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伴你读社论&评论员文章】《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第八章 黄色新闻的泛滥
普利策在圣路易 斯邮讯报的遗训
续上
关纽 于约 缅《 因世 号界 军报 舰》 的一 报八 道九
八 年 二 月
纽约世界报的成功
1883年购买纽约世界报
业务改革:
★注重严肃的报道、评论, 攻击不正当财富,揭露贪污, 倡导社会改革;
★同情下层社会,主张征收 奢侈品税、垄断企业税、巨 额收入税、遗产税等;
★刊登刺激性报道,采用煽 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 注重有声有色的故事;
续上
评价 魔鬼与绅士兼具的特
性
成功的原因 1、以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
轻松、刺激性新闻为佐料;
“他做了一些同他的声望 不相称的事。他恢复了19 世纪30年代便士报时期第 一批大众化报纸上那种危
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连环画专栏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黄衣少年yellowkids与的竞争黄衣少年双胞案英国的来源1894年英国一个颓废派文艺团体创办了一本有色情意味但不淫秽1895年英国作家王尔德因同性恋被捕身上带有一本于是黄色开始与不名誉色情联系起来黄孩子之争普利策纽约世界报赫斯特纽约新闻报为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赫斯特重金将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班人马挖至纽约新闻报其中包括著名专栏画家理查奥特考特
人计-殖民者拷打-最美的女
人-二十年徒刑-最恶劣的监
狱-一年足以致命-呼吁救助
-向教皇西班牙皇帝申诉-营
救-营救成功-联合广场欢迎
会-与麦金莱总统握手
延续数月,发行增长数十万份
续上
与雷明顿的来往电文
雷明顿自哈瓦那:“这里 很平静,不会有战争,想 回去。” 赫斯特:“雷明顿,留在 那里,你提供图片,我制 造战争。”
第八章社论评论员文章
需要“最佳”精神》,称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社论从全国有17万人参加评选1980年十佳运动
员这件事生发,满腔热情地指出:成百成千万人关
注评选"十佳",主要是看中了运动员在本职岗位
上所表现的最佳精神。这就是:
总结
这篇社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由运动员的成绩看 到运动员的精神,由运动员的精神想到整个社会需 要的精神,并将五个方面的内容聚焦为高度凝练的 一点"最佳"精神。
分析:
这篇元旦社论,全文只有一千一二百字,是前 所罕见的。它何以写得这样短呢?
第一,论题单一、集中,紧扣当前思想焦点。 第二,分析单刀直入,坚持虚实并举。 第三,打破惯用程式,不“穿靴戴帽”。
㈡、社论怎样才能写得精?
言简意明的短社论更应该写得精粹有文采。如《中国农民报》 1980年4月20日发表的社论《假如都像徐永山》。这篇社论文字不长, 连题目加上标点符号,总共才640余字,可谓短小而精粹,辞达而理举,称得 上是一篇文理并茂的评论佳作:
任务
1、直接地、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当前形势和党 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的指示精神,部署工作, 提出任务。
案例分析
背景: 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工作时发表了"三个
代表"的重要讲话,为全面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媒介反应: 为统一全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提高贯彻落
㈡、社论的地位与作用
新闻文体,犹如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有,而
社论则是各种武艺中的“重型武器”,是新闻媒体
的主要言论形式,也是一种最重要的言论形式。
它是媒体的灵魂,体现媒体所代表的方向,
体现媒体的基本政治倾向和立场。
判断一家媒体的立场和观点,主要看它在重
中美报纸社论的差异与成因
中美报纸社论的差异与成因社论是报刊评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报纸的舆论导向,代表了编辑部对重大时事、政策、问题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权威性和指导性。
中美报纸社论的差异1.议题选择。
笔者在分析了2014年7月1日至12 月18日《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社论后发现,《人民日报》的社论数量远少于《华盛顿邮报》。
巨大的数量差异其实与社论议题的选择是直接相关的。
《人民日报》的社论一般以重大事件为评论内容,涉及的议题绝大部分与本国利益息息相关。
美国关于社论的定义与中国的“非大事不论”不同,他们强调:“有效的社论,要密切关注影响到读者日常生活的核心议题:犯罪、教育、职业、健康、交通。
”曾经有人指责《华盛顿邮报》过分关心政治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报道,但其对社会类议题也是密切关注的。
2.语言风格。
社论的语言风格是报纸风格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报社对事件的态度以及希望向读者传达的价值判断。
经济、文化的逻辑规则,并使用理论话语系统、基于 事件本身展开评论,呈现宏大叙事的模式。
而美国的 报纸社论则多采用细小叙事的方法,从细节揭示背后 的原因。
写作风格方面,以人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依 据一般的人道规则,用自然生活化的语言展开评论。
中国社论结构公正规范,形 式略显单一;美国则不受固定形式的约束, 理阐述清楚。
2013年 12月 2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凝聚 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一文,整篇围绕 的主题,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论证“凝 聚中国梦很重要”这一观点。
在具体的段落中,论证 以观点和价值判断为轴心, 多采用演绎和类比的方法, 强调缜密的因果关系。
以演绎法为例,通俗地来讲, 就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 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中国的社论呈现出这样的结构: 概述事件,陈述观点;结合历史或现实论证观点;提 出方法,发出号召。
美国的社论结构比较灵活,依照选题和内容的不 同,还会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新闻宣传机构,多年来一直以鲜明的立场和权威的发言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政策部署和治国理政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论中,人民日报强调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
社论鼓励人民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人民日报认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物质富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
社论强调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社论呼吁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人民日报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此外,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关注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社论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呼吁人民保持警惕和冷静的头脑,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原则。
人民日报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的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社论精神,积极践行党的主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机构,人民日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内外走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
近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社论中,人民日报有力地呼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要以更加强大的力量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面我将就此社论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是在目前阶段下,面对当前国际环境和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提出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和地位上升,我国的发展进程也必然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注意。
面对国际形势的逐渐恶化,我们需要更加明确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也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观点。
其次,人民日报社论中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改革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国家不断推进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全面深化这个改革,才能推动我国走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革,努力把改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积极落实改革目标,让社会各方面都能够切实感受到改革的力量和效果。
最后,人民日报社论中提到的“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观点也是当下所需要的。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拥有庞大的经济和人口,自然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实现国家和世界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加强合作和交流,让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总之,人民日报社论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思考,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深入认识社论中所包含的内涵和要义,及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强大和自信。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1948年创刊以来,人民日报一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声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了更为重要的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国防
建设到科技创新,从社会稳定到环境保护,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国际事务,人民日报的社论一直在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指
导意义和重要参考。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进程中,人民日报的社论始终不渝地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
人民日报的社论为我国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帮助我
国经济切实实现了跨越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深刻探讨了中国文化建设在当
代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为中国文化推广和国际传播提供
了重要力量。
在国际事务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充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创
造力和时代使命,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新时代下,人民日报的社论也在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
新时代需要我们坚定信仰、奋发进取,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新发展中不断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
总之,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都有着重要作用。
各级干部以及全国各行业都可以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学习到重要思想和方向,来指导和推进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们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将创造出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一篇荡气回肠的好社论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灵魂;对于党报党刊党媒而言,社论更是代表党的声音和立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湖北日报2015年7月1日建党节社论《从严治党要敢于得罪“少数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读来荡气回肠,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阅读快感和读后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
从严治党的话题,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讲,是一种比较硬的话题。
如果写不好,写不深,写不到位,写不生动,就会味同嚼蜡,让人不忍卒读,自然也就谈不上好的传播效果。
但是《从严》一文显然避免了“硬题材硬写”的窠臼,凭借深刻的问题意识,对党和人民的浓厚感情,运用气势如虹的文字,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本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即是全文始终充满一种“气魄感”和“忧患意识”。
真正好的文字,都是充满风骨的;真正好的社论,都是有一种大局观坚守其中。
本文将立论的视野牢牢锁定在“为了凝聚起13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了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战斗性,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宏观和长远层面,为此而呕心沥血地铺陈文字和观点,让读者随着其论证的起承转合而心绪起伏,有强烈的时代感。
这也是一篇好文章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
面对我们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以及少数人违纪违法、贪污腐败、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社论显示出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进而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抽丝剥茧,将问题和危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消极后果,清晰而尖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问题意识”,丝丝入扣呼应了民众对党和社会现实的高度关切,无论对民众,对党员,对社会,都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洗礼,会带来治病救人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篇社论还善于讲历史,说故事。
本文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给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人心向背说开去,文情并茂地阐述了“历史的教益”――消极腐败、蜕化变质,则人心丧失,再大的政党、再强大的政权,也会土崩瓦解。
阅读报纸社论的理解技巧
阅读报纸社论的理解技巧报纸社论是报纸上用来评述和评论时事问题的重要版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理解社论的观点和意见变得尤为关键。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阅读报纸社论的理解技巧。
一、了解作者背景阅读社论时,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首先,要知道社论是由报社的集体决策或主编撰写的,所以需要了解报社的倾向性和立场。
其次,可以通过查阅作者的资料来了解其学术背景、政治倾向和专业领域等,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其观点。
二、注意社论的标题和导语社论的标题和导语通常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因此,在阅读社论时,要仔细阅读标题和导语,对文章的主要观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阅读做好准备。
三、分析段落结构社论一般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观点或问题。
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来把握作者的论述逻辑和思路。
同时,关注段落之间的过渡句,以了解作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观点转变。
四、理解修辞手法与排比句式社论通常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排比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在阅读社论时,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并注意作者使用排比句式的部分,其中往往包含了作者的重要观点和论证。
五、辨别事实和观点的区别社论常常融合了事实陈述和观点表达,读者需要分辨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观点是主观主张的体现。
阅读社论时,要辨别作者给出的具体事实和数据,并判断其是否客观真实。
同时,观点是社论的核心,需要注意作者对问题的评价和立场。
六、关注社论结尾社论通常会在结尾部分做出总结性观点,并突出强调自己的观点或呼吁。
在阅读社论的结尾时,要仔细注意作者的总结和表态,这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最后,强调阅读社论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
社论是作者对时事问题的观点表达,不同的社论可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读者应该多方面了解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看法。
阅读报纸社论的理解技巧
阅读报纸社论的理解技巧报纸社论是报纸上的重要栏目之一,它代表了报社的观点和立场,也是报纸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评判和分析。
阅读报纸社论不仅可以了解报纸的立场和观点,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然而,由于社论的特殊性质,我们在阅读时需要一些技巧来更好地理解社论的意图和观点。
首先,了解报社的立场是理解社论的基础。
不同的报社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价值观,这直接影响了社论的内容和观点。
因此,在阅读社论之前,我们应该对报社的背景和立场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通过查阅报社的介绍、研究其历史背景以及观察其它栏目的内容来获取这些信息。
了解报社的立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论的观点和意图,避免产生误解或曲解。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社论的论证逻辑。
社论是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来支持其观点的,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社论中所使用的论证手法和逻辑结构。
常见的论证手法包括举例说明、对比分析、引用权威观点等。
通过理解社论的论证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论的观点和论点的合理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社论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社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社论通常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表达方式较为客观和中立。
然而,有时社论会运用修辞手法和隐喻等语言技巧,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和表达的效果。
因此,在阅读社论时,我们应该留意这些语言技巧,并分析其用意和效果。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论的意图和观点。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社论的背景和时效性。
社论通常是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评判和分析,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社论所涉及的背景和相关事件的发展情况。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论的观点和立场,并将其放置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社论的时效性,因为社论的观点和立场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调整或变化。
最后,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视角。
社论虽然代表了报社的观点和立场,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的真理。
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对社论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最新社论400字
最新社论400字1、2月20日上午,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以<<除夕夜,南通市30名交警义务“帮驾”>>为题,披露南通交警连续8年来每年除夕在该市各主要交通路口,帮助在年夜饭上饮酒的市民开车、泊车。
此举引发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鼓励驾车者饮酒,“警察应该是抓酒驾的,帮酒驾开车,这成了啥事啊?”有人则称,交警职责在于抓酒驾,不该做“分外之事”,代驾的活儿应该让代驾公司来干。
交警除夕夜“帮驾”,性质真有这么严重?应当看到,作为警察而言,打击违法犯罪固然是其职责,但是,预防违法犯罪也同样重要。
在除夕夜这样的阖家团圆之日,酒后甚至醉酒驾驶势必会形成一个高峰,与其坐等公民违法,开车上路危害公共安全,不如提前介入,及早拿出防范措施。
“帮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它让公民在困难时刻,有了一个求助渠道,在面临违法风险之时,有了一个选择守法的机会。
至于有人担心“帮驾”会鼓励驾车者饮酒,其实也不必。
当看到,自觉守法的公民是大多数,没有多少人会因为有警察“帮驾”,而肆无忌惮饮酒。
然而,从现代警务管理的理念看,打击违法犯罪只是警察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工作职责。
警察更多的责任,是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随时当好民众利益的保护者。
交警除夕夜“帮驾”,这样的服务创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们乐见更多类似交警“帮驾”的服务创新。
2、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关于爱心的。
这则新闻主要讲了8月22日下午,白云派出所接到求助电话,在迈水桥小区,有一位老太太独自坐在路边的过道上左顾右盼。
她语言不通,所以想送她回家的人不知道她的家住在哪里,只得报警。
民警把她带回派出所,让十五六个人来听口音,就在这时值班民警小陈回到所里,决定去碰碰运气。
老太太一开口小陈就知道她是安徽黄山的,今年71岁,自称吴春花(音译),可是上网一查没有这个名字,差不多试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老太太的名字,原来她叫胡春花。
好不容易找到了住址,却发现她的家人早已搬走了,民警只好搀扶着她前往村综治室。
引自一篇报纸社论 -回复
引自一篇报纸社论-回复《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谈论报纸社论的价值与作用》社论作为报纸的一种重要刊载形式,旨在对当前重要议题进行评论和分析,以引导公众舆论的方向和提供独立的观点。
社论通过权威性的发声,给予读者必要的信息和思考,扮演着民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一步一步探讨报纸社论的价值与作用。
首先,社论作为报纸的一种专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报纸作为媒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公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度。
而社论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主编和资深记者的撰写,通常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了解。
这使得社论能够提供有深度和独到见解的评论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事态和问题。
社论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使其成为公众获取可靠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其次,社论具有引导公众舆论方向的作用。
作为报纸主观判断的集中表达,社论有着明确的立场和观点,能够带领公众对重要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社论在发声过程中,会对该议题涉及的背景、因果关系、利弊等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分析,使读者对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有助于公众形成有基础、有逻辑性的判断和观点,并在社会议题上形成一定的共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论的传播和影响力受到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普及化使得公众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
这使得社论需要更加注重及时性和互动性,在撰写过程中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特点。
同时,社论也需要与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倾听读者的观点和意见,以便更好地反映公众需求和关注点,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
此外,社论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社论在评论和分析时,可以对社会中的不当行为、违法违纪等问题进行批评和指责,推动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社论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平衡舆论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社论通过挖掘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向公众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26059148_胡乔木写的社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是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
”翌日,《解放日报》创刊。
社长博古干劲十足地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正因为《解放日报》每天都要发社论,博古约请中共中央许多负责人来撰写———诚如中共中央通知中所说的谈到这两种意见。
列宁回复瓦尔加,强调情报真实的重要性,实际上阐述了自己对这一分歧意见的态度,即以提供材料的原状态为主,为中欧各国公开的工人运动(包括黄色工会和工人报纸)服务。
这里的“黄色工会”、“黄色工人报纸”,是指政治上不属于共产国际领导,而由其他工人政党甚至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工会和工人报纸。
遗憾的是,尽管列宁希望尽快设立以此为旨的情报机构,通过资料的真实汇总为工人运动提供参考价值,但这一决议在8月17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后来未能真正实现。
叶夫根尼·萨姆伊洛维奇·瓦尔加(ЕвгенийСамуиловичВарга,1879-1964)原是匈牙利人,1919年参加匈牙利的革命,曾任匈牙利苏维埃政府财政人民委员,革命失败后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1922年以后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
1921年8月末,他受命筹建共产国际情报所,因而成为情报所宗旨的草案起草人,并致信列宁请示具体事宜。
瓦尔加后来转为苏联国籍,留在那里工作,成为前苏联的经济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曾任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
在回复瓦尔加的信中,列宁首先反对将所搜集的资料的真实与我方的政治倾向挂钩,认为我们所要的就是西方国家关于苏俄和国际共运报道和评论的原生态,这些情报不能以我方的价值观来取舍或被改变。
社论两篇ppt5 人教课标版
规范自由裁量空间。这不仅是保证高校“评德”的合理性,更是对考生
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走近文本
文本导读
1.《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 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热烈”的。
回顾中华儿女这一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 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 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同时也是保证香 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高度; 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 振兴”。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 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爱国热情。
问题探究 迁移应用
2.有人认为,从欣赏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稍有唱高 调之嫌,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意。因为新闻评论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有较浓的 政治色彩,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这是由宣传任务决定的。本 文格调高扬,动人心魄,很好地完成了社论的引导作用、监督作用、 深化作用、表态作用。
问题探究 迁移应用
写新闻点评 1.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 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 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 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 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思维提示: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新闻材料本身的理解、概括和分 析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对材料蕴含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评价,是更高 层次的考查。新闻由“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 猜测,可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缺乏信任感。由此,不难想到这种信任 危机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 现状。
新闻评论之社论
新闻评论之社论代表报纸对重大问题发表意见的最重要的评论形式。
党的机关报的重要社论,代表着同级党委说话,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各级党的机关报,经常借助社论的形式,对所属党委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发表指导性的意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社论是报纸的重型评论,还常用于表示欢迎、纪念、庆祝之类的场合。
《实例》人民日报社论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去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一年来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表明,江泽民主席的这一讲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主席重要讲话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
这个讲话完全是从维护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既考虑到全中国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也照顾和维护了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不可动摇的明确原则和坚定信念,也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因此,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拥护。
一切支持和拥护中国统一的有识之士都热切期待以江主席的八项主张为基础,努力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我们同台湾当局在统一问题上斗争的焦点。
事实证明,正是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台湾当局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就在江主席讲话发表之后,李登辉不但不作应有的回应,反而跑到外国,充当外国反华势力的一张牌,大肆进行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活动,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发展,直接损害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
这些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现在,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去年两岸关系出现的紧张局面,是由台湾当局一手造成的。
在这个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李鹏总理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祖国和平统一的一贯的原则立场,这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真诚愿望。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
感谢四川人民《新华日报》社论 1945年10月8日在八年抗战之中,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
自武汉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战场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中心,随着正面战线内移的军民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发财亦于斯。
现在抗战结束了,我们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
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人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借亦自四川始。
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
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虽然四川人民的热血洒遍了整个正面战场,滇西缅北之役,更把四川男儿的大量头颅抛掷到国境之外,然而出征军人的父母妻子,却仍在家乡为抗战忍受了一切的痛苦,这几年来由于官贪吏恶,特务横行,役政,政府的腐败,物价的狂涨,黄金的戏法,更使得四川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四川人民吞下一切的痛苦,像一头牛,被人们挤着多多的奶,被人们喂着少少的草,没有一句说的!单凭这一点,那些抢着吃它的奶,抢着扣它的草的人们,难道不应该愧死么?现在抗战结束了,全国规模的复员虽还在开始,但是我们对这个为正面战场出了最多力量的四川人民,决不能忘恩负义,无所报答,一切稍有良心的人们,都应在经济上努力使四川人民有一个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机会,废除苛杂,豁免粮款,发还侵占人民的财产粮食,撤销一切统制专卖的机构;在政治上,努力使四川人民能够解除身上的一切束缚,实现四川的地方自治,结束一党专政与特务活动,解散四川的一切集中营,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四川。
写到这里,我们忽然打了一个寒噤,这一切在今天岂不有点痴人说梦的嫌疑么?真的,这些年的四川,无论如何,总算还有两个民主运动的中心———重庆与成都,这两个地方总算还有人能够替人民讲几句话。
社论450字
社论450字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
在英文中,社论称Leader。
又称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总编评论文章”,后者则有“首席评论文章”之意。
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
”在我国较权威的新闻评论学著作中,社论的定义为:“代表编辑部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又对此定义做了补充:“(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
”“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代表同级党组织的意见。
”我国老一辈法学家,政治学家,新闻学家张友渔对于社论也有过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概括。
他认为,社论“为报纸上之评论,而由报社中人所撰,是以代表报社之意见者也。
故可为之下定义曰:社论者,代表报社的意见之论评也。
详言之,则为:社论者,代表报社之意见,对于时事有所解释、批判及主张,以期指导读者之论评。
”另外,张友渔又从“新闻性”、“针对性”、“指导性”等方面阐释了社论的主要特征,他的学术观点对于后世的新闻评论以及社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者刘大保在《社论写作》一书中综合了张友渔以及当代国内新观点,对于社论做了如下界定:“社论是代表媒体(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
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称为‘本台评论’。
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发生重大的影响。
”在当今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使用率较高的复旦版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中,丁法章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也对社论作了如下界定:“社论(从选题和写作要求上来讲)代表报纸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就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及时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阐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文风庄重、严谨、朴实、鲜明。
报纸经典社论
科学认识和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
在这种形势下,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我们党十分重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紧密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着力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等等。
这些重要文件,为我们科学认识和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与此相适应,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社会心态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开放意识、进取意识、包容意识、理性意识更加强烈。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如仇官仇富、夸富炫富、悲观消极、寡德少信、患得患失、不思进取等等。
这些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科学把握影响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因素。
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以社论为题材的作文800字
社会现象议论文篇一:不久前爆发的“韩白骂战”闹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不谈事件根源,也不论孰是孰非。
我不懂文学,当然也就不会争论什么文学不文学的,(这事儿恐怕不是文学争论那么简单咯)只说说从中看到的几个社会现象。
现象一:帮亲不帮理。
帮理不帮亲是中国历代传承的行为准则,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这样子啦。
譬如说吧,某人在街上被狗咬了,这人理所当然地向狗的主人讨要医药费,而往往狗主人只会敷衍一两句,然后狗主人的儿子就跳出来大讲“道理”,接着儿子那当官的老丈人也跳了出来,骂被咬之人撒泼使赖,对狗咬人一事却一字不提。
天理何在!“韩白骂战”也是这个样子。
先是白烨不止一次说韩寒的文学不够文学之类的话,韩寒看了那些话就骂了白烨,而白烨不答话,然后白烨的哥们跳了出来,接着哥们的儿子也跳了出来……跳来跳去,全是些不相干的人,都只听说自己的亲朋好友被骂了,就不管孰是孰非,这个说韩寒是“红卫兵”,那个要抽韩寒俩巴掌,这都什么乱七八糟啊,典型的“帮亲不帮理”。
现象二:长辈的话就是至理名言。
长辈说:“不对,你是错的。
”那么你就是错的。
如果你说自己没错并指出长辈的错误,就会被说成叛逆不尊重长辈,然后一群长辈围着你骂(一般地,他们不会耐心教育。
还教育个屁,他们连是非黑白都不辨,就他们说的是真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晚辈应该尊敬爱护长辈,但是,我认为长辈并不就是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对那些不辨是非歪曲事实甚至诋毁别人的人,纵然他们的年龄比自己大也不必把他们当长辈来尊敬,而是要大胆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毕竟爱心的泛滥,只会让他们错上加错;等到他们改正了错误,晚辈还是要视他们为长辈,而且加倍地尊敬他们。
现象三:暴力倾向严重。
在“韩白骂战”中,“抽嘴巴”“付出血的代价”等暴力字眼出现频率极高,由此现今社会暴力倾向严重可见一斑。
作为长辈,作为有社会影响的人物,成天个把打啊杀啊血啊等话儿挂在嘴边,这社会的暴力倾向能不严重吗?孩子从长辈那里得到一个讯息:以拳头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川伴你读社论&评论员文章】
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
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
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
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
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
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
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
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
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