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及其制备

合集下载

低分子肝素成分

低分子肝素成分

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其主要成分是从普通肝素经酶解或其他方法得到的低分子量的多聚糖分子。

具体而言,低分子肝素的成分是由硫酸多糖组成,这些多糖链的平均分子量通常在4000到6000道尔顿之间。

常见的低分子肝素包括依诺肝素(enoxaparin)、达肝素(dalteparin)和诺和肝素(tinzaparin)等。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剂量效应线性、更少的不良作用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低分子肝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和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情况。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小分子肝素的制备

小分子肝素的制备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原理:实验过程:方法一1.将精品肝素(无热原、无茵)按重量的10 倍量加入无热原1%的氯化钠(氯化钙)溶液中,不断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再继续搅拌1 小时。

( "无热原"名词它是医药产品的专用名词,热原意思即是致热物质,动物体内的细菌内毒素。

)2. 溶液用1N NaOH (Ca (OH) 2) 调PH8.5-9 ,然后在不断搅拌中加入Elastase 酶[按肝素钩活力单位的3.6%计(即每1000 万单位肝素加入35 万单位) ]缓缓升温至35℃一40.C ,保温22 小时。

3. 用布氏漏斗过滤清液体后,调PH1 1. 5-1 1. 7 升温至90.C 士5.C ,保温30 分钟,然后迅速冷却到25 。

C 调PH6.5。

4. 用中空纤维超滤器,分子量6000 膜,进行循环超滤,收集外透液。

5. 超滤至浓缩液的原体积的1/10 量,再补充元热原的含1%氯化钠(氯化钙)溶液到原体积。

6. 含1%氯化纳溶液用1N NaOH (Ca(OH)2) 调PH8. 5-9. 0 ,然后在不断搅拌中加入Elastase 酶,加酶量是第一次的1/3 ,缓缓升温至35 .C-40.C ,保温18 小时。

7. 次日用布氏漏斗过滤清液体后,调PH 至1 1.5-11.7升温90.C 士5.C 保温30 分钟,然后冷却到25.C 士,调整PH6. 5土0. 1.8. 用中空纤维超滤器分子量6000 膜,进行循环超滤超至原体积十分之一以后,收集外透液(浓缩液作为下批技料回收用)。

9. 合并④与③的二次超滤外滤透液用HCL (HAC) 调PH6. 0-6. 5 ,用O. 2M 无菌膜及板框压滤后(直接冻干)。

10. 加入等倍量无热原酒精搅拌20 分钟后静置在5.C-10.C 冷室过夜。

1 1.次日虹吸出上清废乙醇(可回收),沉淀物用无水乙醇(或丙画同)、搅拌、洗涤2-3 次后,离心、收集沉淀物。

低分子肝素制备实验报告

低分子肝素制备实验报告

低分子肝素制备实验报告1. 掌握低分子肝素制备的方法;2. 了解低分子肝素的结构和性质。

实验原理: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衍生物,具有抗凝血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方法一般包括酶解法和酸水解法。

其中,酸水解法是常用的制备方法,它通过将肝素与强酸(如硫酸、盐酸等)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使肝素断裂为较短的多肽链,并保留肝素的抗凝活性。

实验步骤:1. 预先准备所需试剂:低分子肝素(肝素钠)、酸(如盐酸)、稀土系列盐(如Cl3Ln)、氨水等;2. 将肝素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制备肝素溶液;3. 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将肝素溶液与酸反应,使肝素水解为多肽链;4. 通过添加氨水中和酸,使反应溶液达到适当的pH值,停止反应;5. 通过稀土系列盐与反应溶液中的肝素结合,形成稀土-肝素络合物;6. 通过适当的处理和纯化,制得低分子肝素。

实验结果:经过上述步骤制备的低分子肝素,其结构和性质可以通过质谱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

低分子肝素的结构一般由多肽链组成,具有较短的分子量。

在实验中,还需对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活性进行测试,以确定制备的有效性。

实验讨论: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衍生物,具有肝素的抗凝血活性,但由于其较短的分子链,其抗凝活性相对较弱,生物利用度较高。

因此,低分子肝素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常见,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等。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方法,并了解了其结构和性质。

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衍生物,具有抗凝血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抗凝剂。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方法包括酶解法和酸水解法,其中酸水解法是常用的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制备了低分子肝素,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质的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低分子肝素具有较短的多肽链和较弱的抗凝活性,是一种有效的抗凝剂。

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

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

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1. 什么是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药物,其制备工艺中的亚硝酸降解工艺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亚硝酸降解工艺是通过将肝素经过化学反应,在保持其抗凝血活性的降低其分子量,从而制备出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具有分子量低、生物利用度高、长半衰期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 亚硝酸降解工艺的原理及步骤亚硝酸降解工艺是通过亚硝酸盐对肝素进行分解,使其分子量降低。

具体步骤包括反应条件的控制、分离提纯、结构鉴定等环节。

在实际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亚硝酸降解工艺条件来调控肝素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以获得理想的低分子肝素产品。

3. 亚硝酸降解工艺的优点与局限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产品纯度高、抗凝血活性稳定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亚硝酸盐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废物处理等问题。

在亚硝酸降解工艺中需要高度重视环保和安全性。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备方法。

通过控制亚硝酸降解的条件和参数,可以制备出具有理想生物学活性和药效的低分子肝素产品。

然而,在使用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环境与安全问题,做到在发展的同时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5. 结论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是一种重要的制备方法,其具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今后的研究和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优势和不足,做好环保和安全控制,推动该技术不断发展,为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提供更多选择。

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在药物制备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制备工艺和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于低分子肝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加强对亚硝酸降解工艺制备的低分子肝素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制备低分子肝素的亚硝酸降解工艺的原理和步骤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控制。

肝素的提取精制和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的研究

肝素的提取精制和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的研究

肝素的提取精制和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的研究肝素的提取精制和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的研究摘要:肝素是一种由肝脏以及其他动物组织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提取精制和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以探究其可能的生物医学应用。

1.引言肝素作为天然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很多药理活性,例如抗凝血、抗炎症和抗肿瘤等。

然而,由于其分子量过大,限制了其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因此,提取精制和制备低分子肝素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2.肝素的提取精制肝素的提取通常通过酶解法。

首先,将肝脏组织加入到一定量的缓冲液中,使用特定的酶(如糖脂酶和肝素酶)进行酶解,释放出肝素。

接下来,对酶解产物进行过滤、沉淀、洗涤等步骤,最终得到纯化的肝素。

3.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为了制备低分子肝素,亚硝酸法被应用在本研究中。

首先,将肝素溶液加入到一定体积的亚硝酸中,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亚硝酸可以将肝素分解成较低分子量的产物。

随后,使用酸性溶液进行中和,使得低分子肝素析出。

最后,通过过滤、干燥等处理步骤,得到低分子肝素。

4.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制备的实验,我们发现使用亚硝酸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素的分子量。

在不同反应时间和不同亚硝酸浓度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可以得到不同分子量的低分子肝素。

此外,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分析,确定了其结构。

5.应用前景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原始肝素更小的分子量,因此在药物递送中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

同时,低分子肝素在抗凝血、抗炎症和肿瘤治疗等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活性。

因此,低分子肝素具备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6.结论本研究通过肝素的提取精制以及亚硝酸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探究了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及其可能的生物医学应用。

虽然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研究,但低分子肝素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和分析,我们成功地提取和纯化了肝素,并使用亚硝酸法制备了低分子肝素。

实验结果表明,亚硝酸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素的分子量,并得到不同分子量的低分子肝素。

小分子肝素制备剖析(一)

小分子肝素制备剖析(一)

小分子肝素制备剖析(一)
小分子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剂,主要用于防治血液凝固的一种药物。

小分子肝素的制备是通过对肝素的酶解而得到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
方面,介绍小分子肝素的制备过程。

一、原料选择
制备小分子肝素的主要原料是肝素。

肝素是一种多糖结构体,分子量
非常大,因此不易被人体内部代谢分解,长期使用肝素会导致患者出
现出血等现象。

所以需要对肝素进行酶解,得到小分子肝素。

二、酶解过程
小分子肝素的制备是通过将肝素与不同的酶反应,使肝素分子的分子
量发生变化而得到的。

在制备过程中,一般采用几种特定的酶对肝素
进行酶解,例如,使用硫酸苏氨酸酶、硫酸壳聚糖酶等。

酶解的具体
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时间等条件来得到所需的小分子肝素。

三、分离、纯化
制备得到的小分子肝素不是纯品,需要进行分离和纯化。

在小分子肝
素分离和纯化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离子交换、凝胶过滤、透析、超滤
和层析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浓缩,以使得制备得到的小分子肝素
更加纯净。

四、质量控制
小分子肝素制备完成后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主要考察小分子肝素的纯
度和分子量是否符合规定标准。

在小分子肝素的制备中,酶解、分离、纯化、质量控制等环节都需要有专业人员来控制。

只有经过仔细的控制和多次的检测,才能得到纯度高、分子量合适的小分子肝素。

小分子肝素具有抗凝、抗炎等多种功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和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和应用

卷第 年 月

云 南 民 族学 院学 报 自然 科学 版

低 分子 肝 素 的 制 备 和 应 用
杨 素仙
云 南 民族 学 院化 学 系

董学畅
,
云南 昆 明
,


扼要 地 介 绍 了 低 分子肝 素 的 制 备
肝素
性 质 及 应用
,
重 点对低分 子 肝 素 的 临 床 应 用 进 行 介 绍 与评 述
,
在氧


亲和 层析 裂解法有

离子交换层析和超滤
亚 硝 酸控 制解 聚法
、 、
其 中亲 和
化剂作用 下 会降 解 成 酸性 产 物 用 已 有 六 十 多年 的 历 史
肝 素在 临床上应
,
层 析 最 为重 要 肝 素 酶 降解
是 防治 深静脉血栓栓塞
性 疾病 的 首 选 药 物
,
随着研究 的深 入
低 分 子 肝 素 的制 备 方 法
目前
,
其 结构 单 元 为

制备低 分 子肝 素 的 方 法 有 多种

,
不同


州 巴
是 由许 多 不 同 组 分 组 成 的 非 均 一 化 合 物
,

的制备 方法 所 得 产 品 的 生 物 功 能 及 分 子 量 大 小 也
分子量范 围在 白色 粉 末
乙醇
得 多 从 此 低 分 子 肝 素 的开 发 与研 究越 来 越 被 重
,
它 是 由已 糖 醛 酸
艾杜

,
成 为 国 内外 肝 素研 究 的热 点
葡 萄糖 醛 酸 与 硫 酸 氨 基 葡 萄糖 分 子 以 一

低分子肝素及其制备_董学畅

低分子肝素及其制备_董学畅

2000年2月 云南化工 Feb.2000 第27卷第1期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V ol.27,No1 低分子肝素及其制备董学畅1,张淑桂2,杨素仙1(1 云南民族学院化学系,昆明650003; 2 云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昆明650091)摘 要: 扼要介绍和评述低分子肝素的化学结构、性质、作用机制及其制备方法。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 制备中图分类号: O63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75X(2000)01-0044-02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nd Its PraperationDO NG Xue-chang,ZH ANG Shu-gui,YANG S hu-xian(Department of C hemisty,Yunnan Nationalites Institute,Kunming650031,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chemical structures,properit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low molecular weigh t heparin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s are introduced and review ed briefly.Keywords: heparin; low mol ecular weigh t heparin; preparation 肝素自1916年Molean发现其良好的抗凝作用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化药物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医药临床上。

肝素不仅具有抗凝、抗血栓、抗炎、抗过敏、抗病毒和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功能,同时也是一种防治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或其它血栓的有效药物。

但是肝素在临床应用时常伴有出血、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有时甚至可引起致死性颅内出血,据报道出血率高达35%。

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与纯化_张万忠

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与纯化_张万忠
图 4 是产品 LMWH 8# 的13 C-N M R 谱 图 ,
它保留了原 料的所有特征共振峰 .化 学位移在 175 附近为乙酰基的共振峰 ;100 附近为艾杜醛
酸和氨基己糖 C-1 的共振峰区 ;55 ~ 60 为艾杜
醛酸和氨基己糖 C-6 的共振峰区 ;70 ~ 75 为艾
杜醛酸和氨基己糖 C-5 的共振峰区 ;70 ~ 75 为 艾杜醛酸和氨基己糖 C-2 和 C-4 的共振峰区 .由
断裂 , 电子转移 , 缩环生成 2 , 5-脱氢甘露糖或脱 氢甘露糖醇[ 6] (见图 2).解聚过程可由亚硝酸用 量和检测 LM WH 的分子量来控制 .
UO
CH2O R1 O2 U O
CH2O R1 O R2
裂解位点 末端结构 R1 为 H 或 SO3 R2 为 CHO 或 CH2O H U 为糖醛酸 图 2 亚硝酸解聚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与纯化
张万忠1 , 胡晓东2 , 刘 宁1 , 梁 兵1 , 李文秀1
(1.沈阳化工学院 , 辽宁 沈阳 110142 ; 2.沈阳第三橡胶厂军代表室 , 辽宁 沈阳 110025)
摘 要 : 介绍以猪 肠粘膜肝素粗品为 原料 , 采用 亚硝酸控制解聚法 制备分子量在 4 000 ~ 8 000D 的低分子量肝素 .采用正交实验法讨论反应温 度 、时间 , 亚硝酸浓度 , 溶 液 pH 值 等条件对解 聚反应 的影响 .测定产物的分子量 , 经 Sephacryl S-200 HR 凝胶色谱柱对解聚的低分子 量肝素进行 分离纯 化 .由红外光谱13 Cnmr 谱图对 其结构 作鉴 定 .以粗品 肝素 作原料 制备 低分 子量 肝素 , 成 本较 为低 廉 , 工业化前景比较广阔 . 关键词 : 低分子量肝素 ; 亚硝酸解聚 ; 分 子量测定 ; 凝胶色谱 中图分类号 : R 972 文献标识码 : A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

溶液
PH 7.8,40℃,24h
反应液
浓缩液
中和液
PH 6.5-6.7 无水甲醇
沉淀
干燥
低分子肝素

该法制备LMWH 的过程也主要受反应的温度、pH值和过氧化氢浓 度的影响
2.1 化学降解法
• 2.1.3 β -消去降解法 β -消除降解法包括肝素季铵化和降解两步处理。肝素的 季铵盐和卤代烃或卤代苄基化合物在二氯甲烷或二甲基甲 酰胺中可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肝素酯可在碱性条件下水 解成LMWH。 肝素解聚程度可由酯化率,碱性条件或酯的类型决定。
• 2.1.4其它化学降解法 • 除亚硝酸降解、β -消除降解法和过氧化氢降解这三种工业 上用来制备LMWH的化学方法以外,还可采用高碘酸降解、 次氯酸降解、γ -照射和硫酸一氯磺酸降解等几种方法制备 LMWH。这几种制备方法目前没有其投入工业化生产的报道 。
2.1 化学降解法
• 优点:化学裂解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宜工业化生产 。
溶液
降解液
氢氧化和钠 中 PH 6.5-7.0
中和液
沉淀
5~30° , 3.5h 丙酮脱水, 低分子肝素 干燥
• 该解聚肝素的过程受温度、溶液pH值、亚硝酸盐的浓度及降解时间的 影响较大
化学降解法
• 2.1.2 过氧化氢降解法
乙 酸 肝素钠 钠 溶液 真空浓 缩 抗坏血酸,乙酸铜水 溶液 PH 7.8 EDTA钠盐 搅拌边加入过氧化氢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
于越
• 目录 1.原料来源 2.组成或结构及存在形式 3.性质 4.制备工艺 5制备工艺的改进 6作用及用途
• 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作为抗 凝剂 • 和 抗血栓药在临床上使用已有60余年,但长 期使用会导 致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现象 低 分 子 肝 素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 是由普通肝素裂解而来。与 普通肝素比较,其抗血栓 能力较强而抗凝血 能力较低,在其抗血栓能力形成时 对凝血系 统的影响较小。另外低分子肝素还具有分子 量小、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出血倾 向小等 特点,因此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具有重 要的意义。

低分子肝素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制备方法研究进展低分子肝素由于吸收性好、安全性及生物利用率高等优点,而逐渐取代肝素应用于临床。

文章介绍了低分子肝素的基本概念,简述了其发展过程,重点综述了制备低分子肝素的化学降解法和酶解法,探讨了其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标签:低分子肝素;LMWH;降解低分子肝素(LMWH)是在普通肝素的基础上发展的新一代肝素类抗凝血药物,是使用合适方法将肝素分级或降解得到的具有较低分子量的肝素组分或片段。

20世纪70年代中,在肝素研究史上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发现肝素中仅有30%~50%的组分可以结合ATⅢ发挥抗凝血活性,这改变了“肝素的每一个分子都有抗凝血活性”的老观点;二是发现以往认为并无无活性的低分子肝素对Ⅱa 因子有强的抑制作用[1]。

20世纪70年代末,低分子肝素进入临床使用。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制备法、化学降解法、酶解法和合成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获得不同分子量和生物活性的LMWH,彼此不能代替使用。

以下主要对化学降解法和酶解法进行综述。

1 化学降解法化学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获取低分子量肝素的方法,使肝素糖环或糖苷键断裂,从而,大分子的肝素降解成低分子量的肝素及相应寡糖,主要的方法有亚硝酸降解、β-消除降解法、过氧化氧降解法、光化学降解法。

1.1 亚硝酸降解法这是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酸性条件下,肝素中游离的氨基与亚硝酸发生重氮化反应,断裂在氨基葡萄糖的残基部位,最终生成低分子量肝素和氮气。

此反应条件较温和,并且这种方法在低分子肝素的末端引入了新的缩环的甘露糖残基的还原基团。

然而,亚硝酸降解法对N硫酸化的氨基葡萄糖殘基的保护作用不完全,又偏偏这些残基是抗凝血酶III结合所必需的片段。

反应过程中,通过控制亚硝酸的量,酸碱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可控制生成的产物的分子量[2]。

1.2 β-消除降解法β-消除降解法包括肝素季铵化、酯化和降解三个步骤[3]。

在碱性条件下,肝素会发生β-消除反应,断裂在艾杜糖醛酸残基部位,从而生成低分子量肝素,但会引起多糖链结构的变化和多糖基上O-硫酸基团脱落,会丧失原有部分功能。

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条件比较的开题报告

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条件比较的开题报告

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条件比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抗凝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

但是,LMWH的生物利用度较低,需要频繁注射,增加了患者负担。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将LMWH制成明胶纳米微球的想法,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因此,制备LMWH明胶纳米微球并进行条件比较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LMWH明胶纳米微球,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制备效果,确定最优条件。

2.研究方法- 制备LMWH明胶纳米微球,并分别调整不同条件,包括明胶浓度、 LMWH与明胶的质量比、LMWH浓度、交联剂剂量等。

-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制备的LMWH明胶纳米微球的形态结构。

- 采用动态光散射(DLS)仪器测定微球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情况。

- 采用红外光谱仪对制备的LMWH明胶纳米微球采用红外显微镜进行表征。

- 通过荧光探针静态法测定LMWH的载药量和包封效率。

3.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制备LMWH明胶纳米微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并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制备效果,确定最优条件,在提高LMWH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三、研究计划1.研究时间该研究计划在1年内完成。

2.研究步骤(1)制备LMWH明胶纳米微球准备明胶溶液和LMWH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调整pH值和摩尔比,并加入交联剂和辅助剂,制备LMWH明胶纳米微球。

(2)SEM观察将制备好的样品使用SEM进行观察,并记录样品的形态结构。

(3)DLS测量采用DLS测量微球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情况,并记录数据。

(4)红外光谱表征利用红外光谱仪进行红外光谱表征,并分析其结构。

(5)荧光探针测定采用荧光探针静态法测定LMWH的载药量和包封效率,并记录数据。

3.研究预期成果- 成功制备LMWH明胶纳米微球,并确定最优条件。

- 观察到制备的LMWH明胶纳米微球的形态结构和粒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2月 云南化工 Feb.2000 第27卷第1期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Vol.27,No1 低分子肝素及其制备董学畅1,张淑桂2,杨素仙1Ξ(1 云南民族学院化学系,昆明650003; 2 云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昆明650091)摘 要: 扼要介绍和评述低分子肝素的化学结构、性质、作用机制及其制备方法。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 制备中图分类号: O63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75X(2000)01-0044-02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H eparin and Its PraperationDONG Xue-ch ang,ZH ANG Shu-gui,YANG Shu-xian(Department of Chemisty,Yunnan Nationalites Institute,Kunming650031,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chemical structures,properit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s are introduced and reviewed briefly.K eyw ords: heparin;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preparation 肝素自1916年Molean发现其良好的抗凝作用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化药物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医药临床上。

肝素不仅具有抗凝、抗血栓、抗炎、抗过敏、抗病毒和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功能,同时也是一种防治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或其它血栓的有效药物。

但是肝素在临床应用时常伴有出血、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有时甚至可引起致死性颅内出血,据报道出血率高达35%。

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能够完全替代它的产品,尽管存在以上副作用,但在临床上它仍然是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和治疗急性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

为了减轻肝素的副作用,人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如局部用药或小剂量用药,或将肝素钠盐转为肝素钙盐等,都分别收到较好的效果。

1976年Johnson等发现当皮下注射从肝素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较小的片段(即低分子肝素,简称LMWH)时,在人体内其抗活性X 因子(FXa)的作用远高于普通肝素(SH),而出血副作用却明显降低,其报道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与密切关注。

80年代以后低分子肝素以其抗血栓作用强、出血副作用小,半衰期长、生物利用率高等优异的药用物性,成为了当今肝素研究的热点,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国外已有十多种LMWH产品相继问世,我国自90年代起亦开始了低分子肝素产品的研制。

1 低分子肝素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肝素是分子量大小各异的一簇酸性粘多糖混合物的统称,具有由六糖或八糖重复单位构成的线形链状分子,分子量从3到37kD之间,平均分子量15kD。

而低分子肝素则是由肝素化学降解或经分级分离或通过遗传工程或化学方法合成得到的低分子量的肝素片段,分子量3~8kD,平均分子量5kD 左右,约为母体肝素分子量的1/3,结构较为单一。

与肝素相似,低分子肝素是由D-葡糖胺与葡糖醛酸或艾杜糖醛酸交替残基糖链组成。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肝素的抗凝活性是通过在肝素糖链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五糖单位活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和进行传递的。

这种五糖单位沿肝素糖链随机分布,在普通肝素中约占1/3,而在低分子肝素中仅占15%~25%。

五糖与抗凝血酶结合可导致抗凝血酶构象发生改变,使其与凝血酶及其激活因子FXa相互作用加速1000倍以上。

而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们与FXa因子及凝血酶的相互抑制作用不同。

含五糖的低分子肝素与抗凝血酶直Ξ云南民族学院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99届毕业生 2000年第1期 董学畅:低分子肝素及其制备 ・45・ 接结合,引起抗凝血酶构象的改变,从而抑制FXa 因子的活性。

普通肝素必须与凝血酶和抗凝血酶相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才能有效地灭活凝血酶。

这种复合物只能通过至少由18个糖基组成的含五糖单元的肝素链组成,当分子糖链少于18糖基序列,就不能同时有效地与前二者结合形成复合物,发挥不了抗凝作用。

而对FXa因子的灭活不需要与肝素和A TⅢ和FⅡa形成复合物,而是通过HS结合A TⅢ后进行的,不需要具备18糖基链。

在低分子肝素中由于糖链缩短,仅有25%~50%的LMWH 分子含有18个糖基链,五糖单元明显低于普通肝素,与FⅡa结合的能力减弱,但与A TⅢ的亲和力增强,而且小分子糖链仍保持对FXa因子的活性…,从而导致出一些不同于普通肝素的性质,如抗凝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等(表1)。

夏小平等将低分子肝素应用于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发现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具有更强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而引起出血的危险性仅为后者的1/33。

表1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生化指标和药理物性比较特 性 HS LMWH 平均分子量12~15kD4~6.5kD糖基数40~5013~22抗FXa:抗FⅡa1:14:1血小板Xa灭活能力弱强蛋白结合力高低剂量依赖性消除是否低剂量生物利用度24%100%对血小板的影响强弱半衰期122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目前对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已有多种方法,制备方法不同,所得到的低分子肝素产品的分子量和生物功能也有所不同。

但从机理上讲,制备方法大体上可分为3种类型:即物理分离法、化学裂解法和合成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多采用专利保护的形式来进行生产。

2.1 物理分离法主要方法有:有机溶剂沉淀法(如乙醇分级沉淀法)、凝胶过滤法、亲和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和超滤法,其中以亲和层析最为重要。

物理分离法制备的低分子肝素大多用于结构测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大批量生产的报道。

但该法可以用商品肝素作为原料进行分离得到的低分子组成或是结合应用于化学裂解法产物的分离、纯化等。

2.2 化学裂解法又分化学裂解法和酶化学裂解法,主要有:亚硝酸控制解聚降解法、过氧化物降解法、B-消除降解法、自由基催化降解法、肝素酶降解法、苯甲基化并碱降解法和高磺酸氧化降解法等。

然而,无论是采用哪种降解法都会改变肝素的结构,而有的降解反应恰巧在抗血栓的活性位点上,从而影响了它的抗栓活性。

不同的降解反应所得的产品的末端结构不同,亚硝酸降解,产物的末端为脱水甘露糖或甘露醇;肝素酶或B-消除降解的产物在非还原末端含有N-硫酸葡糖胺;而采用自由基催化降解法,其产物末端则多为N-硫酸葡糖胺和艾杜糖醛酸…。

由于末端结构不同,导致其生物功能也不尽相同。

例如:将制取肝素的副产品-低抗凝肝素溶解在醋酸溶液中,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在室温下搅拌3h左右,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 H至中性,加入氯化钠少许,用无水乙醇沉淀,脱水、干燥,即可得到LMWH的粗品。

然后上已充分平衡后的Sephadex G-75层析柱,以0.2mol/L氯化钠溶液进行洗脱,流速控制在0.8ml/min。

用咔唑法监测,收集低分子组分,在55~60℃减压浓缩,浓缩液用无水乙醇进行沉淀、脱水、干燥即可得到低分子肝素精品,产品为白色粉末,收率约为70%。

用上述方法制得的低分子肝素,不仅成本低,且生理活性高。

一般说来,化学降解法容易导致硫酸基丢失,A TⅢ结合部位减少。

还值得注意的是,肝系在酸性溶液中,N-硫酸基容易被水解破坏,使其抗凝活性降低,而在强碱性溶液中,O-硫酸基易被水解破坏,也使产物抗凝活性下降,因此,在低分子肝素的生产过程中必须避免强酸或者强碱的处理。

2.3 合成法近年来国外采用遗传工程方法合成出了肝素的各种组分,利用不同糖基人工合成肝素片段也取得了成功,尽管目前还尚未见到其正式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报道,但上述方法特别是遗传工程方法和适当材料半合成方法的研究动向值得国内注意与借鉴。

目前国内低分子肝素产品多从国外进口,但因其价格昂贵,使在国内的应用受到限制。

我国是肝素生产和出口大国,尽快研制和开发低分子肝素产品投放市场势在必行。

我省过去开发的肝素钙产品2000年2月 云南化工 Feb.2000 第27卷第1期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Vol.27,No1 ・经验交流・硫化铜矿造粒试验黄 俊(云南昆阳磷肥厂,云南昆阳650604)摘 要: 介绍沸腾焙烧的条件,为达到条件所进行的工作,明确造粒的目的,以及试验的过程描述,最后给出了试验的结果。

关键词: 硫化铜矿; 造粒; 焙烧; 烧出率中图分类号: TF802.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275X(2000)01-0046-021 概述硫化铜矿是火法冶铜的主要原料,在冶炼过程中,首先要把硫脱出将其转化为氧化铜,这一脱硫过程会有大量的SO2气体逸出,将其用于生产硫酸既可充分利用资源,又可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一般沸腾炉焙烧硫化铜矿所得的烟气中SO2浓度较高,可直接用来制造硫酸。

然而,由于焙烧时沸腾炉对入炉矿有一定的粒度及组成要求,因此必须对进入炉子的硫化铜矿进行加工,使其满足沸腾焙烧的要求。

此次试验我们所用的硫化铜矿是经过浮选富积的,所以特别细,200目以上的占82.72%,从全年分析来看,矿的组成极为复杂,共有23种组分。

现将硫化铜矿的粒度分布情况及主要组分和对生产有影响的组分列于表1、2。

表1 硫化铜矿粒度分布粒度(目)65100150200305325含量% 2.38 5.179.7310.5418.9053.28表2 硫化铜矿的主要组分组分S Cu Fe Pb+Zn As F含量%33.5530.7521.10 1.1240.290.242 试验过程2.1 造粒2.1.1 入炉矿的标准为了保证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我们对入炉矿规定了含硫、含水、粒度等指标,其值如下:①入炉矿含硫S≥25%;②入炉矿含水H2O≤7%;③入炉矿粒度1≤d≤4mm。

2.1.2 粘结剂的选用原则①保证所造颗粒有足够的强度;②使用量不能过大,经济上可行;③不影响沸腾焙烧,有较高的烧出率。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分别选择了水玻璃、灰绿岩粉、石灰、水泥等10多种物质作对比试验,经多次的试验对比,找出比较理想的粘结剂,并得出了配比。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普通肝素的不足,但若能结合LMWH研究,开发低分子肝素钙产品,必将会获得到药理性能优良的新产品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 张淑桂,董学畅1肝素及其制备[J]1云南化工,1990,(4):54[2] 李晓祥,李耐三1低分子肝素及其临床应用[J]1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4,(3):155[3] 郭传勇,蔡亦蕴1低分子肝素及其临床应用[J]1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9,(2):106[4] Johnson E A,et al.Thromb Hacmostas,1976,35:586[5] 冯任田,王福清1低分子量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J]1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5):217[6] 邹立家,张天民等1低分子肝素透皮吸收制剂及其吸收机理的研究[J]1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5):268[7] 李春元编译1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1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8,(6):340[8] 夏小平,陆道炎.低分子肝素在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J]1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5):255(收稿日期:1999-08-0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