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B.分子质量减小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种类改变
【答案】C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感受分子的微小,从而理解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特性。
设计实验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直观地展示分子的运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分子运动特性的理解。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到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性质的理解,还能体会到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间隔差异。
【交流讨论】你知道如何解释以下现象?
①走过花圃,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②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变干?
③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
【学生1】是因为扩散,分子热运动
【过渡】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当中的现象吧!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板书】二、微观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
【图片展示】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总结】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任务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些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科学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微观粒子的存在及其性质。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还培养了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问题】怎样才能认识分子运动呢?
【预测】氨(NH3)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1-5,重点是通过练习题加强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以及化学符号的正确书写。
-练习题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的香味?”来激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
-创设情景教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中解决化学符号书写和应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宏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沉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概念,阐述分子的组成、性质和特点,如分子的体积、质量、间隔等。
2.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引入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云等,强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交流分享: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分享各自在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理论性知识最集中的一个主题。
其中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这“三重表征”的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理解分子的构成和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并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分子的特征②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上述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进而学会运用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概念的学习,遵循从对熟悉物质的性质、具体化学反应实例的微观动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分子性质的学习从展示的数据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难点:①分子、原子是真实客观地存在的;②分子的构成;③形成分子和原子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
间隔
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例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分子是什么呢?
【展示实物】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模型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讲解引导:
水的蒸发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变化)没有变,仍为原来的水分子。
水的分解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O
H
H
H
H
O
O
O
H
H
H
H
O
O
H
H
H
H
O
O
H H
H H
O
更直观的使学生感
受到分子的变化,形
成分子概念,通俗易
懂。
(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选择题:
1.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2.在加压条件下,25 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能够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由此能够说明的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体积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持续地运动
填空题:练习
联系生活,加深理
解,学以致用,能用
分子的观点解释日
常生活的现象和问
题,体会“生活处处
有化学”。
O
O。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③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
想象和推理。
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
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
的兴趣。
②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③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
§3.1.1分子和原子
1.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五、教学反思:
①讲授部分内容较多,着重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②回归课本,挖掘教材,重视基础,减少不必要拓展。
③语音语调在重难点上要有区分度,教姿教态不要太过随意。
④提高语言准确度,减少口头禅以及不规范的词句。
⑤实验器材型号要适当的大,实验效果明显。
《分子与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分子与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分子和原子》属于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构成物质的奥秘”中的课程内容,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中的内容。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要素,前两章内容着重让初三刚接触化学的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从宏观的角度——周围的空气成分出发,特别是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的详细介绍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有了直观的认识。
而本课内容则是微观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实验、图像、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将宏观和微观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微粒的概念,即“微粒观”。
为以后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进入本课内容学习前,学习化学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仅对化学学习的内容有粗浅的认识,仅停留在宏观层次。
对于构成物质微粒——分子和原子仅局限于苏科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中第一部分《走进分子世界》的关于分子的简单认识,缺乏宏观和微观物质的深刻认识,授课时有必要通过生活实践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图像展示、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分子和原子这两种微粒的共性进行讲解和强调。
对于刚学习化学不足一个月的学生来说,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认知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选择易于学生接受,操作相对简单的实验供学生观察、实践,并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通过实验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建立宏观和微观间的联系,更好的树立化学学习的“微粒观”。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向空中喷洒香水。
大家闻到了什么味道?【学生活动】学生闻到并感受香水的味道。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老师比拟远的同学也能闻到香味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答复。
【教师活动】如何解释这种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将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师活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大千世界的各种图片。
【过渡】大千世界,物质种类繁多,究竟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教师活动】花粉和头发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物质。
放大的花粉和头发,又是怎样的?展示课件:放大500倍的花粉颗粒和放大50倍的头发。
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能够将构成物质的粒子呈现在我们眼前: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
2、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
这些事实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物质是由不可见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3、探究活动【教师活动】水是我们常见的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展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并投影:展示课件:请学生观看和感受一滴水的声音和图片,并分析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据。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教师】:通过分析水分子的数据,我们知道,分子的第一个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板书】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引导】同学们,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的不动呢?【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一: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参加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3.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与特点;2.原子的概念与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具:投影仪、电脑、PPT;•材料:实验装置、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讲师通过提问引入新知识:“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讲师解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讲师出示PPT,向学生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示。
步骤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特点1.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稳定性等。
2.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稳定性等。
3.讲师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步骤三:进行实验观察1.讲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观察不同物质在实验条件下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步骤四:整理知识点1.讲师与学生共同整理上述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PPT上。
2.学生根据整理的知识点完成课堂笔记。
五、课堂小结1.讲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自己在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注意:以上为本教案的大纲,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分子与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子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持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有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特性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听故事引入:茅台酒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引出课题分子和原子【学生活动】学生回答2.探究分子的特性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苯分子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有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有的。
分子很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教师引导】通过故事同时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会闻到酒香?【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演示实验】(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A烧杯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既酚酞溶液),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探究】小组成员观察实验并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为什么B瓶内的酚酞没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举例【教师引导】湿衣服在阴天容易干还是晴天容易干?想一想:分别向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加入少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引导:
水的蒸发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变化)没有变,仍为原来的水分子。
水的分解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更直观的使学生感受到分子的变化,形成分子概念,通俗易懂。
(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例
对比、思考、交流、讨论,观察现象,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三点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
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设问:分子是什么呢?
【展示实物】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模型
实验操作
体积变化情况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20mL水与20mL水混合
20mL酒精与20mL酒精混合
20mL水与20mL酒精混合
【演示实验】:等体积的圆玻璃子和小米混合,观察现象。(或再添加沙子和水)
现象:小米钻到圆玻璃子的间隔中
板书: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活动与探究3:
现象:实验1、2中混合后的体积=总体积之和;实验3中混合后的体积<总体积之和;
结论:同种物质的分子间隔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间隔不相同。
设问:物质三态的间隔的大小怎么样?构成物质分子间隔可以改变吗?
【演示实验】:桌上放着两个矿泉水瓶,一个空瓶,一个装满水,用力捏,感觉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现象: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液态物质较难压缩。
结论:气体间隔>液体间隔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
1、建立微观粒子的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2培养学生辨证与统一的思想方法
3、 初步建立从粒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课件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观看图片
讨论、思考、归纳。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再次点题,启迪思维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阅读资料,思考交流,引出性质。
(板书)二、分子的性质
设问:我们以水分子为例,究竟有多小呢?下面请听水分子的自述。
(四)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设问:分子还有哪些性质?
活动与探究1:氨水使沾有酚酞的“白花”变为“红花”。
设疑:
提出假设:(1)酚酞(2)浓氨水(3)
浓氨水和酚酞混合
活动与探究2:
现象: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浓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设问: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是否直接接触?能说明了什么?
板书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例(解释上课前表演那个魔术的奥秘)
仪器:白纸,喷水壶,大烧杯一个、小烧杯二个,注射器两个、镊子、量筒、玻璃棒
药品:浓氨水、酒精、冷水、热水、酚酞、红墨水、圆玻璃子和小米等。
其他教学用具:白纸花、分子模型、多媒体教学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魔术表演,创设情景
【引入】老师表演魔术,引入新课
操作:用酚酞试液在长条滤纸上写字,用镊子夹住,放入试管底部,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再用胶塞塞紧,然后用装有浓氨水的注射器插过胶塞轻轻推动栓塞,滴在棉花上,仔细观察现象。
2、为什么湿衣服在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学生猜疑动手,观察现象,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二点性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五)继续探究、获取新知
设问: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想象、理解:分子质量和体积有多小?
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一点性质。
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运用具体的数字和似人化的手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打比方: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一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存在。
嗨!同学们,您们好,很高兴地认识您们,您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我们是静止吗?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进入情景
学生观察、思考
用魔术表演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探究热情,产生探究欲望,引起悬念。
问:大家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导言:今天的课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为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
板课题:分子和原子
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二)科学手段,证实分子存在。
师: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设问: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分别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同时滴入少量的红墨水(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静置观察。
现象: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慢,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
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例
议一议:
1、为什么墙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王玉凤
学校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第六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题:
1.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