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_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合集下载

第四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知识

第四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知识

第四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知识1.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的指导思想。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什么?答: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进步质量。

3.《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两基本、一进入"指的是什么?答: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4.《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什么?答: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5.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如何推进教育的改革创新?答:1)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2)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6.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这“三个优先”指什么?答: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7.《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指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答: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什么?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主要实现途径有哪些?答:“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单项选择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单项选择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单项选择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_____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___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___年教育。

( B )A.三、二、一B.一、二、三C.二、三、一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__C______。

A.70%B.80%C.90%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__(B )A.30%B.40%C.50%4、《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____B___年。

A.13B.13.5C.145、《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_____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______。

( C )A.12.4、30%B.13.5、20%C.11.2、20%6、《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 )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

( A )A.十 B.十五 C.二十 D.五7、《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A.五 B.三 C.八8、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 A )A、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B、办好每一所学校C、以学生为本D、教育公平发展9、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B )A、优先发展B、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E、提高质量10、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C )A、优先发展B、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E、提高质量11、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E )A、优先发展B、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E、提高质量12、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 D )A、优先发展B、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E、提高质量13、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B)A、优先发展教育B、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C、 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14、素质教育的内涵中“一个第一”指的是(A)A、健康第一B、社会责任感C、创新精神D、实践能力15、《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明确( )年要达到(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试卷、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试卷、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一、填空题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 7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共设有4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实施时间是2010年7月28日。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4、《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5、《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8、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

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9、增强学生体质。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020年7月天津市河西区、西青区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题

2020年7月天津市河西区、西青区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题

2020年7月天津市河西区、西青区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题一、单项选择题。

共30小题,每小题1分1教育把个体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

A、社会功能B、个体功能C、显性功能D、正向功能2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标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实际生活,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联系,这体现了新课程结构特征的()。

A、均衡性B、选择性C、独立性D、综合性3将他人的经验通过掌握、占有,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这种学习是()。

A、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D、接受学习4爷爷对小孙女讲起他年轻时的故事:“我们以前读的是半工半读学校,就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每天还挺忙,但却非常快乐。

”我们可以推断,爷爷接受的教育属于()。

A、非正规教育B、半正规教育C、正规教育D、业余教育5与传统教学相比,发展性教学更强调发展学生的()。

A、道德B、创新意识C、学习态度D、潜力6某学校因教育设施管理不当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学校负责人钱某应主要承担()。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违宪责任D、行政责任7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无论在何种乐器的演奏下,观众都能够识别出来,这体现的是()。

A、知觉恒常性B、感觉适应C、知觉理解性D、感觉对比8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说,这次考试名次有了进步,我就撤销对你的批评。

老师的做法属于()。

A、正惩罚B、负惩罚C、正强化D、负强化9()兼容了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的优点,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充分结合在了一起。

A、道尔顿制B、特朗普制C、文纳特卡制D、贝尔—兰卡斯特制10“见者易,学者难”说明动作技能学习中()的重要性。

A、练习B、观察C、理解D、言语指导11在学习“鱼”的概念时,老师用海豚来说明“会游泳”是鱼概念的无关特征,这使用了()。

A、概括B、变式C、正例D、反例12下列哪种反应是对挫折的积极的应对反应?()A、升华B、投射C、退行D、反向13人们在解决困难问题后兴奋、激动和自豪等表现属于情感中的()。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因材施教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因材施教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因材施教作者:孙丽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12期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要活动者,学生相互之间的个性、成绩的差异,教师在小学数学里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成绩保持均衡。

在小学数学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来教学,进行全方位分析学生个性差异以及共性,通过课外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快,在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共同的个性特征,也有个人差异,有的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快,有的学生反映能力来的慢,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数学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教学,以此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中怎样因材施教虽然,小学生们都有同样的共性,但是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小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的学生上课开小差……因此,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应用到因材施教。

1.对于学生上课容易走神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对于容易走神的学生要多用点心在他们身上,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对这些走神的学生突然提问让他们回答,或者偶尔停留在他们身边,引导他们上课认真听讲。

然而,教师对于有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在他们身上就可以少用点时间,从而使因材施教起到作用。

2.对于有些计算能力差的学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在面对计算题,不再用传统的手算,而是用计算器来代替学生传统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降低。

根据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了解到,对于有些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应该不能让他们使用计算器,经过实验考察一学期告诉我们,这些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在不准使用计算器这学期,在计算能力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所以,对于让全班学生都不准使用计算器这样做法是否可行呢?然而,计算器也是有好处的,能为学生节省练习的时间,为计算方面带来方便,如果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过关了也不准使用计算器,这对于他们计算能力的提升没什么好处,反而会使他们在学习上浪费很多的时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试卷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试卷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试卷答案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一、填空题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 7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共设有4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实施时间是2010年7月28日。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4、《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5、《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8、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

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财政厅、文化厅、团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文化局、团委,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武警部队政治部,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1.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

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1.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创新4. 政府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和约束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5.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6.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的宗旨和核心理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5.建立多"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把学生只是容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学生的从课程的重视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也为,用于探索创新;主义研究与反思,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四、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五、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践行“三个注重”落实“规划纲要

践行“三个注重”落实“规划纲要

践行“三个注重”落实“规划纲要【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共同关注了一个话题——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我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化学教师,也来谈谈我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是如何践行“三个注重”、落实“规划纲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共同关注了一个话题——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条文中明确指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明确指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既有方向性又有操作性。

作为基础教育的农村中学教育要不要抓?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培养创新素养、提升创新能力,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

要想走得稳、走得远,根基就要深。

培养创新人才也要当作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来抓。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的化学教师,我们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践行“三个注重”、落实”规划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学思结合。

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创新思想“学思结合”的重要不是今天才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就已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为什么到今天才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时代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产物。

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我们做到学思结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改变只重“学”而不重“思”的教学方式。

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注重学生思考能力、运用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品质。

只有这种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创新思想的教学新模式才能让“学”与“思”真正的有机融合起来。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摘要:本文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这一主题,探讨了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贯彻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数学课程建设;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近十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t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明确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作为世纪之交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深入,在2010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对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并用一节专门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先对“人才培养模式”本身进行一些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就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贯彻好《纲要》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谈若干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辨析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提法在我国出现至少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个提法的含义也有诸多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提法的内涵,有必要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

在《辞海》中,对“模式”一词是如下注解的:模式:亦译“范型”。

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

作为术语时,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含义。

在社会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由上述注解中我们首先得知:这是个外来语(大概是由英语mode译过来的,但在《牛津英汉双解字典》(1988年版)中尚无此译法),因此很难先给个定义。

世界近代史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世界近代史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世界近代史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世界近代史课程经过实践,尝试了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结合。

总之,研究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1)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第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好比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演员”表演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导演”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教师要提高“导演”的水平。

学生学习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为掌握一种知识很乐意主动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甚至会亲自尝试一些新的学习领域。

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就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也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了,学习就犹如他们生活中一些平常事情一样,不是别人抛向他们的“包袱”。

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杨凯同学这样评价道:这个学期的世界史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安排每一位学生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历史课件,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选取角度,进行知识要点的整理归纳。

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上,每一位同学都有站到讲台说课的机会,并向大家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

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讲课的同时收获信心,同时又是对书本知识的一次再加工和加深理解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整理归纳并提出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观点上,课程论文不仅体现在相对其他科目论文字数的增加,而且取材于整个宏大纷繁的世界近代史。

没有内容的限制和规定,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选材角度和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材,定角度,搜集和整理材料,个人独立完成,体现着每个人不一样的历史观,自由发挥个人的独特见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作为一个指挥者,而是一个引导者。

完整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完整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完整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XXX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记者XXX、XXX报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发布。

该规划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研究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该规划共22章、70条,约字,由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和实施组成。

它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该规划详细阐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

具体目标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根据该规划,中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该规划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该规划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该规划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该规划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测试题-重点归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测试题-重点归纳

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记忆)答案: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最佳答案)(A )A、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B 、办好每一所学校C以学生为本 D 、教育公平发展注意:C项内容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2、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记忆)答案:(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多项选择)(ABCD)A、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党的教育方针3、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记忆)答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注意:优先发展(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举例1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多项选择)(ABD )A、优先发展育人为本B、改革创新促进公平C 科学发展D、提高质量举例2: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B)A、优先发展B、育人为本C、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 E 、提高质量举例3: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C)A、优先发展 B 、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 、促进公平E 、提高质量举例4: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E)A、优先发展 B 、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 、促进公平E 、提高质量举例5: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A、扩大规模 B 、扩招建校C 、外延发展 D 、提高质量4、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什么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记忆)答案: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省略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侯自新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省略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侯自新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3期4侯自新,南开大学原校长,教授。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侯自新摘要:本文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这一主题,探讨了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贯彻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数学课程建设;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近十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明确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作为世纪之交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深入,在2010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对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并用一节专门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先对“人才培养模式”本身进行一些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就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贯彻好《纲要》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谈若干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辨析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提法在我国出现至少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个提法的含义也有诸多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提法的内涵,有必要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

在《辞海》中,对“模式”一词是如下注解的:模式:亦译“范型”。

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

作为术语时,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含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试卷、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试卷、答案)

育、__________________、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
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0.《教育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教
育改革的六项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__________________、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 放。 1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 是:__________________、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 程、__________________、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 出要加强 “ 双 师型 ” 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 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 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 题。对此, 教 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 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 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 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 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有四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目标非常明确,开宗明义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 强国迈进,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纲要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个亮点,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若干 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第三个亮点,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 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 第四个亮点,整个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到 2020 年要基本普及学前 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 ,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来 说是一个很大的提 高。

学校育人模式改革需要系统设计

学校育人模式改革需要系统设计

学校育人模式改革需要系统设计作者:汪明来源:《中国教师》2015年第01期本期特约专家汪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宏观教育政策”。

推动育人模式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所在。

就一所学校而言,推动育人模式改革需要进行系统设计,这是包括北京十一学校在内的一批学校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当前各地学校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思路。

学校育人模式改革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做引领所谓科学的教育理念,其实质就是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十一学校提出的“好的教育是服务”“教育的使命是发现”“教育就是把不同的人培养的更加不一样”“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无一不是尊重规律的实实在在的体现。

事实上,任何一项教育改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做引领,而尊重规律则是一个首要前提,否则改革将会事与愿违。

从某种意义上说,尊重规律就是要重拾教育常识,回归教育的本质。

学校育人模式改革要与教育改革总体方向相契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而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要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

从十一学校的改革举措看,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课表,实施“走班制”,实行学分管理,同时为支撑改革推进了全方位的学校管理创新,包括教学资源的配置、教材建设、学生管理、教师评价等。

应当说,十一学校的改革顺应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顺应了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学校育人模式改革要以丰富的探索实践为基础就育人模式改革本身而言,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做引领至关重要,同时更要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论述“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述“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述“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葛芙蓉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08期摘要:无论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素质教育,学与思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两种重要途径,且二者缺一不可。

新课程改革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与思的结合,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并使课堂教学效果极大提升。

关键词:学思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学思结合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其中,学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像传统中教师一味地“填鸭式”教育;思是指学生在接收教师所教授知识时,对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有着其自身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并结合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现就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对教师培养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作如下阐述。

“学思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全方位了解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分层次教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科与学生二者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前提,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真正有意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自《水浒传》,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对《水浒传》的了解情况,通过教学使学生有进一步提高。

但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明白,这一部分内容既包含了作者及名著相关知识,同时也涉及写作手法上的知识。

那么,对于写作手法这部分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与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当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引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灌输。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1.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

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二、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3.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

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考试考过的题4.13(打印)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考试考过的题4.13(打印)

A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助学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2、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认知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对)B1、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办?2、(内省和慎独)被视为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髓。

3、部分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沟通,不愿花力气~(育人意识退化)4、比较分析: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答案:(1)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2)正强化与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惩罚呈现厌恶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3)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5、把教师看成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把教师平凡的工作看成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属于(享受型教师)。

C1、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2、测验失败引起学生条件性的紧张与焦虑等情绪反应属于(经典条件反射)3、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4、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5、操作记忆或称为工作记忆,其特点是保持时间较长,容量没有限度。

(错)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实践和反思(错)少了个探索7、测验中的操作表演题属于(自由应答题)8、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

D1、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风格、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高校教师应贯彻公正公平的原则,采用一致的教学方法(错)2、当一位新入职的老师向有经验的牛老师借教案上课时,牛老师断然拒绝了,说道“我的教案不适合你,改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3期4侯自新,南开大学原校长,教授。

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侯自新摘要:本文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这一主题,探讨了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贯彻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数学课程建设;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近十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明确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作为世纪之交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深入,在2010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对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并用一节专门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先对“人才培养模式”本身进行一些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就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如何贯彻好《纲要》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谈若干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辨析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提法在我国出现至少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个提法的含义也有诸多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提法的内涵,有必要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

在《辞海》中,对“模式”一词是如下注解的:模式:亦译“范型”。

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

作为术语时,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含义。

在社会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由上述注解中我们首先得知:这是个外来语(大概是由英语mode译过来的,但在《牛津英汉双解字典》(1988年版)中尚无此译法),因此很难先给个定义。

再者,这个词内涵极广,以至在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场合就有不同含义。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至日常生活都在使用。

而且在实际使用中,范围可大可小,讨论宏观问题有宏观意义上的“模式”,讨论具体问题时,也可以有微观意义下的“模式”。

因此,往往给人以约定俗成之感,而不去探究其确切的含义。

而教育界谈论“人才培养模式”已有多年,已逐渐形成一些较为成熟,并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注释,我选择了两种在网上较为流行的说法供大家参考。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适用于中观和微观情形,也都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

其实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概念本身,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我们应该去抓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

而《纲要》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纲要》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纲要》用了一章(第十一章)部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首先强调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并专门用一节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十二节)。

在这一节中并没有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本身的论述或说明,而是在简短的开始语之后提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和“注重因材施教”,并各用一段提出具体要求。

这样的表述方式是意味深远的。

这启发我们:研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概念表述的争论,把重点放在贯彻好三个注重的原则上,以期取得更为实际的效果。

这也是本文题目的由来。

注重学思结合学思结合是我们对学生的一项要求。

《纲要》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思结合,养成学思结合的习惯。

为此,《纲要》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善于创新的良好的环境。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推进至今,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应当把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有些专家提出应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当前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各自侧重点不同,应用的环境、方式也不同,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去主动思考、探讨,在思维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把“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

这里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关键。

其实这也是教学优劣的分水岭。

教学方法并无定式,一位好的教师总是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数学课除数学类专业外大多是公共基础课,一般都采取大课教学形式。

这种形式客观上对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相对而言,在大课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会更重要一些。

“废止注入式,倡导启发式”其实是老生常谈,毛主席在四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口号。

老一辈的优秀教师在他们的长期教学中在启发式教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很值得大家学习。

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讲授过程中特别是在公式推导或定理证明时不仅教师本人是边思考边讲授而且要求学生们和他一起去思考,共同完成推导证明或演算。

现在,PPT等多媒体辅导教学工具已普遍用于课堂教学,这对于活跃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都起了很大作用。

但它终究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对于推理性较强的数学课程来说,它的使用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

对于图形,特别是立体图形或动态描述的现象等使用多媒体工具会明显增强效果,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而大段叙述性的抄写或内容的归纳总结等适当利用多媒体工具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但对于定理证明、推导运算等则板书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有时引而不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工具与板书的配合使用必须与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因人而异,驾驭好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必须杜绝把讲稿搬上屏幕,照本宣科的新的填鸭式教学。

习题课是大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使学生学会学思结合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校取消了习题课或者把习题课改为例题讲解课。

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学数学,学而不练等于没学。

我强烈呼吁应予恢复,至少在理工类经管类等专业。

习题课主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通过组织讨论,教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掌握所讲授的知识,在这里,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大有可为。

习题课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好场所,青年教师通过上习题课,学会与学生交流,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所授课程的理解,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极大好处的。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数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近些年来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有很多创造,特别是开设数学文化课的探索取得很大进展,收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向广大学生推荐优秀的数学科普读物或期刊(近年来这些资料也日益增多),邀请名家给学生们作数学科普报告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方法。

但就一门课程来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则主要靠讲授教师的驾驭了。

教师本人对课程理解的程度、讲课艺术以及教学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及其视频材料可作为广大教师学习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探索。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适当的内容采取情景引入或情景教学是有益的,但切忌形式主义。

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要抓住本质,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5的方向。

若把表面的肤浅的现象误认为是本质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势必造成误导,把学生引入歧途。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所谓情景引入都过于牵强附会,这种过分强调情景引入的倾向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

选用优秀教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思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些年教材建设应该说取得了不小成就。

各大出版社近些年来出版的教科书、参考书数量已不少,仅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数学教材就有数百种之多。

但是认真分析起来还存在不少问题。

教材数量虽大但雷同的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教材的编写与教师的职务晋升有关),真正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并不多。

一部好的教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我认为它应很好体现数学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贯彻教育教学规律。

好的教材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个通俗的说法是:好教材不是编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

因此一部好教材的产生往往要经过多年以及十几年时间。

这些教材由于充分吸收了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不仅在内容选取上十分精准,编排上颇具匠心而且往往为学生学思结合留下足够的空间。

例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卢丁(Walter Rudin)编写的《数学分析原理》是古典分析的经典教材书,在美国及许多国家深受欢迎,也有中译本。

这本教材已诞生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有许多教授选用作为教材。

甚至像陶哲轩(Terence Tao,2006年菲尔兹奖获得者)那样的大牌教授,已经写了自己的教材《陶哲轩实分析》,却仍然使用这本书作为教材。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有意识地做些“遗漏”,让读者自己去“补上”,这对读者无疑是个挑战,但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好教材一般都配备有精选过的习题。

学习数学必须独立完成足够的习题。

这不仅有数量的要求,更需要有质量上的保证,而并非做得越多越好!我们期待在各大出版社的支持下,大家扎扎实实,齐心协力,认认真真地做好教材编写工作,争取有一批真正的精品教材留世,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院校、专业的需要。

我们处在信息化社会,大学生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

为适应这种趋势,各类学校和专业(包括数学类专业在内)为数学课程安排的课时必然会有所减少,另一方面,为促进学生学思结合也有必要减少讲授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