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性问题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探究性问题的探索》

青岛四中数学组杨瀚书

【设计意图】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要达到这个目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更不容易忘记,印象更深刻,学生也能从中享受到自己探究的乐趣。基于上述目的,本节课以五个截然不同的探究性问题为载体,进行一次数学探究性活动。

【设计思路】

这节课本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意识为目的,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组织方式,根据探究性题目的不同,可分为四大部分。

一、“类比、归纳”型探究性问题:本次探究性活动,它对基本题目进行一题多变,让点P 动起来,探究点P在不同时刻下的相关结论,初步形成用动态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再让点P多起来,对基本题目进行挖掘与引申,让点P由1个变为2个,再由2个变为3个,再由3个变为4个,……逐渐增加到n个,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探究意识”。

二、“分析、比较”型探究性问题:本次探究性活动,它是以奇妙的“形数问题”作为探究对象,展开一次由“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乃至“四维”……的研究,很好的渗透数形结合。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深化、拓展中得到提高。

三、“自学、建构”型探究性问题:这本次探究性活动,先是通过阅读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把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2等分,然后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如何把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面积2等分。在自学的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观察、试验”型探究性问题:这本次探究性活动,它的研究方法很象是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只是把一个圆变成正方形,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试验、观察得到几个特殊的结论,在由这几个特殊的结论继续探究出更复杂和全面结论。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试验、分析中得到发展。

五、“猜测、推断”型探究性问题:这本次探究性活动,它是借助“勾股定理”做为知识基础和研究背景,先通过特殊正方形、半圆、等边三角形得到共同的结论,在拓展为一般性的结论,最后,教师给出“希波克拉蒂月牙问题”和“勾股树”让学生在数学美的氛围中思维升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基本题目进行一题多变,初步向学生渗透动态的观念,让学生渐渐的习惯于用运动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题目进行挖掘与引申,使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解题的策略方法;学会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相互关联的知识为主线,探究性问题为载体,渗透特殊与一般、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会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数学的思考,逐渐的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媒体】

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件为辅助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并借助多媒

体课件《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几何画板》打破了传统的用尺规教学的方法。它具有动态直观、数形结合、色彩鲜艳、变化无穷的特点,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

是如此。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思维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几何画板》为我们创设了一个

数学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可从“听”数学转变到“做”数学,即以

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类比、归纳”型探究性问题:

基本题目:已知如图AB∥CD,P为任意一点,请

用一个等式来表示,∠B、∠D、∠P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变化1:让点P动起来

在刚才的基本题目“已知AB∥CD,P为任意一点,请用一个等式来表示,∠B、∠D、∠P 之间的数量关系”中,有一句话“P为任意一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找点P的不同位置,最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位置:

A

C

C

D

D C A

然后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点P 的位置进行研究,然后进行成果展示。这样做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个小组交流和成果展示的过程,学生吸纳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交流、认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方法。同时,初步向学生渗透动态的观念,让学生渐渐的习惯于用运动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看待实际问题,看待周围的事情。

变化2:让点P 多起来

在刚才让点P 动起来的探究基础上,再对基本题目进行挖掘与引申,让点P 多起来,让点P 由1个变为2个,再由2个变为3个,再由3个变为4个,……逐渐增加到n 个,再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探究意识”。

已知AB ∥CD ,P 1、、P 2、P 3、P 4、…… P n 为任意n 点,请用一个等式来表示,∠B 、∠D 、∠P 1、、∠P 2、∠P 3、∠P 4、…… ∠P n 之间的数量关系。

A

A

A

A

2

32345D

2

3

刚才的n 个点都是在两线的内部,如果都在外部,

情况又会怎样?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又摆在了学生面前。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以相互关联的知识为主线,以探究性问题为载体,学会探索规律,进行归纳,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解题的策略方法;学会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如果上面的n 个点P ,一内一外交替摆放,情况又会怎样?(本问题将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继续探究。)

二、“分析、比较”型探究性问题:

二维形数:

A

A

A

B

A

D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