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二百年前的全球商界之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二:二百年前的全球商界之王
作者:
来源:《中国民商》2013年第03期
说起清朝富人,人们通常会想到和珅与胡雪岩,其实,清朝的首富另有其人,他不仅是当时的中国首富,也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与和珅等贪官不同,他的钱来得合理合法,因为他拥有地球上最大的企业,还领导着地球上最大的商会——那可不是近年来广为流传的“十大商帮”,而是超越了省份界限、整合了产业上下游、推出一系列商业创新、主宰国际贸易市场的全球商业霸主。
最繁荣的经济,自然会造就最富有的商人和最庞大的企业。
说起清朝富人,人们通常会想到和珅与胡雪岩。
其实,和珅被查抄的上亿两白银财产被高估了,其中一些古玩字画并不值那么多钱,还有许多并非他的私人财产,而是代人理财,更不用说大量财产为非法所得,难以长期占有。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个人财产据说一度达到过2000 万两白银,却被一场中等规模的丝绸危机搞得破产殒命,这可体现不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
清朝的首富另有其人,他不仅是当时的中国首富,也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与和珅等贪官不同,他的钱来得合理合法,因为他拥有地球上最大的企业,还领导着地球上最大的商会——那可不是近年来广为流传的“十大商帮”,而是超越了省份界限、整合了产业上下游、推出一系列商业创新、主宰国际贸易市场的全球商业霸主。
在西方学者撰写的经济史上,“伍浩官”是个显赫的名字。
“伍浩官二世”,本名伍秉鉴,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主宰国际贸易市场三十余年,成就与其同龄人拿破仑一世、威灵顿公爵同样辉煌。
作为中国古代资产最雄厚、也最具影响力的商人,伍秉鉴的私人企业自然闻名遐迩。
有些令人吃惊的是,这家企业至今依然存在,而且还生机勃勃。
名扬寰宇的怡和洋行通常被认为是一家纯正的英资企业,但它的历史却比这复杂得多。
在怡和洋行的简介中,人们往往被告知,这家企业本名查顿——马地臣联合公司,始建于公元1832 年7月1 日。
事实是,中国商人伍国莹(即伍秉鉴之父“伍浩官一世”)早在公元1784 年就组建了怡和洋行,当时“洋行”的意思不是“外资企业”,而是“外贸企业”。
清帝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签署《南京条约》,怡和洋行被《南京条约》明令解散,该商号随即被专门走私鸦片的英资查顿——马地臣联合公司据为己有。
从此,只许由外国人开设的“洋行”自然就从“外贸企业”变成了“外资企业”。
与怡和洋行一同被《南京条约》明令解散的中国“洋行”,还有十余家之多。
在此之前,这些中国古代最大的民营企业主宰国际贸易市场长达近200 年,并联合组建了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管理制度最完善的商会组织——广东十三行。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广东十三行击败了所有与它们竞争的外国企业,最终,只有残暴的战争和粗鲁的行政命令才能让它告别历史舞台。
公元1842 年,中国政府为了结束鸦片战争,顺应英国侵略者的意图,强行毁掉了自己最优秀的企业。
只要仔细阅读《南京条约》全文,就不难发现,这场战争其实与鸦片毫无关系,英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处心积虑地为了毁掉资本雄厚、外贸经验丰富、二百年来令英国企业无可奈何的广东十三行。
广东十三行的规模之所以如此巨大,一方面得益于清朝中前期的外贸繁荣局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手强大,普通小企业根本不足以与之抗衡。
催生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对手绝非等闲之辈,更不是什么中国本土的“十大商帮”。
这要追溯到当年的鼎盛时期,有一家力量远远超过当今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就某些方面而言,甚至可能超过当今上世界所有公司总和的公司。
作为一家公司,它不仅经常守法和违法,而且有权立法、司法,还执法,甚至拥有全球性的治外法权和刑事豁免权;它不仅纳税,而且收税,还是向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收税;它不仅频繁与世界各国政府合作,而且在这些政府不听话的时候,更频繁颠覆它们;它不仅多次遭到世界各国武装力量的攻击,而且更多次自费组建武装力量攻击世界各国。
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总是为了同时与两个三流国家作战而焦头烂额,如果这家公司的董事会听说了,必定会对美国的实力嗤之以鼻,因为该公司经常同时在全球发动三四场战争,战争对象还常常是当时的一流大国,例如法国、俄国、中国、印度、土耳其等等,顺便再收拾几个二三流国家,例如美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波斯等等。
实际上,它本身就堪称是全球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当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作出决议的时候,从白金汉宫到紫禁城,地球上每一位帝王都要侧耳倾听。
如果没有这家公司,英语绝无可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语言。
这家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的东印度公司”,后来改为“东印度的英国商人贸易联合公司”,俗称“英国东印度公司”,英文缩写为“VEIC”。
为了和其他欧洲国家建立的“东印度公司”
相区别,它还有一个“约翰公司”的昵称。
从18 世纪初到19 世纪初,世界上很多人对这家公司已经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小心翼翼地称之为“TheCompany”(该公司)。
清朝中国人,从皇帝到苦力,从圣旨到账单,对它只有一个称呼,两个汉字:“公司”。
如果西方人必须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时,他们总要加上形容词,诸如:“尊贵的东印度公司”、“可敬的东印度公司”、“荣耀的东印度公司”等等,仿佛是给予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帝王那种“陛下”、“殿下”的地位,而这的确也符合实际: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的地区,很多人都以能在公司里讨得一官半职为无上光荣,一些为公司工作的职员干脆用“公司”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就是“孔帕尼”(Company),以显示自己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殊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时代不同了,过去无比高贵的皇帝、沙皇、可汗、苏丹、国王、埃米尔等等,在蒸蒸日上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面前,难道不都显得软弱无力了吗?当时,Company 高于一切,VEIC 高于一切,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在广阔的亚洲沿海地区,各族商人也许尚未掌握26 个英文字母,但一定认得“VEIC”这个组合,带有这个印章的任何货物都享受免检待遇。
公元1688 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被光荣革命赶下台,逃亡路上,他宁可扔掉英格兰传国金玺,也不肯抛弃手提箱中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股票——要知道,他可是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呀。
这,才是公司的力量!
但是,放眼全球,这家公司不怕任何帝王将相,却只怕广东十三行。
那么,既然英国东印度公司如此不可一世,那它又为何忌惮广东十三行呢?
让清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曹雪芹来告诉我们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