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过无痕 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

合集下载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观摩省优质课随想10月25日我有幸在宁阳二小参加了我市省优质课展示活动,收获颇多。

置身于课堂教学中,我深深地被三位老师精妙的语言、精巧的构思设计、巧妙的点拔所打动。

张老师在习作教学中的方法引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激活了学生的材料库,放飞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思维天地进行习作。

孙老师的《少年闰土》,让我们宛若坐在小舟中顺流而下,没有惊涛骇浪,却在知识的涓涓细流中完成了整堂课的旅行。

徐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个眼神都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

特别是全国小语理事会刘旭老师对几位名师执教的课进行了画龙点睛的点评,让我们受益匪浅。

其中,徐杰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根据自己听课的内容和平时上课的感悟,深切感觉到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实现心灵和心灵的对话,智慧和智慧的碰撞,才能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听课时,总有两个词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徐老师以自己的课堂,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润物无声,什么是教育无痕。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知不觉让学生学会了识字阅读,学会了感悟,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能力。

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更是高效的课堂。

具体来说:1、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徐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同学们真会学习!”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正面鼓励了学习态度,这样孩子会乐于接受,课上表现越来越好。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奢望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能准确、全面,甚至有创新,但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指出错在哪里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如: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一位学生读错了,徐老师用鼓励的语言耐心指导,她用关切的眼神鼓励学生表达,使学生的心与她走得更近,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作文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作文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作文教学中的点滴感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点滴的感悟。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作文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教师角度首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作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有一颗爱心和耐心。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强调知识点灌输,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让学生自由组合、开放式的作文主题;通过动画、漫画等方式展现作文中的情感和细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也感受到乐趣。

另外,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作文教学方案,还要注意调查学生在作文中的需求和关注点,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为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做好准备。

学生角度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作为学习者,学生的态度、兴趣和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作文中,学生要注重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避免重复和泛泛而谈,提升作文的准确性和深度。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写作习惯。

规律的写作训练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每天写作练习,每周进行作文比赛,这也是一种锻炼潜力的途径。

此外,学生还应该加强写作和阅读之间的联系,多读好文章,学习他人写作的方法和经验,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应用。

教学内容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也非常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交互和合作,发挥小组作业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展现个人特长和创造力。

同时,作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保持与时代发展的同步。

在内容上,可以引入一些前沿话题,如科技、环保、人类关系等,让学生在写作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在形式上,可以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认同。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范文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范文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心得体会范文德育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嘈杂的声音,而是通过默默的付出和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

在我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润物无声的重要性。

首先,润物无声的德育力量可以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

有句话说得好,“言教不如身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教育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

只有我们自己身体力行,用行动来诠释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当我们在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时,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纪律的模范。

我们遵纪守法、守时守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纪律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润物无声的德育力量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所关注和模仿,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榜样。

我们不仅要讲究言辞的准确和方式的得当,更要注重细节的注意和行动的廉洁。

例如,在课堂上,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自我修养,端正言谈举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鼓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自身的表率,我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模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润物无声的德育力量可以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细节,但这些细节却往往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在一个平凡的放学时间,当学生们自己整理好课桌、收拾好教室后,我们可以适时地表扬他们的自觉整洁;在课堂上,当发现有学生互相帮助、乐于分享时,我们也可以表扬他们的同学间的友爱精神。

这样一点点的肯定和激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工作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用行动去诠释。

润物无声的德育力量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榜样,用心感受、观察身边的细微之处,我们就能够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点滴渗透 润物无声

点滴渗透  润物无声

点滴渗透润物无声—学“八荣八耻”有感常熟市王庄中心幼儿园倪建瑛现阶段,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大潮,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热切期盼的。

一直以来,社会上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思想、行为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蒙蔽了人们的心灵,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似乎有些混淆,使很多人都为社会风气的每况愈下而深感痛心。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就像春风雨露般及时,一扫人们心中的阴霾,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配合这一纲领,我们王庄中心小学也开展了全面的学习与宣传。

古语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确实,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如何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如何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在一日活动中,是我们必须用实践交付的答卷。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有了很深的感悟,那就是用“以身作则,点滴渗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荣辱教育,能非常有效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无法理解跟生活离得太远的事情,因此必须采用化大为小、以身作则、点滴渗透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以热爱祖国为荣”,那就要让他们懂得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以团结互助为荣,先学会分享和合作做起;在实际的工作中,我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备受呵护的小太阳,因而,无形中让很多孩子习惯了被人疼爱,认为被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从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竹娟、竹秀姐妹两个来自于外地,依靠爷爷种上一些蔬菜卖了才来上幼儿园,身上也因为无人清理而显得有异味,一些孩子都不愿意和她们交往、游戏,如何才能让大家接受她们,让她们不再感觉孤单而自卑呢?我决定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小朋友,平时经常和她们姐妹两个拉拉家常,帮她们整理衣衫,梳理头发,还从家里找出了女儿小时候的衣服送给她们,并通过讲故事、讨论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这以后,没人因为她们是外地孩子而歧视她们,她们也比较愉快地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中。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_教学心得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_教学心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国是一个诗词国度,诗人灿若星汉,诗词浩如烟海。

许多古诗词意境清新,富有哲理,语言生动,韵律优美,充满生活气息,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进行儿童语文和修养启蒙教育的重要题材。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小学生走进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韵,与古诗词更加亲近,夸越千年的鸿沟,跨越有限的课堂文化,在体味诗句韵律的同时,深受传统文明的熏陶感染。

如何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使这些小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阅读中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成为了我们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牵一“情”而动全“诗”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识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情感因素需要的教学。

但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多数教师较为重视诗句的疏通、诗句的积累和中心思想的概括,而对古诗特点较为忽视,特别是情感的丰富性。

多数教师忽视古诗乃作者情感抒发的产物,忘却诗人创作乃“情动而辞发”,虽然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多数古诗教学只是“雾里看花”,依然“涛声依旧”。

笔者认为可以以“情感”为线索组织教学,达到牵一“情”而动全“诗”的教学目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意思是作者因情动而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要想欣赏作品就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由表及里地把握诗词的意蕴,进而揣摩作者的情感。

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中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行动。

因此,让“情感进入课堂”是我们教学中不懈追求的极高的教与学的境界。

例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是一首意境优美而又充满无限凄凉的古诗。

古诗主要抒发作者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我们可以围绕此“情”展开教学,诗中一、二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渠县望溪乡第二中心小学陈玲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我更加认识到班级工作能否搞好,学生的成绩能否提高,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品格;播种品格,可以收获命运”。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的一句话。

我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辛勤地耕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学生身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关爱学生,全面关心他们的成绩,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我从来没有忘记这一点。

2012年下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当时那个班级由于原班主任身体原因经常请假,所以无论是班风、学习风气,还是纪律、班级管理等方面,都是全校最差的班级。

更不用说成绩。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赞同这种观点。

我的班上有位同学口头表达有困难,很难说出连贯的话,因此而感到自卑。

为了使他树立自信心,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我时时处处关心照顾他、鼓励他,有意引导同学们和他交谈。

在课堂上多叫他朗读,回答问题。

只要他不结巴,能连贯的读几句话,我立即号召大家鼓掌。

渐渐地,他举手发言了,课堂背诵、演讲都积极参与,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也不断上升,可他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

体育课上,他独自一个在操场旁认真地看同学们跑步、做游戏。

学校举行各种体育活动时,他一人呆在教室。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反思与教学经验总结世纪之交,人类发展已进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的变革,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应着眼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一、树立新的课程观,让学生有自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第一,优化常规课。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参与面、活动量、思维度,培养学生的小组讨论的习惯,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的习惯,善于归纳总结正确表述的习惯。

教师要把新授课上成问题课,即把每堂课,每篇课文设计成几个大问题。

然后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争论、查阅材料等方式作答,教师最后作结。

通过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的思维,学生各抒已见,冲破习惯思维的牢笼,使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在他们一身上得到培养,提高了语言素质。

第二,激活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成效。

本人备课时,不但备教材,更注重备学生,抓住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利用教材和课堂的有关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变换课文的导入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开始就兴趣盎然,使学生激情满怀地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或是改变教学模式,有的课以讲授为主,有的课以讨论研究为主,有的课以朗读欣赏为主,使教学富有生机,别开生面,使学生乐学、善学。

第三,拓展学生视野,提倡大语文观。

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之外延相等。

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

在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博览与积累。

首先,让学生每天读一篇佳作,收集其中词语佳句,并熟读成诵,做到“积累为宝”。

仓凛充实,学生下笔写作文时,文思就会汩汩流泻。

其次,我从每周语文课中,开辟出阅读鉴赏课,师生精选名家名篇,或诵读或去阅读。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开故事会、读书汇报会、辩论会、成语接龙等活动,持之以恒,学生素质当然飞跃提高,最后,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给书店或花店起名字等,把学习语文放到社会大舞台上进行,并让学生做生活中有心人,细心观察,处处留意,将这些作为日记的素材、演讲内容。

润物无声——研究感悟

润物无声——研究感悟

润物无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研究感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以课文内容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为目标,加强语文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在教学《春蚕》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养蚕的故事,初步理解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反映母亲养蚕辛苦的重点词句,特别是描写母亲神态的词语(微笑着,慈祥的脸,轻轻地说)反复朗读并通过质疑、讨论、体会,感悟课文思想内容。

正是有了学生的充分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较好理解,接着启发学生质疑课题,展开讨论,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课题用‚春蚕‛而不用‚养蚕‛的用意,作者是借‚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意,赞扬了母亲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至此,教学水到渠成,学生们定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引起情感共鸣,既而会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人格的升华和健康道德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二、在习作教学中进行渗透习作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我们利用习作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能使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

习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怀有美好的情感。

其次,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习作命题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心灵,使之有话可谈,使之情感喷发,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

我们可以在读写结合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丛中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习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在锻炼了习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美好情感渗透的目的。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在领导的重视下,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开展得如火如荼。

聆听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

通过讲课、听课、评课和讨论,我得到了很多收获和体会。

更是觉得受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一、精彩的课堂全新的感受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每一位教师能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这次“比教学”活动就是要返璞归真,还本原于教学,我听后也从中受益,令人耳目一新。

课堂中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和亲切和蔼的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闹场面充分展示出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张口就说,提笔就写”,真正成为我们课堂的主人。

在这几轮活动中我们不仅展示了自己,同时还欣赏了其他教师的讲课风采。

有被王老师的音乐课堂气氛感染过;有被杨老师的精炼过度语言逗乐过;有被语文周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震惊过;有被周老师的专业化美术语言叹服过……二、热情的参与积极的准备“课内比教学”活动已经激烈开展起来,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历练机会,我积极参与说课和讲课。

在准备期间,我深深感触到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一个活动这么简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

老师们都精心地准备,每一个人都很有压力,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的语文口语交际课是非常妙不可言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

尤其是本次的语文优质课竞赛,更让我感受到教学生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文”。

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轻松引领学生们走进文本,更要能带着学生满载而出我在其中也勤钻苦研、敬业乐业。

但也有极少数教师仍不能摆脱传统教法的束缚,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计算,去总结。

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因此听起来也肃然无味,教学效果不佳。

三、发扬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为了配合学校“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的开展,政教处提出大胆构想,将教学楼卫生间交由学生打扫,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另一方面,又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

试点工作从我班开始。

走进教室宣布完这一决定,教室里立刻炸了锅,与我之前预料的完全一样,甚至有几个女同学还用手捂住了鼻子,满脸的不情愿。

我拿起抹布要求大家同我一起走向卫生间,就在学生迟疑、面露难色、向后退缩时,我已经挽起衣袖在卫生间的墙壁上擦拭了起来,还没等我擦完二块墙砖,身后的身影一个接一个地都弯腰擦了起来……第一次的大扫除干净、彻底而且迅速,以后每一天的清扫再也没有一个学生表现出懈怠或不情愿。

反思我的教育行为,使我又一次地体会到了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如果我不是带头清理而是大声的讲道理,严厉地呵斥,或是硬性地派几名学生,效果会不会是这样的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来自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直接影响,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是教育者追求的育人的理想境界。

实际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无痕”教育。

它体现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表现于教师的一颦一笑之中。

镜头一:一片废纸在洁净的走廊里随着微风在飘摆,李老师弯腰随手捡起它,扔到教室后面的垃圾箱里;镜头二:王老师正在上课,一学生突然呕吐,难闻的气味充满教室。

生病的学生脸色苍白,痛苦不堪,而其它同学却掩鼻埋怨,只见王老师一面拿出纸巾,帮这位同学擦拭干净口鼻和衣领,一面不停地询问、安抚这名学生,安顿好后,又不声不响地拿来簸萁和笤帚,清扫呕吐物……其实,教育有时候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凝视、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目光,一次抚摸、一次鼓掌,都会让学生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它是期待、是信任,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赏识与激励。

谈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谈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谈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体会和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乐于表达。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多种方法。

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体验情感。

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写作。

二、注重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包括词汇、句式、素材等方面。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我鼓励他们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

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个摘抄本,随时记录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通过不断的积累,学生们的词汇量逐渐丰富,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

三、引导观察,让学生言之有物观察是写作的前提。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细节。

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我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或者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言之有物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尝试创新是写作的生命力。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经常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创作。

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和社会现象,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此外,我还积极组织一些写作比赛和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小学:春风化雨,润物无痕——案例

小学:春风化雨,润物无痕——案例

淡化说教,润物无痕——我的一次教研感悟“春风化雨,润物无痕。

”“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也是很多教师所向往的目标。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喜欢用直白的说教来教育学生,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左耳入,右耳出”,也就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了。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因此,品德学科教师更不能以直白的说教来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从学生生活的角度组织教学,在关注学生的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寓教师的“教”于无痕之中,方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示、感染,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更好地学会生活、适应社会。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次教研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4课《怎样与人相处》这一课时,在第一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环节:师:人与人在相处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

当你和你的同学发生矛盾,你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看看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该怎么办?(教师出示故事情境: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小玫报名参加了比赛。

此时,小玫的竞争对手小云向小玫借资料写演讲稿,小玫犯难了:如果借给她吧,又生怕她超过自己;如果不借吧,又怕别人说她小气,同时也怕会影响到同学间的友情。

)师;面对难题,小玫难以抉择,你能帮帮她吗?假如你就是小玫你该怎么做?为什么?生1:我觉得小玫不能借,因为要比赛,怎么能给对方胜过自己的机会呢?万一因此而让小云胜出,那自己不是太没面子了吗?生2:我也觉得不能借。

如果我是小云,我会直接向小云说,不是我不借给你,是我自己现在要用,等我用好了再借给你吧。

这样的理由也说得过去啊。

生3:假如是我,我也不会借。

如果别人要说我小气,就让他们说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4:我觉得应该借,小云向自己开口借,说明小云急需资料,毕竟是同学嘛,应该帮帮忙啊。

再说,自己未必就会因此而输给对方,不借反倒是显得小家子气了,同时对自己也太没有信心了,没有自信怎么参加比赛呢?生5:我觉得比赛本身是集体活动,讲究的是重在参与,不能只注重个人输赢的结果。

潺潺清泉润物无声——《李吉林教育随笔》读后感

潺潺清泉润物无声——《李吉林教育随笔》读后感

潺潺清泉润物无声——《李吉林教育随笔》读后感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我有幸拜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潺潺清泉——李吉林教育随笔》这本书,感触颇深。

李吉林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和呵护,对教学的孜孜不倦的探求和创新,令我无比钦佩。

在李吉林老师的心中,儿童是世界上最纯真、最具有向上性且又充满奇思妙想的人。

她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她总是想着怎样用真情、用厚爱,化成善导;怎样用爱心,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小心地呵护,又精心地历练。

一、爱生乐业的确,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人类最高的情操之一,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记得那是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我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满怀憧憬的期待着孩子们的到来。

然而,我等来的却是一群哭闹不止和我的想象相差甚远的孩子。

一时间弄得我手足无措,我想尽一切办法哄着他们:亲亲、抱抱、摸摸、唱歌、讲故事……,直到他们挂满泪花的小脸蛋露出开心的笑容。

与往常一样,这一天我也是早早的来到了幼儿园,迎来的第一个孩子就是红着眼睛的小宇,“糟了一大早又要开始哭了”,我边想边走到他的身边,蹲下身抱了抱他,并下意识的把他冰凉的手放在了我的胸口,只是一个简单又平常的动作,小宇的眼里居然闪过一丝惊喜,用他稚嫩的声音喊到:“妈妈!我妈妈也这么给我暖手的。

”这是第一次听到孩子这样喊我,我的内心激动不已。

那一刻我猛悟到无论是乖巧的、调皮的、活泼的、还是沉默寡言的孩子,只要细心观察,用心理解,就会发现他们的眼中都充满爱的渴求。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平常的嘘寒问暖。

当然,老师的爱要毫无选择的、公正的给予每一个孩子,我们的爱不应该是溺爱,也不仅是生活上的体贴和照顾,而是有原则的爱,诲人不倦的爱,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的去接触他的心灵。

爱是启迪孩子智慧的“金钥匙”,以激励孩子的成长,润泽孩子的心田,照亮孩子的人生。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

水过留痕——浅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发现

水过留痕——浅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发现

t C : 0
个 图形有6 0 块石子 , 第 个小房子用了 + 块石 子。 这些是用一次 函数 、二次 函数解析式来求的数 字规律题 , 我马上联想到 , 能不能用反 比例函数解析 来 求数字规律题 呢?于是我想 到这样 的一 组数据 :
4, 2,


记 录 独 到 的 解 题 方 法
时, y = 4 1 , 所 以第2 0 个三角形用4 1 根火 柴棒 。 第( 2 ) 题 可列方程组 :
f a + b+c =5 f 0 =l
{ 4 a + 2 b + c = 1 2 , 解得 { b = 4 , 得出' , + , 所 以第6
【 9 叶3 6 + c : 2 i
— —




, 3, 4, 5 ; 5, 1 2, 1 3 ; 7 , 2 4, 2 5; 6 , 8 , 1 0;
块石子。
8 , 1 5 , 1 7 ; 1 0 , 2 4 , 2 6 ……当时我就提 出问题 :如果让 我们再 多写几个 呢,还能写得 出吗?一石激起千层 浪, 同学们踊跃讨论。后来 , 我班梁 同学很快发现 了 规律, 她说 : “ 老师 , 奇数 开头的勾股数很容 易记 , 比 如3 , 4 , 5 这组勾股数 , 3 的平方是9 , 9 可 以拆成两个连 续的整数4 和5 ; 所 以得勾股数3 , 4 , 5 ; 再 如5 , 1 2 , 1 3 这 组勾股数 , 5 的平方是2 5 , 2 5 可以拆 成1 2 和1 3 , 所 以得 勾股数5 , 1 2 , l 3 。 ” 当时我就特别夸奖了这位 同学 , 我 说 如果偶数 开头的也有规律就好 了,当天上晚 自习 时, 唐 同学 、 郭同学等告诉我他们发现 了偶数开头 的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我的作文教学心得(人教版教学论文)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我的作文教学心得(人教版教学论文)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我的作文教学心得(人教版教学论文)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我的作文教学心得我是一名工作在基层学校的中学语文教师,从教二十余年,和我的同行一样,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同一种现象,望“文”兴叹,学生往往视作文为畏途,怕作文、恨作文、不爱写、不会写。

提到作文,许多学生唉声叹气。

曾几何时每周的写作课是学生的最怕,也是我的最怕,芸芸众“生”,佳作难求,面对学生交上来的晦涩难懂的作文,对我何尝不是一种煎熬。

但是,一味的责怨学生,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俗话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此话虽有点偏激,但细细想来,不无道理,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在此将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心得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学生作文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后,我发现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内容空洞、信息量小、语言平淡,往往“有骨无肉”或“有肉无血”,我将其形象的成为学生作文“营养不良”。

找到问题的症结,便可分析病理,对“症”下“药”。

归结起来,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的病因在于:一、阅历浅薄,选材平庸。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材料”,然而学生选材总是很平淡、缺乏新意。

如不少学生作文的题材范围要么喂猪养狗,要么钓鱼捅马蜂窝,要么生病、送伞,如此等等,千篇一律,让人看了开头就不想也不用看结尾。

二、思路难开,视野不开阔。

表现在写人叙事简单,甚至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也不乏胡编滥造,没有真情实感,写人就写人,叙事就叙事,不懂得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极少会用关联景物烘托。

三、信息不灵,语言平淡。

学生作文中极少能纵古论今,或将名人典故、古诗词融入文中,语言缺乏表现力,不能正确运用修饰语及修辞手法等。

鉴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发现,想要一朝一夕、大刀阔斧的解决根本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拟定长远的计划,循序渐进,于无声中滋养万物。

一、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一)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精心指导润物无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探

精心指导润物无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探

精心指导润物无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探要想创作一篇美文,就要对社会生活细心地观察,感悟,想象,产生写作的灵感,从而一挥而就;还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爱好,使之有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再次要快乐广泛的博览群书,为写作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同时要认真,准确审题,取材要宽广,视野要开阔,立意要新颖、新鲜,语言要有真情流露,体现出文章的个性化特点,能做到这一点,创作出的文章一定会引人入胜的。

有人说:“兴趣是作文的翅膀,积累是作文的源泉,指导是作文的路灯,情感是作文的灵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动力源泉,因此老师要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人文情感的关怀和激励,使学生写作释放情感,找到写作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真正做到:书香溢校园,阅读润心灵,既使学生获得了营养,又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平时的作文课老师的指导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写作大方向,在审题立意方面不误入歧途,避免了学生盲目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局面;同时写作时,只有用心用情,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性,才能脍炙人口,使读者回味无穷,才能避免因内容空洞,文采干瘪,使读者味如嚼蜡。

下面,笔者具体谈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章。

”老师激发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参加生活实践,用犀利,独到的眼光去捕捉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奇闻趣事,让社会生活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既然素材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做个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写作就不愁不会无话可说,因为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有顺手拈来的写作的素材。

例如,在《背影》一文,在火车站父亲为作者送行时,如果没有朱自清细心用心用情对父亲的行动观察时,就不可能写出儿子的内疚心理,就不能写出父子之间血浓于水之情,当然也就不会写出这篇感人至深散文名篇《背影》。

当然生活中也充满着真、善、美、丑,要求学生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观察,感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笔去鞭挞重利轻友,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等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精神的人和事,用笔去赞扬见义勇为,重情重义,无私奉献等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和事。

水过无痕 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

水过无痕  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

水过无痕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作者:————————————————————————————————日期:水过无痕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作文教学论文水过无痕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浙江林奕【摘要】习作始终是学生的一大难题,习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关。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新的修订,提出了新的指导,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六个方面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提出习作应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兴趣生活激励模仿想象佳作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阅卷老师,今次给何分?我欲抄抄背背,又恐英雄所见,我抄他也抄。

冥思加苦想,何日免我忧!习作,似乎成了学生的魔咒,也成了许多老师日常教学中难以迈过的一道坎。

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却总是那么的相似。

一届届的学生在习作上出现的状况总是惊人的相似:选材难逃送伞、让座、炒鸡蛋;开口长篇大论,下笔“一字千金”;开头精彩纷呈,过程寥寥数笔……凡此种种,难以一一列举。

几十年前自己还是学生时,老师们就曾痛心疾首批判过的“假、大、空”,到今天依然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上演。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局面?长久以来,我们在习作教学上总是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教授给学生这样那样的方法和技巧,这样那样的模式和套路。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是复杂的精神生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是啊,创造的过程又岂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那么,是不是习作就是写到哪里算哪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当然不是,窃以为虽然文无定法,写文章却有法可依。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最后达到语文素养提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顺应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毋庸置疑。

润物无声,教学有痕

润物无声,教学有痕

润物无声,教学有痕
“润物无声,教学有痕”,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它意味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像水
一样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要留下深刻的痕迹,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
有所感悟和启发。

这句话启示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以一种低调而有力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如何在教学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让学生受益终身。

“润物无声”告诉我们,教学要低调。

好的教学应该不张扬,而是在平凡的日常中默
默地进行。

教育工作者应该像清泉一样,从不起风波,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只注重结果,而应该更多地注重过程。

教学是一场修行,需要老师在平凡
的点滴中去影响学生,而不是靠表面的光鲜和夸夸其谈来吸引学生。

只有在“润物无声”
的状态下,老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教学有痕”告诉我们,教学要有深刻的痕迹。

良好的教学应该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
深刻的痕迹,让他们受益终身。

这种痕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
品格的塑造和人生观的影响。

好的教育应该能够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启发和感悟,
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自然渗透 润物无声——作文教学与德育

自然渗透 润物无声——作文教学与德育

自然渗透润物无声——作文教学与德育周口市第九初级中学张振海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作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途径之一。

作文是学生文化心理结构在言语层面上的外化,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学生构思文章的过程是通过字词句篇来表达思想、观念、立场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过去所接受并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梳理、发现、顿悟从而加以强化并使之升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学生逐渐学会自觉地廓清思想,分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注意选择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命题。

如《祖国,我能为你做什么》《和妈妈对话》《我幸福吗》《我最看不惯的……》《谈谈社会公德》《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等让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正确构思、立意,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

其次,学生在作文、日记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观点、意见、主张,客观地展示了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显现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使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倾向,从而利于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耐心细致地解决其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青春热点”问题(如早恋),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给学生以理想、道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

那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方法是写特色批语。

特色批语是在文章写作和修改的一般性提示和建议之后,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以谈心或者短评的形式出现的意见,是学生作品思想的深入、延伸、扩展、升华。

它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或启发,或讨论,或赞赏,态度平易近人,文字生动活泼,由于拉近甚至消除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很乐意接受。

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我忽然发现,我身边的人样样都比我好……”笔者的批语是:“你没有丝毫的必要自卑。

你所说的那些都是常人通过锻炼就能获得的、不足为奇的技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