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数据安全性实验
实验六——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性检验
02
硫酸根干扰: 硫酸根也会与 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但加 入过量硝酸银后,硫酸银沉 淀会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因 此,在滴定前需加入足量硝 酸银,确保硫酸根完全转化 为硫酸银。
03
颜色干扰: 如果待测溶液有 颜色,可能会影响滴定终点 的判断。可采用电位滴定法 ,通过测量电位变化确定滴 定终点,消除颜色干扰。
硫酸根离子(SO4²⁻) 的检验:通常使用钡离 子与其反应生成白色沉 淀硫酸钡(BaSO4)。 若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 沉淀,则说明存在硫酸 根离子。
氯离子(Cl⁻)的检验: 一般利用硝酸银溶液, 氯离子与之反应生成白 色沉淀氯化银(AgCl) 。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 白色沉淀,则证明有氯 离子的存在。
磷酸根离子
是磷肥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存 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检验原理和方法概述
化学反应法: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与非金属离子 发生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如颜色变化、沉 淀生成等)来判断离子种类。如银盐法可用于检 测氯离子的存在。
电化学法:通过测量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行 为来判断离子种类。如电位滴定法、电导法等。
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 性检验
目录
• 引言 •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氯离子的检验 • 硝酸根离子的检验 • 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 结论
01
引言
定性检验的目的和意义
确定离子种类
通过定性检验,可以明确样品中 存在哪些非金属离子,为后续分
析和研究提供依据。
保障生产安全
在化工生产中,某些非金属离子可 能对设备和工艺产生不良影响,通 过定性检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确 保生产安全。
光谱法:利用非金属离子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或 发射光谱进行识别。如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 谱法等。
实验六复方磺胺甲恶唑片含量测定课件
结果与讨论
结果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概述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的含量测定结果。
结果解释
根据实验结果,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的含量进行解释,分析可能的 影响因素。
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的含量测定方法、实验过程等 方面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05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
实验原理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上的吸附或溶解 能力不同,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出来。
色谱条件设置
根据实验原理和仪器说明书,设置色谱柱、流动相、检 测波长等参数。
样品测定
分别进样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记录色谱图,测量各 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
数据处理
根据峰面积或峰高,计算各组分的含量。
02 实验材料与设备
实验材料
对照品:磺胺甲恶唑和甲 氧苄啶
实验用水:超纯水
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
试剂:氢氧化钠、盐酸、 甲醇等
胺甲恶唑片的含量。
误差分析
03
对计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可靠性分析
重复性实验
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进行重复性实验, 并对多次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对照实验
通过设置对照组,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 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检验
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检验,如t检 验、F检验等,以确定结果的可靠性。
测定步骤
3. 根据吸光度和标准曲线,计算出复 方磺胺甲恶唑片中主要成分的浓度。
4. 根据浓度计算出样品中药物的含量。
04 结果分析与讨论
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
数据处理
01
将实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清洗,确保数据的
实验六_网络攻击与防范
《网络攻击与防范》实验报告(2)单击“下一步”按钮·进人如图 4-2 所示的“禁止功能选项”设定界面.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例如。
如果选中“禁止右键菜单”复选框.当运行了该病毒后.右击时将无法弹出快捷菜单。
图 4-2 设置“禁止功能选项”(3)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如图 4-3 所示的“病毒提示对话框”设定界面时。
根据需要设置有关开机时病毒的执行情况。
当选中“设置开机提示对话框”复选框.并设置了提示框标题和内容等后,相关信息将以对话框方式在开机时自动显示图4-3 设置开机时病毒的执行情况(4)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如图 4-4 所示的“病毒传播选项”设定界面,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当选中“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自动传播(蠕虫)”复选框时.病毒可以向指定数量的用户发送垃圾邮件。
图4-3 设置开机时病毒的执行情况下一步夏上一步图4-4“病毒传播选项”设定界面(5)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IE 修改选项”设定界面,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注意.当选中“设置默认主页”复选框后,会弹出“设置主页”对话框,需要读者输人要修改的IE 浏览器主页地址(即每次打开IE 浏览器时默认打开的主页地址).如图 4-5 所示图4-5设置IE浏览器修改选项(6)单击“下一步”按钮,在出现的如图 4-6 所示的对话框中选择所生成的脚本病毒存放的位置,单击“开始制造”按钮,生成病毒文件。
图4-6选择所生成的脚本病毒存放的位置此时,可看到相应路径下,已经生成了脚本病毒文件3.2感染病毒并观察感染后的系统变化情况(1)将生成的脚本病毒文件置于虚拟机中,在其上双击使之运行。
为保证完整准确地查看病毒的感染效果.可重启已经感染了病毒的虚拟机系统。
然后,根据病毒文件生成时的设置,观察系统感染了病毒后的表现情况。
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2)观察系统文件夹下的异常变化,可以发现,在 C:\ Windows,C:\Windows\system32下多了不明来源的脚本文件。
实验六电容-电压法测量pn结的平均杂质浓度和杂质分布
实验六电容-电压法测量p+n结的平均杂质浓度和杂质分布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电容-电压特性测试仪的使用2. 通过测量p+n二极管电容与反向电压的关系,测量硅p+/n外延层的杂质浓度随深度的分布。
二、实验原理对于一个 P+N的单边突变结。
P区一边空间电荷区很窄,是因为掺杂浓度很高。
空间电荷的宽度几乎全在n型半导体一边,其中正的空间电荷由电离施主构成,此空间电荷区称为耗尽层,如图1所示。
耗尽层的宽度取决于半导体的杂质浓度。
平衡时耗尽层的宽度为:(1)当外加偏压时,耗尽层的宽度随外加电压的变化二变化:(2)(3)耗尽层的厚度随外加电压的变化直接反映着耗尽层具有一定的电容,这个电容叫做二极管的势垒电容。
耗尽层的两个界面可以看作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面板,其电容值可由下述关系表示:(4)势垒电容与低浓度一边的掺杂浓度成正比;与(Vbi-V)1/2成反比。
通常用pn结二极管和其他器件的C-V数据来确定器件的参数,特别是结轻掺杂一侧的平均杂质浓度和杂质分布。
C-V测量在器件表征和测试中已经成为常规的手段。
现在分析C-V数据,假设测试器件是一个非对称掺杂的突变结。
对于假定的结分布,将(2)代入(4)式两边求倒数(5)(5)式表明1/CJ2与VA的关系应该是一条直线,斜率的倒数正比于NB,而且外推到1/CJ2=0处的截距等于Vbi。
因此假设二极管的面积A是已知的,利用该图的斜率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NB。
显然1/CJ2与VA的直线图也验证了可以用突变结来模拟该二极管。
显然,可以将前面的图形方法扩展到线性缓变和其他杂质分布上,但人们却很少这么做。
正如该方法所显示出的,事先无需知道杂质分布的性质,就可以利用C-V数据直接推导出结轻掺杂一侧的杂质浓度随位置的变化关系。
省略推导细节,只需要记住杂质浓度随位置的变化关系为(6)(7)其中x是结轻掺杂一侧离开冶金结的距离。
注意,可将(5)式突变结关系式代入(6)式,得到的结果将与位置无关,这与预期的结果相一致。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原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其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重物、尺子【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斜面倾斜角度可调。
2. 将小车放在斜面底部,释放重物,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分别在不同的高度释放重物,重复步骤2。
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实验二:测定物体密度【实验原理】利用浮力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来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量筒、液体、物体、尺子【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量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记录液体体积。
2. 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记录液体体积变化。
3. 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浮力计算物体的密度。
3. 实验三:测定摩擦力【实验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研究摩擦力的性质。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物体、尺子【实验步骤】1. 组装滑轮组,将物体悬挂在滑轮组上。
2. 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记录测力计示数。
3. 计算摩擦力,分析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4. 实验四:奥斯特实验【实验原理】通过观察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验证电流的磁效应。
【实验器材】电流表、导线、小磁针、电池【实验步骤】1. 连接电流表和电池,形成闭合电路。
2. 将小磁针放置在电流表附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3. 改变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5. 实验五:制作简易电动机【实验原理】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作简易电动机。
【实验器材】导线、电池、磁铁、滑轮组【实验步骤】1. 将导线缠绕在磁铁上,形成线圈。
2. 将线圈连接到电池上,形成闭合电路。
3. 观察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制作简易电动机。
三、实验要求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3-4人。
免疫学实验实验六肥达试验
目录
• 实验简介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0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掌握肥达试验的原理 及操作方法。
了解肥达试验在临床 诊断中的应用。
学习通过肥达试验检 测伤寒沙门氏菌的方 法。
实验原理
肥达试验是一种利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以及副伤寒沙门氏 菌的鞭毛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方法。
01
02
03
实验器材
准备试管、吸管、显微镜 等实验器材,确保其清洁、 干燥、无菌。
试剂
配制好所需的抗原和抗体 溶液,确保其质量和浓度 符合实验要求。
样本
采集待检测的血清样本, 确保其无菌、无污染,并 妥善保存。
实验操作流程
摇匀
轻轻摇动试管,使血清、抗原 和抗体充分混合。
离心
将反应后的液体进行离心,分 离出沉淀物。
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和计数。
移液器
用于精确移取一定量的菌液和 血清。
试管和吸管
用于配制菌液和稀释血清。
培养皿和培养基
用于细菌培养和计数。
实验动物
小鼠
兔子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大鼠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03
实验步骤
实验前准备
当待测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时,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反应。
通过凝集反应的结果,可以判断待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进而推断出患者 是否感染了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实验意义
肥达试验对于伤寒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尤其在伤寒的早期诊断 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实验室信息安全保护科研数据的重要措施
实验室信息安全保护科研数据的重要措施信息安全在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实验室而言,科研数据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因此,保护实验室的科研数据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可以采取的重要措施,以保障科研数据的安全。
一、合理的信息分类和权限设置对于实验室的科研数据,合理的分类和权限设置是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数据敏感程度和机密性,将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设置相应的权限。
例如,对于机密性较高的数据,仅允许特定人员进行访问和修改。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数据泄露与篡改风险。
二、加强网络和设备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网络和设备是科研数据存储和传输的主要通道,因此,确保网络和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实验室应定期升级和修补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其次,安装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防护工具,以防范病毒和恶意软件的入侵。
此外,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检查和渗透测试,及时排除网络安全隐患,保障实验室的科研数据不受攻击。
三、建立完善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实验室的科研数据一经遗失或损坏,将无法复原,对科研工作将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建立完善的备份和恢复机制至关重要。
推荐实验室采用定期备份数据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备份数据之前,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以免备份的数据本身存在问题。
四、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实验室的科研数据安全不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素养同样重要。
因此,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关键环节。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使员工充分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风险,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信息泄露和风险隐患。
五、加强物理安全管理除了网络安全的保护,实验室的物理安全同样重要。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物理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控制实验室进出的访问权限、加强对设备和存储介质的保护等。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实验室或者非法获取科研数据。
实验六 视图和索引 实验指导
实验六视图和索引实验指导一、视图视图是SQL Server中重要的数据库对象。
视图常用于集中、简化和定制显示数据库的数据信息,为用户从多种角度观察数据库中的数据提方便。
为了屏蔽数据的复杂性、简化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控制用户访问数据的权限、保护数据安全,常为不同的用户创建不同的视图。
1. 视图的基本概念视图是从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导出的表;其结构和数据是建立在对表的查询基础上的。
和表一样,视图也是包括几个被定义的数据列和多个数据行。
但就本质而言,这些数据列和数据行来源于其所引用的表。
所以,视图不是真实存在的基础表,而是一张虚表。
视图所对应的数据并不实际地以视图结构存储在数据库中,而是存储在视图所引用的表中。
视图一经定义便存储在数据库中,与其相对应的数据并没有像表那样又在数据库中再存储一份。
通过视图看到的数据,只是存放在基本表中的数据。
对视图的操作与对表的操作一样,可以对其进行查询、修改(有一定的限制)、删除。
当对通过视图看到的数据进行修改时,相应的基本表的数据也要发生变化,同时若基本表的数据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也可以自动地反映到视图中。
可以将任何符合视图创建规定的SELCT语句命名和存储为视图。
在视图中北查询的表称为基表。
视图的常见实例如下。
●一个基表的行或列的于集。
●两个或多个表的合并。
●两个或多个表的联接。
●一个基表的统计总汇。
●另外一个视图的子集。
●视图和基表的混合。
2. 创建视图在SQL Server2008中创建视图,创建者必须拥有创建视图的权限,并且对视图中引用的基表或视图有许可权。
此外,创建视图前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只能在当前数据库中创建视图。
如果使用分布式查询,视图所引用的基表和视图可以存在于其他数据库或其他服务器中。
●在一个视图中最多引用1024列,视图中记录的行数限制由基表中的记录数目决定。
●视图的名称必须遵循标识符的命名规则,且对每个架构都必须唯一,并且该名称不得与该架构包含的任何表的名称相同。
实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实验数据的保护,维护科研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促进科研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科研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实验室管理人员、科研助理人员等。
第三条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当负有对实验数据的保密和管理责任,确保实验数据的保存完整和安全。
第四条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实验时,应当遵守本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实验大纲和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保障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五条本制度的管理机构为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实验数据的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本制度的遵守情况将作为科研人员绩效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七条本制度由科研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章实验数据的保存和备份第八条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当建立完善的实验数据保存和备份制度,确保实验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第九条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时,应当采取专门的实验记录本进行记录,并确保记录的完整和真实性。
第十条实验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当及时进行数据备份,备份数据应当存放在多个地点,以防止数据丢失。
第十一条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数据的传输时,应当采取加密传输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第十二条实验数据备份的存储介质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条科研项目结束后,应当对实验数据进行归档,归档数据应当保存在指定的地点,以备将来查阅。
第三章实验数据的使用和共享第十四条实验数据的使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科研伦理规范,不得将实验数据用于商业目的或违法活动。
第十五条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当对实验数据的使用进行监督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合法和规范使用。
第十六条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数据的共享时,应当事先征得相关人员的同意,确保数据的隐私和保密性。
第十七条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数据的共享时,应当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确保数据的公正和透明。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背景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信息安全领域的一种基础技术,密码学。
密码学在信息安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密码学可以了解和掌握信息加密、解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
本次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凯撒密码算法进行加密和解密实验。
1.凯撒密码加密
凯撒密码是一种替换加密方法,将明文中的每个字母通过一个固定的偏移量进行替换,得到密文。
实验中,我们将偏移量设置为3,即明文中的每个字母都被替换成后面第3个字母。
2.凯撒密码解密
凯撒密码的解密过程与加密过程相反,将密文中的每个字母通过一个固定的偏移量进行替换,得到明文。
实验中,我们将偏移量设置为3,即密文中的每个字母都被替换成前面第3个字母。
三、实验结果
通过凯撒密码加密和解密实验,得到以下结果:。
信息安全管理实验报告
信息安全管理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信息安全管理的能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技能。
2. 实验环境
本次实验采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在实验中模拟真实的信息安全管理场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
3. 实验内容
3.1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泄露的危害、密码管理、网络安全等方面,培养信息安全意识。
3.2 信息安全漏洞检测
学生利用漏洞扫描工具对系统进行扫描,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提出改进建议,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3.3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
学生学习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和方法,模拟实际的安全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应急响应演练,提高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
3.4 信息安全管理政策
学生通过制定信息安全管理政策,了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制度,学习信息安全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4.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学生对信息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技能,提高了信息安全意识和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信息安全管理对于保障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和能力的提升。
5. 实验总结
本次信息安全管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加强了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能力。
希望通过此次实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和技能,为未来的信息安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参考资料
无
以上为信息安全管理实验报告的内容,请查阅。
pcr实验室验收标准
pcr实验室验收标准PCR实验室验收标准。
PCR实验室是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的重要场所,对实验室的验收标准要求严格,以确保实验室能够正常进行PCR实验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PCR实验室的验收标准。
一、实验室设备。
1. PCR仪,PCR仪应能够稳定地控制温度,温度范围应符合PCR实验的需要,并且能够进行快速升温和降温。
2. 离心机,离心机应能够提供足够的离心力,确保PCR反应液中的成分充分混合,并且能够进行高速离心。
3. 基本实验设备,实验室应配备充足的微量移液器、离心管、PCR试管等基本实验设备,以满足PCR实验的需要。
二、实验室环境。
1. 温度控制,实验室应能够保持稳定的温度,避免温度对PCR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 洁净度,实验室应保持良好的洁净度,避免外源DNA的污染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 实验台面,实验台面应平整、干净,避免实验操作时的不稳定因素。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人员,实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PCR实验操作经验,能够熟练操作PCR 仪、离心机等设备,并且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应按照标准的PCR实验操作流程进行,避免操作不规范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 实验记录,实验人员应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实验结果,以备后续分析和验证。
四、实验质控。
1. 阴性对照,每次PCR实验应设置阴性对照,确保实验过程中未受到外源DNA的污染。
2. 正性对照,每次PCR实验应设置正性对照,确保PCR反应体系正常。
3. 反应体系,PCR反应体系应按照标准配比进行,避免反应体系中的成分浓度不准确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结果验证,实验结果应进行重复验证,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应进行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解释。
3. 结论与报告,实验结果应形成结论并进行报告,以便后续实验和研究的进行。
六、实验安全。
1. 实验人员安全,实验人员应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答案.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本科)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目录实验一数据定义语言 (2)实验二SQL Sever中的单表查询 (5)实验三SQL Serve中的连接查询 (8)实验四SQL Serve的数据更新、视图 (11)实验五数据控制(完整性与安全性) (16)实验六语法元素与流程控制 (19)实验七存储过程与用户自定义函数 (23)实验八触发器 (27)实验一数据定义语言一、实验目的1.熟悉SQL Server2000/2005查询分析器。
2.掌握SQL语言的DDL语言,在SQL Server2000/2005环境下采用Transact-SQL实现表的定义、删除与修改,掌握索引的建立与删除方法。
3.掌握SQL Server2000/2005实现完整性的六种约束。
二、实验内容1.启动SQL Server2000/2005查询分析器,并连接服务器。
2.创建数据库: (请先在D盘下创建DB文件夹)1)在SQL Server2000中建立一个StuDB数据库:有一个数据文件:逻辑名为StuData,文件名为“d:\db\StuDat.mdf”,文件初始大小为5MB,文件的最大大小不受限制,文件的增长率为2MB;有一个日志文件,逻辑名为StuLog,文件名为“d:\db\StuLog.ldf”,文件初始大小为5MB,文件的最大大小为10MB,文件的增长率为10%2)刷新管理器查看是否创建成功,右击StuDB查看它的属性。
3.设置StuDB为当前数据库。
4.在StuDB数据库中作如下操作:设有如下关系表S:S(CLASS,SNO, NAME, SEX, AGE),其中:CLASS为班号,char(5) ;SNO为座号,char(2);NAME为姓名,char(10),设姓名的取值唯一;SEX为性别,char(2) ;AGE为年龄,int,表中主码为班号+座号。
写出实现下列功能的SQL语句。
【精品】实验6 水泥密度的测定
【精品】实验6 水泥密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水泥密度的测定方法和步骤;2. 了解水泥密度的相关原理,提高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实验观察、记录数据、制作曲线等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水泥密度影响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密实度和稳定性,影响着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掌握水泥密度的测定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测定水泥密度的方法有浮法和密度瓶法。
实验中采用的是密度瓶法。
密度瓶法是将一定质量的水泥粉末和一定数量的水放入装有容积已知的密度瓶中,振荡后,可根据所得重量计算水泥密度。
密度瓶法的测定步骤如下:1.准备密度瓶先用洗涤剂和去离子水清洗密度瓶,将其晾干。
将密度瓶内壁涂橡皮浆,干燥后称量质量m₁;将瓶口和塞口涂上石蜡后,用烧杯内烧熔高沸点润滑油于60℃时将密度瓶全部浸入,并将沸点润滑油加至瓶内样液的接触处,然后将瓶取出,用滤纸擦干外表,并立刻称量m₂。
3. 加入样品将大约10g粉末水泥和70ml的去离子水加入密度瓶中,盖好密度瓶塞。
4.振荡使密度瓶内的物质充分混合均匀,振荡2至3分钟。
5. 正比法测量将密度瓶放置在温度控制恒温槽内,控制恒温槽温度为20℃。
振荡瓶,释放温控槽中的气体。
将密度瓶放入恒温槽内,浸泡至10分钟,当泡泡停止冒出时,测量放出的水的质量,记为m。
如图所示。
三、实验装置和材料密度瓶、天平、去离子水、水泥粉末。
四、实验步骤2. 校准密度瓶:用石蜡涂抹瓶口和塞口,再以烧杯内烧熔高沸点润滑油将密度瓶浸入其中,在瓶口液面处倒入高沸点淋滤油液体,并使得瓶内样液与盖缝处接触。
取出密度瓶,擦干外表,立即称重并记录下来。
3. 称量水泥和水:称量10g样品加入70ml去离子水中,搅拌成均质、无气泡的浆状物。
4. 振荡:将样液加入密度瓶中,盖好密度瓶盖,振荡2至3分钟,等使样品均匀混合。
5.测量水质量:控制通气孔的开口,倒入温度稳定于20℃的水,测量放出的水的质量。
6. 处理数据: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水泥密度。
实验六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
实验六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实验六: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引言:污水处理是一种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其中涉及到污泥的处理。
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合适的处理方法可以降低污泥的体积和毒性,使其适合进行后续处理或处置。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对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压榨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1.了解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压榨性能对污泥的处理后续工艺过程的影响;2.掌握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3.通过实验验证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与污泥处理效果的相关性。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试验设备:沉降比试验装置,压榨仪;2.试剂:不同浓度的污泥样品;3.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温度计,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污泥沉降比的测定:a.取适量的污泥样品,将其放入试验管中,并加入适量的水。
b.使用电子天平称量试验管及其含污泥样品的质量,记录下质量值。
c.在试验管中加入清水,直至试验管中污泥与水的体积比为1:10。
d.将试验管置于沉降比试验装置中,进行沉降比的测定。
e.记录下沉降时间,并计算出污泥的沉降比。
2.污泥指数的测定:a.取适量的污泥样品,并称量其质量。
b.在压榨仪中加入污泥样品,并进行压榨过程。
c.记录下压榨的时间和污泥的质量,计算出污泥的压榨率。
d.根据压榨率,计算出污泥指数。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1.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计算公式:污泥沉降比=(沉降时间)/(沉降液所占体积)污泥指数=(1-压榨率)×100%2.数据分析:a.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污泥沉降比与沉降时间的关系曲线,分析沉降速率和沉降效果的变化趋势。
b.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污泥指数与压榨率的关系曲线,分析压榨效果和污泥干化程度的变化趋势。
c.分析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与污泥处理效果的相关性,评估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压榨性能。
五.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污泥样品和试剂;2.实验过程中注意仪器和仪表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所使用的污泥样品应符合实验要求,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污泥样品。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探究SDS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并了解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电子天平、试剂瓶、磁力搅拌器、扩散管、毛细管- 试剂:SDS、高纯水、乙醇3. 实验原理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
在水溶液中,SDS分子会聚合形成胶束,当胶束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4. 实验步骤4.1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4.1.1 预处理检测毛细管- 用高纯水冲洗毛细管,确保其内外无气泡。
- 用乙醇洗净毛细管,提高其润湿性能。
4.1.2 制备一系列浓度的SDS溶液- 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SDS,溶解于一定体积的高纯水中,得到不同浓度的SDS溶液。
4.1.3 填充扩散管- 将预处理好的毛细管插入扩散管中,通过磁力搅拌器搅拌,保持溶液的均匀性。
- 用一定质量的SDS溶液填充扩散管。
4.1.4 扩散实验- 在一个固定温度下,记录SDS溶液从毛细管开始扩散到溶液终点的时间。
-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1.5 绘制扩散时间与SDS浓度的曲线- 将浓度作为横坐标,扩散时间作为纵坐标。
- 根据曲线的拐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4.2 测定表面张力4.2.1 准备SDS溶液- 用高纯水配制一定浓度的SDS溶液。
4.2.2 表面张力计测定- 将表面张力计的叶片浸入SDS溶液中。
- 阅读并记录表面张力计上的数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CMC的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SDS浓度与扩散时间的曲线。
- 通过拐点的位置确定CMC的值。
5.2 表面张力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值,分析SDS溶液的表面活性。
6. 结论- 经过实验测定,确定了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 测定了SDS溶液的表面张力,了解了SDS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
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
安全实验报告
安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安全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检测和评估特定环境下的安全性能,了解和掌握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实验材料和设备:- 安全设备:防护手套、安全眼镜、实验室大衣等。
- 实验材料:化学品、有毒物品等。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 确保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工作正常。
- 确保安全设备齐全并处于良好状态。
3.2 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依次取出所需实验材料和设备。
- 佩戴防护手套、安全眼镜等必要的安全设备。
-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3 完成实验:- 实验结束后,关闭实验设备和仪器,清理实验现场。
- 妥善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和化学品。
- 将实验材料和设备归位并妥善保管。
4. 安全措施:4.1 实验室安全规定:- 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也不得擅自操作实验设备和仪器。
- 严禁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喝水等。
- 严禁随意更改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
- 实验操作时要遵循规定的操作顺序和要求。
4.2 个人安全防护:- 在进行实验操作前,确保佩戴好防护手套、安全眼镜等必要的安全设备。
- 注意化学品的参数和性质,如有特殊要求,应佩戴相应的防护设备。
- 实验操作时要保持警惕,注意周围的安全情况。
4.3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和化学品应分类存放,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全处理。
- 有毒物品应单独存放,防止污染环境和其他物品。
5. 安全事故处理:5.1 轻微事故:- 如实验中出现轻微烧伤、切伤等情况,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涂抹消炎药膏。
- 如有必要,及时就医。
5.2 严重事故:- 如实验中发生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应立即向相关人员报告,并进行应急处理。
6.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步骤和记录的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通过图表、文字等形式进行展示。
7.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特定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和相关安全知识,增强了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06实验六 微气候测定与评价实验
06实验六微气候测定与评价实验微气候是指具有一定空间范围和时间尺度的小气候。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微气候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实验旨在了解并评价不同区域的微气候情况。
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区域:选择一定数量的不同区域,如校园内部、街道、花园等,以逐一进行测量2. 测量环境参数:使用测量设备(如风速计、湿度计、光照计等),对每个区域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光照强度等参数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3. 归类整理数据:将测得的数据归类整理,比较不同区域的气象参数,并找出规律和差异。
4. 评价微气候状况:根据气象参数的差异,对不同区域的微气候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
实验注意事项:1. 使用测量设备时,应注意操作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对于太阳光照下的测量,应在避光处进行预处理,避免误差。
3. 测量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区域的微气候情况存在差异。
在校园内部,由于建筑物的遮挡作用,空气温度和光照强度较低,相对湿度和风速较高。
而在街道上,由于道路的热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空气温度较高,光照强度较大,相对湿度较低,风速较小。
在花园中,由于植被的遮挡作用,空气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高,光照强度较小,风速也较小。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评价出不同区域的微气候状况,进一步了解城市环境的气候特点。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区域的微气候特点,对建筑材料、植被覆盖等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和评价不同区域的微气候情况,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这对于我们了解城市环境、优化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6 实验六 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和TRUST检测反应素
操作方法
5.用平板混合器(或用手轻轻撞击敲动)以不会导致微 量反应板孔内容物溅出的强度混合30秒钟,加盖后于 室温(15~30℃)下水平静置2小时后或次日,在观察 镜上记录并观察其反应图像,或者利用免疫稀释判定 装置进行测定。见表3。
操作方法
表3 凝集法操作步骤 Well No. 1 25 2 25 25 3 25 25 25 25 1:40 25 25 1:80 1:160 1:320 4 25 25 5 25 25 6 25 25 25
三、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 (treponema pallidum passive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检测梅毒螺旋 , 检测梅毒螺旋 体抗体
(一)实验原理
TPPA是将梅毒Treponema Pallidum(Nicho1s株) 的精制菌体成分包被在人工载体明胶粒子上。这种 致敏粒子和样品中的梅毒螺旋体(TP)抗体进行反应发 生凝集,产生粒子凝集反应(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PA法),由此可以检测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 螺旋体(TP)抗体,并且可用来测定抗体效价。
本次实验以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 (treponema pallidum passive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和 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syphilis toluidine red untreated serum test,TRUST)检测血清中的反 应素。
五、实验讨论与思考题
凝集反应只有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才能出现 肉眼可见的反应。一般情况下,随着血清浓度的逐渐 稀释,凝集反应越来越弱,但在抗体浓度过高时,反 而无凝集现象出现,此为前带现象。出现该情况时, 须加大抗体稀释倍数重新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数据安全性实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
加深对数据安全性的理解,掌握SQL SERVER中有关用户、角色及操作权限的管理方法。
实验内容:
1. 建立教学数据库teaching
2. 建立教学数据库的三个基本表:
S (S#, SNAME, AGE, SEX) 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
SC (S#, C#, GRADE ) 选修(学号,课程号,成绩)
C (C#, CNAME, TEACHER)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任课教师)
3.输入数据
基本表C的数据
4. 数据修改、删除
1)把C2课程的非空成绩提高10%。
2)在SC表中删除课程名为PHYSICS的成绩的元组。
3)在S和SC表中删除学号为S8的所有数据。
5. 计算每个学生有成绩的课程门数、平均成绩。
6. 创建一个登录用户
(1)打开企业管理器中的安全性文件夹,右击其中的登录文件夹,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新建登录”选项后,就会出现一个登录属性对话框,在常规选项卡中输入用户名(login1),选择该用户的安全认证模式,选择默认数据库和默认语言。
如使用SQL SERVER安全认证模式,可以直接在名称栏中输入新登录名,并在下面的栏目中输入登录密码。
(2)选择数据库访问选项卡,确定用户能访问的数据库为教学数据库teaching,操作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创建登录用户的工作。
7. 创建新的数据库用户
在企业管理器中扩展SQL服务器及数据库文件夹。
右击用户文件夹,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新建数据库用户”项,会出现新建数据库用户属性对话框。
在对话框的登录名栏中选择一个SQL服务器登录用户名(login1),并在它下面的用户名栏中输入数据库用户名u2,单击“确定”按钮完成。
8.使用GRANT语句,把对基本表S、SC、C的使用权限授给用户u2。
并用REVOKE 语句回收权限。
实现数据转换
实验内容:
1)利用DTS的功能导出数据。
2)利用DTS的功能导入数据。
3)利用DTS设计器导入、导出数据。
实验步骤
1)利用DTS向导导出数据
①打开企业管理器,选择“工具”菜单下的“向导”命令,在弹出
的窗口中,展开“数据转换服务”,然后选择DTS导出向导。
②在“DTS导入/导出向导”的窗口中,选择要复制的数据源,分四部分:
∙定义数据源的类型,选择“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
∙指定数据源所在的服务器
∙指定登录到服务器的用户的身份验证方式
∙选择要导出的数据所在的数据库,选择“stu”数据库
③在选择目的窗口中,选择目的数据源的类型和存放位置。
数据源的类型选择“Microsoft Excel 97_2000”,文件名取“stucopy”,设置完后按“下一步”。
④选择要传输的数据的来源,选择时有三种方式:
∙从源数据库复制表和视图
∙用一条查询指定要传输的数据
∙在SQL Server数据库之间复制对象和数据
选择“用一条查询指定要传输的数据”,出现查询语句对话框,利用查询生成器生成:
SELECT stuName,ExamNo,writtenExam,LabExam FROM stuinfo JOIN stumarks ON stuinfo.stuNo=stumarks.stuNO
单击“下一步”
⑤保存、调度和复制包
数据的传输方式有三种:
∙立即运行:表示立即执行数据的导入/导出操作。
∙调度DTS包以便以后执行:可以指定数据传输操作执行的时刻和执行的频度。
∙用复制方式发布目的数据:表示将目的表用于复制。
保存DTS包:表示将定义好的数据传输过程以包的形式保存起来。
将上一步中定义好的包以“包1”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调度包,设置包执行的时间。
2)同理利用DTS向导向数据库导入数据,将1)题中导出的数据作为数据源向数据库stu中导入,并取名为stunew表。
3)利用DTS设计器导入、导出数据
①打开企业管理器,在树形目录中展开数据转换服务节点,单击鼠
标右键,选择“新建包”,打开DTS设计器,建立如1)中建立的“包1”
②在连接工具栏上选择源数据源“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和目的数据源“Microsoft Excel 97_2000”。
③在任务工具栏上选择“数据转换任务”,使任务图标的一端连接
源数据源,别一端指向目的数据源。
④选中任务图标,点击右键,打开“属性”对话框,输入源数据源,
目的数据源,转换方式等。
⑤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包的建立。
⑥在DTS设计器中单击“执行”按钮,执行包。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实验
实验内容:
①用企业管理器Enterprise Manager 创建一个备份设备。
②为银行业务数据库bankdb设置一个备份计划,要求每当CPU空闲时
进行数据库备份。
③为学员成绩数据库stu设置一个备份计划,要求每月一号进行备份。
④在 Enterprise Manager 中学员成绩数据库stu。
修改学员成绩数据库stu备份计划,要求每星期对库备份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