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的特征、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细菌是怎样发现的,是从哪里来的,细菌的形态是什么样的,细菌怎样繁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知道的,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迫切的期望。初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升,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问题,本节课会安排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推测、观察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对比植物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菌形态结构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课本61页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用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2、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观看多媒体和讲故事的方法学习细菌的发现;通过观察课本72页的图V —44(电镜下的几种细菌形态)学习细菌的形态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学习细菌的结构特征;通过复习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通过观看多媒体学习细菌的生殖;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以小组的形式预习课文,并完成预习提纲。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与细菌站有关的图片。
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
(1)1932年731部队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新课: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二节:细菌。
(二)讲授新课
学习任务一:细菌的发现
创设情境:日本731部队研究的鼠疫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细菌都是能够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细菌。但是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是谁发现细菌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给学生讲故事,用多媒体呈现问题。带着问题认真听故
事,边听边做记录,
然后阅读课文回答
问题。
问题:
(1)17世纪后叶是谁发现细菌的?他是怎
样发现细菌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
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
细菌产生的?
(3)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
父”?
(4)听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
什么新的认识?(引到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
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附:故事及问题答案
师:给学生讲三个小故事(本来应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没地方上网,图书室又借不到相关的资料书,所以只能靠教师讲解。)
故事一: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故事二: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生:听完故事后分析资料,借助课本知识,回答多媒体上的问题。
(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菌。他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他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巧妙地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教材插图和第三个故事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此处可能有些学生仍然不能理解,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巴斯德实验的模拟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因此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学生各有各的见解,合理即可。
学习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