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足三里、曲池穴临床运用总结

合集下载

针灸足三里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针灸足三里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针灸足三里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什么是针灸足三里?针灸足三里,又称为“足三里穴”或“合谷穴”,是中医针灸学中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

它位于人体腿部肌肉结构的外侧,距膝盖下方三寸,是脾经和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

2. 针灸足三里的作用针灸足三里有着广泛的作用,包括:•刺激消化系统:针灸足三里可以通过刺激脾经和胃经,促进消化系统的运行,增加胃液的分泌,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

•调节免疫系统:针灸足三里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缓解疼痛:针灸足三里具有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胃痛等,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病症也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镇静安神:针灸足三里对于神经系统有着调节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方面的问题,帮助人们恢复健康的睡眠。

•调节内分泌系统:针灸足三里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对于一些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针灸足三里的功能主治针灸足三里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灸足三里可以治疗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足三里对于头痛、偏头痛、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针灸足三里可以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针灸足三里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对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疼痛病症:针灸足三里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病症,如头痛、牙痛、胃痛等。

•其他疾病:针灸足三里还可以治疗一些其他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疲劳等。

4. 如何进行针灸足三里?针灸足三里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是一般的针灸步骤:1.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使用细针进行针灸,针的长短和粗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准备好消毒器具:针灸针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3.定位:根据足三里的解剖位置,使用清洁棉球在物理结构上定位。

针灸对穴临床应用体会

针灸对穴临床应用体会

0 8 . 寸 , 可 向阴 陵泉方 向透刺 。 . ~1 5 也
4 体 会 :针 灸 大 成 》 : 胁 肋 疼 , 沟 、 门 、 . 《 有 “ 支 章 外
4 体会 : 泉配 足三 里 可治疗 各 种晕 厥 、 克 诸症 。 . 涌 休 现 代实 验研 究表 明 , 针刺 两 穴对动 物 出血 性休 克 可见 呼
痛之 功 。支 沟 以清利 三焦 之气 为 主 , 阳陵泉 以疏 泄肝胆
为 要 。二 穴 配 伍 , 上 一 下 , 经 相 应 , 气 相 求 , 互 一 同 同 相
约, 相互 为 用 , 不 恋 邪 , 不 伤 正 , 心 升 压 , 脑 开 补 泻 强 醒
窍, 厥救急。 苏 2 主治 : 厥 、 厥 、 厥 诸症 。 . 气 暑 尸 3 操 作 方 法 : 泉 直 刺 o 3~ o 5 寸 , 1 . 涌 . . 灸 o~
3 操 作 方 法 : 门 直 刺 0 3 0 5寸 , 刺 针 尖 向椎 . 风 .~ . 斜
在 中 医理 论 尤其 是经 络学 说 的指 导下 辨证 立法 , 穴处 选 方, 施法 治 疗 。如 果 说 药 物 治 疗 是 单 味 药 物 发 展 到 群 药, 进而 产生 方 剂是 药 物 治疗 的一 大提 高 的话 , 么 针 那 灸 治疗 由单 穴发 展 到双穴 , 而形 成一 套 系统 的 配伍原 进
1 h全部 苏醒 ; 厥 2例 亦 成 功 。对 危 重 休 克 患 者 可延 暑
长 院前抢 救 时机 。
风 门 配 肺 俞 治 疗 各 种 咳 嗽
1 配伍 功用 : 门 又名 热 府 ,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背部 . 风 是
腧穴 , 又是 督脉 与 足太 阳膀 胱 经 交 会 穴 , 风邪 侵 袭 之 为 门户 , 故名 “ 门 ” 有疏 散 风寒 , 泄邪 热 , 风 , 宣 调理 肺气 , 止 咳平 喘之 功 ; 俞 为 足太 阳膀 胱 经 腧 穴 , 是 肺 脏 之 精 肺 又

治疗高血压的穴位-降压穴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穴

治疗高血压的穴位-降压穴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穴

治疗高血压的穴位-降压穴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穴1. 人迎穴人迎穴具有调整机体阴阳、疏通气血的功能,针刺人迎穴可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血压稳定。

取穴取此穴位时要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3 厘米处。

首先触摸喉结旁两大筋内侧,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本穴。

按摩手法以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轻轻按压两侧人迎穴,点按约2 秒,重复按压,点按一次为一拍,每次按压 30 拍,注意不要持续按压 , 否则容易引起晕厥。

两只手可以交替按压,每天按压 3 次。

2.曲池穴——补肺顺气降血压人的胳膊肘上有一个穴位,叫做曲池穴。

当人的上臂弯成90度的时候,手肘的内侧有一道横纹,肘外侧的横纹终点,就是曲池穴。

【曲池穴的准确位置图】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能治气逆诸证,针刺曲池能摄纳阳明气血,使气血调和,奏调气降逆之功。

它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和大肠都属于五行当中的金。

血压和什么最密切相关呢?和五脏当中的木,也就是肝。

金和木是什么关系呢?简单理解,金属的东西能够做成斧子,斧子能够砍树,所以中医认为金克木。

要想控制血压,就相当于我们要“砍”一棵树。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先把“斧子”磨好了。

这个斧子就是人体的大肠经,或者是人体的肺。

曲池虽然只是大肠经上的一个穴位,但相当于一把锋利的斧子。

大肠经上的曲池穴找到了,高血压这种肝阳上亢的问题就解决了。

曲池穴:将手屈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

曲池穴按摩方法:先用右手按左手的曲池穴,再用左手按右手的曲池穴,每次32下,早晚各一次。

曲池穴具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

临床主要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高血压病、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瘰疬等病症。

版本二:按摩手法按揉时可先用右手按揉左侧曲池穴,再换左手按揉右侧曲池穴,两侧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 30 拍。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

穴位养生促进胃肠蠕动穴位养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胃肠蠕动是消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它的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并分享一些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的方法。

一、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部外侧凹陷中央,是一个常用的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曲池穴可以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部不适。

按压这个穴位时,可以使用拇指或食指,用适度的力量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

二、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寸处。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肠蠕动,改善胃肠积食问题。

可以使用拇指和食指轮流按压这个穴位,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可以按摩2-3次。

三、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背和手腕交界处,是另一个促进胃肠蠕动的穴位。

按摩四白穴可以缓解胃胀、便秘等问题。

用拇指在四白穴上来回按摩,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按摩。

四、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中部位,也是一个常用的促进胃肠蠕动穴位。

按摩关元穴可以调理消化系统,缓解腹痛和胃胀。

使用手指在关元穴上方按压,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按摩2-3次。

除了按摩穴位,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刺激这些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

例如拍打穴位、热敷穴位、针灸等。

但应根据个人适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或刺激穴位时应适度,避免用力过猛造成不适或伤害。

如果患有严重的胃肠疾病,如溃疡或炎症等,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穴位养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健康养生方法,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但请记住,穴位养生只是辅助方法,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中医中的针灸穴位与疾病关系

中医中的针灸穴位与疾病关系

中医中的针灸穴位与疾病关系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穴位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针灸穴位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一、曲池穴曲池穴位于手臂的内侧,肘横纹上,曲池下方凹陷处。

针灸曲池穴可以缓解胸痛、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对于疏通气血、舒解呼吸困难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的交界处,是最常用的针灸穴位之一。

针灸合谷穴可以缓解头痛、失眠、口干等与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

此外,合谷穴还有助于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缓解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距胫骨前缘三寸的位置。

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改善胃肠道问题,如胃痛、腹泻等。

此外,足三里穴还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体力和抵抗力。

四、太渊穴太渊穴位于足底前部,第一、第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

针灸太渊穴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调节心跳和血压。

同时,太渊穴还有助于缓解焦虑、失眠、抑郁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

五、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的两侧,颈横纹与颈肩交界处。

针灸风池穴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与头部循环系统问题相关的疾病。

此外,风池穴还有助于改善颈肩部的疼痛和僵硬,缓解颈椎病等问题。

总结起来,针灸穴位与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刺激相关的穴位,针灸可以帮助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尽管针灸在治疗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症状和个体特点,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最后,针灸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疗法,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相信针灸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足三里穴位是人体治疗和保健中常用的一个穴位,其定位在腓骨前肌腹外侧的凹陷处,具体位置为膝盖外侧突出的骨刺上,向下移动四横指。

足三里穴位也被称为肠俞穴、肥肠俞穴,属于胃经的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足三里穴位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益气健脾、补益中焦,对于胃肠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足三里穴位还具有活血化瘀、祛湿通经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足三里穴位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

在寻找足三里穴位时,首先需要确定膝盖外侧的骨刺,这是一个突出的骨头。

然后,从这个骨刺向下移动四横指的位置,在这里就是足三里穴位的准确位置。

一般来说,足三里距离膝盖外侧骨刺约为四横指的宽度。

应用:1. 调节脾胃功能:足三里穴位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脾胃功能,补益中焦。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多种消化问题。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刺激脾胃经络,调节脾胃功能,增加消化能力,改善胃肠道问题。

2. 提高免疫力:足三里穴位的刺激可以增加机体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和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3. 补益气血:足三里穴位的按摩刺激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这对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加能量、改善疲劳非常有益。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提高机体能量水平,增加体力和精力。

4. 缓解胃肠道问题:中医理论认为,足三里穴位可以通过刺激脾胃经络,缓解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胃胀、腹泻等。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功能,减少相关症状。

5. 改善气血循环:足三里穴位的按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问题。

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增加血液和氧气供应,改善器官和组织的营养供应。

三里穴研究

三里穴研究

三里穴研究经穴现代研究之一。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足三里穴对人体许多系统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及分泌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能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使原来处于弛缓状态或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增强。

对正常人针刺足三里穴,多数可使胃蠕动加强。

对胃液的分泌也有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当胃机能低下时,轻刺激可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度上升;当胃功能亢进时,重刺激却使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度下降。

这种作用在单纯针刺足三里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过程中,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此外,还可使消化酶活性迅速增高,含量增加。

针刺胃炎、溃疡病和胃癌病人的足三里穴,可见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原来较低的胃电频率和波幅升高,胃癌患者不规则的波形变得规则;使溃疡病人原来较高的胃电频率和波幅降低,从而使上述患者的胃电参数趋向正常,证明了足三里穴对胃功能的双相调整作用。

足三里穴对肠道功能的调整作用也很强,动物实验观察,针刺“足三里”能加速实验性动物的空肠顺向与逆向套迭的还纳时间。

临床报道针之也可使人体肠套迭迅速还纳,并可解除急性肠梗阻。

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对小肠运动的调整作用,因手法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捻转主要引起小肠运动减弱,轻捻转主要引起小肠运动增强。

针刺足三里对阑尾也有影响,无论是在阑尾切除术时直接观察,或用钡餐充盈正常人和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在X线下检查,或是在动物实验中剖腹直视观察以及用机械描记法等等,都可以发现针刺足三里可使阑尾运动加强,张力增高,阑尾弧度变化增大,气泡移动加快,阑尾内容物排空。

有的观察到阑尾充血,局部温度升高,盲肠部痉挛解除,这些现象均有利于阑尾炎症的消除。

临床观察证明,针刺足三里等穴,可即出现直肠蠕动增加并伴有强烈的便意,引起排便。

动物实验也证实,针刺“足三里”对大肠运动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一般情况下,以及大肠相对安静或紧张较低状态下,针之可使大肠蠕动增强,原来运动亢进或紧张度较高者,针刺足三里可使因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关闭的幽门环松弛,这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的病变有实用价值。

倪海厦针灸笔记(七六)——曲池穴

倪海厦针灸笔记(七六)——曲池穴

倪海厦针灸笔记(七六)——曲池穴
展开全文
我们前面学了偏历和温溜,按顺序来说,现在应该学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为了好找穴位,我们都是从曲池往回头找,所以呢,我们这里就先学曲池和手三里。

曲池穴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见下图
曲池穴是我们人身上的一个大穴,我们在扎针的时候,不能太靠近手骨,要过来一点,不然会很难受疼,一般采用直针进去。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在五腧穴里面属土,大肠经在五行属金,所以,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母穴,大肠经的虚证可以在曲池上下针。

例如左边的手抬不起来,痛有半年了,那就右边的曲池上下针。

由于曲池本身就是大肠经的母穴,直针下去也是补。

曲池穴除了是大肠经的母穴以外,也是上半身,脏脐以上的消炎穴。

当我们有皮肤痒,肺主皮毛,大肠与肺互为表里,所以,就可以在曲池上下针。

而且,合谷是气穴,皮肤管气,所以,上半身最好治
疗皮肤痒的大穴就是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

曲池有消炎的作用,皮肤痒的时候,就可以针合谷和曲池,后面还会讲到血海,三阴交等,配全使用,止痒效果非常好。

合谷和曲池是治疗上半身皮肤痒最有名的的两个穴位。

曲池穴用得很多,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曲池穴的不同疗效

曲池穴的不同疗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症和症状,以及与曲池穴位配合使用的一些穴位:
对于曲池穴位:
1. 曲池配合局部刺络:用于治疗网球肘。

局部刺络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肘部疼痛和炎症。

2. 曲池配合极泉、尺泽、合谷:用于治疗上肢麻痹病,如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这些穴位的配合可以促进神经的恢复,改善上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3. 曲池配合上巨虚:用于治疗急性菌痢、肠炎。

上巨虚是一个消化系统相关的穴位,可以帮助缓解腹泻和肠道炎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根据传统中医的理论和经验来描述的,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如果您有相关的健康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中医针灸师,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中医足三里总结2000字(4篇)

中医足三里总结2000字(4篇)

中医足三里总结2000字(4篇)关于中医足三里总结,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2000字。

篇一:篇一:中医足三里总结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医药优质服务的指导方针,提高我县中医药中医结合工作水平,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中医疗保健意识,我院中医中心以中医药优质服务为宗旨,以“三好一满意”为标准,以“中医药优质服务”为主题,以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优质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我院中医结合工作总结如下。

关于中医足三里总结,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2000字。

篇一:篇一:中医足三里总结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医药优质服务的指导方针,提高我县中医药中医结合工作水平,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中医疗保健意识,我院中医中心以中医药优质服务为宗旨,以“三好一满意”为标准,以“中医药优质服务”为主题,以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优质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我院中医结合工作总结如下。

篇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医药优质服务的指导方针,提高我县中医药中医结合工作水平,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中医疗保健意识,我院中医中心以中医药优质服务为宗旨,以“三好一满意”为标准,以“中医药优质服务”为主题,以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优质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我院中医结合工作总结如下:一、中医结合工作开展情况一)抓好优质服务工作。

1、优质服务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

我院始终把优质服务作为推进医院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以优质服务促进医疗质量,以优质服务促进病人就医。

首先,加强了服务观念。

通过不同的形式,对服务质量做了深入的调查、了解。

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开设医院简介、卫生局简报、医院各项目实施方案等多种方式,向广大患者征求意见和建议。

其次,我院坚持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安全为核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基础,以加强制度、完善机制为保证,以优质服务促进效果。

首先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理念的服务理念的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职工的自觉抵制“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医风的意识,使广大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能“看病难、看病贵”,使病人感受到了中医的温暖,在“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中,中医科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医疗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抓好我院各项管理的落实。

足三里的临床应用体会

足三里的临床应用体会

足三里的临床应用体会发表时间:2012-02-21T11:06:52.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4期供稿作者:王洪兵[导读]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运脾胃,温中散寒,行气补血,调畅气机,预防保健作用。

王洪兵(江苏射阳县中医院风湿科江苏射阳 224300)【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397-011 概念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和下合穴,是临床最常见的一个有效穴位,广泛用于各种疾病,为历代针灸专家推崇,如《寻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四总穴》都把宏观世界列入重要穴位之一。

工作二十年的临床经验表明,足三里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亦是一个具有重要功能的次位。

2 定位足三里,犊鼻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

3 主治范围胃痛、腹胀、呕吐、便秘、牙痛、肠痛、肠炎、胃炎、胃下垂、虚劳等。

4 临床实例4.1胃脘痛张××,男,40岁,胃脘疼痛一天入院,胃脘部怕冷,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诊断:胃痛针灸取穴:足三里,中脘,神阙,关元,公孙。

针灸一次,胃脘疼痛已止,一周痊愈。

4.2呕吐殷××,男,32岁,呕吐一次入院。

脘腹部胀满疼痛,伴泛酸,食入更甚,嗳气则舒,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

诊断:呕吐针灸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针刺一次呕吐已止,三次痊愈。

4.3痛经候××,女,21岁,痛经一天,有痛经史,伴经行不畅,少腹疼痛拒按经色紫夹有血块,舌质淡紫,脉弦。

诊断:痛经针灸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针灸一周后痊愈。

4.4失眠张××,女,29岁,失眠半年余,面色苍白,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失眠针灸取穴:足三里,神门,三阴交,针灸一周后症状痊愈。

5 体会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运脾胃,温中散寒,行气补血,调畅气机,预防保健作用。

足三里穴的应用

足三里穴的应用

足三里穴的应用足三里,自古以来,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强身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穴位。

《中华针灸学》记载:“华佗云:三里主五劳赢瘦,七伤虚乏。

”《医说》记载:“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

”1、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2、生理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足三里”的部位及找穴方法 :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

如何找找“足三里”呢?有两个方法:其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扰,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

在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

其二,伸足取之,在膝下胫骨粗隆最高点下一寸,外开一寸处。

它和阳陵泉的关系是斜上下各差一寸。

即足三里比阳陵泉低一寸,再外开一寸处。

阳陵泉在胫骨粗隆与排骨小头之间,向下呈三角形,下角即是穴位,此穴压之酸困,可用之证实足三里的位置。

以上说的尺寸是按骨度法从外踝尖至膝眼折作一尺六寸计算的。

3 、性能作用:古人云:“三里功多数不清”。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穴是经气充盛汇合于脏腑之处,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笔者根据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为多气多血之经,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应用体会,将足三里穴的性能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健运脾胃,温中散寒,止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眼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 。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刘世红;张红【摘要】足三里穴,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既能补虚泻实,又能清热温寒;为胃肠病之要穴,调气血之主穴,降血压之良穴;既有健脾和胃、调理大肠、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又有镇痛退热、醒神开窍、回阳固脱之功;对临床多种胃肠疾病,疗效尤其显著.【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1(042)012【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穴;足三里;临床应用【作者】刘世红;张红【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荆州,434020;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荆州,434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之要穴,为四总穴之一、回阳九针穴之一,又名下陵、鬼邪、下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亦为胃经之下合穴。

其定位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当胫骨前肌之上。

其解剖部位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为腓深神经[1]。

具有健脾和胃、调理大肠、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镇痛退热、醒神开窍之功。

既能补虚,又能泻实;既能清热,又能温寒;还为重要保健要穴之一。

明代著名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系统地、全面地记载了其主治范围: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痠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医说》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现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浅析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1 腹痛例:黄某,女,39岁。

1998年6月25日就诊。

患者于当日中午突感右下腹剧痛难忍,且痛引右侧腰背,伴恶心,呕吐,大便不通,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

金针王乐亭,巧用曲池穴!曲池配穴应用经验总结分享

金针王乐亭,巧用曲池穴!曲池配穴应用经验总结分享

金针王乐亭,巧用曲池穴!曲池配穴应用经验总结分享昨天的文章写到金针王乐亭使用曲池穴治疗瘰疬,这是因为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因为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流注于此,甚为旺盛,其穴善于行气血,通经络,搜风祛湿。

况且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疏通经络、逐瘀散结、化腐生肌,故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皆可选用本穴。

又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大肠为肺之腑,故曲池具有调整肺气之功能。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能宣肺理气,清热肃肺,其性走而不守。

其实,金针王乐亭特别擅长使用曲池穴,曲池穴和不同的穴位配伍,具有不同的作用,我通过仔细研读他的医案,并在临床中验证,总结了这么几点:1. 曲池配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

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退热,清泄肺气,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

两者合用,以合谷之轻,载曲池之走,上行于头面诸窍,而行其清散之功,故能扫荡一切邪秽,消除一切障碍,而使全身功能旺盛矣。

常被用来治疗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口眼蜗斜,腹痛,吐泻,痢疾,齿痛,痛经,上肢不遂,瘾疹,皮肤瘙痒等疾病。

2. 曲池配阳陵泉:曲池、阳陵泉皆为本经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有疏风解表,宣通下降,清热退热,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利水除湿之功;阳陵泉又是筋之会穴,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

二穴伍用,能疏风通络,清浊泻火,消胀除满,散结止痛。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等症。

3. 曲池配太冲: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为本经脉气所注,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平肝熄风,疏泄湿热之效。

偏于通降下行,能清肝降逆,通经活络。

两穴合用,主治肝气上逆、肝热生风、高热惊厥,对烦急善怒,头痛如裂,以及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治疗有效。

4. 曲池配三阴交: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效。

二穴合用,一清一补,一阴一阳,能调和阴阳。

中风后遗症(艾灸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中风后遗症(艾灸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中风后遗症(艾灸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中风后遗症
症状:中风后遗症是指脑部发生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及神经系统局部受损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等急性期过了以后所遗留的各种症状。

常见的有一侧上下肢瘫无力、行动困难、口眼歪斜、口角流涎。

病因:中医认为,造成中风后遗症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气血痰湿淤滞、经脉郁阻不通。

艾灸疗法能打通郁结、平肝息风、活血化淤,令身体逐渐康复。

治则:可先取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穴,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穴,足太阴、厥阴、少阴三脉交会穴——三阴交穴,足阳明经络穴——丰隆穴,筋之八会穴——阳陵泉穴,以行气活血、舒筋通络;再取足少阴经原穴——太溪穴,足厥阴经原穴——太冲穴,足少阴经井穴——涌泉穴,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主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辅穴:丰隆穴、阳陵泉穴、太溪穴、太冲穴、涌泉穴。

时间:艾灸以上各穴,每穴30分钟,疾病初期为每天1次,病情稳定后可每2天灸1次,半月一疗程,连续数疗程。

曲池进针方法

曲池进针方法

曲池进针方法
"曲池进针"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针灸技法,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颈项痛等症状。

下面是曲池进针的方法步骤:
1. 定位穴位:曲池是一种位于人体肩部的穴位,具体位置在肩胛骨下缘、肩峰下方1横指,背部第2肋间隙,平举上肢时外旋的最高点处。

2. 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针具,如银针或不锈钢针,消毒器具等。

同时,让患者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平卧位。

3. 消毒:在进行针灸前,务必对曲池穴位和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4. 进针:针灸师使用适当的针具,以手法熟练、稳定地进针到曲池穴位。

进针时要注意角度和深度,通常是斜向进针,深度约为0.5-1寸。

5. 得气:进针后,等待片刻,感觉到患者有气感或出现酸胀感,表示已经得气。

6. 运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运针操作,如提插、扣转等,以增强针刺的疗效。

7. 保持时间:保持针灸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调整。

8. 取针:在结束针灸后,使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取针处,然后小心取出针头,注意避免伤及患者。

9. 整理:取针后,用消毒棉球或药棉球轻压取针处,
观察是否有出血,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止血,避免感染。

请注意,曲池进针属于专业的针灸技能,请注意要咨询专业的医师。

二个穴位同时使用

二个穴位同时使用

⼆个⽳位同时使⽤治痛对⽳是指⼆个⽳位相配同时使⽤,具有较好的治痛作⽤。

⽽把⼆个⽳位单独使⽤,治痛作⽤则不强,或者没有治痛作⽤。

临床中,常常选⽤两个⽳位组成⼀组对⽳,针对⼀类“症候结构”配伍其他腧⽳灵活运⽤,收到较好效果。

还可以在治疗前后对照主症的变化,检验“辨证”的准确与否。

对⽳是⼀个新的腧⽳配伍概念,研究对⽳并在临床不断加以总结,可使我们更加深⼊认识腧⽳特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合⾕---太冲功⽤:⼆⽳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

合⾕与太冲相配称四关⽳,⼆⽳均为原⽳,前才为⼿阳明⼤肠经,后者为⾜厥阴肝经。

五脏有疾,取之⼗⼆原。

肝与胆相表⾥,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痛,合⾕调和⽓⾎,⽓调痛⽌。

⼆、内关---⾜三⾥功⽤:⼆⽳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降逆⽌呕,宁⼼安神的作⽤。

内关为⼼包经的输⽳,⼜为该经之络⽳,⼋脉交会⽳,与阴维脉相通,宽胸理⽓之功为主。

⽽⾜三⾥为胃经之合⽳,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机,健脾和胃⽌痛。

三、粱丘---公孙功⽤:⼆⽳相配具有解痉⽌痛、健脾和胃的作⽤。

粱丘为胃经的郄⽳,郄⽳是经脉之⽓深居之处,治痛作⽤最强。

公孙为⾜太阴脾经输⽳、络⽳,⼜为⼋脉交会⽳之⼀,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腹络于肠胃。

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更为适宜。

四、⽀沟---阳陵泉功⽤:⼆⽳相配具有疏肝理⽓,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的作⽤。

⽀沟为三焦经输⽳,可疏通三焦⽓机,通调腑⽓。

阳陵泉为胆经合⽳,⼜是⼋会之⼀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效。

五、外关---悬钟功⽤:⼆⽳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通调经络之⽓这作⽤。

外关为⼿少阳三焦经这络⽳,以是⼋会之⼀,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

悬钟为⾜少阳胆经之输⽳,以是⼋会⽳之⼀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通调肝胆之⽓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

六、⽓海---三阴交功⽤:⼆⽳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

足三里、三阴交临床应用体会

足三里、三阴交临床应用体会

足三里、三阴交临床应用体会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腧穴。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穴,具有“健脾、益肾、疏肝、理血”(《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之功。

若足三里、三阴交二穴配伍应用,功效独特,擅于健脾理胃、补益后天,可用于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

笔者也常用足三里、三阴交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收效甚好。

兹分述如下。

1 病案举例1.1慢性疲劳综合征陈某某,女,41岁,企业管理人员。

2005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失眠乏力3年,加剧2个月。

患者3年来经常失眠,疲倦无力,头昏头痛,不想上班,工作时力不从心,记忆力下降,精力不集中。

近2个月明显加重,周身酸痛,心烦意乱,不能正常工作。

曾多方求医,效果均不佳,而试用针灸治疗。

症见:失眠多梦,头昏头痛,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精神抑郁,周身酸痛,纳呆便溏,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

证属心脾气虚。

法以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穴取百会、神庭、足三里、三阴交、神门、间使。

针以补法,留针30分,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第一疗程后患者诉说失眠头痛、疲倦乏力明显好转,继针1疗程诸症消失,一切如常人。

1年后来访,告知痊愈。

按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身体机能紊乱,以持续疲劳、失眠、思想不能集中、肌肉酸痛等为特征的疾病。

属于中医“百合病”、“脏躁”、“郁证”、“虚劳”等范畴。

本例因心脾气虚所致。

神门、间使、神庭养心安神。

《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针补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养胃,补益后天,胃和则卧安。

配补百会调气安神。

诸穴相配,共奏养心安神、健脾益气之功。

1.2单纯性肥胖症丁某某,男,22岁,会计。

2003年6月18日初诊。

9岁开始发胖,身高167cm,体重103kg,肥胖以腹部为甚,腰围115cm,嗜睡易汗,头昏乏力,消谷善饥,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沉缓。

辨证:胃肠积热,脾虚湿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 足 三 里 穴 位 注 射 ; 证 用 深 刺 , 法 , 后 加艾 灸 , 用 胎 盘 注 虚 补 针 并
3mn~ i i 5mn后拔针 , 可以配合耳 尖放血 , 加用柴 胡注射液 穴位
注 射 效 果 明显 , 次 即能 起 效 , 般 1 。 1 一 2次 d
4 2 厥 脱 证 .
射液、 黄芪 注射液 足三 里穴位 注射 , 一般 5d内能控制眩晕。
13 脑 外 伤 后 综 合 征 、
为 临 床 急 危 重 症 , 常 要在 中西 医综 合 治疗 基 础 上 救 治 , 通 以
参附注射液 、 参麦 注射液 、 黄芪 注射液 、 胎盘 注射液 足三里 和曲 池穴位 注射 , 提高临床疗效 , 显示 针灸简单、 快捷 、 灵验优势。如 果晕针、 痛性休克 , 用两穴治疗往往能治愈 , 单 可配合灸法 。
灸。
3 肺 系病 症
31 咳 . 嗽
咳嗽 总的病机是肺气上逆 。《 素问 ・咳论》 出“ 指 五脏 六腑
皆令 人 咳 , 独 肺 也 ” 非 。也 就 是 说 , 腑 功 能 失 调 导 致 肺 气 上 逆 脏
l 脑 系 病 症
1 一 中 风
均会引起咳嗽 。多年的临床 观察注意 到 , 咳嗽尤其 是久 咳与肝 胃气 逆上冲有关。用曲池穴 宣肺 止咳 , 足三里和 胃降气 , 两穴 相 配更 能发挥宣肺止咳作用 , 刺人 中等深度 , 施平补平泻手法后再 于足三里穴行 补法 , 留针 3 i, 0mn 配穴丰 隆、 缺。并根据 虚实 列 选用维生 素 B 注射液 、 ^ 胎盘 注射 液足三里穴位 注射 。
足三里穴是 足 阳 明 胃经合 穴 , 曲池 穴 是手 阳明 大肠 经合 穴 。我 院近 1 0a来根据 阳明经多气 多血、 穴主治脏腑 疾病 的 合 中医理论 , 选用足三里 、 曲池 穴为 主治疗疾病 , 用不 同的针灸 施
方 法 , 现 两 穴 临 床 运 用 广 泛 , 将 取 得 良好 临 床 疗 效 的病 症 发 现 报道如下 。
射液穴位注射 。 5 2 体弱 、 . 过敏体质 者 古 人日“ 若要安 , 里常不 干 ” 三 。艾 灸 曲池 、 足三 里有 增强 体质, 预防感 冒, 抗过 敏作用 。疤痕灸 足三里穴效果更佳 。
维普资讯

2 8・
Ju a o E tra T e p f C u 0 7 1 D or l f x n l h r yo T M Jn2 0 , 3 n e a (
针灸足三里 、 曲池 穴 临 床 运 用 总 结
陈 志 明
( 东 省连 州 市 中 医院 , 东 广 州 广 广 关键词 : 灸 ; 三里 ; 池穴 ; 针 足 曲 临床 应 用 中图 分 类 号 : 25 3 1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0 6— 7 X(0 7 0 0 2 0 1 4 .1 1 D 10 9 8 2 总 穴 歌 载 “ 腹 三 里 留 ” 足 三 里 、 池 两 合 穴 主 肚 , 曲 治 内 腑疾 病 , 虚 祛 邪 , 痛 , 人 中 等 深 度 , 刺 激 , 平 补 平 补 止 刺 强 施 泻 手 法后 留针 。虚 寒 者 针 后 加 灸 , 立 即 止 痛 , 用 64—2注 能 加 5
中医无此病名 , 属跌仆损伤脑部 , 血瘀 阻络 , 上扰清窍 , 导致
脑功 能紊 乱 的 一组 病 症 。 选 用 足 三 里 、 池 两 穴 , 太 阳 穴 , 曲 配 刺
人 中等深度 , 平补 平泻 手法后 留针 , 施 并加 用 复方丹 参 注射液
穴 位 注射 。
5 其 他
合维生 素 B 穴位注射 。 .
12 眩 . 晕 中 医认 为 “ 风 不 作 眩 , 虚 不 作 眩 , 痰 不 作 眩 ” 因 此 , 无 无 无 ,
4 急 证
41 高 . 热 先 点 刺 曲池 、 三 里 出血 , 后 浅刺 两穴 , 速用 泻 法 , 足 然 快
眩晕与风 、 痰 关 系密切 。选用 足三 里 、 虚、 曲池 两穴 , 合百 会 配 穴, 补虚化痰 , 平肝息风 , 眩。实证浅刺 , 止 用泻法 , 配合 苯海拉
无 论 外 感 或 是 里 热 引起 的 咽 痛 , 穴 浅 刺 , 泻 法 , 池 穴 两 施 曲 点 刺 出 血 。 外 感 咽 痛 快 速 行 针 5mn后 拔 针 , 热 咽 痛 留 针 i 里
1 i, 5m n 加用清开灵 注射液 曲池 穴穴位 注射 , 3d内咽痛症 状 消
除。
5 1 手 足 麻 木 .
2 脾、 胃系病症
2 1 胃痛 、 痛 . 腹
多属气血虚弱无力推动血运 引起 。深刺 足三里 、 曲池穴 , 施
平 补 平 泻 手 法 , 平 调 阴 阳 、 通 血 运 , 用 黄 芪 注 射液 、 能 疏 加 当归 注
主要 的病机是不通而痛 , 不荣而痛。通 法是 胃痛 、 腹痛针灸
过9 O% . 而且不 受急 性期 、 出血性 中风限 制 , 早针灸 , 复率 越 康 越高 。昏迷患者加人 中穴有促 醒作 用。急性期 加太 冲穴 , 人针 中等深度 , 施平补平泻手法 , 留针 3 i ; 复期加针头运动 区、 0m n恢 肩髑 、 外关 、 阳陵泉、 解溪、 绝骨等穴 , 深刺 , 强刺 激 , 留针 1 , 配 h
32 咽 . 痛
近几年 来 中医认为 , 中风 的 发 生 , 因 内 虚 基 础 上 出 现 脏 总
腑 阴阳失调 , 气血逆乱上冲 于脑而致 。针 灸 的要点在 于平调 阴
阳 . 通 经 络 , 制 气 血 上 窜 。取 足 三 里 、 池 调 和 气 血 , 调 阴 疏 抑 曲 平 阳 , 节 内 环 境 。 近 1 来 , 院 治 疗 了 近 千 例 患 者 , 效 率 超 调 0a 我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