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合集下载

让《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
它强调 的是 品德课 “ 回归 生活 ” 仍 以学 习道德规 范为 主题 , 但他倡 导 以学 生生 活的一 些道 德规 范 ,并 让这些 道 关 心 的 问题 ,找 到 了 多种 养 花 木 的方
法 和 知识 ,并从 中认 识 到花 草 树 木 对我 们 人 类 的 功劳 非 常大 ,是 人类 的好 朋 友 。 三 、情 景再 现
“ 问 渠那 得 清如 水 ,为 有源 头 活水 来 ” 。生 活 ,就 是 这 在 阳光下 幻化 出无 限美丽 的源 头活水 。从 生活 中来 ,到
在看 电影 时 ,有 些 让 人落 泪 的画 面 ,在 学 生 眼 里成 了非 生活 中去 ,让 课程 真正成 为沟通 生活与 学习 的桥梁 。 《 品德 与 生活 》课 程 旨在促 进学 生 良好 品德 形成 和丰 十
习生 活 中待 人 接 物 的 一般 礼 节 、在 紧急 情 况下 的救 助 和
的交通 意识 和遵 守 睛况 ,我带 领学 生来 到公路 进行 实地 勘
让他们 记录一定时 间 内违 反规则 的次数 , 并进行 归 因。 自救 、交 通 安 全 的认 识 、遵 守 交通 规 则 、遵 守 公 共 秩 序 察 , 等 方 面 。针 对 学 生 的这 一 特 点 ,我 常 常 在课 堂上 创 设 某 我 还带他 们 到交通 主管 部 门与交警 面对 面交 流 ,更 深层 次
残疾 人 ,是 多么 不幸 啊 ! 二 、走进社 会 。 让 学生 学会实 践 课 本当 中有 的课文 内容是 学生 常见 和 比较 熟悉 的 ,但 学 生
如 果没有 明确 的 目标 ,不用心 观察 ,往往 义是他 们熟 视无
种 特 定 的 情 景 ,让 学 生 亲 自去 尝 试 ,去 体 验 ,从 而 有 所 了解 当地人们 违 反交通 规则 的种类 及原 因 ,与交警 共 同研 收获 。模 拟 活动 的关键 是 让 学 生 获得 体 验 ,演技 好 坏 并 究 解决 的办法 。 不重 要 。例 如 在 教 学 《 他 们 需 要关 爱 》之 前 ,我 们 学 校 正好 组织 观 看 电影 《 一 样 的人 》 ,讲 的是残 疾 人 的故 事 。 常滑 稽 的搞 笑 ,我 的心 里 留下 极 深 的印 象 。 因此 ,在 教

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地 改 善 我 们 的 环 境 。这 样 , 过 “ 生 通 从 教 学 活动 , 教 材 内容 与 儿童 现 实 生活 将 相 结合 , 效地 提 高 了教 学效 果 。 有
爵 一 培一 回归生活 德一 养一
社会现实 , 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 道德 教育 。” 谓教 学时空 , 所 即指 教 学
品。为达到这一 目标 , 我让 学生课前准
备 , 中通 过教 师 示 范 , 生 自由创 作 、 课 学
导学生 的生活 , 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 学 生的生活 。教 师要善 于从学生实 际 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使用教材 、 用 活教材 。将教材 中的原有 材料与儿童 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 , 近教 拉 学 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 并联系当地 实际 情 况 和 儿 童 的 实 际生 活 , 充本 乡本 土 补

活 中去观察 、 集、 查 、 搜 调 分析 、 体验等
方 法 , 集 一 些 美好 环境 的 图 片和 一 些 收
污 染 环 境 的严 重性 的 资料 。在 课 中 , 我 通 过 “ 儿 怎 么 了” 一 环 节 , 学 生通 这 这 让 过 比较 、 像 , 论 如 何 改 变我 们 的 环 想 讨 境 , 何 保 护 我 们 的 环 境 , 废 品 通 过 如 把
其 中 的 “ 让
垃圾 回 家” 这

活 。在教 学《 我喜欢 美好 的环境 》 一课 时, 我抓住 了“ 我喜 欢美好 的环境” 这一 主题的特点 , 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 相关 .也是学生比较 熟悉的 。因此 , 在
课前进行布置, 我要 求 学 生 自 己回到 生
心 中最 美的 生 活 环 境 ” 这一 环 节 时 , 我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一《让小学思品教育回归生活》摘要: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更应该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这不但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同时也是思品教学特点的需求,只有让我们的教育向生活回归,学生才能不但将所学知识记住,同时还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任务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成。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知识应用;品格塑造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将我们的课堂与实际生活加以联系的重要性,一味地强调课程的知识性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是否接受。

这样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完全背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

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的知识性学科教育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完全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的,课程内容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和事例,甚至是一些道理和理论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因此这个独到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存在,只有加强我们的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称之为教育,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指明了小学思品教学的方向,那就是向实际生活靠拢,让我们的思品课堂真正地回归到实际生活之中。

这样做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摄取最终是用来使用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挂在嘴边说说,尤其是思想品德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最终是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能够保持道德的操守,而不是仅仅知道思品教育的理论知识。

1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生活,内容选取要贴近生活实际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不但是因为这门课程的特质所要求,同时也是满足小学生的特殊要求,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都不是很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是很高,这就要以他们所熟悉的知识为桥梁来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

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浅谈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传统的品德教学模式“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存在固有的缺陷,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在台前指手画脚,学生在台下无可奈何;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

关键词:解决困惑;以情激情;亲身参与;课外实践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取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

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解决困惑,回归生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从而产生许多困惑。

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就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所以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以情激情,体验生活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中,感受着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往往会更加爱憎分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

品德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平铺直叙的讲授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其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知识,发展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规范了自己的品行。

如《做事要有责任心》,照常理上这一课时,照章宣读,把课文讲完也就差不多了,顶多再加些辨析题。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思想品德教育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将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提升教育效果。

我们需要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灌输孩子们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教学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选取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小故事,通过这些案例来引导孩子们思考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激发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活动设计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班级组织一次“互助行动”,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再在寒假期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懂得感恩和奉献。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还需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最初地方。

学校和家庭应该携手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可以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中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学校还可以在孩子放学后,通过一些小小的提示或者家庭作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思考道德问题,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推进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

我们还需注重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提升。

教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传播者,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作者:彭建足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9年第07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一、课程设置生活化根据儿童体验式学习的心理规律,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设置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对生活的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关系,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营造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这是《课程结构》设计的主框架。

教材只是教学的参照而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在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也就是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例如,教学《我的自画像》一课:课前,我要求班上的同学以制作明星卡的形式把自己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让班上三名学生准备近期照片若干张(每张照片旁边附有个人简历、爱好、个性、特长、喜欢的运动项目、崇拜的明星,尤其是参加比赛的活动录像和平时的生活场景等)制成课件。

上课时,用课件展示照片、播放录像,然后请照片中的学生按照课件的播放顺序作自我介绍。

而后谈谈成长中的感受,畅想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而其他同学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等形式介绍自己。

这样的设计让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地链接起来,使生活和教材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渠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因为活动的内容正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更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方式生活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实现。

1.进行角色扮演,丰富生活体验。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生 53 :2是 由 3个 十和 2个 一组 成 的, 去 2个 一 , 减 还 剩 3个十 , 是 3 。 就 0
2“ . 成长记录袋” 更有利于学生挑战 自我 , 培养 自信心 教师在设计各种表扬卡或小图标 时, 都是有 目的的, 是
让学生在竞赛 中取胜而获得鼓励 。 在我所教两个平行班 中
l6 3
2 1 年第l期( 02 6 总第14 ) 8期
和学生周围的一些购物场所。通过调查, 学生在课上都能 够介绍 自己周围的一些购物场所 , 如小卖部、 商店、 百货店 、 小型批发站等, 当学生介绍到说我们这里也有专卖店时, 我 就让他谈谈我们这里有哪些专卖店 , 学生们纷纷说:有鞋 “ 店 、 品店、 食 服装店 、 文具店……” 其实, 这可 以看作是学生 的发散思维, 专卖” “ 并非我们常常理解的那些名牌的专有
引入竞争机制 , 有时, 学生虽然可能不感兴趣, 但是为了集 体 的荣誉 , 他也会去努力, 为集体增添一份力量 !这样既培 养 学生合作意识 , 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以上是我在新课 改中实施的举措, 让我更加明 白让学 生在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 、 动手操作中感 受不 同知识的魅
不管用哪种算法, 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允许学生用他
们 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使不同思维水平 的学生都 能体验 到
成功。
力,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
心 、 知欲 以及 学 习数 学 的兴趣 , 得数 学 不 再 是那 些枯 求 觉
三、 新评价: 多元评价,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应有利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更应具有高效 性和可操作性 。 我们重视进行过程性评价 , 做好 曰常记录, 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将评价作为激励手段, 促进学生个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盛行,学生们的品德教育似乎日渐淡化,而在课程中回归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教学活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给学生们带来了无尽的选择,这也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人生道路上产生了迷茫和困惑。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道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地前行。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供更好的平台。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

在当今社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中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公民和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思想品德教学已经逐渐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甚至在一些学校中成为了“花瓶教育”。

教师们应该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都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初步形成是长期、稳定和深远的。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往往是以书本上的道德教育知识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理解和实践经验。

这种方式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使学生成为了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思考的人。

为了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社会生活,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环境。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而了解学生,并非是追求纸面的成绩和评定,而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教师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

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情感,明道德理念。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学习公平、公正等概念,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在科学课上,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环保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道德。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论文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论文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倡导生活即教育,做到“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走向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生活,纸上谈兵。

把握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让更多的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因问题而产生需要,激发兴趣,形成探究的动力。

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

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课文《认识好朋友》一课时,为了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叫出对方同学的名字和促进新同学之间的交流,我安排了到操场上做游戏——兔宝宝快回家(“说说自己的姓名”)。

全班围成1个圈,一个小朋友当熊宝宝,其他小朋友当兔宝宝。

当熊宝宝追上兔宝宝时,兔宝宝能说出熊宝宝的名字,并说“我是你的好朋友***”,这样,兔宝宝就可以安全顺利地回家。

熊宝宝大家轮流着当。

孩子们处于非常激动与兴奋中,于是笔者问:“我们班级中的每位同学你都认识吗?你都可以顺利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如果你不能叫车他人的名字,你也许会回不了“家”哦!怎么办好呢?”小朋友们都说:“赶紧认识他。

”于是全班在操场中开展了认识新朋友的活动。

教师引导孩子们不认识或者叫不出对方名字的同学,可以通过握握手、说姓名、拥抱等方式,积极地认识新朋友。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希望进一步纠正多年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道德学习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注意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的三个方面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

一、德育要回归生活1.教学中对每一节内容都要充分挖掘“德育点”,适时地在教学中实施。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教师要挖掘每节课的“德育点”,将道德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

例如,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网络游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同时学生坦言自己的缺点,并找“道德小标兵”帮助自己,使德育的课堂充满了生动、真实的“活性因子”,因此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把德育当作人生的必修课。

教师要让学生在吃穿住行、生活消费、为人处事、交往娱乐、课外学习、集体活动等自主行为中培养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身边的小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均是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契机,感受到德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验到德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也就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有优势。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始终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精心组织每一节课,把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出来。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平时一定要多关注社会新闻、国内外大事,并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园广播、报纸、杂志、时政学习小组等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了解,让学生学习,让学生洞察社会、认识社会、分析社会。

让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的信 息并 将 它们进 行分 类 , 快 乐 、 恼 、 如 烦 有趣 、 意等 。 根据 这 得 并 些分 类深入 展开讨 论 , 学生共 同分享 寒假 生活的各 种体 验 。 助 让 帮 学生 养成 讲 文明 , 礼貌 、 相 尊重他 人 的好 品德 , 展学 生的 学 懂 互 发 习能 力 , 同时也使 学生树 立 自信心 , 对新 学期 满怀希 望。
I 地 论 - 【 注】 史 政 坛I 关
让 品德 与生活教育 回归生活
● 梁桂 皎
品德与生 活课程 具有三 个基 本特征 : 生活 性 、 开放性 、 活动 性 。
种粮 的过程 ,学生就 仿佛是 自己参与 了其 中的劳动 。这劳 动的 辛 苦 , 食 的来 之不 易就深 深地烙 进了学 生的情感 世界 。又如 , 粮 在上 《 我是 家里小 主人》 前 , 组织 了一个 “ 之 我 小鬼 当家” 的活 动 , 让学生
先让 孩子 在爸 爸 、 妈 的陪 同下 去寻 找春 天 ; 妈 上课 伊 始 , 放散 文 播
体验 是 品德 与 生活教学 的三个 基本环 节之 一。强 化体 验是 增
强小 学品德 与生活 教育 的重要途 径。只 有通过 亲身参 与和 直接体 验, 学生 才能在 自主 学 习过程 中感悟 , 感悟 中创造 。例 如 , 在 教学
怎么 发现 的?一 石激起 千层浪 , 孩子 的激情被 点燃 了。 生争 先恐 学
后地说 出 自己的观察 与体会 。
亲 自参 与各种 春天 的游戏活 动 。 在整 个游戏 活动过 程 中, 生通过 ’ 学 亲 自参 与和直 接体验 感悟到 春天 的美好 和生活 的乐趣 。他 们也发 现 了风 和风 筝 、 风车 、 纸飞 机 等 的关 系 , 得 了如何 更好 地利 用风 懂

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把品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结合春秋游介绍南京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接着让学生交流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经历,展示旅游时所拍下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祖国的自然风光的“美丽”、体会人文古迹的“厚重”,再根据学生的爱好让学生自己组成小小旅行社,让他们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旅游线路,编写解说词,并通过表演展示的方式来感受旅游的乐趣。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他们带来的自豪。

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国的自然和历史,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

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感兴趣的话题和喜欢做的事情人手,在“玩”中进行品德教育,这样的效果是脱离实际,远离生活进行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如我在教学《衣食的来源》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家上网查阅了解农民伯伯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

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努力走进生活,贴进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让品德培养回归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生活》是专为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要注意让儿童的心态、道德观念、行为素养回归到生活中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是品德课的本源,品德课教学要使学生把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生活化;平等;情感;生活情境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

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笔者认为,应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传统的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引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及我国和世界各国对东南亚海啸灾区进行援助等材料。

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而现在的一些思品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却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这样的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无法使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现实生活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发掘《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从而引领其教学回归生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其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作者:李芸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第03期鲁洁教授指出:“道德教育就其根本宗旨上来说是…成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行的教育。

”要成就一个人的德行,必须在实践中促其养成。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有义务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他们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生活,用行为去创造生活,为他们在多元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磨砺,才能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回归学生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那么,如何做到淡化教育痕迹,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呢?一、交流——用心感悟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就会使失去它夺目的光彩。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话题,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同学之间的友情,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心等。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真实的生活实践,唤起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倾听儿童的心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用爱去体会人生,这对儿童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无疑是有好处的。

二、反思——用脑思考生活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和超越。

在教学中老师要提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经历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活动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感悟生活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四、在生活中激发情感、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师的情感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情去引学生的情。

教师应把教学内容的情、自己的情和学生的情融为一个整体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对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让小学生应当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因此,本文将结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特点,提出利于其回归生活的几个方法,以期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当今社会,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生活实际有脱离,把教学的范围禁锢在教材内,理论知识宽泛,不利于学生将课文和现实联系起来。

基于此,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联系现实生活,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事物。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一)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的教育来说,依然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教师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不够优渥,小学生对于实践的参加较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

(二)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有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

教学的方式陈旧,拼的教学和生活实际没有结合,尽管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少对于“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局限性突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由于对目标评价的过度追求,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对学生目标评价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

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手段过于简单、僵化,不能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

二、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现在,小学思想教育品德课教学的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和实践的脱节,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与行和谐统一,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摘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生活应该对教学的实践性不断加强,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体验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所以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过渡的灌输知识,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回归生活,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品德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措施引言:所谓生活就是教育,所以应该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开展教育,围绕生活这一中心有效的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加强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眼学生生活实践,进而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的创新和调整,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1.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思考由于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素质化教育的全面普及,小学教育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人们在重视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也对小学德育教育更加重视。

所以小学品德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要求对教材文化知识教学完成后,还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加强小学品德以生活课堂、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促进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严于律己,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对学生品德教育不断加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

1.回归生活的有效的措施2.1对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小学生通过参与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心中建立良好的思想得到观念,同时还能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所以教师对其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应该掌握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习的状况,之后制定有效的措施开展教学。

另外小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后,教师可以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动性,分析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表现良好的学习要给与肯定,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加强自我修养。

例如:在《助人为乐》教学讲解后,我布置了帮助他人力所能及的一件事为题目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可以使用拍摄照片、记日记等相关方式,记录帮助别人的整个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
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
地沟通起来。

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
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
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
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
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
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
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
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
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
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
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
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出校园到田野,郊外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丽的大自然。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
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田野里你发现了什么吗?怎么发现的?
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玩。

我看见路边的小花开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可美
了。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田野。

我们逮到很多蚂蚱,可好玩了。

生3说:我发现树上知了都在不停的叫。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使他们体验到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大自然就
是由这些美丽的生命组成的。

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因此,学生在心灵
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二、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
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
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比如教《我的好朋友》
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召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

“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
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弓,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
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
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是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
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又如,在上《我长大了》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
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
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有的说,在理菜的时候最需要帮忙,有的
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

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
你把自己最需要的给你的爸爸妈妈。

”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
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

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例如教学《我的
手儿巧》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动手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
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
动手的乐趣。

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
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

又如:在教学《小心,病从口入》一课时,我针对孩子普遍喜欢吃
露天的小食品的特点,我带领孩子们到校外,了解露天小吃摊的卫生情况。

并请食堂的老师讲解这
些食品的危害,边走边讲解,使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些街边小食品的危害。

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
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明白吃的重要性,
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
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

可见,体验在
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
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
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我们
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
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我在上《我们手拉手》这
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我班邬慧敏同学由于刚做完手术,行动不方便。

下课了同学们像
脱缰的野马一样往教室外跑,邬慧敏拄着拐差点被挤到,这时于洋同学主动过去扶住了她。

然后我
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我又让邬慧敏自己说说
当时的感受。

利用身边的人、事,进行教育使学生确立自己的行为标准,学会关怀他人。

但有时学
生在认识生活中也会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
的人让座。

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

这在一定程度
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
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
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
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

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
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
世界,强化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
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
儿童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
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
路。

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
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这种教学思路
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
真实的生活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