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冰融化_教学片段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融化”教学片段与反思
○徐 艳(纳雍县雍熙三小)
今年4月,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科学优质课,内容为《科学》第六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冰融化了”,课后对于授课教师采用酒精灯加热使冰快速融化来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这一操作颇有感触。下面是执教者的教学片段:
师:当我们吃冰块时,“嚓”的一声,一块冰块被我们咬到嘴里,那我们吞下去的是冰块还是水?
生:是水。
师:为什么明明吃的是冰块而吞下去的是水呢?
生:因为嘴里有热量,所以冰块融化成了水。
师:就是说冰吸收嘴里的热,所以融化了,那么冰融化时它的温度会不会升高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研究冰融化时它的温度如何变化。
教师用温度计测得此时环境温度是17℃,再拿出半烧杯碎冰,把温度计放入碎冰中进行测量,液柱迅速下降直到0℃,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冰加热。
师:本来这个实验不需要酒精灯加热,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们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作好记录,并把数据填在书上的表内。
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10分钟
温度0℃2℃5℃6℃7℃11℃
师:实际冰融化时的温度保持在0℃,但是由于我们用酒精灯加热,使它融化时的温度有一定的变化,记住:冰融化时的温度保持在0℃。
师:冰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生:11℃。
思考
1.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实验的设计意图。
该教学片段中由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和多个学生上台读温度计的示数而填出的表格,让全班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直到11℃时冰才全部融化成水,所以学生认定冰融化时的温度是11℃,学生有错吗?谁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回顾教材,教材中的实验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冰块,教参提示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0℃。回顾教师的说课,该教师在说课中谈到课前设计时考虑到冰自然融化要花费很长时间,担心一节课的时间冰也不一定能够完全融化,何况还有其他实验内容。于是上网查看别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实验的,正如自己预料的那样,都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决定强行用酒精灯加热使冰块快速融化。这说明该教师没有把握好该实验的设计意图,把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是0℃和怎样使冰快速融化两个知识点混为一谈。
科学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据。作为科学教师,课堂设计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实验的设计意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冰融化”实验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就能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是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而教师因为时间的限制改变教材所渗透的知识点,而强行采用加热的方法,实验意图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如何才能使冰融化得快。实验中温度计测得的是烧杯中冰块下面水的温度,并非是冰融化的温度,使得学生误认为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听课教师一致认为该实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以避开对学生的误导:(1)课前将冰块提前拿出冰箱,把它敲成细碎的冰,让其开始融化,实验前把杯中的水倒掉再进行实验,这样既不违背实验理论又可以节约时间。(2)让学生观察前3分钟冰的融化温度后,把该实验暂且放置一边让其慢慢融化。此时可做学生实验“如何使冰袋里的冰快速融化”(该实验在课堂上学生只用了8分钟)后,再引导学生回头观察演示实验温度有无变化。
24
2.不盲目采取改进措施。
科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范围广,包括物理 化学 生物 自然 天文等科学知识,而县城或乡镇学校担任这门学科的教师多是身兼数科的教师,且有些是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的人,这代人学习期间就缺乏实验操作,甚至有的教师叫不出实验器材的名称,对实验器材的用途和性质了解不多,再加上所学知识有限,所以教学感到吃力,对有些内容感到似是而非,不明确实验原理,所以盲目采取一些措施或改变某个实验条件,导致实验不成功,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实践表明,实验中的器材或某一实验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如果真的需要对实验中的某一器材作改动或者在实验中增加或减少某个实验要素,教师都应该课前亲自实验,看看改动后的实验结果是否与教学内容和实验意图相违背,如果相吻合的情况下可以改动,否则应另想对策。该片段中如果教师事先做了实验,发现得出的实验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误解,我相信她绝不会用加热的方法。
3.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束手无策 教学吃力时,可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体讨论、集思广益。集体备课是在各位教师分头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由中心发言人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其他教师针对各个环节提出教学建议,其中可涉及到教材实验的设计意图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实验操作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材料的选取等环节。集体备课作为优化教学的基本手段,可达到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快速提高。集体备课时教师们针对每个环节进行认真地研讨,博采众长,得出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和最科学的实验手段并运用于教学。若上述教学片段的内容经过集体备课,一定会有教师提出该实验不能实现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这个主要实验目标,那么执教老师定能及时弥补备课的重大缺陷,避免了对学生的误导,少走了弯路。
□
(责任编辑 刘 冰)
(上接第39页)入到准备活动中来,期待我的钢棒和铜丝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转动起来。
我们准备好材料之后进入设计阶段。没有磁铁该怎样组装呢?学生们积极思考,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针对每种办法进行论证,将不可行的方案一一否定;在提出方案到论证方案再到否定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坚强毅力、突破困难的勇气,认识到科技创新也是在“否定”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的过程。
确定方案后进行制作,可通电时却发现电动机不动,为什么呢?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是设计的方案行不通还是其他原因?学生们开始研究组装方案,结论是:组装方案没有问题。怀疑是安装技术上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次论证,如转动部分太轻、摩擦太大等等。师生一起找出原因后进行改进,如轴的顶尖用铜皮垫上来减小摩擦等等。
通过一步步分析、一步步论证、一步步修正,一个完美的电动机模
型制作成功,学生带着喜悦欣赏起
劳动的成果。通过制作电动机模
型,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
于设计创造中,通过一步步提出、分
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让学生透彻掌握电动机的原理,
对通电螺线管南北极的判断有了形
象认识,增强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
的能力。
通过“教具效应”模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感受
科技的创新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喜爱科学、热爱科学、进而崇
尚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树
立科学的价值观。
通过问卷调查和心理访谈,我
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讨论发现”教
学模式和“教具效应”教学模式都比
较欢迎,并且很多同学在教学活动
中都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思维能
力,这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难以
出现的。在“讨论发现”教学模式
中,学生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让
班级智慧得以充分展现,团队关系
更为融洽。而“教具效应”教学法则
让学生手脑并动,活用物理知识,并
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现象深入分
析、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
过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教学,在不同
的活动中、不同的情况下学生都会
有一些令人惊奇的表现,这些都让
我们感到兴奋,这为提高高中物理
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运用这两种教学模式,还
能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情商”教
育。在长期的“讨论发现”自主学习
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
合作意识;“教具”的制作激发学生
的潜能;学生在享受成功中树立了
自信;在合作与争论中锻造了团队
精神,而这些又是创新人才必备的
基本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若能较好地有
机利用这两种教学模式,则能有效
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让学生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 刘 冰)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