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衡水大联考)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

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

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

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只能得出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支出增长情况,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并举,故B 项错误;依据所学,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妥善处理好轻、重、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国家财政支出增长情况并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这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2.(2019·上饶模拟)1953年,陈云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道:“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陈云的这一认识( )

A.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B.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

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可知,陈云的这一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提供了政策依据,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正确;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故B项错误;新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左”倾思想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是以工业建设为重点,故D项错误。

3.(2019·福州模拟)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显

解析:选A 该时期国家采取统购统销的政策,对物价进行了国家调整,故A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调整,但物资供应紧张,国家采取计划对物资进行分配,故B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援助是物价相对稳定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对物价进行调整,而不是三大改造的成就,故D项错误。

4.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解析:选C 据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故C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没有欣欣向荣,而是经济比例失衡,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故B项排除;1958年没有土地改革运动,故D项排除。

5.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从根本性上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可判断这一组织指的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B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人民公社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故排除D项。

6.(2019·眉山模拟)下表为1953~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

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

C.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业发展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解析:选A 据表格可知从1953~1962年,农业收入减少,农业税收比例增加说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出现问题,而1963~1965年,农业税收比例减少说明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有所缓解,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工业化建设初期的资金来源于农业,故B项错误;据表格可知完成三大改造后的1958~1965年农业的收入下降,故C项错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涉及粮食的消费,材料仅体现农业的积累而不是消费,故D项错误。

7.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

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解析:选B 包产到户从兴起到批判再到肯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故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A、D两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虽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