 旧 情 感 。 王 翠少 年 时 同样 遭 遇朝 代 易祚 , 由殷 但 实家族支撑 , 又 从王时敏 、 王鉴 等大师学艺 , 其 技 艺 与 心 灵都
杳踪, 归鸦 无影, 多层次 的视 觉境 相将观者 的 目光 不仅 引入画面
深处 , 又能将观赏的思绪牵出画外。 画外有清朝 同治 、 光绪年 间罗岸先 的大段题记 :耕 烟老 人 “
展。王翠的《 溪 山春晓 图》 通过
拟古人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跨
画, 世人论 之详矣。或谓耕烟笔 多出于杨 西亭之手 , 而西亭亲受
程式化 的模 拟之风 , 成 了巨大的视觉反 差。这和 时代 的社会 形
雪 霁 图》 赵 、 两 幅 原作 虽 已无 存 于 世 , 我 们仍 然 可通 过 对 王 犟 意 笔仿 , 王 但
古画的解读 , 间接体 悟两位大师作 品所包容 的山水诗画意象和 内蕴深邃的
传 统 审 美 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