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历史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课标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未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商业历史悠久,商业货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成就突出,但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的具体知识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已接触,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感受,本课易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还是比较多的。

按时间顺序梳理各个朝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特征,有序不乱,学生比较容易做到。

教学方法1.本课可采用讲述、课堂提问、史料阅读、历史比较、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可结合课本自身和课外收集的图片来讲解,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本课学习最好能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商业行为和现象,以便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的事物来感悟历史。

2.在了解古代城市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原因及影响,使学生的学习从了解史实进一步深化到认识层面,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从中分析其原因,并为现实献计献策,增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各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掌握秦汉以来“市”的发展历程。

3.掌握古代商业都会的发展概况。

4.分析明清时期商帮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

5.分析“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过程与方法1.依据时代的变迁,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古代商业、城镇发展的历程,便于学生识记与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一、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简史中国的商业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

商业活动在夏商周时期逐步发展,商业日益繁荣,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已经流通,商业活动愈加繁荣。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货币统一标准,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汉代开始出现了丝绸之路,商业活动逐渐走向繁荣,唐代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舟车交通通畅,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商业经济再次发展,出现了金融、保险、票据等现象,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保障和方便。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出现,商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古代商业经济主要内容1.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在古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以河流和陆地两种为主。

商人常常选择从河流的上游运输货物到下游,最后使货物流通于各地。

而从陆地运输则需要人和马匹来完成,运输的时候十分困难,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

2.货币的创制和流通货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商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和布匹,随后是青铜、银、金等金属铸造的货币。

汉朝时期,开始流通刀币,唐代开始流通铜钱,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纸币,并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3.商业贸易方式的变化古代商业贸易方式主要是赊销和换市。

赊销是指货主先把货物给商人,商人把货物卖出后,再把钱给货主。

换市是指商人把自己的货物和别人的货物交换。

随着金融贸易的发展,又出现了贴款和现汇的交易方式。

4.商会的出现商会是为了共同经营和管理商业事务的组织形式。

商会一般是由同行业的商人组成,共同管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共同担负风险和损失。

商会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古代商业经济的影响商业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兴起,促进了交通运输、货币的流通,也加速了人们的思想交流、文化升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2021年高中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人教版必修2

2021年高中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叙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把握古代商业在各时期的发展状况,理解其发展特点。

2.从史料实证角度比较宋前后“市”的变化,体会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3.从历史解释角度阐释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商业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知识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兴起(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艰难发展(1)原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特点: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发展(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繁荣(1)原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作“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

柜坊经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飞钱类似于今天的汇票。

其主要作用是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柜坊和飞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宋朝以前宋朝空间限制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①城市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②“草市”更加普遍③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官府监督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商业状况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等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2

第3课《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经济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尤其深刻;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知道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归纳法,问题探究,比较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引导学生学习商人身上的正面价值:吃苦耐劳,忠孝仁义,诚实守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四、教材分析: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课承上启下,正是由于第一、二课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正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三大组成部分。

而我国古代商业尽管兴起、发展和繁荣,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正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农抑商”性。

教材分三个子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来介绍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

教学时要充分运用这些教学资源,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作为第二学期的高一学生,历史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都有相当积累和养成,而且他们已学习了经济常识的有关内容,能够顺利进行本课的学习。

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对于高中课程的新鲜感已经慢慢淡化,需要教师提供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21届新高考历史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2021届新高考历史学案:模块2 第6单元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戴着镣铐跳舞——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徽商、晋商)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以后①城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期: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1)

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1)

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纲清单](1)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出现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特别提示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①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等.②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归纳总结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在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3)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第14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浙江·顾炎武 江苏·明代晚期对贫穷的认识
重【点Ⅱ 关】 41注·清:代海明关清税率时的变期化与社原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因【III】27·清代个体农耕
2018 【Ⅱ】27·昆曲在明清的发展 海南·明中后期对商业的看法
【 Ⅱ 】 41·中国古代的大豆种
江苏·明清江南手工业
浙江·王守仁
时空定位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时段
表现
(1)政治上,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建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
正在走向衰落。
统一多民族国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重农抑商政策 家进步巩固, 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阳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 封建制度逐渐 发展的潮流。 衰落——明至 (3)文化上,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 清中叶(1368- 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自由,反对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
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
四、基础知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
材料1: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2: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
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
阶级 市民阶层扩大
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
政治 专制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
“私欲”。……到了明中期,程 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

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精品

商业
• 课标:商业发展的概貌、特征
• 原因:农业手工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 概貌:1、起源于夏、商,春秋战国前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后,私营崛起(周流天下) 3、汉唐:抑商政策,发展缓慢(?) 4、宋辽金元:新发展,打破市坊制度:
重心东进南移;纸币出现;对外贸易陆路转为海 路
5、明清:重大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市 场扩大繁荣;闭关锁国政策
先秦时期——兴起 王朝覆灭后,商族人成了
周朝奴隶。武王把殷商遗
民分给各诸候国,由于商
族原是贵族,养尊处优,
秦汉到隋唐——发展 身无长技,一下变为贱民,
又被剥夺了土地和特权,
无力赡养家眷,只好走南
闯北劳碌奔波,以做买卖
为主要职业。周族人重视 农业,鄙视生意人,认为 买卖只是借交易获取别人
宋元——繁盛
劳动的成果,是士农工商
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
参考答案
(1) “市”的形式逐渐成熟、完善; (2)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形成; (3)商运活跃,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4)明清时期,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活跃; (5)“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 古代中国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早
• 市场交换发达并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 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
(2)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3)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 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 区。
(4)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其中,晋商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古楼兰遗址
楼兰古城遗址
应无芦边
驮数笋城
白铃初暮
练声生雨
——
到遥渐燕
《 凉 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说课稿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说课稿1
2.案例分析:提供古代商业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商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古代商人、商帮成员等角色,模拟商业交易、商帮互助等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学生自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轴、商业发展脉络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商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古代商业经济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商业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代商业经济的奥秘。
2.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商业发展的过程。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古代商业城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商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手工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够深入。
2.对商业政策、商帮组织等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
3.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忆不清,影响对商业经济发展脉络的把握。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2)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结合教材中所提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用比较法对史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人们常说“无商不活”,古代经济发达,与商业的繁荣有很大关系,正是这股源头活水使古代经济繁花似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简要说明。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教学目标】

高考历史 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 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历史广角]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

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第二次是宋朝。

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

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

[历史广角]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一(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材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对“市”有怎样的规定?材料二反映了北宋都城有怎样的变化?[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固定的市区”“设市令”“按时启闭”说明唐代对“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设专人管理;材料二显示宋代城市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对商业管理放松,从而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提升。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高中历史专题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师用书人民版必修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材整理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对商品价格和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2.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此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1)乡村集市“草市”的作用十分明显,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表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宋代(1)“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深度点拨]“市”“草市”“夜市”“晓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教材整理3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1)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2)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雄富冠天下”。

(3)江南地区的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的商业繁荣最有代表性。

5.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华,还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名镇。

探究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根据史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提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2)根据史料二,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提示】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史论拓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发展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戴着镣铐跳舞——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期: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中西方沟通的桥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

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

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2.特点(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明朝初期的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编自《唐六典》史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编自《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摘编自《梦粱录》[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

[解读]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

[试答]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买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思考]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解读]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试答]新现象:商帮出现。

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些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探究2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城市化历程史料一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思考] 唐朝后期与前期相比,政府对“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解读]抓住史料一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等信息,这说明对“市”的规定有所放松。

[试答]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后期,对“市”的建置与监管有所放松,但仍存在相关控制。

史料二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解读]史料二表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试答]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中国古代市和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逐步放松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走向繁荣。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以唯物史观认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

……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解析:首先要找到材料的观点,观点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

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论据一般应在三条以上,不能太少,而且论据必须与观点完全吻合,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

答案:观点: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

论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4)有利于社会的转型。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凉山一模)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未出现C[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故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故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故排除D项。

]2.(2019·昆明高三诊断)唐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3处。

到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46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

材料反映出( )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A[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商业大城市的比例,故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经济总量,故排除C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

]3.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

这一现象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C[顾清“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说明商业发展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策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民风向奢对社会的危害,故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4.下图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13次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

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B.内河航运严重不畅C.重农抑商观念开始动摇D.商贸环境较为宽松D[在宋朝时,泉州是中国第一大港,有频繁的海外贸易,材料中“番船”是西洋的商船,官员多次为其“祈风”,说明当时商业贸易环境比较宽松,贸易繁荣,故选D项;闭关锁国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故排除A项;根据“泉州”“番船”可以判断是宋朝海外贸易,不能说明内河航运的情况,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农业政策的变动,海外贸易的繁荣是由商业发展推动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观念变动的导致的,故排除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