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
——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
何雄浪 李国平 杨继瑞﹡
摘要:产业集聚是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联合作用的结果,单独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有所偏颇。我国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区域效应的作用,也有集聚效应的作用,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都是动态变化的,空间成本的降低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
关键词: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产业集聚
目前,在对我国产业集聚进行实证研究时,大量的文献分析了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变动趋势。如白重恩等(2004)通过计算1985—1997年32个行业的Hoover 地方化系数,认为中国产业地区集中度趋于上升。路江涌、陶志刚(2006)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衡量行业区域集聚和共同集聚的指标体系,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在1998—2003年间的发展趋势,认为中国的行业区域集聚程度仍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这些实证分析基本上都表明,我国产业已有明显的集聚现象,部分行业存在着较高的集聚水平,产业的集聚水平总体上在不断上升,产业在地理上的分布基本上向东部地区倾斜,无论是资本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还是高科技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甚至在为数不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东部地区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当然,落后地区仍然具有一批相对优势产业,如一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专业化分工格局的态势在我国基本上出现,我国各地区的产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在大量学者对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探讨我国产业集聚的原因,但是国内在这方面却鲜有系统研究。本文将从3个方面对我国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以弥补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一、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与产业集聚
(一)区域效应与产业集聚
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发展,到目前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为代表。该理论的经典表述为,一国或地区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地区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本地区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该理论的逻辑结论为,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源自地区自身特征的不同,如地理环
﹡何雄浪,宜宾学院政管系(邮编:644007),E-mail:hexionglang@;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经金学院(邮编:710061);杨继瑞,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邮编:610041)。
43
境与位置、要素禀赋等。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Marshall,1890)认为,“许多不同的原因引起了工业的地理分布;但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性质、在附近地方的矿山和石坑或是水陆交通的便利”。以韦伯为代表人物的传统工业区位论认为,产业集聚应发生在要素禀赋丰裕的地方,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工业集聚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说,要素禀赋的丰裕度是决定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上述完全竞争和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传统理论视角下,产业的空间秩序是先天形成的,过去的历史事件并不起作用,所观察到的产业空间形式是确定的空间经济问题的唯一“解”,早期的偶然事件不会影响产业的区位选择。传统理论分析框架下企业对比较利益的追求过程在区域层次上则表现为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过程。我们把由不可移动要素产生的对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影响称为区域经济效应,简称区域效应。
(二)集聚效应与产业集聚
在新经济地理学文献中,常把影响区域效应的这些因素给一个区域带来的优势称为“第一”(first nature)优势(Krugman,1993)。“第一”优势无法说明相同或接近的地区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生产结构,甚至有的变成“中心”,有的则成为“外围”。对于这个问题,后来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从而有了集聚(经济)效应概念的产生,也称为“第二”(second nature)优势。集聚效应可以分为基于知识集中与外溢的技术外部性(technological externalities)和基于市场供求联系的金钱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技术外部性又可分为马歇尔—阿罗—罗默技术外部性(Marshall-Arrow-Romer externalities,或第一类技术外部性)与雅各布斯技术外部性(Jacobs externalities,或称第二类技术外部性)。马歇尔—阿罗—罗默技术外部性主要在同一产业内产生,雅各布斯技术外部性主要在不同产业之间产生。金钱外部性首先由Viner(1931)提出。Viner指出,一个企业是某个行业的一部分,当整个行业增长时,企业为它投入的生产要素支付的市场价格降低而使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减少,这时候就存在金钱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1991)认为,正是与供给、需求相关的金钱外部性,而不是纯的技术外部性,导致了中心——外围结构的产生。他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金钱外部性不产生福利影响,也不会产生动态性问题,只有技术外部性起作用,但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金钱外部性则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下,特别强调金钱外部性的作用,认为具体的产业集聚区位的形成,具有历史偶然性,偶然性的历史事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区域一旦产生优势以后,通过前后向关联产生的累积效应,形成相关行业的区域集聚,产生区域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因此,产业集聚来源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需求,如图1所示。
由此,我们认为,技术外部性强调厂商间生产函数或技术的相互依赖,是一种非市场性的相互作用效应,这种效应直接作用于厂商的生产函数,改变厂商的边际
44
生产成本,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起作用;金钱外部性是指在市场价格的调节下通过供求经济联系而产生的效应,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起作用。
图1循环累积、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形成
(三)空间成本与产业集聚
空间成本也可以称作空间相互作用成本,或广义的贸易成本、交易成本,指的是由于距离因素给经济活动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额外成本的增加。显然,只要有距离因素的存在,便无法消除空间成本,空间成本的大小跟区域间交通运输条件、通讯设施、区域间文化、制度的差异以及区域间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有关,对空间成本的详细探讨参见何雄浪、李国平(2007)。
无论是区域效应,还是集聚效应的发挥,都跟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成本存在着密切关系,如果各个地区都是封闭的孤岛,那么即使存在着自然禀赋的显著差异,外部性、行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所产生的显著集聚效应,也无法形成任何地区在行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行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空间相互作用成本为零,针对资源禀赋相同的两地区来说,产业分布是随机的,实际上不存在产业集聚。如果两地区资源禀赋不相同,则由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决定区域产业分布,实际上完全不能移动的生产要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产业集聚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当然,空间相互作用成本为零的假设只具有一种理论探讨上意义,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对这种情况的探讨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当存在中等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成本时,这时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从理论上讲,当边际空间成本等于边际集聚利益时,产业集聚水平最高。如图示2所示。
由此可见,产业集聚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3个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区域效应强调了要素禀赋与产业空间结构的关系,而集聚效应强调了专业化分工、规模报酬递增、消费多样化与产业空间结构的关系。而将空间成本这个约束变量纳入经济学一般理论的分析视野,则创造了新的经济学范式,使经济学理论发生新的革命,有利于矫正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不足(何雄浪,李国平,2007)。在各地区形成专业化分工经济的发展中,均衡的空间成本、均衡的分工水平以及均衡的交易地理模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性。因此,对产业集聚的考察,我们不能忽视空间成本的影响,没有空间成本概念的引入,对所有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