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利用研究的概念、方法与应用
药物再利用研究发现已有药物的新用途
药物再利用研究发现已有药物的新用途近年来,药物再利用的概念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药物再利用,即通过现有药物的新用途来治疗其他疾病,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利用率,还可以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降低研发成本。
本文将探讨药物再利用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在寻找已有药物的新用途方面的应用。
一、药物再利用的研究现状药物再利用的概念最早由布鲁斯·多纳德教授于2002年提出,他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一种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在治疗白血病方面也具有潜力。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潜在的药物再利用机会,并进行相关的研究。
药物再利用研究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确定已有药物和亚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次是基于这些信息,筛选出可能具有其他疾病治疗潜力的已有药物;最后,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很多研究小组致力于药物再利用的研究。
例如,曾经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已经被发现可以有效治疗霍奇金淋巴瘤,这一研究成果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一种常用于调节心律的药物莫尔西非尼在治疗乳腺癌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二、已有药物的新用途研究寻找已有药物的新用途,是药物再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项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药物的多重作用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从而为之后的临床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药物再利用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癌症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肿瘤基因组数据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已经上市的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新应用。
除了在治疗疾病方面,药物再利用还在研发新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通过发现已有药物的新作用,可以快速找到治疗临床需要的药物;另一方面,药物再利用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引子,加速新药的开发过程。
三、药物再利用的优势和挑战药物再利用的研究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药学领域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药学领域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药学领域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药物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通过经济学的方法,对药物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为政府、医疗机构和个体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医疗质量和控制医药支出的目标。
一、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和意义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药学领域的一门应用学科,旨在研究药物的经济性问题。
它借鉴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主要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最小化分析、效用分析等方法,对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经济分析,以明确相关决策对资源分配的影响,从而引导药物的合理开发和使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药物经济学的意义在于:1. 评估药物疗效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药物的效果和成本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判断药物的经济性,为医生、患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 评估药物政策的可行性。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评估政府制定的药物政策的效果和成本,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通过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发现资源分配的问题,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疗效与成本的评价、药物的使用模式和医保政策等方面。
1. 药物疗效与成本的评价药物疗效与成本的评价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药物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用分析和成本最小化分析等方法,评估药物的经济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决策者和患者进行药物选择和决策,使药物治疗更符合经济效益和患者需求。
2. 药物的使用模式药物的使用模式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药物的使用频率、用药途径、用药时机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发现和解决药物滥用、浪费等问题,提高药物利用的效益。
3. 医保政策医保政策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医保政策对药物开发和使用的影响,可以对药物的价格、报销比例等进行调整,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公平性。
药物在药学领域中的创新研究
药物在药学领域中的创新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需求的增长,药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不仅可以改善现有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发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药学领域中的创新研究,并介绍一些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一、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药物创新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药物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
通过分析和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更精确、更有效的药物。
例如,通过研究人体内信号传导途径的生物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可以开发出靶向特定信号通路的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药物创新研究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药物研究更加高效和准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细胞和生物体的基因组,使其产生特定的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合成药物的产业化生产和改良,有助于大大提高药物的纯度和产量。
三、新药研发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是药物研发中的重要环节。
药代动力学研究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效学研究则着重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还能为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四、计算机辅助药物研究与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研究和设计是药学领域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
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快速地筛选药物候选化合物、预测药物的代谢途径和活性,以及优化药物的分子结构。
这种方法的创新将加快药物研发的速度和降低成本。
五、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和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传递系统和治疗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将药物封装在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稳定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设计和制备特定靶向的药物传递系统,以实现对疾病组织和细胞的精确治疗。
六、植物药和天然产物的创新研究植物药和天然产物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源。
主管药师专业实践治疗药物评价
治疗药物评价治疗药物评价(偶考)1.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价原则药效学、药动学和临床疗效评价2.治疗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和内容3.治疗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1)药物经济学定义及其在药物评价中的作用(2)评价方法: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3)研究步骤4.药物利用研究(1)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应用(2)药物利用的影响因素5.生命质量评价生命质量的含义与评价内容6.治疗药物品种的质量评价中国药品的质量现状,关注的要点一、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价原则(记住评价类别)1.药效学评价2.药动学评价3.药剂学评价4.临床疗效评价【例题】下列不属于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价范畴的是()A.药效学评价B.药动学评价C.药理学评价D.药剂学评价E.临床疗效评价[答疑编号700871301101]【正确答案】C(一)药效学评价(理解)药效评价手段:实验观察;同类药物对比;全身系统作用;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药效学指标的特点(知道):简单、可行、可靠,定量且有一定变化规律;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有良好的重复性;必须是客观的;必须具有临床意义,且可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常用的药效学指标;浓度效应曲线;剂量(剂型)-血药浓度-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二)药动学评价:药动学参数及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药物评价及制定方案常用的药动学参数(掌握):):药物在应用部位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
吸收速率常数(Ka增大,达峰值时间缩短;Ka生物利用度(F):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率和量。
剂型、质量、饮食、服药时间、机体生理或病理改变等许多因素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Vd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呈相反的关系;):药物在体内清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t1/2【例题】用来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程度的药动学参数是()A.吸收速率常数B.生物利用度C.表观分布容积D.生物半衰期E.清除率[答疑编号700871301102]【正确答案】C药动学特点决定临床疗效、给药方法、途径和剂量。
药物经济学研究
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经济学是衡量药物疗效与经济成本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药行业、政府及个人做出合理的决策,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药物经济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首先,药物经济学是研究药物使用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药物的成本和效果,旨在评估药物疗效与经济成本之间的平衡。
通过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使用某种药物的成本与效益,以及与其他替代方案相比的优劣。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最小化分析等。
其次,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多样。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与效果,计算出每获得一个单位的健康效果所需的成本。
另外,还有成本效用分析,它是通过将不同健康状态转化为效用值,来衡量药物使用的经济效果。
除了这些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决策树分析、灵敏度分析等,可以辅助研究者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最后,药物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对于药物生产和销售企业来说,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帮助其优化产品定价和市场营销策略,提高药物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对于医疗保险公司和政府来说,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提供药物使用的经济证据,帮助其制定药物审查和报销政策,保证有限的资源的合理分配。
再次,对于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来说,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提供药物治疗效果与成本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诊疗决策。
综上所述,药物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帮助理解药物使用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促进药物治疗的有效与公平,为医药健康领域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持续紧张,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治疗药物评价 药物利用研究与治疗药物评价 治疗药物评价
3.处方日剂量( prescribed daily dose,PDD)
指从有代表性的处方样本中得出的日平均处方剂量, 是用作论证DDD合理性的另一种衡量指标。
4.限定日费用(DDC)
指患者应用该种药物的平均日费用,可以作为用药费 用方面的参考指标。
DDC=该药年销售总金额(元)/该药的DDDs。
第一节 药物利用研究与治疗药物评价
耗分析到药物消费结构、处方行为、药物经济学、 医保结构等进行评价。
第一节 药物利用研究与治疗药物评价
药物利用研究
➢研究目的:是力求实现用药合理化,保证药物使用 的安全有效。
第一节 药物利用研究与治疗药物评价
药物利用研究
提示国家、地区或医疗单位内部的药物消费基本状况 了解药物在社会、家庭或临床应用的实际消费 提示药物应用的模式 揭示药物消费分布与疾病谱的关系 反映国家人口素质和健康状况 实现对某些药物滥用的监测 为政府制订、调整卫生保健政策法规提供客观资料
四、医院开展药物利用评价的基本步骤
1.确定药物利用研究的范围 首先明确目的,确定研究范围。 2.建立研究质量的度量标准 建立评价质量的度量标准是关键。 3.收集、整理数据 药物使用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评价的基础。 4.评价结果 对比某特定疾病治疗用药方案的特点,将这些结果与 预见制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便可得出评价结论。 5.改进用药模式 通过以上评估,对于临床有价值的经验予以加 强推广应用,并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改进。
第一节 药物利用研究与治疗药物评价
7.治疗类日用药金额
指相同治疗类别药品日用药金额参考值,以考 察某一疾病用药费用的社会平均水平。
某类药的用药总金额/总DDD数。
第一节 药物利用研究与治疗药物评价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是药物研发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们帮助评估不同药物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对疾病的疗效,为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概念入手,介绍常用的评价方法,并探讨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药物经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在体内有效可用部分的比例。
它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由于不同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制剂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因此生物利用度的评价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常见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包括药物浓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
二、生物等效性的概念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是指不同药物制剂在体内释放相同药物活性成分的速率和程度相似,从而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和疗效。
换句话说,它评估了不同药物制剂的药效学差异。
生物等效性试验通常通过比较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如Cmax(最高血药浓度)、Tmax (最高血药浓度出现的时间)和AUC(药物在体内曲线下面积)等指标来进行。
三、评价方法1. 药物浓度法药物浓度法是一种直接测量血浆或尿液中药物浓度的方法。
通过采集给药后一定时间内的血样或尿样,并测定药物的浓度变化,可以获得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信息。
通常采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来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过程,并计算相应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2.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方法。
它通过检测药物在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中的代谢产物,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和排泄速率等信息。
这有助于评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谢特征。
四、应用与展望1. 临床应用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在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制剂,提高药物疗效和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新药的研发与监管,生物等效性试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概述--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药物利用评价方法的产生与进展--药物利用评价的方法--美国的DUE一、概述60年代以来,以反应停事件为契机,世界各国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的有效性愈益重视,为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各国政府对新药上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药品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于是,产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药物上市后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药物使用中的问题。
70年代药学分析技术和方法的突破性进展,药物体模型的创立为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治疗药物监测的采用和逐渐普及,对保证病人用药安全起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这些措施总的来说仍然很局限,因为它主要针对个别病人,监测围小,费用高;其次监测药物的品种较少,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就诊中,药物使用频率很高,药物成本在医疗费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不合理的处方在一般医院中仍占较大比例,有人估计门诊病人的处方中50%不符合公认的标准。
药源性疾病和与用药有关的死亡率时有报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危害病人的健康,另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加强临床药物评价便成为医院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药学人员和临床医师的重视。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药物的临床评价,包括药物利用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
(一)概念1.药物利用评价是按照预定的标准,评价、分析和解释一个给定的医疗卫生制度下药物利用的模式;特别着重于研究药物的市场、分布处方和应用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医疗、社会和经济的决策分析。
2.药物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大量使用的资料,来判断药物的有效性的毒副反应状况。
(二)临床药物评价的意义1.药物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
安的目标首先在于从客观上保证合理的开写处方和随之而来的治疗质量的提高,其次是使不需要的药物消费支出降到最小,即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用不太昂贵的药品,甚至不用药品的治疗来代替原先的治疗方法。
医院药学概要课程标准
医院药学概要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28适用专业:药学(医院药学方向)一、课程性质医院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它是以药学理论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以用药有效、安全、经济、合理为目的,研究并实施以优质的药品用于患者只应用性、综合性分支学科。
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如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衔接。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学生在学好药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医院药学工作任务要求,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药学工作者在医院所处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1. 树立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意识。
2. 掌握医院药学工作任务及职责。
3. 熟悉基本药物的调配技术。
4. 了解临床药学工作的任务及其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的设计是依据“药学专业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表”中的制剂生产与管理、质量控制、用药指导等工作岗位及任务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医院药学工作任务的核心来安排,同时融合了医院药物工作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
四、递进教学任务安排药物化学课程递进教学任务安排表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其中实践项目要编制实践项目序号与名称)六、教学建议本课程教学应突出对所学知识的衔接。
教学过程中应以医院药学工作任务为核心,引导学生的对以前所学的药学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医院药学在保证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重要性及保证合理用药所应具备的知识。
药学中的药物制剂技术研究
药学中的药物制剂技术研究药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的学科,药物制剂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药物制剂技术研究通过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的有效成分与载体或辅料结合,制成适合临床应用的剂型。
本文将从药物制剂技术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本概念药物制剂技术研究是指将药物的有效成分与辅料相结合,以获得质量稳定、药效良好、临床应用方便的药剂形式。
药物制剂技术主要包括溶液、悬浮液、固体制剂、软质制剂等多种剂型。
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制剂选择、药物的制剂工艺等。
二、发展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载体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需要通过载体的帮助才能达到预期的药理效果。
因此,研究药物的载体材料以及载体的性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制剂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制剂工艺研究:制剂工艺是指在制剂制备过程中,对药物和辅料进行如何配方、如何混合、如何成型等一系列工艺上的操作。
通过制剂工艺的研究,可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药效。
3. 药物制剂的改良与创新:在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中,也存在改良和创新的需求。
有些药物制剂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剂型不够适用。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需要对药物制剂进行改良和创新,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三、应用领域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在药学领域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具体而言,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广泛的应用:1. 临床应用: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临床,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便利性。
例如,使用药物制剂技术可以将药物制备成各种剂型,如口服制剂、注射制剂等,以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
2. 药物储存与运输: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对药物的储存与运输也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通过对药物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可以指导药物的储存与运输,确保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坏或降解。
药物的药学研究方法论
药物的药学研究方法论药物的药学研究方法论是指在药学领域中,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研究药物的性质、组成、制备、质量控制、药效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药物的性质研究、药物组成分析、药物制备方法、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药物的药学研究方法论。
一、药物的性质研究药物的性质研究是药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晶型等特点,从而为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药物物理特性的研究通常包括药物的溶解度、离解度等,通过合适的实验方法可以测定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建立药物的溶解度曲线。
药物的化学特性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组成、结构、分子量等方面,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可以确定药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而为药物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二、药物组成分析方法药物组成分析是药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适的分析方法可以准确测定药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并验证药物的标签声称。
常用的药物组成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荧光法等。
色谱法是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来计算其含量百分比。
质谱法则可以利用药物分子的质量和药物分子中所含特异性离子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荧光法则通过药物及其分解产物发出的荧光信号来进行分析。
三、药物制备方法研究药物制备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探索药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以提高药物的纯度、稳定性和药效。
药物制备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效学要求。
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溶解法、晶体生长法、浸膏法等。
通过优化药物的制备条件,可以提高制备过程的效率和药物的质量,从而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药物质量控制是确保药物质量符合标准的关键环节。
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纯度、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方面。
药物纯度的测定可以通过色谱、质谱等方法来进行;药物含量测定则可以通过比色法、滴定法等方法进行。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药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评估不同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判断其生物等效性,对于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展开探讨。
一、药物制剂及其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与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方法混合制成的药物剂型。
不同的制剂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着重要影响。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进入体内后,被吸收到血液中并达到作用部位的程度。
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制剂的溶解度、稳定性、溶出度、吸收速度等。
1.1 制剂的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药物的溶解度是指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制剂的溶解度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化学特性,还受到制剂配方的影响。
充分溶解的药物更容易被吸收,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因此,在制剂研发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溶剂、辅料以及优化制剂配方,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1.2 制剂的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药物在制剂中的稳定性对于生物利用度起着重要作用。
若药物在制剂中易分解、失活或发生其他化学反应,则会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因此,在制剂研发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辅料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其在体内的存在时间,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1.3 制剂的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制剂的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给药后从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速度和程度。
药物的溶出度直接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优化制剂的溶出度,可以通过改变制剂的制备工艺、粒径以及添加辅料等方法来实现。
二、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是指在给药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制剂之间的药效学效应的一致性。
通常情况下,生物等效性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制剂的体内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药物的峰浓度、面积下曲线等来评价。
生物等效性是评价药物制剂安全性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2.1 生物等效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生物等效性是衡量两个药物制剂之间的相似性的指标。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药物是指利用化学合成的或者经过提取纯化的天然物质,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健康的效果。
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药物治疗效果发挥的根本依据。
本文将以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为主线,探讨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特定的化学和生物学互作用,导致特定的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治疗和改善健康的效果。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现代医药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
1.生物化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等,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相关。
生物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对接、核磁共振、质谱分析等。
2.细胞技术方法随着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技术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代细胞技术可以实现药物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包括药物与细胞膜、内分泌、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
3.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基因组、转录组以及蛋白质组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深入挖掘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药物作用机制与治疗效应的关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物治疗效果发挥的重要依据。
药物的治疗效果与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导致不同的生物效应,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例如,降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扩张血管来降低血压,而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
药物作用机制与治疗效应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临床研究中需要不断地加以探索和研究。
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方向。
三、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对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影响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对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为药物研发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绪论:一、概念与任务:定义:研究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研究利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
1、中药资源的一些天然药物中的植物性资源,有医疗用途。
2、开发利用科技含量高,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利用。
任务:1、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探讨有效成分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探索有效成分形成因素,从而采用有效手段获取高校的中药。
2、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提取,分离技术,以及把有效成分分离地提取出来。
3、新资源,新药通过调查筛选。
第一章:中药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特点一、中药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额关系(1)中药资源: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传统药用资源。
(2)民族药用资源:某一民族长期使用的药用资源(3)民间草药资源:在民间局部地区应用的天然药物资源(4)原料药用资源:用于医药工业生产的提取,或合成,半合成的药用资源二、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1、再生性:分散性,相似性,2、灭绝性:复杂性3、地域性再生性:在自然的人为的条件下,有自我更新和不断繁殖的能力。
三、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1、古代分类系统:神农本草经2、药物名称首字I笔画分类系统3、药用功效分类系统:中药学,中药药理4、药用部位分类学:药材学5、有效成分分类系统:中药化学化学分类学6、亲缘关系分类系统:药用植物学第二章:药用植物资源的培育一、主要途径:引种驯化(指从外地,国外引进本地,本国没有的新品种,经过驯化培育成为引进地域的栽培品种的过程)、两种选基地化栽培、保护野生培育资源、药材半野生仿育栽培6、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二、资源栽培与药材发展1、影响品质因素:生态条件、栽培措施、生长时间和采收期2、提高药材品质的措施:重视品种选育工作,采用合理种植方式,采用科学栽培技术,合理的采收时期。
三、药用植物引种驯化(1)优良种质资源的选择: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实地考察,确定引种种类的计划(2)引种驯化的原则:1、气候条件的相似性2、土壤条件的相似性(3)引种驯化的基本方法:简单引种:从相同条件进行引种。
医院药学概要课程标准
医院药学概要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28适用专业:药学(医院药学方向)一、课程性质医院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它是以药学理论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以用药有效、安全、经济、合理为目的,研究并实施以优质的药品用于患者只应用性、综合性分支学科。
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如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衔接。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学生在学好药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医院药学工作任务要求,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药学工作者在医院所处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1. 树立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意识。
2. 掌握医院药学工作任务及职责。
3. 熟悉基本药物的调配技术。
4. 了解临床药学工作的任务及其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的设计是依据“药学专业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表”中的制剂生产与管理、质量控制、用药指导等工作岗位及任务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医院药学工作任务的核心来安排,同时融合了医院药物工作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
四、递进教学任务安排药物化学课程递进教学任务安排表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其中实践项目要编制实践项目序号与名称)六、教学建议本课程教学应突出对所学知识的衔接。
教学过程中应以医院药学工作任务为核心,引导学生的对以前所学的药学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医院药学在保证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重要性及保证合理用药所应具备的知识。
药物制剂中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并发挥作用的程度,是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研究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生物利用度,可以优化药物的给药方式,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生物利用度的定义和意义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和利用的程度,通常用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大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
Cmax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强度,AUC则是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对于药物剂型开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特性可以指导药物剂型的选择,确定最佳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此外,生物利用度的评价也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的预测,对于合理用药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药物制剂中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1. 体内血药浓度监测法体内血药浓度监测法是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动物或人体内的血样,在一定时间内测定药物的浓度变化,然后根据药物的消除动力学参数计算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小鼠单次给药法小鼠单次给药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
将药物以适当剂量静脉、口服或者其他给药途径给小鼠,然后采集血样进行浓度测定,计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药动学建模和仿真药动学建模和仿真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可以预测和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性。
通过建立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得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给药方法的最优化策略。
三、药物利用度研究的应用1. 新药剂型开发通过研究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生物利用度,可以确定最佳的药物剂型。
例如,对于口服给药的药物,如果发现生物利用度较低,可以采取控释技术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临床合理用药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特性,医生可以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和剂量,实现药物的快速和有效治疗。
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药物分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药物分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旨在研究药物的成分、质量和药效等相关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回顾、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探讨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历史回顾药物分析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尝试等方法来测试药物的疗效,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主观不准确,且缺乏科学性。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药物分析技术得以迅速发展。
最早的药物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分析方法,例如色谱、光谱和电化学分析等。
随着仪器设备的进步和人们对药物的深入研究,药物分析技术在分辨率、灵敏度和精确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技术发展随着科学仪器技术的飞速发展,药物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主要包括质谱、色谱、光谱和波谱等。
在质谱方面,质谱技术可以通过对药物样品的场离子化、质量筛选和分子碎片的检测等手段,来确定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成分。
色谱技术主要通过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和测定药物混合物中的化学成分。
光谱技术可以通过对药物样品的吸收、发射或散射光的测定,来获得药物的结构信息和质量信息。
波谱技术包括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可以用于药物的分子结构表征和成分分析。
这些技术将传统的药物分析方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药物分析更加准确、快速和可靠。
三、应用研究药物分析技术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药物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药物的成分和结构,确定药物的纯度和质量,并对药物的药效进行研究和评价。
药物分析技术在新药研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药物的分子结构和成分分析,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效率。
同时,药物分析技术还可以监测药物的合成过程和品质控制,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
此外,药物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物代谢与体内分布研究等,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研究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生物利用度指的是一种药物在人体内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而药物代谢动力学则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
本文将依次介绍这两个概念,并探讨它们对于药物研发和治疗的重要性。
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常用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即药物在经过口服或其他给药途径后,能够多大程度地被人体吸收。
高生物利用度意味着药物能够快速有效地通过肠道吸收,并达到治疗目标。
而低生物利用度则可能导致药物疗效不佳或需要更高的剂量来达到期望效果。
生物利用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吸收性、转运蛋白的参与等。
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决定了其在胃肠道中是否能够充分溶解和稳定存在,从而被有效吸收。
吸收性则与药物的分子大小、亲水性、脂溶性等因素相关。
转运蛋白则参与了药物在肠道和其他组织中的吸收和排泄过程。
为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科学家们常常进行药物配方和制剂技术的改进。
例如,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增加表面活性剂、调整酸碱度等方式来促进药物的溶解和稳定。
此外,还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微胶囊、聚合物等技术来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吸收性和稳定性。
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和转化过程的学科。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转化过程,通常发生在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酶系统中。
代谢的目的是将药物转化为更易排泄的代谢产物,以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增加药物的可溶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指标包括半衰期、清除率等。
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清除率则反映了机体对于药物的排除能力。
通过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速度、代谢产物的结构和活性,从而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监测。
药物代谢动力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还可以用于药物的剂量调整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
一些药物代谢酶具有个体差异性,导致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
药物药效学的药理学研究
药物药效学的药理学研究药物药效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应,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疾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文中,将介绍药物药效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展望。
一、药物药效学的概念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的科学,它关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靶标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药物在机体内产生治疗效应的原理。
二、药物药效学的研究方法1. 体外实验:通过利用细胞培养和酶促反应等体外模型,研究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2. 动物实验:通过在动物模型中观察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性,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3. 临床试验:通过人体的实验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用药。
4. 计算机模拟:通过建立药物与靶标分子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药物与靶标的结合方式和作用机制。
三、药物药效学的应用1. 新药研发:药物药效学的研究为新药的发现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
2. 临床用药:通过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药效学的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预测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副作用风险。
4. 药物治疗个体化:根据个体的遗传背景和生理状况,通过药物药效学的评价,实现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
四、药物药效学的研究热点1. 靶向药物研究:通过研究药物与靶标分子的确切结合方式和作用机制,开发具有高效性和选择性的新型靶向药物。
2.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和酶促反应,揭示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3. 药物再利用和药物再定位:发掘已上市药物的新用途和新领域,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4. 药物副作用机制研究:深入研究药物的副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五、药物药效学的展望药物药效学作为药理学的重要分支,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融合,如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并结合个体化医疗和精准药物治疗的理念,不断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推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进步。
药物药效学的模型与计算
药物药效学的模型与计算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应的科学,它的目标是揭示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药效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药物药效学模型与计算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药物药效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是描述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根据药物的特性和作用机制,可以将药物药效学模型分为生理药效学模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
1. 生理药效学模型生理药效学模型描述药物在生物体内引起的治疗效应或不良反应。
常见的生理药效学模型包括E(max)模型、Hill模型和sigmoidal E(max)模型等。
其中,E(max)模型用于描述药物的最大效应,Hill模型用于描述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sigmoidal E(max)模型用于描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
2. 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动力学模型描述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常见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等。
一室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均匀的,二室模型考虑了生物体内的中心和周边两个部位,多室模型更加复杂,考虑了生物体内多个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情况。
二、药物药效学计算药物药效学计算是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药物药效学计算的主要方法包括参数估计、模型选择和模拟预测等。
1. 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根据实验数据对药物药效学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和求解的过程。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贝叶斯统计方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等。
参数估计的结果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药效学性质和进行药物剂量设计。
2. 模型选择模型选择是在已知药物药效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和模型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模型。
模型选择的方法包括F-test、AIC准则和BIC准则等。
选择合适的模型可以提高药物药效学计算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3. 模拟预测模拟预测是利用药物药效学模型和参数估计结果对未知条件下的药物效应进行预测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利用研究药物利用研究(drug utilization research,DUR)定义:是对全社会的药物市场、供给、处方及其使用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药物利用所引起的医疗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后果,以及各种药物和非药物因素对药物利用的影响;目的是力求实现用药合理化。
1. 提示药物消费的基本状况,了解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消费。
2. 提示药物应用的模式,通过对给药途径、药物剂量、使用频率、使用成本、治疗进展的研究,确定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 提示药物消费分布与疾病谱的关系,预测药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为制定药物的生产、引进、销售计划提供依据。
4. 反映国家人口素质和健康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5. 对某些药物的滥用进行监测,成为监测滥用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6. 为政府制定和调整卫生保健政策、法规提供客观资料。
1. 金额排序分析2. 用药频度分析3. 处方分析4. 趋势预测分析5. 药名词频分析DDD【defined daily dose, 限定日剂量】:某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症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DDDs【日用药人次或DDD数】:药品某段时间内的总购入量除以相应的DDD 值即得,衡量某类药品的使用频度。
DUI【drug utilization index,药物利用指数】:测量医生使用某药的日处方量,评价用药合理性。
DUI=总DDD数(即DDDs)/总用药天数金额排序分析定义:在选定区域和时间内对各种或各类药品的购药金额(消耗金额)进行统计处理,作购药金额(消耗金额)增减率统计及排序分析。
资料来源:医疗单位购药金额、药品消耗金额、医药商业部门销售金额等。
具体做法:选定某区域一段时间内一定样本数的药品,按药品金额或数量大小顺序排列,以此数据为基础做统计处理,分析用药特点和用药趋势,供药厂、营销部门、医疗单位参考。
用药频度分析采用限定日剂量值(DDD)进行药物利用研究的方法。
目的:通过DDD值及药品某段时间的消耗量,计算DDD数(即DDDs),分析评价药物在临床的地位,估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判断药品实际消耗量及其变化趋势,补充购药金额分析中由于药品价格差异而造成的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渐渐开始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药物利用研究。
人为设定的尽量接近实际情况的某药品日平均剂量。
它仅仅是一个技术性测量单位,而不是一种实际用药剂量。
用DDD值进行药物利用研究应符合二点基本假设:一是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二是DDD值是用于主要适应症的日平均剂量。
DDD:日用药人数,衡量某类药品的使用频度。
计算方法:DDDs=药品某段时间的总购入量/DDD值意义:DDDs大,反映患者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反之,患者已渐少用该药。
DDDs的特点:①DDDs可在不同药品之间进行比较,因为DDDs是一个比值,与日剂量无关,不会因为各种药物一次用量不同、一日用药次数不同而无法进行比较。
②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
——将具有相同治疗作用药品的DDDs相加,可以反映这类疾病发生的规律及趋势。
DDD值的确定1.世界卫生组织ATC分类(解剖-治疗-化学结构分类)索引中制定的DDD值(1992)。
2.根据权威药学书目,如《新编药物学》、《中国药典》等规定的治疗药物剂量联合确定。
3.参考文献中推荐的剂量、生产厂家说明书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综合制定。
确定DDD值需注意①突出“主要适应症”、“成人”、“平均”等几个方面。
②WHO在ATC分类索引中对统计方法做了具体规定:–如与体重有关剂量一般按成人70Kg计算;–既做预防又做治疗用药,一般选用治疗剂量;–有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一般选用维持剂量;–间歇治疗时DDD值应为所给剂量除以治疗天数。
①确定DDD值;②以药品某段时间的总购入量除以相应的DDD值求该药的DDD数(DDDs) ;③分别计算与购入量对应的总金额数,以总金额数除以DDD数求得日用药金额;④对购药金额、总购入量、DDD值、DDD数进行数据处理,求得购药金额序号和用药人次序号;⑤求得购药金额与用药人次是否同步的指标(金额序号与DDDs序号的比值),比值接近于1.0,表明同步较好,费用合理,反之,则差。
①它只是药物利用研究中用于比较不同研究结果的技术测量单位,而不是推荐给临床的实用剂量,且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的DDD 值可能有所差异。
②DDD值只考虑药物的主要适应症的用药剂量,未能包括病程不同时期的用药剂量,有以下因素存在时,利用DDD值进行研究要注意其限度:–剂量变异大(如抗生素)时–一种药物可用于一种以上适应症(如阿司匹林)–有合并用药情况–患者不依从③DDD值是成人的日平均剂量,不适于儿童的药物利用研究,否则DDDs会偏低。
④用来估计用药人数可能存在较大偏差。
⑤不适用于复方制剂,针对复方制剂可采用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
处方分析a.与疾病有关的用药分析b. 药物利用指数法分析•统计某类或某个疾病的处方数,从药品的种类、数量、用法,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指标分析,了解疾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趋势以及药品在临床治疗中的分布情况。
•现国内已对结核病、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妇科病、肿瘤等方面进行了用药分析。
例:为了解教学医院和职工医院高血压患者常用降压药的种类和降压治疗方案,有人抽查了某年8~12月两所医院各1000例高血压患者门诊处方,统计分析降压药物的使用及治疗方案。
结果为:钙通道阻滞剂(CCB)使用率分别为38.3%和45.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使用率分别为24.7% 和16.6%;利尿药使用率分别为12%和5.6%;β受体阻断药使用率分别为8.3%和26.7%;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分别为6.3% 和2.7%;α受体阻断药使用率分别为0.3%和3.0%。
选择一定时间内的处方或一定数量的病历进行分析,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测量医生使用某药的日处方量,评价医师用药合理性,或统计某类疾病的处方数和用药情况,进行疾病相关用药分析。
•DUI=DDDs/总用药天数•DUI>1.0,说明医生日处方剂量大于DDD;•DUI<1.0,说明医生日处方剂量低于DDD通过DUI测算,可以了解医生的用药习惯,发现用药的流行趋势,估计用药可能出现的问题,监测用药合理性,防止药物滥用或误用。
优点:资料来源可行,数据处理方便。
缺点:不能反映用药的平均日剂量的离散程度,且同样具有限定日剂量存在的局限性。
趋势预测分析•定义:对现有资料进行延伸分析、计算和推测,假设过去和现在的规律能够延续到未来,从而对未来需求做出正确估计。
•趋势预测是对药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手段。
国内常在金额分析的数据基础上进行趋势预测,已报道的方法有:回归分析法、灰色系统建模法。
例子:•有人运用金额排序对前100位药品按金额大小以10种为一段绘成直方图,然后用优化的数学模型从宏观上描述资金分布与流向。
•有人运用dBASEⅢ新型关系数据库技术,采用回归分析预测法,建立药品费用一元回归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甚为接近。
药名词频分析定义:通过统计分析国内医药期刊中药名出现的频率,定性分析药名词频与药物应用之间的关系,并为定量分析提供药名频次资料。
已发表的文献提示药名词频与药物销售排序有一定的关联,可作为药物利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药物利用研究的质量控制①采样的代表性:样本数量要符合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分布应合理,否则不能达到科学可靠的要求。
②数据的准确性:应当牢记“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坏”。
通常数据的采集技术并不复杂,但必须认真负责,同时应有相应的检查核对制度。
③数据的规范化:重要的数据库是多年累积而成的,因此必须有标准化的定义,如药品名称、分类、编码、规格、剂型、厂牌等应标准化,在开始建库时进行充分调研,打下良好基础。
④数据的时间性:用药分析的结果的实际价值具有强烈的时间性,陈旧的情报实际是“处理品”。
⑤数据的连续性:数据积累的时间越久其价值成几何级数增长,因此要注意保持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半途而废十分可惜。
如何开展药物利用研究1.明确研究目的,选择分析方法;2.搜集数据、整理数据;3.结果分析;4.改进用药明确研究目的,选择分析方法1.确定药物利用研究的范围。
可按药物的药理作用分类,也可按疾病用药分类,应将重点放在临床上不良反应常见、不合理用药现象较多,或其它问题频繁出现的药物种类上。
2.确定研究对象。
即:是选择出入库帐目,还是选择处方抑或病历进行采样。
3.分析方法的选择。
要根据研究对象,结合实践经验,综合确定。
–通常药品出入库数据的分析多采用金额分析及用药频度分析,–处方、病案则兼可采用药物利用指数分析。
–时间上可采用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或固定间隔分析。
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是药物利用研究的关键步骤。
•数据是分析的基础,工作量巨大,研究者必须认真负责,保证数据完整、准确。
•如有条件尽可能在已建立的数据库中抽样,药物名称、分类、编码、规格、剂型、生产厂家等数据应标准化和规范化。
结果分析评价、分析和解释数据,发现在一定时期和特定卫生保障模式下医院用药的规律。
改进用药通过以上评估,对于临床有价值的经验予以加强推广应用,对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可立即改进:如对于一般性或者是习惯性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或提醒警示等方法改进临床用药习惯;对于临床上必须纠正的,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加以改正;对于造成一定危害的,应由职能部门或权威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