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如图1,纸上有五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纸,我们可以把它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1)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边长为________.

(2)如图2,以数轴的单位长度的线段为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以数轴上表示的﹣1点为圆心,直角三角形的最大边为半径画弧,交数轴正半轴于点A,那么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

(3)如图3,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若把阴影部分剪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新正方形的边长是 ________.

【答案】(1)5;;

(2)

(3)

【解析】【解答】解:(1)5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后,面积不变,所以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5×1×1=5,边长= ,

(2)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然后根据线段和差关系求出A点表示的数是

,(3)根据图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即为6,所以拼成的新正方形的面积是6,则新正方形的边长= .

【分析】(1)剪拼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总面积不会变化,从而得出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即可算出其边长;

(2)直角三角形的最大的边就是斜边,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算出其斜边的长度是,根据同圆的半径相等得出表示-1的点到A点的距离是,利用线段的和差得OA=-1,从而得出A点所表示的数;

(3)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算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剪拼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总面积不会变化,从而得出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即可算出其边长。

2.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AB表示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C是AB的中点,且a、b满足|a+3|+(b+3a)2=0.

(1)求点C表示的数;

(2)点P从A点以3个单位每秒向右运动,点Q同时从B点以2个单位每秒向左运动,若AP+BQ=2PQ,求时间t;

(3)若点P从A向右运动,点M为AP中点,在P点到达点B之前:① 的值不变;②2BM﹣BP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正确,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

【答案】(1)解:∵|a+3|+(b+3a)2=0,

∴a+3=0,b+3a=0,解得a=﹣3,b=9,

∴=3,

∴点C表示的数是3

(2)解:∵AB=9-(-3)=12,点P从A点以3个单位每秒向右运动,点Q同时从B点以2个单位每秒向左运动,

∴AP=3t,BQ=2t,PQ=12﹣5t.

∵AP+BQ=2PQ,

∴3t+2t=24﹣10t,解得t=;

还有一种情况,当P运动到Q的左边时,PQ=5t﹣12,方程变为2t+3t=2(5t﹣12),求

得t=

(3)解:∵PA+PB=AB为定值,PC先变小后变大,

∴的值是变化的,

∴①错误,②正确;

∵BM=PB+,

∴2BM=2PB+AP,

∴2BM﹣BP=PB+AP=AB=12

【解析】【分析】(1)根据非负数之和为,则每一个数都是0,建立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b的值,再根据点C是AB的中点,因此点C表示的数为

,列式计算可求出点C表示的数。

(2)由点A、B表示的数,求出AB,再根据点P、Q的运动速度及运动方向,分别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出AP、BQ、PQ的长,然后根据AP+BQ=2PQ,建立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即可;当P运动到Q的左边时,可得出PQ=5t﹣12,根据AP+BQ=2PQ,建立关于t的方程求解即可。

3.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求线段MN的长度;

(2)根据第(1)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BC=a,其他条件不变,求MN的长度;(3)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答案】(1)解:∵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CM= AC=5厘米,CN= BC=3厘米,

∴MN=CM+CN=8厘米;

(2)解:∵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CM= AC,CN= BC,

∴MN=CM+CN= AC+ BC= a;

(3)解:①当0<t≤5时,C是线段PQ的中点,得

10﹣2t=6﹣t,解得t=4;

②当5<t≤ 时,P为线段CQ的中点,2t﹣10=16﹣3t,解得t= ;

③当<t≤6时,Q为线段PC的中点,6﹣t=3t﹣16,解得t= ;

④当6<t≤8时,C为线段PQ的中点,2t﹣10=t﹣6,解得t=4(舍),

综上所述:t=4或或 .

【解析】【分析】(1)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出CM,CN的长,进而根据MN=CM+CN即可算出答案;

(2)方法同(1);

(3)分类讨论:①当0<t≤5时,C是线段PQ的中点;②当5<t≤ 时,P为线段CQ

的中点;③当<t≤6时,Q为线段PC的中点;④当6<t≤8时,C为线段PQ的中点;分别根据线段中点将线段分成的两条线段相等,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4.如图,已知∠AOB=α°,∠COD在∠AOB内部且∠COD=β°.

(1)①若α,β满足|α-2β|+(β-60)2=0,则①α=________;

②试通过计算说明∠AOD与∠COB有何特殊关系________;

(2)在(1)的条件下,如果作OE平分∠BOC,请求出∠AOC与∠DOE的数量关系;

(3)若α°,β°互补,作∠AOC,∠DOB的平分线OM,ON,试判断OM与ON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120°;解:∵∠AOB=α°=120°,∠COD=β°=60°,

∴∠AOD=∠AOB-∠DOB=120°-∠DOB,∠COB=∠COB+∠DOB=60°+∠DOB,∴∠AOD+∠COB=180°,即∠AOD与∠COB互补

(2)解:设∠AOC=θ,则∠BOC=120°-θ.

∵OE平分∠BOC,∴∠COE= ∠BOC= (120°-θ)=60°- θ,

∴∠DOE=∠COD-∠COE=60°-60°+ θ= θ= ∠AOC;

(3)解:OM⊥ON.理由如下:

∵OM,ON分别平分∠AOC,∠DOB,

∴∠COM= ∠A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