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吴国盛老师推荐读书书目
封面学者: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

封面学者: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万辅彬【摘要】吴国盛,男,1964年生,湖北武穴市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攻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1986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1997年被破格晋升,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15)002【总页数】1页(P1-1)【作者】万辅彬【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6.1吴国盛,男,1964年生,湖北武穴市人.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攻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1986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 1997年被破格晋升,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1995年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1999年被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 2001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2003年出任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1986~1996年间,吴国盛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西方自然哲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而展开,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旁及科学通史和科学编史学,并关注本学科的基础建设,反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1996年以来,吴国盛教授研习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开展对现实中种种现代性“现象”的反思,形成了新的学术思路和写作意向:学术研究方面,在以下四个方向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即以“追思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哲学、以柯瓦雷概念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科学思想史、以现象学解释学为哲学背景的科学哲学、以技术批判理论为特色的技术哲学;在“科学革命”和“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积累文献、开拓思路;探索和研究科学传播学、应用伦理学的理论问题.大众写作方面,沟通科学人文、传播绿色观念、反思现代现象,持守科技时代思的可能性.吴国盛教授在学术上勤于耕耘,成果丰硕,编、著、翻译近30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汇成厚集,学术成果获多种奖项.1996年5月,论文“希腊人的空间概念”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授予“自然辩证法青年成果奖”,论文“重建自然哲学”被评为“《自然辩证法研究》创刊10周年优秀论文奖”;1996年,著作《科学的历程》被中宣部授予“五个一工程”著作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团中央授予“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1997年,著作《自然的退隐》被中宣部授予“五个一工程”著作奖;1998年,主编丛书《绿色经典文库》被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1997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9年,著作《时间的观念》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被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评为“科学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并列入新华书店总店《全国新书目》“新中国五十年百部名著”;2001年,博士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著作《科学的历程》(第二版)被科学时报社授予“科学时报读书杯”最佳科普书奖.吴国盛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上成绩突出,1998年,被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被教育部授予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什么是科学

作者简介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 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国盛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 业硕士学位。1997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起师从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 获哲学博士学位。
什么是科学
20xx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介
03 图书目录
目录
02 名人推荐 04 作者简介
《什么是科学》(第二版)是2023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吴国盛。
内容简介
什么是科学(第二版)在本书中,吴国盛教授先是梳理当代中国人的科学观念,然后阐述现代科学起源于古 希腊的理性科学,并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接着又从两个方面讨论现代科学的产生:第一、宗教直接助力现代科 学产生;第二、数理实验科学塑造了现代科学的标准。此外,吴国盛教授还讨论另一科学传统——博物学(自然 志),并由此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坦言虽然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没有科学,但是在博物学的意义上, 中国有科学,并由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吴国盛先生还原并呈现出科学zui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饶毅(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第一节两种基本用法 第二节科学:夷之长技 第三节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第四节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第五节小结 第二章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第一节 science辞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第三节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第四节自由的学术: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北大推荐的50本书豆瓣评分最高的书籍

北大推荐的50本书豆瓣评分最高的书籍北大教授为高中生推荐的阅读书目包括《时间简史》《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进化爆炸》《IT不再重要》《万历十五年》《写在人生边上》《麦田里的守望者》《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等。
1、路甬祥:《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2、李政道、柳怀祖:《科学与艺术》3、姜伯驹、钱敏平、龚光鲁:《数学走进现代化学和生物》4、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6、徐志伟:《电脑启示录》上、中、下7、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8、吴海发编注:《中国科学院院士致中学生的信》9、达尔文:《物种起源》10、斯蒂芬·R·凰帕卢比:《进化爆炸》11、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12、法布尔:《昆虫的故事》13、刘兹欣:《三体》Ⅰ、Ⅱ、Ⅲ14、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15、汤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16、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17、尼古拉斯·卡尔:《IT不再重要》18、卡尔·萨根:《暗淡蓝色: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1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20、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21、《论语》22、《诗经》23、司马迁:《史记》24、曹雪芹:《红楼梦》25、朱自清:《经典常谈》26、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2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28、楼宇烈:《十三堂国学课》2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30、李泽厚:《美的历程》31、宗白华:《美学散步》32、《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北京大学[微博]出版社出版33、《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4、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精神的魅力》35、路遥:《平凡的世界》36、费孝通:《乡土中国》37、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38、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39、吕大年:《替人读书》40、柏拉图:《理想国》41、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42、拉尔夫:《世界文明史》43、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44、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45、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46、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教育的目的》47、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48、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9、阿尔伯特·哈伯特:《致加西亚的信》50、肖恩·柯维:《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1、《追寻生命的意义》2、《拖延心理学》3、《梦的解析》4、《宽容》5、《如何阅读一本书》6、《影响力》7、《政府论》8、《人的潜能和价值》9、《设计心理学》10、《小王子》11、《策略思维》12、《无价》13、《浅薄》14、《定位》15、《麦肯锡方法》16、《社会契约论》17、《人月神话》18、《伦理学》19、《目送》20、《欢乐的经济学》21、《一九八四》22、《雪国》23、《自私的基因》24、《Facebook效应》25、《历史研究》26、《论美国的民主》27、《西方美学史》28、《长尾理论》29、《理想国》30、《菊花与刀》31、《激荡三十年》32、《经济学原理》33、《悲惨世界》34、《芙蓉镇》35、《平凡的世界》36、《老人与海》37、《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38、《红与黑》39、《人间词话》40、《战争论》41、《惠普之道》42、《非暴力沟通》43、《人性的弱点》44、《爱的艺术》45、《正义论》46、《心理学与生活》47、《玩偶之家》48、《生命是什么》49.《西方的没落》50.《论法的精神》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导读——吴国盛

龙源期刊网 导读——吴国盛作者:来源:《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23期编《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编纂的《技术哲学经典读本》是一部优秀的技术哲学文选。
该书选取了技术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25篇,是教师了解技术哲学全貌和源流的较佳选择,也是了解信息技术哲学观的佳作,书中不少名篇中都涉及信息技术的哲学问题。
正如“编者前言”中所说,“目前我们还几乎无书可读。
大部分技术哲学的专业文献尚未翻译过来,西方先行的技术思想家的文字散布各处。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就是想填补这个空白。
”全书从“社会~政治批判传统”、“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工程—分析传统”和“人类学一文化批判传统”四个谱系出发,这也是技术哲学的四个思想来源。
讨论了技术哲学中所有重大的问题。
如什么是技术、技术的价值问题、技术与文化的问题、技术与发展的问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带来的问题等。
以下,笔者特别采撷几位技术哲学家的著名观点,以期给大家带来启示。
雅克·埃吕尔(法国)——所有技术进步都有代价,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技术进步有金钱上或者思想后果上的代价,而是说,当技术进步—方面增加了什么东西,另一方面它必然减少一些东西。
技术允许我们从量上提升所说的文化水平,但与此同时又阻止我们在深度上取得任何进展。
我们不能相信技术什么也不带给我们,但我们也不应该认为它是免费带来这些东西的。
兰登·温纳(美国)——我们叫做“技术”的东西也是建立世界秩序的方式。
许多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技术装置和系统,包含着多种规范人类活动方式的可能性。
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如何上班、通讯、旅行、消费等。
在这种意义上,技术革新类似于法案或者政治纲领,它们为公共秩序建立框架,其影响通常会持续好几代人。
美学散步吴国盛:自由之巅:科学与艺术的相遇

美学散步吴国盛:自由之巅:科学与艺术的相遇作者简介吴国盛(1964—),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著有《反思科学》、《让科学回归人文》、《自由的科学》、《追思自然》、《现代化之忧思》等。
2015年12月5日,“自由之巅:科学与艺术的相遇”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举行。
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主讲。
“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微信公众订阅号将吴国盛教授的演讲录音整理成文字稿,以飨读者。
自由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本源吴国盛各位朋友,各位师长,我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来与各位分享一下。
这是很好的聚会,感谢几位老师的精心准备。
这个题目是我思想的延伸。
当然我不是艺术批评家,也不是艺术理论家,我是一个做科学史、科学哲学的,我从科学的思考向艺术稍微扩展一下。
今天我讲大概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初步讲讲科学和艺术的“貌似不同,却惊人相通”的一些特点。
第二个,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我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回顾,我把它概括成“科学下行,艺术上行”。
通过历史的回顾之后,最后我们做一点哲学上的思考:“自由何以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本源?”本来这是我的题目,叶朗先生给它美化了一下,叫“自由之巅:科学与艺术的相遇”,很有诗意。
我的整个报告主题是“自由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本源”,这是我的根本的观点。
本期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主讲人吴国盛教授我们先讲一讲,大面上,科学和艺术“貌似不同,惊人相通”。
我们知道,今天的科学和艺术是两个大的门类,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角色之中。
科学和艺术之间,应该说基本上不沟通。
通常科学家和艺术家只有在偶尔的场合里才有可能相遇和沟通,像今天这样的精心准备的场合是十分罕见的。
其实在大学课堂里,科学和艺术也没有机会沟通,原因是,科学和艺术在今天是两个门类。
吴国盛:大学生科学人文读物

推荐暑期大学生科学人文读物吴国盛暑假期间的大学生,无论是理工科的还是文科的,如果愿意阅读有关科学的书籍,我建议可读一些科学人文方面的著作。
这些著作对对文科生而言,可以增进对自然科学的了解,以补足固有知识背景之欠缺;对理科生而言,可帮助对科学的总体方面有一些认识,以弥补课内专科知识学习的不足。
考虑到阅读时间的限制以及书籍的可获得性,我只推荐四种。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976-1979年间编就的中文版《爱因斯坦文集》三卷本是汉语世界爱因斯坦研究的重大成就,也为普通读者阅读爱因斯坦提供了合适的读本(湖南科技出版社已经出版5卷并将陆续推出鸿篇巨制的中文版《爱因斯坦全集》,有进一步兴趣者可以阅读)。
其第一卷主要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等科学哲学的文章,第二卷主要是科学论文,第三卷主要是社会政治方面的言论。
可能由于版权方面的原因,这个三卷本文集尽管早已售罄却一直没有再版重印,不过大学图书馆以及一些公共图书馆通常都有丰富的收藏。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对近代科学的哲学背景有深刻的反省,堪称伟大的哲学家。
我认为,读文集第一卷能使人们对科学精神有更好的理解。
今年暑期读爱因斯坦还有一个理由,这就是今年是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纪念。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接连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其中狭义相对论的文章、解释布朗运动的文章和解释光电效应的文章,被认为每一篇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2004年6月的联大第58次会议决定把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的2005年定为“联合国物理年”。
我想,阅读爱因斯坦也是对奇迹年的一种纪念。
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籍非常之多,如果你还有时间和兴趣,推荐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爱因斯坦的奇迹年的5篇论文结集《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施塔赫尔编,范岱年、许良英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权威传记《爱因斯坦传》(派斯著,方在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科学的历程》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

1642020.7~8•高中一、作品导读读史使人明智。
“阅读科学的历史将使科学时代的人们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自1995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是第三次修订了。
第四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1992年,作者应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之邀为正在或将要学习自然科学的年轻人写一部科学技术的历史。
《科学的历程》历时三年面世。
它以时间为经线,学科为纬线,还原科学的前世今生。
将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史融合在一起,将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发明和中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独立成章,探讨科学的本质,援引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书可以让我们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它提供了一般科学书籍没有的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具体过程,使人体会到探索自然奥秘的幸福和艰辛,宏观地揭示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通过历史的叙事,阐明了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在沟通社会和人文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简洁、优美而又不乏激情的叙述,历史进程中生动的细节,丰富的文献图片都使本书具有高度的可读性。
这本书自1995年出版以来获得了不少好评,迄今已畅销20余年。
许多地方把它列为青少年读书活动的常备书目。
即使没有理科学习背景的读者也可以把它作为了解自然科学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科学的定义第一重定义:希腊数理科学数理实验科学自然志意义上的博物学第二重定义:第三重定义:【版本信息】《科学的历程(全新修订版)》,吴国盛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8月版。
二、过程性评价量表(见下页底部)三、知识、内容梳理请根据本书内容和作者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中对科学的界说准确的一项是( )A.科学是系统化了的自然知识。
B.科学是生产力。
C.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
D.包括以上三种的综合性的内容。
2.下列各项中概括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是科学的某种应用。
B.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也就是科学。
北大推荐的50本书 大学生必读经典书单

北大推荐的50本书大学生必读经典书单
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差书能让一个人陷入深渊。
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北大学子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单,供参考!
北京大学推荐必读书单1、路甬祥:《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李政道、柳怀祖:《科学与艺术》
3、姜伯驹、钱敏平、龚光鲁:《数学走进现代化学和生物》
4、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6、徐志伟:《电脑启示录》(上、中、下)
7、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
8、吴海发编注:《中国科学院院士致中学生的信》
9、达尔文:《物种起源》
10、斯蒂芬·R·凰帕卢比:《进化爆炸》
11、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12、法布尔:《昆虫的故事》
13、刘兹欣:《三体》(Ⅰ、Ⅱ、Ⅲ)
14、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15、汤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16、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
17、尼古拉斯·卡尔:《IT不再重要》
18、卡尔·萨根:《暗淡蓝色: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
1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自我与他者:不同的科学-评吴国盛教授的《什么是科学》

吴 国盛教 授 的新 书《 什么是科学》 发布 了, 首 先 祝 贺 此 书 的 出版 发 行 , 也 向 出版 社 有 眼光 地策 划 出版此 书 的行 为 , 表示 感 谢 。我 预 言 , 此 书一 定 会有 很 大 的发行 量 , 国人 可 以通过 此 书 了解 一个 睿智 者关 于科 学 的观 点立 场 和 论证 , 同时 也会 让 出版 方 获得很 好 的效 益 。 ②
个 问题与《 什 么是 科 学 》 的作 者 商榷 。首 先 , “ 求真 ” 是 否 可 以等 于“ 追 求永 恒不 变 性” ?追求变化的认识不是求真吗?其次 , “ 什 么是科学” 不仅 是定 义、 观念 与哲 学问 题, 还是一个事 实、 经验和历 史问题 。最后 , 以西方博物 学范式打捞 中国古代 的 自然 知识 , 虽然这种 范式可 能好 于李约 瑟 以西方数 理科 学 范式打捞 中国古代 的 自然知
・
4
・
自我与他者 : 不同的科 学—— 评吴国盛教授 的《 什么是科学》
依据惯例, 我们一般先要表扬作者和作者 的书 , 然后才开始质疑或批评 书中的 观点或与作者商榷不同的观点 。我也不能免俗 , 也这样开始我的评论。
首先 , 这 部著作 是 作者 在 长 期 思考 、 深 刻 研究 的学 理 基 础 上 以科 学 史 方式 表 述 的、 夹带 现象 学语 言 和视角 , 同时又 以浅显 诙谐 的 口气写 就 的 , 一部 面 向大众 的著作 。 所谓 长期 思 考 、 深 刻研 究 , 即我 们 所 耳 熟 能详 地 在 不 同场 合 听 到 或 看 到 过 国盛 教 授讲述 书 中某个 或 某几个 章节 的思想 。他 长 期 以来 , 一直 致 力 于这 些 研 究 。这些 问题一 直萦 绕在他 心 中。他 是 一个思 想 者 。无论 是 研 究 希腊 的时 间 和空 间问题 , 还
五千年的历程吴国盛读后感200字

五千年的历程吴国盛读后感200字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一书,插图精美,将历史轮廓直接呈现出来,在读的时候便会将吴国盛教授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浮现于脑海之中;语言风格平淡质朴,对于历史初学者的我们,读起来也很容易。
该书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宇宙起源演化,经历中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一步步探究人类发展历程。
该书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史。
当读至第七章之古典文化的衰落与欧洲黑暗年代时,一股窒息感扑面而来,蛮族入侵,奴隶起义,战火不断,宗教肆虐,学者们被无辜迫害,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毁,柏拉图学院被封等一系列事件勾画出500年的黑暗年代在当代人脑中的画面,而这漫漫黑暗长夜,也有些微弱星光-波依修斯,哪怕锒铛入狱,也坚持着对哲学的研究。
不由得让人想起中国近现代那段灰暗的血泪史,正所谓外无民族独立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无民主政治有封建主义剥削压迫,就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以起初只有8人小团体,就如那欧洲黑暗年代的波依修斯一般,在这黑暗的年代发初出微弱的星光,不断放大,走向光明。
黑暗总会过去,因为黎明总会到来。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大清华备受欢迎的世界科学通史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大清华备受欢迎的世界科学通史如今,科学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技术至上的倾向,导致科学与人文渐行渐远。
“文理”的分道扬镳甚至相互轻视,在社会发展中也渐露恶果。
让科学回归人文,是当下社会迫切的需求。
让科学回归人文,首先是要用人文的思维视角,去审视科学一路以来的发展变迁。
清华教授吴国盛教授的这本《科学的历程》,就是不二之选。
吴国盛教授,是中国当代科学哲学领域最权威的学者(可以说没有“之一”)。
他出身北大物理学科专业,后攻读北大科学史、科学哲学专业,晕染了独特的科学思维底色。
他博学多才,年轻时就给学术前辈们留下过深刻印象,曾先后在北大、清华任教,如今也活跃在新媒体平台,尽一名科学工作者的科普职责。
《科学的历程》是吴国盛的科普向著作,同时也是他在清北任教时的课堂讲义。
本书基于他扎实的科学专业背景和难得的哲学角度思考,宏大而细致地梳理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既有庞杂有序的知识体系,还原了科学的前世今生,又有人文的思考与审视,探讨了科学精神的本质。
尤其重要的是,本书还澄清了很多以讹传讹的“伪史”。
可以不夸张地说,同类书籍,目前尚无出其右者。
已故中科院院士席泽宗先生曾公开称赞本书“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
书初版于1995年,正值中国兴起科普之风,广受欢迎,口碑与销量俱佳。
2018年已出至第四版,共十卷、46章节。
吴教授根据新的科学史研究对书中的部分文字做了修订,更新大半插图,许多是作者近几年在世界各国实地拍摄的照片,共计700多幅。
市面上科学史的书籍不少,但如果只挑选一本,那无疑是读这本吴国盛教授的《科学的历程》。
◎ 唯有科学知识得以普及,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才算真正走入了科学时代,科技才能真正推动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周光召,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
北大吴国盛老师推荐读书书目

北大吴国盛老师推荐读书书目北大吴国盛老师推荐读书书目供大学生提高科学人文素养的60部西学名著科学名著12本1,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等译,陕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2,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全集》,朱恩宽等译,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3,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叶式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4,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5,笛卡尔《几何学》,袁向东译,武汉出版社出版6,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王克迪译,武汉出版社出版7,拉瓦锡《化学基础论》,任定成译,武汉出版社出版8,哈维《心血运动论》,田名译,武汉出版社出版9,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李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0,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1,麦克斯韦《电磁通论》,戈革译,武汉出版社出版1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郝建纲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科普名著16本1,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2,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周肇威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3,伽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吴伯泽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4,伽德纳《啊哈!灵机一动》,白英彩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年出版5,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6,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郭维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7,法布尔《昆虫学忆札》,王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8,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9,古多尔《黑猩猩在召唤》,刘后一等译,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10,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李大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11,温伯格《宇宙最初三分钟》,张承泉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12,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2001年出版13,彭罗斯《皇帝新脑》,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14,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吉林人民出版15,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田名译,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16,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科学思想与科学哲学名著16本1,贝尔纳《实验医学研究导论》,夏康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2,彭加勒《最后的沉思》,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4,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5,薛定格《生命是什么》,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6,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7,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8,贝塔朗菲《生命问题》,吴晓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9,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10,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11,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12,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13,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14,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15,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16,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17,布鲁克《科学与宗教》,苏贤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科学史与科学传记名著16本1,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王君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2,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张丽萍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3,库恩《哥白尼革命》,吴国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4,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5,布尔斯廷《发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6,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7,库兹涅佐夫《伽利略传》,陈太先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8,韦斯特福尔《牛顿传》,郭先林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派依斯《一个时代的神话》,戈革等译,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出版10,德布雷《巴斯德传》,商务印书馆出版,姜志辉译11,达尔文《达尔文自传与书信集》,叶笃庄等译,科学出版社出版12,费曼《别闹了,费曼先生》,吴程远译,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13,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的故事》,刘望夷等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14,克里克《狂热的追求》,吕向东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15,卢里亚《熊掌与鱼》,颜青山等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出版16,威尔逊《大自然的猎人》,杨玉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名著推荐- 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不包括人物传记、科学文艺、科幻作品及实用技术书籍,外国科普佳作中未有中译本的,也没有收入。
吴国盛:柏拉图学园——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

吴国盛:柏拉图学园——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作者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责编陈斌导读在柏拉图看来,诸多自然事物中,数学的对象更具有理念的色彩,虽然它也还不是理念本身。
数学是通向理念世界的准备工具。
◆◆◆◆◆柏拉图的大理石头像,是对约公元前360年在阿卡德米体育场中原件的罗马复制品,现藏于雅典考古博物馆。
吴国盛摄。
雅典学术在柏拉图这里走向系统化。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出生于雅典的名门世家,他的母亲是梭伦的后裔,父系则可以追溯到古雅典王卡德鲁斯。
在这样一个高贵的家庭里,柏拉图从小就受到了当时可能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年轻的柏拉图立志从事政治,他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表现得十分勇敢。
他是苏格拉底最好的学生。
传说在他成为苏格拉底学生的头天晚上,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天鹅来到膝上,很快羽翼丰满,唱着动听的歌儿飞走了。
这个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的亲密关系。
柏拉图留下的众多对话,大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要角色。
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却因“败坏青年”等罪状被雅典的民主体制判处死刑。
这件事对柏拉图影响很大,他从此决定不再参加政治活动,因为政治太丑恶肮脏了。
雅典西北郊的阿卡德米遗址,如今是一个公园。
吴国盛摄。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了雅典,周游世界。
他先到了埃及,后来又到了南意大利,在那里认真研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
在外游历十年后,约于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了雅典。
雅典西北郊有一座以英雄阿卡德米命名的圣城。
这里自古就是一个公共体育场,柏拉图家族在此附近有一座别墅。
正当盛年的柏拉图决定在此开设学园,招生讲学。
学园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哲学的发展,但是为了进入哲学,还需要学习许多预备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希腊数学的诸种学科: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学、算术等。
据说,柏拉图叫人在学园的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表明他对数学十分重视。
雅典画家Carl Johan wahlbom创作的雅典学园,柏拉图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柏拉图本人的哲学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很大,许多人甚至把他作为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看待。
No.109读书时隔三年,重走《科学的历程》!

No.109读书时隔三年,重走《科学的历程》!在书架前搜索,看到了这本吴国盛教老师的《科学的历程》,决定再读这本书。
已经又断断续续读了一周,刚开个头。
说到再读,时间回溯到2016年上半年。
记得某天晚上,在qq上和大学本科时的L老师交流,恳请推荐一本科普读物——《科学的历程》。
亲其师,信其道。
立刻买下此书。
正值考试看考场无聊开始读,陆陆续续花了半年的时间读完此书。
我买的版本(第二版),现在好像已经更新到了第四版(修订版)。
这是一本好书,在这里也推荐给能静下心读书的朋友们。
2020年,和我一起再读这本书吧。
对于这本书,虽然时间模糊了记忆,但是我还能谈谈以下几点:1. 该书的作者是谁?吴国盛(1964年9月- ),男,湖北广济(武穴)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
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科学史系系主任。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曾任第七、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介绍作者并不是为了标榜名气,而是一般情况下名家的书翻车的机会比较小。
同时,吴国盛老师确实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两大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得到了一致好评。
最近还看到了吴国盛教授的一个采访视频: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也放在这里:视频来源于:人文清华2. 这本书适合怎样的读者?首先这本书不是一本专业教科书。
定位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学史科普著作。
该书第一版最早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于1995年,当时就收获了广泛好评和庞大的读者群体。
书籍的定位是一部普及性、通俗化的科学“通史”:它对的读者是不确定的,所有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都是它的潜在读者。
(摘自作者自序)这本书中,有丰富的插图,插图数量之多,决定了书本在排版中,特地在书页两边留下空白位置,专供放置插图。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看这些插图的,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

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科学的历程读书笔记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
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
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
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
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
”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
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
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
书评┃科学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

书评┃科学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什么是科学》是北大科学史课主讲教授吴国盛的新作,汇集了他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科学史探讨科学的本质,对“什么是科学”这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作者的回答可以概括为: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是西方所特有的东西,并非世界各个文化体系普遍拥有的东西。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科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异文化的东西。
要让科学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就得真正接纳科学的精神实质。
在作者看来,科学内在地追求自由,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
“没有把‘自由’作为理想人性进行不懈追求的民族,很难对演绎科学情有独钟、孜孜以求。
我们的祖先没有充分重视演绎科学,不关乎智力水平,不关乎文字形态,不关乎统治者的好恶,而关乎人性理想的设置。
”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如果没有,中国古代庞杂丰富的技术积累、科学观测算什么?作者回答:这些也许可以看作是博物学知识。
博物学是西方科学传统的一个支流,相对而言,更重视经验观察,重视对个别事物的观测和记录,在这个意义上说,跟中国古代的技术传统颇有共通之处。
这个算标准答案吗?并不是。
正如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所说:“吴国盛先生不一定是想通过这本书对‘什么是科学’给出一种自洽而完备的哲学定论,而是回到历史深处,还原并呈现出科学最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标题如此严肃和学术的书,内容却出人意料,非常好读,毫无晦涩之感。
作为国内科学史研究的大家,作者对于各种史料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有些论述专门问题的篇章,譬如,第二章的“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第三章的“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第四章的“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史料陈述生动有趣,观点一针见血,让人不时生出醍醐灌顶之感。
总之,本书既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修养,也显示了他和读者交流的高超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许多学术界人士所漠视和缺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吴国盛老师推荐读书书目2007-05-09 12:17北大吴国盛老师推荐读书书目供大学生提高科学人文素养的60部西学名著科学名著12本1,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等译,陕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2,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全集》,朱恩宽等译,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3,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叶式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4,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5,笛卡尔《几何学》,袁向东译,武汉出版社出版6,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王克迪译,武汉出版社出版7,拉瓦锡《化学基础论》,任定成译,武汉出版社出版8,哈维《心血运动论》,田名译,武汉出版社出版9,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李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0,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1,麦克斯韦《电磁通论》,戈革译,武汉出版社出版1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郝建纲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科普名著16本1,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2,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周肇威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3,伽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吴伯泽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4,伽德纳《啊哈!灵机一动》,白英彩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年出版5,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6,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郭维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7,法布尔《昆虫学忆札》,王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8,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9,古多尔《黑猩猩在召唤》,刘后一等译,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10,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李大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11,温伯格《宇宙最初三分钟》,张承泉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12,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2001年出版13,彭罗斯《皇帝新脑》,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14,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吉林人民出版15,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田名译,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16,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科学思想与科学哲学名著16本1,贝尔纳《实验医学研究导论》,夏康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2,彭加勒《最后的沉思》,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4,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5,薛定格《生命是什么》,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6,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7,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8,贝塔朗菲《生命问题》,吴晓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9,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10,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11,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12,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13,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14,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15,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16,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17,布鲁克《科学与宗教》,苏贤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科学史与科学传记名著16本1,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王君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2,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张丽萍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3,库恩《哥白尼革命》,吴国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4,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5,布尔斯廷《发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6,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7,库兹涅佐夫《伽利略传》,陈太先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8,韦斯特福尔《牛顿传》,郭先林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派依斯《一个时代的神话》,戈革等译,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出版10,德布雷《巴斯德传》,商务印书馆出版,姜志辉译11,达尔文《达尔文自传与书信集》,叶笃庄等译,科学出版社出版12,费曼《别闹了,费曼先生》,吴程远译,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13,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的故事》,刘望夷等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14,克里克《狂热的追求》,吕向东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15,卢里亚《熊掌与鱼》,颜青山等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出版16,威尔逊《大自然的猎人》,杨玉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摘自这里/hps/recworks.php?op=intr&rcid=5名著推荐 - 科学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科学家推介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不包括人物传记、科学文艺、科幻作品及实用技术书籍,外国科普佳作中未有中译本的,也没有收入。
)一、国外作品(按书名汉语拼音排列)1,《啊哈!灵机一动》(美)马丁·加德那2,《从一到无穷大》(美)伽莫夫3,《超越时空》(美)来道雄4.《大灭绝》(美)许靖华5.《大众天文学》(法]弗拉马利翁6.《大师的智慧——15位杰出电脑科学家的生平与发现》(美)萨沙拉兹列合著7.《飞向月球》(德)J.普特卡梅8,《发现者》(美)卡尔斯廷9,《混沌:开创新科学》(美]格莱克10,《黑猩猩在召唤》(英)珍妮,古德尔21.《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美)杨振宁12,《寂静的春天》(美)雷切尔·卡逊13,《集异璧》(美]侯世达14.《可怕的对称》(美)阿热15,《昆虫学忆札》(法)法布尔16,《科学与怪异(文集)》(美)阿贝尔等着17,《科学并不神秘》(日)板仓圣宣18,《魔鬼出没的世界》(美]卡尔·萨根19,《膨胀的宇亩》(英)爱丁顿2O,《千亿个太阳》(德]基彭哈恩22,《趣味物理学》(苏)别莱利曼23,《器具的进化》(美)佩卓斯基24,《人的上升)(英)布鲁诺夫斯基25,《人类的故事)(美]房龙26,《双螺旋——发现 DNA结构的故事》(美]沃森27,《上帝掷骰子吗?》(英]斯图尔特28,《圣诞演讲(包括蜡烛的故事、肥皂泡和它的力)》(法)法拉第29,《生命之科学》(英)威尔斯等著30,《时间简史》(美]霍金31,《所罗门王的指环》(奥地利]劳伦兹32.《森林报》(苏联)比安基33,《数字化生存》(美)尼葛罗庞蒂34,《数学万花镜》(波兰]史坦豪斯35,《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苏)亚历山大洛夫36.《湍鉴》(美)布里格斯皮特37,《完美的对称)(英]巴戈特38,《物理世界奇遇记》(美]益英夫39,《物理学的进化》(美)爱因斯坦英菲尔德40,《细胞生命礼赞》(美)刘易斯·托马斯41,《能猫的拇指》(美)古尔德42,《伊甸园之河》(英)道金斯43,《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英]达尔文44,《与鸟为伴:加拉帕格斯群岛考察记》(美)乔纳生,威诺45,《宇宙》[美]卡尔,萨根46,《宇宙之大》(英]金斯47,《宇宙之海的涟漪:引力波探测》(澳)大卫,布莱尔寞克纳玛拉48,《宇宙的起源》[英]巴罗49.《自私的基因》[英]道金斯50.《最初三分钟》(美]温伯格51.《最新科学指南》(美)阿西莫夫二、国内作品(按书名汉语拼音排列)1,《不知道的世界》(共10册)2,《变幻多彩的地球》陶世龙3.《莼鲈之思》黎先耀4,(当代博物馆丛书》(天文、地理、植物、动物、海洋、航空航天、水陆交通7册)5.《大自然启示》王书荣6,《打开原子的大门》(上、中、下)郭正谊7,《地质旅行》夏漱芳8,《打开通天大门的钥匙》庄逢甘9,《地球家园》10,《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高士其11,《和平的梦》颐均正12,《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13,《花乌虫鱼及其它》周建人14.《今日天体物理学》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室15,《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16,《科学的历程》吴国盛17,《科普杂拌儿》叶至善18,《了解风云的脾气》林之光19,《蓝天绿地丛书》(共6册)20.《茅以升科普创作文集》21,《漫谈物理学和计算机》郝柏龄22,《每月之星》陶宏23,《鸟与文学》贾祖璋24,《钱三强文集》钱三强25.《十万个为什么》(世纪版)26,《神奇的北极》(共6册)27,《绳圈的数学》姜伯驹28,《算得快》刘厚谊29,《生物史图说》北京自然博物馆编著30,《神秘的克隆》周琪、刘春巧等著31,《神奇的南极》金涛32,《数学百草园》谈祥柏33,《天体的演化》戴文赛34,《伪科学——肌体上的癌细胞》何柞麻主编35,《物候学》竺可帧、宛敏渭36,《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卞毓麟37,《小小芯片万事通——著名科学家谈计算机技术》吴文虎李秋弟38,《相变与临界现象》于渌等著39,《一笔画与邮递路线问题》姜伯驹40,《拙匠随笔》梁思成41,《中国恐龙》甄朔南42,《中国科学技术史》卢嘉赐、席泽宗等主编学习科学史的意义——吴国盛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节选)阅读次数:940 来源:浙大新闻办时间:2003-03-11 10:40:45今天,不大可能有人问科学有什么用了。
约四百年前,科学的作用远未像今天这样彰显,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一步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
其实,这位哲人还有另外一句关于知识的名言同样值得引用:“读史使人明智。
”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甚至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而恰恰在此时,我们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可以使科学时代的人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科学是引人入胜的学习科学史可以增加自然科学教学的趣味性,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
历史故事总是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
我们在儿时谁没有听过几个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浮力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上街道,赤身裸体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伽利略为了证明落体定律,把一个木球和同样大小的一个铁球从比萨斜塔上扔下,结果是同时着地的,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认为重者先落的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的午间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的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外祖母家度假,有一天他偶然发现烧水壶的壶盖被正在沸腾的开水所掀动,结果发明了蒸汽机……这类科学传奇故事确实诱发了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