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秘闻 张之洞进京求职军机处曾被袁世凯忽悠
历史趣谈张之洞故居在什么地方 张之洞与袁世凯恩怨情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之洞故居在什么地方张之洞与袁世凯恩怨情仇
导语:张之洞故居位于北京百米斜街11号,是张之洞晚年时期居住的宅院。
百米斜街位于什刹海南边,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街道,却因为张之洞这个了不起的
张之洞故居位于北京百米斜街11号,是张之洞晚年时期居住的宅院。
百米斜街位于什刹海南边,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街道,却因为张之洞这个了不起的人而成为了一条名街。
张之洞故居是一个大宅院,与其他的四合院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广亮大门,有着灰色照壁。
张之洞就是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
1907年,张之洞已经年近70了,朝廷宣召张之洞进京任大学士及军机大臣,进京后张之洞就搬入了这个大宅院。
在这个宅院里住了两年后,张之洞就病逝于此,享年72岁。
张之洞故居是一座三进院落,其原址是一座富家花园,后来经过整修才有了后来张之洞居住的院落样式。
据说,这座院落的门后面就是后海,可谓是好地方。
但是在五十年代,这里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法,一大批翻盖房子出现,所以也很难还原曾经的最初面貌。
整体来论张之洞故居,大门正对百米斜街,后临什刹海,3幢小楼还有2间花厅,四面环廊,主体建筑是一个高台建筑,东侧建筑是2层楼5间房,西面是2层6间房。
现今的张之洞故居西面是府邸,东面是花园,东西两院通过门相连相通,其府邸的后门直接通向什刹海,但是现今的张之洞故居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属宿舍,其整体建筑风格依然保存,但是大部分已经被现代化,荡然无存了。
张之洞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张之洞可以说是袁世凯的救命恩人,为什么这么说呢?1907年,张生活常识分享。
张之洞重才轻财趣事
张之洞重才轻财趣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芗涛,因排行居四,人称四太爷,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在出任湖广总督期间,有不少重才轻财的趣事,至今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敢用犯上的人张之洞因自己靠硬本事起家,为官后十分看重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用人、看人,从不以貌取人,更不以亲例外。
1889年他被朝廷调任湖广总督(驻节武昌),不久便广招天下贤才精英。
翰林院编修梁鼎芬(号芦庵)是个才华横溢的怪人,生性强硬,从不信邪,更不媚上,人称“梁疯子”。
他一生喜食鱼翅,按他的说法是敢碰硬刺,故又叫“鱼翅梁”。
在中法战争后,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弹劾李鸿章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结果李鸿章未被劾倒,自己却背了个“妄劾”的罪名,被慈禧降为五级调用。
梁鼎芬一气之下,辞官回乡。
张之洞倒认为梁鼎芬是个人才,让他闲逸可惜,应为国尽力。
他不顾别人闲言碎语,也不怕担当风险,大胆起用逸臣,亲自派人上门将梁鼎芬请到武昌,委以重任。
开始命他为武昌知府,后拟提为学使。
张之洞愿意满足他的嗜好,每次举行招待宴会时,必给梁鼎芬备一盘鱼翅,观其狼吞虎咽的馋样,在一旁乐之。
张之洞的族侄张瓞对此极为不解,大胆向他进言道:“四太爷,您如此重用梁芦庵,恐怕招来李鸿章不满,且闻京中权要亦有人不满于梁,还望您三思而行。
”张之洞坦然一笑道:“芦庵乃盘根错节之人,中怀郁愤,故其为人能沉着而有毅力,譬如诗,必穷而后能工,我之所以对他抱有期望,正在于此。
至于李鸿章满意与否,非我所问也。
”几句话说得族侄茅塞顿开,点头称妙。
张之洞顶风用才的故事一下子传开了。
出山之前的孙中山半信半疑,早闻张之洞大名,久有拜会之意,决定前去一试。
那年他从日本留学返国,途经武昌,特意面晤张之洞。
当他走到总督府前时,却被卫士拦住不让进去。
孙中山心中有些不悦,便递上名片,在外面候着。
张之洞接过名片一看,只见上面用楷书写“孙文求见之洞兄”7个蝇头小字。
张之洞见孙中山与自己兄弟相称,甚为不满,心中说:“好大的口气,一个布衣青年竟与朝廷命官平起平坐!”鄙视一笑,即在名片上用草书写了一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看罢,冷冷一笑,不假思索地信手写了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一看,幡然震惊,拍案叫绝:“此人不仅能写一手好字,而且对联也恰到好处,真乃天下奇才也。
张之洞主张废除科举 被骂脑子有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之洞主张废除科举被骂脑子有病
导语:话说张之洞探花出身,风光一世,不过他也有潦倒之时。
《南亭笔记》中说,庚子年义和团事变后,朝廷命张之洞入京,传将调任两江总督。
启程
话说张之洞探花出身,风光一世,不过他也有潦倒之时。
《南亭笔记》中说,庚子年义和团事变后,朝廷命张之洞入京,传将调任两江总督。
启程前,张之洞密电姐夫、当时的军机大臣鹿传霖,向他探听是否真有此事。
鹿传霖复电说:“大有希望。
”张之洞听了十分高兴,乐滋滋的跑到北京等待上任(两江总督毕竟强过湖广总督)。
不料好事多磨,张之洞入京后却扑了个空,朝廷已另派他人就任两江总督。
张之洞大怒,找到鹿传霖后,声色俱厉的责问其欺诳之罪。
鹿传霖表面上打着哈哈告罪,暗地却广为传播张之洞求官未成后恼羞成怒的失态。
当权者听后,便讽刺说:“张之洞本来是个当书院山长的材料,那里能够做督抚呢?”
此话被张之洞知道后,叹道:“天下纷纷,皆为名禄,我现在就是想做个文学侍从之臣而不得,诸公如此中伤,却又何必?”
在京日久,张之洞穷极无聊,钱又花得差不多了,多年收藏的古董书画也只得典当出卖,但亲戚故旧仍旧常来找他要钱,张之洞整天愁眉苦脸,日子难过得很。
袁世凯和张之洞算是世交,见他潦倒可怜,便跟张之洞说:“最近听说军机处将增一人,老世叔何不争取一下?”
张之洞听后精神为之一振,便问如何能搞到这个位置,袁世凯说: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张之洞的故事
历史上张之洞的故事:微服考县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喜欢微服私访,到各地访民情、查贪官。
有一次,张之洞私访来到松滋县,他早就听说松滋县令是个断案公正的清官,便想亲眼见识见识。
恰巧在路上碰到一个幼时的同窗好友,这位同窗虽说没做官,却是当地一大富户。
他见张之洞穿着破衣烂衫,心中好生纳闷,忙从马上跳下来,问道:“孝达兄,你不是做了湖广总督吗,为何打扮得这般模样?”张之洞没有回答,反问他要去往何处,同窗告诉他:“近日来,松滋县衙连续公开审案,我想前去凑个热闹。
”张之洞一听正中下怀,就说:“我也跟你一块儿去凑个热闹吧。
”同窗点头,欣然同意了,可是张之洞又说:“去是去,咱俩不能白去,咱俩也打一场官司,看看这县令如何断案,好不好?”同窗这才明白张之洞如此打扮是来私访的。
两个人不一会儿便来到县衙,果然县衙内正在升堂断案,外面团了许多看热闹的老百姓。
只见大堂上,一个文弱书生和一个商人正为了一个女仆争执不休,双方都说那女的是自己的仆人,指责对方是骗子,要求县太爷公断。
县令听了双方的申诉,没有问什么,只叫那女仆留下,命二人退下,明天再来听候公断。
这时就听人群中有人喊冤,县令命人把喊冤之人传到堂前问话:“你有何冤情,如实讲来。
”喊冤之人用手指着乞丐打扮的张之洞说道:“启禀老爷,小人骑着自己的马在路上走,这个乞丐拦在路中间,非但不让路,反倒诬赖小人的马是他的,请老爷明断。
”县令听后,照样命人将马留在衙门中,叫他俩明天再来听候判决。
第二天一大早,松滋县令升堂,传令让那书生将女仆领回,断那商人是个无赖,责令重打四十大板。
赶出衙门;接着,县令又叫告乞丐赖马的人上堂。
这告乞丐的不是别人,正是张之洞的同窗,县令问道:“你能从一群马中认出哪匹马是你的吗?”接着又问乞丐:“你能认出来吗?”衙役把二人领到马厩认马,张之洞的同窗一眼就认出自己的马,连忙上前亲热地搂住马头,可是乞丐也连忙走到那匹马的跟前,一口咬定那匹马就是他的。
回到堂上,县令一拍惊堂木,喝道:“好大胆的乞丐,竟敢赖人家的马匹,来人,给我重打四十大板。
关于张之洞的历史故事
关于张之洞的历史故事 你知道张之洞吗?那对于张之洞的故事你知道吗?下⾯我们就⼀起来好好的了解⼀下张之洞吧! 夜猫⼦ 在⽣活中,张之洞是⼀个⾮常奇特的⼈物,说他奇特,是指他有⼀些奇异的怪癖。
张之洞升任⼭西巡抚后,每天凌晨⼀点半起床,凌晨三点办公,早上七点接见下级官员。
⼭西的政务太繁杂了,他必须这么⼲。
但在以往,他的作息时间却是另外⼀种怪象:每天下午两点⼊睡,晚上⼗点起床办公。
幕僚或下属有事,⼀般都在半夜前来谒见,谒见不了的,就要等到第⼆天早上。
张之洞为什么这么作息呢?因为他是个⼗⾜的夜猫⼦,夜深⼈静的时候,也是他特别兴奋的时候,浑⾝上下都倍⼉精神。
在晚上,他要是和⼀个⼈谈得⾼兴,就会谈⼀整夜,从不在乎别⼈困不困。
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这样的⾼级属官,⼀般都选在上午谒见他。
这个时候,别⼈倍⼉精神,他却犯困。
常常是属官⼀边向他汇报⼯作,他⼀边趴在办公桌上打盹,然后鼾声⼤作。
属官⽆奈⽽⼜⽆语,只好坐在⼤厅⾥等,这⼀等便是好⼏⼩时,直等到他醒来。
像道府州县以下属官谒见他真的很难,有时候真的要等上好⼏天。
等⼈的滋味很不好受,他们真的好苦。
会见客⼈时,他也是这样,只要他困了,就不管客⼈的话有没有说完,⽽只顾⾃⼰呼呼⼤睡。
客⼈不好打搅他,只好默然退出,改天再约。
这些⼈跟张之洞耗不起,但并不要命。
要命的是,个别体弱多病的⼈竟然被他耗没了命。
清流名将黄体芳的⼉⼦黄绍箕是张之洞的门⽣,也是他的侄⼥婿。
黄绍箕后来做了张之洞的幕僚,张之洞⾮常器重他,最喜欢在晚上找他聊天,⼀聊就是⼀整夜,⽽且揪住他不放。
黄绍箕体弱多病,根本熬不了夜。
熬来熬去,他⼀病不起,最后眼睛⼀闭不睁,死时年仅54岁。
张之洞对此却毫⽆意识,他该咋地还要咋地。
在张之洞看来,世间万物万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变态和⽆序,你要是⽤正常的眼光看待不正常的事物,⽽觉得不正常的话,那么你本⾝就不正常。
正是有这样的认识,张之洞才把辜鸿铭那个怪杰当做掌中宝,⼀掌⼆⼗多年,直到他死。
近代史之袁世凯趣闻
近代史之袁世凯的趣闻在袁世凯复辟闹剧中,最令人捧腹的莫过于“太子”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来蒙骗老头子一事。
不错,《顺天时报》是袁世凯每天都要读的,因为这份报纸不仅发行量大,而且是日本人在天津所办的汉文报纸(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动向),而当时袁世凯对日本的态度是最为敏感的。
“知子莫若父”,反之亦然,袁克定为了促成老头子称帝、以圆自己的“太子梦”,竟然不惜伪造了一份专门刊登一些鼓吹帝制、拥护袁大总统做皇帝之类消息的假《顺天时报》,并每天偷梁换柱地送给袁世凯看,这就不得不说是一桩奇谈了。
据袁世凯最宠爱的三女儿袁静雪回忆说:“假版的《顺天时报》是大哥(袁克定)纠合一班人搞出来的,不但给父亲看的是假版,就是给家里其他人看的也是假的。
大哥使我们一家人和真实的消息隔绝了开来。
不料有一天,我的一个丫头要回家探望她的父亲,我当时是最爱吃黑皮的五香酥蚕豆的,于是让她顺便买一些带回来吃。
第二天,这个丫头买来一大包,是用整张的《顺天时报》包着带回来的。
我在吃蚕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张前几天的报纸,竟然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顺天时报》的论调不同,就赶忙寻着同一天的报纸来查对,结果发现日期相同,而内容很多都不一样。
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便去找二哥(袁克文)问是怎么回事。
二哥说,他在外边早已看见和府里不同的《顺天时报》了,只是不敢对我父亲说明。
他接着问我:‘你敢不敢说?’我说:‘我敢。
’等到当天晚上,我便把真的《顺天时报》拿给了父亲,我父亲看了之后,便问从哪里弄来的,我便照实说了。
我父亲当时眉头紧皱,没有任何表示,只说了句:‘去玩去吧。
’第二天清晨,他把大哥找了来,及至问明是他捣的鬼,父亲气愤已极,就在大哥跪着求饶的声音中,用皮鞭子把大哥痛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还骂他‘欺父误国’。
从这以后,我父亲见着他就有气,无论他说些什么,我父亲总是面孔一板,从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不再和他多说什么话,以表示对他的不信任。
”袁克定虽然在紧要关头失去了老头子的信任,不过他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令袁世凯挥之不去的“家族魔咒”。
张之洞不敢上军机处台阶
张之洞不敢上军机处台阶观点07-31 08:38清庆亲王奕劻等邀张之洞到军机处议事,张之洞赶到军机处门前,有官员早在门口等他了。
见礼后请张之洞赶快进去,几位军机大臣都在等他。
可是,张之洞摆摆手,不上台阶,再三邀请也不进去。
此官员只好回禀奕劻、鹿传霖等军机:张大人到了,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进来,连台阶都不上。
奕劻、鹿传霖等很纳闷儿:这个老张,搞什么鬼?倒是瞿鸿禨明白过来了,赶紧请其他大臣都到外面台阶下跟张之洞谈话。
原来,雍正皇帝曾御笔榜示内阁:军机重地,有上台阶者处斩。
从雍正到光绪,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人都疏忽了这个规矩。
张之洞熟悉清宫各种文件,所以,到了军机处门前,死活不上台阶。
其行为严饬,已成自觉,临急事而不乱。
很多人都知道列宁和卫兵的故事——列宁因为没有带通行证,卫兵不让他过。
有人批评卫兵:连伟大的列宁同志都不认识吗?卫兵说:没有证件谁也不行!列宁同志很高兴,表扬了卫兵:小同志!你的严格是对的,对待革命工作,就应该这样严!其实在中国南北朝北齐时,发生过同样一件事儿:北齐文宣帝高洋有一回外出晚归,有个叫张曜的值班守宫门。
陪同高洋的官员侍从在外面叫开门,半天,张曜就是不开门,详细盘问。
宦官捏着嗓子说是皇帝回宫了,张曜不信,说你用灯笼照照皇上的脸让我看看。
宦官说:放肆!张曜说;那我自己到跟前来看。
他举着火把独自一人从小门出来,用火把照了照高洋的面,仔细看了看:没错儿,是皇上。
赶紧磕头说:请皇上恕罪,让您久等了。
高洋笑了:你小子,想演绎现实版的“郅恽据关”吧?小张同志,你做得好!做得对!干革命工作就要这样严——“重嗟赏之”。
北齐文宣帝高洋把张曜比作“郅恽据关”中的郅恽,无意中就把自己比成了光武帝刘秀了——刘秀有一回外出打猎,回来晚了,负责守东门的郅恽死活不给开门。
刘秀说:是我!郅恽说:你是谁?刘秀说:我是当今皇帝。
郅恽:骗人!刘秀说: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郅恽:我不信!当今皇帝就不干这种事儿。
刘秀说:你不信可以从门缝里看看,看我是不是当今皇帝。
历史趣谈:袁世凯对张之洞藏心结 宴请席间对方竟大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对张之洞藏心结宴请席间对方竟大睡导语:欲明白袁世凯与张之洞的关系,须对晚清时期的清流、浊流两股政治势力有所认识。
同治、光绪年间,政坛以品性不同被划分为“清流”、“浊流”欲明白袁世凯与张之洞的关系,须对晚清时期的清流、浊流两股政治势力有所认识。
同治、光绪年间,政坛以品性不同被划分为“清流”、“浊流”两派。
清流是一群翰林和御史,标榜气节,喜参劾贪劣官员,对外多主战,缺点是不谙形势,放言高论,不切实际,张之洞是其中一员健将,号称清流的“青牛角”。
浊流则是一些颇具才干、喜学洋务的官员,对外常主和,弊端是往往不免贪诈,其中李鸿章、袁世凯是学洋务最著实绩,而清流常常攻击的目标。
中法战争后,清流的鼎盛时代一去不复返,张之洞从清流派中跳出,转而学习洋务,成为继李鸿章等人之后的“洋务殿军”。
李鸿章曾经讥诮说:“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
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
尝有极力攻讦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
”李言下所指即张之洞。
到庚子事变,李鸿章与张之洞因政见不合,以致相互谩骂起来。
李主张联俄,张主张联日,李力持签订辛丑条约,张反对签约。
李上奏曰:“毋听张之洞书生见解。
”有人将此语传入张之洞耳中,张大怒道:“我是书生,他是老奸巨猾。
”为此,慈禧不得不下诏为二人调和。
袁世凯是李鸿章淮军集团的后起之秀,受李影响甚深。
袁做事干练明达,但不免权诈,用人重视实际才干,而不喜文人书生,曾谓:“宁用不通之学生,不用虚名之文士。
”甲午之战后,李鸿章失势,袁世凯另觅门路,多方钻营,希望能得到编练新军的机会。
张之洞这时也帮生活常识分享。
纪实故事-古代官场没有读书人
纪实故事-古代官场没有读书人清末,封疆大吏中以袁世凯与张之洞声望最重。
袁世凯曾经这样描述两人的差别:“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人,仆是为国家办事人。
”简单说,老张有才华,适合做学问,老袁没学问,只能办具体事。
看上去是自谦,其实是最阴损的贬彼扬己。
官场是做学问的地方吗?中国传统观念里,读书人简直就是不明事理和迂腐的代名词,等同不称职。
官员的内心深处,不担心你说他像个官僚,就怕说他像读书人,尤其是在上司面前。
但跟袁世凯比起来,张之洞的确有点理想主义色彩。
他在任上大力支持洋务运动,支持维新,还给康有为等人的强学会捐过款。
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也愿意把他引为同类,看作做学问的总督。
不过,胡思敬著《国闻备乘》中记述了张之洞两件小事,其霸道、蛮横完全是个官场老手,一点也不像读书人。
其一,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潮州府出缺。
张提名一人,交给主管民政工作的广东布政使司游百川,而广东巡抚(相当于省长)也提了一个人。
游百川采用了后者的意见。
张之洞大怒,即日传见游百川,厉声问,你胆子不小啊,竟敢藐视本督而谄媚巡抚!游百川答,谁敢小瞧您老人家。
但是按惯例,总督分管军事,巡抚分管政务,我就是个副手,一个儿媳妇上面有你们俩婆婆,只能按规定办事啊!张之洞说,巡抚归总督节制。
既然你有此一说,请马上找来文字材料,我当按你的材料告知朝廷,免得朝廷怪我不问吏事。
这个游百川也是笨人,回去居然真的检索大清《会典》,而且居然真的没找到。
连忧带吓以致呕血,遂称病辞职,逃离了是非之地。
从此广东政事均归总督,巡抚成了摆设。
戊戌变法后,朝廷下旨:“督、抚分管兵政、吏治,虽同居一城,各有所司……”正如游百川所说。
其实从明朝到清朝,总督和巡抚各管一摊儿,的确是惯例,但中央政府始终没有明确给出过指示。
张之洞并非不懂规则,而是抓住漏洞,以势压人。
这也给后人启示,无论什么职位,哪怕是出于互相牵制的目的,也应尽量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免得闹得太过,无法收拾。
其二,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湖北提学使黄绍箕任用了一名学堂监督,委任状刚刚发下去,张之洞就把提学使找来,训斥道,你一个小小提学使,应当受督、抚节制,你算干什么吃的,当你是钦差吗?黄绍箕又惊又怕,垂头丧气而出,不久抑郁而终。
张之洞与袁世凯_名人故事
张之洞与袁世凯张之洞与李鸿章长期保持着敌对关系,积不相能,互不买账,天下人皆知。
张之洞与袁世凯的交情如何?他们若即若离,非敌非友,该利用时彼此利用,该帮衬时互相帮衬,在官场,明里较劲和暗中拆台,两人也未能免俗。
张之洞比袁世凯年长二十二岁,行辈为先,资望更高,在其心目中,袁世凯出身行伍,乃是一介粗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之洞从武昌入京,路过保定,其时袁世凯代理直隶总督,恭请张之洞阅兵。
仪式完毕,袁世凯在官邸设宴,直隶要员悉数列席,态度无不谦恭,张之洞却视若无物,闭目养神,不合时宜地打盹,鼾声起伏,令东道主既尴尬,又难堪。
张之洞醒后,居然只与翰林后辈杨士骧喁喁长谈,将袁世凯晾在一旁,如同陪客。
在北洋部属面前,袁世凯的面子往何处搁放?某日,军机大臣张之洞询问幕僚高友唐:“外间对余有何议论?”高友唐便择其重点,如实汇报:“郑孝胥有个总结:&lsquo:岑西林(春煊)不学无术,袁项城(世凯)不学有术,老师有学无术,端午桥(方)有学有术。
&rsquo:”张之洞笑道:“我自问迂拙,不但无术,且不能自谓有学,不过比较岑某、袁某多识几个字。
袁某岂仅有术,直多术耳。
”高友唐遂以“老成谋国”四字推许张之洞,后者为之莞尔。
世事多逗趣。
袁世凯有术,而且多术,但他尚缺保命之术;张之洞乏术,甚至无术,但他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硬是把袁世凯救出了鬼门关。
慈禧太后宾西后,摄政王载沣决定为兄(光绪皇帝载湉)报仇,诛杀袁世凯以谢天下。
朱谕初稿拟定的罪名为“揽权跋扈,植党营私”,醇亲王奕劻震恐,不敢置一词。
张之洞却硬着头皮,“再三婉陈,力为乞恩”,而且警告载沣,袁世凯练兵多年,羽翼已丰,死党有力,京师尽在其掌控之下,倘若处置不慎,则社稷、宗庙危在旦夕。
载沣庸懦畏缩,其复仇之念便胎死腹中。
谕旨最终由张之洞改拟,袁世凯开缺回乡养病。
这位猛人保住了首级,就保住了东山再起的希望。
有人私底下询问张之洞:“项城(袁世凯)乃英鸷之辈,朝廷既然不能用他,杀掉他才是明智的选择。
袁世凯买官被忽悠
袁世凯买官被忽悠作者:刘玉琪来源:《百家讲坛》2015年第12期袁世凯未发迹时曾到京城求官,投奔他的三叔,不巧三叔奉命出公差了,袁世凯非常失落。
偏偏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了几天雨,他只好独坐书斋读书度日。
四日后,天终于放晴,袁世凯去文人士子聚集的琉璃厂散心。
忽然,有人叫他的名字和他寒暄,袁世凯一愣:“我与此人素昧平生,他怎么认得我?”那人说他叫倪幼岑,前些年在袁世凯养父的衙署中见过袁世凯,并一起交谈多次,还埋怨袁世凯贵人多忘事。
袁世凯在署中确实见过不少人,觉得此人能直呼自己的名字,必是旧相识,可一时又想不起何时见过,不免心存疑虑。
不过倪幼岑非常热情,得知袁世凯刚来京城,一定要请他喝酒,为他接风洗尘。
袁世凯在京城没有朋友,又想了解一下京城风俗,便应允了。
入席后,袁世凯问倪幼岑的职业,倪幼岑说在吏部当差。
袁世凯一听,喜上眉梢,心想吏部是主管官吏选拔的地方,捐粟取官的方法他必然知悉,当即就向他咨询了这方面的问题。
倪幼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于是袁世凯深信不疑,把自己来京求官的事情和盘托出。
倪幼岑说他舅父现在在吏部负责评定官员的资历、功绩,可以向他开口,按安徽赈灾的事由来捐钱申请官职,只付六成银子便可。
不过,倪幼岑要求袁世凯拿出300两银子作为手续费,因为安徽赈灾报请官职的事已于上月停办,现在要想上报就得麻烦原来的办事人。
袁世凯问明倪幼岑住在羊肉胡同后,答应第二天下午将手续费送到。
袁世凯第二天就雇车直奔羊肉胡同,果然找到了倪公馆。
倪幼岑一见袁世凯便高兴地告诉他,捐官的事他舅父已同意,并且已经办妥,捐的官职是营缮司主政,一共需花纹银1500两。
袁世凯当即送上了300两手续费。
之后,倪幼岑表示想把捐银一起收了。
不过,袁世凯留了个心眼,说先付半数捐银,待拿到做官执照后再付清余款。
接着袁世凯带倪幼岑回到住处,取了银子给他。
倪幼岑收下银子后,答应过两天将送执照送来。
过了约定的日期,却不见倪幼岑送来执照。
袁世凯跑到羊肉胡同一看,倪公馆的牌子早已不见踪影。
张之洞不敢进军机处
龙源期刊网
张之洞不敢进军机处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2008年第06期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慈禧太后召他到军机处议事。
张之洞走到军机处台阶前无论如何也不肯迈步了。
军机大臣们莫名其妙,只好出来,在外面与他商量事情。
后来才有人醒悟,雍正帝曾下过一道旨意:“军机要地,有上台阶者处斩。
”张之洞不是军机大臣,因此不敢进去。
其实,时过多年,早没人拿这条命令当回事了。
但是,为了避免让人抓住把柄,张之洞在这些地方小心翼翼。
因为,官僚们互相攻击往往是找这些违法的小毛病,至于贪污受贿,则轻易不愿涉及——彼此都有隐讳,在这方面找别人的毛病说不定就会引火烧身了。
张之洞的三不争名人故事
张之洞的三不争名人故事
张之洞非常欣赏袁世凯的才能,曾大力向朝廷举荐他,对后者有知遇之恩。
然而,几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却让袁世凯怀恨在心。
有一次,袁世凯到张府做客,两人相谈甚欢,可是聊着聊着,张之洞居然趴在椅子上睡着了,让袁世凯非常尴尬。
事后,张之洞登门谢罪,却在酒桌上再次睡着。
张之洞素来有“兴居无节,号令不时”的毛病,想啥时睡就啥时睡,作息时间特别不靠谱,经常是下午三点睡觉,凌晨三点起来办公,官员想见他,就得整夜不眠。
这已经成为官场内公开的秘密了,袁世凯虽然早有耳闻,但两次都这样驳他面子,他心里还是像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总觉得张之洞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
后来,两个人调到一个部门工作,袁世凯居然派人暗中监视张之洞的日常会客情况,想抓住对方的把柄,试图整倒对方。
事情败露后,张之洞没有找袁世凯理论,也没有耍黑*在背后参他一本,只是悄悄搬家了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袁世凯却不顾旧日情面,逮着机会就抨击对方。
一次,他在接见德国驻京使节时,居然毫不避讳地说:“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不讲学问,讲办事。
”言下之意,张之洞就是个穷*文人,除了能写会说,啥事都办不成,工作能力特差,我虽然没学问,却能办大事,比他张之洞强多了。
这话传到张之洞的幕僚耳中,大家纷纷打抱不平,大骂袁世凯忘恩负义,只会吹牛皮,有人还在张之洞面前告密,帮他出主意,让他好好地整整狂妄无知的袁世凯。
张之洞却一笑了之,慢条斯理地说:“我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生闲气!”
“三不争”显示了张之洞的度量,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正是因为不争,他才能聚敛大量的人才,才能专心做实事,最终成为晚清历史舞台上受人尊敬的一代名臣。
清末一次重大的外交失败
清末一次重大的外交失败作者:马勇来源:《领导文萃》2021年第20期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族大臣,在慈禧太后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
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他信任有加,所以他并没有因被弹劾而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步步高升。
但是,1908 年下半年,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一场新的围攻在两宫去世后不久就开始酝酿了,这次斗争的结果是袁世凯被开缺回籍。
于是,这个风头正健的晚清重臣不得不黯然离开京城,回到河南老家项城“养病”。
袁世凯被开缺回籍似乎顺理成章,但可能还有许多人们至今并不明白的背景与原因,甚至是当时国际大环境的产物,是列强在远东竞争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与汉大臣张之洞分享着中央政府日常运作的权力。
张之洞的主要职责在内政,而袁世凯以外务部尚书的身份主管着大清帝国的外交事务,与外务部管部大臣庆亲王合作密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马关条约》之后的大发展,中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内政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外交,外交博弈成为清政府当年最重要的一门功课。
这也是袁世凯在政治上地位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列强的视角看,英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原本与中国关系最为友好,两国的贸易往来、文化往来也是列强中最为突出的一家。
然而在甲午战争中,英国借给了中国“高升”号运兵船,当“高升”号出事之后,英国人不但不愿与日本人翻脸,反而越来越倾向于日本,中英关系渐行渐远。
在欧洲,英国是德国的宿敌。
中英关系的疏远导致了中德关系的亲近,特别是在《马关条约》谈判过程中,德国人拉着俄国人、法国人,多多少少为中国说了一些好话,帮过中国一些忙,尤其是三国干涉还辽,不管怎么说还是很让中国人感激的。
日俄战争的结果使英日同盟在远东占尽了上风,远东的战略格局因英日同盟而被打破。
英日同盟对远东的垄断当然不符合后起大國德国和美国的利益,所以为了抵制英日同盟,德国人于 1906 年动议组建中美德三国同盟。
张之洞的最后一搏
张之洞的最后一搏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5年第11期雷颐蒙慈禧召见1907年8月10日,张之洞奉旨“著迅速来京陛见,有面询事件”。
9月4日,他与袁世凯一道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军机大臣。
此次张之洞进入中央核心权力机关,是一贯以平衡之术驭臣的慈禧想以其平衡势力渐大的袁世凯,因张、袁的明争暗斗尽人皆知。
一年前的“改官制”,袁世凯是唯一直接参与的地方总督,而张之洞只是派代表的六位总督之一,明显袁在张上。
对袁主导的“改官制”,张表面未表态,实际坚决反对,且在暗中积极参加“倒袁”活动。
任封疆大吏二十年后,终于入阁拜相,成为重要的中枢大员,是张之洞在多少年孜孜以求的。
而且,这些年李鸿章、刘坤一、荣禄先后去世,论资历与威望,已无与张比肩者。
袁世凯虽然权倾一时,但资历与名望,仍不如张。
张之洞确有理由认为自己能对朝政发生重大影响。
9月9日,张之洞乘车北上,12日到达北京。
14日,张之洞即蒙慈禧召见。
在奏对中,对立宪风潮深有感受的张之洞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速行立宪”。
慈禧问他:“出洋学生排满闹得凶,如何得了?”张之洞回答道:“只须速行立宪,此等风潮自然平息。
”强调:“出洋学生其中多可用之材,总宜破格录用。
”对于革命党,他说:“至于孙文在海外,并无魄力,平日虚张声势,全是臣工自相惊扰,务请明降恩旨,大赦党人,不准任意株连,以后地方闹事,须认明民变与匪变,不得概以革命党奏报。
”只要立宪,就不会有革命,孙文就不足惧,其论断与此前梁启超的主张如出一辙。
其中“大赦党人”,尤其重要。
慈禧表示自己并不反对立宪,又要派三位侍郎出洋考察。
张之洞的回答则颇有些不客气:“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
派人出洋,臣决其毫无效验。
”他不仅以国内形势说明立宪的必要,更以国际形势说明只有立宪中国才会有国际地位。
张之洞的宪政主张值得重视的是,进京前后张之洞通过种种渠道提出、散播“先开国会,后布宪法”的主张。
张之洞被骗
张之洞被骗
作者:暂无
来源:《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7年第7期
□ 杨亚雄
张之洞在担任湖广总督时,一次回京述职,得空微服逛街,信步走进一家古玩店。
店主见
其气度不凡,便殷勤地跟在后边,忙不迭地介绍着店内的商品。
他看上了一个看似年代久远,
上面还镌刻着兴许是甲骨文之类难以辨认的古文字的罐子,顿时爱不释手。
然而,店主却坚定
地告诉他,说此物为镇店之宝,恕不买卖。
悻悻而归的张之洞心有不甘,次日再次登门,可店主坚持说不能卖,无奈张之洞执拗地掏
出二百两银子,店主才极不情愿地忍痛割爱。
张之洞满心欢喜地谢过店主,并极为慎重地派专
人把罐子护送到府中。
让张之洞万万没料到的是,没过多久,罐子渐失古色古香之气,那些看
起来很有底蕴的“古字”也很快就没了踪影。
张之洞偷偷请来行家鉴定,发现这罐子本就是当
朝出产的普通工艺品,最多也就值二钱银子。
张之洞花了大价钱买到了一件假货。
其实,张之洞喜欢古玩,一生为收藏古董花了不少钱,但在识古辨古上并无太深的造诣。
他在店里的言行举止,让店主立即察知他根本就是一个门外汉,于是,便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引诱其上钩,张之洞果然上了当。
远在武昌的张之洞恨不得将这家古玩店砸个稀巴烂,但最终未出手。
堂堂的朝廷大员,如
果因为买了假货而大动干戈,势必会遭世人嗤笑,失财又丢人,更是得不偿失,只能吃个哑巴亏。
【推荐下载】张之洞中计历史故事-word范文模板 (2页)
【推荐下载】张之洞中计历史故事-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张之洞中计历史故事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入京,晋谒慈禧太后,因未能得到回任的命令,一时不敢离京。
谁料这一待便是一年。
张之洞生性旷达,在京城赋闲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便经常带着仆人去古玩街琉璃厂闲逛,从东口走到西口,凡古董店必进去看一看。
时间久了,琉璃厂的店主没有不认识他的。
一天,张之洞来到一家古董店,见店内朱栏上放着一口八角形的缸,这缸的八面有字,篆、隶、草俱备,似是古人题跋。
张之洞虽有心辨认,但缸体上碧苔紫藓,斑驳陆离,字迹模糊,难以句读。
缸口边有一块缺损,露出极细红丝,看起来,此缸是用一整块巨石凿成。
缸内有几条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浮萍、水藻之间得意地游动。
张之洞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石缸,便问店主这缸是什么年代制成的。
店主答:“不瞒老爷,我小时候听祖父讲,先祖曾与人,对方输了一万两银子无力支付,便以此缸作抵押。
据传,此缸乃是明代宫中古物。
闯王李白成人京后,将金银珠宝尽数用车载走,而对此缸弃之不顾,于是此缸便流落民间。
至于何代所制,何人所制,小的学识浅陋,实无可考。
”张之洞听了店主的一番话,不由地心里发痒,便问石缸的价钱。
店主答:“先祖遗言,凡皇亲国戚、八旗阔佬前来购买,须纹银一万两以上,若遇上清正廉明而又嗜好古玩的士大夫,价可略减。
依小的看,老爷似无力购得此缸。
”张之洞听罢,哈哈大笑,说此缸他买定了。
随后,离开了古玩店。
回到住处,张之洞因身边一时没有这么多银子,便向几个老友借了5000两白银。
第二天早上,张之洞来到琉璃厂,想以5000两银子将缸买下,然而店主说什么也不愿卖。
张之洞道:“此缸幸好遇上我这识货的主,所以才愿出5000两纹银,京中富有人家虽多,但未必有人肯重金购买此物。
”店主答:“老爷是识货大家,固然不错。
袁世凯告密真伪
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 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报以首功。随 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 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 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 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 (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他也和金允植、金炳 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鲜被称为“ 袁司马”。
答应了维新派的请求,打发走了谭嗣同。9月20日(八月 初五)上午袁世凯受到光绪帝召见,同日乘火车到天津。 他来到天津后,已从后党御史杨崇伊那里得知慈禧即将上 台的情报,惧怕谭嗣同劝其出兵围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 牵连自己,遂向荣禄告密,使慈禧得知维新派的阴谋,加 重了政变的后果。所以在戊戌政变起初,慈禧太后只是斥 责康有为“莠言乱政”,停职待参,并未言及谭嗣同等人 ; 9月21日(八月初六)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入紫禁城 ,宣布临朝训政,罢斥康有为等维新派,戊戌变法遂告失 败,史称“戊戌政变”。
对袁世凯的评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袁世凯在维新运动后期思想存在某种变化的轨迹,因此不 应单凭引用个别否定“告密案”的观点,就得出袁世凯与 变法运动失败无因果关系。袁世凯确实参与过维新活动, 且还向光绪帝上过书、给翁同龢上过说帖,力陈变法的重 要性和迫切性。可是,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变化,袁世凯的 思想也在不断动摇在帝党和后党分别极力拉拢的过程中, 他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利弊,最终选择掌握生杀大权的慈 禧太后。仅从这一点看,不管袁世凯有没有告密,他都是 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站练兵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前线负责后勤期间,便主张由 他募兵并编练新式军队,但未被采纳,袁世凯颇 为不满,曾抱怨说:“内赞人而不用我募兵,徒 何益也?”[22]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掀
张之洞清高失礼逸事_650字
张之洞清高失礼逸事_65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张之洞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颇有学识。
据传,同治二年(1863年),他参加殿试对策。
当时,他掘弃一切格式和忌讳畅论时事,很得阅卷官赏识,欲点他为状元,后因慈僖干预,得了个第三名。
张之洞常年宫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故自命清高。
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
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也不为张之洞尊重,张多次对他失礼。
这位布政使对张十分不满。
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
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
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
官还有儿旬话要告诉你。
”张之洞认为布政使另有重要内容要说,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己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
”说完长揖施礼而去。
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这位布政史所为符合清代官场礼仪的。
军机处里讲究多
军机处里讲究多作者:袁腾飞来源:《爱你》 2017年第10期清朝有一个规定——不奉圣旨擅入军机处者斩,即使是亲王也不例外。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商议官制改革。
他走到军机处的台阶底下时,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多迈一步了。
张之洞之所以那么大的官都不敢迈一步,是因为他不是军机大臣,不能进入军机处。
庆亲王奕劻是军机大臣,他对张之洞说:“干吗呢你,腿抽筋了?快来呀。
”奕劻天天走,习惯了,没觉得进军机处有什么不合适,可张之洞懂规矩,因为世宗皇帝遗训,没命令敢进来就宰了你。
军机大臣平时早上三点多钟起床,然后到军机处值班。
皇帝一般七点钟起床,清朝的皇帝一个个都精力旺盛,像康熙、乾隆可以整宿都不睡觉,一直看书。
清朝的皇帝都勤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清朝的军机处都快设到寝宫里面了。
寝宫里面住着的是皇帝、皇帝的家人以及伺候皇帝和皇帝的家人的人。
这么说来,军机大臣的地位其实跟宫女、太监差不多。
清朝军机大臣的地位相当于明朝的宰相,但实际上和皇帝的大秘书差不多。
皇帝不一定每天都上朝,却每天一定要见军机大臣。
皇帝一说叫起儿,就是叫军机大臣;要是说六部九卿都来,那就是叫大起儿。
军机处一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就名存实亡。
军机处一直到1911 年才裁撤。
军机处这么重要的一个机构,在清朝却不是法定机构,《大清会典》里都不见有记载。
它就是一个临时机构。
雍正七年(1729 年),雍正皇帝因西北军情紧急,设立军机处,三年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负责每日觐见皇帝,商议处理军务。
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国专制主义皇权达到了顶峰。
电视剧里面和珅与纪晓岚的那些事儿演得多,纪晓岚见了皇上称臣,和珅称奴才。
旗人称奴才,汉人称臣。
能称奴才的,那证明是皇帝的家里人,这是爱称,称臣是皇帝跟你有些见外。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发展到清朝变成了主奴关系。
乾隆想要汉人也称奴才,但汉人比较重面子,汉官就是不干,反弹比较大。
乾隆只得恨恨作罢,下了一道圣旨,意思是说:你们虽然称臣,但跟奴才是一样的,你们别给脸不要脸,说你咳嗽还真就喘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秘闻张之洞进京求职军机处曾被袁世凯忽悠
导语:1907年,张之洞与袁世凯被慈禧召入京城,权力也被架空。
图为张之洞入京前与英国军官合影。
翻拍资料照片翻开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履历,有这
1907年,张之洞与袁世凯被慈禧召入京城,权力也被架空。
图为张之洞入京前与英国军官合影。
翻拍资料照片
翻开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履历,有这么一页: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张之洞奉旨入京,清廷批准张之洞等《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然而对于张之洞而言,却是暗淡的一页。
老张那年六十七岁,到京城后,却被闲置了。
他一直想当军机处大臣,这职位对他而言等于大清帝国颁给他的终身成就奖。
据清代史料《南亭笔记》记载,早在1894年任两江总督时,张之洞就打电报问军机处的重臣,也就是他的三姐夫鹿传霖,问他老张入军机处靠不靠谱?鹿传霖回电说:靠谱。
可结果还是不靠谱。
于是张之洞怒气冲冲进京城质问姐夫,鹿传霖表面上和和气气做解释工作,暗地里却给自己小舅子使绊子,让他在京城里闲着。
待在京城,生活费用不薄,老张干事业肯花钱,人称“钱屠”,但自个却很清廉,他在北方的产业也就是天津城里头的几间破屋而已。
偏偏那些穷亲戚听说这个大官回来了,隔三差五来哭穷借钱,张之洞实在是架不住了,有人就不怀好意地劝他:“老张,您都快七十岁的人了,还不如告老还乡,就内退了吧。
”谁知老张是个有夕阳余热的人,一听此言,就攒眉不乐。
而清廷里的大员也讽刺他:“张之洞当个书院的院长还行,至于做总督,就省省吧。
”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