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5)

合集下载

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知识要点

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知识要点

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知识要点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项目重点分析1、项目分析是指:一组分析被试对测验项目的反应的统计方法,而广义的项目分析则还包括内容效度分析和项目编写的分析。

2、最简便的难度指标通过率:所谓通过率就是在回答某个项目的样本中,正确回答该项目的人数的百分比。

3、项目难度与测验难度的确定:(1)对题目难度来说,如果项目过难或过易,就会造成被试基本上都答错或基本上都答对了,也就是P值接近0或1,这样也就不能区分被试能力的差异。

大体而言,项目难度为.50时最理想,此时项目具有最大鉴别力。

(2)在实际操作时,一般只需使项目的平均难度接近.50而各个项目的难度在.50±.20之间变化。

如果测验是用于选拔或诊断,则最好多选一些难度与录取线接近的项目。

在项目选择上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当项目形式是选择题时,要考虑到让P值大于概率水平,否则项目是无效的。

4、鉴别力分析的设想基础:如果单个项目与测验测的是同11、一特性,那么我们可以预期在测验上得高分的人正确回答这一问题的概率大,而在测验上得低分的人正确回答这一问题的概率低。

鉴别力分析就是在这一设想的基础上进行的。

项目的鉴别力就是其对于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5、鉴别力分析的一般方法:鉴别力指数、项目-总分相关、项目间相关。

336260 376、鉴别力指数是:运用极端组计算项目鉴别力的一种简单方法。

公式为:D = PH-PL是高分组在项目上的通过率,而是低分组在项目上的通过率。

当D<.19是,项目差,必须淘汰;但D在.20 ~ .29之间时,项目尚可,但必须修改;当D在.30 ~ .39之间时,项目良好,但还是最好稍做修改;而当D.>40时,项目完全可以被接受,但一般测验,D>.30项目就可以接受了。

7、项目总分相关是:被试在项目上的得分与其总测验分的简单相关。

8、难度水平与鉴别力:难度水平直接限制了一个项目的鉴别力。

如果当P值接近.50,项目最可能具有高的鉴别力。

2022考研312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声音的心理特性

2022考研312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声音的心理特性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声音的心理特性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振幅是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

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就是纯音。

复合音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的。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响、音调和音色。

(1)音响①音响的强度和单位响度:又称声强、音量或者声压级,它主要反映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声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其单位是宋(sone),一个宋为 40 分贝时所听到的1000Hz 的音调的响度。

声音持续时间越短,阈限值就越高;声音持续时间越长,阈限值就越低。

②等响曲线等响曲线:响度水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单位phon,方)连成的曲线。

在该曲线上,横坐标为各纯音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水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水平。

下方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方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无法接受。

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一些特点:a. 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高,响度级也相应增加;b. 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一个因素;c. 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

(2)音调音调又叫音高,音高主要受声音的频率、声音的声压级、声音的持续作用时间、年龄发展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音高单位为Mel。

响度级为40Phon、频率为1000Hz的纯音音高被定为1000Mel。

可以采用二分或多分法在可听的范围内把音高从低到高地分成等级制作音高量表。

音高随着声音频率有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音高量表表示。

根据个体对不同频率声音的主观强度感受的测量,可以绘制出听觉的等高曲线。

等高曲线是反应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关系的曲线。

(3)音色: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决定。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第3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3.1 本章要点1.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2.如何公正对待实验动物3.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4.论文写作与发表应注意的问题由于心理学实验的对象一般是人或动物,因此,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实验者首先应该考虑伦理道德问题。

在这里,伦理道德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含义是对实验对象——人或动物的公正对待;第二方面含义是研究者应具备和遵守科学道德。

3.2 复习笔记一、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一)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1.关于实验参与者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和公正。

2.实验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实验参与者出于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主动、自愿地参加研究者的实验时,实验者与参与者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得出的结果更为真实可靠。

对于实验者来说,与参与者建立积极的关系对实验的实施是非常有帮助的。

3.实验者对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1)如果出现如下情况,实验者应该在实验室等候实验参与者,并向他们做出解释或做出合理的安排。

①实验者忘记预约了实验参与者做实验;②仪器故障或其他原因推迟或取消实验;③实验时间安排的变更;④知情同意;⑤退出实验自由;⑥免遭伤害的保护,消除有害后果。

(2)尊重实验参与者的时间。

(3)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4)以礼对待实验参与者。

(5)保护个人隐私。

(6)营造一个轻松的实验环境和氛围。

因此,在一般的心理学实验中,在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应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至最低限度。

4.发放实验通知应注意的问题(1)通知内容①通知应该以书面形式发放,措辞简单且容易理解;②通知应告知实验参与者实验的意义;如果中途退出实验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影响他们自愿参加的实验因素(如冒险尝试、身体不舒适、缺乏自信心、其他不利因素等)以及实验参与者希望了解的其他方面的问题;③当实验者与其同事实施实验时,实验者应尽可能避免实验参与者因种种原因退出实验或发生其他的意外情况;④如果实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某一门科学的学分,实验者应该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学分还是以其他的形式获得回报;⑤如果有的参与者因为一些合理的原因不能参加实验,实验者应该对实验参与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征求参与者、介绍人或组织人的同意。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1.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也被称为组间设计、完全随机设计、独立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也被称为组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相关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2.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或被试组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相关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内设计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

3.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或选择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例如,研究者想知道身高对智商是否有影响,这里的身高就是自变量。

4.因变量是指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的变化,也称依从变量或反应变量。

5.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若额外变量没能得到控制,则可能与自变量一同引发因变量的变化,最终难以确定哪个才是真正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即引起自变量混淆。

6.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由布里奇曼提出的,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义。

例如,在某项动物实验中,把“饥饿程度”定义为禁食20小时之后的食物摄入量。

7.实验者效应在实验中,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主试出现这种情况的现象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常见的实验者效应主要指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8.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试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充分和广泛。

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这时虽然可以设立控制组,但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背景条件不能保证一定相同。

9.交互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

10.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含义和检验方法两因素交互作用,即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即因素和因素的结合,而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即不管其中一个因素处于咖种水平,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均值间的差异都保持一致,则不会产生交互作用。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5)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5)

单盲(single blind):亦称“单盲实验”。

在心理实验中,为避免被试对实验内容或分组的了解而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有主试知道实验的内容或分组情况,而对被试进行保密的实验处理方法。

双盲(double blind):亦称“双盲实验”。

在心理实验中,为避免因主试和被试了解实验内容和目的后产生反应偏差对实验结果产生的额外影响,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的实验处理方法。

双盲实验的优点是主试不清楚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控制组,消除了使实验组与控制组产生明显区别的因素,避免了实验者效应的发生;缺点是主试丧失在实验中收集更多的有用信息的机会。

变量(variable):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包括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变量(experimental variable):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统称。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既要满足检验实验假设所作的推论的任务要求,又要尽量达到客观、可控:(1)自变量必须能够被操纵,如,人们对文字、图片、无意义字符等材料的记忆任务能很容易地区分,因此记忆材料的性质就是一个很好的自变量;(2)因变量必须能被客观地测量。

如,记忆保持量能够被精确地测量把握,因此是一个很好的因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亦称“刺激变量”。

与“因变量”相对。

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的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确定一个或多个客观明确的、可控的、可操纵的并能够引起因变量的变化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并将之区分不同的处理水平,通过考察自变量不同处理水平下因变量的变化检验实验假设。

根据自变量的来源,自变量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等。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亦称“反应变量”。

与“自变量”相对。

实验者要观察或记录的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的因素现象和结果。

是检验被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之效果的实验指标。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资料-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资料-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常用心理实验技术★考点:2011-38, 2015-72一、眼动技术眼动技术就是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以便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注视时间和次数、眼跳距离、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的一种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摄像技术、红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极大地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国际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现代眼动仪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系统,即光学系统、瞳孔中心坐标提取系统、视景与睫孔坐标迭加系统以及图像与数据的记录分析系统。

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看,利用眼动仪进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轨迹图、眼动时间、眼跳方向的平均速度、时间和距离(或称幅度)、瞳孔大小(面积或直径,单位像素)和眨眼。

眼动的时空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眼动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即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客体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建立在注意的基础上,与识别、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心理活动有关,反映了认知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活动的“窗口”。

经典的成分包括、N1、P2、N2、F3 (P300),其中、N1、P2为的外源性(生理性)成分,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N2、P3为的内源性(心理性)成分,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与被试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有关。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特定变量的控制、对被试者的操作或测量以及对结果的统计分析,从而推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现象的性质。

心理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心理学理论,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学实验的含义:1.验证理论:心理学实验是用来验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判断理论是否得到支持,进一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揭示规律:心理学实验通过对特定变量的控制和操作,可以揭示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实验结果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从而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依据。

3.探索机制:心理学实验可以帮助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机制。

通过对变量的操作和测量,可以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和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形式:1.实验变量:心理学实验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实验变量,这些变量是被试者操作或测量的因素。

实验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有意操作的变量,用来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因变量是研究者希望了解的心理现象或行为,是实验结果的表现。

2.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学实验中通常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自变量的操作或干预,而对照组则不接受相应的操作或干预。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评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3.随机分组: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心理学实验中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被试者通过随机方法被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降低实验结果由被试者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影响。

4.控制变量:为了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心理学实验中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通过对其他变量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心理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

5.统计分析:心理学实验的结果通常需要通过统计分析来评估实验假设的可靠性和推断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目录一、考研大纲………………………………………………二、过滤器模型及双耳分听实验…………………………三、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四、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五、特征整合论及其实验(补充)………………………六、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七、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八、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1、过滤器理论1.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实验1.1.1 理论观点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由于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又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1.1.1.1模型图示1.1.2实验1.1.2.1.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实验过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 4,9,3;左耳呈现6,2,7。

呈现速度:每秒2个数字,要求被试回忆再现。

被试反应: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回忆:(1) 以左右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

(2)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按顺序成对的再现,如46,92,37。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的准确率为20%。

Broadbent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所以,以左右耳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在两耳之间转换一次,再现的效果好。

而以双耳同时成对的方式再现,双耳之间至少需要3次转换。

由于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再现效果差。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实验及实验设计ppt课件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实验及实验设计ppt课件
方差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分析实验因素对结果 的影响。
回归分析
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并 检验其显著性。
24
结果解释与报告撰写
2024/1/30
结果解释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和讨论,验证假设并得 出结论。
结果可视化
通过图表等形式将结果呈现出来,提高结果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
系。
复杂实验设计
复杂实验设计是指包含 多个自变量、多个因变 量以及多个实验处理组 的实验设计,需要采用 更复杂的统计方法来分
析实验结果。
2024/1/30
10
03
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2024/1/30
11
观察法
01
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 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不加以任何 干预。
参与观察法
听觉感知实验
例如,探究不同音高、响度、音色对听觉辨 别和记忆的影响。
2024/1/30
触觉感知实验
例如,考察不同材质、温度、压力对触觉感 受和认知的影响。
17
记忆实验设计
瞬时记忆实验
如数字广度测试,研究短时间内对信息的保持能 力。
短时记忆实验
如词汇记忆任务,探究信息在短时间内的存储和 加工过程。
长时记忆实验
实验设计目的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 手段,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察和测 量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研究假设 ,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024/1/30
8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在被试的选择、分组以及实验顺序等方面采用
随机方法,以消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知觉

实验心理学知觉

设计实验程序
设计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实验时间等。
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设计,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过程
按照实验程序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操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和数据 。
实验结果分析
统计分析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社会交往
通过知觉,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意图和动机,促进有效的社会交往 和沟通。
02
知觉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
在开始实验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
选择合适的被试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被试,确 保被试的代表性的水平。
05
知觉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知觉
人工智能在知觉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拟 人类的知觉过程,以揭示知觉的内在机制。
人工智能对知觉研究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知觉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以 实现更准确的模拟。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对人类知觉 的误解。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对知觉的影响,认为这些 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的识别和理解。
04
知觉的应用
教育领域
知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估上。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觉过程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同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觉偏差,以确保评估 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广告语言的选择和编排也需要考虑消费者的知觉特点。通过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广告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并让消 费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资料-实验研究的效度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资料-实验研究的效度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第五节实验研究的效度一、内部效度★考点:2009-34, 2010-721. 概念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只有经过认真细致的变量选择和准确周密的研究设计,才可能获得研究的内部效度。

可见,要取得良好的内部效度,首先,要正确地选择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这样才有可能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可靠的陈述;其次,要有周密的实验或研究设计,即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消除或控制可能影响内部效度的各种因素,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 影响因素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有:①历史,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②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指在实验过程中随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

③被试的选择和分配,指由于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选择被试和分配被试,造成有偏性。

④测验,指前测可能会对后面的实验处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⑤被试的亡失,指被试中途退出实验或中途死亡。

⑥统计回归,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的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⑦仪器的使用,指使用仪器不当或仪器失灵、测验材料出现问题或主试身心发生变化。

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指以上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特别是选择和成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最常出现的。

二、外部效度★考点:2013-431. 概念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的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或可推广性。

一般而言,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7.1 复习笔记一、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历史渊源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1)格式塔心理学: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2)吉布森(Gibson,1950,1966,1979):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2.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3.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也称材料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二)直接知觉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要点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的研究是吉布森和沃尔克(Gibson和Walk,1960)的视崖实验。

1.实验背景视崖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深度知觉,这是知觉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1)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2)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是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

(3)实验操作:将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并要求他们的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和浅的一端召唤他们,观察他们是否会跟着母亲的召唤,向“视崖”或“浅滩”爬去。

实验心理学 第5章 反应时法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5章 反应时法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八章反应时法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现代心理学家在总结反应时研究的这段历史时,把自1850年赫尔姆霍兹的研究至1969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称之唐德斯反应时ABC 时 期。

这是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方法学的核心是减数法。

反应时研究的第二阶段:(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①1969年心理学家斯随白格在相减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加因素法,反应时研究便进入了第二阶段,开始了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

极大推 动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相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

②汉米尔顿和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即"开窗"实验。

反应时新法的发展为心理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并促进了对 内在心理加工的探索。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的序列反应时和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均以反应时为指标,为原本无法完全解释的与时间顺序有关的学习现 象的研究以及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反应时实验的种类[反应时间研究的基本问题]口2J ][反应时包含的三个阶段] 心理学家根据刺激与反应的复杂程度不同,给三种基本的反应时进行了命名,即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相应地,反应 时实验也分为简单反应时实验、辨别反应时实验和选择反应时实验。

(1)简单反应时间[一级][简单反应时实验]简单反应时间的定义:简单反应时间是指给被试呈现某种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做单一的反应,这种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 是反应时。

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简单反应的时间是比较短的。

在简单反应 时实验中,视觉和听觉的简单反应时是最常见的。

简单反应时的规律:触觉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联合刺激比单一刺激的反 应时更短。

(2)选择反应时间[一级“选择反应时实验]选择反应时的定义:又称复杂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知识点效度

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知识点效度

心理学考研心理测量知识点:效度1、效度是指:测验能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

这一定义包含着两层含义: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度和真实性是多少?2、效度的公式为:rxy = SV2/SX2它是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分数方差与总方差的比率。

其中rxy是常用的效度表示法;SV2是“有关的真实方差”,也就是由测验所要测量的心理变量引起的方差,也叫有效方差;SX2是总方差。

3、信度和效度的差别是:两者所涉及的误差不同:信度仅考虑偶然的随机误差占测验总变异的比例,效度则还包括与测验无关的但稳定的测量误差。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2)效度是受信度制约的。

4、效度的性质:效度的真实含义是指测验结果的效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准确程度。

(1)效度具有相对性。

(2)效度具有连续性。

测验的有效性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3)效度也不是直接就可以测量到的,它是从已有的证据推理而来的。

5、效度的种类:内容效度、构思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6、效标关联效度是指:测验总分数与外在标20、准(效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反映的是用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的表现如何的有效性程度。

由于外在标准成了考察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因此简称为效标。

7、阿斯丁把效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理论描述水平的“观念效标”,二是操作定义水平的“效标测量”。

(1)观念效标是效标的理论定义,效标测量是效标的操作定义,效标测量必须能真正反映观念效标。

(2)效标测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客观性。

为此因做到:1避免偏见影响效标测量,特别是以等级评定为效标4测量时,评分者的主观偏见会有很大影响。

2防止效标污染,即指个人的效标因评定者知道个体的测验分数(也叫预测源分数)而受到影响。

8、常用的效标:学业成就、临床诊断、实际工作表现、特殊训练成绩、效标团体比较、先前有效的测验、等级评定。

9、同时效度:它的效标资料是和测验分数差不多同时搜集的。

一般情况下,它可以代替预测效度。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4~5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4~5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反应时第一节反应时的研究历史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记录天体事件的时间和位置。

他们当时的计时方法是“眼耳法”,即在天文望远镜的附近有一个闹钟每秒均发出滴答声,从而可使观察者以0.1秒的近似值记下天体通过目镜中那条铜线的时间。

1796年,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基林(Maskelyne)在观察星辰经过望远镜中的铜线时,多次发现其助手金尼布克(Kinnebrook)比他自己观察的时间慢约半秒钟,台长认为这是重大的错误,因而辞退了助手。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W.Bessel)得知此事后,猜想金尼布克及其老板所记录到的天体经过时间的差异或许不是因助手的无能所致,而可能是他们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

贝塞尔因此比较了自己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的通过时间,也发现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Argelander)共同观察七颗星时,两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

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

公式表示为:B-A=1.233(秒)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

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在人差方程提出27年后,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他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米/秒)。

其后,他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米/秒。

根据神经传导的大致速度,他认为神经传导所占据的时间是很短的,而整个反应时却比较长且变动很大。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1818—1889),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5)第五章视觉和听觉视觉人认识外在世界信息的80%都是通过视觉提供的视觉巧夺现象Schiffman一、眼睛视网膜上有两类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密集在小于1mm处的中央凹上,对光的感受性不高,但可以辨别物体的细节,与中间层神经细胞一一对应;杆体细胞:分布在中央凹周围,对光的感受性高,但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与中间层神经细胞是多对一的关系。

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视网膜某一特定区域在受到光的刺激时能够引起视觉系统较高水平上某一神经纤维或单一神经细胞的电反应,那么这一区域便是该神经纤维或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感受野的实验研究:对同心圆敏感对朝向敏感对运动方向敏感特征察觉器是否存在?特征察觉器是指只觉察某一刺激特征的独特皮层细胞。

视觉的感受性1、适宜刺激整个电磁光谱的约1/70400纳米到700纳米2、明视觉与暗视觉3、光谱感受性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感受性不同(555纳米黄绿光、507纳米蓝绿光)可见光谱二、视觉研究的基本实验(一)视觉适应的研究1、暗适应(darkadaptation):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锥体细胞的暗适应:约5分钟基本完成;杆体细胞的暗适应:7分钟后出现,约20分钟基本完成。

2、明适应(亮适应,lightadaptation)人眼从暗处到亮处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布兰查德(Blanchard,1931)用阈限法揭示:杆体细胞在极端黑暗转入极亮的条件下,其感受性下降100万倍。

赖特(1934)发现中央凹的明适应过程很快,它暴露在光线中一分钟后几乎完成。

(二)视敏度(visualacuity)的研究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1V(视敏度)=—————α(视角)Aα=—————×57.3D其中,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医学界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1分视角的网膜映像越为0.004毫米,接近单个视锥细胞的直径(直径7.5毫米,开口1.5毫米,距离5米)医学认为1.0是视敏度为正常,有的国家规定,0.05的视敏度为“法定盲人”影响视敏度的若干因素:物体的大小、距离、亮度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视网膜不同部位,中央凹视敏度最大视适应、练习闪光盲会降低视敏度(在明适应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敏度)(三)临界闪烁频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的频率。

临界闪烁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不同人的CFF差异相当大,一般为30—55赫测定方法:转盘闪烁方法三、颜色视觉颜色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色觉是眼睛的基本功能(一)颜色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体的颜色彩色和非彩色(2)颜色的三个特性:明度色调饱和度如果两个颜色的三个特征相同,在视觉上总是产生同样的色感觉。

明度是彩色和非彩色所共有的属性,它是指作用于物体的光线的反射系数,它同光能的强度密切有关。

强度越大,反射系数越大,颜色就越亮,最后成白色;反之,强度越小,反射系数越小,颜色就越暗,最后成黑色。

色调和饱和度是彩色独有的特征。

色调是由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中什么波长占优势所决定的。

饱和度是色调的表现程度,它是指同一色调的两种颜色,哪一种含颜色较多或较少,它决定于物体所发射出来的光线中规定其色调的波长占多少优势。

(3)颜色的混合颜色混合涉及两大法则,一是满足色光混合的加色法,二是符合颜色混合的减色法。

导致这两种混合方向相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材料的物理属性不同。

光混合加色法(原色为红、绿、蓝)红色+绿色=黄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绿色=青色红色+蓝色+绿色=白色颜色混合减色法(原色为黄、青、紫)它与色光混合不一样。

例如黄色颜料是从入射的白光中吸收蓝光而反射红光及绿光,而这两种光合在一起引起黄色的感觉。

减色法的三原色是黄、青、紫,它们是加色法三原色的补色。

青色=白色-红色黄色=白色-蓝色紫色=白色-绿色黄色+紫色=白色-蓝色-绿色=红色紫色+青色=白色-绿色-红色=蓝色黄色+青色=白色-蓝色-红色=绿色相加混合后产生的颜色明度增加相减混合中混合出的颜色明度减小补色律:补色律是指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居间律:居间律是指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颜色产生介于这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色。

代替律:代替律是一条很主要的定律,混合色不随被混合的颜色的光谱成分而转移。

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相同的颜色可以彼此相互代替。

(二)眼睛的色觉现象1、颜色对比是两种不同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或者相继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颜色视觉所发生的变化。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2、颜色适应在颜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对该颜色的感受性的变化。

麦克勒(Mecollough,1965)的实验色适应与图形方位的结合3、颜色常性人眼对颜色的感知,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仍能保持相对不变。

(三)颜色理论三色理论: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是长、中、短波的感受器,分别对红、绿、蓝三种色光敏感。

四色理论(对立机制理论):神经细胞运用三个相反机制对颜色进行加工,三种机制分别为蓝-黄、绿-红、白-黑机制。

听觉一、听觉的产生及声音特征听觉是个体对声波物理特征的反应。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即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机械波。

声波是弹性媒质中物体震动所激起的纵波。

当纵波通过空气震动到达我们耳内时,就产生听觉。

视觉和听觉的类同之处听觉刺激声波和视觉刺激电磁波都有三个主要特征,与此相应听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具体见下表。

(一)声波频率和音高频率是物理量,指声波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音高是心理量,指人对声波频率产生的主观感觉,单位为mel,确定1000mel的音高是频率为1000Hz、声强为40db的声音刺激所产生的主观感觉。

(二)声波振幅和响度振幅是指声波振动的幅度,声源的振幅确定于外界施加的力,其测量方法是对声波的压力的测量,它可用声压、声压级、声强、声强级、声功率级来衡量。

声波造成的压力变化用分贝dB量来测量。

响度是声波振幅的一种主观属性,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响度是与声波振幅这个物理量相对应的心理量。

测量声音响度的的国际标准单位是sone,1sone为40dB时所听到的1000赫的音调的响度。

人耳所感受到的响度大小,首先依声音的强度为转移,与声音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其次,不同频率的声音,若在我们主观感觉上听起来一样响,它们所要求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三)声波混合和音色声波混合是指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纯音相混合,按组成它的各纯音频率之间的不同关系可分为乐音和噪音,表现出不同的音色。

乐音具有周期性的振动,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噪音具有非周期性的特征,噪音不仅使人感到厌烦,而且还会引起听觉功能的障碍。

二、听觉量表1、音高量表横坐标表示频率,纵坐标表示相应的音高,显示了音高随频率而改变的函数关系。

制定方法:二分法和多分法指定:40分贝的1000赫兹纯音的音高为1000mel二分法是让被试者将一可变纯音的音高调到标准音高的一半,求得相应的频率。

按照二分法计算,被判断是参照音高减半的乐音为500mels时,与其相应的频率约558赫,被判断是参照音高加倍的乐音为2000mels时与其相应的频率约2100赫,以此推测,便可求得整个可听范围的音高量表。

多分法(这里以四分法为例)是给被试者一个高频声S1和一个低频声S5,让他在两者之间调出三个音,使各个相邻两音的音高距离相等,即S1-S2=S2-S3=S3-S4=S4-S5,而求得各点相应的频率值。

以上两种方法所制成的量表基本相同。

2、响度量表横坐标表示声强,纵坐标表示相应的响度,显示了响度随声强而改变的函数关系。

制定方法:二分法、多分法。

指定:40分贝的1000赫兹纯音的响度为1sone。

二分法让被试调节一个可变音,直至其响度等于两个连续音响度的中间值。

例如,如果相邻两响度值代号为2和4,则调节后的变量值代号应为3。

多分法这个方法在建立音高量表时已经用过。

被试按要求来调一个可变音的物理强度,直至它听起来与标准音响度的几分之一相当。

这样的过程持续进行,使连续的响度值分为许多段,直至主试获得足够的数据来建立主观响度量表为止。

3.等响曲线等响曲线是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

如前所述,频率不同的声音响度,不能单纯地用声强级大小来衡量声音的响度。

例如对两个频率为1000赫和100赫的声音,声压级虽然都是40分贝,但响度感觉却大不相同,1000赫声音要比100赫的声音响得多。

要使两者响度一样,就要把100赫声音的声强级增加11个分贝。

因此需要确定一种响度级来量度各频率声音响度的大小。

对于响度级的研究可采用间接对比的方法进行。

先选定一定强度的1000赫纯音作为标准刺激,用频率的声音为比较刺激,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强度,直至和标准纯音响度感觉相等,于是得出如下图所示的一组曲线,图中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感觉是相等的,所以称为等响曲线,这个等响曲线具体表明了响度级的特征。

4、等高线等高线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之间的关系。

等高线也可以通过调整法来取得,传统实验采用可连续变换强度的、150-12000赫兹之间的11个频率的声音,使两个频率交替呈现,让被试调节其中一个声音的强度,使两音的音高相等。

三、听觉基本实验(一)听觉掩蔽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因受到另iexcl;ordf;个声音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声音的掩蔽现象。

一个可听声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前者必须增加强度才能重新听到。

这种阈限强度增加的过程和强度增加的量就叫声音的掩蔽效应。

要听的声音叫做被掩蔽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叫掩蔽音。

假定对声音A的阈值为10dB,由于声音B的影响使A的阈值提高到25dB.即阈值提高15dB。

iexcl;ordf;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声音的出现而提高,这种现象就是听觉掩蔽。

这里B 称为掩蔽声,A称为被掩蔽声,25dB称为掩蔽阈限,15dB称为掩蔽量。

(1)纯音掩蔽纯音掩蔽,是以某个定额频率的纯音来掩蔽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再来观察后者阈值提高的情况。

佛莱奇尔(Fletcher,1953)的实验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而且掩蔽音越强,它的影响范围也越大,能掩蔽更多种频率的声音。

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影响最大。

低频对高频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2)噪音掩蔽在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噪音的掩蔽作用。

下图是一种白噪声对纯音掩蔽的实验结果。

白噪音对纯音掩蔽实验的结果显示:掩蔽声增加10分贝,掩蔽阈也增加10分贝左右,低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差异较大。

高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相差不大。

(二)空间听觉定位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