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磁共振颈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颈动脉粥样斑块3T MR高分辨成像和MRA诊断

颈动脉粥样斑块3T MR高分辨成像和MRA诊断

颈动脉粥样斑块3T MR高分辨成像和MRA诊断陆蓉;周建军;陆德明;张勤惠;刘晓艳;吴娟;顾美芳【摘要】目的:应用3.0T MR高分辨管壁成像和MR血管造影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MR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彩超检查证实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37例,所有病例行管腔MRA扣管壁高分辨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3D TOF、DIR T1 WI、T2 WI、PDWI和MRA.其中,17例检查前1周内行CT血管造影检查,9例患者检查后1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根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部位,将获得的病理标本与MR图像逐层对照,研究斑块脂质成分、纤维成分和纤维帽、斑块钙化、出血和脂质坏死池等MR表现,探讨斑块变性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37个病例共发现52条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其中,管腔轻度狭窄24条(46.1%),中度狭窄19条(36.5%),重度狭窄7条(13.5%),闭塞2条(3.9%).斑块钙化21条(40.4%)、无钙化斑块31条(59.6%);31条软斑块中纤维成分为主斑块8条(15.6%),有明显脂质核心斑块23条(44.2%);其中,伴斑块出血5条(10%)、脂质坏死核心3条(6%),纤维帽撕裂(溃疡或纤维帽撕裂)3条(6%).相对于胸锁乳突肌,脂质坏死池在TOF、T1 WI、PDWI、T2Wl均呈显著高信号,钙化在各序列均呈低信号.斑块内出血的信号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新鲜出血各序列表现为点、结节或片状高信号,亚急性出血或者陈旧出血的信号与出血时间长短有关.结论:颈动脉MRA和管壁高分辨成像是评估颈动脉斑块风险性的有效手段,无创性MRA可以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管壁高分辨成像可以直接显示斑块纤维帽、斑块内结构和成分,预测斑块脱落的风险性.%Objective: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R in carotid atheromatous plaques with MR angiography and high-resolution MRI. Methods; 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matous plaques reveal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underwent high-resolution MRscanning using the protocol of time-of-flight MR angiography,DIR T, WI,PDWI and T2WI sequences. 17 of them underwent CT angiography in a week, 9 of them underwent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logical specimens from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he findings of MRI were compared step by step. The components of the plaqu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such as lipid, fiber and fibercap ,patches, calcification, bleeding and lipid pool. The performance and plaques degeneration on MR pathological basi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MRI found fifty-two carotid plaques in 37 patients, the inducedslight .medium, high degree of stenosis and occlusions of carotid artery were 46.1 % (24/52), 36. 5% (19/52),13.5% (7/52) and 3.9%(2/52) .respectively. Calcification was found in 21/ 52 plaques (40. i%), soft plaque in 59. 6% (31/52). Of the 31 soft plaque,MRI identified fibrous plaque in 15. 6% (8/52) and lipid core in 44. 2% (23/52). Of the 23 lipid plaque,MRI detected lipid necrotic core in 6% (3/52) , intraplaque hemorrhage in 10% (5/52) and fibrous cap rupture in 6% (3/52). On four MR sequences images,the lipid necrotic core presented hyperintensity,the calcification manifested hypointensity.the intraplaque hemorrhage might present hyperintensity.hy-pointensity or isointensity, respectively.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hemorrhage on MRI was related to the time of hemorrhage. Conclusion. MR angiography in combination with high resolution MRI was considered to be valuable tools in evaluating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stic plaques. The degree of stenosis could be found by MR angiography. The fibrous cap, calcification, lipid necrotic core and theintraplaque hemorrhage of carotid plaques could be evaluated by high resolution MRI.【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2(027)006【总页数】5页(P620-624)【关键词】颈动脉;磁共振成像;诊断【作者】陆蓉;周建军;陆德明;张勤惠;刘晓艳;吴娟;顾美芳【作者单位】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R445.2颈动脉MR成像包括颈动脉管腔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和颈动脉管壁高分辨成像。

磁共振新技术

磁共振新技术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及应用
精品课件
1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新技术
➢ 弥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张量成像(DTI) ➢ 脑灌注成像(PWI、ASL) ➢ 磁化率敏感成像(SWI) ➢ 脑血管成像(MRA、MRV) ➢ 波谱分析(MRS) ➢ 脑功能成像(f-MRI)
精品课件
2
体部磁共振新技术
➢ 水成像技术(MRCP、MRU、MRM) ➢ 动态增强技术(3D-THRIVE) ➢ 弥散加权成像(DWI) ➢ 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BS-DWI)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 全景成像(TIM) ➢ 磁共振频谱(MRS)
➢动脉自旋标记(aterial spin lableing,ASL)法是利用 动脉血液中的质子作为内源性对比剂,需用特殊设计 的脉冲序列对流入组织血液质子进行标记、检测来反 映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精品课件
14
ASL应用现状
脑缺血:缺血早期(<30分)显示缺血区 脑肿瘤:测定肿瘤血流量,对肿瘤分级、鉴别原发与
Lac峰,但在脑缺血或恶性肿瘤时,糖无氧酵解过程加强,Lac含量增 高。
精品课件
36
MRS
方法: 单体素 多体素 二维成像
右额叶胶质瘤:CHO明显增高,NAA显著减低
精品课件
37
MRS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二维波谱成像:CHO明显升高,NAA下降
精品课件
38
MRS
二维波谱 : 双侧额叶 弥漫病变 ,MRS显 示: CHO明显 增高, NAA降低
精品课件
21
MRA:TOF和PC
➢ 由于流动血液的MR信号与周围静止组织的MR信号差异而 建立图像对比度的一种技术
➢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测量血流速度,观察血管和血流状态的 特征

磁共振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原理和临床应用
• 能清晰显示椎管内脊髓内外的正常结构 和病变,不需要椎管内注射造影剂
• 对脊柱退行性病变显示清晰,同时显示 继发的脊髓改变,对颈胸椎为首选
• 对椎体、椎旁病变优于CT,能早期发现 椎体的肿瘤和椎旁病变向椎管内侵犯
MRI临床应用--脊柱脊髓
• 能清晰显示手术后的改变,鉴别术 后腰背疼痛的原因如椎间盘复发、 手术疤痕
• 我们不能测到这个磁力,因为它平行于外磁场, 和外磁场处于同一方向。
MRI原理-射频脉冲RF和能量交换
• 给病人发射一个短促的电磁波,其目的是扰乱 沿外磁场方向宁静运动的质子
• 当质子频率和RF脉冲的频率相同时,就能进行 能量交换
• 把病人置入强外磁场中,沿着外磁场方向产生 一个新的磁矢量,施加RF脉冲后,产生一个新 的横向磁化,而纵向磁化减少,甚至可消失。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陈自谦
MRI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在40年代,两名美国科学家 菲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 和爱德华·普塞尔(Edward Purcell)分别独立地做了第一 个核磁共振的实验。
– 他们发现原子核在强磁场 中能够吸收无线电波的能 量,然后重新释放出能量 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段时 间被称为“弛豫时间”。 通过分析这些无线电信号, 人们能够知道许多种分子 的结构和形状。
• 纯液体/水具有长T1 • 中等大小分子的T1短 • T1大约2-5-10倍于T2 • T1大约为300-2000ms
• 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 发生T2弛豫
• 质子失去相位一致性 为外磁场不均匀性和 组织内部磁场不均匀 所致
• 液体/水的局部磁场 较均匀故T2时间长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

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开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

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良,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

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1]。

1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利用血管内血液流动或经外周血管注入磁共振比照剂显示血管结构,还可提供血流方向、流速、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常规检查技术。

MRA技术主要有时间飞跃法( time offligh,t TOF)、相位比照法(phase contras,t PC)和比照增强MRA(CE-MRA)。

TOF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该技术基于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常用形式有2D TOFMRA和3D TOFMRA。

2D TOFMRA采用较短的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 TR)和较大的反转角,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较好,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多用于颈部动脉和下肢血管的检查。

3D TOFMRA空间分辨率更高,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多用于脑部动脉的检查[2]。

PCMRA是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流信号的一种方法,包括2D PCMRA、3D PCMRA和电影(cine) MRA。

与TOFMRA比拟,PCMRA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静脉性病变的检查和心脏及大血管血流分析。

CE-MRA是经外周静脉团注比照剂Gd-DTPA后,利用比照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3D fastTOF SPGE,反转角>45°)进行成像。

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

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

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壁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赴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头颈动脉闭塞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均予以常规管腔成像及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

结果常规管腔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21例动脉粥样硬化,1例动脉夹层,共计22例,准确率为68.75%;3.0T核磁共振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25例,动脉夹层3例,动脉炎性病变3例,准确率为96.85%。

在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方面3.0T核磁共振成像数据结果显著高于常规管腔成像,且二者间的差异经由统计学检验显示其具有意义(P<0.05)。

结论较之于常规管腔成像,3.0T核磁共振在显示闭塞起始段动脉管壁特征,从而明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及动脉炎性病变诸引致原因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建议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关键词:3.0T核磁共振成像;颈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斑块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加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临床工作之中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数量呈现出日渐增长的发展态势。

根据大量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中缺血性脑卒中多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致,此类斑块多附着于血管壁上,若其数量附着数量过多则会导致颈动脉血管管腔直径狭窄,从而加剧血管阻力,对脑部血液的正常供应产生负面影响。

通常而言,临床中多选择超声、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DSA等常规动脉影像方法针对血管闭塞性疾病予以影像学检查,但这些常规方法在呈现闭塞段血管壁与管腔内血栓结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血管闭塞病因判断有一定影响[1]。

有基于此,本文在结合大量研究文献及临床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对3.0T核磁共振于颈部血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予以了探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与到此次观察研究中的试验对象来自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赴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头颈动脉闭塞患者。

颈动脉CT_血管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颈动脉CT_血管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器材应用与技术研究世界复合医学2024年1月第10卷第1期颈动脉CT血管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张晔锋[摘要]目的对比颈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在头颈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江阴南闸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A和MRA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结果作为金标准,共检出中度狭窄及以下患者41例,中度狭窄以上患者19例,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与诊断价值。

结果 MRA与CTA的准确度分别为95.00%、88.33%,灵敏度分别为95.12%、90.24%,特异度分别为94.74%、8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两种诊断方法对动脉狭窄、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的疾病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CTA与MRA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效果均较为显著,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较高,但MRA略高于CTA。

[关键词]颈动脉CT血管成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头颈部疾病;成像特点[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94X(2024)01-0075-03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4.10.01.20Diagnostic Value of Carotid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and MR Angiog⁃raphy (MRA) in Head and Neck Artery StenosisZHANG YefengDepartment of Imaging, Jiangyin Nanzha Hospital,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14405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arotid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in head and neck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sixty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head and neck artery stenosis admitted to Jiangyin Nanzha from October 2022 to April 202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CTA and MRA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all patient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was the gold standard. A total of forty-on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steno⁃sis or below and ninetee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stenosis or above were detected.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MRA and CTA were 95.00% and 88.33%, the sensitivity was 95.12% and 90.24%,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94.74% and 84.21%,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ll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agnostic conformity rate of artery stenosis, 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 between the to diagnotic methods (all P>0.05). Conclusion Both CTA and MRA have significant diagnostic effects on head and neck diseases, 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two methods is higher, but MRA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CTA.[Key words]Carotid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R angiography; Head and neck dis⁃eases; Imaging characteristics头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是一种融合了CT增强和CT后处理的新技术,利用 CT体积重建(CT Volume Reconstruction, CT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和CT模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 CTVE)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的细节信息,是头颈部血管形态变化和血管病变、显示病灶和周边血管之间联系的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和方法[1]。

什么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什么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什么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生病后,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症让我进行一些相关的检查,例如。

也就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该方法是临床上影像学检查中比较先进的一种检查方法。

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

经通过磁共振检查后能够对身体的早期病变予以发现,有助于及时的治疗干预。

本次我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什么是我们可以发现身体很多早期病变,并及时治疗。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以及了解其优势等。

一、什么是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属于磁共振检查中的一种,其检查方法较为特殊。

该方法一般是经血管注射造影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需要检查的位置,之后进行相关检查。

该方法可对病灶部位的大小、分布以及病变供血情况予以充分的表达。

采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变的情况,从而对治疗有着较好的帮助。

二、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分类磁共振血管造影在临床上课将其分为2种类型,也就是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和需要注射造影剂的增强血管造影。

前者通常在血管病变的普通筛查中应用较多,例如头颅血管成像,后者与需要注射造影剂的ct相比较,其发生造影剂过敏的几率较低。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能采取该检查方法之外,其没有较多的限制没有过多的限制。

因此与CT增强血管造影进行比较,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安全性更高,从而不会对身体产生较大的伤害。

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的应用头颈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种用于显示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的技术。

它可以描述血管的解剖腔,还可以反映血管的血流方式和速度信息,从而可以快速预先评估头颈部血管是否有畸形,狭窄,动脉瘤,钙化斑块和其他与血管相关的病变以及各级血管的供血,为临床准确评估血管病变以及制定治疗和手术计划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例如,颈动脉斑块不仅导致管腔狭窄,而且破裂,出血,脱落并阻塞血管。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管腔狭窄,还可以显示管壁和斑块病变,能够对硬化斑块的范围、组成以及易损性予以有效准确评估和精确测量,防止并发症发生。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cdfi)、磁共振成像(mri)及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指标。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诊断方式分为cdfi组(n = 62)、mri组(n = 60)及cta组(n = 63),对比各组诊断效果。

结果 mri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8.2%和97.6%,cdfi组诊断灵敏度为95.4%,特异性为94.2%,cta组分别为90.8%和92.1%,mri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符合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多数纤维帽在t1w1、pdw1分辨率较低,而t2w1、3d-tof及增强扫描分辨率较高,分别为78.3%、60.0%及86.7%,较容易分辨。

结论超声、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且各有优势,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三种检查方式联合确诊,而设备不足时,可仅采取mri增强扫描,亦能够有效指示患者纤维帽状态,为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指导。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ct血管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86-02动脉粥样硬化是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为特征的一类病变,属动脉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于脑力劳动人群中最为常见,老年人群病死率较高[1]。

颈动脉粥样硬化除引起血管管腔狭窄外,其硬化斑块极易受损、脱落,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2]。

因此,研究合理的诊断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及治疗体系是保证患者生存、提高预后的关键。

我院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按照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标准确诊[3]。

3.0T磁共振颈部CE―MRA检查的护理配合6页word文档

3.0T磁共振颈部CE―MRA检查的护理配合6页word文档

3.0T磁共振颈部CE―MRA检查的护理配合磁共振血管检查以其无创、无射线、高分辨、三维成像等诸多优势得到迅速的普及[1]。

CE-MRA作为一种新的无创伤性血管检查技术,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2]。

随着超高场强磁共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颈部血管成像技术也日趋成熟,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造影(CE-MRA)检查,已经得到广泛应用[3]。

CE-MRA能完整、全程显示颈部血管全长,准确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狭窄[4]。

并且3.0T CE-MRA能够提供更高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5]。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更有价值的信息[2]。

对颈部CE-MRA检查的护理配合非常关键,关系到颈部CE-MRA检查的是否成功。

本文对116例颈部CE -MRA检查成像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2月~2014年3月,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病变患者116例,男76例,女40例,年龄45~85岁,平均63.5岁,多为老人。

临床主要症状:缺血性脑卒中、头晕、记忆力、定向力减退、黑朦、伸舌偏向、言语不利、恶心、呕吐,肢体无力、麻木、运动障碍等。

所有患者均行颈部CE-MRA检查。

1.2磁共振成像仪西门子Magnetom Verio 3.0T1.3方法①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消毒后经静脉预埋的21G 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

②用Sonicshot GX MR造影剂注射装置,使用双针筒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50ml+50ml,分为AB两侧针筒托架,将吸造影剂针筒装在A针筒托架上,将吸生理盐水的针筒装在B针筒托架上,A/B 针筒不能装反,排尽注射器及连接管内的空气并与套管针连接紧密,以4mL/s团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30~40 ml,以3mL/s注射生理盐水10ml。

③按颈部检查摆好患者体位选择颈部线圈,告知检查过程中不能移动身体、不做吞咽动作以免影响成像效果。

④在团注对比剂前调试好高压注射器,调整好各个参数,保证其工作状态良好,检查静脉血管是否通畅,无外漏才能团注对比剂,增强扫描中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T1加权像(T1WI)
MRI
当选择短的重复时间 (TR,200~800ms)和短的回 波(TE,15~35ms),得到的 是突出T1组织的图像,就 称之为 T1加权像。
参数 11
T 2*效应
参数 12
饱和现象
…….
加权像
MRI
磁共振成像是人体剖面的数字图像。每一 个体素的亮度灰阶值与T1、T2、质子密度以 及流动液体参数有关。而在CT只与组织的X 线衰减有关系。因此,MRI较CT可获得更多 的信息。人们通过调节各种参数,以得到突 出某个组织特征参数的图像,这种图像被称 为加权像。
中枢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骨骼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ຫໍສະໝຸດ 消化系统 内分泌系统磁共振成像检查适应症(2)
MRI
磁共振成像检查范围广泛,已涉及各种疾病的 诊断和功能检测,如:
肿瘤 炎症 血管性疾病 发育不良 畸形 外伤 中毒 退变和变性 术后复发 寄生虫 功能检测
参数
MRI
脉冲序列是指具有一定带宽、一定幅度的射频 脉冲与梯度脉冲组成的脉冲程序。
TR 180°
180°
90 º
ETL=3
回波链长是度快(速E成T像L)序列专用参数,是数 据采集速度成倍提高的重要参数。
ETL是指扫描层中每个TR时间内用不同的相 位编码来采样的回波数。

数 ……
MRI
参数 8
回波间隔时间(ETS)
参数 9
有效回波时间(ETE)
参数 10
K 空间 (k-space)
MRI 系统中使用的射频线圈既是体内氢质 子发生磁共振的激励源,又是NMR信号的探 测器。因此,提高探测器的效能,从而提高图 像信躁比(SNR),始终是MRI设备制造商所 追求的目标之一。

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比较李婷;林雁潮;王瑶;吴建;陈明磊【摘要】目的对比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VUS、CTA与MRI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各组检查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以DSA为检查金标准,CV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准确率分别为52.94%(9/17)、72.00%(18/25)、74.07%(20/27)、0%(0/2);CTA分别为70.59%(12/17)、80.00%(20/25)、81.48%(22/27)、50.00%(1/2);MRI分别为88.24%(15/17)、92.00%(23/25)、92.59%(25/27)、50.00%(1/2),Kappa值分别为0.503、0.670、0.853.结论 CVUS、CTA与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MRI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CVUS与CTA检查,具有独特优势,可作为临床检查首选诊断方式.【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5)012【总页数】5页(P2005-2009)【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作者】李婷;林雁潮;王瑶;吴建;陈明磊【作者单位】三亚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三亚572000;三亚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三亚572000;三亚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三亚572000;三亚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三亚572000;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神经内科海南三亚57200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影响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而此类疾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及适应症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及适应症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及适应症临床应用中,MRI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四肢关节肌肉系统的诊断方面优势最为突出。

相对应CT、x光片,没有辐射,最大程度减少了患者伤害。

下面分别介绍MRI在各个部位的优势及适应症。

一、颅脑中枢神经系统位置固定,不受呼吸运动、胃肠蠕动的影像,故MRI以中枢神经系统效果最佳。

MRI的多方位、多参数、多轴倾斜切层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极其优越。

颅脑MRI检查无颅骨伪影,脑灰白质信号对比度高,使得颅脑MRI检查明显优于CT。

尤其在早期脑梗塞的诊断方面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

头部MRI检查的适应症:1.脑肿瘤。

多方向切层有利于定位,无骨及气体伪影。

尤其在颅底后颅窝、脑干病变优势更明显。

多种扫描技术结合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肿瘤的分级分期有明显的优势。

2.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出血首选CT,主要是由于CT扫描速比MR快:亚急性脑出血首选MRI:脑梗塞明显优于CT,发现早、不容易漏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极具特异性。

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明显优于CT,我院可不增强用TOF、PC、SWI技术对血管性病变进行三维观察。

3.脑白质病变。

脱髓鞘疾病、变性疾病明显优于CT。

如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4.脑外伤。

脑挫伤、脑挫裂伤明显优于CT。

磁共振的DWI和SWI技术对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显示有绝对优势,颅骨骨折和超急性脑出血不如CT。

5.感染性疾病明显优于CT,如脑脓肿、脑炎、脑结核、脑囊虫等。

6.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病变。

如脑室内肿瘤、脑积水等。

7.先天性疾病。

如灰质异位、巨脑回等发育畸形。

8.颅底、后颅凹病变优势更加明显,如垂体病变,听神经病变,脑干病变等。

总之,除急性外伤、超急性脑出血外,颅脑部影像检查均应首选MRI。

二、脊柱及脊髓MRI对脊柱、脊髓检查与CT比较,有成像范围大、多方位成像、无骨伪影、对比度高等优势。

脊柱及脊髓MRI检查的适应症有:1.椎管内肿瘤。

可直观显示椎管内肿瘤大小、范围、性质,明显优于CT。

头部磁共振常用序列临床应用简介

头部磁共振常用序列临床应用简介
9
孤立病灶
DTI
孤立病灶DTI显示局部纤维中断 DTI显示双侧放射冠及 胼胝体的纤维走行
10
常规头部MR序列
T1W-信噪比高,灰白质对比强,对解剖结构的 显示好
T2W FSE(TSE)-常规T2像,用于一般病变的检 出,如梗塞灶、肿瘤等
T2W Flair-水抑制技术,显示被CSF高信号掩 盖的脑和脊髓的稍高或高信号病
消除伪影来源 显示被脂肪信号掩盖的病灶 与MHb、含蛋白液体鉴别
5
• CNS相关的成像技术 反转恢复(IR) 序列(3) FLAIR序列—衰减液体信号的反转恢复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 序列—黑水序列 有效抑制CSF(游离水)信号—水抑制技术 F和L脊AI髓R序的列稍T高2W或I,高显信示号被病C灶SF高信号掩盖的脑 病变相对较小且靠近CSF 如大脑皮层病变、脑室旁病变
16
几种组织或成分的MR信号特点
钙化:因其内氢质子含量通常非常少,在T1WI及 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
脂肪:有较高的质子密度,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 为高信号。STIR
铁质沉积:MRI对铁含量的变化非常敏感 • 生理性沉积:苍白球、红核、黑质、壳核、尾状核和
丘脑部位可见明显的低信号(T2WI) • 病理性沉积:早老性痴呆(大脑皮质铁沉积增多)、
7
பைடு நூலகம்
CNS相关的成像技术(功能成像) MR扩散加权成像(2) DWI的临床应用 DWI主要用于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 该期脑梗死主要引起细胞毒性水肿,与常规 T号1W异I常和,可T2提W早I相到比病,D后W2小I能时更之早内发现梗死区信
8
CNS相关的成像技术 MR扩散加权成像(3) DWI的临床应用、影像学表现 超急性/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高 信号 MS的活动病灶、部分肿瘤、血肿及 脓肿等也可能表现为高信号 利用DTI技术进行脑白质束成像,显示 肿瘤对周围白质束的影响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的临床应用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的临床应用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的临床应用目的研究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345例疑血管病变患者行头颈部、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头颈部:322例,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23例;将获得的3d CEMRA原始数据进行减影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

结果345例中正常31例,有病变者314例,其中有动脉瘤者10例,夹层动脉瘤者1例,动静脉畸形2例,动脉变异者67例,动脉硬化狭窄、闭塞者共123例,动脉迂曲增宽者27例,动脉血管纤细者84例。

结论3d ce-mra 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血管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标签:磁共振成像;血管成像;三维成像;对比剂随着磁共振扫描仪技术的不断改进,三维对比增强MR增强磁共振(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 CEMRA)的技术也逐渐成熟,它所具有的安全、快速、有效等优势渐渐显现,使它成为血管大、中病变等临床诊断的常用方法,甚至达到首选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代替有创伤的血管造影。

笔者对345例头颈部、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分析,以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07~2009年共345例临床疑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男性:230例,女性:115例,年龄9~88岁,平均年龄60.7岁。

1.2 方法采用Siemena Magnetom Avanto 1.5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序列采用flash-3d-ce序列,颅颈部采用头、颈线圈,仰卧位,头先进。

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者采用体部、脊柱、四肢线圈,仰卧位,足先进,3段移床扫描。

定位扫描后,常规TSE T2WI扫描,行Trufisp扫描,获得靶血管的大致影像,用于三维定位。

磁共振TRICKS成像技术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磁共振TRICKS成像技术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磁共振TRICKS成像技术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武国宏【摘要】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成像技术(Time 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TRICKS)是美国GE公司的四维(4D)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技术.TRICKS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快速多段采集,也可以对单个3D容积进行连续采集,提高了单部位CE-MRA的时间分辨率,可获得动态的类似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4D CE-MRA的时相,其有效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2~4s.TRICKS技术比其它的MRA技术更可靠,一次注射对比剂可以完成动脉和静脉的显示,能真实的反映血管的狭窄程度,成像速度快.与DSA相比,TRICKS具有无创、对比剂更为安全、对比剂用量少、价格更便宜等优点.本文就TRICKS成像技术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1(034)005【总页数】1页(P63)【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成像;血管造影术;颈部血管【作者】武国宏【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磁共振室,黑龙江佳木斯1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成像技术(Time 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TRICKS)是美国 GE公司的四维(4D)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技术。

T RICKS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快速多段采集,也可以对单个3D容积进行连续采集,提高了单部位CE-MRA的时间分辨率,可获得动态的类似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4D CE-MRA的时相,其有效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2~ 4s。

3.0T MR颈动脉成像技术

3.0T MR颈动脉成像技术

3.0T MR颈动脉成像技术赵子周;赵辉林;曹烨;戈欣;路青;许建荣【摘要】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of "bright blood" and "black blood" imaging with a 3. OT MR scanner in the screening of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Methods: A phased array coil dedicated to carotid artery was used in 31 strok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rteriosclerosis. Multiple sequences including "bright blood" 3D time of flight (TOF), "black blood" T1 WI,T2 WI sequences were applied.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the various lesions were classified. The positive rate of "bright blood" and "black blood" sequences in detecting les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ll of the 31 patients had the examination completed. With 3D-TOF,there were normal arterial lumen (n=8) ,mild stenosis (n=10), moderate stenosis (n=8) and severe stenosis (n=5) detected,the positive rate was 50% ,60% ,75% ,10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With a surface coil dedicated for carotid artery,"bright blood" 3D-TOF sequence together with "black blood" sequence for demonstrating vascular wall were capable effectively in displaying 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degree of stenosisof carotid artery.%目的:探讨颈动脉“亮血”3D-TOF MRA配合“黑血”血管壁MR成像技术对血管病变显示的能力。

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 (MRI)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患者联合应用磁共振成像(MRI)与微血流成像技术(SMI)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

方法:筛选2020年5月-2022年3月内5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数字减影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患者均接受MRI、SMI检测,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MRI联合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MRI检查(P<0.05)。

结论:联合应用MRI与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具有较高检出率,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超微血流成像技术;颈动脉斑块;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表现为脑卒中、神经功能缺血性可逆性缺损、脑缺血等,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的脑组织损伤功能异常,脑部组织血供受限,致使脑神经功能缺损。

该类疾病患者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多见于老年人,是中老年群体死亡及丧失自理能力的主要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其不仅关系到管腔狭窄程度,同时与斑块稳定性、斑块易损脱落有关。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斑块内部成分、形态结构存在相关性,故有效筛查、诊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发现及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

现为评估MRI联合SMI检测的临床价值,取5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展开研究,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2020年5月-2022年3月内50例颈动脉斑块(等回声、低回声)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男性、女性占比28:22,年龄56岁-81岁,平均(65.47±3.52)岁。

纳入标准:①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且利用二维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②患者意识正常、可以正常沟通,对检查高度配合;③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缺失、精神障碍问题;②肝肾功能严重器质性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④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等因非颈动脉病变引起的脑血管疾病;⑤增强、混合回声斑块;⑥对造影剂有禁忌。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篇一一、引言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稳定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如BB-MRI(黑血磁共振成像)、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中。

本文将比较这三种方法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

二、BB-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BB-MRI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技术,其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特殊的序列技术,BB-MRI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及其内斑块的形态、大小和组成成分。

在斑块稳定性评估中,BB-MRI能够准确识别出纤维帽的厚度、脂质核心的大小以及是否存在钙化等特征,为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重要依据。

三、CTA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TA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CTA能够准确反映斑块与血管壁的关系、斑块的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等病变。

此外,CTA还能评估斑块的钙化程度,为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重要信息。

四、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DUS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检测血流和血管结构的检查方法。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CDUS能够显示斑块的形态、回声特征以及与血管壁的关系。

通过观察斑块的回声强度和均匀性,可以初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此外,CDUS还能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提供依据。

五、三种方法的比较1. 诊断准确性:BB-MRI和CTA在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成分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更多信息。

CDUS虽然也能显示斑块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在识别斑块成分方面略逊于前两者。

2. 无创性:三种方法均为无创性检查,患者无需接受手术或切开血管即可完成检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 t h o d s o b t a i n e d a g o o d i ma g e, 1 0 % w e r e p o o r q u a l i t y i ma g e s b e c a u s e o f v a i r o u s r e a s o n s . Co n c l u s i o n T h e t h r e e me t h o d s c a n s a t i s f y
对9 0患者 分成 3组 分别用 不 同的 三种 不 同磁共振 颈动脉成 像方 法
方法做颈动脉磁共振成像 , 所 分 , 并分析 比较 三种方法 的优缺点 。结 都能 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 但应根据 不同的情 况选择不 同的扫描方法 。
[ 关键词 ] 磁共振成像 ; 三维增强磁共振动 脉成 像 ; 透视触发序列 ; 智能检测序列 ; 峰值 测试 血管成像 [ 中图分类号 ] R 4 4 5 . 2 [ 文献标 志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1 X. 2 0 1 4 . 0 5 . 0 1 3
Y A N B i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R a d i o l o g y , 8 6 C l i n i c a l B r a n c h , 8 1 H o s p i t a l o fP L 4 , D a n g t u , A n h u i 2 4 3 1 0 0, C h i n a
・48 7・


著 ・
三 种 不 同磁 共 振 颈 动 脉 成 像 技 术 的临 床 应 用
严 兵
[ 摘要 ] 目的
探讨三种不 同磁共振 颈动脉 成像技 术 , 即透 视触 发磁共 振血 管成像 ( F T c e - MR A) 、 智能触 发血 管成像
( S ma r t — T r a c k e r c e - MR A) 和 峰值测试 血管成像 ( T e s t - B o l u s c e - MR A) 在 临床的应用 。方法 果 三种方法 中 9 0 %病例均都得到 良好 的图像 , 1 0 %因各种原 因致 图像质量 较差 。结论
The a pp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t hr e e me t h od s i n ma g ne t i c r e s o na n c e i ma g i n g o f t he c a r o t i d a r t e r y
o d s .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u s e d t o d o c a r o t i d a r t e y r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a g i n g a n d t h e i ma g e s we r e e v a l u a t e d b y 2 e x p e ie r n c e d d o c t o r s a c — c o r d i n g t o i ma g e q u a l i t y i n d i c a t o r s .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h e t h r e e me t h o d s w e r e c o mp a r e d . Re s u l t s 9 0 % o f t h r e e
c e — M RA , S ma t- r Tr a c k e r c e — M RA , a nd Te s t — Bo l us c e — M RA. M e t ho ds Ni ne t y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g r o u ps b y d i f f e r e nt me t h —
东南 国防医药 2 0 1 4年 9月第 1 6卷第 5期
Mi l i t a r y 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e a s t C h i n a , V o 1 . 1 6 , N o . 5, S e p . 2 0 1 4
[ A 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s e q u e n c e s o f c a r o t i d a r t e r y , F T
t h e ne e d s o f c l i n i c a l wor k, c ho o s e d i f f e r e nt s c a n n i n g me t h o ds a c c o r d i ng t o di f f e r e n t c o nd i t i o n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