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明清)[五]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明清)[五]铜铸释迦牟尼像,高21cm,宽15.8cm像高螺髻,眉间有白毫,低眉信目,尖鼻,大耳,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座后刻铭云:“出家释子智威睐丁男仲仁贵仲仁智仲仁寿信眷杨氏单奇一家善眷等发心铸释迦佛一家南无诸佛加被星天护持此世来生福报无尽岁次丙子至元二年八月望日谨题。
”元代金铜佛像具纪年者比较少,此像具有典型的“梵式”造像特征,是研究元代佛教造像的珍贵资料。
铁罗汉像,明弘治十年(1497年)造,高117cm,宽74cm 罗汉前额突出,长眉,眉间有白毫,双眼略向下视,鼻直口方,耳垂阔大。
双手残,身穿袈裟,结跏趺坐。
袈裟前右下铸阳文“大明弘治丁巳年造,太监姚举施”13字铭文。
该像原应有座,现已失。
这是一尊由太监姚举出资铸造的罗汉像,至于施主的具体情况现已无从查考。
太监信佛,历朝皆有,如唐朝著名太监高力士曾多次向寺院布施,但如明朝信佛太监之众却比较少见。
从《日下旧闻考》等文献中可知京城及其附近的许多庙宇都与太监有关,如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所藏明代铜钟,由太监捐钱铸造者为数不少,涉及人数约在百人以上;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明朝泥塑人物像,原藏北京房山上方山兜率寺,明万历间,司礼兼掌印太监冯保等人曾施舍重建该寺,据传该像便是冯保供养像。
太监尊崇佛教,除本身笃信佛教、期冀来世人性不再被扭曲外,更重要的是向帝后邀宠。
有明一代,帝后信佛者不乏其人,太监投其所好,许多发愿文中都明确写有奉为某某皇帝、皇后敬造,或者皇帝万岁万万岁等字样,而相应的寺额则多为皇帝所赐,由此可见太监们的施舍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铜水月观音造像,高15cm该像眉间白毫相,头戴花蔓冠,宝缯于两侧垂肩而过,胸前饰缨络,左胸处雕刻人头样饰物。
披帛绕过肩臂后,右手将其一端提起并垂吊于下,另一端顺左臂而垂下。
像身着长裙,下摆覆座垂于足上。
水中观音以磐石为座,呈游戏坐姿,左足垂蹬于石上,右足上曲支地,右臂搭放于右膝上,左手掌心撑地,神态安详宁静,犹如正观赏水中月影一般。
明清宫廷鎏金佛造像的传承与变化
四 . 段 性 成 果 阶
实践表明 , 实施课堂教学 审美化以来效果明显 , 师生 间
的情感拉得很近 , 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 更愿上专业课 了, 成绩 自然有 了提高。学生 的艺术意识发展迅速 , 对美的 追求更加广泛 , 美感体验也逐渐深刻 , 学生 曰常比较注意 自 身外在形式和某些行 为特点是否完美 ,但他们 也更多地寻
在 藏式佛像艺术的基础上 ,大胆地吸收汉地传统的审美情
趣和表现手法 , 学术界称之 为《 汉藏风格》 北京风格》在 或《 , 藏传佛像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3 () 仔细观察这些明代宫廷造像( 1 , 图 )虽因神格不同 , 造
型 、姿 态迥异 . 但 都 体态 优美大 方 , 衣 纹流 畅飘逸 . 织
求个 的完 美 。
造美的能力。 实践证明 , 凡是学生有兴趣 , 学得扎实的课 , 除 乐 曲本身的魅 力影响 , 无不是教师倾注了强烈感 隋所致。 课 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美感交流。 在 课堂 心理气氛可以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软环境 。 殳庸境 , 创i 课堂 会达到意想不到 的审美效果 : 教师发挥了最大授课积 极j 生, 也调动学生的上课主动性 ,在这 种情 感体验 中他们学得更
( 1) 图
大量财物 。 中间就包括为数不少的精美佛造像( ) 2。 如今以 2 0 06年香港 苏富比拍卖的十 五尊明代永宣鎏
金佛造像 为代表 的明代 宫廷 佛造像海 内外存 世其 30余 0 尊, 基本都是永宣刻款 , 偶见他朝刻识 。这些宫廷佛造像全 部 由明代宫廷御用监“ 佛作 ” 制作 , 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 故 宫博物院黄春和老师是这样评价 的:这些宫廷造像整体造 “ 型完美 , 风格纯熟 , 具有皂家艺术 的高贵品质 。这些照像是
明清金铜佛像
明清金铜佛像作者:韩映雪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2期由于明代佛学兴盛,广建寺院,为满足朝廷布施及民间供奉的需要,金铜佛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佛像”。
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水充足,艺术水平极高。
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使汉藏金铜佛像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
现介绍几尊明清金铜佛像如下。
1.明铜鎏金观音像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中最受欢迎的尊神。
据说,他生于阿弥陀佛观想中的一道白光,以佛教神格里的核心思想——广大的慈悲胸怀救济众生。
观音的变化身很多,有十一面观音、千里眼观音、干手观音等108种的变化。
此尊观音造像为汉传观音造像(见图1),头戴五叶冠,冠中饰其化身,面、胸、手、足处鎏金,胸前饰璎珞,坐五层仰莲座,座下饰萱草基座。
本尊铜鎏金观音造像端庄慈祥,气势恢弘,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2.清宝生佛像宝生佛或名宝胜佛,五方佛中居南方,是五方佛中宝族诸神的主尊,代表平等性智,着佛装或菩萨装,坐骑为两匹马。
此尊宝生佛面部泥金,墨线纹眼,身披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表面有阴线刻划的八宝纹饰,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施禅定印,全跏趺坐,座为上下仰覆式莲花座,背饰菩提树背光,背光左右各饰尊者,顶上为金刚翅鸟(见图2)。
3.清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无量寿佛中还有一品名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与无量光佛,在汉文译名中均称为阿弥陀佛。
无量光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乘佛教时期,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太阳神神格的尊神,其出生地可能是在西北印度或中亚地区。
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起源不同,但随着佛教的发展,二者的概念重合,印度后期经典中二者已经混同,在印度、中国等均被看作是同体异名,但在藏传佛教中则是不同的两尊佛。
在五方佛系统中,无量光佛侧身其间,无量寿佛是其化身,代表寿命的延长,因而广受信仰,困其世俗的功利性较无量光佛大得多,所以其名号广为人知。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作者:贾文熙清代鎏镀金无量寿佛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
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
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
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
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
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
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
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
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
鉴定清代金铜佛造像的特点
鉴定清代金铜佛造像的特点清代金铜佛造像的特点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从1644年到1912年。
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在清代,金铜佛造像成为了佛教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下是一些清代金铜佛造像的特点:
1. 继承宋元时期的风格:清代金铜佛造像在风格上继承了宋元时期的特点,注重表现佛像的肌理和轮廓,形象庄重而端庄。
同时,清代金铜佛造像也表现出了更具装饰性的特点,注重佛像的细节雕刻和金铜材质的光泽感。
2. 细腻的雕刻工艺:清代金铜佛造像的雕刻工艺非常精湛,工匠们通过细腻的雕刻表现佛像的面部表情、手势和服饰等细节。
佛像的眼睛通常被雕刻成细小而锐利的形状,给人以灵动和神秘的感觉。
3. 形象多样化:清代金铜佛造像的形象多样化,既有善男信女形态的菩萨像,也有忿怒形态的护法神像。
佛像的形象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的佛教教派和信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神态。
4. 装饰繁复:清代金铜佛造像注重装饰,常常镶嵌宝石和珠子,用金银丝线勾勒出佛像的装饰纹样,增加了佛像的华丽感。
佛像的身上常常镶嵌有寺庙所供奉的贵重宝石,如珍珠、翡翠等。
总结起来,清代金铜佛造像在风格、雕刻工艺、形象和装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这些佛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皇家法相,嘉德2014秋拍推出金铜佛造像精品专场
皇家法相,嘉德2014秋拍推出金铜佛造像精品专场作者:暂无来源:《上品Choices》 2014年第11期编辑田野图片提供嘉德佛教于东汉自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文化相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嘉德2014 秋拍“皇家法相——金铜佛造像精品”专场,荟萃了大量明清两代宫廷的精美作品,集中展现了明清盛世的造像艺术,为鉴赏、收藏、研究这一时期的佛造像艺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长寿佛顾名思义能赐人长寿,健康。
修持长寿佛,现生可消除疾病、延长寿命,善业善缘增长,恶业恶缘缩短。
长寿佛是阿弥陀佛的圆满报身相,所以并未显现成身着袈裟的出家形象。
而是身着天衣,天冠,并有十三种饰物庄严其身,手中持有令人长生不老的不死甘露宝瓶。
此尊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之上,双手腹前结禅定印托宝瓶。
头戴花冠。
面相方圆,长眉细目,直鼻小口,神态沉静。
缯带在耳际下垂并向上飘起,莲花形圆珰垂于双肩。
宽肩束腰,体态均称,造型优美。
上身袒露,手、臂、踝处都饰有钏环,左肩斜披络腋,全身佩饰多处嵌宝石。
葫芦形背光,边缘为火焰形,为十八世纪佛造像的典型样式。
此尊无量寿特别之处在于主尊是端坐在椭圆形半日层仰莲台之上,台座安置于方形台座之上。
佛象主尊紫金铜,与台座分体铸造,莲台、背光及方型底座鎏金。
清乾隆时期是宫廷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标志是六品佛楼的建立及清宫造办处制造的藏传佛像。
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进京为乾隆帝祝寿, 他带来的紫金俐玛造像为乾隆帝所重, 并下令在宫中造办处仿做, 其后,又对原配方加以改进, 成造了具有宫中特色的紫金玛造像。
紫金俐玛在清宫的铸造始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止于乾隆六十年,由于配方材料包括金,银,铜,锡,铅,钢,水银,五色玻璃及金刚钻石等贵重材料,在十多年中仅制造了174 尊左右紫金俐玛,这种特殊合金的造像出现时间集中,作品少,成为清宫藏传佛教造像的珍品。
紫金俐玛造像的铸造均根据乾隆帝的上谕制造,要事先将佛像的配方用料情况详细澄明反复做模,乾隆帝认可后才能开铸。
般若华光 自在菩提——鞍山市博物馆馆藏明清宫廷金铜佛像品鉴
般若华光 自在菩提 ——鞍山市博物馆馆藏明清宫廷金铜佛像品鉴明清两朝都曾利用藏传佛教来实施其统治,对藏传佛教都采取了尊崇和扶持的态度。
由于明清两朝政府大力推动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佛像制作工艺登峰造极,甚至连现代工艺都无法与之比拟。
尤其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和清康熙、乾隆时期,金铜佛造像制作达到顶峰[1]。
其纤毫毕现的铸造技法,流光溢彩的鎏金工艺,反映了明清时期多元的宗教文化和审美情怀。
辽宁省鞍山市博物馆馆藏的80余尊明清时期佛造像是20世纪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调拨来的原供奉于明清宫廷的文物珍品。
本文选出其中品相上乘者,以管窥明清宫廷金铜佛像的时代特点,并尝试解读这些文物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
明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高35.2厘米,黄铜质地,通体鎏金。
躯体结构匀称协调,宽肩细腰,上身袒露,结跏趺坐。
佛像神态庄严和悦,螺髻高挺,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宽阔,双耳垂肩。
衣褶线条柔和,转折自若,轻薄贴身,肌肤丰满而又圆润。
佛像右手直伸下垂结降魔印,左手横置在左足上结禅定印。
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裙褶。
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台座周围的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莲座边缘处有连珠纹一周,底沿外卷(图1)。
明铜鎏金金刚总持佛坐像,高25.3厘米,通体鎏金。
头戴嵌蓝宝石五佛冠,双手持金刚杵交叉于胸前,结双跏趺,安坐于莲花座上。
身着嵌蓝宝石、绿松石天衣璎珞,双目微闭,法相庄严(图2)。
王立伟(鞍山市博物馆,辽宁…鞍山…114010)摘 要:明清宫廷金铜佛造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工艺特点,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精选鞍山市博物馆馆藏明清宫廷鎏金铜佛像,对其造型、工艺特点和时代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读者对这类文物的品鉴。
关键词:佛造像;鎏金铜佛;鞍山市博物馆作者简介:王立伟(1975—),男,汉族,辽宁鞍山人,任职于鞍山市博物馆保管部,文物修复岗位,文博馆员中级专业职称。
一件藏传佛教鎏金度母站像的清洗研究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992021.2(上)文物鉴定与鉴赏鎏金青铜文物因其金层亮丽的金属光泽,具有可与太阳相比的金黄色之美,与未鎏金的器物相比,显得更加高贵、华丽。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工匠就发现并掌握了金元素及其合金的某些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创造出表面鎏金技术,鎏金工艺从春秋末年出现,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到秦汉时期趋近成熟。
①鎏金青铜文物由于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有关其发展史、腐蚀机理、工艺材料及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一直都在不断开展。
②本文针对宜宾市博物院院藏一件清代藏传佛教鎏金度母站像(下文简称鎏金度母站像)存在严重表面污染物病害的情况,开展相应的保护修复工作。
在前期多年的鎏金器保护修复经验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清洗措施,减缓各类污染物对文物造成的危害,充分还原了文物本身的原有面貌和艺术价值。
1 鎏金度母站像的基本信息和保存状况这件鎏金青铜文物为宜宾市博物院在20世纪90年代征集所得,是一件清代藏传佛教度母站像,度母在藏传佛教中被称为“三世诸佛之母”或“一切众生之母”。
③这件鎏金度母站像通高50.0厘米,底座宽14.5厘米,厚12.0厘米;佛像宽16.0厘米,厚9.0厘米,高39.8厘米。
其器形完整,通体鎏金,头饰花冠坐佛,身披几道璎珞,赤足,右虚步,略侧身站立,下为莲花座,身段曲线分明,颇具韵味。
左手下垂,指呈莲花状,右手平胸施说法印。
整体造型富有曲线,有强烈艺术美感(图1、图2)。
根据器物表面覆盖厚厚的污染物及锈蚀情况可以判断,该佛像应该是常年遭受各种污染物的损害,表面锈迹斑斑,只有极少部位露出鎏金层,且部分鎏金层已开始脱落。
2 分析检测为了解清楚这件鎏金度母站像的本体材质和锈蚀物特征,制订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分别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对其进行观察及分析检测。
【大象视界】民间流通最巨大、最震撼康熙铜鎏金佛惊现嘉德秋拍
【大象视界】民间流通最巨大、最震撼康熙铜鎏金佛惊现嘉德秋拍2016年中国嘉德秋拍蒙古17世纪铜鎏金哲布尊丹巴·扎那巴扎尔像成交价:7302.5万元人民币而今天我们为朋友们所呈现的,则是流通领域中最巨大、最重要的一件清康熙宫廷鎏金铜像!这尊神品10月30-31日在杭州中国嘉德秋拍巡展首次公开亮相,先一起来看看基本信息:清康熙宫廷御制铜鎏金释迦牟尼佛高82cm 底径63cm 重106.6公斤估价待询如果您站在这尊释迦牟尼佛面前膜拜,一定会被其强大无比的气场所深深震撼,82公分高,底座直径达到63公分,康熙宫廷铜鎏金造像大部分所见都在30-40公分高,如此巨大体量,实在是难得一见,堪称清代宫廷造像中的一件旷世绝品!首先,这尊造像是十分典型的清康熙宫廷造像,而且是康熙宫廷中等级最高的,这种高等级,不仅仅只是在体量上,而是在每一个工艺细节,都代表着康熙宫廷造像的最高标准,让人不得不去想象和猜测这样最高等级的造像在当年,究竟是供奉在何等重要的殿座或者是皇家寺庙之中!佛像双眼的造型是写实性的,上眼睑呈优美的弧形,眼尾微微上扬,眼睑上方加刻一条流畅的阴刻线以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起伏柔和、形状精致的眼型深具康熙朝造像特色,与后来的乾隆朝造像截然不同。
前额发际线向下凸一尖,两侧成弧形,更衬托出佛陀面部的端庄优美;肉髻近球形,其上宝珠呈桃形,肉髻和宝珠均较乾隆佛像更为高耸。
此种发际、肉髻以及宝珠的造型也是康熙宫廷御制铜像的造型特点。
参阅:清康熙元年御赐敏珠林寺铜鎏金燃灯佛(高69cm)美国罗德岛美术馆藏美国罗德岛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藏有一尊康熙元年宫廷御制铜鎏金燃灯佛,体量也高达69公分,起伏柔和的眼型、前额发际线的形态和偏高耸的肉髻和宝珠都可以和嘉德这尊相比对,都呈现出十分典型的康熙朝宫廷造像的特征。
康熙宫廷佛像的佛衣吸取了明代造像的特点,线条流畅排布,塑造出纺织物的垂坠感,在佛衣的边缘和裙角喜用阴刻花纹。
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赏析
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赏析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赏析1. 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一件珍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清朝雍正年间,这件铜鎏金释迦牟尼佛作为宫廷工艺品,展现了皇室对佛教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这件作品不仅在铜雕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还在鎏金工艺上展现了清代宫廷工艺的精湛之处。
通过对这件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清朝时期的宫廷文化和佛教艺术。
2. 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的艺术特点和技艺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以其精湛的铜雕工艺和鎏金工艺而著称。
在这件作品中,雕塑师巧妙地捕捉了释迦牟尼佛的神态和气质,将其神圣和庄严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面前。
鎏金的工艺使这件作品在光线的照射下更加璀璨夺目,展现了清代宫廷工艺的高超技艺。
通过对这些艺术特点和技艺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清代铜雕工艺和鎏金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髓。
3. 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的宗教象征和文化价值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和伟大导师,他的形象在佛教信徒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意义。
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件宗教艺术品,不仅展现了宫廷对佛教的尊崇,还体现了佛教文化在清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件作品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理解我国古代宗教文化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赏析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在我国古代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宫廷文化对佛教艺术的推动和发展。
4. 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的看来,清雍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深厚的内涵,还在历史文化和宗教意义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深入赏析这件作品,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宫廷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艺术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和了解到这样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康熙时期的金铜无量寿佛,一看即懂
康熙时期的金铜无量寿佛,一看即懂2018年春季,“佩吉及戴维·洛克菲勒夫妇珍藏”拍卖将于佳士得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行。
在此次拍卖的中国艺术品中,一尊清康熙御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像最为尊贵。
清康熙御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像高41. 9厘米估价:约40万至60万美元2018年春季纽约佳士得拍卖佳士得方面表示,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无量寿佛乃象征长寿,而此像正有可能为皇族成员祝寿而铸造。
康熙帝为虔诚佛教徒,晚年尤其慷慨捐献佛教寺庙。
此像胎体厚重敦实,并出自一组同期著名的同类佛像,显示制作时用上大量铜、金材料,甚具气派。
资料显示,康熙晚期,康熙皇帝受哲布尊丹巴传授长寿之秘法及长寿佛之灌顶,当时即被蒙藏各部视为无量寿佛化身于人间的转轮圣王。
乾隆帝在《永佑寺碑文》中说:“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以无量寿佛示现转轮圣王,福慧威神,超轶无上”。
此类大型无量寿佛造像或为孝庄皇太后祝寿,或为康熙皇帝万寿节所特制,拍场中时有见到,市场价位较为清晰,其体量大约42厘米高,胎很厚,大约50斤到60斤重。
著名佛教研究专家一西平措曾表示,康熙时期的佛像是非常容易辨认——康熙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前面搭两个飘带,眼睛是非常得狭长,很明显的单眼皮,嘴也比较短,离人中比较近,重量也非常重。
康熙佛像莲花座刻度非常深厚,每一个纹饰都是非常自然凸起,就是简单的一道云纹也好,好像都是飘出来的,是飘在天空中的,而不是在做了一个纹饰缩在里边。
康熙铜鎏金嵌宝石无量寿佛高43厘米估价:500万~600万元成交价:609.5万元北京匡时2017年春季拍卖清康熙御制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款:七十四42.5厘米估价:20万~30万英镑成交价:54.25万英镑伦敦苏富比2014年秋季拍卖。
鎏金铜菩萨立像
◆铜观音菩萨坐像
清代
1992年靖远县公安局移交。
通高16.4厘米,座高5厘米,座宽10.8厘米。
铜质,通体涂红漆。
观音面部丰满,额部较平,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头戴兜边,胸前饰璎珞,身穿长裙,左手托钵平放于膝上,右手持珠,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鎏金铜弥勒菩萨立像清代
1988年征集于靖远县三滩乡联合村。
通高15厘米。
铜质,通体鎏金。
菩萨头戴叶冠,束高髻,面部丰满,额部较宽,头向左微倾,发辫搭于双肩,肩披巾帛,绕臂而下,身披璎珞,下身着裙,两臂弯向胸前,左肩有宝瓶,右肩有法轮。
跣足而立,脚底各有一插钉。
◆鎏金铜菩萨立像清代1988年征集于靖远县三滩乡联合村。
通高15.63厘米。
铜质,通体鎏金。
菩萨头戴花冠,头向右微倾,束高发髻,耳有环饰,面部清俊,袒上身,戴项圈、臂钏,身披璎珞,下着裙衣,边饰花卉纹。
两手于胸前作说法印,两臂外侧各持一莲花于肩,双腿平行站立,跣足,脚底各有一插钉。
. All Rights Reserved.。
金尊国际大厦
金尊国际大厦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03(000)012
【摘要】本项目是集办公、酒店、商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总用地面积4.98ha,总建筑面积441619m2,用地西南临三环,东南为西坝河开阔地,周边被大片上
个世纪不同年代建造的住宅的包围,缺乏一统全局的规划设计。
因此充分分析用地个性,创造新的城市节点。
使东三环沿线上景观具有特色,是本方案的重要出发点。
【总页数】1页(P26-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J], 马超
2.金尊荣耀 [J],
3.金尊荣耀 [J], ;
4.金尊玉第九代大理石瓷砖新品发布会暨世界名石展成功举办 [J],
5.项目金尊府翰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批明清时期贴金彩绘铜佛像的保护修复及制作工艺研究
一批明清时期贴金彩绘铜佛像的保护修复及制作工艺研究作者:黄晓娟,袁凯铮,赵西晨,张勇剑,宋俊荣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4期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对一批明清时期彩绘贴金佛像的保护修复及制作工艺研究的工作,旨在提倡一种前期调查—制定方案—实施保护,并在保护中对修复对象所蕴含的各种考古、历史信息的发掘和揭示的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贴金彩绘铜佛像保护修复一、背景资料2008年10月,大同市古建所的施工人员,在大同市城区关帝庙大殿东侧,拆除旧教室、平整地面时发现一处铜造像窖藏。
共计出土造像57件,铜座10件,清顺治钱币2枚。
推测是清代初埋入的窖藏。
出土的造像,有道教造像(如关公像、三官像、真武大帝等)、佛教造像(佛像、菩萨像等);有铜质的,也有铁质的。
造像表面均有金层或施以彩绘,形象生动,造型各异。
2010年,我院受大同市博物馆委托,对这批金属造像进行保护修复。
我们严格按照现代保护修复的原则,遵循前期调查—制定方案—保护操作—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
以前期调查为依据,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在具体实施保护修复过程中对观察到制作工艺等痕迹进行科学研究,以揭示文物所蕴含的丰富考古学信息。
二、修复前的调查研究保存现状调查一般情况下,出土青铜器物的保存状况取决于其本身的铸造材料的成分和其埋藏环境的状况。
由于这批佛像的发掘属非正式发掘,故无法对其埋藏环境进行考察。
对其铸造材料、表面装饰工艺、装饰材料及所存在的病害种类进行了调查分析[1]。
使用的调查手段包括金相分析、金属材料及装饰材料成分分析、微观显微结构分析等方法。
1. 表面装饰层的保存状况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这批铜佛像上的金层、彩绘结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金层直接覆盖于青铜本体上;另一种是在青铜本体上先上一层白色的腻子,再在这层白色腻子上施彩或贴金。
这批贴金彩绘青铜佛造像表面装饰层主要病害可分为以下五种:第一种是装饰层整体脱落。
这种病害主要是由于下部青铜锈蚀物的不断生长,从而将表面的装饰层顶起,致使整体脱落。
佛教金铜造像艺话
了尼泊尔艺术风格,但也融入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时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并依此重新设计和创造了造型仪轨,所以丹萨替寺造像无论是从艺术创造或宗教仪轨方面来看,都代表着西藏地区的造像艺术的最高水平。
图二所见,是一尊来自私人珍藏的丹萨替寺造像,无论是精准恰当的造型还是明亮厚实的鎏金,都充分展现出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与魅力。
经过学者们的重新研究考证,许多博物馆中的丹萨替造像被陆续辨认出来,同时也在收藏界掀起了新的热点,珍贵的丹萨替造像估计在市场的表现将会更加优异。
永宣宫廷气象2013年10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40周年庆典拍卖会的最后一天,一位年轻的广东中山收藏家以2.36亿港元的天价买下了一尊出自明代永乐宫廷铸造的释迦牟尼像(图三),成为迄今拍卖史上最贵的一尊佛像,并将明代永宣时期宫廷造像的收藏推向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
图四同样也是一件出自明代永乐宫廷作坊的杰出作品,身姿优雅,比例协调,开脸秀美端庄,将一种超然的神圣气质表现得栩栩如生,华美精致的璎珞饰物在精细明亮的打磨鎏金下,显示出堂皇富丽的宫廷气象。
永乐宣德两朝的宫廷造像,是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将汉藏两种艺术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几乎完美的造像格式。
根据史料记载,明初,永乐皇帝为推行其宗教笼络政策,加强与西藏民族的团结与友谊,加上永乐帝本人热衷于佛教,故不断邀请西藏的高僧大德、上师喇嘛前来明朝廷,大加册封之余,并给予丰厚赏赐,为此,朝廷在宫廷专门设立了制作机构,称为“佛作”,隶属“御用监”,可见其地位级别之高,专职为宫廷的大量需要制作佛像、唐卡、法器、祭祀用具等。
这些宫廷作坊的作品,以藏式造像为蓝本,同时融入了汉地传统的审美意趣和表现手法,在宫廷匠师精湛的技艺打造下,两种迥异的艺术风格完美地统一起来,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完美而成熟的全新艺术形式,具有历史、艺术、宗教、政权、工艺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而并非仅仅是一尊单纯的漂亮的佛造像那么简单。
华清古宫出土隋鎏金铜佛
作者: 林泊
出版物刊名: 文博
主题词: 临潼县博物馆;老母殿;华清;掌面;床高;昭阳;阴刻;一九;二峰;站姿
摘要:<正> 一九八○年冬,在临潼县唐华清宫的昭阳门外(骊山第二峰老母殿),距地表约三米多深处,发现隋代带铭鎏金铜佛一躯,铜镜两面。
可惜铜镜已散失,铜佛现由临潼县博物馆收藏。
佛为站姿。
通高10.7厘米,佛体高5.8厘米,莲瓣束腰须弥座高1.4厘米,足床高3.5厘米.宽4.2厘米(图一)。
佛作球状高髻,头披佛巾(类似近代披风),垂于肩下。
面稍瘦削,眼微闭,抿唇。
手姿为两掌面前,左手取手指下向,右手取手指上向,作受礼状。
清代金铜度母造像赏析
清代金铜度母造像赏析审美口味。
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纻佛,其中则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
“度母”藏语称“卓玛”,汉译“救度佛母”、“多罗菩萨”。
因其产生于观世音菩萨之眼,又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救苦求难的本尊,救济诸难,并将诸难送至彼岸,故而得救度之名。
藏传佛教所有教派对于度母都极为崇信。
在民间,绿度母、白度母分别被认为是西藏和蒙古的女守护神。
度母为女性菩萨,其相容、身容与一般佛母并无明显区别。
这是一尊面容姣好,身姿优美的度母坐像。
度母头戴七叶宝冠,葫芦形发髻,发绺垂肩,丝丝精细。
耳珰大且长,重落肩部。
耳珰上部为圆环,圆环下端缀璎珞为饰。
颊颐丰满,双目微垂,肃穆含笑,清秀之气盎然。
面如少女,五官立体突出。
身佩项圈、璎珞、臂钏、手镯、腰饰庄严全身。
右手结印置膝上,左手捏手势置于胸前,跌坐于双层莲台上。
下身着裙,裙摆以阴线刻纹装饰。
度母头略向右偏,腰肢稍扭,右脚下探,刻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既展现女性的柔美,又暗示她有普度的情怀。
与这一时期常见的造像特点不同,反映出清代的造像审美的转变。
整座造像通体鎏金,用料讲究,金光灿烂,做工精致,造型完美,宝相庄严,装饰繁缛,其衣褶的风动感和人体的柔和感,显得极为优秀,充分体现出当时佛造像的一种协调准确、精致成熟的造型美,也代表了清中期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水平。
近年来,国内市场收藏佛像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大,大有上涨的形势。
业界认为收藏佛像很多人首先是有信仰需求,然后才是投资保值,在家中供奉一尊上品佛像更彰显身份。
清乾隆铜镀金吉祥天母像
清乾隆铜镀金吉祥天母像
白涅
【期刊名称】《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4)004
【摘要】@@ 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竣工,历时四年半时间,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大型古寺庙.这坐寺庙是仿西藏的布达拉宫而建,在该庙的.权衡三界"内供奉一尊铜镀金吉祥天母和从神像,为外八庙现存最大的铜镀金造像.
【总页数】3页(P107-109)
【作者】白涅
【作者单位】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庙,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9
【相关文献】
1.镇院之宝:威德吉祥天母唐卡 [J], ;
2.白拉日珠,吉祥天母的祝福日 [J], 尼玛仓觉;卓玛次仁;
3.浅析\"吉祥天母像\"的复制翻模工艺 [J], 卫国
4.天下四方龙凤吉祥——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镂雕寿字四方瓶赏析[J], 律海明
5.故宫博物院藏《吉祥天母画佛像》唐卡装衬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 [J], 方小济;王婕;周倩;张蕊;巨建伟;王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鎏金绿救度佛母坐像
铜鎏金绿救度佛母坐像
王家鹏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绿度母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首,传为观世音菩萨所幻化,在西藏深受人
们的崇信。
此像头戴五叶宝冠,冠叶细小,冠叶间距大,冠箍前垂流苏形璎珞,华丽优美。
像修眉广目,面型圆满,仪容端庄秀丽,姿态典雅。
右舒坐,脚踏小莲花,左手拇指与无名指相捻结施依印,右手结与愿印(又名“接引印”。
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置于膝上。
长裙衣纹自然流畅,裙摆垂盖莲座。
身材比例准确,
【总页数】1页(P72-72)
【作者】王家鹏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2.后赵“建武四年”铭鎏金铜佛坐像”束发肉髻”辨析
3.后赵“建武四年”铭鎏金铜佛坐像禅定印考辨
4.后赵“建武四年”铭鎏金铜
佛坐像基座上云气纹、发愿文、三个圆孔考释5.清铜鎏金速勇佛母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清至民国金铜佛像
浅析清至民国金铜佛像作者:秦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7期摘要: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见证了佛教在政治影响下的变迁。
汉藏文化不断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极具时代特点的佛像样式。
至晚清民国时期,佛造像已无任何框架束缚,仅单纯作为以求舒心的膜拜对象,尽管工艺难以比拟,但承载的精神内涵同样丰满。
关键词:佛教造像;汉藏融合;风格演变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7.002清政府对于佛教的崇奉显然分析学习了元、明两朝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经验。
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新王朝,如何稳定群众与巩固边疆地区的拥护显得尤为迫切,从而形成了以萨满教、儒教、道教、佛教、喇嘛教等多教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体系,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足足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文化交融点,佛教毋庸置疑成了最为主流的信仰对象,藏式佛像为宫廷中陈列最多的样式。
1 清中早期汉藏交融在宫廷造像中的表现1.1 艺术的交融碰撞清中早期,以宫廷造像来说,雍正佛像传世并不多见,能说明考证的相关资料极为有限,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围绕康熙、乾隆两朝。
以首都博物馆馆藏的清康熙二十一年铜镀金药师佛像为例(图1),其吸纳了永宣造像铸造规整的艺术风格,并结合当时的工艺审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清康熙时期的经典之作。
该造像缩短了上身比例,四肢纤细,更为俊秀,肉髻高隆,上顶髻珠,结构转折处圆中带方,穿着坦右肩式袈裟并反搭衣角,强调服装质感,相对更加厚重,衣裙满刻花卉,一直蔓延到底座边沿,这种密集的装饰方式在汉传造像中较少见,多流行于西藏地区,但刻画的纹饰为汉地常用的花卉纹样,此外还在衣角处装饰中国传统纹样—回纹,通过纹饰的巧妙融合,造像在匠人的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活力。
身下所承半月形双层束腰莲花座呈梯形,结构宽大、稳重,所饰莲瓣肥硕饱满并装饰卷草纹,并刻有三处铭文,其中在莲花座面上和正面座壁边沿的两处分别刻汉藏两种文字的佛名,而第三处为铸造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所铸铭文书写方式不再如永宣时期一味地迎合西藏地区从左往右的读写习惯,渐渐有了相互尊重彼此文化习俗的风向,以汉藏两地各自的读写习惯刻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作者:马超
来源:《文物春秋》2013年第04期
【关键词】清代;铜造像;尊胜佛母;密宗
【摘要】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造像,三面八臂,面相和手持法器各不相同,分别代表不同的功德,是密宗的重要佛母造像之一。
造像的工艺精湛,从其艺术风格分析,应是乾隆时期所造。
1973年12月13日,山海关文物保管所入藏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造像,定为三级文物。
此造像通高17.5厘米,宽11.4厘米,厚8厘米,莲座高3.2厘米,重1470克。
佛母像共三面,每面三目。
主面白色,呈寂静相,额角分明,眉眼细长,高鼻小嘴,下颌内收,头低垂含笑,貌如妙龄少女,给人一种亲切祥和而又宁静致远的感觉。
右面黄色,为慈悲相。
左面蓝色,是忿怒相。
三面均头戴宝冠,葫芦形发髻高耸,双耳圆大厚重,耳饰华美。
通身着天衣,佩戴璎珞,璎珞长垂及腹。
肩披帔帛,垂于两侧,线条流畅。
造像身体左右各四臂,均饰臂钏和手镯。
腰间缠绕绶带,裙裳錾刻花纹,戴脚镯,身躯如秋月般皎白无瑕,呈“S”形曲线流畅优美地结金刚跏趺端坐于莲花座上。
莲花座为上下双莲瓣莲座,束腰部不明显,莲瓣较为平板,位置偏高,底边圆缓。
据《中华大藏经》[1]的记载,尊胜佛母像右侧第一手应持四色十字金刚羯摩杵于胸前,代表降魔降灾;第二手应托莲座,上为阿弥陀佛,为其上师,表怀爱;第三手应持箭,压伏妄想之刺激;第四手施与愿印置于胸前,代表给予一切殊胜如愿以偿。
左侧第一手应成训诫印,持金刚索,代表制服一切难调伏之众生;第二手应执弓,代表超胜三界;第三手应上扬作施无畏印,代表使众生远离一切怖畏;第四手应成禅定印,上托火焰珠甘露宝瓶,代表令众生得以长寿无病。
但因此尊佛母像入藏之前未经妥善保管,手持的法器已全部丢失。
尊胜佛母,亦称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藏音为“南觉玛”,是密宗的重要佛母之一[2]。
密宗中的佛母指佛法、般若智慧,是佛理的人格化和神格化。
尊胜佛母为女性化身,密号为“除魔金刚”。
尊胜佛母有三面八臂,主尊的肤色和八只胳膊都是白色,额上生一眼,呈微笑佛母相,是无上智慧的本尊。
右面黄色,为密宗菩萨慈悲相。
左面蓝色,是明王忿怒相的示现[3]。
尊胜佛母三面集一身,拥有智慧、慈悲、忿怒的圆满功德。
据佛经所记,尊胜佛母主长寿,修持此尊可增福延寿,消灾免难。
藏传佛教极少用铁铸佛像,常用金、银、铜制成,喜鎏金,佛像的耳环、胸饰、臂钏、眉间白毫、宝冠等部位镶嵌松石、宝石、珍珠等。
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收藏的这件尊胜佛母造像,除藏传佛教特征鲜明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历史性。
此尊佛像是山海关文物保管所馆藏的唯一一尊藏传佛教造像,它的存世为研究明清时期山海关的藏传佛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在藏传佛教中,殿堂入口处的门楣上方,或供奉舍利塔的灵堂里,必须将尊胜佛母与长寿
佛、白度母一同供奉,被视为福寿吉祥的象征。
这种规格只在藏传佛教中可以看到,汉传佛教的寺庙中是见不到的。
2.传承性。
藏传佛像经过历代传承,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关比例、面相、标识的法则,岁久不变。
《造像量度经续补》中对佛母造像有明确的规定:“其像作十六岁童女相。
乳瓶广八指,周三倍,胎偶则凸高分四指,坚实不倾,乳尖珠高阔各一指。
双瓶中间横二指,发作半攒,崇六指,向后倾之。
余发下垂,而梢过手肘。
面形如芝麻(或作卵形),目纵三指,广半指,似优波罗华瓣形。
臂梢、胫梢、指尖、腰之极细处,俱比他像稍细,而肩顶亦作低二指。
下身之广阔分,比本制诸像,稍加宽厚。
衣服庄严同菩萨像,而总用正大窈窕之相方可。
”[4]此尊造像基本符合上述要求。
清代的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其工艺之精湛,代表了清代内地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
但这两个时期的造像又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康熙时期的造像造型挺拔,面相庄严,五官匀称,比例适中,注重写实,手法细腻,形象生动,整体效果优于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的造像脸型偏方,面相饱满,额头宽而隆,眼睑下垂,弧度很大,呈俯视状,鼻多作三角形,略显生硬,嘴唇短而厚[5]。
与此对照,笔者认为,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收藏的这尊铜鎏金尊胜佛母像应是清代乾隆时期所造。
————————
[1]《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87年。
[2]马书田:《中国佛菩萨罗汉大典》,华文出版社,2003年。
[3]金申:《西藏佛教美术讲座》,文物出版社,2008年。
[4]《造像量度经续补》,百度文库。
[5]王昕:《藏传佛像鉴赏与收藏》,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