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ppt7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课件31张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藉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比较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 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 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抗争。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八句表达的则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阅读可比较同,也可以比较易。但应该以求 异为主。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 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 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
李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 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 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理解诗意
➢将水倾倒于平地,它们就向四面八方分流。 ➢人生下来命就是即定的,怎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边饮酒边吟唱《行路难》,歌 声却因悲从酒中来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 又止,犹豫再三还是不再多说什么。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藉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比较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 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 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抗争。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八句表达的则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阅读可比较同,也可以比较易。但应该以求 异为主。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 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 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
李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 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 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理解诗意
➢将水倾倒于平地,它们就向四面八方分流。 ➢人生下来命就是即定的,怎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边饮酒边吟唱《行路难》,歌 声却因悲从酒中来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 又止,犹豫再三还是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 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 沉的象征意味?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 志难酬。
三、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 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抒悲愤
怀才不遇 李白 壮志难酬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 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 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 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 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 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 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 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 中求得解脱。
▪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 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 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 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 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 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 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拟行路难》_PPT课件
结合上题,体会脉络。
言不当愁 吞 声 忍 愁 借 酒 浇 愁
感
悲歌泻愁
诗人用泄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忍 辱负重,痛苦矛盾的心情,表达出一股悲愤 不平之气。
情感复杂,语言明白晓畅,诗歌时而压抑, 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的曲折婉 转。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 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 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一说。
门阀制度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 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 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 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 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 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 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 的大姓豪族。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2、模仿学习汉乐府和南朝民歌, 形成凌厉的气势和豪放的魅力。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 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 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 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 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 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 下我们的诗作呢?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 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 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 不平之气。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解析
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
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
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 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 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 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
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 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 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 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 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 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 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 上还比较平稳。
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
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
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 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一)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 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 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 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 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 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 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 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拟行路难》优秀课件
第五、六法,生动形象地刻画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 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 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 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 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 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 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同。
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 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 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 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 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 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 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 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 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抓关键词体会全文作者的感情
• 命—劝慰----叹---愁 • 酒---排遣--- 消---愁 前三句自我克制的痛
苦 寒士不平的悲愤
• 歌---倾泻----断----愁 • 感---不敢----言----愁 最后一句无力抗争无
奈 乱世不保的忧患
探究、讨论
•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
门阀制度
•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抒悲愤
李白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 语言清新质朴,
+ 气势连贯,笔力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背诵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
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选拔 官员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 度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 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不 可能做到高官。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 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 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 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02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明确: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01
01
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明确: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01
01
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拟行路难》精美课件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 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 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 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 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 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 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 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 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 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 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 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作特点:
四.赏析技巧
语言质朴。 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 二与四、六与八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 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 愁。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 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写 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只是李白多 了豪情与自信。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受到 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 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 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演示文稿拟行路难优秀课件
第20页,共43页。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21页,共43页。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 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
成天自怨自艾?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
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
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 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 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 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
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 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
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 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 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
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 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
度的不合理性。
第16页,共43页。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
样的哲理?
第17页,共43页。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
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
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第38页,共43页。
诗开头写“金樽
美酒”“玉盘珍馐”, 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 场面。接着写“停杯 投箸”“拔剑四顾” ,又向读者展现了作 者感情波涛的冲击。
第39页,共43页。
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
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
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 得到重用。“行路难”
︱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21页,共43页。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 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
成天自怨自艾?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
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
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 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 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 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
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 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
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 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 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
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 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
度的不合理性。
第16页,共43页。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
样的哲理?
第17页,共43页。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
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
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第38页,共43页。
诗开头写“金樽
美酒”“玉盘珍馐”, 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 场面。接着写“停杯 投箸”“拔剑四顾” ,又向读者展现了作 者感情波涛的冲击。
第39页,共43页。
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
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
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 得到重用。“行路难”
︱
《拟行路难》课件
3. 诗人为何觉得行路难?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
被压抑的心灵对命运的 苦苦抗争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 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 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 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 与燕雀相随乎?
——鲍照
中国风
主旨总结
本诗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 抨击了当时的门阀制度,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 诗人是如何行走的?
壹 不敢出声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贰 徘徊不前
1. 诗人是如何行走的?
行走缓慢、断续
安坐不痛快、叹息不痛快、 发愁不痛快、唱歌不痛快、 饮酒不痛快、行走不痛快
2. 诗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认命
人生亦有命 人生苦乐自有天命
不认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怎么能自怨自艾
2. 诗人在。
不认命
不愿意唉声叹气,只好 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 遣怀的歌吟,越排遣, 越痛苦,最后悲怆难抑。
2. 诗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认命 不认命
心非木石岂无感? 人心并非没有知觉 的木石,怎么能没 有感情?道理无法 劝说自我,酒精无 法麻痹自我,情感 到此达到高潮。
拟行路难
-鲍照-
诵读诗歌
拟 其行 四路
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读题目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篇名,原诗 慷慨悲凉,诉说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情绪。 鲍照在题目上加一“拟”字,说明他是有 意学习模仿民间乐府。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
北流。
难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 明了什么道理?
《拟行路难》公开课课件
鲍照(约414—466)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 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 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 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 特色。
诗人的“愁”的是由什么引起 的呢?(“愁”之源)
“命”
门第决定人生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以“水”的高低流向喻人高低 贵贱的处境,形象地揭示了门第决
定人生的不平社会现象。
从诗中能看出诗人对自己内心“愁” 情之源——“命”有着怎样的态度? 知命
认命
抗命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 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 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 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 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 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 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 后有作者的无奈,但更多的是诗人对不公平 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愤懑。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完成表格
写作缘由
抒发情感
表达技巧
鲍照Leabharlann 李白写作缘由鲍 照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照的生平
▪ 《南史》本传:“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 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 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 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 一生倍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有志难申。钟嵘《诗 品》:“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瓜步 山揭文》:“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 “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 五言变而七言,七言变而律诗,律诗变而 绝句,诗之体以代变也”(胡应麟《诗薮》)
▪ 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 ▪ 鲍照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
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 自由换韵,完成了五言到七言的转变。
诗歌风格、技巧
▪ 其诗风俊逸雄迈,华而不弱。杜甫《春 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 军”。六朝人为清新易,为俊逸难。实 由其为人体气豪迈,多不平之气。
节录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
夕景欲沈,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 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风久雷飙,夜戒前路。 下弦内外,望达所届。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 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途草蹙,辞意不周。
▪ 鲍照的赋更是冠绝一时。《芜城赋》为 南朝赋之冠。赋中描写广陵遭受战乱之 后的残破景象,抒发了乱世中特有的深 深的人生感慨。赋中大量采用对比的手 法,把广陵的今昔加以对照;又充分发 挥赋的特长,极力铺陈渲染;感情强烈, 悲慨淋漓,“驱迈苍凉之气,惊心动魄 之词,皆赋家之绝境也。”(《古文辞 类纂》)
▪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 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 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 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创作
《鲍参军集》
鲍照的文与赋
▪ 鲍照的文与赋也有很能够高的成就。其文 几首全为骈文,亦精彩深厚。代表作有 《瓜步山揭文》 、《登大雷岸与妹书》。 前者借瓜步山抒发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 后者描写庐山附近的景色,能够体现作者 抑郁不平、豪迈雄壮之气。
▪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 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 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 “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 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 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 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 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 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 鲍照曾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任为国侍郎,在 义庆幕下六年。义庆死,在家闲居。后又在始 庆王刘濬幕下任侍郎。因发觉刘濬与太子刘劭 反对宋文帝的密谋,称病去职。孝武帝时起为 海虞令,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后又任秣陵令、 永嘉令等职。孝武帝大明王五年(461)临海 王刘子顼守荆州,任为前军参军。大明八年 (464),刘骏卒,刘子业继立,次年明帝刘 彧杀刘子业自立,刘骏之子晋安王子勋起兵反, 刘子顼起兵响应,第二年兵败,鲍照死于乱军。 Nhomakorabea▪
拟行路难(其四)
▪
鲍照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诗的创新
▪ 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 展,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 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 作品内容充实,思想积极; ▪ 形式多样,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
诗的基本形式; ▪ 写景状物,语言新奇丰富;音节激昂顿挫,
富于变化;感情慷慨奔放,风格豪迈俊逸。
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
▪ 《南齐书·文学传》称其作品“发唱惊挺, 持调险急,雕藻浮艳,倾炫心魄。”追 求奇险艳丽,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组诗《拟行路难》18首
抒发英才被压抑的苦闷,
如,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判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描写戍卒的痛苦:
鲍照《芜城赋》
鲍照曾经描绘过扬州 那时的荒凉:“藻扃 黼帐,歌堂舞阁之基, 璇渊碧树,弋林钓渚 之馆,吴蔡齐秦之声, 鱼龙爵马之玩,皆熏 歇烬灭,光沉响绝。 东都妙姬,南国丽人, 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莫不埋魂幽石,委骨 穷尘。”
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明显的社会 意义。
▪ 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 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的诗篇。如组诗《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作。
▪ 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 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生活的诗篇,如《代白头
吟》 ▪ 反映人民在战乱和赋税徭役逼迫下的痛苦生活的
诗篇,如《拟古诗》(束薪幽篁里)
拟行路难
鲍照读书台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 远,东海人(今山东郯城); 曾出任过中书舍 人、秣陵令等小官,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 任刑狱参军等职。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 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 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 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 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 家”。《鲍参军集》
君不见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将死胡马迹,边塞,能见妻子难。
描写妇女爱情不自由:(其三)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补充时代背景。
▪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 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 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