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15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 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 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 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 么联系?
16
参考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 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意象的来源。唐 崔护《题城南》
1、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五经: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 《礼》《易》《春秋》
2、代表作品:《卫风·氓》《秦风·蒹葭》《邶 风·静女》《豳风·七月》
《卫风·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士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
《秦风·蒹葭》:男主人公因失恋而惆怅,营造出一 幅秋水蒹葭、伊人道殊、可望不可即的萧索画面,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南宋——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婉约派:柳永( )、秦观、贺铸、李清照( )等
格律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元:马致远、张养浩
2
先秦两汉: (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 500年间周代的诗歌305首。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线索一、上古——口头歌谣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三、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四、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五、隋唐五代——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2、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3、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4、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六、宋代——1、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2、苏轼(北宋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3、“诚斋体”:杨万里4、陆游(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宋诗特点(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七、元代——杨维桢(铁崖体)八、明代——高启、李梦阳与前七子、李攀龙与后七子九、清代——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2、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3、诗界革命(黄遵宪、梁启超等)词的发展史1、晚唐:温庭筠、韦庄2、南唐五代:冯延巳、李璟、李煜3、宋——发展(以人物为线索):晏殊、欧阳修——柳永(长调慢词)——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善于用典,数量居两宋词人之首)派别:婉约: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等4、金元:元好问、萨都剌5、清:清初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6、元曲(小令、“叶儿”)前期(质朴自然)——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典雅工丽,远离现实)——张可久、乔吉、雎景臣等总结诗词发展规律1、发展规律: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从今天开始,我带领大家整理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为什么要做这一件事情呢,因为古诗词鉴赏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多古诗词的情况不太了解,只是就一首诗读一首诗,这样的鉴赏总会是肤浅而片面的。

今天先从先秦诗歌说起。

我国的文学发展是沿着两条路走的,一条是现实主义道路,一条是浪漫主义道路。

虽然中间会有一些穿插,但是整体来看,两条路线还是比较清晰的。

现实主义的源头是产生于中国北方的《诗经》。

对于《诗经》,我们是必须了解全面而准确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音乐曲调之意,又称15国风。

所谓《国风》,即指当时诸侯所辖各地域的民间歌谣,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共160篇,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风和屈原《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即“正”,又与“夏”通。

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

“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

祭祀祖宗,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是其内容上的特点;诗、乐、舞的合一,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

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我们知道,《诗经》中价值最大的是“十五国风”,那么这些诗歌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呢?都有哪些题材呢?其实《诗经》价值的很大一方面就是它涉及的社会面非常广。

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题材:1、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如《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

2、征役诗,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

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

古代文学诗歌发展脉络

古代文学诗歌发展脉络

先秦两汉六朝诗歌发展脉络(一)上古时代,于劳动中起源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产生思维和语言,这种表意的语言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了意义的诗歌。

如《候人歌》:“候人兮猗”,就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

(二)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由周王朝经过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观民风,以知得失,自考正。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共分“风”“雅”“颂”三部分,包括“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雅诗和颂诗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而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从思想内容看,国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意诗篇。

如反映阶级社会不合理性的《七月》、《伐檀》;以婚恋为主题的《氓》、《静女》以及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新台》、《南山》等。

国风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善于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这给后世诗歌创作以极大影响。

形式上,国风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章节复叠,语言准确、优美、赋予形象性。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

《诗经》拥有高度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其中广泛使用的赋、比、兴表现方法,哺育了后继的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的作用。

而"风雅比兴"一直是中国古代进步作家与诗人高举的战斗旗帜。

(三)骚体诗“楚辞”诞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楚辞》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两位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将他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清楚地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文学发展脉络呈现出典型的分阶段、分地域、分种类的特点。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又称为古代文学的实验期,包括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相对滞缓,文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祭祀、礼仪、文书等方面。

最重要的文学形式是史书、经典和诗歌,其中《山海经》、《诗经》和《周易》被视为“先秦三大经典”,从而为后来文学奠定了基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进入了兴盛期,文学从传统的诗经民歌逐渐转向以散文小品等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庄子》、《南华经》等。

其中,散文小品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色,表现出多才多艺,编排精巧的文学形式。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诗、文、辞、赋、曲等文体的艺术成就与数量都远超前代。

这个时期率先出现了以创新、个性、审美为主的文学形式,作品更加自由自在、多样化。

唐代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有着极高的地位,另外,唐代的散文、小说、曲艺等也都卓有成就。

宋代之后,古代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和思想,例如在文学形式上不再观念创新,注重理论的压抑,文学成果取得透彻的思想成果,使文学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4.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文学逐渐趋于稳定,人们开始重视文化的内涵,文学作品更侧重于描写现实生活。

明代的西峰集团将散文发挥到了极致,明清时期借助戏剧、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充分表现出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成为了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品。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向前,从而演变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并产生了各种各样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的形成,到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成熟,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逐渐形成。

诗经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当时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这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基础。

同时,孔子和《庄子》等先秦学者的思想也对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教育意义和价值观的引导。

《庄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对于文学表达的非言语化、隐喻化也有所启示。

进入汉代,中国古代文论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汉代的文论批评理论主要集中在文体和写作风格上。

刘向的《新序》是汉代文论批评的典范之作,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具备“文名、风质、意义、行亲、事功”五者之德。

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注重文章的形式美,也强调作品要贴近人民生活,有社会意义。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文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王卓的《文心雕龙》提出了“气势权短长”、“文体之文,皆有气象之变”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风格和气势。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对文学表达的技巧和修辞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文论理论。

杜甫的《舆情》和李白的《将进酒》等唐代作品,以及苏轼的《赤壁赋》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宋代作品,都成为了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范本。

唐宋时期文人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文人自转、兴化、比兴、借物、跨界等,这些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

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

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
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非常丰富,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

从最早期的口头流传,到后来的宫廷诗、文人诗,再到宋词元曲等诗歌形式,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

要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诗经》与楚辞: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收录了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诗歌作品,主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楚辞则是中国南方的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有乐府诗和文人诗两种形式。

乐府诗起源于古代乐工采集民歌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动的生活气息。

文人诗则主要由士大夫创作,追求艺术性和情感表达。

三、唐诗: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杰出诗人。

唐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豪放磅礴的大气之作,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抒发。

四、宋词:宋词是宋代新兴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其韵律美和音乐性强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著名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人。

五、元曲: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类。

元曲的语言通俗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色彩。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一、先秦时期: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脉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0年)
散文

辞 赋
小 说
笔记 志怪

小说
三曹与
敕 建安风骨
勒 西歌
* 观沧海

洛神赋
三都赋
别赋
干宝
搜神记

陶渊明
曲 木
与田园诗


大小谢
与山水诗
兰亭集序
刘义庆 世说新语
成就
作品
图示之四

唐盛 唐
四杰
陈子昂
花间集 温庭筠
李煜
晚 唐 中 唐
白居易
魏晋六朝
(360年)
唐五代 散 文
(380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脉 中 今古 用为
络国



中 及古 共 其典
QQ
九 年 十 月 于 西 子 湖 畔
70 40 87 18 2
孙 铁 民
编 绘
杭 州 市 委 党 校
精文 粹学 赏发 析展
图示之一
先秦时期
(800年)
诗歌

楚辞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风雅颂 赋比兴
唐初骈 文
藤王阁 序
传奇
白行简 李娃传
李朝威 柳毅传
韩/柳 古文运动
《》 师说 《杂说
元稹: 莺莺传
蒋防: 霍小玉传
休 息
图示之五
唐五代
(380年)




李清照
辛弃疾
柳永 / 慢 词 苏轼 /豪放派 秦观/婉约词
两宋时期 散 文

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文科必备

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文科必备

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文科必备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一、先秦文学一、远古神话1、山海经2、穆天子传二、古典诗歌光辉的源头——“风骚”1、《诗经》——《关睢》、《蒹葭》、《采薇》、《伐檀》等。

2、《楚辞》——《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代表作见《楚辞》。

)三、先秦的历史散文1、《左传》2、《国语》3、《战国策》四、先秦的诸子散文1、儒家:《论语》、《孟子》、《荀子》2、墨家:《墨子》3、道家:《老子》、《庄子》、《列子》4、法家:《韩非子》5、兵家:《孙子》6、杂家:《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淮南子》(汉代)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秦汉的政论散文1、李斯:谏逐客书2、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3、晁错:论贵粟疏二、两汉、魏晋的史传文学(前四史)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三、汉、晋、南北朝的赋体文学1、枚乘:七发2、司马相如:子虚赋、大人赋3、扬雄:羽猎赋、甘泉赋4、贾谊:吊屈原赋5、班固:两都赋6、张衡:二京赋7、王粲:登楼赋8、左思:三都赋五、汉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一)名篇1、孔雀东南飞2、木兰诗3、敕勒歌(二)选集1、郭茂倩《乐府诗集》2、徐陵《玉台新咏》六、文人诗作1、三曹2、陶渊明3、左思七、抒情散文(一)名篇:报任安书、前后出师表、陈情表、桃花源记、兰亭集序(二)选集:肖统《文选》八、六朝的小说(鲁迅辑《古小说钩沉》)1、古典小说的萌芽:(1)赵晔:《吴越春秋》(2)袁康:《越绝书》2、志怪小说(1)干宝《搜神记》(2)张华《博物志》3、志人小说(1)刘义庆《世说新语》(2)葛洪《西京杂记》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成熟1、曹丕:《典论论文》2、陆机:《文赋》3、钟嵘:《诗品》4、刘勰:《文心雕龙》三、隋唐五代两宋文学一、唐诗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古典诗歌的双子星座(1)李白——李太白全集(2)杜甫——杜工部全集3、盛唐诗歌的两大流派(1)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2)边塞诗派——高适、岑参4、中、晚唐著名诗人(1)白居易(2)小李杜(李商隐、杜枚)、李贺、刘禹锡、元稹5、唐诗总集——《全唐诗》6、唐诗著名选集——《唐诗三百首》、《万首唐人绝句》二、唐代传奇小说:1、名篇:柳毅传、霍小玉传、梅妃传、莺莺传、李娃传、长恨传。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宋代,词成为诗歌的主流,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代出现了散曲。

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流派中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比较接近,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十才子、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四灵派等。

诗有古近体之分,古体诗一般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较自由,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其形式为五言、七言,根据行数,八句的为律诗、四句的为绝句。

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近体诗对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

词有词牌,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每个曲子都有宫调、曲牌,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也不同等。

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要引导考生对它们的储存。

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渲染、衬托、时空转换、联想想象、用典、修辞等。

古诗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转折的作用等等。

古代诗歌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的进行鉴赏的确难度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诗人常写的内容。

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

涉及语言风格的,不能只会形象、生动、清新、自然,还要了解隽永、雄浑、典雅、含蓄、绮丽等。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事儿呢!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风景。

先说说先秦时期吧。

那时候的诗歌就像刚刚发芽的幼苗,简单质朴却充满生机。

里的诗啊,好多都是百姓们日常的歌唱,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就像邻里间的唠嗑,把爱情说得那么单纯美好。

你想啊,那时候的人,看到美丽的姑娘,心里喜欢就这么直白地唱出来,多可爱。

接着到了楚辞时期。

这就有点像在质朴的幼苗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屈原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写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充满了一种悲壮又执着的情绪。

这时候的诗歌就开始有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浪漫色彩,跟的那种群体式的表达不太一样了吧?然后汉朝的乐府诗就像一阵清新的风。

乐府诗里有好多反映百姓生活的作品,像,“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多感人啊。

这就像把百姓的生活百态都搬到了诗歌这个舞台上,让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你能想象木兰当时心里的纠结和勇敢吗?再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就像是在精心雕琢艺术品。

诗人更加注重诗歌的形式和技巧了。

像曹植的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把美人的姿态形容得那么美,就像他拿着一把精致的刻刀,在诗歌这块玉石上细细雕琢,每一笔都充满了匠心。

到了唐朝啊,那可不得了,简直就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唐朝的诗人那是一抓一大把,李白、杜甫、王维等等。

李白的诗就像天上的仙人写的,豪放洒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看到个瀑布就能写出这么大气的诗,好像他的想象力是没有边界的。

杜甫呢,就像一个忧心忡忡的老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心里装着天下百姓的苦难。

王维的诗又像是一幅幅清新的山水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你仿佛能走进他诗里的那个宁静的山林。

宋朝的诗歌就像一杯醇厚的茶。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明需要传承就需要文字。

自仓颉创造文字开始,文字从最单纯的记录工具逐渐演变为人们思想与美的表达载体。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古人们将中国的文字运用的炉火纯青,创造出许许多多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中国的古代文学随着时代更迭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改变:一、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诗经》现存305篇,大部分都是写实的,分《风》、《雅》、《颂》三部。

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名篇有《关雎》、《硕鼠》与《伐檀》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屈原《楚辞》,《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和《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乐府双璧”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三、唐代文学唐代的主要文学代表形式必是唐诗,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优美的唐诗作品。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逐渐演变为不同的体裁和流派。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概述。

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

这些故事通常以口语形式流传,并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创世、神话人物和英雄故事。

古代经典文学随着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经典文学逐渐形成。

这些经典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和《论语》。

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流派,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散文和小说在秦汉时期,散文开始兴起,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著名的散文作家有刘向和刘熙。

而小说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

《汉宫秋》和《宋玉传》是当时的重要作品。

唐宋诗词盛世唐宋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如杜甫、李白和苏轼等人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这些作品以其华丽的词藻和丰富的意境,展示了中国文学的辉煌。

元曲和明清小说元代的曲艺形式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而广受欢迎。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鼎盛时期。

《红楼梦》和《西游记》等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魏晋风度与现代文学魏晋时期的文化氛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个时期的文人风度和文化兴盛,奠定了后世文学的基础。

而现代文学则在近现代逐渐崭露头角,中国当代作家如鲁迅、老舍等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声音。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简要概述。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学不断丰富和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西周: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战国时期: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着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着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 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唐朝: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着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初唐:“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诗歌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盛唐: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两个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双了星座;李白豪放飘逸;上承楚辞的浪漫主义;杜甫;浓郁顿挫;上承诗经的现实主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着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山水诗: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边塞诗:代表人物:卢纶、李益;是高适、岑参的余绪..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往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加以集中概括;以讽论谕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如卖炭翁长恨歌..韩孟诗派: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诗歌风格:生硬奇险;开后世宋诗的风气..浪漫主义诗派:代表人物:李贺..上承李白;下启晚唐的李商隐..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此时期的诗人还有: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着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的特点..晚唐时期:诗歌: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词: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已经出现;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多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缠绵..出现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宋朝:词:词风继承花间派的婉约绮靡..“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晏殊的词风雍容闲雅;有富贵气..晏几道的词风是低回感伤..婉约词:柳永:多写男女离别之情和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沉吟于风花雪月之中..周邦彦:继承柳永的余风..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李清照:前期清新婉丽;后期缠绵抑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姜夔:继续周邦彦的风格;尚风雅;主格律..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豪放词:苏轼:启南宋豪放派的诞生..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张元干、张孝祥、陈与义、向子瑾、朱敦儒;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词风;同时期还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辛弃疾:有抗金报国的壮志;但壮志难酬;郁愤深积..诗:西昆体:杨亿、钱惟演;学晚唐李商隐;讲究格律辞藻、华丽典雅..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反对西昆体;提倡平易流畅..两位大诗人:苏轼说理抒情;自由奔放;黄庭坚;江西诗派;崇尚杜甫;大多瘦硬生新..这时期的诗人还有:陈师道、陈与义、韩驹..出自江西诗派;最终自成一家的有:陆游:爱国诗人;最动人的作品是表现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爱国情怀..杨万里:诗风清新活泼..范成大:善写田园风光;颇有生活情趣..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多是爱国诗篇;浩气磅礴..元代:杂剧: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融为一体..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多歌唱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之作;少数作品接触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有:张可久和乔吉;特点:雅正典丽..明代:诗歌:台阁体诗派:代表:杨士奇、杨荣、杨溥;特点:歌功颂德、空泛虚浮..唐宋派:归有光清代:诗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不满清庭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特点:悲壮沉郁、感慨深远..此时期的诗人还有:钱谦益、吴伟业、王士桢..郑板桥:反映民情;袁枚:直抒性情;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词: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纳兰性德:词近李煜;又自成一家;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张惠言、周济:主比兴寄托;代表“常州词派”..中国诗歌发展过程的规律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邃的内涵;她可以说是中华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大约在两三年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了..诗经是中国诗歌落于书面的起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以及留存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那时的诗歌多以“歌”的形式流传在广大老百姓之中;而且个是比较自由;作者多是人民群众..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艺术进一步发展..这其中屈原是必须提到的..经他整理创新的楚辞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而广为流传;可见他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当巨大..但是;众所周知;战国时人们思想、文化交流相当活跃的时期;而这种活跃多表现为思想流派间的争论;如百家争鸣之类的;而诸子散文也是盛极一时的..而诗歌的分量就没有那么重了..历经秦、汉;诗歌在东汉末期又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像曹氏三父子;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是相当深厚的..到晋朝;陶渊明的田园诗给诗歌内容方面注入新的血液..此后;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但各式结构方面;还是延续相对自由的古体诗..当时间跨越到隋唐时期时;尤其是在唐朝;诗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各式更加规范的格律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作家..如初唐四杰、大小李杜、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寒郊瘦岛等等..盛唐造就了大批极富才华的诗人;而这也使得当时诗坛异常活跃..而诗歌无论在格式、题材还是内容方面都有了极大的丰富、拓展;格律诗的发展也在此时达到巅峰..此后;宋朝是词的时代..词又称长短句;是和曲而歌的一种体裁;由于曲调的限制;此同样对字数要求很高;只是每句的字数会有不同;另外词对押韵、平仄也有很严格的要求..这是的流派之分更为明显;大体上有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型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型..这其中;婉约词风出现较早;而苏轼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他的赤壁一词两赋;奠定了他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位置..元朝;又有一种新的体裁出现——元曲..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对元曲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出现了如马致远等元曲大家..明、清;诗歌的发展从各方面的迅速更新进入稳定期;内容、体裁、格式等大体保持了稳定;也出现了诸如龚自珍等的优秀诗人..随着近代的来临;战争纷乱;军阀割据;列强入侵;文化的发展遭到阻滞;甚至有所倒退..有关诗歌的资料也大量损毁、流失;再加上年久失传;诗歌艺术遭受极大打击..现、当代以来;传统诗歌文化有了更新的发展..除了古体、近体诗之外;出现了一种格式内容更加自由的诗体——现代诗..现代诗在每句的字数以及押韵、格式等方面要求宽松;使得她更为人们所接受;同样出现了包括郭沫若、闻一多在内的众多好的诗人..中国诗歌艺术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庞大丰富的体系;其内涵丰富无比;是中国文化的一座无价宝库。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若论历史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之相比。

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脉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

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

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

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学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每一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并且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各种文体互相渗透、影响,互相借鉴,有交融的特点。

在文学的内涵中,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特殊魅力,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文学各种文体齐备,诗歌、散文、词、戏曲、小说等无不涵盖,且各具时代特色。

就文学的历史分期来看,它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几个部分。

各部分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

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

《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

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

同时先秦文学也孕育着很多其他文学题材的萌芽。

其中神话传说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散文是小说的源头,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

《九歌》中已有戏曲的萌芽。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孕育在先秦、秦汉时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诸子百家”,流派纷呈,形成百家争鸣。

[经典,文学]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

[经典,文学]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

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经典的含义在中西方有诸多不同,但二者也有着相似性,即都是指某种权威的、带有典范意义的著作,且最初都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

文学经典研究肇始于西方,近年来方兴未艾,其理论依据也主要来源于西方,其实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观念早已有之。

那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关于文学经典都提出过哪些重要的观点?其观念演变过程中又呈现出哪些特点?本文拟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观的演变作一个简单梳理。

一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和文论家都对经典问题有过表述。

最早对经典问题做出系统论述的是荀子。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非常强调人的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君子、圣人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学习经典使自我得到提高。

他在《劝学》中指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又在《儒效》中云: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乐》之道归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天下之道毕是矣。

他认为,经典是记载圣人言行、举动、事迹及情志的,而圣人又是天下之道的体现与承载者,因此,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

荀子的这种推崇儒家经典的观念成为后世宗经、征圣、明道说的先声。

汉代大儒扬雄也表达出同样宗经、征圣的主张。

他高度推崇儒家圣人的言论和著述,认为其是道及是非标准的体现。

其云: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

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

弃常珍而嗜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又云: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

可见,在大儒扬雄看来,儒家经典除了思想上的权威性和典范意义之外,在文辞方面也是后世学习的楷模,这种推崇经书文辞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主流推崇古代经典的文化风气之下,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对世俗崇古抑今的观念进行猛烈抨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Mar.2012第29卷第3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3论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脉络闫霞(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武汉430073)摘要:“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

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

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关键词:古典诗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收稿日期:2011-11-08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3-0012-05作者简介:闫霞(1974-),女,陕西安康人,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传播理论。

一“‘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主要体现为对作品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两方面的认识。

”[1]作品的经典性主要表现为它们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文学自身的规定性。

经典作品又具有典范性,可师法性,因为“在遵守文学这一共性范畴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作为具体体式的创作,又会为该体式确立基本的文体规范、表现原则与创作方法”[1]。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

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

从诗学自身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歌)从产生之始,就被纳入到文化确切地说是政治文化的体系中。

“文化”一词的含义一开始就被匡定在社会政治层面,古汉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以文教化”。

《易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这样解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以化成天下也。

”以“人文”来“化成天下”,作为人之文的文学包括诗歌,自然就被赋予了“化成天下”的使命。

最早的文化经典便是圣人所作并体现了天、地、人之至道的“经”与“典”,包括上古的《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尚书》、周时的《易》及礼乐制度等。

它们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最初智慧,具有一切华夏民族文化的因子。

它们是轴心时代尤其是礼崩乐坏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建构社会、政治、文化模式所依据的文化原经典。

百家之中,儒家最好地传承了中国的元文化特质。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从氏族社会发展出的政治文化就已经蕴涵着原始儒家文化的部分因子,经夏、商延续下来,在周时得到了全面阐发,从而奠定了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根基。

然而至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大动荡与大分化,周王室在新的社会与政治变化面前,无力扭转乾坤、握住王权。

分封国与非分封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发动战争进行兼并,也不断破坏着君臣之礼,可谓是“礼崩乐坏”。

在这种欲望膨胀,礼数不存的社会大变动之中,孔子对于远古时代及西周时的社会政治充满了憧憬,把那时想象成民风淳厚、有仁有礼、社会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

孔子以商之后自称而继周礼,全面继承了中华文明的原儒精神。

他认为圣人制定的经典一方面体现着圣人对于自然、人世存在与运行之大道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记录了先贤言行与修身的原则,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建构有着范式意义。

于是孔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原始儒家学派的经典脉络:首先建构了儒家圣人的传承脉络,将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圣贤变成了独属儒家的圣人;再将这些圣人之言定为本学派的“经典”,他删《诗》、传《易》、编《书》、修订《礼》、《乐》,又作《春秋》。

这些原始儒家学派的“经典”,体现着伦理社会中天、地、人伦之大道,它们是儒家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传承与建构理想的政治与文化模式的理论根据,也是孔门“文学”之科的教材。

由此可见,儒家对“诗”,对“文学”一词含义的认识是文化性的。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这·21·是将孔门弟子按才能特长分为四科,“文学”是其中之一。

杨伯峻释曰:“文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

”[2]《诗》成为儒家文化经典之一,承担着化成天下的作用。

这就是文学经典意识的第一步———文化经典意识。

二文学经典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经学意义上的“文学经典”意识。

在文化经典意识支配之下,孔子从删定“诗三百”、传《周易》开始,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制造儒家经典。

周时的民间诗歌当然不只有三百零五首,有数千首之多。

本着“观乎民风,以察时变”的目的,周朝乐府机关派人到民间采风,将民间诗歌采集回来之后,经过过滤,数目自然减了不少,这些被提炼了的民间诗歌就凝成了一个“文本”。

而孔子本着“化成天下”的出发点,按其“诗无邪”的标准再次加以筛选,通过删之雅之,大量的民间诗歌被排除在外,保留下来的很多也已失去其全貌,从而又变其而成一个诗教文本,即经典化的“三百篇”。

另外,孔子晚年读《易》曾“韦编三绝”,并为之作传,阐释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及伦理思想。

孔子所积极实践的这种文化行为对中国古典诗学观及方法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孔子在汉代被尊为“圣人”,儒家文化被抬到至尊地位,这种“经学化”的诗学观及方法论也就得到了全面继承与发扬。

如果说孔子的造经实践还只是个人或是一家文化掌门人的自觉行为,至汉时开始了国家行为的造经运动。

汉建国之初,天下初定,国力贫弱,民几无立锥之地,国与民都需休养生息。

在此情形之下,最高统治者选择以黄老之术作为御国之本是较为明智的政治与文化策略。

但是,它只是治疗战争创伤的一剂良药,在国力得到恢复,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道家的政治与文化使命便结束了。

国家与社会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问题,汉武帝选择了儒家学说作为立国的文化之本,因为儒家能以“天人合一”承认世俗皇权的合法性及集权性;同时,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与“乐”。

“礼”一方面以其严格的等级观念赋予统治者至高无上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会令民众心甘情愿地遵守尊卑等级秩序;而“乐”不但能教化民众,民众也会欣然接受并以乐自化。

可以说,中国重血缘与宗族的政治与文化品质使得儒家文化无论于国于民都是最佳选择。

儒家如何调整与发展自己以不辱使命呢?那便是确立与阐释经典,为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寻找理论根据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首先是确立文化经典,原始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被从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确立为“经”,这些经典因为弥漫着圣人洞察自然、社会、人生、宇宙的智慧而发出永远不灭的光芒。

确立经典还不等于造经运动的完成,《诗》、《书》、《礼》、《易》、《春秋》之所以成为经典,来自于它的权威性,一方面是政治权力赋予它的,另一方面则是在汉儒的过度阐释之后获得的,即“经学”赋予它的,这较之权力更有说服力。

汉代的“经学”就这样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儒家的文献典籍最终变成了汉代官方的经学经典。

国家设立五经博士,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这项伟大的造经事业,一时间,经学大师辈出,一经说至百万余言的不在少数。

在经学式的解读之中,“诗三百”从原儒经典变成了汉代儒家或者说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经典”。

此时关于“诗”的研究,是一种经学研究,汉儒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也就只是一种经学意义上的文学经典意识。

《诗大序》与《礼记·乐记》集中体现了汉代儒家诗学观念。

汉儒经学意义上的文学经典意识,首先表现在对“诗”,或说《诗经》的功能的定位上,即《诗大序》所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上以风化下”即是“诗教”功能,“下以风刺上”即是“正得失”的功能,目标是要构建一个政治清明、民众和谐相处的社会。

《礼记·经解》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曰:“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

”在汉儒看来,“诗”与“乐”、“礼”、“刑”、“政”一样,都是圣人治国的工具与手段,“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3]政治和社会伦理功能乃诗最根本的属性,舍此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同时,汉人对情感作为诗、乐的重要因素又是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的,《礼记·乐记》及《诗大序》中的“物感说”都是这一认识的表现。

汉儒对怨情较严重的“变风”、“变雅”亦不排斥,反认为“发乎情,民之性也”,但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仪”。

“诗”如何能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仪”,就需在文辞表达上下功夫。

由此,汉儒“经学诗学”对优秀作品的形式做出了要求:“主文而谲谏”,讲究“文”,“文”乃饰情,故而怨刺含蓄,易为上所接受。

这实际上涉及到诗歌的语言、文辞的传达特点。

从汉儒对《诗经》不同于其它儒家经典的功能定位,以及对诗歌感物生情,情动于中形于外的达情特质的认识来看,都说明汉儒还是认识到“诗”的特殊性的,但最终还是将“诗”限定在“经学”的牢笼中。

以经学眼光为标准,汉儒从对诗歌的功能定位,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要求入手,确定了优秀作品的评判标准,而按这个标准来衡量,《诗经》则为诗歌创作的“经典”。

这就是汉儒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

三经过了文化诗学、经学诗学的发展,文学观念逐渐自觉,艺术精神也逐渐独立,诗学中的经典意识亦由文·31·化经典意识、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逐步向文学经典意识过渡。

不论是文化经典意识,还是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强调的都是“诗”的权威性,即体现天地、自然、社会之大道,说到底,即儒家的政治、社会伦理之道,而非作为文学的“诗”所体现出来的诗歌自身的规定与法则。

不过,即使在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下,评判优秀作品的标准已经有了文学形式方面的要求。

虽具有一定程度经学意味,但具有普泛文化意义又对文学有所启示的“经典意识”的最早表述,出自东汉王符之口,他在《潜夫论》中云: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人于道。

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

昔倕之巧,目茂圆方,心定平直,又造规绳矩墨,以诲后人。

……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

王符的这段表述,强调的是圣贤经典的权威性———得道之精,以及其所体现出来的规绳矩墨对于君子修身的典范意义,按照圣贤经典而修行,则会“近于圣矣”。

他的巧倕之喻已经启示着文学上的经典意识,明人李梦阳与何景明关于“法”的论争中所使用的班倕之喻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