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四

合集下载

壮族地区壮汉双语双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壮族地区壮汉双语双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壮族地区壮汉双语双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壮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壮族是壮语系的一种民族。

在这个民族地区,广大的壮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双语双文教学对于这个
地区的发展和壮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就双语双文教学对壮族
地区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探讨。

其次,双语双文教学可以提高壮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沟通效率和质量。

在壮族地区,壮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交流、
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双语双文教学,汉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壮族语言和文化,壮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汉族语言和文化。

这有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提高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双语双文教学可以增强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英
语已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

在中国,汉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语言。

通过双语双文
教学,可以将壮族地区接轨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商贸和文化交
流的背景,这有助于带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增强竞争力。

综上所述,双语双文教育对于壮族地区的发展和壮汉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双语双文教学,可以促进壮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高壮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沟
通效率和质量,增强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应该积极地开展双语双文教育,加强壮汉之
间的交流和合作。

壮族方言 调研报告

壮族方言 调研报告

壮族方言调研报告壮族方言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之一的壮族的语言。

壮族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是壮族人民平日交流使用的口语。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壮族方言的基本特点、语音语调、词汇及语法特点等内容,以便更好地推广和保护这一民族语言文化。

壮族方言的基本特点如下:1. 壮族方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其与藏缅语系有一定的关系,但与汉语和粤语等汉藏语系其他分支差异较大。

2. 壮族方言音系较为复杂,有轻声音、四声音等。

同时,壮族方言还存在辅音和元音的各种变化,例如某些元音可以和声调有关联,意义也会因声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3. 壮族方言有六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声和入声,与普通话拼音不同。

壮族方言的语音语调特点如下:1. 壮族方言的声调较为复杂,相对于普通话来说更加丰富。

2. 壮族方言的语音节奏较为明显,有时会出现浑厚悠长的语音韵律。

3. 壮族方言的语速较快,语调起伏较大,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壮族方言的词汇特点如下:1. 壮族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很多与语言环境、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词汇。

2. 壮族方言中存在一些特殊的词汇和俚语,来自壮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积累。

3. 壮族方言中还有一些与其他汉语方言不同的词汇用法,需要特别注意和理解。

壮族方言的语法特点如下:1. 壮族方言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与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2. 壮族方言中的动词不仅可以表示动作,还可以表达状态和结果。

3. 壮族方言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但有一些词类和词序的变化。

总结起来,壮族方言是中国壮族人民使用的主要交流工具之一,具有独特的音系、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壮族方言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壮族语言文化,促进多民族的交流和发展。

希望壮族方言得到更多的推广和传承,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_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_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覃凤余【摘 要】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

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

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

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壮语地名;语言文化【作 者】覃凤余,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南宁,530004【中图分类号】H2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109-012A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A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ical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IQ in Fengyu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are named 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pattem of Zhuang People.They represent the Zhuang minority’s culture connotation.There are3characteristice i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conservatism,hybrid,complexity in the correspondence be2 tween Zhuang and Han.Both the general names and the proper names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Zhuang geograpnical names system.There are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ce to ethnology,anthropology,agri2 cultural history,and linguistics in this research.K ey w ords: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language culture一、壮语地名的内涵学术界对“壮语地名”这一术语的使用,大致有几种:(一)或明确提出壮语地名的定义,或归纳壮语地名的特点,或提出判断壮语地名的标准。

最新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精品

最新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精品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地名学(toponymy)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作为专名学(onomastics)的一个分支,地名学用科学的方法,对地名的缘由、语词构成、含义及其演变进行研究。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地名是语言符号和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河口;壮语地名;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

如今居住在该县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和苗族,但是由于历史迁徙、语言文字等原因,苗瑶语地名极少。

由于全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壮语音译地名居多,近50条,所以本文选取了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的状语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透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名,再现该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等。

一、壮语地名的语言特色(一)壮语地名绝大多数由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壮语地名以双音节为主,有的加上方位名词、程度副词构成了多音节地名。

比如“坝吉”,壮语中的“坝”指“小沟”,“吉”指“小河”,因村寨建在小河沟口而得名,加上方位名词“上、下”便组成了两个三音节的地名“上坝吉”和“下坝吉”。

(二)壮语的构词语序(中心语+修饰语)在地名中的体现壮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相同,但词序却大相径庭。

汉语的修饰成分在中心词组之前,而壮语语句中的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指示代词放在整个修饰词组的后面。

例如:“曼岜”,“曼”指“村”,“岜”指“石头”,义为“石头较多的村子”;“那排”,“那”指“田”,“排”指“一片”,义为“住在有一片片农田的地方”。

“曼”和“那”作为中心语位置居前。

(三)壮语地名由地理通名+地理专名构成地名一般由地理专名和地理通名两部分构成,地理专名是构成地名词组的定语部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

壮族地名传统称谓及文化内涵初探

壮族地名传统称谓及文化内涵初探

壮族地名传统称谓及文化内涵初探广西平果县旧城、海城、凤捂、榜圩等乡镇壮族居住地地名称谓多用壮语命名,其指事表意,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壮民族文化。

这些壮语地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物产、生活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等。

本文以广西平果县旧城镇为基点,辐射海城、凤捂、榜圩等邻近乡镇,对“那、龙(弄)或巴(岜)、圩、六、百”等字作开头的地名称谓进行小考。

标签:壮族地名称谓壮族一词,据史料载,有“乌浒”、“俚”、“僚”、“俍”之称,称“僮”始于南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

195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提议,把“僮”改为“壮”,统称“壮族”,沿用至今。

广西平果县旧城、海城、凤捂、榜圩等乡镇壮族居住地地名称谓多用壮语命名,其指事表意,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壮民族文化。

这些壮语地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物产、生活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等。

本文以广西平果县旧城镇为基点,辐射海城、凤捂、榜圩等邻近乡镇,对地名称谓进行小考。

一、以“那”命名“那”壮语意为“水田”,与水田连在一起的地名,一般用“那”字作开头来命名。

以“那”字起的地名其实就是充满稻作文化气息的。

“那文化”这一概念是由壮族著名学者王明富提出,得到了原中央名族大学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的论证并肯定,主要是指壮侗语民族地区稻作生产引发出来的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包括因稻作耕种而产生的民间生活和习俗,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为本。

二、以“龙(弄)”和“巴(岜)”命名龙(弄)和巴(岜)为同一个意思。

龙(弄)是旧城镇、海城乡多数人称山弄的壮语;巴(岜)为榜圩、凤捂一带的称山弄的壮语,即榜圩壮话。

无论是榜圩壮话,还是旧城壮话,壮语的“龙”或“巴”均为山沟、山坳等意思,不是传说中的“龙”和“凤”中的“龙”的意思。

网上传说以“龙”命名,是针对“那”而言,表示“穷”的意思,这是不科学的。

用龙(弄)和巴(岜)名称作标记的地名,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2016.12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接触理论表明,世界上孤立生存的族群是十分罕见的,由于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必然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于是就会发生语言接触[1]。

一般说来,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由于不同语言长期接触而产生的。

在广西境内,作为弱势语言的壮语,由于长期的语言接触,对强势语言的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有影响。

总体而言,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六大汉语方言中,受壮语影响最多的是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四种。

下文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分别说明壮语对这四种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三者之中,尽管语音的稳固性较强,但当一种语言因外来因素而受到另一语言的强烈渗透时,也会产生一些背离该语音发展规律而发生变异的现象。

作为长期处于壮族地区且与壮语长久共存的广西汉语诸方言,因受壮语的冲击,在声韵调中留下了壮语语音的若干烙印。

一、声母的影响壮语对汉语各方言声母的影响上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古心母字读ɬ。

《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在总述白话特点时,有一条提到:“大部分地区有边擦音ɬ,来自古心母字及生母少数字。

”[2]古心母字读ɬ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广西境内的白话、平话、官话甚至客家话和闽语中。

在谈到粤语中上述现象时,戴庆厦(1992)认为,“西路粤语(包括广东西部和广西东南部)古心母字演化成边擦音ɬ(广州仍读s),……这种特性不是古汉语语音的继承,而是古壮侗语影响的遗迹”[3],这个观点也适用于古心母字读ɬ的其他汉语方言。

此外,孟庆惠在文章《黄山话的t ɬ t ɬ‘ɬ及探源》中提出,皖南汉语黄山话也有这一声母,之所以中古的“精、清、从、心、邪”等字的声母读ɬ或t ɬ、t ɬ‘,“是汉越语言融合的历史痕迹,……这些来自古越人的语言成分,今天作为黄山话的底层被保留下来了”[4]。

这虽然不能直接说明广西汉语方言受到壮语的影响,却无疑可以成为汉语方言受壮语影响的一顶旁证。

再者,韦树关先生在《古帮、端、心母在广西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音读》一文中,首先列举了白话、平话、闽语、官话等几个汉语方言代表点中读“ɬ”的语料,接着阐明:“广西汉语方言将古心母读为ɬ,也是古越语语音特点的遗存。

壮族语言的理解与分析

壮族语言的理解与分析
桂的那副臭脾气在家里是出了名的,一般用国\标交流的时候粤都挨了不少骂,不过还有几次是桂愤愤的攥紧拳头嘴里不断冒出各种咩蒙[注4]的时候——后来桂没有粤拿着牛\角\刀给粤来几刀,其实桂什么都没做那之后桂爆咩蒙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但并不是完全消失。
注2:柳、州的这位弟弟目测是柳、江、县,至于哪个镇我就不说了,懂的都懂,私下普及一下是可以的
注3:意为【草、、、、、泥、、、、、马】
注4:可以理解为Fxxk的意思,但不是下面,可以理解为乳、、、、、、、、交。所以说壮语并不怎么干净,把桂哥写成满口诗赋的姑娘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想法
不过即使这两人都用普通话交流,但桂还是免不了时不时的爆出两句壮语,但粤从不去问那是什么意思。
他是广\东\省,强大而自负。
粤不问并不是他不想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喜欢去猜,他有信心能猜透桂。
不过自从有一次他有幸目睹了柳\州家里的一个弟弟[注2]在骂了一句壮语之后就抄起牛\角\刀一刀向对方捅过去这一血\腥事件后,粤开始对那个发音疑似“哎咩蒙[注3]”的词组在心里激起一阵敬畏之情,同时也在庆幸自己的小命还在,以及感谢桂的仁慈。
壮\族语言的理解与分析[注1]
粤从很久以前就觉得壮语是门很神奇的语言,但尽管他和桂在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粤还是一句都没学会。或者说,他不想学。
但就像粤总习惯用白话一样,桂和人交流时也多半用壮语,所以自然而言的就产生了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为了互相照顾,粤和桂都做出了重大牺牲,统一使用普通话交流。
注1:文章的灵感和标题来自于班主任在上数学课时爆出的一句【你们再不会我就骂咩了!】 和 走在街上无意间发现的一家叫【衣、米、阳、光】的童装店,该公司是粤哥家的,懂壮语的孩子应该看出来了,衣米(yini)翻译成壮语是【没有】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没有阳光】,由此可见粤哥不懂壮______,

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

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

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之间的关系,分析相对剥夺地位对个体阶层认知的影响及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

文章首先界定了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的概念,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接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文章深入探讨了相对剥夺地位对个体阶层认知的影响机制,包括心理感受、社会比较、阶层认同等方面。

文章也关注到不同社会阶层中相对剥夺地位的差异及其对阶层认知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章对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的深入探讨,本文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不平等的理解,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是两个核心议题,涉及社会不平等、社会心理、社会分层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两个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关于相对剥夺地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Stouffer等社会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相对剥夺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剥夺感并非仅仅源于其绝对的生活水平,而更多地与其在社会比较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有关。

此后,众多学者对相对剥夺地位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其定义、测量、影响因素以及后果等多个方面。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相对剥夺地位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态度、政治行为等密切相关。

阶层认知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主观认识。

这一概念在社会分层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还对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阶层认知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等方面。

一些研究发现,阶层认知受到个体的教育水平、职业经历、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与社会不平等的感知和态度密切相关。

南宁市汉语方言和壮语接触研究

南宁市汉语方言和壮语接触研究

南宁市汉语方言和壮语接触研究南宁市是广西的首府,来自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聚集在此生活、工作、学习等,他们使用官话、白话、平话、壮语等语言;该地区语言资源丰富,双语人数众多。

长期以来,这里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汉语方言之间接触密切,相互影响,形成复杂、多层次的语言接触现象,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共七个章节。

第一章提出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并对广西区内汉语方言和壮语接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就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

第二章介绍南宁市通用语言的基本概况。

简要介绍壮语和汉语方言在邕情况,包括声韵系统、历史概况与现状等内容,并对这一基本概况进行小结,认为南宁市普遍存在双语现象,多语接触复杂。

第三、四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汉语方言和壮语语言结构的变异。

通过搜集南宁市汉语方言和壮语的语料,发现它们在接触过程中分别从对方借入新词,并对借词进行语音或语序的整合;在交际过程中,部分借词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语用有所差别。

语音和语法方面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五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接触中汉语方言和壮语交际功能的变化。

从调查结果看,汉语方言在部分公共场合中填补了壮语交际功能的缺失,其中白话使用频率较高。

在部分壮族家庭中,新生代会出现转用汉语方言或普通话情况。

而南宁市汉族人能兼用的多为汉语方言,会使用壮语的人较少。

第六章从语言、社会等不同因素简要探讨南宁市多语接触的动因。

南宁市人民包容开放的语言观念、不同族际婚姻、友好的民族关系等因素使得该地区语言接触加深。

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并对南宁市当地双语教学、语言政策等提出建议,南宁市双语教学或文化宣传活动应当结合本地语言实际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壮语、汉语接触背景下的田阳平话词汇探究

壮语、汉语接触背景下的田阳平话词汇探究

壮语、汉语接触背景下的田阳平话词汇探究
田阳平话是中国壮语汉语接触语言,它受到中国壮语和汉语双重影响,并且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此词汇比较丰富。

研究发现,田阳平话的词汇大多来自汉语和中国壮语。

从汉语来源的词汇中,有一部分是从汉语演化而来的,比如“嘉”,原本是汉语“好”的变体;另一部分是从汉语直接引入的,比如“拉”,就是汉语“拉”的音译。

从中国壮语来源的词汇,大部分是从中国壮语直接引入的,比如“桑”,就是中国壮语“桑”的音译;另外一部分是由中国壮语
影响而来的,比如“沙”,是中国壮语“沙”的变体。

此外,田阳平话还有一些来自当地方言的词汇,比如“哈”,是当地方言“哈”的音译。

总的来说,田阳平话的词汇丰富多样,受到中国壮语和汉语以及当地方言的双重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连山地区壮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连山地区壮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连山地区壮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一、背景连山地区是一个壮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壮语是当地壮族人民的母语。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壮语使用情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本次调查旨在了解连山地区壮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壮语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

二、调查目的1. 了解连山地区壮语的使用范围和频率;2. 了解壮语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的使用情况;3. 了解当地人对壮语的态度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网络问卷的形式,收集被调查者的意见和看法。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当地壮族人民和壮语使用者。

四、调查结果1. 壮语使用范围和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家庭中都会使用壮语,尤其是与长辈交流时更多地使用壮语。

在学校、工作场所以及社交场合,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会更多地使用汉语。

其中有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使用壮语进行交流。

2. 壮语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壮语在家庭中的使用情况相对较好,很多人在家中使用壮语进行交流。

但在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因为现代社会的影响,壮语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

在学校中,许多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壮语使用逐渐减少。

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壮语的使用更是遭到了冷落。

3. 当地人对壮语的态度和未来发展趋势在调查中,有一部分人表示他们认为壮语是他们的母语,应该继续传承和使用。

而也有一些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影响,壮语的使用越来越少,壮语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

他们认为未来壮语可能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五、结论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在家庭中壮语的使用情况相对较好,但在学校、工作场所以及社交场合,壮语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

2. 壮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现代化的影响导致了壮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减少。

3. 壮语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采取措施加强壮语的传承和保护。

六、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交场合的壮语教育,提倡在家庭中使用壮语。

壮族地区壮汉双语双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壮族地区壮汉双语双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壮族地区壮汉双语双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壮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壮语是壮族人的母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壮族地区也需要培养具有双语双文教育背景的人才,以适应各种社会交往和工作的需求。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非常重要,下面从教育、文化和经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可以帮助壮族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汉文化,提高中汉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中汉文化的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族文化,加强壮文化和中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交流能力,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具备沟通和表达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壮汉双语双文教育可以为壮族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备双语双文教育背景的人才往往受到更多的青睐和机会。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可以培养壮族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也能为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在壮族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汉文化,保护和传承壮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

在全球化的时代,壮汉双语双文教学对于壮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对壮汉双语双文教育的投入力度,并建立相应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为壮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连山地区壮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连山地区壮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连山地区壮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目前,连山地区的壮语使用情况在逐渐减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通用汉语的广泛普及,壮语在连山地区的使用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调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连山地区壮语的使用情况,为保护和传承壮语提供参考。

为了收集相关数据,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连山地区的居民进行了访问。

共计调查了500名受访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年长的受访者来说,壮语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语言之一。

他们在家庭、社区和办公场所中经常使用壮语进行交流。

而对于年轻一代的受访者来说,壮语的使用频率明显较低。

80%的年轻人表示只在家庭环境中使用壮语,而在其他场合更倾向于使用汉语。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现代化进程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圈子变得更加广阔,与外界的接触增多,壮语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壮语教育的缺乏也是导致使用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年轻人在学校中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壮语,导致他们的语言能力不够自信,因此更倾向于使用汉语。

调查还显示,许多居民对壮语的保护和传承表示关注。

大约7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壮语。

他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包括在学校中开设壮语课程、加强壮语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等。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来保护和传承连山地区的壮语。

加强壮语教育,通过开设壮语课程和培训班来提高居民的壮语能力。

加大壮语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壮语歌曲比赛、壮族民俗展览等活动来增强居民对壮语文化的认同感。

政府机构应该加大对壮语保护工作的投入,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连山地区壮语的使用情况在逐渐减少,但民众对保护和传承壮语的意愿十分强烈。

通过采取措施加强壮语教育和宣传壮语文化,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连山地区的壮语。

壮语地名文化诠释

壮语地名文化诠释

壮语地名文化诠释作者:杨奔黄玉李萍地名是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它用以识别地理实体的方位、形状和特征。

地名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由人类命名或约定俗成的语言代号。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地名也随之增多,地名也就不断细致化和规范化,因而成为了人们活动和交往的明确标示。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经济生活形态、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以及语言的不同,造成了其冠名方式及内涵的差异,各具地方特色。

壮族地区多属山区,到处群峦叠翠、秀峰如林、江河交错。

壮族及其先民在这个地区经历了采集到渔猎,进而发展到以农业为主,林牧副渔猎为辅的生活时代,而民俗信仰也经历了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再到后来的祖先崇拜和信仰多种神灵的多元民俗信仰的历史变迁。

壮族地区发展的多样性,使壮族地名的由来及其内涵保留了壮族的生活变化的遗迹,突显了壮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一)壮语的语序特点与壮语地名冠名特征壮语地名可按语言大致分为南壮、北壮。

南壮一般分布在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及田阳的部分乡镇和云南省文山州部分县。

北壮主要以武鸣、马山、上林一带为主。

壮语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语法上,壮语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主要句型的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谓语前,除数量词组做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外,其它词类做定语要放在中心词之后,如“板怀”(即水牛村),其中心词“板”(村)在限定词“怀”(水牛)之前,当然壮语中也有一些特例存在,例如水域地名中的“念八”,就是数量词“八”(八条)做定语放在中心词“念”(溪水)之后,但此类情况为数极少。

另外,壮语地名中的方位名词也在中心词之前,如“女大”(即河的上方),“大”为河,“女”为上方,这也与汉语语法相反。

状语地名中的方位名词从语素上分析,多为合成词,由通名(词根)和专名(词缀或附加成分)所组成。

如:壮语方言称石山为“岜”,土岭为“弄”【1】,较矮小的土岭为“坡”,山岭斜坡叫“排”,故岜、弄、坡、排为山岳的通名,用于词头,后面附加的词缀则多为该山岳的形状、色泽、方位及所产动植物,如“岜怜”、“怜”为猴子,因山中多猴子而得名;“坡球”、“球”为球形,因坡形圆如球而得名。

壮语to^4ka:i^5探源

壮语to^4ka:i^5探源

壮语to^4ka:i^5探源
蓝庆元
【期刊名称】《语言研究》
【年(卷),期】2006(26)3
【摘要】壮语to^4ka:i^5意为“东西;物品”,第一个音节to^4的原始形式应该是名词词头toη~6,由于弱读引起韵尾脱落,声调发生变化;第二个音节ka:i^5是个指称东西、物品的量词。

【总页数】2页(P126-127)
【关键词】壮语to^4ka:i^5;物品
【作者】蓝庆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广州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18
【相关文献】
1.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四 [J], 覃凤余
2.THE SEQUENCE OF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ABOUT
4KA B. P., RECORDED BY NIYA SECTION IN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J], ZHONG;Wei
3.龙岗壮语腭化音声母探源 [J], 杨芬
4.龙岗壮语腭化音声母探源 [J], 杨芬
5.塔里木盆地近4ka来的气候变迁与古人类文明兴衰 [J], 舒强;钟巍;熊黑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色市壮语方言片区的壮语传承调查研究

百色市壮语方言片区的壮语传承调查研究

百色市壮语方言片区的壮语传承调查研究摘要:广西作为祖国南疆的壮族自治区,是壮语的主要分布区,就区情而言壮语又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南宁、柳州的各县中,覆盖面占这些地区的60%。

其中壮族的发源地——百色市存在典型的壮语方言片区:由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靖西县、德保县、那坡县构成。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百色市壮语方言片区存在的壮语传承危机,深入剖析壮语代际传承中的现实情况与未来影响,希望以此唤起壮语教育保护及有力举措。

关键词:百色市壮语片区壮语教育文化传承一、百色市地情概况百色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位于右江河谷上游。

北与云南省、贵州省相连,南接崇左市及南宁市,东邻河池市,西与越南接壤。

全市共辖12个县(市、区),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80万人,主要分布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7%,是广西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市。

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截至2016年5月,百色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0个县:右江区、靖西市、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那坡、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

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二、研究步骤调查步骤: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关文献汇总分析,梳理百色市地理历史概况及壮语分布研究概况,其中着重分析百色市壮语方言片区(下文简称片区);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科学问卷,发放并回收进行汇总,有针对性地构建数据分析;本次问卷根据调查对象不同分别发放电子问卷或纸质问卷,累计发放1140人/份,有效问卷量808人/份;实地调查法,与调查对象进行直接沟通,配合问卷调查法,如存在读写障碍的老人或文化水平较低的调查对象;数据统计及图表分析法,各项调查数据搜集后汇总至excel,以图表形式做具体对比并分析。

三、问卷调查内容问题选项数据汇总1.性别男、女 53%、47%2.年龄段 0-15岁、16-35岁、36-60岁、60岁以上 18%、57%、11%、14%、3.婚否已婚、未婚 34%、66%4.是否能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是、否 89%、11%5.是否能流利使用壮语是、否 37%、63%6.家庭交流中优先使用语种壮语、普通话、白话、桂柳话、蔗园话、其他 26%、29%、26%、11%、3%、5%7.对外交流优先使用语种壮语、普通话、白话、桂柳话、蔗园话、其他 6%、58%、29%、5%、1%、1%8.您希望学校推广壮语学习吗希望、不在意、不希望 23%、48%、29%9.您希望陌生人与您初次交流时使用哪种语言壮语、普通话、白话、桂柳话、蔗园话、其他 12%、45%、37%、4%、1%、1%10.您认为不会讲壮语对工作、生活影响大吗很大、不怎么大、基本没有 13%、48%、39%11.您的父母或配偶所属民族中有非壮族的吗有、没有 57%、43%、12.您听说过壮文吗知道、不知道 69%、31%13.您认为壮族的始祖是河姆渡、布洛陀、女娲、嫘祖 9%、78%、 7%、6%14.您认为夹壮影响形象和交流吗影响、不怎么影响、不影响 53%、31%、16%15.您是否会要求下一代学习说壮语会、不一定、不需要 11%、51%、38%注:调查时间2016年5月1日——2016年5月7日,各项百分比数据皆四舍五入后取整整理得。

中文与壮文互译

中文与壮文互译

中文与壮文互译中文,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语言,有着令人着迷的文化和精神底蕴。

自古以来,中文文化一直是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距今大约三千年前,汉字陆续出现,使中国文化得以更加繁荣、完整地发展起来。

同样,壮文也是另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语言,距今相当古老,至少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

壮文的发展特别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史记》等历史经典。

这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壮文在某种程度上与汉语及其他的汉藏语言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近年来,中文和壮文互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因此,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点。

一般来说,中文和壮文互译主要由专家和研究者来完成,他们不仅要深入研究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还要全面考虑语言本身的特点,以便尽可能准确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例如,当中文和壮文互译时,研究者必须仔细考察每一个汉字,确保它的意义与壮文的意义完全一致。

此外,研究者还要注意每个字的词序,以便在互译过程中仍然让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

此外,在互译过程中,研究者还要考虑字的义项、句子的语法特点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表达其本质。

了解语言特点对于中文和壮文互译也至关重要。

例如,汉语有很多拼音,这就意味着在互译过程中要考虑这些拼音的变化,才能把汉语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

此外,写作时也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风格,以便使句子或段落能表达出更准确的意思。

在中文和壮文互译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文化因素。

比如,中国有着独特的文明,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也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互译时要特别注意不可以乱用中文和壮文语词,以免出现误解。

总之,中文和壮文互译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必须多方考虑语言的结构、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字的变化。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中文和壮文的翻译才能表达出最准确的意思,从而保持真实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从汉达壮语词汇看汉壮语的接触的开题报告

从汉达壮语词汇看汉壮语的接触的开题报告

从汉达壮语词汇看汉壮语的接触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汉壮语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随着汉族人口的增加以及现代化的发展,汉语与壮语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加剧了。

这种语言接触给汉壮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逐渐消失带来了新的影响。

因此,研究汉壮语接触的情况以及它对汉壮语言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完整地反映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变迁状况,也为保护和传承汉壮民族语言和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收集和比较汉语和壮语的词汇,探讨汉壮语言在接触中的演变和转化,以此探讨汉语和壮语在接触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区别。

本研究将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专门采集部分壮族称谓、人名、地名等典型的汉壮双语词汇,并且利用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中探究出汉壮语言之间的接触变化之处,进而得出汉壮语接触的影响,为整个汉壮语的演变与如今的汉壮语的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析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

三、预期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汉壮语词汇的对比分析,预计能够了解和发现汉壮语接触的特点和规律。

这些规律和特点包括汉壮语声音、语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变化,探究它们应该归因于哪些因素所引起的。

同时,可以发现汉壮语言在语言接触中的同化和分化等过程,为汉壮语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一些新的想法。

四、参考文献- 何河.电视文化下汉壮语言词汇接触的文化反思[J].藏学研究,2013,(04):92-102.- 李晓娜.自托性汉壮语言互译问题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5,(01):139-142+63.- 张青.汉语和壮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翻译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3-127.。

汉壮语接触视角下的武鸣壮语语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壮语接触视角下的武鸣壮语语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壮语接触视角下的武鸣壮语语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壮语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以壮族群体为主要使用者。

汉壮语接触是壮语文字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壮汉交流的增加,武鸣壮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鸣壮族自治县的经济形势日益好转,而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则成为人们更为便利的沟通工具。

因此,武鸣壮语的使用和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壮语接触对武鸣壮语的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研究意义1. 帮助了解武鸣壮语的语法特点本研究将针对武鸣壮语在汉壮语接触下的语法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促进武鸣壮语的保护和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相关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2. 探索汉壮语接触对武鸣壮语的影响本研究将结合武鸣壮语在汉壮语接触中的语法表现和汉语对其的影响,对现代汉壮语语言文化互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广大语言学和文化研究者提供有关汉壮语接触影响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保存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实地调查、文献搜索,对武鸣壮语在汉壮语接触中的语法特点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论与新热点结合起来谋求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研究内容(1)汉壮语接触对武鸣壮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的影响。

(2)武鸣壮语在汉壮语接触中的表现特点。

(3)分析武鸣壮语语法演变的原因,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四、研究预期成果1.对武鸣壮语的语法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有关武鸣壮语语法的新结论。

2.深入分析汉壮语接触对武鸣壮语的影响,提出有关武鸣壮语的发展建议。

3. 对汉壮语接触的文化交汇和保护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五、可行性分析1. 本研究以武鸣壮语的语法特点为对象,并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搜索,数据安全可靠。

2. 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解决社会上日益凸显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问题。

3.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tSn g a ,t e o i i h hn s h a trs se . eei atn e c a eg o r p i o io rms yl k s l t t eC ieec a ce ytm Th r e d n yt tt e g a h — o m a o r r s h h c l a e fZ u g l g a ema u n it ieei h u u e a n m so h a a u g y tr noCh n s n t eft r . n n Ke r s Th eg a h cl 0l f u n n u g h a g ee e t iii ee e t ywo d : eg o r p ia /l o a g l g a eZ u l n sS nt lm n s n e s Zh a n m c
维普资讯

18 ・ 0
广 西 民族 研究
20 0 6年第 3期 ( 总第 8 ) 5期
壮 语地 名 中的壮语 与 汉语
— —
壮语地名 的语言文化研 究之 四
覃凤 余
【 要】壮语地名有壮语和汉语两部分,其关系有以下三种: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有对译 摘
维普资讯
壮 学研 究
・1 9 ・ 0
这两 份 十分珍 贵 的材料 ,说 明用 汉 字记 录古越 语 是壮汉 文化 交 流一个 重 要表 现形 式 。 可 以推测 ,最
o h a g ln u g V f u n g a e I Z a
Qi e g u nF n y
Ab ta t Th e g a hcl n m e f Z u n a g a e c n it i wo p rs : t e ee e t f sr c : e g o rp ia a s o h a g ln u g o ss n t at h lm n s o
Th e Zhu n lm e sa heS nii lm e si h a g ee nt nd t i tc ee nt n t e
g o r p ia a so u n a g a e e g a h c ln me fZh a g l n u g h i u si T el g itca d c lu a e e r h o h e g a h c l a s n n u t r lr s a c n t e g o r p ia me n
Z u n n u g do iicl g a e Th r r y e fr lt n hp ewe n t e :1.B t h h a g l g a ea fSnt a n i a u n g . e eae3t p so ea i s isb t e h m o ohte Z u n lme t n h iicee n s r o tie n a ea d t e a eta s tdit a h h a g ee n sa d t eSnt lme t ec n an d i o en m h ycn b r l e o ec i a n n n a n oh r te ;2 . t h h a g ee nsa dt eS nt lme t r n an db t h yC o eta sae o B h t eZ u lme t h ii cee n saec tie u e a n t n lt n n i o t n b r d it a h oh r noe c t e ;3.o l h i ic ee n si c n an d,wi o tt eZ u g ee n s o ft e ny t eS nt lme t so tie i t u h h a lme t .S meo h h n
壮族 先 民与汉族 的交往 ,源 远 流长 。据 考 证 ,早 在 商周 时代 ,岭 南 地 区 就 与 中原 地 区互 相 往
来 ,开展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西汉刘向的 《 说苑》一书 中, 有一篇 《 善说》 ,记载春秋时代楚令尹
鄂君子 晰在游 船上 赞赏榜 樘越 人 唱歌 的生动故 事 。这首 歌当时 曾用 汉字 记音 ,并 且做 了翻 译。这 就
wrte h atr ft eZ u n e g a hc l a e erc r e n Sn g a .Ev n t o g o e i n c a ceso h h a g g o rp ia m sa eo d d i io rms t r n r e h u h sme a r
是历史上有名的 《 越人拥楫歌》 ( 简称 《 越人 歌》 。东汉袁 康 《 ) 越绝书 ・ 吴内传》记载 了比 《 越人 歌》晚 4 年的另一份材料 ,即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对吴 国备战的 “ 甲令辞” ( 4 维 简称 《 维甲令》 , )
也被当时的史官译为汉语。壮族语言学家韦庆稳利用侗 台语主要是壮语的材料做 出合理的解读 ,
关系;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没有对译关系;有汉语, 但是没有壮语。书写壮语地名的方块字有的 本身就是汉字,即使不是汉字, 也会向汉字系统靠拢。壮语地名有转化为汉语的趋势。
【 关键词】壮语地名;壮语;汉语 【 者】覃凤余,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南宁, 304 作 500
【 中图分类号】G 1;H 1 【 l2 2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0 — 5X (06 3 00 — 1 04 44 20 )0 — 18 01
在两广地方那字的全部并南字罗字拉字的一部分乃是田的意义mbanj的互译如板洞bodoenghlaj的互译如下锦luegginj拉来mbanjlaizndawyaeu枫树脚gwnzgoraeugwnz的互译如堡上ndawbujgyang的互译如江叶ndawyoepnaz的互译如那么mbanjmogbo的互译如坡血ngamzcegrungh的互译如弄汪mbanjvangbya的互译如巴翁ndawoengonh的互译如贯字mbanjcihboux的互译如普牙ndawngagdoengh的互译如庄同一个壮语地名可用音译也可用意译译成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