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
西藏主要农区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60 2017, V ol.37, No.12 农业与技术※农业科学西藏主要农区土壤养分变化分析杜永欣 达 娃* 邱城 刘青海 张飞龙(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摘 要:本文主要是针对西藏主要种植区农田土壤氮、磷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采用凯氏蒸馏法和钼锑抗比色法对农田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对2013年与2014年土壤氮素、磷素动态变化进行讨论分析,摸清其可能原因。
关键词:农田土壤;全氮;全磷中图分类号:S15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52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12BAD15B04-4)*为本文通讯作者引言氮素和磷素是植物体生长的必需元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磷元素可以通过土壤有机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农田土壤的肥沃程度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1]。
随着西藏自治区农业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加[2,3]。
农药和化肥中的氮、磷元素不断地累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氮、磷以及重金属发生大量的积累[4,5]。
1材料与方法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对西藏农业主产区墨竹工卡县、贡嘎县、扎囊县、白朗县等4个县农区农田土壤进行取样,每个县取8个土样,共32个土样,并通过孔径筛进行风干处理。
1.2 样品的测试将风干后的土样进行检测,主要是测定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根据《土壤分析技术规范》和国标法的要求,土壤全氮采用了凯氏蒸馏法,土壤全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
2讨论2.1 西藏主要农区土壤氮素变化分析由表1可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的4个县农田土壤氮素含量并不高,但是呈现增加趋势,说明氮肥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加,随着土壤氮素的积累,氮素流失量也随之增加,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4个县农田土壤平均全氮含量由0.81g/kg 增加到了1.23g/kg ,其中墨竹工卡县全氮含量最高,为1.53g/kg 。
西藏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及丰缺分级
《西藏科技》2020年12期(总第333期)农牧科技西藏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及丰缺分级鲜林霏1夏月2(1.西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西藏拉萨850000;2.西藏阿里地区质量计量特种设备检验测试所,西藏阿里859000)摘要:对西藏七个地(市)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丰缺程度进行研究,全面掌握农田土壤养分状况,为合理使用肥料,实现作物优质高产,促进西藏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文章在对西藏林芝地区主要农田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土壤资源数据集的有关资料,对西藏7个地(市)的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丰缺分级。
西藏七个地(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变幅在1.73g/kg~58g/kg之间,氮素(全氮:0.083g/kg~4g/kg,碱解氮:10.98mg/kg~224mg/kg),磷素(全磷:0.2g/kg~1.5g/kg,速效磷:lmg/kg~133mg/kg),钾素(全钾:1.5g/kg~13g/kg,速效钾18.83mg/kg~480mg/kg)土壤酸碱度变化幅度在6.45~8.95之间。
西藏农田土壤肥力总体不高,七个地(市)中日喀则、山南农田土壤整体养分含量处于中下水平,拉萨近半农田土壤养分处于中下水平,那曲近95.5%的农田土壤养分在中等及以上水平,林芝区域內农田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几个地市,但整体上仅有54%的农田土壤养分在中等及以上水平。
实际生产中应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施肥,以实现作物优质高产的目标。
关键词:农田土壤养分含量西藏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也是促进作物生长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只有掌握农田土壤肥力状况,才能科学管理农田,做到因土施肥,充分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品质。
由于西藏土壤肥力总体水平较低,土壤缺素症状时有出现,导致作物产量不高,品质不好。
因此,充分掌握西藏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及丰缺程度,对合理施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颇具意义。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 引言1.1 西藏地区农业的重要性西藏地区农业在西藏自治区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生产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食物和生计,同时也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地区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业是西藏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虽然西藏地区地势高原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但农业生产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农业生产不仅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
西藏地区农业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农业生产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西藏地区农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是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活品质,同时也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
必须重视并不断改进西藏地区农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2 现阶段西藏地区农业面临的问题西藏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恶劣,高海拔、低气温、干旱缺水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农作物种植季节短暂,温度波动大,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风险较高。
西藏地区的土壤贫瘠,缺乏养分,土壤酸碱度高,同时受到水土流失和草原退化的困扰。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西藏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和技术支持。
农作物种植方式传统,耕作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西藏地区农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农业水平低等方面,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有效利用水资源,加强技术支持与培训,才能推动西藏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分析西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农业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和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墨竹工卡县过经拉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西藏墨竹工卡县过经拉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西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区域,墨竹工卡县过经拉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著名。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是评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本文将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入手,预测该地区的找矿前景。
一、地质概述过经拉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墨竹工卡县,地处在物源性大陆造山带中的中新代吐古特盆地南部,隶属于山地地貌类型,以典型的高原亚寒带气候为主。
该地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主要由下古生界和中新世的地层组成,其中下古生界是各种古老基础岩石所组成,包括变质岩、火山岩、沉积岩、构造岩等;中新世则为海相地层、风成地层和碎屑物组成的沉积岩层。
同时,该地区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一系列断裂带、褶皱带以及南北向构造带。
这些地质状况在推动了该地区的成矿作用。
二、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西藏墨竹工卡县过经拉地区的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棕壤、黄壤、草甸土和阴山土等。
“传统”的地球化学元素包括Cu、Pb、Zn、As、Bi、Cd、Hg、Sb和Ag等均显示出异常,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在Cu方面,大部分样品的含量均超过背景地值,其中铜最高含量达到了2000ppm以上。
Pb、Zn、Ag的含量也均呈现出异常值,其中Pb最高含量达到了900ppm以上,而Zn和Ag的含量则各有50ppm和2ppm以上。
此外,As、Hg、Sb和Bi等元素,通过该地区土壤样品淘选实验,均表现出较为广泛的微量成分异常(not to cluster)。
三、找矿前景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和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历史矿产开采情况及各矿床区域的地质特征,预测过经拉地区可以发现以下类型的矿床:1、铜矿床过经拉地区土壤中的铜元素含量异常明显,其中大部分样品铜含量都超过了背景值,并且含量差异很大。
铜矿床主要分别有铜矿脉矿、铜铅锌矿床和富铜矿床。
2、铅锌矿床过经拉地区存在比较广泛的Zn和Pb元素异常,是铅锌矿床的表现之一。
同时,该地区存在多条断层和褶皱地带,这也为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摘要】西藏地区农业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首先对西藏地区农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海拔、严寒气候以及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其主要特点。
接着介绍了西藏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强调了当地农作物种植面临的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的措施建议,包括引进新型农业技术、改善灌溉设施等。
提出了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的方法,以期能够提高西藏地区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展望未来,西藏地区农业有望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方式和技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农作物种植、改进措施、农业技术、发展展望1. 引言1.1 西藏地区农业现状概况西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势高低起伏,气候严寒干旱,属于高原季风气候。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目前,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种植农作物和畜牧业两大支柱产业并存,但由于气候和土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水平整体较低。
农业生产规模小,农田分散,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力利用率低。
农作物主要以高寒作物为主,如青稞、油菜、青菜等,种植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耕作,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
由于水资源紧张,灌溉条件不足,也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在生产规模小、种植方式落后、农田分散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 正文2.1 西藏地区农业特点分析西藏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之一,其农业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环境复杂多变。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候寒冷干旱,氧气稀薄。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种植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产量较低。
土地利用率低。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适宜耕作的土壤类型,西藏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大部分土地被荒草覆盖,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的几点建议
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的几点建议一、背景介绍西藏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其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其中部分农区的土壤利用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
本文将提出几点建议。
二、加强水土保持措施西藏部分农区地势较陡峭,雨水容易形成径流和表层流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应加强水土保持措施。
具体建议如下:1.加强植被覆盖: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修建护坡墙:在陡峭的山坡上修建护坡墙,并在墙体上种植适宜的植物,可以有效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3.建设沟渠排水系统:合理规划沟渠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导到合适的位置排放,避免造成农田积水或泥石流等灾害。
三、改善土壤肥力由于西藏部分农区的土地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为了改善土壤肥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施用有机肥料: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
2.合理施用化肥:根据作物需要和土壤情况,合理施用化肥,避免过度施用造成污染。
3.轮作休耕:采取轮作休耕制度,让土地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提高土壤肥力。
四、加强灌溉管理由于西藏部分农区降雨量较少,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灌溉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措施。
具体建议如下:1.合理选址:在选择灌溉点时应根据地形、水源、降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科学规划。
2.科学管理: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灌溉设施要进行科学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漏水浪费。
3.节水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有效减少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五、加强荒漠化治理西藏部分农区地形复杂,土地荒漠化严重。
为了改善土地环境,需要加强荒漠化治理。
具体建议如下:1.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沙漠扩张和土壤侵蚀。
2.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已有的草原资源要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避免过度放牧和破坏。
3.科学规划开发:在开发新的荒漠地区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造成环境破坏。
第四章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
红壤
黄壤 具有雨 砖红壤 林,季雨林 成分的常绿 性红壤 阔叶林 雨林,季 砖红壤 雨林
南
热带、赤道
2、经度地带性土壤
主要是在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其中黑钙 土和栗钙土为最典型的草原土壤,黑土是向温带 湿润森林过渡的土壤。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1)、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淋溶作物较弱,土 壤盐基作物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 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 (2)、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 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3)、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除黑土外, 其他土壤类型地区可能有局部的盐碱化。这些特 点与森林土壤有明显差别。
(三)、土壤命名系统 •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级命名法。也就是 土类、土属、土种等都可以单独命名。习 惯名称与群众名称并用。高级分类单元中 的土类、亚类以习惯名称为主,如黑土、 黑钙土、栗钙土等,也可以从群众名称中 加以提炼,如砂姜土、黑垆土、白浆土等。 在基层分类单元中,尤其是农业土壤的土 种、亚种,主要采用经过整理提炼的群众 名称。
• • • • •
•
•
土纲 是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加以划分的。 土类 是根据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来划 分的,不同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亚类 是在土类范围内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根据主导 土壤形成过程以外的另一个附加的成土过程来划分的。亚 类在土壤发生特征和土壤利用改良方向上比土类更为一致。 土属 是在发生学上有相互联系,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 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母质的类型与性质、水文地质地方性 因素来划分的。 土种 是分类的基层单元。根据发育成度和熟化程度来 划分的。土种不是一般耕作措施在短时期内所能改变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亚种 也叫变种。在土种范围内,根据表层或种层土壤 性质的差异来划分的分类单元。 各级分类单元之内具有发生上的联系。土类、亚类可以反 映出地区土壤在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和农业发展方向上的差 异。土种、亚种的区分则是为土壤利用改良和提高土壤肥 力的具体措施服务的。土属则介于两者之间。
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的几点建议
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的几点建议一、背景介绍在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条件严酷,土壤贫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对于农民们来说是十分迫切的需求。
二、问题分析在西藏部分农区,土壤质量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肥力低下、水分保持能力差、养分含量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1 土壤肥力低下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较慢,导致土壤肥力低下。
2.2 水分保持能力差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降水不足,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造成干旱。
2.3 养分含量不足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低,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低下。
三、土壤利用改良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来改良土壤利用情况。
3.1 增加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改良土壤肥力的关键,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质的输入来提高土壤肥力。
具体措施包括: - 种植绿肥作物,如豆类、苜蓿等,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 使用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作为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 - 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
3.2 改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
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沟渠、梯田等,减少水土流失; - 使用覆盖物,如秸秆、草木灰等,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
3.3 补充养分补充养分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具体措施包括: - 使用有机肥料,补充土壤中的养分; - 使用微生物肥料,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促进养分的释放和吸收; - 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进行调整,避免过度施肥。
3.4 合理耕作制度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西藏土壤类型
西藏土壤类型、面积与分布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众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成土母质及成土过程,因而形成各种土壤类型。
它既有我国绝大部分山地森林土壤类型,也有我国乃至世界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的高山土壤类型。
科学地对土壤进行分类,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西藏土壤,科学地利用与改良土壤,更好的为农牧林业生产服务。
一、自然土壤自然土壤是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千百万年物理、化学, 生物,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步演变而来的各种类型土壤。
根据西藏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西藏土壤分为高山土纲、半淋溶土纲、淋溶土纲、铁铝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盐碱土纲、人为土纲、初育土纲等9个土纲。
各土纲又细分为28个土类,67个亚类,362个土属,2 236个土种。
在不同的土类中,以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亚高山草甸土面积为最大,依次为74 375.3万亩,28 095.38万亩,21 272.92万亩,14 198.03万亩。
4个土类的面积共计137 941.63万亩,占全区总土壤类型面积(不含水域居民点)79.87%。
土类面积最小的是灌淤土和水稻土,分别只有1.3万亩和2.2万亩。
西藏土壤的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的特点,又有垂直地带性的特点,而且两者紧密结合,形成高原土壤分布的特殊表现形式,现分别简述之。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西藏地域辽阔,横跨东经近20个经度,北纬10个纬度。
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势高度和距海远近的影响。
从藏东南的察隅河谷到西部的阿里高原,降水由多到少,温度由高到低,气候带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过渡,依次分布着砖红壤、黄壤、黄棕壤地带—褐土、棕壤地带—山地灌丛草原土地带—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地带—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地带—高山寒漠土地带。
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察隅、墨脱、陈塘、樟木等;也,基带土壤是黄壤、黄棕壤,建谱土类为棕壤、暗棕壤,高山上部出现亚高山草甸土。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指的是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表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也表现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高度和坡向之间。
青藏高原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地形地貌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原地带,地形起伏大,高原面被许多深沟峡谷切割成许多块体。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对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要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2. 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包括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带。
这些气候带的形成和分布,受到了地形、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3. 土壤的影响:土壤是地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
青藏高原的土壤类型多样,从高原东南部的黄壤到西北部的灰漠土,从南部的砖红壤到北部的灰钙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也受到了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4. 植被的影响:植被是地表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多样,从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到西北部的荒漠草原,从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北部的温带草原等。
这些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也受到了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势高原,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寒冷干燥,地质富含矿藏资源,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区域。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以期为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土地资源西藏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和高原,总体上属于高原草甸土壤和高寒土壤,土地肥力较低,适宜性范围窄。
由于气温低,土质干燥,土壤肥力低,使得西藏地区的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不容易耕作的困难。
2.气候条件西藏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极低,日照时间较短,降水相对较少,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农业发展西藏地区的农业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由于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限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种植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科学调整农业结构针对西藏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科学调整农业结构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关键。
可以适当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扩大粮食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加强灌溉建设由于西藏地区降水较少,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灌溉建设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重要举措。
可以通过引江济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高寒地区的冰川融水引入农田,提高土地的湿润程度,改善土壤肥力。
3.推广高新技术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面临着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
可以通过对高寒地区的畜牧业、种植业等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广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4.加强农业科研加强农业科研也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关键举措。
可以通过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研究,针对西藏地区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强土壤营养和保护,提高农产品的抗逆能力和养分含量。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猴子山宜林地土壤质量评价与利用对策
第3 2卷
机质 、N,P ,K和石砾含量及土壤 p H 。
效 K的平 均含 量为 1 5 4 . 8 9 m g / k g ;速效 P的平 均 含
量为 1 5 . 5 5 m g / k g ;速效 N平均含量为 4 6 . 8 5 m g / k g 。 3 . 3 土壤 质量评 价
l 研 究 区概 况
猴子 山地处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 的山南地 区泽 当
2 试 验 方 法
根据地形 地势和立地条件 的差异 ,将猴子 山宜林
镇 ,空气稀薄 、 日照强烈 、气候多变 。受高原温带半
干 旱大陆性 季风气候影 响 ,气 温偏低 ,四季不 分 明 ,
藏北高原西藏蒿草沼泽化草甸退化演替及可持续利用策略
2020.3项目:2019年西藏自治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
作者简介:严俊(1991-),男,青海省海东市人,畜牧师,主要从事高寒草地生态修复研究及推广工作。
*通信作者:旦久罗布,主要从事高寒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研究技推广工作。
藏北高原西藏蒿草沼泽化草甸退化演替及可持续利用策略严俊旦久罗布*谢文栋张海鹏何世丞次旦拉巴扎西王有侠马登科陈金林高科李艳容才珍次仁宗吉边巴拉姆次仁曲珍(西藏那曲市草原站852000)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藏北高原西藏蒿草沼泽化草甸退化演替变化规律,探讨了草地演替过程中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植物种类等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随着西藏蒿草沼泽化草甸退化演替加剧,草层高度、草产量、植被盖度等随之下降;植物种类从多到少依次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未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建议根据不同退化程度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手段。
关键词:藏北高原;沼泽化草甸;物种多样性;草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研究;保护对策4.3社会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积极宣传培训、技术指导,使项目区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掌握草地生态治理的草地围栏封育技术、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地鼠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通过草地生态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单位草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极大调动了周边农民实施草地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扩大了人工草地种植面积,由过去被动建设转变成积极投资建设的自觉行动,从而使草地生态治理得以迅速发展,保证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草地生态治理项目,项目区草地退化、超载过牧的现状基本得到遏制,科技贡献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天然草地的亩均收益由每亩20~30元提高到50~60元,同时畜产品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例提高20%以上,促进畜牧产业链的进一步延长,后续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饲养方式转变,就业不用出门,增收不破坏环境的目标,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藏地区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措施
西藏地区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措施作者:韩跃明薛会英李虹婵来源:《南方农业·上》2022年第09期摘要为给西藏地区可持续利用土壤奠定数据基础,以西藏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检索法分析了西藏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并通过采样理化方式评价了土壤盐渍化情况。
结果表明,拉萨、泽当和日喀则表土每667 m2积盐量分别达到80.0 kg、102.8 kg和115.8 kg。
最后,根据西藏不同地区土壤盐渍现状,提出了降低地下水位埋深、减少地表水资源的进入、改变滴水口位置等优化措施。
关键词原生盐渍化;土壤;成因;次生盐渍化;西藏地区中图分类号:S156.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2.17.039土壤盐渍化实质上是表层土壤盐分含量不断累积而超标的现象。
盐分来源于地下水或底层积水,由毛管水将富含盐分的上述水分携带至地表后蒸发形成[1]。
盐分浓度过高,造成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不能被作物根系及时吸收,引起作物生长不良;土壤盐分积累严重,理化性状发生变化,导致作物根系生长异常。
西藏在国际上具有“最后一块净土”的称呼,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
西藏现有土地中的0.42%适用于农业耕地,面积为45.37万hm2。
然而,生态系统脆弱成为限制西藏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土壤盐渍化是重要因素。
查阅相关资料确认,“一江两河”流域地区(即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年楚河、拉萨河中部流域地区的一大片地方)是盐渍化问题的高发地,耕地盐渍化比例高达13.8%[3]。
其中,拉萨河部分区域甚至具有11.5%含盐量的耕地。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数据库,梳理了西藏土壤盐渍化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设西藏生态环境和开发土壤资源的建议。
1 现状1.1 概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工作者针对西藏土壤情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为研究青藏高原土壤提供了专题性或区域性的数据资料。
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
第31卷第1期2024年2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1,N o .1F e b .,2024收稿日期:2022-10-11 修回日期:2022-11-25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532,32171648) 第一作者:万欣(1997 ),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㊂E -m a i l :1097778732@q q .c o m 通信作者:刘毅(1978 ),男,湖南新化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㊂E -m a i l :l i u y i @w b gc a s .c n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4.01.047.万欣,张帅文,张润琴,等.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2024,31(1):53-60.W a nX i n ,Z h a n g S h u a i w e n ,Z h a n g R u n q i n ,e t a l .S o i lA g g r e g a t eS t a b i l i t y o fD i f f e r e n tL a n d U s eP a t t e r n so nt h eQ i n gh a i -T i b e t a nP l a t e a u [J ].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31(1):53-60.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万欣1,2,张帅文1,2,张润琴2,李志国2,陈鹏2,邢顺林1,刘毅2(1.西藏大学理学院,拉萨850000;2.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摘 要:[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高寒地区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㊂[方法]选取青藏高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㊁人工林㊁湿地㊁灌丛㊁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S O C )㊁总碳(T C )㊁总氮(T N )㊁p H ,并计算大团聚体重量的百分含量(D R >0.25,WR >0.25)㊁团聚体破坏率(P A D )㊁平均重量直径(MWD )㊁几何平均直径(GM D )等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特征㊂[结果]相较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更易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且更能反映西藏地区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农田耕种增加了具有机械稳定性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但不具有水稳定性;人工林和湿地的土壤团聚体具有较高的水稳定性特征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MWD 与S O C ,T 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MWD ,GM D 值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总体上呈线性相关,且对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1mm 是正负相关的临界点,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0.25mm 是正负相关的临界点㊂[结论]高寒地区农业耕种仅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湿地和人工林对团聚体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建议未来在高寒地区进行合理的植被覆盖进而提高土壤质量㊂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直径;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S 1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4)01-0053-08S o i l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 o fD i f f e r e n t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o n t h e Q i n gh a i -T i b e t a nP l a t e a u W a nX i n 1,2,Z h a n g S h u a i w e n 1,2,Z h a n g R u n q i n 2,L i Z h i g u o 2,C h e nP e n g 2,X i n g Sh u n l i n 1,L i uY i 2(1.C o l l e g e o f S c i e n c e ,T i b e tU n i v e r s i t y ,L h a s a 850000,C h i n a ;2.W u h a nB o t a n i c a lG a r d e n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c i e n c e s ,W u h a n 43007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a i m so f t h i s s t ud y a re t o i n v e s t i ga t e t h ee f f e c t so f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o n t h e d i s t r i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 a g g re g a t e o n t h eQ i n g h a i -T i b e tP l a t e a u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f i cb a s i s f o r i m p r o v i ng s o i l q u a l i t y i n a l p i n e r e g i o n s .[M e th o d s ]Fi v e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f a r m -l a n d ,p l a n t a t i o n ,w e t l a n d ,s h r u b l a n d ,a n db a r e l a n d )w e r es e l e c t e da st h es t u d y s a m pl e so nt h e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s o i l o r g a n i cc a r b o n (S O C ),t o t a l c a r b o n (T C ),t o t a ln i t r o ge n (T N ),a n d p H 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b y d r y a n dw e t s i e v i n g m e t h o d s .>0.25m m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w e i g h t p e r c e n t a ge (D R >0.25,WR >0.25),t h e p e r c e n t a g eo f a g g r e g a t ed e s t r u c t i o n (P A D ),t h e m e a n w e i g h td i a m e t e r (MWD ),a n d t h e g e o m e t r i c m e a nd i a m e t e r (GM D )o fs o i la g g r e g a t e s 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 ,a n dt h ec o m po s i t i o na n d s t a b i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i n t h e a l p i n e r e g i o nw e r e s t u d i e d .[R e s u l t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m e c h a n i c a l l y 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s o i l w a t e r -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w e r em o r e s u s c e pt i b l et o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a n db e t t e r r e f l e c t e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i o n s i nT i b e t.F a r m l a n d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t h ec o n t e n to f s o i lm a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w i t h m e c h a n i c a l s t a b i l i t y,b u tn o tw i t h w a t e r s t a b i l i t y.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i n p l a n t a t i o n s a n dw e t l a n d sh a dh i g hw a t e r s t a b i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r r e l a-t i o n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MWD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w a s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S O Ca n dT Nc o n t e n t s.F o rm a c h i n e-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1mmi s t h e c r i t i c a l s i z eo f 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d f o rw a t e r-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0.25mmi s t h e c r i t i c a l s i z e o f 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C o n c l u s i o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a l p i n e a r e a s c a no n l y i m p r o v e t h em e c h a n i c a l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w h i l ew e t l a n d sa n d p l a n t e d f o r e s t s h a v e a p o s i t i v ee f f e c to nt h es t a b i l i t y o f a g g r e g a t e s,a n d i t i s r e c o mm e n d e dt h a t r e a s o n a b l e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s h o u l db e c a r r i e do u t t o i m p r o v e s o i l q u a l i t y i na l p i n e a r e a s i n t h e f u t u r e.K e y w o r d s: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d i a m e t e r;Q i n g h a i-T i b e tP l a t e a u土壤结构通过影响水分流动㊁气体交换㊁养分循环和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㊁活性进而影响土壤质量及其生态学功能[1]㊂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质含量也是表征土壤结构状况和养分供储能力的重要指标[2]㊂T i s d a l l等[3]将以粒径250μm的团聚体为界,将水稳性团聚体划分为大团聚体(>250μm,M a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和微团聚体(<250μm,M i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不同粒级团聚体在改善土壤孔隙度㊁提高水土保持能力㊁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4]㊂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的常用指标主要为平均质量直径(MWD)㊁几何平均直径(GM D)以及大团聚体含量等㊂MWD,GM D和大团聚体含量越大,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越好[5]㊂土地利用改变是自然作用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会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粒径组成,进而造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6],使得C㊁N元素在土壤团聚体中重新组合和再分配㊂已有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㊂例如,B l a n k i n s h i p等[7]发现草地退化会使土壤团聚体由大团聚体(2~9mm)转变为小团聚体(0.25~2mm)㊂谭秋锦等[8]研究了喀斯特6种土地利用类型,发现人工林和次生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好,而旱地稳定性较差㊂大粒级团聚体对于土地利用类型较为敏感,而小粒级团聚体相对稳定[9]㊂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㊁增强土壤固碳水平并提高生态系统土壤肥力与生产力[10]㊂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寒地带,是生态系统的敏感脆弱地带,对我国甚至整个全球的气候和气象都具有重要影响㊂深入探究青藏高原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有助于增强青藏高原的土壤肥力和土壤抗蚀性,并改善其生态环境[11]㊂目前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12]和黄土高原地区[13]㊂由于青藏高原的环境恶劣性(比如:气候寒冷和海拔高),土壤团聚体相关研究结果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十分匮乏㊂鉴于此,本文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采用干筛法㊁湿筛法分别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研究青藏高原5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农田㊁人工林㊁湿地㊁灌丛㊁裸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科学认识高寒地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调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㊂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藏南谷地,平均海拔约4000m,年均气温-16~16ħ,年日平均照时数约为3021h,年降雨量自西北至东南为50~5000mm㊂西藏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多寒冷㊁干旱,故而高原土壤的成土年龄晚㊁母质风化程度低㊂1.2试验采样于2021年8月自藏南谷地经拉萨至阿里沿线约1500k m进行野外调查采样,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等选取农田(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或油菜B r a s s i c a-c a m p e s t r i s)㊁人工林(主要树种为白桦B e t u l a p l a t y p h y l l a)㊁湿地㊁灌丛(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和昌都锦鸡儿C a r a g a n ac h a n g d u e n s i s)㊁裸地(无植被覆盖)共5种土地类型,在同一个采样区域内对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都布置采样点,并于6个区域内进行重复采样,总样品数为30个㊂每个样点内按S型多点混合的原则采集0 20c m土层的原状土样,除去杂草㊁根系㊁石块等杂物,自然风干后除去植物残体及小石块后备用㊂采样点信息见表1㊂1.3土壤样品测定方法采用沙维诺夫干筛法测定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45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体组成,湿筛法测定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㊂干筛选取的5个粒级为:>5mm,2~5mm,1~2mm,0.25~ 1mm,<0.25mm;湿筛选取的5个粒级为>2mm, 1~2m m,0.25~1m m,0.053~0.25m m,<0.053m m㊂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 H值;采用K2C r O7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土壤有机碳与有机质1.724的换算系数计算土壤有机质;采用全自动有机元素分析仪(V a r i om a c r o c u b e)测定土壤T N及CʒN值㊂表1采样点信息T a b l e1T h e b a s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o f s a m p l i n gp o i n t编号经度E纬度N海拔/m植被土地利用186.837126ʎ28.592881ʎ4275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农田286.908548ʎ28.590499ʎ4268江孜沙棘H i p p o p h a e g y a n t s e n s i s人工林386.908571ʎ28.591417ʎ4264三裂碱毛茛H a l e r p e s t e s t r i c u s p i s湿地483.954190ʎ29.751890ʎ4548水麦冬T r i g l o c h i n p a l u s t r e湿地586.721936ʎ28.628591ʎ4603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灌丛686.722012ʎ28.628737ʎ4615无裸地785.337348ʎ28.412726ʎ3290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农田885.33715ʎ28.410969ʎ3312毛白杨P o p u l u s t o m e n t o s a人工林981.219373ʎ30.222213ʎ3810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农田1081.187280ʎ30.252538ʎ3839毛白杨P o p u l u s t o m e n t o s a人工林1182.231740ʎ30.623570ʎ4780水麦冬T r i g l o c h i n p a l u s t r e湿地1281.611550ʎ30.762250ʎ4557穗状狐尾藻M y r i o p h y l l u ms p i c a t u m湿地1381.293135ʎ30.942234ʎ4582昌都锦鸡儿C a r a g a n a c h a n g d u e n s i s灌丛1481.293432ʎ30.942216ʎ4582无裸地1587.473516ʎ29.209011ʎ4249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农田1686.796576ʎ29.393873ʎ4699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灌丛1786.796577ʎ29.393903ʎ4701无裸地1887.661887ʎ29.084787ʎ3959油菜B r a s s i c a c a m p e s t r i s农田1988.014493ʎ29.080606ʎ4256白桦B e t u l a p l a t y p h y l l a人工林2091.431062ʎ29.777759ʎ3697毛白杨P o p u l u s t o m e n t o s a人工林2191.186115ʎ29.928311ʎ3757油菜B r a s s i c a c a m p e s t r i s农田2291.148121ʎ30.015318ʎ3908白桦B e t u l a p l a t y p h y l l a人工林2391.130676ʎ30.079605ʎ4375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灌丛2491.130646ʎ30.079558ʎ4374无裸地2585.337150ʎ28.410969ʎ3312丝叶眼子菜P o t a m o g e t o n f i l i f o r m i s湿地2685.800382ʎ28.704347ʎ4737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灌丛2785.800446ʎ28.704188ʎ4735无裸地2883.741500ʎ29.865950ʎ4553西伯利亚蓼P o l y g o n u ms i b i r i c u m湿地2984.540541ʎ29.501856ʎ4582昌都锦鸡儿C a r a g a n a c h a n g d u e n s i s灌丛3084.540659ʎ29.501803ʎ4582无裸地1.4土壤团聚体各稳定性指标计算采用邱丽萍[14]和刘文利等[15]文献中提到的方法计算土壤稳定性大团聚含量(R>0.25)㊁平均质量直径(MWD)㊁几何平均直径(GM D)和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 A D),具体计算公式为:R>0.25=M>0.25M Tˑ100%(1) MWD=ðn i=1R i W i(2)GM D=e x pðn i=0W i l n R iðn i=0W i(3)P A D=D R>0.25-WR>0.25D R>0.25ˑ100%(4)式中;R i为筛分出来的任一粒径范围团聚体的平均直径(mm);W i为任一粒径范围团聚体的质量占土壤样品干质量的分数(%);M>0.25为>0.25mm团聚体重量;M T为总土重量;D R>0.25为>0.25mm的机55第1期万欣等: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R >0.25为>0.25mm 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㊂1.5 数据处理采用E x c e l 和O r i g i n 等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绘图㊂采用S P S S2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 e a r s o n 法分析指标间相关性㊂2 结果与分析2.1 土壤团聚体组成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如图1所示㊂从机械稳定性来看,农地以>5m m 粒级团聚体占比最高(达37.33%),林地和湿地以<1m m 和>5m m 粒级团聚体为主,灌丛和裸地则以<1m m 粒级团聚体占比最高(高达80%以上)㊂其中0.25~1m m 粒级团聚体在农田和湿地中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0.25m m 粒级微团聚体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㊂从水稳定性团聚体来看,农田㊁湿地和灌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优势粒径为0.053~0.25m m ,分布于44%~54%之间,而林地和裸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优势粒径为0.25~1m m ;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均以1~2m m 团聚体含量最低㊂此外,>2m m 的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湿地最多(12.7%),裸地最少(2.32%),0.25~1m m 粒级团聚体表现为裸地>林地>农田>灌丛>湿地,0.053~0.25m m与<0.053m m 粒级团聚体在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㊂图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机械(干筛)和水(湿筛)稳定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F i g .1 P a r t i c l e l e v e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o i lm e c h a n i c a l (d r y s c r e e n )a n dw a t e r (w e t s c r e e n )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 u s e t y pe s 2.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土壤中的大团聚体是维持土壤结构稳定的基础,通常大团聚体含量R >0.25越高,土壤结构越稳定[16]㊂由图2可知,机械稳定性R >0.25表现为农田(82.0%)>湿地(74.0%)>灌丛(70.9%)>人工林(66.6%)>裸土(60.8%)㊂水稳定性R >0.25表现为人工林(57.2%)>裸土(49.1%)>湿地(44.7%)>灌丛(43.6%)>农田(35.6%)(p <0.05),说明人工林条件下的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较好㊂团聚体破坏率(P A D )是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小土壤结构稳定性越强㊂农田土壤团聚体湿筛后P A D 最高,为53.6%,湿地和灌丛的P A D 分布35.2%~36.7%,而人工林的P A D 显著低于农田,这说明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好㊂图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机械(干筛)和水(湿筛)稳定性R >0.25含量及其PA D F i g .2 S t a b i l i t y o f R >0.25c o n t e n t a n dP A Do f s o i lm a c h i n e r y (d r y s c r e e n )a n dw a t e r (w e t s c r e e n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t y pe s 2.3 土壤团聚体直径分析平均重量直径(MWD )和几何平均直径(GM D )是土壤团聚体直径分析的常用指标,MWD 和GM D 值的大小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呈正相关㊂从图3看出,在干筛条件下,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MWD 表现为:农田(3.60mm )>湿地(2.69mm )>人工林(2.14mm )>灌丛(0.88mm )>裸土(0.71mm ),其中农田显著高于灌丛和裸土(p <0.05);GM D 表现规律与MWD 情况基本一致,但仅农田和裸土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㊂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65 水土保持研究 第31卷各土地利用方式下MWD表现为:湿地(0.79mm)>人工林(0.72m m)>灌丛(0.53m m)>农田(0.52m m)>裸土(0.46m m);G M D表现为:湿地(0.35m m)>人工林(0.35m m)>裸土(0.29m m)>灌丛(0.28mm)>农田(0.20mm)㊂以上结果说明,湿地和人工林对团聚体水稳定性直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农田土壤来说,尽管其显著增加了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直径,但明显降低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直径㊂注:*表示因子间显著相关(p<0.05),**表示因子间极显著相关(p<0.01)㊂图3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机械(干筛)和水(湿筛)稳定性团聚体的MW D和G M DF i g.3MW Da n dG M Do f s o i lm e c h a n i c a l(d r y s c r e e n)a n dw a t e r(w e t s c r e e n)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t y p e s2.4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含量土壤中碳㊁氮含量及p H值等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子,由图4可知,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S O C含量在14.6~41.2g/k g,其中以湿地最高,裸土最低;土壤T N含量0.7~2.1g/k g,表现为湿地>农田>人工林>灌丛>裸土,其中裸土的土壤氮含量显著低于农田(p<0.05);土壤的CʒN表现为裸土>灌丛>人工林>湿地>农田㊂土壤p H分布在7.40~8.38,均为中性或弱碱性土壤㊂2.5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P e a r s o n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是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定性团聚体,其MW D与S O C和T N均呈显著正相关,机械稳定性G M D与T N间以及水稳定性G M D与S O C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土壤S O C和T N含量越高,团聚体的MW D和G M D越大㊂对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图5A),2~5m m,>5m 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与MW D,G M D均呈显著正相关,但<0.25m m,1~0.25m 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与MW D,G M D均呈显著负相关,其正负相关性以1m m团聚体粒级为界㊂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图5B), >2mm,1~2mm粒径的水稳定性团聚体与MWD,GM D呈显著正相关,而0.053~0.25mm粒径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与MWD,GM D呈显著负相关,其正负相关性以0.25mm为界㊂3讨论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组成可反映土壤㊁通透性㊁持水性㊁孔隙性和养分供储能力[17]㊂理想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可促进土壤结构稳定,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㊂环境因子和成土过程深刻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的形成㊁稳定及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之间的转化和再分布[18]㊂本研究结合干湿筛方法对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定性团聚体,均以<0.25mm粒级的微团聚体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㊂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寒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高寒地区是典型土壤结构稳定性较差的区域,土壤较为贫瘠,且所处环境恶劣,海拔较高,易受冻融交替作用影响[12],从而降低大团聚体含量,使团聚体在冻融交替过程中容易破碎,较大粒径的团聚体比例降低,这与N i u等[19]研究结果一致㊂75第1期万欣等: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注:*表示因子间显著相关(p<0.05),**表示因子间极显著相关(p<0.01)㊂图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㊁全氮㊁碳氮比和p H含量F i g.4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c a r b o n-n i t r o g e n r a t i o a n d p Hc o n t e n t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m e t h o d s注:图中椭圆左倾斜和右倾斜分别对应正相关和负相关,颜色越深相关性越强,图中*表示因子间显著相关(p<0.05),**表示因子间极显著相关(p<0.01)㊂图5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的P e a r s o n相关性分析F i g.5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 s t a b i l i t y i n d e x a n d s o i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植被类型变化会深刻影响土壤质量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20]㊂本研究结果表明,农田耕作使土壤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加,机械稳定性团聚体R>0.25和直径指数MWD和GM D显著高于其他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原因可能是农业活动加速了土壤熟化,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周转,进而促进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㊂而对于水稳定团聚体,农田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指标明显降低,而且农田土壤团聚体破碎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见农田土壤增加了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经过湿筛后的破碎率,说明农田土壤增加的土壤大团聚体并不具有水稳定性,可能是农耕地受人为干扰较大,土壤结构容易遭到破坏,故而未形成稳定的胶结作用,丁俊男等[21]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现象㊂此外,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高寒地区人工林和湿地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水平都相对较好,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区域具有较好的植被覆盖,特别是湿地土壤中具有发达的植物根系,根系分泌物产生的高分子黏质可促进土壤颗粒的团聚化,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腐蚀性[22]㊂人工林区域产生凋落物较多,易促进有机质的形成,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23]㊂青藏高原灌丛生境下85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的植株分布并不密集,生长于石砾较多的山坡上,几乎无其他植物共存,因此本研究灌丛土壤与裸土基本类似,两者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具有相似的结果,但灌丛的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相对多,有机质输入量大,其团聚体稳定性略高于裸地㊂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周转息息相关㊂一方面,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有机质固定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在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中有机质通过与微团聚体㊁矿物质组分结合形成新的更大级别的团聚体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土壤S O C,T N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土壤团聚体形成与有机质固定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24],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其团聚体稳定性越高,提高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增强[11]㊂此外机械稳定性土壤团聚体MWD和GM D值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皆呈明显线性关系(除1~2mm粒径与MWD和GM D值相关性不显著外,均达显著水平),其正负相关性以1mm为界㊂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2mm和1~2mm粒径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与MWD,GM D呈显著正相关,而0.053~0.25 mm粒径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与MWD,GM D呈显著负相关,其正负相关性以0.25mm为界㊂本研究结果与姜敏等[25]的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确认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关键临界点为0.25mm㊂4结论本研究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团聚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R>0.25和P A D)㊁土壤团聚体大小直径(MWD和GM D)等主要指标的差异,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对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由于其土壤发育程度较低,难以形成稳定的大团聚体(>0.25mm),干筛和湿筛获得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微团聚体(<0.25mm)为主㊂(2)从团聚体稳定性来看,湿地和人工林对团聚体水稳定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田土壤具有较高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直径,农业耕种下土壤熟化形成的土壤团聚体仅具有机械稳定性,而不具有水稳定性,P A D结果也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现象㊂(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MW D,G M D值和土壤碳氮含量皆呈明显线性关系㊂土壤团聚体MW D,G M D值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总体上呈线性相关,且对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1m m是正负相关的临界点,水稳定性团聚体的重要临界点为0.25m m㊂参考文献:[1] V o g e lHJ,B a l s e i r oR M,K r a v c h e n k oA,e t a l.Ah o l i s t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o n s o i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s n e e d e d a s a k e y t o s o i lf u n c t i o n s[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2022,73(1):e13152.[2] O'B r i e nSL,J a s t r o wJD.P h y s i c a l a n d c h e m i c a l p r o t e c-t i o n i nh i e r a r c h i c a l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r e g u l a t e ss o i l c a r b o na n dn i t r o g e nr e c o v e r y i nr e s t o r e d p e r e n n i a l g r a s s l a n d s[J].S o i l B i o l o g y&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13,61:1-13.[3] T i s d a l l JM,O a d e s JM.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a n dw a t e r-s t a-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i n s o i l s[J].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c i e n c e,1982,33(2):141-163.[4] W a n g L,Y u a nX,L i uC,e t a l.S o i l Ca n dNd y n a m i c s a n dh y d r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i n am a i z e-w h e a t r o t a t i o n f i e l d s u b j e c-t e d t od i f f e r e n t t i l l a g ea n ds t r a w m a n a g e m e n t p r a c t i c e s[J].A g r i c.E c o s y s t.E n v i r o n.,2019,285:106616.[5] N i mm oJR,P e r k i n sK S.A g g r e g a t es t a b i l i t y a n d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J].S o i l S c ie n c e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 J o u r n a l,2002,68(3):725-735.[6] L a g a n ièr e J,A n g e r sD A,P a réD.C a r b o n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o i l sa f t e ra f f o r e s t a t i o n: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G l o b a l C h a n g eB i o l o g y,2010,16(1):439-453.[7] B l a n k i n s h i p JC,F o n t eSJ,S i xJ,e ta l.P l a n tv e r s u sm i c r o b i a l c o n t r o l s o n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 i n a s e a s o n-a l l y d r y e c o s y s t e m[J].G e o d e r m a,2016,272:39-50.[8]周春衡,韦媛荣,许鹏,等.喀斯特地区澳洲坚果种植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的影响[J].中国热带农业,2021(5):62-68.Z h o uC H,W e iY R,X uP,e t a l.E f f e c t o fm a c a d a m i an u t s p l a n t i n g o n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s a n d f e r t i l i t y i nk a r s t a r e a s[J].C h i n aT r o p i c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2021(5):62-68. [9]任荣秀,杜章留,孙义亨,等.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20,40(19):6991-6999.R e nRX,D uZL,S u nY H,e t a l.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a n di t s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t d i f f e r e n t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i nh i l l y a r e a so f n o r t hC h i n a[J].A c t aE c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20,40(19):6991-6999.[10]胥佳忆,李先德,刘吉龙,等.农业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㊁氮含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22,42(8):438-448.X u JY,L iXD,L i uJL,e t a l.E f f e c t so f t h e c h a n g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o i l u t i l i z a t i o n p a t t e r no n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c o m p o s i t i o na nd c a r b o n,n i t r o ge n c o n t e n t[J].A c t aS c i e n t i a eC i r c u m s t a n t i a e,2022,42(8):438-448.95第1期万欣等: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11]于文竹,魏霞,赵恒策,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草甸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因子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6):301-308.Y uWZ,W e i X,Z h a oHC,e t a l.C h a n g e s o f S o i lA g g r e-g a t e s a n dn u t r i e n t f a c t o r s i na l p i n e g r a s s l a n da n da l p i n em e a d o wo fQ i n g h a iT i b e tP l a t e a u[J].J o u r n a lo fS o i l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2020,34(6):301-308.[12]王文刚,王彬,顾汪明,等.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与微结构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1):66-73.W a n g W G,W a n g B,G uW M,e t a l.E f f e c t o f F r e e z e-T h a wc y c l e s o n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 a n dm i c r o s t r u c-t u r e o f b l a c k s o i l[J].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W a t e r C o n s e r-v a t i o n,2022,36(1):66-73.[13]王正伟,武均,李婉玲,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作物研究,2022,36(3):238-244.W a n g Z W,W uJ,L iW L,e t a l.E f f e c t so f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o nt h e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i n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 o f e a s t e r nG a n s u[J].C r o p R e s e a r c h,2022,36(3):238-244.[14]邱莉萍,张兴昌,张晋爱.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J].生态学报,2006,26(2):364-372. Q i uLP,Z h a n g XC,Z h a n g JA.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n u t r i-e n t s a n d e n z y m e s i nL o e s sP l a t e a u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af t e rl o n g-t e r m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J].A c t a E c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2006,26(2):364-372.[15]刘文利,吴景贵,傅民杰,等.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129-135.L i u W L,W uJG,F u M J,e t a l.E f f e c t o f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i v a t i o n y e a r so n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s t a b i l i t y o fs o i la g g r e g a t e f r a c t i o n s i no r c h a r d[J].J o u r n a lo fS o i l a n d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2014,28(1):129-135. [16] S i xJ,E l l i o t tE T,P a u s t i a nK.S o i l s t r u c t u r ea n ds o i lo r g a n i cm a t t e r:Ⅱ.An o r m a l i z e d s t a b i l i t y i n d e x a n d t h ee f f e c t o fm i n e r a l o g y[J].S o i l S c i e n c e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c a J o u r n a l,2000,64:1042-1049.[17] W a n g X,C a m m e r a a tEL H,C e r l i C,e t a l.S o i l a g g r e g a-t i o n a n dt h e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o fo r g a n i cc a r b o na sa f f e c t e db y e r o s i o na n dd e p o s i t i o n[J].S o i l B i o l o g y&B i oc h e m-i s t r y,2014,72:55-65.[18] P u g e tP,C h e n uC,B a l e s d e n t J.D y n a m i c s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p a r t i c l e-s i z ef r a c t i o n so fw a t e r-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S c i e n c e,2000,51(4):595-605.[19] N i uH,L u oW Q,W a n g JF,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f r e e z e-t h a wo n 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a i r-d r i e d a n dw a t e r-s t a b l ea g g r e g a t e so fb l ac ks o i li n 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J].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2020,51(4):841-847. [20]J a s t r o wJD.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a c c r u a lo f p a r t i c u l a t e a n dm i n e r a l-a s s o c i a t e d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J].S o i l B i o l o g y&B i o c h e m i s t r y,1996,28:665-676. [21]丁俊男,于少鹏,史传奇.黑龙江哈尔滨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林地和农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差异[J].湿地科学,2020,18(1):77-84.D i n g JN,Y uSP,S h iC Q.D i f f e r e n c e so f p h y s i c a l,c h e m i c a l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s o i l so f m a r s h,f o r e s t l a n da n df a r m l a n d i n H e i l o ng j i a n g H a r b i nB a i y u p oN a t i o n a lw e t l a n d p a r k[J].W e t l a n dS c i e n c e,2020,18(1):77-84.[22]李杨,仲波,陈冬明,等.不同浓度和多样性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25(5):1061-1067.L iY,Z h o n g B,C h e nD M,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r o o t e x u-d a te s of d i f f e r e n t c a r b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a n ds o u r c e so n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J].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2019,25(5):1061-1067.[23] A t e r eC T,G u n i n aA,Z h uZ,e t a l.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i na g g r e g a t e s a n dd e n s i t y f r a c t i o n s i n p a d-d y s o i l de p e n d i n g o n l o n g-t e r m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T r a c i ng o fp a t h w a y sb y C-13n a t u r a l a b u n d a n c e[J].S o i lB i o l o g y&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20,149(3):107931. [24]张斌,张福韬,陈曦,等.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及其矿物和团聚体物理调控机制[J].土壤与作物,2022,11(3):235-247.Z h a n g B,Z h a n g FT,C h e nX,e t a l.S o i l o r g a n i cm a t-t e r t u r n o v e r 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 o fm i n e r a l o g ya n da g g r e g a t i o n:n e wi n s i g h t s[J].S o i l sa n d C r o p s,2022,22(3):235-247.[25]姜敏,刘毅,刘闯,等.丹江口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6):265-270.J i a n g M,L i uY,L i uC,e t a l.S t u d y o n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a n df r a c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ag g r e g a t e s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i nt h e D a n j i a n g k o u R e s e r v o i r[J].J o u r n a l o f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2016,30(6):265-270.06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
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
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西藏地质历史比较年轻,因而土壤的形成也就比较年轻。
早在晚古生代之前,西藏地区曾是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长期沉沦于古地中海之下。
在二叠纪时期,特提斯海域自北向南退缩,西藏北部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开始露出海面成为陆地。
到了中生代,经过燕山早期和晚期两次强烈的地壳运动,整个藏北地区成为陆地,藏南也大部脱海成陆。
到了始新世晚期的第一期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至第四纪第三期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西藏高原发生了巨烈的地质变化,地壳由海拔几百米上升到四五千米。
随着高原的抬升和地球上冷暖的变化,高原上发生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最早冰期的来临,喜马拉雅山少数高峰已伸入雪线以上,在喜马拉雅山北侧发育了小型冰川,雅鲁藏布江河谷谷底出现了冰水相的溧砾层。
第一间冰期的干热气候,形成了藏南山坡谷地普遍发育的绛红色土层和碎屑岩层。
第二次冰期的来临,西藏高原冰川普遍发育,中更新世后期,气候温暖,流水下蚀活跃,大河进一步深切石灰岩地区,形成了溶岩地貌。
晚更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的来临,在第四纪堆积物上发育了古土壤层。
全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不断加速抬升,气候变干变冷,寒冻风化和冰雪作用强烈,洪积物、坡积物、冰积物、湖积物和冰水沉积物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沉积类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沉积物在气候、生物、物理、化学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形成多种类型的土壤,并具有鲜明的高原特色。
一、土壤的形成(一)成土风化壳类型多样成土风化壳是岩石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经过物理、化学风化过程,在岩石表面形成的疏松物质,有的经过自然搬运,有的残留原处。
由于风化壳所处的地形部位、气候、水热条件、岩石的性质不同,风化壳的种类各异,西藏境内大体有以下几种:1.碎屑状风化壳它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微弱,由粗大的碎屑物质所组成,保留着母岩的基本特征。
这类风化壳多见于雪线附近、海拔5 000米以上的冰缘地带,发育的土壤都非常原始,如高山寒漠土,其细土和有机质都极少。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植被及土壤养分状况调查_万运帆
摘要 : 对西藏那曲地区草地植被状况、土壤水 分、养 分状况 进行了 调查分 析。结果表 明: 无论是 从牧草生 长
还是从土壤水 分、养分状况来看, 那曲地区东西部草地存在显著差异, 东部草地 明显好于 西部草地。东 部草
地的 平均土壤含水量比西部草地高 50% , 植被 覆盖度约是西部草地的 21 36 倍, 单位面积产草量约是西 部草
轻
轻壤土
生长中度, 毒草有一些
中度 轻壤土
人工, 生长良好
已治理 砂壤土
生长一般, 毒草少, 放牧 严重, 无治理 砂壤土
生长好, 有毒草, 放牧 中度, 无治理 轻壤土
生长差, 草多, 放牧 严重, 无治理
草品种多, 生长好, 有毒草
无
砂壤土
草品种多, 生长好, 放牧 重度, 无治理 轻壤土
生长好, 放牧少
691 4 3791 5
中坡 4 157 261 8 中坡 4 095 311 0
761 5 891 1
缓坡 4 073 251 6 河谷 4 031 211 3
671 8 河漫滩 4 037 361 4
661 2 缓坡 4 132 491 6 3581 0 河漫滩 4 117 491 6
1471 5 511 2
Olsen 法, 速效钾用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
2 结果分析 21 1 那曲地区草地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 1 可
以看出, 草地调查样方包含了各种典型地形, 主要 有山顶、缓坡、中坡、陡坡、河漫滩、河谷及冲积平
5/ 2006
草 业 科 学 ( 第 23 卷 5 期)
9
原等。草地类型主要是高山草甸和高寒草甸, 同 时还包含了河谷、河漫滩、灌丛及人工草地。总地
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 , environment propaganda of preventing soil and water loss must be strengthen mechanisms and control ,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should be studied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西藏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 植被稀少等,都促成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和冻融侵蚀。根据水利部第2 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1 2 2 人为因素
结果,全区土壤侵蚀面积为1 亿252 万hm2,其中水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的活动也日益增多。
力侵蚀面积、风力侵蚀面积和冻融侵蚀面积分别为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农牧业发展的盲目性、掠取能
northern freezethaw erosion region and middle part composite erosion region. According to natural
, attribute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each erosion region we proposed control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 , mainly focusing on water erosion wind erosion and freezethaw erosion and composite erosion in
土壤的种类调查报告
土壤的种类调查报告迪庆土壤类型调查报1迪庆州土壤类型调查报告姓名:和雪娇日期:2014.5.5一.自然地理概况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东经98°35′~100°19′,北纬26°52′~29°16′之间。
东与四川甘孜州接壤,南与丽江地区隔金沙江相望,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毗邻。
东西最大横距16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5千米,总面积2.39万平方千米。
其中山区半山区占80.7%,河谷地区占19.2%。
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地处滇、川、藏结合部,三江并流腹地,云南省西北部。
州内最低海拔1480m,最高海拔6760m,立体气候特点十分突出。
农耕区集中分布在海拔1480—3400m的地区。
全州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三县。
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距省城昆明市608千米。
二.迪庆的农业概况2009年末,迪庆总人口37.9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1.13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2.13%。
在总人口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4%,是典型的高寒、边疆、少数民族为一体的贫困地区。
2009年末常用耕地总面积33030公顷,其中,水田4612公顷,旱地28418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59亩。
全州拥有天然草场1238.4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5%,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885.5万亩;2009农作物播种面积57032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583公顷,粮食总产144822吨,油料种植面积2054公顷,总产4296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2935元。
全州大小牲畜存栏91.77万头只,大小牲畜出栏35.29万头只,肉奶蛋总产量35398吨。
水产养殖面积11576亩,水产品产量1556吨。
农机总动力25563.18万瓦特,农用拖拉机998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2500台,农机总值14525.48万元。
三.迪庆的经济发展水平据云南省统计局审核反馈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迪庆州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6%,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
西藏地区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
西藏地区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西藏地区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中学龚继梅初中地理“青藏地区”学习参考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地理坐标N26°50′~N36°53′,E78°25′~E99°06′,东西长约2000千米,南北宽约1000千米,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
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地区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
一、水土流失西藏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山高坡陡,表层岩石破碎,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层砾石含量高,一旦地表植被遭到扰动或破坏,极易造成大面积的侵蚀,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引发严重灾害。
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
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加之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大风作用常造成严重的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分为冰川侵蚀和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
西藏东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分布较多的海洋性冰川。
冰雪经常崩落,冰川活力旺盛,由于其补给量和消融量很大,经常形成爆发性洪水泥石流。
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青藏高原内部山地。
大陆性冰川侵蚀作用较弱,但夏天会突然滑动,造成灾害。
过渡性冰川主要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其侵蚀作用介于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各级分类单元之内具有发生上的联系。土类、亚类可以反
映出地区土壤在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和农业发展方向上的差
异。土种、亚种的区分则是为土壤利用改良和提高土壤肥
力的具体措施服务的。土属可则编辑介ppt于两者之间。
3
(三)、土壤命名系统
•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级命名法。也就是 土类、土属、土种等都可以单独命名。习 惯名称与群众名称并用。高级分类单元中 的土类、亚类以习惯名称为主,如黑土、 黑钙土、栗钙土等,也可以从群众名称中 加以提炼,如砂姜土、黑垆土、白浆土等。 在基层分类单元中,尤其是农业土壤的土 种、亚种,主要采用经过整理提炼的群众 名称。
可编辑ppt
2
•
土纲 是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加以划分的。
•
土类 是根据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来划
分的,不同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
亚类 是在土类范围内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根据主导
土壤形成过程以外的另一个附加的成土过程来划分的。亚
类在土壤发生特征和土壤利用改良方向上比土类更为一致。
可编辑ppt
4
(四)、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1978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并 在召开的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上,经过 充分讨论,初步拟定了一个新的中国土壤分 类系统暂行草案,它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在此基础上,1984年又制定了第二次土壤普 查分类系统修订稿,把全国土壤划分为12个 土纲,57个土类,198个亚类。即铁铝土纲、 淋溶土纲、半淋溶土纲、均腐殖土纲、钙层 土纲、漠土纲、初育土纲、水成土纲、半水 成土纲、人为土纲、盐碱土纲、高山土纲。
• (25)、灰棕漠土 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 土。
• (26)、棕漠土 棕漠土、石膏棕漠土、草 甸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石
7、初育土纲 是指母质或母岩明显,发育微弱,土壤特性分 异较差的土壤。下分11个土类,30个亚类
• (27)、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 (12)、红色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淋溶红 色石灰土。
• (13)、燥红土 燥红土(热燥红土)、褐 红土(干燥红土)。
• (14)、褐土 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 土、潮褐土、塿土、褐土性土、燥褐土、 暗褐土。
• (15)、栗褐土 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 褐土。
• (16)、灰褐土 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
灰性灰褐土。
可编辑ppt
8
4、均腐殖土纲 系指腐殖质累积明显,含量高, 腐殖质均匀分布于土层中,厚达半米以上的各土类。 下分3个土类,15个亚类
• (17)、黑土 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 土。
• (18)、黑钙土 黑钙土、淡黑钙土、石灰 性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碱化黑钙土。
• (19)、草甸土(暗色草甸土) 草甸土、 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 土、沼泽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 土。
• (22)、黑垆土 黑垆土、粘化黑垆土。 • (23)、灰钙土 灰钙土、淡灰钙土、草甸
灰钙土。
可编辑ppt
10
6、漠土纲 指干旱至极端干旱下形成的具有砾幂、 沙漠漆皮以及盐分普遍积累的土壤。下分3个土类, 14个亚类
• (24)、灰漠土 灰漠土、碱化灰漠土、钙 质灰漠土、草甸灰漠土、灌溉灰漠土。
(8)、白浆土 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青白浆
(9)、灰色森林土 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
(10)、灰化土 灰化土
(11)、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棕
色针叶林土、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
叶林土。
可编辑ppt
7
3、半淋溶土纲 半淋溶性土的共性是指石灰性物
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也伴随有籽粒的 形成与淀积。下分5个土类,18个亚类
可编辑ppt
9
5、钙层土纲 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有 的成层,有的作假菌丝状、斑块状。在不同干旱情 况下,其有机质累积有差异,发生盐化、碱化的情 况不同。下分4个土类,19个亚类
• (20)、栗钙土 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 钙土、草甸栗钙土、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 土、栗钙土性土。
• (21)、棕钙土 棕钙土、淡棕钙土、草甸 棕钙土、盐化棕钙土、碱化棕化土、棕钙土 性土。
第四章 西藏主要土
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 良
可编辑ppt
1
第一节 我国土壤分类和颁布概况
• 一、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
• 以指导生产实践为目的. (二)、土壤分类系统和各级划分的依据
• 我国采用土纲、土属、亚属、土类、土种 和亚种六级制。其中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 单元。土壤分类 是以土层、土种和亚种这 三个基层分类单元为基础的。
• (4)、黄壤 黄壤、表潜黄壤、漂洗 黄壤、黄壤性土。
可编辑ppt
6
2、淋溶土纲 其共性系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 应有明显的粘粒沉淀。下分7个土类,35个亚类
(5)、黄棕壤 黄棕壤、粘盘黄棕壤、黄褐土、暗 黄棕壤、白浆黄棕壤、黄棕壤性土。
(6)、棕壤 棕壤、白浆化棕壤、酸性棕壤、棕壤 性土。
(7)、暗棕壤 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 壤、草甸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
土属 是在发生学上有相互联系,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
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母质的类型与性质、水文地质地方性
因素来划分的。
•
土种 是分类的基层单元。根据发育成度和熟化程度来
划分的。土种不是一般耕作措施在短时期内所能改变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亚种 也叫变种。在土种范围内,根据表层或种层土壤
性质的差异来划分的分类单元。
• (28)、黑色石灰土 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 土。
• (29)、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腐殖盾火山灰土、基性火山 灰土。
• (30)、磷质石灰土 磷质石灰土、硬盘磷质石灰土、盐渍 磷质石灰土。
• (31)、黄绵土 黄绵土。
• (32)、红粘土 红粘土、酸性红粘土、积盐红粘土。
• (33)、新积土 新积土、石灰性新积土。
可编辑ppt
5
1、铁铝土纲 原称富铝土纲,其共性是都含有不同数量的 氧化铁、铝,发球不同程度的富铝风化产物。下分4个土类, 15个亚类
•
• (1)、砖红壤 砖红壤、黄色砖红壤、 褐色砖红壤。
• (2)、砖红壤性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 黄色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性土。
• (3)、红壤 红壤、黄红壤、棕红壤、 山原红壤、红壤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