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应用电阻抗无创心功能监测技术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颜巧元,

谭翠莲,黄海燕,等.氯霉素用于导尿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12):1380-

1383.[2] 薛桂霞,

马荣荣,尚晨阳,等.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225-

226.[3] 周厚湘,

谢磊,马淙.间歇性导尿术在截瘫患者护理中的评价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87-

88.[4] 朱平娟.

双腔气囊导管临床应用500例总结[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2):51.[5] 王春秀.

留置囊性尿管操作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13):60-61.[6] 黄香妹.

留置导尿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3(2):91.

(本文编辑 颜巧元)

危重患者应用电阻抗无创心功能监测技术的护理

曹岚,唐春炫

Nursing car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sing impedance cardiography∥Cao Lan,Tang Chunxuan摘要:目的探讨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ICG)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其护理方法,使该监测护理流程规范化。方法对11例危重患者采用新型ICG监测技术监测患者心脏功能,正确安装电极、准确输入信息并密切观察及记录等。结果11例中9例通过ICG连续监测得出心脏功能的各项指标,医生对各心脏指标参数值综合分析,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转出ICU。结论运用ICG监测技术为危重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心脏功能监测指标,使重症医学科医生及护士随时掌握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而护理是该项技术顺利实施的保证。

关键词:危重患者; 心输出量; ICG监测技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11)24-0058-02 DOI:10.3870/hlxzz.2011.24.058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长沙,410008)曹岚:女,硕士,主管护师

收稿:2011-06-30;修回:2011-08-

18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Impedance Cardiography

,ICG)

监测是一种无创的通过测量血液流动代替测量血压来获取血流动力学数据的测量方式,是一项

无创、连续、简便、安全、可靠的新型监测技术[

1]

。ICG监测技术对早期病情判断、

病程进展的适时分析、预后状况的评价均能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我科对11例危重患者采用ICG技术监测患者心脏功能,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例危重患者中男7例、

女4例,年龄42~72岁,平均58.5岁。其中左心衰竭4例,

失血性休克2例,

肺部感染1例,重症胰腺炎合并MODS 

4例。患者均因呼吸衰竭建立人工气道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1.2 监测方法 抗心输出量测定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SOLAR800监护仪的电阻抗连续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按要求进行皮肤准备,在两侧颈根部及胸部第5肋间水平的腋中线上分别安放4个监测电极,连接监测模块,每分钟测1次心输出量,共测3次并求出平均值。

1.3 结果 11例均通过ICG连续实时监测得出心脏功能的各项指标,医生通过各心脏指标参数值综合分析,对早期病情判断、病程进展适时分析、预后状况及时评价,监测得出同步、连续、即时的生理数据对心、肺、组织灌注和氧合三大功能完整而系统地进行

诊断。最终9例患者病情好转回原病房继续治疗,2例因多脏器功能严重衰竭临床死亡。

2 ICG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其护理

2.1 正确选择患者 身高<120cm或>230cm,

体质量<30kg或>155kg的患者不适合应用ICG监测。另外,患者如有胸廓严重畸形、全身震颤不能控制、

在搬动过程中以及正在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患者也不能进行准确的监测;感染性休克、重度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进行监测时也会产生较大误差。

2.2 操作前准备及定位 操作前使患者处于仰卧位,将需贴电极的皮肤处用75%乙醇清洁、去脂,待干燥,将两侧颈部耳垂正下方及胸部剑突水平的左右腋中线上4个部位确定为监测点,粘贴4个监测电

极,左右两侧的电极应放在直接相对的位置(180°),以免不同部位测得的数值可能存在差异。

2.3 信息输入 用相应的导线连接监测模块,

根据监护屏幕上提示正确输入患者的信息,如身高、体质量、年龄、性别等参数。计算机将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相应的人体模型,计算出心输出量,每例患者的信息不同其值也会有异。

2.4 记录与观察 待显示的心输出量曲线稳定后,调节计算频次如为60则表示心脏跳动60下计算1次,共测3次并求出平均值,调节报警界限,观察屏幕

显示的数据,

及时记录相关参数。保持颈部、胸部贴电极处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汗液或其他污物导致电极

松脱监测失败。观察有无皮肤电极过敏并及时处理。对于皮肤过敏患者,电极有可能造成粘贴处皮肤起疱或溃烂,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可行间歇监测,同时还须

·

85·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Dec.2011 Vol.26 No.24(Surgery 

Edition)

经常检查局部皮肤,以避免皮肤损伤。

2.5 识别ICG监护中主要观察参数及临床意义 在危重患者行ICG测量过程中护士需重点观察记录CO(心输出量)、CI(心脏指数)、SV(每搏射血量)、SI(每搏射血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TFC(胸液体容积)、PEP(射血前期)、LVET(左心室射血时间)、STR(收缩时间比率)等多项参数。随时观察监测参数,一旦出现异常数值,及时汇报医生作出相应处理。应重点识别以下几项参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①CO/CI。CO为每分钟心脏泵血量,正常为4~8L/min;CI为按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为2.5~4.2L/(min·m2)。与血压相比,CO变化能提供机体功能或基础代谢率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早期报警;CO/CI为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②SV/SI。SV指每次心跳左心室泵出血量,60~130ml/min;SI指按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30~65L/(min·m2)。SV是心力衰竭诊断的重要指标。③SVR。SVR指血流在动脉系统内遇到的阻力,770~1 500dyn.s.cm.s.m2。SVR代表后负荷。④TFC。TFC指根据胸腔电传导性测量出的胸内液体总量,男性为30~50ml,女性21~37ml。其包括血管内、肺泡内、组织间隙内液体3种成分;能帮助诊断前负荷;能指导治疗,如调整输液速度、输液量。⑤PEP。PEP表示左心室去极化和左心室射血通过主动脉瓣需要准备的时间。心力衰竭患者PEP延长。⑥LVET。LVET指左心室射血进入主动脉的时间间期,主动脉瓣从开放到关闭的时间。心力衰竭患者LVET缩短。⑦STR。STR指心肌电兴奋期与机械收缩期之比,STR=PEP/LVET,正常0.3~0.5。心力衰竭时STR值升高,STR大于0.5时考虑心肌缺血[2]。2.6 ICG监测护理注意事项 妥善固定ICG监测的各根连接导线,预防移位、脱出,随时观察监护屏上的波形变化,当波形改变时及时调整其位置,分析原因,做出相应处理。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传感器脱落,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检查。电极位置安放合适,防止电极松脱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有无电极过敏现象,一旦出现,及时更换贴电极位置,保证皮肤的完整性。本组2例电极过敏,予及时更换电极位置,将过敏部位贴压疮贴保护,5d后电极过敏致破损的皮肤基本愈合。

3 讨论

CO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CO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对于临床上危重患者的抢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热稀释法”是被公认检测心输出量的“金标准”。但由于是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护理要求高、费用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而ICG监测技术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进行心动描记,通过在患者的头颈及胸部两侧贴上类似心电监护的4个电极并联上传感器,胸部传感器能自动向患者胸腔内发射一束微弱的交流电信号,电流会循电阻最小的路径即充满血液的主动脉到达颈部,颈部传感器会探测到电流,即可作为基线电阻抗。当主动脉内血液的流速与容积发生变化时,电阻抗亦发生变化,传感器可测出这种变化,通过计算机排除呼吸的影响,进一步计算出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的各项参数,并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实时波形及各项参数值[3],这样就可以随时掌握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如有异常,可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并可随时观察用药效果。

研究表明,ICG监测与有创性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3-5],且避免了有创技术带来的并发症,它几乎无不良作用,为危重病抢救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方法;其次,电阻抗法无创心输出量监测费用低廉,除一次性电极外,其余的部分都可以重复使用,其费用远低于使用昂贵的一次性心导管,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再者,ICG监测系统已经制成一种监护模块,使用简便,只要做好皮肤准备,正确安放电极,准确输入患者信息即可,不需特殊或复杂的操作,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且整个监护实施过程均为无创操作,在监护时只要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患者皮肤过敏,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痛苦与医疗风险,使他们乐于接受。

因此,电阻抗无创心功能监测技术是一种无创伤、低危险、简便、精确、连续、床边化的新型监测技术,使临床可获得连续、动态、准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从而更早、更正确地提供治疗指导的技术,对提高危重病抢救成功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琼,黄纪坚.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3,2(6):379-381.

[2] 沈洪.急危重症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的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3):190-192.

[3] Sageman W S,Riffenburgh R H,Spiess B D.Equivalence ofbioimpedance and thermodilution in measuring cardiac indexafter cardiac surgery[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02,16

(1):8-14.

[4] Gerhardt U M,Seholler C,Bocker D,et al.Non-invasiveestimation of cardiac output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J].Clin Monit Comput,2000,16(4):263-268.

[5] Kaukinen S,Koobi T,Bi Y,et al.Cadiac output mea-surment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using bo-lus thermbilution,continuous thermodilution,and whole-

body impedance cadiography[J].J Cadiothorac VascAnesth,2003,17(4):199-203.

(本文编辑 颜巧元)

·

·

护理学杂志2011年12月第26卷第24期(外科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