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之后有伤痛——杨振宁与李政道

合集下载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恩怨”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恩怨”

有谁 为此闹翻 。那是一个漫长 的闭塞年 代 ,很
文化 广 角 ●
视—— 即此一点 便可看出 ,李 、杨是多 么的幸
还 有 一 点 必 须 指 出 ,即这 种 在讨 论 和 碰 撞
运 !但 他们 无 视 这种 幸 运 ,文章 接 着谈 及 : “ 时纠纷 却发生 了,由头是他们合 写的两篇 此 论 文署 名 次序 问题 。第 一篇 署名 是 杨振 宁和 李政 道 ,第二 篇署名李政 道 和杨振 宁 。 ”—— 就这样轮 流坐庄 也很好 ,但不行 , “ 第一篇 在 论 文写 成后 ,按惯 例 合作 者 的署 名 应按 姓 氏
得很远 ,像是互 不相识 。 如此两个人物 ,因什么闹僵的呢?我想不
大可能为 了钱 ,也不大可能是为官职——在美
者是季 羡林 之子季承 。季承长期从事科研 管理 工作 ,曾任李 政道先生主持 的中国高等科 学技
术中心顾 问 ,二人有长达3 年 的紧密合作 ” , 0 意即 《 李政道传 》会是李政道本人 意思的真实
英 文 首 字 母 的顺 序 排 列 ,应 该 是 ‘ 政 道 和杨 李
中产生 并被 “ 天才火花 ”所 照亮的东西 ,要分 出 “ 先谁后” 、 “ 谁 孰轻孰重 ”往往很难 ,且 既无必要 又无操作性 。如果 坚持要分 出 ,唯一 的后果 只能是 “ 隙” ,是 “ 裂 冷眼相 向” ,是 闹翻 、闹僵 …… 闹 出一段 什 么 呢 ?说 文雅 点

便 剪下来 放在案头 ,时 间一长 ,这样 的剪报往 往 能攒上 几十上百份 。 《( 李政道传 )披露 与 杨振 宁恩怨始末 》 ( 以下简称 《 始末 》,2 0 09 年 1 月8 《 家文摘 》 ) 2 日 作 便是其 中之一。 李政道 和杨 振宁因推翻 “ 宇称守衡定律 ”

致杨振宁、李政道二位先生的公开感谢信

致杨振宁、李政道二位先生的公开感谢信

致杨振宁、李政道二位先生的公开感谢信晚生王立功也是属狗的,比杨先生小一轮,故称晚生。

二位先生在60年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样的卓越成就在中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我和千千万的知识青年一样,在这一热潮中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志向。

这是我要感谢二位先生的理由之一。

为了向科学进军必须首先要达到大学的知识水平。

可是当时去只是在安东(后因战事迁到吉林市)高职和沈阳俄专的学历。

虽然按规定达到了大学本科的同等学力,而且因在工作两年中翻译出版了几本技术书,被《化学工业出版社》接受为编辑,但自知应进一步深造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这知识。

所以在1961年考入北京化工学院夜大学化工机械专业,并于次年考入北京回民学院红旗夜大外语系英语专业,在1965年从这两个学校同时毕业,是在四年的工余时间修读了(4+3)七年学业。

我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基本的向科学进军的资格,当然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也是要向二位先生学习。

这是我再次感谢的理由。

第三个感谢的理由,是我在1978年的10月份发现了《科学》杂志月刊。

它的各期,内容丰富多彩,正好适合我的需求,真是如获至宝。

于是乎业余时间大多专注研读这份期刊,其中不少综述文章列为我的精读内容:全篇抄录,包括图表,一字不落,力求消化。

如此保持了近三十年,累计笔记本三四十册。

该刊被誉为科学的卫星云图,这样我逐步了解了科学各领域各学科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情况。

我当然知道这份期刊的形成缘于当年杨先生回答周总理的问话:“要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事?”您说:“是不是全文翻译出版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期刊?”如果没有杨先生的建议,没有这种中文版本的高级科普杂志,我是无法达到现在的程度!在1996年,我退休的第二年,有幸在《科学》杂志发表了文章,刊于3月号第53-58页,标题为“无情的地狱之火”。

主旨是太阳月亮对地球潮汐摩擦制动力,导致地球自转减慢。

摩擦热(收入)和地球各项能量(支出)可以进行地球的热平衡定量分析。

一些有关李政道、杨振宁之争的资料

一些有关李政道、杨振宁之争的资料

一些有关李政道、杨振宁之争的资料潘辰核心提示:杨振宁和李政道是因为推翻宇称守恒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的,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问题是以他为主解决的论据,与过去文献所载的事实不符。

研究膺标量是解决宇称不守恒问题的突破口。

李政道说他1956 年4月独自想到要研究膺标量,这与文献不符。

从2004年以前李写的有关宇称不守恒工作历史的文章中,说明他是在1956年5月才清楚应该研究膺标量的。

吴健雄和史瓦兹的回忆也都不能证明李曾在1956年4月想到要研究膺标量。

将研究方向由奇异粒子转向β衰变是推翻宇称守恒工作关键的发展,它是杨振宁提出来的。

早在1950年杨就在β衰变方面做过研究,熟悉这个领域;而李是在1956年5月和杨讨论后才要去向吴健雄借β衰变的著作来读的。

关于文章署名顺序问题,李政道曾责备杨振宁不遵守学界习惯,按合作者姓氏英文第一个字母的顺序来署名。

但从那时期李和别人合写的三篇文章的署名看,也有合作者英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的次序在李之前、可第一作者却是李的情况。

今年初,季承著《李政道传》出版,述及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的经过,及李、杨关于这段历史的不同表述,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李、杨之争的关注。

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关于李、杨之争的是非,媒体上已有不少报道和讨论。

本刊今发表潘辰先生的文章,希望有助于相关史实的辨析和核实——为此目的,本刊也欢迎与潘辰先生看法和立场不同的人投稿给我们。

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先生因为推翻宇称守恒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得到诺贝尔科学奖,中国人都引以为傲。

李在1971年发表文章,宣称这项工作是以他为主,杨为辅(李政道《弱相互作用的历史》,1971);杨在1983年列举事实说明李的叙述不实(Yang,Chen Ning,Selected Papers 1945-1980,With Commentary,W.H.Freeman Co.,San Francisco1983pp.26-31.);2004 年季承等编了《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及有关资料》(季承、柳怀祖、滕丽编,甘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为《答记者问》)一书,进一步宣称这项工作是李突破的;今年季承又推出《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重复了《答记者问》一书中关于李、杨之争的叙述。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事件背景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 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 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 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 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 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季承写道,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 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 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季承写道:“推而广之,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杨振宁的个人意气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 域。意气的来源完全在杨振宁。相反,李政道却没有表示出对杨振宁回国后所作所为的个人意气。人们看不到 ‘只要杨振宁主张,李政道就反对’这种现象。”
季承对本刊表示:“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 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那时,他并不知道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 也参与其间。据杨振宁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为李毕业后科学事业 一直不顺利,要帮助他,可是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说李政道这个人不值得他这样信任。

大师的纠结-杨振宁与李政道

大师的纠结-杨振宁与李政道

杨振宁回应“决裂”:《李政道传》有不实之处来源:人民网2010年03月21日09:39我来说两句(7)复制链接大中小图一杨振宁与Mills(1999年摄)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及《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杨振宁《李政道传》(简称《2010李传》)是一本介乎传记与口述历史之间的著作,作者是传主李政道的多年助手。

由于书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我本人,以及我与李合作的细节,而所说的或则没有包括全部事实,或则根本错误,很容易造成歪曲、偏颇的印象,我不得不作回应,以正视听。

我要说的,只限于能够根据文献讲清楚的几件较大的事情。

书中许多材料都源自2004年由季承领头编辑的《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下称《2004解谜》),所以下面多处也要涉及此书。

I.《2010李传》58页有下面一段关于我1948年博士论文的文字:“第二个问题,虽然李政道给出了答案,但他那时正忙于天体物理的问题,没有深入去研究。

吴大猷先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一定要李政道回芝加哥后把答案写出来。

李政道尊重吴大猷先生的意见,回芝加哥后在他所住的国际公寓里算这个问题。

杨振宁来了,看到李政道正在做计算,于是问李政道算什么,李政道对他说了。

后来,杨振宁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计算,成了他的毕业论文。

”这段文字讲了些事实,可是没有讲全部事实(The Whole Truth),更没有讲最重要的事实。

事实是:当时有一个谜团困扰许多研究β衰变的学者:β-γ关联(correlation)的计算往往是大算一阵子之后,发现许多项都互相消去,结果非常简单。

Uhlenbeck和他的学生Falkoff就被此谜团困扰。

[Uhlenbeck(1900-1988)是发现电子自旋的物理学家,许多人认为他应该得诺贝尔奖。

]吴先生从Uhlenbeck那里知道这谜团的重要,所以要李去算。

此前我已经在研究此问题,而并不是和李谈了以后才开始研究此问题。

但我却没有大事计算,而是去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项相消!想的结果是:对称原理是多项相消的内在原因,从而推广此原因,写了我的博士论文。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署名恩怨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署名恩怨
李政道 在普 林斯 顿工作 , 既有 成就 又很愉 快 。但 此 时纠纷却 发生 了 , 由头 是 他们 合 写 的 两篇 论文 的 署名 次 序 问
题。
李政 道入 学后 不久 , 由于 他 有 双 份 奖 学 金 , 济 上 比较 宽 裕 , 买 j一 辆 二 经 就 , 手 小 轿 车 。 14 年 夏 天 , 和杨 振 宁 、 97 他 凌 宁 开 着 这辆 车 去 西 部 旅 行 。 除 了在 大峡
法 制参考 j11Y 旧 闻 ¨s’i i c
时, 朝鲜 战争爆 发 , 加州地方反华气焰 嚣 半个世 纪以来, 诺贝 尔奖得 主李政道和杨振 宁形 同陌路。诺 贝尔奖得主李 政道 与杨振 宁的分裂 , 是华人 物理 学界 一段 著名的公案 。两位 曾经是最亲密的
合 作者 , 终却冷眼相向。 最
论 物理 。
合作
博 士毕业后 ,9 0 , 1 5 年 李政 道到伯克 利加 州大学 工作 , 担任物 理 系助教 。 当
那 时杨 振 宁 已在 芝 加 哥 大学 当助
教 , 接到吴大猷 的通 知 , 他 给李政道他们 在大学 国际公 寓预定 了房 间。杨振宁也
政 道 大 四岁 。 李政 道 对 这一 要 求很 吃
李 政 道 被 选 中 , 14 年 来 到 美 于 96 国 。 但 由于 美 国并 不 开 放 原 子 弹 制 造 技
级。这是李杨 的初次谋 面。
同 在 一 所 学 校 , 往 自然 开 始 。 二 交 人 开 始 联 名 发 表 论 文 , 生 活 上也 成 在
亲密的朋友。
分手
海默( 国“ 美 原子弹之父 ”, )请他给李政道 发出邀请信 。于是 ,9 1 9 , 15 年 月 李政道 偕夫 人来 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 杨 两家 比邻 而居 , 家人 来往 密 两

杨振宁与李政道

杨振宁与李政道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吴健雄的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后召开的记者会,也只有李政道参加,并没有杨振宁参加。但是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会前,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与李政道办公室隔壁的Church教授完全了解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过程,对杨振宁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Church教授打抱不平,把当初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写的手稿寄给美国物理学会,向世界公布事实。美国物理学会在1957年12月立即在《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写的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和美国物理学会在第一时间的表态。
1956年5月,李政道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
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
杨振宁的谎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在当事人去世以后编造故事,例如,在大物理学家费米去世后,杨振宁自称自己是费米的学生,并且自称自己的统计力学比费米好 (这是打击报复费米不接受杨振宁为博士研究生)。不但如此,杨振宁还自称李政道的费米博士研究是杨指导的。又例如在李杨的共同老师吴大猷去世后,杨振宁又拿出一封杨振宁给吴大猷的信,编造了很多故事大骂了李政道一通;杨振宁编造故事也编造到他夫人头上:杨振宁在他夫人过世之后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是杨振宁在病床上口述,杨振宁夫人记录完成的。你能够相信吗!又例如,在杨振宁的父亲去世后,发表否定杨振宁的父亲在李政道面前讲过的话:“是振宁不对,振宁对不起你”,但是杨振宁没有想到,同时在场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位主任并没有去世,这位主任出来证明了这个讲话。由于杨振宁的谎言成了习惯,居然在全中国人们的面前出世了天大的谎言:“中国人即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但是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故事(讲稿)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故事(讲稿)

The story between Tsung Dao Lee and Chen Ning Yang Good afternoon, dear classmates! I ’m Peng Jun, from Schoolof Physic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m very happy to be here today, and I ’ll share you with the story between Chen Ning Yang and Tsung Dao Lee.As we all know, Lee and Yang are the proud of Chinese nation. 1956, they won that year’s Nobel Prize for their work about “Law of non conservation of parity ”.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ese people had this honor. Their close cooperation was once enviable. Unfortunately, 5 years after winning the prize, they went their separate ways. What had happened? Now let’s see it.The whole storyYang was born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in 1922. In 1945, after his postgraduate life,he went to University of Chicago,to be famous physicist,Fermi’s doctor,and graduated in 1948. Lee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26. At 1945, he was recommended by his teacher,Wu da You to get the scholarship for further study at America.Then, at the age of 20, Lee became Fermi’s postgraduate. Yang and Lee first met in 1946. At that time, Yang was a genius of fame at UC, while Lee was a young guy who had just completed his 2-year course in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China.Thus, Lee always turned to Yang for help, varying from course selecting to some questions. From 1946 to 1949, they had very closed relationship, and they wrote a paper together.1949, Yang went to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Lee went to Wisconsin. At September, 1951, Lee came to the prestigiou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of Princeton. There he met Yang again. At the guidance of Kaufman, they came to Einstein’s office.The talk was long,and Lee was very excited about that.Just from then on, these two young fellows’coorperation and their extraordinary story took leave.From 1951 to 1953,they worked together in Princeton, and wrote some papers about statistical physics. During this period, they were a little unhappy about the “ranking event” . Then Lee wanted to keep a distance with Yang. Thus, when Lee got a position in Chicago in 1953, he accepted it, due partly to this thought. Yang stayed in Princeton,and made some academic visits to Japan and Seattle.During 1953to 1956, they didn’t cooperate, and were busy for their own things.Those two years, they both worked with fruitful results. 1954, Yang wrote a very important paper with Mills, which was called “Yang-Mills theory” . This theory opened up a road for the Unified Field Theory, it was named as important as Newton ’Law and Maxwell Equations.1953,after his arriving at UC,Lee gave a so-called “Lee model” . It was very simple but had huge influence to Field Theory and renormalization.Lee had been working for the so-called “θ -τ mystery” from 1955 to 1956. One day on April in 1956, Lee was talking with Steinberger about their experiment, all of a sudden,he sparked an idea,leading to the thought of parity nonconservation.He came to aware that we must assume that other particles—not only θ -τ —may also occur parity nonconservation.He conjectured,parity violation is likely to be a basicprinciple of weak force.One morning at May, 1956, Yang came to see Lee, and Lee introduced his Lee ’s latest works. Yang was strongly rejected at first. After listening carefully to Lee, however,Yang changed his mindand expressed a willingness to work together.The following one year is amazing, with big or small arguments. In order to discuss physical problems,they kept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Since the two places were not far away, they made an appointment every week.Finally, in 1956, they completed the great paper. In this paper, Lee and Yang proposed “Lee -Yang hypothesis” as they worked together . That was the so-called “Law of non conservation of parity”, which means that elementary particles parity in the weak interaction may not be conserved.Nov 31,1957, 31 year-old T.D.Lee and 35 year-old C.N. Yang, won that year's Nobel Prize in Physics. Before The Nobel Prize award, Yang suddenly requested a transfer order. Lee was surprised at that moment, this had never happened before in Nobel Prize’s history. He agreed, however, without being aware of all those misfortunes afterwards.In 196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bankrupt because of the name order in the paper.The once good friends then went separate ways regrettably. 20 years later, Yang published his collected papers, which gave some inaccurate descriptions of past. Then in 1986, Lee published an article against Yang. In my opinion, Lee isn ’t a liar. After all, it was a really big tragedy for Chinese people.Thank you!。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特约][原创]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特约][原创]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酋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 1942年毕业后即人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他的群论知识得益于其父杨武之。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密的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土论文,1948年获博土学位。

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场—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基础。

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密—杨模型(1949年),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年),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軛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年)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年)。

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 不守恒分析(1964年),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1974年),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年),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年)等。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会交恶?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会交恶?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会交恶?因为杨振宁多次在与李政道合著的论文中纠结姓名排序的问题,这让李政道感到非常不爽,李政道甚至认为杨振宁人品有问题,主动和杨振宁决裂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同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了两个年级。

上世纪40年代,俩人先后被派往美国学习深造,并先后进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才开始有了交集。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同工作研究,并联名发表论文,俩人逐渐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1949年,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在杨的推荐下,李政道于1951年9月也加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杨和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这段时间堪称是俩人合作的“蜜月期”,在此期间杨和李共同发表多篇论文。

李政道曾经说过:“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

”虽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这段俩人的合作成果显著,但也有一件事使得俩人之间开始产生了隔阂,就是关于论文署名的排序问题。

他们曾经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有两个子标题分别为《凝聚理论》和《格气和伊辛模型》。

按照国际惯例,合著论文的署名应该以姓氏英文首字母来排列,也就是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

但是杨振宁却要求将《凝聚理论》署名改为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理由是杨振宁认为他比李政道年长四岁。

出于情面,李政道虽然同意了杨振宁的这个请求,但是心存芥蒂,俩人也因此产生了隔阂并暂停了合作。

这件事为日后俩人彻底决裂埋下了祸根。

后来,李政道离开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的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

到了1953年,由于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杨振宁和李政道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后来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俩人因此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再次提出领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排在李政道之前,而他夫人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之女)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14期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长达十六年之久,并同获诺贝尔奖。

然而,从1962年以后,他们彻底失和,这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直到今天,他们失和的真正原因仍是一团迷雾。

曾经亲如兄弟1946年,李政道来到美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学习理论物理。

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两人都是西南联大校友,交往自然开始。

杨振宁见到李政道以后,对他印象极佳,并且敏锐地察觉到李在物理学方面的智慧与才华。

而李政道也认为“杨极端聪明,在数学物理上特别有天赋”。

他们很快就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1949年,杨振宁到普林斯顿研究院做访问成员,当时的李政道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生活并不愉快。

杨振宁得知此事后,找到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求帮忙,于是,李政道来到了物理学研究气氛浓厚的普林斯顿。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两人的论文甚至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重视。

1952年的一天,二人还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

1956年,他们合作写了一篇名为《在弱相互作用之下宇称守恒的问题》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对于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他们因此在1957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他们成为最先得到诺贝尔奖的华人。

那一年杨振宁三十五岁,李政道三十一岁。

1957年杨、李得奖之后,两人的合作更加密切。

有一段时间,大家常看见这对诺贝尔奖得主在一起。

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

当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除了在科学上合作之外,杨、李两家人也有密切的来往。

杨振宁夫人杜致礼和李政道夫人秦惠莙在一起相处很愉快,两家的孩子也都在一起玩。

他们还有一张两家大儿子在一起洗澡的照片。

矛盾焦点还是优先权就在两人的合作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纠纷,导火索是合写论文的署名顺序问题。

李政道和杨振宁观后感

李政道和杨振宁观后感

李政道和杨振宁观后感你要是了解了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位大神的故事啊,那可就像打开了一扇超级酷炫的科学大门。

先说这两位的合作吧,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联手闯荡科学的江湖。

他们在物理学的领域那可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你看啊,在那之前,大家都觉得宇称是守恒的,就好像是大家都默认世界是按照一种特别对称、平衡的规则在运行呢。

结果这两位就像突然发现了这个对称世界里隐藏的一道裂缝,然后顺着这道裂缝一探究竟,得出了宇称不守恒这么个颠覆性的结论。

这就好比在大家都觉得地球是平的时候,他们突然站出来说:“地球其实是个球,而且还不是个完美对称的球!”他们的这种突破常规的勇气就特别让人佩服。

一般人要是在那种大家都认定了某个科学观念的大环境下,可能就随波逐流了。

但他们俩不,就像两只勇敢的独角兽,顶着压力就往前冲。

而且你想啊,他们研究的东西那么高深,可不是咱们普通人随便能琢磨明白的。

就感觉他们像是在一个超级复杂的迷宫里,周围都是迷雾重重的科学谜团,但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坚持,硬是找到了出口,还顺便改写了物理学的一部分地图。

不过呢,他们的故事也有点像那种充满了起起落落的人生大戏。

两个人一开始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共同登上科学的高峰。

但后来又有一些分歧之类的事儿,就像是两个并肩作战的兄弟因为一些想法的不同而分道扬镳。

这让人不禁感叹啊,即使是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在人际关系和理念的磨合上也会有波折。

从他们身上,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坚持梦想的东西。

他们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估计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了。

可能吃饭睡觉的时候脑袋里都在转那些物理公式。

咱们平常人可能想着今天吃啥、玩啥就很满足了,人家想的可是怎么解释那些微观世界里的奇妙现象,怎么把那些隐藏在粒子背后的规律给揪出来。

这种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和执着,就像是一团燃烧得特别旺的火焰,感觉能把整个科学的黑暗角落都照亮。

总的来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就像是两颗在科学星空中特别闪亮的星星。

杨振宁和李政道关系破裂之迷——论文署名顺序

杨振宁和李政道关系破裂之迷——论文署名顺序

杨振宁和李政道关系破裂之迷——论⽂署名顺序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物理学界⼀段著名的公案。

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反⽬成仇,内情究竟如何?⼏年前江才健《杨振宁传》出版时,就炒过这个话题。

这⼏天,据说与李政道有30年亲密合作的季承写的《李政道传》出版,⼜旧事重提。

据12⽉7⽇的《瞭望东⽅周刊》说,杨、李关系破裂的导⽕线,是论⽂署名问题。

季承写道,在第⼀篇论⽂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英⽂⾸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因为他⽐李政道⼤四岁。

李政道对这⼀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篇论⽂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

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作了⼀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

论⽂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

⽅⾈⼦先⽣查了相关资料,发现在物理学界,当时(以及现在)有很多⼈在发表论⽂时,署名按姓⽒英⽂⾸字母的顺序排列(这⼀点和⽣物学界很不⼀样),但是也有很多⼈并没有这么做。

李政道⾃⼰在当时和他⼈合作写论⽂时,就⼏次违反他所谓的“国际惯例”,让⾃⼰成为第⼀作者: TD Lee, R Christian. Phys. Rev. 94, 1760–1767 (1954) TD Lee, K Huang, CN Yang. Phys. Rev. 106, 1135–1145 (1957) TD Lee, J Steinberger, G Feinberg, PK Kabir, CN Yang. Phys. Rev. 106, 1367–1369 (1957)上⾯这三篇发表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论⽂,如果按姓⽒英⽂⾸字母的顺序排列,李政道都不应该排第⼀,但是他都排第⼀了,倒是杨振宁遵循“惯例”把⾃⼰名字放在最后。

李政道⾃⼰定的“国际惯例”在对⾃⼰不利时就不遵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杨振宁呢?⽅⾈⼦先⽣⼜查了他们从1952年到1962年,两⼈⼀起发表了23篇论⽂(不包括有第三者的论⽂),署名情况如下: CN Yang, TD Lee. Phys. Rev. 87, 404 (1952)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87, 410 (1952)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98, 1501 (1955)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4, 254 (1956) TD Lee, CN Yang. Il Nuovo Cimento 3, 749 (1956)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2, 290 (1956)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4, 822 (1956)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5, 1119 (1957)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5, 1671 (1957)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8, 1611 (1957)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8, 1645 (1957)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9, 1755 (1958)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2, 1419 (1958)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3, 1165 (1959)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3, 1406 (1959)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Lett. 4, 307 (1960)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7, 12 (1960)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7, 22 (1960)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7, 897 (1960)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9, 1410 (1960)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22, 1954 (1961)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26, 2239 (1962)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28, 885 (1962)除了第⼀篇是杨振宁排第⼀,其他22篇全都是李政道排第⼀。

杨振宁的资料

杨振宁的资料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世界统一科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院士,国际统一易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世界科学院院士。

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个人经历2.11942 年前杨振宁,美籍华人,原籍安徽凤阳,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2.21942年后2.3任职经历3研究生涯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杨振宁和搭档李政道的恩怨始末:两人年近100岁,至今仍未和解

杨振宁和搭档李政道的恩怨始末:两人年近100岁,至今仍未和解

杨振宁和搭档李政道的恩怨始末:两人年近100岁,至今仍未和解这张照片从右起,依次是杨振宁、李政道和他们的朋友凌宁(细胞生物学家)。

1947年夏天,三个年轻小伙,开着汽车游览美国。

他们从芝加哥出发西行,到西雅图,再沿太平洋岸边南下,顺道去接凌宁的弟弟凌容。

谁能想到,这次惊险恣意的游历故事,会在65年之后变了味道。

2011年出版的《杨振宁传》提到这一次旅行。

“有一年放假,杨振宁、李政道和凌宁一起买了辆汽车,是浅绿色的雪佛兰。

”李政道直言,该叙述不真实,那车是他自己买来的,并非三人合买。

他还提出该书多有失实之处,引得舆论四起。

1946年,只有大二学历的李政道,作为芝加哥大学的试读生,却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名列第一,直接被授予“校级学者”和“校级奖学金1500美元”。

不用交学费,还能拿中美双份的奖学金,妥妥是留学生中的“首富”!拿到奖学金之后,他马上就花了八百美元买下一辆二手轿车。

那辆车,就是照片里的车。

该车的牌照和保险单都属于李政道,这点无法作假。

《杨振宁传》这样写的原因不明,但大致可以说,该书内容确有失实之处。

谈到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纠葛,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两人的合作,自1948年开始,到1962年终止,断断续续14年。

他们一起去会见爱因斯坦,一起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最终却彻底决裂,此生不复往来。

在他们三合三分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李政道在离开杨振宁之后,他去了哪里,如今过得怎么样呢?杨振宁比李政道大4岁,他们在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求学期间虽有短暂交集,但当时并不认识。

1946年9月,李政道来到芝加哥大学,与年初入学的杨振宁相逢并迅速成为密友。

1948年下半年,李政道完成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

这篇论文由李政道、罗森布鲁斯、杨振宁三人共同合作,按照姓氏字头次序署名为【李-罗-杨1】圣诞节前,费米教授突然告诉李政道,自己刚刚收到一篇要他评审的论文,这和李政道他们研究的课题大致相同。

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何永久绝交?奥本海默:立刻停止研究,去看精神医生

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何永久绝交?奥本海默:立刻停止研究,去看精神医生

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何永久绝交?奥本海默:立刻停止研究,去看精神医生杨振宁与李政道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这是两位世界级的物理学家,他们全都富有着极有天赋的学者,两人的关系也十分亲密,而且,不仅仅只是在工作上的关系,而且在生活上,两人的关系也十分的亲密无间,后来两人决裂,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物理学界留下了一段十分之有名的公案。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决裂呢,其中最为常见的,也最为说的比较多的,就是因为他们在诺奖的署名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不合,而且,双方在性格方面,也在后来慢慢的有了一些分歧,所以,这也是导致两个人的关系渐渐走向决裂的关键。

杨振宁要比李政道大四岁,当时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大二的时候,杨振宁正在芝加哥做助教的工作,当时的“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还选中了他去美国学习,杨振宁还为李政道安排了房间,这也是两个人之间第一次相见。

因为两个人又是在同一个学校,而且也都是中国人,所以,在后来也渐渐的开始有了一些合作,还联名发表了一些论文,在1949年,杨振宁又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再到后来,又因为是半岛战争的爆发,导致李政道当时所在的加州环境十分之不乐观,杨振宁还请来了老院长“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邀请了李政道,加入到了普林斯顿,两人还成为了关系很好的邻居,而且后来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他们的论文质量都十分之高,后来还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关注,爱因斯坦作为一名老前辈,还邀请了他们谈话,并且也希望他们可以合作愉快,这也是两人之家的“蜜月期”,当时的老院长奥本海默在说起来的时候,还夸赞道,他们坐在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的样子就好像是普林斯顿的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

后来也因为两人经常在一起联名发表论文,慢慢的,两人之间有了一些纠纷,而且,两人之间也因为署名先后的问题,还互相嫌弃,因为在当时,大多数的论文,都是李政道在前,杨振宁肯定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排在前边几次,所以,两人之间渐渐的没有了合作,一直到1956年才又一次开始,也是这一次合作,使得他们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在1957年,两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会交恶?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会交恶?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会交恶?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什么会交恶?因为杨振宁多次在与李政道合著的论文中纠结姓名排序的问题,这让李政道感到非常不爽,李政道甚至认为杨振宁人品有问题,主动和杨振宁决裂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同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了两个年级。

上世纪40年代,俩人先后被派往美国学习深造,并先后进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才开始有了交集。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同工作研究,并联名发表论文,俩人逐渐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1949年,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在杨的推荐下,李政道于1951年9月也加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杨和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这段时间堪称是俩人合作的“蜜月期”,在此期间杨和李共同发表多篇论文。

李政道曾经说过:“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

”虽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这段俩人的合作成果显著,但也有一件事使得俩人之间开始产生了隔阂,就是关于论文署名的排序问题。

他们曾经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有两个子标题分别为《凝聚理论》和《格气和伊辛模型》。

按照国际惯例,合著论文的署名应该以姓氏英文首字母来排列,也就是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

但是杨振宁却要求将《凝聚理论》署名改为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理由是杨振宁认为他比李政道年长四岁。

出于情面,李政道虽然同意了杨振宁的这个请求,但是心存芥蒂,俩人也因此产生了隔阂并暂停了合作。

这件事为日后俩人彻底决裂埋下了祸根。

后来,李政道离开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的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

到了1953年,由于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杨振宁和李政道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后来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俩人因此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再次提出领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排在李政道之前,而他夫人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之女)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合作双赢的名人事例
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事业巅峰和“宇称”紧紧联系在一起。

用科学家的话说,宇称是内禀宇称的简称。

它是表征粒子或粒子组成的系统在空间反射下变换性质的物理量。

在空间反射变换下,粒子的场量只改变一个相因子,这相因子就称为该粒子的宇称。

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宇称就是粒子照镜子时,镜子里的影像。

以前人们根据物理界公认的对称性认为,宇称一定是守恒的。

这就像有正电子,就一定有负电子一样。

杨振宁教授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并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对称性反映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的共性,而对称性的破坏才使得它们显示出各自的特性。

如同建筑和图案一样,只有对称而没有它的破坏,看上去虽然很规则,但同时显得单调和呆板。

只有基本上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才构成美的建筑和图案。

大自然正是这样的建筑师。

当大自然构造像DNA这样的大分子时,总是遵循复制的原则,将分子按照对称的螺旋结构联接在一起,而构成螺旋形结构的空间排列是全同的。

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对精确对称性的细微的偏离就会在大分子单位的排列次序上产生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那些更便于复制的样式更快地发
展,形成了发育的过程。

因此,对称性的破坏是事物不断发展进化,变得丰富多彩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 院校长的戈德伯 格就说 ,他 不
知 道 也 不想 知 道 他 们 两 个 为 什 么 吵
后来 外面也 流传着一 些说法 , 就是李政道 对于诺 贝尔 奖的安排很 不满意,说杨振宁他们住了一个最好 的房间,李政道他们的房间就要差一 点,而且是由杨振宁的太太杜致礼和 国王走在一起 ,而不是秦蕙着。 杨 、李 两人也并不讳 言诺 贝尔
扬镳 。
李政道 在 《 破坏 了的宇称 》文
章 中也曾经写道 ,他们 在 15 年 1 97 0
月获 知得 到诺 贝 尔奖 以后 :
在 1 月 间我 太太蕙著和我 为了 1
瑞 典 之 行 在 做 准 备 ,杨 振 宁 和 我 则
必须写我们 的报 告和 演讲 稿。在讨
对 于 杨 和 李 的 决 裂 , 物 理 学
下 说 : “ 有 关 系 。 ” 他 说 聪 明 没
我希望辞 去 目前在高 等研究 院的职 位 。”接着 一段 ,他 回顾了在高 等
研 究 院 的 一 些 经 历 。 接 下 来 他 写 道 : “ 果 不 是 因为 目前 不 寻 常 而 如 且 很 不 幸 的 情 况 ,我 想 不 出 世 界 上
“ 中研 院 ” 院 士会 议 的 酒 会 中 ,虽
界有着许 多的看法 和猜测 。他们 两
个 人 在 芝 加 哥 大 学 的 同 学 ,后 来 也 在 普 林 斯 顿 待 过 ,并 且 做 了加 州 理
大 小 顺 序 领 奖 。 我 觉得 意 外 ,但 是
勉 强 同意 了他 的要 求 。
奖 在 两 人 的关 系 里 投 下 了 阴 影 。 和 两人 都 熟 识 的 一 流 物 理 学 家 戴 森 ,
架 ,但是 对于两个人 的决裂非 常伤 心 ,认 为是他们两人 巨大 的损失 ,
也 是 科 学 界 的 巨 大 损 失 。 佩 斯 认 为 ,他 们 两 个 都 是 强 人 ,两 个 这 么 强 的 人 有 这 么 亲 密 的 关 系 ,决 裂 几 乎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也 有 人 认 为 他 们 两 人 决 裂 的 原 因 ,来 自两 人 不 同 的 个 性 和 家 世 背 景 。杨 振 宁 来 自一 个 知 识 分 子 家
在相互的尊重、信任和体谅之上。然
后 是 15 年 的我 们 的成 功 。很 不 幸 的 97
的 周 总理 听 了 以后 笑 了 一 下 ,没 有
再 说下 去 。
是 ,我们的名声给我们的关 系里面带
来一 些早 年 不存 在 的 东西 。虽然 我们 成果 丰硕 的合 作 继 续 维持 了五 年 ,但 是 关 系却 慢慢 紧张起 来。
说 : “ 教授 ,听说你和李政 道教 杨 授不合 ,有没有这 回事? ”杨 振宁
说 : “ 的 。 ”周 总 理 接 着 又 问 : 有
得 多的 。我 知 道 您会 一 如 往 常地 了 解我 的 困难 。 那 一 年 的 1月 1 日 ,李 政 道 给 1 5
名 之累 ,是不是 也造成两个 人之间 更大的矛盾?杨振 宁曾经写道 :
然 杨 振 宁 和 李 政道 两个 人 互 不 答 理 ,但 是杜致礼还 是和秦蕙菪 打招 呼 寒 喧 ,并 且谈 到抽 不 抽 烟 的事
情 ,那 时 候 两 个 人 都 已经 戒 了 烟 。 不 幸 的是 19 年 年 底 ,秦 蕙 著 因为 96 肺 癌 去世 。 杨 振 宁 和 李 政 道 的 芝 加 哥 大
我 们 的 关 系开 始 在 1 4 年 。 那 96 个 关 系是 密切 而 温 暖 的 。 那 是 建 基
“ 你们 两个人 的不 合和你们两 位夫
人 有 没 有 关 系 ? ” 杨 振 宁 说 他 想 了

奥本海默写 了一封辞 职信。信上 开
头 说 : “ 全 是 因为 个 人 的 理 由 。 完
j§
s 耪 |物 书i ・ 入 §
磐 《
的街 头 战 士 。
个人人格 的事情上 ,面对第三 者来
说 ,遗 忘 总 是 要 比把 它 揭 露 出 来 好
吃 饭 以后 闲 谈 ,周 总 理 突 然 问 起 来
另 外 有 人 猜 测 , 15 年 杨 、李 97 两个 人 得 到 诺 贝 尔 奖 以后 ,因 为 盛
礼 还要 她 挺 直着 身 子 走 。
还 有任何其 他一个我更 乐于停 留的 地 方。对 于我必须做 这样的一个请 求 ,我 只有 深重 的哀 伤之感 。”李 政 道离开普 林斯顿后 ,先在洛克 菲
勒 大 学 待 了半 年 , 16 年 回到 了 哥 93 伦 比亚 大学 。李 、杨 两 人 从 此 分 道
杨振 宁 说 ,杜 致 礼 并 不 是 一
个 要 让 人 觉 得 自己 丈 夫 很 了不 起 的
人 ,她 和秦蕙着关 系也很好 。早年 秦蕙菪个 性 比较 内向 ,不大说话 , 跟她后来 有很大 的不同 。那个 时候 杜致礼还 要常常 给她一些意见 和鼓 舞 ,譬 如说在诺 贝尔奖颁奖典 礼的 时候 ,因为穿 的西 式礼服有一 点露 胸 ,秦 蕙菪不 自觉 地驼着背 ,杜致
论这些事情 的时候 ,杨 问我说在颁
奖 典 礼 时 。 是 不 是 可 以按 照 年 龄 的
早 年 两 家 人 多 有 来 往 ,杜 致 礼 和 秦 蕙 菪 在 一起 相 处 并 没 有 问 题 ,两家的孩子也 都在一起 玩 。杜 致礼早 年烟抽得很 凶 ,秦蕙菪 也抽 香烟 ,2 世纪9 年代有一 次在台湾 o 0
曾 经 和杨 振 宁 在 普 林 斯 顿 毗邻 而
居 ,他 说 有 一 天 杨 振 宁 的 大 儿 子 杨
学 同学邱 的女 学生乔玲丽就说 ,以 杨 和李两个人 如此强 的个性 ,他们 的太 太其实影 响并不大 。在 高能物 理学 界相 当活跃 而且成功 的乔玲丽 说 ,后来杨和李 相处不好分 手 了以 后 ,杨 太太 还说 了一 句 : “ e , Se I tl y u” ( 吧 ,我早告诉 过你 od o ! 看 的 ! )也看得 出来 太太对 两人 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