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饮食进入身体,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营养全身。
也就是说,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脾最不能虚。
举例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其根本是脾虚。
脾虚则气化减弱,阳气不能运化,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化为痰湿。
痰湿无所不在,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
俗话说,怪病多由痰作祟。
再者,久病之人,脾气必弱,脾弱则生痰,由此说,久病多痰。
脾虚的病状很多,或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维系着生命,气血不足,生命的活力即减弱,在女子会月经减少,甚则闭经、不孕;在儿童会面色萎黄,精力不足;在成人会眼涩、视物模糊、思维迟钝等等),或聚湿生痰(痰气无形无质,无所不到,为患最多,凡是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或四肢乏力(脾主四肢,主肌肉,肌肉萎缩的人必然与脾虚相关)或精神不振(精源于肾,神源于心,但精神以脾为根基,脾旺则精神旺,脾虚则精神弱),或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为髓海,凡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其根本则是脾虚)等等。
脾虚,可以目测。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
鼻头色黄,必属脾虚。
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气是否充足。
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去卩不知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
那么,应该如何养脾呢?
情绪控制对于养脾很重要
从中医来看,肝属木,脾属土。
木本克土,维持着木与土的平衡。
若木过旺则乘土,导致土虚。
由此说,养脾,先要养好情绪。
想想天地万物,各有规律,各行其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开心才是。
感恩天地,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万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给我们以快乐。
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心境自然就开了,自然肝气顺畅,脾土得以安康。
这也是养脾的方法。
若土气壅滞,需要木来疏土,则土气不滞。
若肝气肝火偏旺,会伤损脾土。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
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肝不郁,贝y脾不虚。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养脾的五个要点
其一,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
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
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
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其二,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
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
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
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
脾之物。
其三,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
而对小孩子来说最好的零食是麦芽糖和锅巴。
有人担心吃烤香的食物会不会上火,我认为不能吃刚烤出来还烫着的,可等凉至室温时再吃即不会上火。
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其四,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
历代有不少养脾的中药及汤方:健脾燥湿有苍术,有平胃散;补脾化湿有茯苓,有四君子汤;醒脾助运有草果,有醒脾散;温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汤;升脾益气有黄芪,有补中益气汤;养脾和中有人参,有桂枝人参汤。
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
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无力,常会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黄肌瘦,此时当重视养脾。
脾喜甘淡而恶腥辣重浊,因此,甘淡可以养脾;脾气太虚,千万不可吃香喝辣。
养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各30 克,陈皮10 克,水煎服,日一剂。
或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每次15 克,日两次,冲入温热的米粥中服下。
其五,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
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
脾经主时为上午9 点至11 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
脾
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