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
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发展和僵人民的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作为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在党的号召下,祖国大地普现农村建设新景象,农村发展新蓝图。与此同时,随着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体的“三农”问题的有效建设和发展。中国正在迈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路上豪迈向前。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问题的逐步积累,中国的“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党中央积极主动地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取消农业税,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来解决,缓和这些矛盾。但是,这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供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总体来说,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一.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依据中国有限的土地,最多只需要一亿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劳动力为5.5亿,依城镇最多吸纳1.2亿计,仍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而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市场所能提供的劳动机会来看,至少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后,中国还仍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农村劳动力无法消化的劳动力,只能向城镇转移,这一部分劳动力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这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镇规划建设滞后,对农村的辐射劳动力不强尽管在199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连续十年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但是这些骄人的业绩背后,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即使今后的15年仍然继续保持这样的速度增长,城镇化水平继续大步前进,留在农村的仍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不发达。农村产业薄弱化,经济结构单一化正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瓶颈。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薄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认为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国家进一步制定出台了农村医疗保险项目,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但是旧式的“小病不治,大病不敢治”的理念还扎根在农民内心深处。有的家庭更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少贫困家庭子女考上中专、大学而无钱上学,引起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不高的恶性循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显然未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农村劳动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仍然单一贫乏。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金融危机大爆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远超过城镇居民。2008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破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近五年来,农民的收入虽然增长很快,5年人均累计2000多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的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最高,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包含有很多原因,最主要就是农产品价格偏低,以及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虽然比上一年扩大478万,增长3.6%,但增长速度比前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在国家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
五.农民民主意识薄弱,乡镇机构人员过多,职能重叠错位,农民的法制意识薄弱农村居民委员会是农民维护自身利益,实现农村群众自我管理的重要政治渠道。而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中,有很大一部分村委会并为行使其应尽的职责,不少村委会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未起到带领群众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为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职尽责。与之相对应,农民自身对人民民主并未有过深刻理解,并未认识到自己履行各项民主权利如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的对保障自身合法利益的重要性。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凸显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促进农民保收增收的措施,如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等等。如今的中国大地正在经历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热潮中,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一名来自农村的普通一员,我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 1) 各个击破原则。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区域来研究, 而不是统一研究, 最后以达到全局胜利的结果。该研究需要充分发挥地方部门的积极性, 但省级或者地域内部差距较大的地级党委、行政部门更多的还是政策宣传与指导, 切勿统一部署任务。
( 2) 就近原则。农民应就近学习, 学习身边的, 不要一开始就学习远方的、优秀的。可供农民学习的对象一定要近,所选择的区域应该是学习者和被学习者共同在这一相对不大的区域, 并且这一区域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差别很小。
( 3) 市场规律原则。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有些富裕的家庭是因为特色才富裕, 若很多人都盲目跟从的话反而会造成集体贫穷。
( 4) 突破模式原则。一般情况下, 不需在当地富裕家庭中总结出什么发展模式来, 在中国农村更多的并没有什么发展模式, 人为地确定一个模式来学习, 反而会受到模式的种种束缚, 使农村经济单一、缺乏活力。
( 5) 循序渐进原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2 1 世纪头2 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 2 1 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农民学习需要做到贫穷先向中等学习再向富裕学习这一过程, 党政机关对此要加以引导, 并且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重点在发展。在党和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先进工业对农业的强大反哺,奋战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必将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