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典型错误及对策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典型错误及对策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典型错误及对策

误区一

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

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作为语文考试中一个重要的测试内容,文言文翻译一直是不少学生的痛点。在其他科目中,如果你把基础打好了,做题也就容易了。然而,文言文翻译确是个例外。即使掌握了很多的基础知识,仍然有很多细节上的小问题容易被忽略,导致翻译的成绩大打折扣。下面就是文言文翻译中的十大失分点:

1. 意序错误

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它的语序是为了突出修饰和主语动作等部分的,容易产生修饰语放错位置的问题。在翻译时必须注意基本语法结构。否则很容易出现语序乱掉的问题。

2. 着,了,过的理解

着,了,过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一种语气词。但是,这种语气标志很容易被忽略或者理解错误,造成翻译的意思不准确。

3. 词汇量不足

文言文的文字量很大,需要大量复习,才可以掌握文言文的语言和用词。如果词汇量不够,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文本的词义和全貌,容易造成翻译错误。

4. 对句式结构的理解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存在很多复杂的长句与句群,需要通过多读多写来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分句法等语法技巧。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句子结构,那么就会造成翻译意思的失误。

5. 对代词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很难掌握的问题,主要由于代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引申和运用,以及在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方式和含义都不同。如果不能认真理解代词的翻译,就会失分。

6. 正向习惯

很多学生往往习惯了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在翻译文言文时,容易产生错误的翻译,从而影响到文言文翻译的质量。所以需要学生们建立文言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翻译习惯。

7. 网络语言干扰

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很多同学在网上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习惯使用网络语言,这会影响到其翻译文言文的标准。如果没有对文言文进行充分的理解,只凭网上的资料,那么翻译结果就不会很准确。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 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2007 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古今词义不对应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修辞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修辞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修辞

【范文一】

我发现在文言文翻译时,最容易失分的就是不懂修辞,因为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种类丰富,如果不掌握好这些修辞手法,很容易翻译出不准确的结果。下面我将就文言文翻译中十大失分点不懂修辞相关作简单分析。

十大失分点不懂修辞:

1. 排比句:文言文中排比句的运用非常广泛,如果没有正确理解排比句的含义和结构,翻译出的结果就会出现错误。

2. 比喻句:比喻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果不理解比喻的含义和作用,就无法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暗喻句:暗喻是指作者在文字表述中暗示或含蓄地表达一种意思的修辞方法。如果没有注意句子背后的含义,容易导致翻译错误。

4. 双关语:双关语是指一句话有多重意思的修辞方法,容易让人产生混淆和翻译错误。

5. 借代句:文言文中的借代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指的对象相关联的词语代替这个对象,理解不好会导致翻译错误。

6. 对偶句:对偶句是指句子中呈现出相互平行的两个部分,这

种句子要注意平衡,否则会影响原意。

7. 省略句: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可以省略某些词语,如果不注意句子结构和语境,容易出现翻译错误。

8. 反复句:反复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同样需要注意句子结构和含义,避免出现翻译失误。

9. 描写句:文言文中的描写句要注意个别词语和句子结构,在不理解这些内容的情况下翻译会出现错误。

10. 词汇搭配:文言文中的词汇搭配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需

要注意词义和搭配,否则会导致翻译错误。

写作重点:在翻译文言文时,重点在于掌握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要学习各种修辞手法,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含义。另外,要注意句子结构和语境,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避免出现翻译错误。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一点失误

一、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饮于河、渭。

2、左佩刀,右备容臭

3、以其境过清,记之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河仅仅指黄河,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统称。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臭指气味,这里指香气。现在专指臭味。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 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 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 如: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 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 改变了脸色的。
❖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 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 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 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 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 思。
❖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
❖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 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 “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 完整的译句。
Fra Baidu bibliotek
❖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容,才算恰当,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 表述形式。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 度,无自信也!”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 卿。
3、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译句没 有把“以”字译出来,应当译成“因 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 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国秦论》)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句中的“爱” 译成“爱惜”不当,“爱”的确有 “爱惜”之义,但在这个句子中是 “吝啬”的意思。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 团结。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要在数 词“两”的后边加上量词“个”,语 气才显得流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 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 当我的老师的人在里面。 8、无中生有的增添内容。句中划线 的部分就是多余的。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 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 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 义扩大Baidu Nhomakorabea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 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 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 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

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历年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10中失误形式

文言文翻译10中失误形式

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4.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数词
译:第二年,秦国再次攻赵,杀死二万人。
字字落实第一式: 凡国名、地名、人名、官 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 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
翻译下列句子: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子独立性,删去
吝啬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来招揽天下人才。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语气助 词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 不存在了。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权以( 之 )示群下,莫不响 震失色。
译成:孙权(把曹操书信)给群臣 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翻译句子
•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翻译 : (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六)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文从字顺第三式:
古文中使用借喻、 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 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要根 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文言翻译第二招:
文从字顺
分三式:
译: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借代:代酒,可译 为“酒力”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元丰七年的六月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

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失误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失误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失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失误七: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鸿门宴》)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国语》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5题)

误译:范献子执意要将董叔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执”是翻译本句的得分点,意为“捉住,拘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80页),译为“执意”是错误的。

应译为:范献子将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宋史徐绩传》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

误译: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可以用利禄取代志向呢?

“以”,介词,这里是表原因的,释为“因、因为”。译为“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能因利禄而改变它呢?

三、误用现代词语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后汉书孟尝传》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②)

误译: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参加工作。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译文对原文的理解是基本正确的,错在没有选用恰当的现代词语。“耕佣”即“种田做工”;译文说成“工作”太现代化了,也不准确。

应译为: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后汉书孟尝传》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①)

误译:郡里不产谷果,而海里出产珠宝,与交挨连,常常相互通商,贸籴粮食。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贸”、“籴”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贸”、“籴”可译为“购买”;②生造词语,如“谷果”、“挨连”等;“谷实”应译为“粮食”;“比境”可译为“接界”、“接壤”、“相邻”、“邻近”、“交界”等。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20180112【精品】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20180112【精品】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2018高考〃文言文翻译

十大常见典型错误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不管是分数比,还是能力要求,都是不容小视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确: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误解词类活用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确: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很多高三党因为文言文不会翻译而导致题目无法进行下去,其实文言文做题除了要有一定的翻译功底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做题方法,今日北京高考资讯团队特地从名师那里取经传授给各位同学,家长看到了一定要为孩子收藏起来哦,相信会为孩子的分数增光添彩。以下是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同学们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3: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同学们的忽视造成

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4: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同学们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同学们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同学们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照顾语境

同学们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回顾句子成分

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5: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

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6:不辨感情色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分析与对策]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同学们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同学们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同学们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7: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1.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

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同学们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同学们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2.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同学们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同学们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8: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同学们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