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
红山文化玉器沁象特征辨别真伪
红山文化玉器沁象特征辨别真伪2008-11-13 | 浏览 1165 次 | 加入收藏我们所说的沁象,包括沁色、包浆、绺裂、孔洞、蚀斑、白化等不同形象的玉器浸后特征。
这些特征直观反映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上,我们依此为科学依据辨别每件玉器的真伪。
1 、沁色: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常见多种沁色,如土沁呈土黄色,水银沁呈黑色,铁锈沁呈暗红色等。
目前我们所见做伪沁最多的则是铁锈沁、黑色沁和钙化。
凡做伪沁玉器,多选用质地松软或绺、璺、棉、较多玉石制作,这样有利于沁色的进入,便于浸染。
凡玉质坚密无棉绺者不易做沁,做伪者极少采用此类玉做沁色,因硬度较高玉石做出的沁色多浮于器表,很难达到一定深度。
玉石在有缝隙情况下颜色方能够进入。
为使沁色能够深入玉理,做伪者常常需要破坏玉器的表面,在完成初抛光工序后的玉器表面人为制作出许多麻斑、裂隙,以便让颜色从这些麻斑或裂隙中浸入玉理。
制作麻斑多用利器敲击和铊头顶压而成,这种沁色只做在玉器某一部分。
玉器整体做沁有的采取喷砂法,以强力气泵吹砂击打玉器表面,使玉器表面形成点状绺裂痕,从而让颜色渗入玉理。
也有人做伪冰裂纹。
首先将玉器进行冷冻,然后突然浸入热水中,使之形成炸裂,然后人工染色。
目前市场上见到最多的红山文化伪古玉,多采用强酸、碱、化工原料,经过高温浸泡将玉器表面浸蚀成麻状斑,然后再做色。
以此方法制作出的沁色,表面常常泛出白灰,长久不易退去。
当以手盘化久时或涂油白灰能够暂时退去,放置久了,或用温水浸泡后还会继续泛出白灰。
这并不是传统鉴玉法所说的“出灰”现象,而是经强酸、碱浸泡后的玉质所起化学反应。
被称为“黑皮玉”者,就是用高锰酸钾、氢氟酸、快速金黑染色而成。
人工做伪沁色的方法很多,却未见以传统做伪沁方法制作者。
可见所谓的“血沁”已被人们质疑。
目前我们所见到不同颜色的“化学沁”,不但颜色严重失真,而且嗅起来或多或少都有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数年不退。
而真正红山文化出土玉器,因与含尸水土壤长时期接触,所以嗅起来多有腥臭气味。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独具特色。
玉器的鉴定方法一直是建筑学专家关注的话题,下面就来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1、制作工艺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工匠在制作过程中都会规划好每一步的操作,以达到精美的效果。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刻韵律感极强,包括玉石的声音、纹路和形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材料选用红山文化玉器制作所用的原材料是优秀的玉石。
这些玉石质地致密,质地坚实,呈现出极高的透明度和纯净度。
这种玉石不仅有极高的价值,而且被广泛认为是玉器制作的上品。
3、题材特点红山文化玉器的题材十分丰富,除了宗教信仰和动物图案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题材。
例如,食物、精神和爱情等。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1、观察玉石的外观在红山文化玉器鉴定过程中,观察玉石的外观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玉石的质地、颜色、纹路和形状等,以判断玉石的真伪。
2、检测玉石的质地检测玉石的质地也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步骤之一。
质地坚硬的玉石通常是真品,而玉石质地软的则可能是仿品。
3、比较题材和时代鉴定红山文化玉器还需要根据题材和时代的知识来判断。
因为红山文化玉器有着特定的时期和常见的题材,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真实性。
4、测量尺寸最后,在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时,我们还需要测量玉器的尺寸,以便确定它们的大小和形状是否符合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特点。
三、总结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材料选用和题材特点方面。
为了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实性,我们需要从玉石外观、质地、题材和尺寸等方面入手,并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总的来说,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对于建筑学专家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鉴定技巧和知识,就能够准确判断出红山文化玉器的真实与否,真正保护好千年古文化的珍贵遗产。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几点认识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几点认识作者:于明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的功用及造型等,探讨红山文化不同类型玉器尤其是特殊类玉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涵,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功能;造型;制作工艺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07-02红山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城区东北角的一座赭红色山峰。
红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集中在其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自1908年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就从未间断过这方面的发掘和探讨,从材质、形状、类型、制作工艺等多方面深入探索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
在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的经济形态下,相比经过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石磨盘棒和石镞等细石器工具,以及以三角纹、鳞形纹、平行线纹为主要装饰的彩陶,玉器猪龙、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精雕细琢的玉器,作为当时的“奢侈品”,更能够有力地见证和再现红山文化的辉煌。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发掘1.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地点。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处、阜新县、喀左县,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宁城县和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以及河北围场等地。
2.考古学方面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曾发现红山文化勾形玉器,陕西韩城梁代村西周大墓中曾出土红山文化玉猪龙,清代黄濬所著《古玉图錄初集》中曾著录一件红山文化玉猪龙等。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
传可追朔 到东北地 区早期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 文化和
殷商 时期 , 殷墟妇好墓 中出土一件玉钩形器 , 也是典 型的红 山文化玉器流传l 1 1 。夏家店下层 文化 的先 民和殷商 的贵族对
地, 喀左县 东山嘴等地 点 ; 内蒙古 巴林 右旗那斯 台养 场 , 巴 林左旗葛家营子 、 尖 山子 , 克旗南 台子 , 翁牛特旗 l 一星他拉 , 林西县南沙窝子 ,宁城县 打虎石水库 以及敖汉旗境 内的一 些地点 。主要类型有环 、 珠、 棱形饰物 、 璧、 镯等。其 中勾云 形器 、 箍形 器 、 玉猪龙被称 为红 山文化玉器 中最典 型的 种 类型。目前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 年代距今约 5 5 0 0 ~ 5 0 0 0年 。
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 1 9 3 5年 由 日本人最先进行发掘 , 但正式命 名为红山文化则是在 1 9 5 4年。从 2 O 世纪 7 O年代 末8 0年 代初 以来 , 大量 的考古调 查和发掘成果 向世人 充分
展 示 了 红 山文 化 丰 富 的 内 涵 , 具有鲜 明特征的石 器 、 陶器 、
第3 5卷 第 7期
2 0 1 4年 7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5 No . 7
宁 西 部 及 河 北 北 部 地 区 。经 正 式 调 查 和 发 掘 的地 点 主要 有 建平 、 凌原 两 县 交 界 处 的 牛 河 梁 遗 址 群 , 阜 新 县 胡 头 沟 福 星
对 红 山 文化 玉 器 的 认识 是 随 其 发 现 和 发 掘 而 逐 步 展 开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解析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解析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任南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研究红山文化与泛红山文化不要受限于任何学说与文化的紧固 ! 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
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
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
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
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
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
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
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
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虎形玉牌饰及相关问题
主持人语:
本期这组文章是由会议论文遴选而来。这批学术研究成果聚焦于东北史前“虎”文化的探讨研究,有助于读者了解和研 究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北史前文化。郭大顺先生《红山文化虎形玉牌饰及相关问题》一文以赤峰博物馆馆藏史前玉虎 为资料,通过对其工艺、玉料、风格及网格纹饰、瓦沟纹等进行分析,从整体风格和工艺特点确定其为红山文化时期器物;华玉 冰教授《燕山南北文化区萌芽背景考察》一文阐述了燕山南北文化区形成与发展过程,并介绍了旧石器遗址的土壤特点及东 北地区嫩江流域距今约一万年的遗址;王冬力教授《论小河西文化陶鼓》一文探讨分析德辅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造型奇特的陶 鼓,认为该陶鼓完全具备了北方史前文化类型中距今约一万年的小河西文化时期素面陶器的全部特征,可能是迄今为止国 内外所发现的最早的史前陶鼓实物,属国家一级文物;邵国田先生《赵宝沟文化蚌虎异样纹饰分析——从玉源博物馆孤藏的 一件蚌虎说起》一文以德辅博物馆馆藏蚌虎、新洲博物馆馆藏蚌虎、松山区大营子乡出土玉虎等多件重要文物为研究对象, 对玉虎、蚌虎的年代和所属文化进行了大胆推测;张丽红教授《萨满女神的显圣物——东北虎崇拜的文化谜底》一文探讨了 虎文化的考古价值,指出虎文物是东北女神的“显圣物”,是东北女神文明的“第四重证据”;辛学飞副研究员《红山文化中的虎 图腾崇拜》一文通过对兴隆洼时期出土的玉玦、匕形器的介绍,说明它们在神权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巫觋在实施神权的 过程中重要的道具之一;孔祥羽副教授《中国北方民族虎崇拜溯源》一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民族虎崇拜的原始宗教、神话传说、 民俗现象的梳理,将北方民族虎崇拜传统上溯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初始阶段。以上文章考据翔实,史料丰富,探索了“虎”形文 物在史前文化中承载的精神内涵。
-1-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年 第 1 期
玉器——红山文化
玉器——红山文化在中国,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社会的变迁。
玉与玉器在中国古代生活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而且由于人们不断赋予的各种含义而使它具备了不同的社会属性。
旧石器时代的玉器是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则是更具有实用价值。
【玉器的分布】分布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因1935年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距今大约55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省。
在各地发现的红山文化墓葬中,我们常发现有玉器随葬,其中尤以玉器最为突出。
【玉器的用途】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与原始宗教有关,按照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玉是山川赋予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神鬼的灵性。
玉器不但具备了礼器的性质,有的可能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人们所佩戴的装饰品,同时也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和礼制化的产物。
以玉为葬,以玉为祭,是红山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一下几种:浅而宽的直线纹及带状纹。
细阴线刻纹,用于螭形块头部的细刻划。
粗而浅的阴刻网格纹。
网格较大,呈平行四边形状,见于玉龙头部及兽形玉片的兽身之上。
凸起的弦线。
这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仅见的,为我们识别传世品中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提供了依据。
【玉器的品种和特征】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料呈青绿色,有的色较浅,以青色为主,有的色较深,近似于苍绿,少量玉材呈青黄色。
同岫岩玉有区别,更接近于新疆玉的光泽,比一般岫岩玉透明度要差,但更显得温润。
造型以动物为主,主要品种有璧、环、玦、璜、龙、箍、卷云形器、鸟、龟等。
常见的玉器有马蹄形器、勾云形器、丫形器、玦形器。
【马蹄形器】圆筒状,一端略粗,粗端之口为斜面,椭圆形。
细端筒璧上有一或二个小孔。
筒外琢磨平滑,筒内留有掏堂时的锯痕。
这类玉器传世较多,有的被后人锯短。
这种玉器均出于人的头骨之下,斜口向下横放于脑后,因而说明它是一种束发装饰。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任南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研究红山文化与泛红山文化不要受限于任何学说与文化的紧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
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 世界史等相关史学, 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 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
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
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 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
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 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4000 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
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 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 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
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
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
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作者:吕富华吕昕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吕富华,吕昕娱(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红山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山玉器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雕琢技艺,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玉器造型特征中汲取营养服务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更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造型动因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12-04收稿日期:2014年12月10日作者简介:吕富华,女,1978年生,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吕昕娱,女,1963年生,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专门史、历史文献学。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距今65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大、小凌河流域。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真实地传递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部落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艺术美感等。
从考古调查或发掘的红山文化资料可知,红山玉器无论是造型特征,还是雕琢工艺以及用玉制度都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
本文拟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造型题材、造型特征及造型动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探讨红山玉器的文化意蕴和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及造型题材对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作者:姝雯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9期摘要:近年來,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红山文化玉器大量出土,这些玉器大部分出土于积石冢中心大墓,是红山先民们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主流观点进行总结,目的是实证论史,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点。
相信红山文化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提升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9-0001-07从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新线索,辽西发现五千年祭坛、女神庙(图一)、积石冢群址。
考古学界推断,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把中华古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展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积石冢群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墓葬中多随葬玉器,极少见石器和陶器,这种“唯玉为葬”的思想观念,向世人展示了古老民族传统的尚玉习俗。
王国维解释甲骨文的“礼”字为盛有两串玉于豆器之上,为事神之事,也就是说二玉示神之器,这种“唯玉为葬”的习俗,与王国维先生阐释“礼”字的初意为“以玉事神”极为吻合,同时也表明了“玉”与“礼”的特殊密切关系。
本文试着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现状简略总结,因为这些玉器上不但包含了红山先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等信息,重要的是与中华文明起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玉礼器的出现,对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情况20世纪80年代以后,红山文化可谓异军突起,有诸多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问世,见于报道的玉器数量达几百件,本文中笔者仅对出土位置、地层关系明确,并经过调查发掘的玉器进行总结。
(一)赤峰地区1971年春,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社员在村北岗造林时挖出1件大型碧玉雕龙,这件玉龙高26厘米,玉呈墨绿色,龙身呈C字型,细卷身素面磨光,头较小,长嘴吻部前伸,略向上翘,上下唇以一条阴刻线隔开,前面有两个圆洞为鼻孔,双眼突出于额顶,头顶至颈背有一条长21厘米的长鬣,玉龙背部有对穿的单孔,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象
5 、玉石的特性:红山文化玉器的用材除极少数松石、玛瑙、水晶外,绝大多数为常见软玉。从分类看,主要为透闪石和蛇纹石。透闪石,致密度较高,玉理结构坚密,络、棉、瑕相对较少,因此可以有效抵御来自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浸蚀,让有害物质无孔可入。所以这类质地玉器沁象不十分明显,而且沁色多浮于器表,不易深入玉理之中。蛇纹石类玉器,由于玉理结构松散,坚密度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远不及透闪石,所以有害物质可以长驱直入,迅速漫延玉器全身。因沁象较为明显,并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鉴定依据。
我们所说的规律性,是玉器受沁的自然科学规律,这一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违背规律性则脱离历史现实,脱离科学轨道。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万不可忽视。
2 、完整性:这里所说古玉器沁象的完整性,并非玉器沁象通体绝对的完整与统一。而是玉器受沁后,发生某些细微变化的沁象整体相对的完整。
红山文化历经数千年,由于墓穴简易,透水,距地表较浅等客观原因,决定了玉器被土壤埋没的可能性与长期性。这些长期被埋入土下或裸露于地表的玉器,无论自身的移动或者土壤的流动,皆能够造成对玉器的全面侵害。因此,玉器的沁象应该是完整的。在完整的沁象中包含着它的相一致性和连续性特征。并从这些特征中看到玉器表面所呈现出的轻重、深浅、颜色之变化。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Vol.36No.1Jan.2015第36卷第1期2015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距今65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大、小凌河流域。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真实地传递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部落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艺术美感等。
从考古调查或发掘的红山文化资料可知,红山玉器无论是造型特征,还是雕琢工艺以及用玉制度都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
本文拟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造型题材、造型特征及造型动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探讨红山玉器的文化意蕴和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及造型题材对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按造型题材分为动物形和一般佩饰两大类。
另一种认为依造型题材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装饰类、仿工具类、动物类、特殊类四种。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离不开玉器的造型题材这一基本要素。
红山玉器最常见的是各种动物形玉器,具体造型有玉龙、玉猪龙、玉鸮、玉鸟、玉龟、玉鱼、玉蚕等。
佩饰形玉器中以勾云形佩饰、玉箍形器最为惹人注目,此外,还有玉环、玉珠、玉玦、玉璧等小型佩饰。
追求神似,讲究和谐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突出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之所以种类繁多,造型独特,是有其一定的创造基础和历史渊源的。
红山文化玉器和南方良渚文化玉器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代表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红山玉器的创造基础是受自然环境、主题观念即“唯玉为葬”思想和细石器制作技术的影响。
首先,红山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为红山先民玉器的创造特别是在造型和纹饰上带来了灵感。
在这一时段存在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前期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大量的原始农具、捕鱼用具、动物遗骨和木炭,表明当时的西辽河流域一带,在农耕兼营狩猎的聚落周围,分布着广阔的森林草原和面积足够的水域。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作者:顾宁来源:《检察风云》2017年第24期《山海经》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具玄幻色彩的一部奇书,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鲁迅则认为是“巫觋、方士之书”,但它仍然是早期很有价值的一部地理著作,且与“红山文化”渊源甚深。
据考证,原《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篇记述的就是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红山先民时期发生的物事活动,红山文化玉器亦与黄帝部落图腾有众多交集。
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已经成为贵族随身的佩饰,并伴随一定的功用。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明,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同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及西辽河上游地区,以辽河支流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其初期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
红山文化玉器,顾名思义指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距今6500-5000年。
因首次在内蒙赤峰市红山后发现遗址,故于1956年命名为“红山文化”。
按照学术界普遍观点,红山文化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后红山时期。
但是作为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因为缺少准确的出土地点及土层报告,如何较为准确的确定其年代及文化属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品的比对研究。
用料与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包括蛇纹石质岫玉及透閃石软玉两种,以青黄玉色为主,少量深绿色碧玉,纯正的透闪石黄玉及白玉很罕见。
红山文化玉器,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品和民间征集品,从器型来看,主要有龙形玉器(以C型龙、猪首龙最为典型)、丫型器、勾云型佩、箍型器、三孔器、三联玉璧、管、珠、人物、各类动物型佩饰、生殖崇拜类型器以及一些在实用器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玉礼器”。
动物型佩一般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瞬间神态的简练刻画,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红山文化8字佩级别
红山文化8字佩级别
摘要:
一、红山文化简介
二、8字佩的来历与特点
三、8字佩级别的划分与鉴赏
四、红山文化8字佩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五、如何辨别红山文化8字佩的真伪
正文:
红山文化8字佩,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玉器,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备受藏家喜爱。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这一文化背景下,8字佩应运而生,成为红山先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8字佩的来历与特点,可以从其名字由来和制作工艺两方面进行阐述。
8字佩因其形状宛如汉字“八”而得名,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8字佩在众多玉佩中独树一帜。
另外,红山文化的玉器制作技艺精湛,8字佩也不例外。
其线条流畅,打磨光滑,充满美感。
在红山文化玉器中,8字佩有严格的级别划分。
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玉质越好,工艺越精湛,价值也越高。
因此,对于收藏家和投资者而言,了解8字佩的级别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依据。
红山文化8字佩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在于,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不断攀升。
尤其是在近年来,红山文化玉器
市场行情看涨,8字佩成为了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珍品。
然而,在收藏和投资红山文化8字佩的过程中,如何辨别真伪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般来说,红山文化8字佩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玉质、颜色、纹饰、工艺和沁色。
只要收藏者具备一定的鉴定知识,就能辨别出8字佩的真伪。
总之,红山文化8字佩作为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玉器,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玉器市场中独领风骚。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时间:2015-05-23 14:44:28 来源:作者:一起玩收藏红山文化古玉,往往被泛指东北、内蒙、外蒙古、冀北出土的特殊形态的新石器古玉,覆盖地域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其器形、风格、大小、沁色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本文主要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分析红山文化古玉的器形,请欣赏《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
块、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
一是红山文化玉玦玦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状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
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在赵宝沟、洪格力图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
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
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块,形制更加规整。
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块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
中国古玉(一):红山文化篇
中国古⽟(⼀):红⼭⽂化篇 C形⽟龙 红⼭⽂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峰市郊的红⼭后遗址⽽得名。
红⼭⽂化是中国新⽯器时代北⽅史前⽂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6500年,主要分布在北⽅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明的曙光”。
从“泛红⼭⽂化”的概念来看,从距今8200年前的兴隆洼⽂化⽟器到距今35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化⽟器都属红⼭⽂化⽟器范畴。
带齿兽⾯形⽟佩 红⼭⽂化⽟器⼀般采⽤辽宁岫岩软⽟(河磨⽟),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料有青⽟,黄⽟,碧⽟,青黄⽟,墨⽟,偶尔也有⽩⽟,⼀般硬度在6-6.5,⽐重2.9-3.1。
红⼭⽂化⽟器所采⽤的⽟料中,还包括部分蛇纹⽯类⽟材,巴林⽯,绿松⽯,煤精⽯以及⼀些硬度较⾼的细⽯料。
勾云形⽟佩 由于岫岩⽟⼭料产地岫岩县离红⼭⽂化分布区域较远,故红⼭先民们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
笔者多年在考察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所采集到的河磨⽟料和红⼭⽂化⽟器的⽟料如出⼀辙,⽽现代采集的岫岩⽟⼭料则和红⼭⽟器⽤料相差较⼤,这也佐证了“就地取材”的观点。
鸟形⽟佩 ⼀般看到的市场上很多仿红⼭⽂化⽟器的⽟料都是岫岩⽟⼭料,看起来⽐较接近红⼭⽂化⽟器⽤料,故收藏爱好者们应当注意。
红⼭⽂化⽟器的制作⼯艺⽐较复杂,先进。
⽟料的切割多采⽤线切割和⽚切割的⽅式,常见的线切割多表现在玦⼝和⽟箍形器内孔上。
⼀般简单的透雕,宽槽,粗阴线,打洼⼯艺常见,线拉⼯也很少,纹饰⼀般都是⽤玛瑙或⽯英⼯具加⽔和解⽟砂磨制⽽成。
三孔形⽟梳背 钻孔⼀般有单⾯钻、双⾯对钻和倾斜对钻三种表现形式,使⽤桯钻和管钻的⽅式。
由于加⼯⼯具原始,转速较慢,所以在钻孔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打磨,所有孔道上都可看见不规则的螺旋痕迹,包浆⾃然。
⽽现在仿古者功利⼼强,没有古⼈那种铁杵磨成针的毅⼒,⼀般现代电动⼯具痕迹⽐较明显,孔道⼲涩,此乃⼀鉴定⼩窍门。
⽟佩 ⽟器的打磨、抛光⼗分讲究,多呈腊状光泽。
从⽬前发现的红⼭⽂化⽟器上,尚没有有⼒的证据可以证明红⼭⽂化早、中期有砣具的出现,直到红⼭晚期的夏家店下层⽂化时期才出现了⽐较成熟的砣具,因此,对有明显砣痕的红⼭早、中期⽟器要当做仿品处理。
梳理民间红山文化玉器收藏之六——质疑一件馆藏玉器
梳理民间红⼭⽂化⽟器收藏之六——质疑⼀件馆藏⽟器史学界、考古界、收藏界好像是有关联。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个历史学家说,“啊,郭⼤顺⽼师啊,王明达⽼师啊,你们⾟苦了,咱们快来坐下唠⼀唠吧,把你们的考古成果亮⼀亮,然后咱们再讨论讨论,⼀起把中国的历史改⼀改吧。
”没有吧?但是我们看看⼈家考古⼈,⾯对史学界的不理不睬,挽起袖⼦加油⼲,终于⼲出了⼀番成果。
当然了,虽然⼲出成果了,⼈家史学界还是没有理睬,哈哈,今天我上来就笑了。
那么我们收藏界为什么⾮要靠考古⽂博界去证明⾃⼰的东西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建⽴⼀个相对独⽴的收藏体系呢?我们民间收藏,应该是⼀门独⽴的学科,但是⽬前还没有哪个⼤学正规设有收藏这个学科。
我觉得收藏,并不是⾃然科学,它更像是⼀门社会科学,它有别于历史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
在红⼭⽂化这⼀领域,以往很多⽂博、考古⽅⾯给我们带来的认识很多可能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来重新审视这些旧的认知。
这次,我就来说⼀件被故宫博物院误断为红⼭⽂化的⽟器。
此物是上世纪60年代初在民间征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但⼊故宫后专家意见并不统⼀,当时将其放于辽代藏品中,名“辽代青⽟武⼈⽚”。
1996年《故宫⽂物珍品全集褠桳》卷出版时,却莫名其妙地将其定为红⼭⽂化⽟器出版了。
我们民间收藏圈叫它“故宫那件神⼈踏兽”。
此物青绿⾊⽟质。
体近似长⽅形,采⽤岫岩常⽤的闪⽯⽟料,整器由⼀⼈⼀兽复合⽽成,⼈⾸及⾝体两侧围绕着类似勾云形之物。
⽹格纹的刻划和⼈⾝周围勾云纹使⽤的推磨⽡勾纹⽅式与出⼟的红⼭⽂化⽟器⼗分相似,⽽兽⽖阴刻线的琢治之法也与⽜河梁第5地点1号冢1号墓出⼟的⽟龟的⽖趾阴刻线的刻法相似。
⼈物五官鲜明,三⾓形⿐凸出,⾝穿有服饰,在臂膊及后背上饰有⽹格纹。
双⼿抚于胸前,并持⼀长杵类物,脚踏⼀弧形半圈,下有⼀兽,兽⾸前伏,似投降状伏卧。
背⾯则是正⾯纹饰的反⾯,饰有⽹格纹和⽡沟状勾云纹,这些都是红⼭⽂化⽟器中常见的纹饰。
但是我们来看,⽟⼈⾯部特征⼗分明显,⾼⽽宽阔的额头、长长的弯眉、杏仁形双⽬,⿐梁窄⽽细长,宽直的⿐翼呈三⾓形,⽟⼈⾝穿华丽的服饰,头戴勾云形⾼冠,脑后披⼱,⽅圆领,窄袖长衫⾄膝,绑腿,飘带,这些⽆⼀不在向我们证明这件⽟器绝对不是红⼭⽂化时期风格的作品。
红山玉器拍卖收藏方法
红山玉器拍卖收藏方法上世纪80年代末期,港台兴起的高古玉收藏热潮让红山玉器在收藏市场中受到关注。
那红山玉器的拍卖收藏方法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红山玉器拍卖收藏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红山玉器拍卖收藏方法近些年,在古玩市场上明显出现了两类完全不同的收藏群体,一类是极少数真正的鉴藏家和有眼力的收藏爱好者。
在市场上,红山玉器大多是以对外保密的方式进行交易的。
在行内的收藏和交易也不过只有几十件,而且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小件红山玉器。
这些小件红山玉器一般只是一些玉珠、玉管、玉勒、小玉玦、小玉环之类。
而像玉猪龙、玉C龙,以及一些所谓的太阳神和各种神人、神兽,或者超过20公分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在古玩行内极少有人见过或者买卖过。
而且在民间也极少发现有大件的红山玉器物,市场中能够见到的那些实际上都是赝品。
这些小器型的红山玉器只局限于几十人的小范围内流通,其交易价格基本在几万元、十几万元的价位上,而高品位的,算得上博物馆收藏级别的红山玉器,则极其难寻。
另一类则是比较普通的玉器收藏爱好者,这个收藏群体人数庞大,但是他们不收藏小器型以及一般的红山玉器,他们收藏的重点围绕在尺寸20公分以上,甚至是以米为测量单位的“红山玉器精品”上。
用这些玉器收藏爱好者的话说:他们的藏品比博物馆的还要好,有的甚至连博物馆藏都无法与之相比。
据说这些“红山玉器精品”的出土量非常大。
这些所谓的红山玉器,在古玩市场上被大量地买卖流通和收藏,其销售价格差距也极大,便宜的有几百元、几千元就可以买到手的,贵的则需要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才能购买到。
红山玉器,研究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就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学术课题,同时也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文化工程。
对广大玉器爱好者而言,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条件来深入研究学习。
因此,他们的古玩收藏知识架构只是局限于对传统文化浅层次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之中更多的人往往更加注重藏品的经济价值。
而如今的古玩市场,用险象环生这四个字来形容可以说毫不夸张。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一、红山文化的发现及其他地域范围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之一,因193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与发据而得名。
该遗址最初被称为赤峰第一期文化,1954年才正式定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地域,从迄今了解的资料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地区,另在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
红山文化相对年代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韵文化相当,而遭遇同一地区的夏家店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的一个数据经校正约为公元前的3500年前后。
从考古的发觉情况分析,红山文化的先民已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但畜牧和渔猎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此外,红山文化的牛梁河遗址还发现一处祭坛,说明当时的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规模。
红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的文物有石器、陶器、泥塑器等。
其中玉器可以说代表了北方,特别是辽河流域甚至中国早期玉器的最高水平,自发现后,引起古玉研究者河收藏者的极大兴趣和注意。
二、红山文化选用的玉料及产地红山文化所用料,色泽有白、青、碧、黄四种,函件最典型的是墨玉,这些玉料制成的玉器,经浸蚀后,少数呈鸡骨白色,多数表面仅有灰白色心,亦有少数浸蚀呈褐色斑和没有浸色者。
红山文化玉器中,用青绿或深绿色玉料做器最多,白或黄色玉料较少,碧和黑色玉料中。
此外,红山文化玉器中,亦见少量用绿松石、水晶和玛瑙制作的。
红山文化玉料,据测在磨氏硬度计的4-6间,半透明,有玻璃或油脂光泽,很少有杂色斑,属新石器时期很普通且较优的一种玉材,矿石学上定名为蛇纹石或透闪石,其中后的硬度达6,几与和田雨的硬度6.5接近。
关于红山文化用料的产地,目前未作全面系统的调查测验。
据笔者多年接触和肉眼侧看,主要用两种产地不同的矿石:一是蛇纹石,产自辽宁省岫岩县一带;二是透闪石,产自辽宁省宽甸县境及附近,俗称“老岫岩”另据古文献技术,今辽宁省西部地区的“医无里山“也产玉。
该山在红山文化领域内,故不能排除红山文化的一些玉器是该山产的玉料所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
红山文化时期岫岩玉制品的质地不十分通透,也不是新疆和阗玉的那种精光内敛似的
半通透状,而是一种光泽弱而外溢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靠实物对比才能体会的,很难用语
言表述清楚。
进入清代以后,尤其到了民国,岫岩玉的玻璃光泽开始比较凸显了,质地与
红山文化时期的差距很明显。
而现代的新岫岩玉工艺品的质地几乎可以与玻璃相媲美,完
全丧失了玉的美的本质体现。
现在的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了规避玉质的明显破绽,多采用独
山玉或石性较强的地方类玉,这样的仿品一般仅从质地上就可以鉴定其伪。
红山文化玉器进入收藏者视野的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此以前的
二十多年中,红山文化玉器仅仅是北方考古工作者所关心的新石器石器晚期的出土物而已。
如果从这一收藏年代上估计,红山文化的传世品最多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所以玉器的表
面不可能附着古旧的包浆,甚至不可能带有明显的熟坑包浆,这是比较合理的时间推算。
尽管如此,仍不能排除清代、民国时期发现零星红山文化玉器传世的的能性。
据老一代收藏家说,民国以前的古玉收藏家往往将偶见的红山玉器认定为老三代古玉。
所以说,如果发现一件典型的熟坑红山文化玉器,应该高度注意,但决不能简单加以否定。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为何如此之高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
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
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
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
辨别玉材的时代可靠性,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环。
玉质的基本颜色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色素离子对玉器所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反应;
另一方面内在因素在外部条件下促成变化,基本颜色的变化也是年代的特征。
造型有时代性。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
的神韵。
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
现实仿制的红山动物玉器,只
能做到形似,总体上拘谨、呆板、无生气,难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韵,很难模仿到那
个时代的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如纹饰也有关。
纹饰是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信仰的产物。
如能掌握各个时代的纹饰特点,便能比较准确地认定其年代。
红山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
除玉龙额部或颚底有斜方形网纹和表现兽头眼部、牙齿的细阴线纹外,一个常见特点是压
地线浮雕、凸弦纹、浅浮雕或称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圆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匀称的凹槽形
纹饰,也称瓦沟纹。
有些压地浅浮雕若隐若现,眼视不甚清晰,手摸感觉明显,凸弦纹在
多数红山玉器都会见到。
器物雕琢工艺,是工艺技巧及艺术表现力等等因素的总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
红山玉器的工艺,主要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
佩件大多无玻璃光。
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也有从一面钻进的
马蹄形孔,孔壁呈粗螺旋状,有的孔中部交接处出现错位棱台,也有的是对面蹭磨而成光泽无螺旋纹的孔,交接的薄层上钻一小孔。
扁平器物在工艺上多两面加工,内外边缘成刃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如此之高离不开它固有的这些特色。
一、看神韵。
红山文化玉器的神韵非常奇妙,一两句话很难概括出来,不过只要东西往那一摆,立马就能从做工看出来很多东西,就好像可以和器物对话一样。
二、看做工和刀工。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是一些斗斜纹,打孔是象鼻孔,在一些中小件上都会用到这种孔。
一般是在一个平面上两边打,向中间对齐,还有些就是在侧边打,这些孔需要用放大镜去看,观察孔里的一些残留物是不是人工的。
不过就现在的科学技术而言的话,可以用500倍的电子显微镜,能看到表面的气泡、龟裂等。
三、看包浆。
红山的包浆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其他考古包浆都不一样,红山玉器是直接被土壤掩埋在地下的,和空气完全没有任何接触,表面也没有什么伤痕。
有一些有石化现象,但还是玉器。
红山玉器在沙地里保存的非常好,上面有一层白粉,把这层白粉轻轻滴揉掉,其包浆马上就出来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