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
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诞生。陆羽在茶之源、茶之出以及水质和饮茶环境等的描绘之中,注入道家天人合一、大道无形的哲学观和宇宙观;而在茶具设计和茶的精神作用方面,则从儒家中庸和谐理念出发,阐明茶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从陆羽茶道来看,佛家的清寂思想又贯彻始终。在陆羽创造茶道的过程中,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诗人皇甫曾、皇甫冉兄弟,僧人皎然,道士李季兰,隐士张志和等参与其中,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正是在各派思想家的共同努力下而形成。
中国茶道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一直受到古代思想观念的影响。而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哲学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到唐代以后,儒、释、道合流,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知识分子在茶事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必然会融入茶道精神之中,因此,中国茶道受到中国哲学及宗教的综合作用。从茶道的发展过程看,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源头和精神上,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实践和礼仪上,佛教则主要体现在审美情境上。
道教清静无为的长生养生观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源泉。战国末年的《易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到唐代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历代茶人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因而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性之所近”,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
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茶道主要因知识分子而形成,儒士是发展和传播中国茶道的主力军,因此中国茶道也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德规范。儒家的“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与和美。饮茶令人头脑清醒,心境平和,茶道精神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茶成为儒家用来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一剂良方。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儒家不但将和的思想贯彻在道德境界中,而且也贯彻到艺术境界之中,并且将两者统一起来。但
是儒家总是将道德摆在第一位,必须保持高洁的情操,在茶事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高逸的中和美学境界。因此无论是煮茶过程、茶具的使用,还是品饮过程、茶事礼仪的动作要领,都要求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中和风韵。儒家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天理的途径。儒家将茶叶视为具有灵性的植物,称茶为灵草、瑞草魁、灵芽等。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儒家茶人在饮茶时,将具有灵性的茶叶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品茶活动能促进人格修养的完善,因此沏茶品茗的整个过程,就是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佛教与中国茶道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密切相关。寺院僧侣是中国较早的饮茶群体。魏晋甚至更早以前,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或修炼时常用的饮料。在茶叶由佛教寺庙向社会传播方面,茶圣陆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佛门茶事活动生动体现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中国茶道枯索静寂之美的形成。唐代是佛教禅宗大力发展的时期,禅宗对饮茶习俗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禅宗选择在寂静的环境中坐禅,且要注意五调,即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五调尤其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一定关联。相传达摩祖师面壁坐禅期间,有一天因打瞌睡而苦恼,于是将自已的眼皮撕下,丢在地上,不久地上长出一株茶树。弟子就将绿叶煮了盛汤给他喝,达摩喝过后顿觉神清气爽,坐禅时再也不打瞌睡了,从此达摩喝茶以助坐禅。宋代盛产茶叶的建安北苑,自南唐便是佛教圣地,建茶的兴起首先来自南唐僧人的努力。许多贡茶也产自寺院,比如著名贡茶顾渚紫笋,最先产自吉祥寺。曾为乾隆皇帝钟爱的君山银针,产自君山的白鹤寺。“茶禅一味”与佛教禅宗“本无一物”境界相通,体现了僧人对佛理的体悟。禅宗强调对本性真心的自悟,茶与禅在“悟”上有共通之处,茶道与禅宗的结合点也体现在“悟”上。禅林法语“吃茶去”,和“德山棒”、“临济喝”一样,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道方式。在佛学尤其是禅宗思想中,“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禅的意思是“修心”或“静虑”。茶性俭,又能抑制人的欲念,有助于更快地入静,所以禅宗视茶为最得力的帮手,茶事也成为佛门的重要活动,并被列入佛门清规,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茶道精神与禅宗的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饮茶有助于坐禅悟道。所以佛教对茶道精神的影响主要是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的本空世界观、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和追求清静解脱的生活情趣,因而成为文人向往的淡泊适意的自在生活状态。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主题,成为整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根本因素,也对中国茶道核心思想的形成打下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