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绵长百年越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剧绵长百年越剧:沧桑历尽吐芬芳

摘要:中国的戏曲剧种很多,许多的剧种历史悠长,但是越剧的发展却给了人们一种奇迹的感觉。越剧没有深厚的渊源,没有悠长的历史,从浙东嵊州的农村,走进上海,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成为了一个有影响的地方性剧种,而这些都是在20世纪的几十年间完成的,其独特的生命力在于越剧的改革,正是百年以来前仆后继的越剧人在改良越剧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越剧的花朵才能盛放于一隅,让我们为那幽婉清绝的唱腔而惊叹不已。

关键词:越剧浙江改革唱腔正文:中国的戏曲剧种很多,许多的剧种历史悠长,但是越剧的发展却给了人们一种奇迹的感觉。越剧没有深厚的渊源,没有悠长的历史,从浙东嵊州的农村,走进上海,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成为了一个有影响的地方性剧种,而这些都是在20世纪的几十年间完成的,其独特的生命力在于越剧的改革,正是百年以来前仆后继的越剧人在改良越剧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越剧的花朵才能盛放于一隅,让我们为那幽婉清绝的唱腔而惊叹不已。

越剧有着独特的江南农耕文化,是被滋养出的柔美越腔乡音。起步于绍兴农村的越剧,是“一群乡下男人玩出来的越剧”,一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百年酿得千里香

在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有一座建于西汉时期的古城一一嵊县,越剧便发源于此。越剧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的,唱书是流行于嵊县农村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劳作之余,人们常聚于田头、晒场等地说唱一番。随着唱书艺术的发展,他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唱书艺人们走南闯北,将唱书艺术带出嵊县。一次偶然的余杭岳阳楼事件,使艺人们产生了分裂,而落地唱书也因此分为了南北两派,艺术风格上南派“俗”,北派“雅”。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唱书艺人在浙江余杭进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尝试,清明节时在嵊县东王村用稻桶、门板搭成的草台上正式以戏曲形式演出,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为与绍兴地区流行的绍兴大班相区别,称之为“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因为十分简陋,乐器只有尺板、笃鼓,也称“的笃班”。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俗称男班。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越剧”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

小歌班诞生后,从嵊县向邻近的绍兴、宁波一带流布。1910年进入省城杭州。1917年5月13日,初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粗糙简陋,观众寥寥,不足一月即结束。以后又有三班小歌班艺人来上海,在几经失败之后,艺人们注意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艺术上有所提高。从1920年起,

小歌班集中了几乎所有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编为连台本戏,又如编演了《孟丽君》,重新改

编移植自东阳班(婺剧)的《碧玉簪》。这些剧目,正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因而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为了适应城市环境并在竞争中生存,迫切需要变革,改变剧种过于简陋的状况,提高艺术水平。1921年在上海升平歌舞台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乐队,用丝弦演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在工尺谱上是“正”、“宫”,故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男班的主腔,并初步建立起板式变化体的音乐框架。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他们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剧目则受当时盛行的“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

烟雨江南唱缱绻

越剧作为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越剧早期演出较为简单,后来搬用其他剧种的动作程式,又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基本动作。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越剧布景,在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其他样式。如吸收了话剧布景的表现方法,根据越剧自己独有的舞美特性而创作出了中性和特性布景。布景设计强调从剧情出发,表现出诗情画意和意境感。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布景,清新优美,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格调;《西厢记》的布景,以森严的庙宇为主体,与青年人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形成强烈对比;《红楼梦》的布景则营造了世代簪缨之家”的真实情境和特有氛围。在传统剧目中,以守旧”为基础,加以。丰富和创造,形成装饰性布景的风格;还借鉴了一些民间艺术特色,如剪纸、皮影戏等,创作出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韵味的布景。

在服装设计方面,从1955年开始,越剧有了专职的服装设计师,改变了以前服装设计由设计布景的舞美设计师兼任的局面。越剧的服装相比较京昆等剧种来说,较为淡雅、柔美、简洁、清新。在配色上,突破了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间色,色阶逐渐丰富,显得更为优美、柔和。衣料也不再用传统服装反光性较强的软缎,而主要用无反光性的绉缎做面料,兼有丝绒、乔其纱、珠罗纱等。服装的款式和佩饰以明代款式居多,在民间美术和人物画上汲取灵感,创造了各种不尽相同的新样式,配以云肩、项链、飘带、丝绦、玉佩等,使服饰的变化丰富。由于多年来的不懈探索和积累,越剧服装的轻柔、淡雅的独特风格得到确立和发展,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别具一格的一枝。

化装则吸收传统水粉化装法色彩鲜明的优点,以及电影、话剧柔和自然的长处,形成了越剧化装既生活又有艺术夸张的特色,给人以柔美抒情之感。1958年3月,苏联化装专家瓦-瓦捷列夫佐夫来上海戏剧学院授课,为袁雪芬等演员造型,上海越剧院派陈利华参加了他的专修班,使越剧舞台上又出现了性格化装法、塑型化装法等多种化装技法。随着越剧的走向世界,一些国外的化装用品也被越剧演员们广泛地使用,如美国的密斯佛陀油彩、胶水、美目贴等,其后在化装上又吸收的美容的方法,涂粉底,打亮肤色,刷睫毛膏,搽眼影粉,用眼线笔画眼线,用唇线笔画口红,用美目贴贴假双眼皮,吊眼角、皱纹等等,在越剧舞台和戏曲电视片中都极为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