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 一共有多少天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一共有多少天

教材第80、81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究||,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理解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

能利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本学期又快要结束了||,你一定很期待放寒假吧!

师出示教材第80页主题图||,你们猜猜还有多少天放寒假。

师:同学们||,1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呢?……9个星期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算算一共有多少天?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填一填。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第一行的数表示什么?第二行呢?

要想解决几个星期有多少天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1个星期有多少天?

2个星期有多少天?可以怎样算?7+72×7

3个星期有多少天?可以怎样算?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算法||,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汇报结果。

2.教材第80页第2个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这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

师:你能接着往下写吗?

学生们独立圈一圈||,写一写。

师指名学生展示他的想法。

师:你能根据点子图||,列出乘法算式吗?

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自己编制写7的乘法口诀||,分组交流说一说。3.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师:哪几句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

“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计算哪道乘法算式?

师:你能找出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相邻两句口诀相差1个7。

4.7×8=?淘气是这样想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填一填。

(1)怎样能很快记住口诀?

(2)你认为哪句口诀最难?为什么?

(3)淘气的想法你能看懂吗?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你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一共有多少天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1×7=7 一七得七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7=14 二七十四

3×7=21 三七二十一

4×7=28 四七二十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