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尽管受教于柏拉图,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崇拜权威,不具有自己的想法。
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想法。
在哲学方面,他有着与老师不同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形成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时,实体论呼之欲出。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是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称为本体论或者共相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什么,实体生存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等四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教科书《西方哲学史》中解释道:“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
”也就是说实体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其次,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另外,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实体是一个“变中之不变”的一个存在。
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概念。
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个杯子,这栋房子等等。
而第二实体用于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已具有抽象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事物有时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有时存在于第一实体内部。
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其他东西就不再存在。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I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求学、游学与办学,构成了他单纯而平凡的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爱琴海北岸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一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主要在马其顿和雅典度过。
公元前384-368年为成长和启蒙时期,由于其父担任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故少年时代在宫廷中度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公元前367-348年为求学和研究时期。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求学,进入了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正处在对理念论的反思时期),潜心学习与研究长达20年之久。
公元前348-335年为游历和为师时期。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由于多种原因离开了雅典,回到马其顿,然后前往小亚细亚一带游学考察,撰写著作,后受聘重返马其顿宫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公元前335-323年为办学和著述时期。
亚历山大继位一年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办学,选址于城东北郊的吕克昂(L ukeio),该学园被后人称为吕克昂学园。
由于他习惯于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又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漫步学派”(Peripatetikoi)。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为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因为与马其顿王朝的特殊关系而受到威胁,为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不使雅典人对哲学犯第二次罪,他逃亡优卑亚岛避难,第二年病逝,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聪慧勤奋,博学多才,专心治学,著述宏丰。
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留传下来的有47篇(只占全部著作的1/5,且不包括一些残篇),内容广泛,涉及逻辑学、自然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300余万字。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
你看到“物质和精神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影子了吗?没错,这只是开始。直到现在,几千年争论的问题依然在争论着。
我只能说,不同就是这样了。至于你明不明白,反正我不明白...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观点,亚提出只有实体才是独立存在的,感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依附于实体存在的,是实体的属性。(例如一辆“夏利小轿车”是实体,但“车”是一个依附在这个实体上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夏利小轿车”一个属性)这样,亚里士多德把理念拉回到个别事物的层次上:概念存在着,但“存在于”实在物体中。
其二,旨趣的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对经验常识世界抱有的浓厚兴趣,是他指责柏拉图割裂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四,知识论的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两者的表达风格也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艺术感染力.亚里士多德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是者”仅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是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五)四、存在-实体论“存在”(to on)一词是希腊语中系词“是”(einai)的中性现在分词,本来很普通,自从巴门尼德把它作为真理的对象加以研究以来,变成了一个众说纷纭、含义广泛的最高哲学范畴,甚至演变出一门长期支配西方哲学走向的学问──本体论(ontology,即关于存在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这样的本体论。
(一)存在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从关于“存在”的讨论开始。
在《形而上学》第五卷(后人称之为“哲学辞典”)中,他对“存在”进行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此说的是“说明”而不是“定义”,这在《形而上学》第五卷讨论其他概念时是不多见的。
或许在他看来,“存在”〔“是”〕本身不可定义,只可说明,即我们说不出它是什么,只能说它怎样是),区分出了两种意义的“存在”或“是”:“由于偶性的存在”和“由于自身的存在”。
“由于偶性的存在”指某种属性偶然而不是必然地属于某一事物,例如,在“这个有教养的人在造屋”这句话中,“教养”和“造屋”对于“人”来说就是偶性,因为人不必然有教养,更不必然在造屋。
“由于自身的存在”则指的是在本性上属于主体自身的东西。
哲学不研究前一种存在,但要研究后一种存在。
那么,后一种存在有那些呢?亚里士多德断言,它们就是范畴表所表示的那些,因为每一范畴都表示一种与之相同的存在方式。
在《范畴篇》中,他列举并分别讨论了十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
在他看来,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
第一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研究所有的这些存在。
对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研究,是其他知识的事情(如数学就是研究存在的数量关系),但对存在自身进行研究,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无能为力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断言:“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
”[27]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关系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对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论述。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实体的理解。
在他的理论中,第一实体指的是绝对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实体而存在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纯粹、永恒且完美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起源和根源。
他将第一实体称之为“真理之神”,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和解释。
而对于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依赖于第一实体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个体。
第二实体是多样、有限和有缺陷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和本质都是受到第一实体的支配和影响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第二实体是世界上具体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动物、植物、非生物和自然现象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第一实体是第二实体存在和运作的根本原因,而第二实体又是对第一实体的具体表现和实现。
这种关系被后世哲学家称之为“本原与派生”、“本体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
通过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奥秘和深邃,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和智慧。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源和存在的方式,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的观点启发着我们思考和探讨世界的奥秘,也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和人生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地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观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愿这篇文章能够让您对这一哲学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在您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中有所裨益。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一.实体是什么1.实体的含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作为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是第一性的和独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畴都必须依附于实体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所谓“不述说一个主体”,是指实体不能在一个…….(书60)2.实体的特点:(1)实体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2)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3)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4)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3.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说:“实体有第一实体、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棵松树、那个平房等等。
第二实体则是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就是指个别具体事物所从属的属或种。
“第一实体是其它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它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它东西存在”。
在第二实体中,越接近第一实体其实体性就越多。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时说他是“人”比说他是“动物”更接近个别人。
因为“人”这个种,比“动物”这个属在更大程度上、更多地指出了个别人的特性。
二.实体的原因是什么——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所谓“质料”,是指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
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
正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所谓“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内在形式,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同词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形而上学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总结和分析。
一、实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哲学的最基本研究对象。
他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
他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指个别物体或事物,第二实体是指种属或普遍概念。
他认为第一实体比第二实体更根本,因为它们是直接存在的,而第二实体只是对第一实体的抽象和概括。
二、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形式是指物体的形状、结构和本质特征,质料是指构成物体的基本物质元素。
他认为形式和质料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形式就没有质料,没有质料也就没有形式。
他还认为形式是主动的,质料是被动的,形式决定着物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
三、潜能与现实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和现实是构成实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潜能是指物体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或可能性,现实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已经实现的能力或性质。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一个潜能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体,而一个现实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潜能的物体。
四、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因是构成实体的四个原因之一。
目的因是指物体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他认为目的因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之一,物体总是朝着它们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运动。
他还认为目的因不同于其他三个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因为它涉及到物体的最终目的或目标。
五、宇宙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的事物组成的有机体。
他认为宇宙是由许多不同的层次组成的,从最低级的物质元素到最高级的神灵,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本质特征和目的。
他还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许多不同的力量所推动的,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着宇宙的平衡和稳定。
六、认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理性两种方式获得的。
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是我们获取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而理性是我们通过感觉经验获得概念和推理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一直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是什么?我们今天认真学习、掌握、评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产生。
亚里士多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分析批评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是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把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真实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还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酷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恩师关于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错误在于把“理念”看成脱离可感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在批评自己老师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了实体论。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指出:专用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月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用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一的,不能适用于其它更多的对象。
象“狗”、“猫”、“人”、这样的通用名词所指的对象,则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象,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通用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白”、“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简述亚里士多德有关第一实体的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有关第一实体的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古希腊哲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也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个著名的思想就是有关第一实体的思想。
这篇文章试图概述亚里士多德有关第一实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可以归结为“实体”(substance)的存在。
他把实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实体”(primary substance),另一种是“第二实体”(secondary substance)。
第一实体是万物的基础,是构成万物的“实际的”(actual)的存在。
而第二实体则是从第一实体中派生出来的属性(attributes),是要实现某种功能的“潜在”(potential)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是由第一实体构成的,而这种实体本身又是由“唯一的原始实体”(the single original Substance)构成的。
这个唯一的原始实体是上帝的存在,它既是第一实体,也是第二实体的源泉。
上帝的存在不仅构成了万物,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间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把第一实体描述为有形的(corporeal),认为它是一种有形和形象(form)的存在,但又非实体。
它具有可以感知的特性,即所谓的“形”,但又不受感知思维的限制。
例如,一棵树有可以感知的形状,但它的形状又不受限于我们的思维。
因此,第一实体不仅提供了现实世界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不受感知的抽象属性,因此它就是整个实体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第二实体描述为无形的(incorporeal),认为它是第一实体内部存在的一种抽象属性,而不是一种实体。
这些属性包括知识、智慧、真理等,它们不可触及,不受感知思维的限制。
它们能够为实体赋予不同的功能,使实体具有意义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二实体源于第一实体,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功能系统,使得实体可以在实际世界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实体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然而,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提供了许多重要思想,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一些矛盾,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个体与普遍概念之间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现实世界中独立存在的事物,而普遍概念是对于多个个体的共同属性的概括。
然而,在他的实体论中,并没有清晰地解释个体与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一个普遍概念,但他又认为个体是真正存在的事物。
这种矛盾使得人们难以理解个体是如何与普遍概念相互关联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形式与物质之间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个实体都是由物质和形式组成的。
物质是实体的基本元素,而形式则是实体的本质和特性。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于形式与物质如何相互作用的解释并不一致。
有时他将形式看作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有时又将其看作是物质的本质。
这种模糊性导致了他实体论中的一些内在矛盾。
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宇宙与上帝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由上帝的意志创造的,上帝是宇宙的最高形式。
然而,他又认为宇宙是永恒不变的,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上帝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矛盾使人们难以理解上帝如何创造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
这些矛盾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和他对于哲学问题的解释方式。
亚里士多德采用了一种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他试图将各种不同的思想整合到一个系统中。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忽略了一些问题或者没有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释。
此外,由于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时期,他受到了当时科学和哲学的局限性的影响。
因此,一些现代哲学家认为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矛盾和问题是由于他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存在着个体与普遍概念、形式与物质、宇宙与上帝以及存在与本质之间的一些矛盾。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类谓词,因都具有范畴性质,因此称之为“十范畴”。
它们既具有逻辑的意义,是词义的最高的种,是关于现实的陈述的种;又具有作为存在的最一般的规定性而具有本体论意义,是存在的规定性的最高的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范畴是概括经验材料的结果。
在《范畴篇》中,他区分了十个范畴:实体(本体)、关系、数量、性质、时间、地点、姿态、动作、遭受、状况。
一、定义:在形而上学的理论形式中,“十范畴”的定义为:实体: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理论形式,称之为“实体”;关系:当实体与其他实体发生联系时,这种联系称之为“关系”;数量:同类实体累积的多少问题,即表现为实体的“数量”;性质:实体得以成为某个实体,取决于实体的“性质”;时间与地点:无论实体是否与其他实体发生关系,其存在的先验性形式都包括了“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范畴。
姿态:实体不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姿态”;动作:实体在遭受中的其主动性或被动性行为,称之为“动作”;遭受:当实体之间的关系产生逻辑辩证时,称之为“遭受”;状态:实体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状态”;二、实体、性质、姿态与数量:(1)实体的存在方式:实体,是哲学和形而上学中,对于具体事物的一种理论假设,是一种理论工具。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在哲学上都称之为“实体”。
根据实体论原理,实体的二重性即为“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的构成关系不同,其实体的存在方式也不同。
其中:当实体以个体的方式存在时,事物得以存在的原理与逻辑结构为其内涵,事物的质料与形式为其外延。
这种存在方式为“本体性存在”;当实体进入一个新的逻辑系统中时,被该逻辑系统重新定义产生新的外延,原有外延构成内涵。
这种存在方式为“存在性存在”。
本体性存在与存在性存在,是实体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
(2)性质、姿态与数量:实体的性质与姿态的变化,是由实体的质变与量变引起的。
当实体内涵属性与外延属性发生变化时,实体的性质就表现为新的存在属性,即为实体的质变;同时,实体的内涵与外延的数量变化,也会造成实体的变化,即为实体的量变。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什么学说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什么学说
【天文学】
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物理学】
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生物学】
鲸鱼是胎生的。
【教育学】
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
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世界体系的人。
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开始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运用观察试验的方法和辩证思维的方法,大大推动了当时科学的进展。
但是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神学利用他的著作中一些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东西,
比如神推动世界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观点,把它们奉做不能改变的经典和不能超越的权威,肆意歪曲他的著作,这又束缚住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世纪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集上古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所以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多德的实体论亚⾥⼠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的“哲学实体论”闪耀着⼈类哲学精神的璀璨光芒,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的意义和影响。
学习和掌握亚⾥⼠多德的“实体论”,继承“实体论”蕴含的精神财富和理论成果,克服“实体论”存在的理论缺陷,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亚⾥⼠多德的“实体论”包含“实体”和“本体”两⽅⾯的内容。
实体论也被⼤家称为本体论。
亚⾥⼠多德在《⼯具论》表述的“实体论”内容:1、⼀个专⽤名词所指的对象就是“实体”,⽽⼀个形容词或类名词(通⽤名词)所指的对象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的,不能适⽤于其它更多对象的“实体”;“狗”、“猫”、“⼈”这些通⽤名词或类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能够适⽤于众多对象的“共相”。
“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类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2、表⽰实体的词语同表⽰“共相”的词语,在判断语句中具有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在⽤系动词“是”连接两个词项的主谓判断语句中,表⽰“实体“的词语(专⽤名词)总是处在主语的位置,是被判断或述说的对象或主词,表⽰‘共相’的词语(类名词或形容词)总是处在谓语的位置,是述说主体的宾词。
“共相”⼀词在我的意思是指具有可以述说许多个主体的这样⼀种性能的东西,“个体”⼀词在我的意思是指不具有述说许多个主体这种性能的东西。
3、“实体有第⼀实体、第⼆实体之分”。
第⼀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体”事物,例如某⼀个具体的⼈,这棵松树、那个平房等等,第⼆实体则是指“第⼀实体”的属或种,例如“⼈”、“动物”就是指“个体”事物所从属的属或种。
“第⼀实体是其它⼀切东西的基础,⽽其它⼀切东西或者是被⽤来述说第⼀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实体⾥⾯”,“如果没有第⼀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它东西存在”。
“在第⼆实体中,越接近第⼀实体其实体性就越多。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二、本原-原因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从对本原和原因的讨论开始的。
这方面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物理学》中,《形而上学》也有所论及。
既然我们的事业是为了获知,而获知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所以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本原和原因的问题,即事物的本原和原因是什么以及有那些。
本原和原因所谓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7]由于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因而总有某物作为基础存在着,从它生出生成之物,所以这个基础应是本原,亚里士多德亦称之为“载体”。
载体只是生成的基础,不是生成的东西。
生成物之所以为生成物,它之所以是此物而不是彼物,关键在其形式。
可见,形式亦应是本原。
“因此很明显,如果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本原,并且每一自然物从一开始就不是由于偶然而是由于本性自身而存在和生成的,那么,万事万物就都是由于载体和形式而生成的。
”[8]如此说来,事物的本原应是两个,一为载体,一为形式。
但是,形式有一个具有和短缺的对立问题,短缺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另一种形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本原也可以说是三个,即载体、形式和短缺。
原因比本原复杂得多。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
概括地讲,从纵的方面看,原因可分为本因、偶因和自发因三类;从横的方面看,可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五种。
他还把特殊因和偶然因取出来,加上它们的属,组合成六种用法,用以说明原因的复杂多样性:特殊因、特殊因的属、偶然因、偶然因的属、特殊因加偶然因、特殊因的属加偶然因的属。
这六种用法都或者是潜能的或者是实现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分为十二种。
在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系统中,他论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四因说和潜能与实现说。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他看来,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
第一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研究所有的这些存在。对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 研究,是其他知识的事情(如数学就是研究存在的数量关系),但对存在自身
进行研究,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无能为力的。所以,亚里士 多德断言:
而独立存在。因此在 “分离 ”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是针锋相对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的分析是以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为起点 或基本单元的,他并未深入事物内部去探明其构成要素 一质料和形式。一旦他 跨出这一步,其观
点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之中。
《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对 “实体”概念的规定,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思 想变化。[32]在这里,他首先分别地区分出四种实体:
(二)实体论
实体”一词的希腊语原文是ousia,与to on一样源出于einai,系阴性现在 分词。ousia除有实体”(英语substanee)之意外,还有 本质”(英语esse nee之意。[30]作为其哲学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论述 很多,主要集中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第五、七、十二卷中,由于角度 不同,观点的差异
第四条:
“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不是说不同类别的实体之间 无程度差别,而是说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条:
“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他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善有时恶,但
却始终是同一个人。
依据上述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 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最符合这五条标准。包含个别 事物的属(如 “人”)和种(如 “动物”)是第二实体,因为一方面,它们基本上符 合上述标准,可视为实体,但另一方面,其实体性却不如个别事物。譬如,它 们可以述说主体(比如说 “苏格拉底是人 ”),而且在表示某一 “这个”时,也不如 第一实体。在第二实体中,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第 一实体。简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愈普遍 的东西实体性愈小。这种常识性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感性实体论,虽不深刻但 亦有其合理性,它不仅在逻辑学的概念理论方面有意义,在哲学上也与柏拉图 的理念论是根本对立的。柏拉图将作为普遍性共相的理念看作是独立存在于事 物之外并且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的客观实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个别的具体事物 才是真实的存在,普遍性的形式不可能与事物分离
也很大。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制定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出了第 一实
体和第二实体,从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学说。[31]这五条标准是:
第一条: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 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 ”。 “不述说主体 ”,是从逻辑上讲的,指不充当宾词,而 是主词:
(1)水、火、土、气等单纯物体及其由之构成的复合物;
(2)事物存在的原因(如灵魂之于动物);
(3)构成事物的起规定和标志作用的内在部分(如构成体的面以及数目 等);
(一)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从关于 “存在”的讨论开始。在《形而上学》第五卷 (后人称之为 “哲学辞典”)中,他对 “存在”进行了 “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亚里 士多德在此说的是 “说明”而不是 “定义”,这在《形而上学》第五卷讨论其他概念 时是不多见的。或许在他看来, “存在”〔“是”〕本身不可定义,只可说明,即我 们说不出它是什么,只能说它怎样是),区分出了两种意义的 “存在”或“是”:
“不依存主体 ”,是从哲学上讲的,指不是主体的属性,而是主体自身。
苗一夂
第二条:
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这个”(tode ti)指单一的、个 别的东西,亦即个体。实体的这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是单一的个体。
第三条:
“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 ”。意思是说,性质、关系等范畴有对立面,如好与 坏、上与下等,但没有什么能和实体对立。
“由于偶性的存在 ”和“由于自身的存在 ”。“由于偶性的存在 ”指某种属性偶然 而不是必然地属于某一事物,例如,在 “这个有教养的人在造屋 ”这句话中, “教 养”和“造屋 ”对于 “人”来说就是偶性,因为人不必然有教养,更不必然在造屋。 “由于自身的存在 ”则指的是在本性上属于主体自身的东西。哲学不研究前一种 存在,但要研究后一种存在。那么,后一种存在有那些呢?亚里士多德断言, 它们就是范畴表所表示的那些,因为每一范畴都表示一种与之相同的存在方 式。在《范畴篇》中,他列举并分别讨论了十个范畴,它们是:
“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 学。”[27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 “形而上学 ”。
作为存在的存在”(on he on),是亚里士多德所特有的表达句式 作为X的X”中的一种,起强调作用,类似于柏拉图的习惯句式“X自身”。所谓 作为存
在的存在 ”,指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的表现或部分。虽然 “存在有多种意义,但 全部都与一个本原相关 ”。[28]这个本原,作为 “存在”其他意义的依据和支撑 者,作为存在背后的那个存在本身,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 “实体”。 “尽管存在 的意义有这样多,但,是什么?还是首要的,因为它表示实体。•…其他东西被称 为存在,或由于它们是这种存在的质,或由于是它的量和规定,以及其他类似 的东西。 ”[29这]样,亚里士多德就从关于 “存在”的一般性讨论,深入到了对一 种特殊存在一-体”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建立了他的实体学说。
西方哲学史
(五)
四、存在-实体论
存在”(to on) 一词是希腊语中系词 是”(einai)的中性现在分词,本来很 普通,自从巴门尼德把它作为真理的对象加以研究以来,变成了一个众说纷 纭、含义广泛的最高哲学范畴,甚至演变出一门长期支配西方哲学走向的学问
—本体论
(o ntology,即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这样的本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