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合集下载

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挑战及途径探索

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挑战及途径探索

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挑战及途径探索[摘要]在大学生中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工程,是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前各种新兴媒体的兴起、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对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带来了诸多挑战。

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重情感、抓信念;重层次、抓机制;重效应、抓榜样;重平台、抓载体。

[关键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党的后,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指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2]他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3]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高校作为青年的聚集地,要把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意义青年者,国家之魂。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谁把握住青年,谁就可以把握未来。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措施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

因此,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措施。

青年学生是一个知识程度较高、较为开放、思维较为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社会经验相对匮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和成熟,容易产生偏激想法,对西方一些错误的和观点缺乏鉴别力和敏感性,容易受其影响。

另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社会也出现了贫富分化、消极腐败等不良现象,而西方敌对势力往往以此为借口,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加大渗透力度,恶意放大个别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效应,扰乱思想、混淆视听,青年学生即是其渗透的重点对象之一。

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兼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传播

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兼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传播

惯 ‘ 时或几乎 全时 ’ 全 地跟踪新 闻”3, _ 受众 对于信息 发布 时 J 间的预期 已经超越 了对 内容 的评估 。因此 , 以网络技术为依 托, 马克思主义 理论 的 即时传 播 既符 合受 众及 时 的新 闻期 待, 也符合 马克思 主义理论 “ 与时俱进” 发展要求 。 ( ) 三 马克思主义舆 论传 播的渠道更广 互联 网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 同时也作 为一 个信息
普通 的受众变成 了传播 者 , 使得 自媒体也 成为马克思 主义 舆 论传播 的一个辅 助渠 道。网络社 会传 播渠道 的拓 宽带来 了 马克思 主义舆论传播信息 的极大 丰富性 , 也使得传播 内容 的
厚度 大为增加 。
球村 ”并推动 了经济全球 化和 高等 教育 国际化 的发 展 。随 ,
21 02年第 3 期 总第 25期 1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j n eerhso i e d ct n e ogi gR sac e nHg r uai l a h E o
N . 2 1 o 3, 0 2 S r lN . 1 ei o 2 5 a
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传播重构策略与长效机制研究”砸 舞 主 肺 璺 塞 黉 靖的阶段 题目( 厚 拿 研亨 性研究导克思主义中国 时代化、 成果 化、 大众化, 1 D 1 6 )网 编号: J7 02 “ 络社会马克思主义的 1 0
与挑 战
( ) 一 网络社会 马克思 主义舆论传播 面临的机遇
断地 提供 新闻信息 的过程 中链接 大量 即时分 析 , 息来源 和 信 内容 的多元化极大程度地提 高了时效 性 的实现程度 , 传播 已 进入 了“ 全时” 阶段 , 提倡 以受众 即网友 为导 向 , 快速发 布 、 高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网络空间中对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信仰和文化观念等的传播和表达的安全状态。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多种挑战,例如网络舆论引导、虚假信息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传播等,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1. 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平台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交流意见的重要渠道,因此网络舆论引导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

一些组织和个人利用网络平台散布不实信息、煽动仇恨、挑动民族情绪等,导致公众观念受到误导,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2. 虚假信息传播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很难通过途径判断信息的真伪。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传播谣言,造成社会负面影响。

3. 极端主义思想传播一些极端主义思想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对年轻一代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打击网络传播的虚假信息、极端主义思想等行为。

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平台的内容管理。

2. 提高网络素养加强对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受到不实信息的误导。

3. 强化网络安全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和过滤,防止虚假信息传播。

4. 强化主流价值观宣传通过网络平台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

5. 加强国际合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建立国际性的网络安全合作机制,共同打击网络上的违法行为和有害信息。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多种挑战,我们应采取综合性的对策,加强网络技术、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共同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在网络空间中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和有序的信息传播环境。

网络传媒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传媒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挑战与对策

肯悄地激荡 着新 …轮的现 代化浪潮 . 核心
就是 络传播 的异军 突起 。 它集报刊 , 电台 , 电
的、f醍 f卡 的东阿的蔓延,n l j }l 制其影响增加丁难
度。 一些 容极 健 康 、 充满 着包情 、 低级趣
味的软 件时常 现 在互联 I 圳中。 这些 J 垃圾
时刻 引导和 谚惑 - 众沉浸其 中 , 些受 令其身
由己 、 罢不能 , 人 再种美 丽的陷 阱。 欲 跌
对 传统矗介优势加 以整台 , 大提高 r j l 大 处理
和 传递信 息的效率 。 如比 尔 - 正 盖茨所 “ 我 们唤醒 r一 _个沉睡的 巨人” 但是 , 。 网络是一把
同志 显得 小太适 应 , 而严重制 约着我们 住网 从
信息' 术对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利与弊 ,扬 { = 支
长避短 ,趋 利避 害 ,进 ・ 强宣 传思 想上 步增
络空 间开拓宣传思 想工作 的新 面 。
作的 能 力。广 大宣 传思 想工作 者应 以 高度的 政治 责任感 相 强 { 代紧迫 感 ,树立 网络 的时
“ 剑”其 饥面影 响也 埘我党思想 文化阵地 双 ,
构成 了严 重威胁。


时代 币对 : 作 信息时代网络传媒对 党建 工作提 伍 。 随 着 络t 的来临 , i 仝新 的 I
快适应 信 息 网络 时 代新 形势 ,正确 把握 现 代
出的新挑战
刚络 传播 的兴起 与 发展 ,标 志 着传播 活
4 对我党宣传思想j 作队伍 自身素质的 . 二
挑 战 。 无疑 问, 毫 由于 我党 历 求把 思想政 治工 作视 为生 命线 , 在长期 的 革命和建 设 实戕 中, 锻炼 平培养 r-支能征善 战的宣传思想 l作队 ¨ - - - 工

浅析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析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析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封 琦/西安理工大学摘 要:在新时代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改革开放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面对更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作为理论转化为实践之间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新时代下,个性定制化网络新闻致使人们陷入“信息茧房”,马克思主义理论“碎片化”和“庸俗化”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性的挑战,同时也在重塑公众对真理的认知观念。

本文确立问题意识,从浅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 挑战 对策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①新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内容的大众化生活化。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相结合,深化理论内容,将理论通俗化、平民化,加强传播队伍的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素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一、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挑战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符合中国人民的价值导向,这让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学子看到了救国救民的希望。

在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网络宣传的过程对主流宣传的话语效果产生部分消解,现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性,将会产生弱化主体对客体的引导和教育,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思想教育成果,这种“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信息茧房”导致思维固化,马克思主义难以“破壁”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效应,指的是在信网络信息向公众传播的过程中,民众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由于关于长期、单一的关注和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导致人们陷于被自己选择的观点所包围的“茧房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的需求为主导的利益追逐逐渐展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信息传播不准确,导致误解和混淆;其次是意识形态混淆,容易引发偏见和偏颇观点;再者是缺乏有效引导,影响网络舆论方向和氛围。

为应对这些问题,可以加强信息核实和筛选工作,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控机制。

这些对策有助于提升网络阵地建设质量和效果,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更好地传播和影响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软实力和传播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信息传播、意识形态混淆、有效引导、信息核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舆论监控机制、重要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在网络舆论斗争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能够帮助党和政府更好地引导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凝聚力。

通过在网络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广大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有效地防范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舆论干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促进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和统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还有助于扩大党和政府在网络舆论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只有通过有效地组建和管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才能更好地回应人们在网络上的思想需求,增强我国在国际网络舆论战场上的话语权,塑造更加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认同。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对策论文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对策论文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的对策【摘要】网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受众的心理、传播方式的转变和传播体制的健全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有效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社会进程中的时代任务和战略工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载体,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

为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对策显得极为重要。

一、创新传播内容是提高网络传播有效性的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成果的网络传播,必须做到把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统一起来。

理论宣传要体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使其理论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只有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价值。

(1)利用网络语言,进行话语转换,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

语言文字是理论的载体,理论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和传播。

“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

这就要求我们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老百姓的话,同样在网络条件下,要让马克思主义说“网络话语”。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

网络语言充满智慧,是网民创造性地自由表达。

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把理论转化为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朴素真理。

只有充分重视网络语言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参与网络语言的塑造和使用,同时,用大众常用的语言、熟悉的典故事例,把深奥抽象的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表达,并把网络语言和民族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网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摘要:网络对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对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腐蚀,对高校思政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从三个方面重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抢占网上教育阵地、优化校园网络的建设和调控、打造顺应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网络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策1网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1.1.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据统计,网上语言的使用比例分别是:英语95%,法语5%,其他5%。

〔1〕在当前国际互联网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

我国仅占0.1%和0.05%。

〔2〕互联网中的信息流动跨越了文化交流中的隔阂和差异,这在网上必然形成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必然在网上占据统领地位。

高等院校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点。

大学生在网上不自觉地处于这种“和平演变”的渗透之中,这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

1.2对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腐蚀广播、报纸、刊物、电视等传媒是以往学生们的信息源,其内容已经过层层过滤和把关,而如今网络中能够过滤的信息是微乎其微。

大量的色情、暴力等信息对青年学生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往往是处于好奇、冲动和寻求刺激刻意去寻找这些不良信息。

这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易诱发“互联网成瘾综合症”。

这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花费了大量学习和人际交往时间,也耗费了大量的上网费用。

结果往往造成孤独不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逃避现实、为人冷漠、缺少信任感、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的还会有莫名其妙的言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

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做“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

这不仅耽误了大学生的学业,还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积极探 索基层宣讲教育 的有效形式。 按 也要接近群众 。群 众中 的鼓动 , 关键 是要 点 ,
具 体 , 据 于 工 农 群众 眼前 的实 际 , 察 群 根 考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学 科 门 类 建 立 宣 讲 师 资 众 的 言 论 , 道他 们 的 需要 , 口头 上 文 字 库 ,建立集体研讨 制度 ,通过完善科研选 知 在 上 的 宣传 表 现他 们 的心 理 。 要 使 马克 思 主 题 、 成果考核 、 专业评 奖、 会评 价等 方面 社
更加 重 视 公 平 。 是 , 会 上 贫 富 差 距 正在 但 社 扩 大 却 是 一 个 无 法逃 避 的现 实 。 社 会 存在
过 程 , 是 推 动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业 不 挑 战 主 要来 自于 : 就 经 掌 握群 众 , 会 变成 物 质 力 量 ” 也 。 理 论 的 大众 化 过 程 是理 论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不 断 完 善 并 与 社 会 、 代 发 展 不 断相 时
3 决. 4 l策i 2探 02 1索 2<
决策观察 0
今 年 的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提 出 “ 们 不 仅 要 我 通 过发展经济 , 社会财富这个 ‘ 糕 ’ 把 蛋 做 大 , 要 通过合 理 的收入 分配制度 把 ‘ 也 蛋 糕 ’ 好 ” 分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本 到书 本 , 须把 所 讲 理 论 和 群 众 的生 活 、 必 学 习 、 作联 系 起 来 , 关 注 大众 需 求 , 工 要 回
大 众 化 工作 取 得 成 效 的 有 力保 证 。重 点 加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层宣讲 阵地 建

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优势与局限

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优势与局限
网络传 播 途径 在 高校 推进 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教 育 中的优 势 与局 限
莫 媛 桂 林理 工大 学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摘 要 :网络作 为信 息传播 的新媒 体 ,拓展 了高校 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的新 渠道 。网络 文化传播 的特点 ,决定 了网络
着丰富的精 品课程资源 ,包括课 堂教 学视频 、电子教案 、 教 学课 件等 。大学生们可 以通过网络,感受名校 的课 堂氛 围、

2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局

2 . i网络上 的海 量信 息模 糊 了高 校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 教育
的焦 点 网民们一旦上 网,网络上 的信息就会铺 天盖 的潮涌而
大众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随着网络大众化 的进 一步普及, 高
校 网络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教 育也得 到 了进 一步 的发展和完 善, 各大校园网中也开辟 了马克 思主 义专 题教育模块 。 例如 “ 科学发展观 ” 、“ 创先 争优 ”等专题学 习模块 ,“ 思想政治 理论课 ”精品课程模块 ,马克思主义专题论坛 ,网上党校等
睹名师、名家 的教学风采 ,搜集到许多有用的学习资料 。
1 . 3网络提高 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普及率
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 N N I C )《 第 2 9次中 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 ,2 0 1 1 年我 国大专及 以上学
来, 而人的注 意力和信 息的消化 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 限
1 网络 传播途 径在 高校推进 马 克思 主义大 众化 教育 中的优

1 . 1网络 上 的海 量信 息丰 富了高校 马克 思主义 大众 化教 育 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中,与其紧密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理解路径。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并分析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影响。

一、信息传输的便利性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信息传输的高效便捷。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迅速地获取各类信息,实时了解国内外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

这种便利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深入人心。

首先,互联网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空间和载体。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等新兴的网络平台,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观点。

这种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思想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其次,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线图书馆、学术数据库以及各类研究论坛等信息平台,使得学者们可以方便地查阅和参考各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相关研究成果。

这为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推动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互联网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还在于互联网思维的兴起。

这种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理念有着契合之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互联网思维强调信息共享和开放合作。

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原则相契合。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共享和开放合作,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分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其次,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协同。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互联网的智慧和协同,可以更好地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精神,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议与应对尽管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点,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新媒体的“后现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

新媒体的“后现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

机媒体 的发展 极为迅速 , 成为了继网络媒 统媒体的继承与超越 , 新媒体传播 因此也 对马克思主义不信任的成见 。
体之后 的“ 第五媒体” 。
显现 出典型“ 后现代主义 ” 特征。但是 , 马
其次 , 当新媒 体把传统媒体 垄断的话
人们也许无 克思 主义 大众化传 播 的主要 阵地依 旧是 语权重新夺 回到人们 手 中时 ,
虽 然被称为一种“ 主义” , 但“ 后 现代” 播 。这 一方面影响 了传统媒体 的公信力 , 的明确 内涵 为何却 至今没 有定论 。或 者 另一方 面削弱 了马 克思 主义大 众化传 播
的效果 。
它 的批判 和颠覆精神注定 了它反 对以 关键 词: 马 克思主 义大众 化传播 ; 后 现代 说 ,
主义; 新媒体
各种约定成俗 的形式 , 来界定或者规 范其
首先 , “ 自媒体化 ” 使大众掌握 了信息
内涵 。大致来说 , 后现代主义有 以下 几大 传播主动权 , 那些大众最关心最 敏感的事 首先, 否认整体性 和同一性 , 提 倡碎 件经新 媒体传 播后 都会将 影 响放大 到极 在媒体形 态上 , 新媒体 是对 传统媒体 特征 : 新媒体频频曝 出政 府官员 的 其次 , 对 现代性 的精神 内 致。近几年 , 的继 承与 超越 , 包 括 网络 和手 机 两大 部 片化 与相对性 ; 如贵州 习水官员嫖 宿幼女案等 消解” , 反理性 , 崇 尚人文精神 ; 再 负面新 闻, 分。在 1 9 9 8年 5月联合 国新 闻委员 会召 核进行 “ 一 消 解 主体 性 , 推 崇 自主 性 和 主 体 间 系列公职人员违 法渎职行为 的揭露 , 开的年会 上 , 第一 次将 网络媒体视为继报 次 ,

马克思主义传播当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主义传播当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主义传播当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困境。

传统的理论传播方式已经显现出疲态,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也给传播带来了新的考验。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困境也愈发显现。

加强传播途径和提升传播效果都是可行的策略。

未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趋多元化,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可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对思想理论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提升其效果,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困境、解决途径、传统理论、新媒体、社会应用、途径、策略、发展趋势、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的思想体系,对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理论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等特点,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找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具有超越时代性、国际性等特点,具有全球视野和普世价值。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进步的革命性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实践导向。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人们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在于其具有的历史使命和国际影响力,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1.2 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和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和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拜金主义盛行、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等等问题,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1、西方思想渗透带来的挑战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和平演变”的矛头直指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

作为和平演变的核心内容,思想渗透依然是他们采取的重要手段,他们不断对中国进行着“西化”和“分化”,依靠自己本身的强大实力,通过强大的舆论和媒体传播实力,大力宣传西方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摧毁中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力求颠覆中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持。

正是在这种西方国家设置的意识形态陷阱的思想渗透下,中国很多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坚持,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

2、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换言之,就是说经济实力决定着文化实力。

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

江泽民同志在书中写到:“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的多。

这也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也不行。

”①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

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践行基于共情理论的思考

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践行基于共情理论的思考

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践行基于共情理论的思考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舆论场也日趋复杂多元。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逐渐增强,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我们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并深入分析如何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是在共情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网络舆论,实现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论的概念、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梳理,分析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探讨其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指导作用。

随后,引入共情理论,分析共情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基于共情理论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共情理论相结合,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推动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

本文期望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为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推动新闻舆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融合传播时代的网络舆论环境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融合传播时代。

这个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

网络舆论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互动性之强,使得网络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

一是舆论主体的多元化。

在融合传播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使得舆论的主体变得极为多元化。

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多样化的舆论场。

二是舆论传播的去中心化。

融合传播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的中心化传播模式,而是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

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复杂的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

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

2022年1月第1期总第139期Jan.2022No.1Serial.139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收稿日期:2021-11-0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项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19ZXH04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振怡(1980-),女,黑龙江庆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刘振怡(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标志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内容呈现出“去中心化、碎片化”特征,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式微,这给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网络化和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民众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在此种情形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坚持理论创新,在学术争鸣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用科学真理的力量感召人民群众,凝聚社会共识;时刻牢记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原则底线,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变革,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理论联系实际,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贴近”原则,与时俱进,从宣传思想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64,A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22)01-0020-0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制度保证。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挑战、原则和优化路径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挑战、原则和优化路径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挑战、原则和优化路径作者:生忠军来源:《邓小平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网络空间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衍创出的人类社会第五大战略空间,是国际竞争的新场域、舆论斗争的新战场。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关系着网络空间的治理成效,也关系着国家安全。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错误思潮的干预和影响、网络泛娱乐化倾向严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严峻挑战。

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阵地建设和推进网信事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新时代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一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空间话语权,增强其主导力、引领力和传播力;二要加强网络空间管理,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环境;三要完善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与管理,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四要推动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3-0081-08〔基金项目〕2019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090);2019年广西财经学院校级项目“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2019XJ001)〔作者〕生忠军,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广西南宁530000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而产生的新问题,“是意识形态在网络范畴的延伸,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冲突问题”②。

新时代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引导网络生活。

互联网作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已经成为各种力量相互角逐的新场域,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大搞文化霸权,向别国输出其价值观的新渠道。

马克思主义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涵盖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而数字经济时代则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日益突出的经济时代。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关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互动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对数字经济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角度对数字经济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数字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新形态。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又加速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数字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本的集中和扩大,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再调整,数字化生产关系的逐渐确立等。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创新更加高效。

然而,数字经济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数字鸿沟、数据隐私保护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数字经济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数字经济时代的兴起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逐渐模糊。

在数字经济时代,许多劳动者成为自由职业者、平台工作者,他们不再固定于特定的企业和岗位,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雇佣,将劳动力抛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种新型劳动关系使得传统的阶级状况不再清晰,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反思。

其次,数字经济的崛起也给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

数字经济时代的产权关系较为复杂,虚拟资产和虚拟财富的产生使得资本的流动性和非物质性提升,传统的所有制概念和理论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马克思主义需要对数字经济时代的产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新时代的所有制提供新的思考。

三、马克思主义与数字经济的互补关系尽管数字经济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及对策研究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及对策研究

83市场营销理论版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俨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促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人人面前都有一麦克风”的崭新局面不断呈现,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也日益显现。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网络意识形态指的是基于网络信息工具的使用而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传统意识形态各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再现。

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多种思想意识并存的状态。

从主体角度来看,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是在其领域内实施相关活动的是现实存在的社会人。

从技术角度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变成互联互通的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信息井喷式涌现,信息轰炸已经成为目前网络中人们接受信息的真实状态。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1、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呈现日常化倾向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

因此,网络领域信息的表达较传统媒体而言出现日常化、碎片化倾向。

网络空间的传播主体往往是社会中的普通个人,由于没有经受专业的新闻采访、编写的训练,因而对事实的还原存在一定的难度。

同时,由于自身感情的倾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从而造成传播中的信息附着有个人感情色彩。

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很少直接触及政治话题,但是意识形态会隐藏于人们交往的语言、文字、表情包等,因而更具隐蔽性。

2、网络意识形态的呈现出现图像化倾向。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表达不再局限于严肃的政府报告或者高喊的主旋律口号,而是采取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的图像叙事方式,由艰涩难懂的文字向平实、幽默的图文方式,实现视觉转化。

可视化的传播突破了语言表达的瓶颈,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与讲述中国故事。

3、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呈现平台化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简 介 : 静 娴 (9 9 , , 南 焦 作人 , 士 , 州大 学 ( 南郑 州 4 011 马 克 思主 义 学院 硕 士 生 导 师 。 杨 17 一)女 河 博 郑 河 5( ) 0
收 稿 日期 :0 1 3 1 2 1 -0 -0
当今社 会 . 网络 快 速发 展 并普 及 . 其 拥 有越 来 使
马克思主 义网络传播 面临的挑 战与对策
杨 静 娴
摘要 : 网络 已经 成 为 马 克 思 主 义传 播 的 重 要 载 体 和 方 式 , 给 当代 中 国的 马 克 思 主 义 传播 提 供 新 契机 的 同时 , 带 来 了 在 也 挑 战 要 加 强 马 克 思主 义 网络 阵 地 建设 , 新 网 络 传播 的方 式 方 法 , 强 对 意 识 形 态领 域 的监 管 与 控 制 , 全 网络 法 规 创 加 健
随着 网络 技术的迅猛发 展和 网络 基础设施 的不断
完善 . 中国网络的普及率逐年攀升 . 覆盖范 围越来越广 . 基本囊括 了各个层次的人群 . 日益成为最有影响力 的信
化 载体 进行 马克思 主 义传播 . 已经成为 了一项重 要任
务 .这 不仅 是 当代 中国马克 思 主义宣传 的现实需 要 ,
思 主 义 在 网络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指 导 地 位

义 . 可 以通 过 网上 留言等 形式 平等地 参 与讨 论和 争 还
辩 克思 主 义是不 怕争 论 的 . 理 越辨 越 明 , 过辩 马 真 通

网络 给 马克 思 主义 传 播 提 供 了新 契 机
论 可 以消除人 们 对 马 克思 主义 和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疑 惑 . 马克思 主 义更加 深入 人心 使 当前 . 用 网络这 一具有 鲜 明时代 特性 的思 想文 运
题 . 促进 马克 思 主义真 正普及 的重 要载 体和 手段 是 网络 的信息 容量 大 、 传播速 度怏 、 信息 更新 及 时 、 具有 高度 的开放 性 和交互 性 . 为当代 中国的 马克思 主
义传播 提供新 契机 的 同时 . 也带来 了挑 战 。 第一. 以美 国为首 的西方 国家 凭借 其技 术优 势对
和 建 设 一 支 高 素质 的 网络 宣传 队 伍 . 握 网络 意 识 形 态 X 作 的 主 动 权 , 保 马 克 思 主 义 主流 意 识 形 态 的 指 导地 位 。 把 - 确 关键词 : 克思主义 ; 马 网络 传 播 ; 战 ; 策 挑 对 中 图 分 类 号 : 1 A8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19 (O 10 — 0 2 O 17 — 9 9 2 1 )9 0 1 一 2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9 01 期
Ju a o C o gig U i r t o c n e a d T c n l y Sc lS i cs E i n N . 0 1 o r l f h n q nv s fS i c n e h o g (oi e e d o ) n n ei y e o a c n i t o92 1
越多 的受 众 . 为 马克思 主义 传播 的重要 阵 地 。如果 成 我们 不重 视 、 解决 马 克思 主义 网络传播 中遇到 的 问 不
题 . 就无 异 于从 一 个 重要 的战 场不 战 而退 , 那 各种 非 马 克思 主义甚 至反 马克 思 主义 的思潮就 会乘 虚 而人 。
因此 . 当前 中国 的马克思 主义 传播 应 当顺 应 时代 的变 化 . 分发 挥 网络 的特性 与 优 势 . 极应 对 网络带 来 充 积 的挑 战 . 打好 网络 意 识形 态 领 域 的 主动 仗 , 确保 马克
二 、 克 思 主 义传 播 面 临 的 网 络 挑 战 马
网络如 同一柄 双 刃剑 . 给 当代 中国 的马克 思 主 在
的信 息量 小 , 播 的内容 、 传 速度 、 方式 和 时效 等严重 受 限. 而且往往 是单 向性的 , 使受 众 自上 而下地接受 理论 “ 灌输 ”交互性差 而网络传播可 以轻松地解决上述 问 .
所 需要 的信 息 。 习和 研究 马克 思主 义 。 学 其次 , 网络 的 表 现形 式立 体化 . 以集声音 、 可 图像 、 文字 、 画 、 频 动 视 等 于一 体 .在传播 马 克思 主义 的过程 中 ,把深 奥 、 抽 象 、 燥 的理 论 变得 生 动 、 泼 、 枯 活 有趣 , 强 了马 克 思 增 主义 的艺术 感染 力 . 马克 思主 义更容 易被 广 大受众 使 所 喜爱 并接 受 。 再次 , 网络传播 的交 互性 强 , 而改 变 从 了传 统 的 “ 输 ” 灌 方式 . 群 众 的 主 体 地 位得 到 了体 使 现. 人们 不仅 可 以通过 网上 浏览 等形式 学 习马 克思 主
也 是 坚持 和加 强 马 克 思 主义 意 识形 态 主 导地 位 的必 然 要求
息传播载 体 . 这为 马克思 主义 的传播 提供 了新 契机 。
传 统 的马 克 思 主义 传播 形 式 主要 表 现 为 马克 思
主 义经 典 著作 和 中 国化 马 克思 主 义相关 图书 的 出版 发行 、 广播 电视 节 目的播 放 、 电影宣 传 、 纸 杂志 的发 报 行 、 案展 览 、 堂教 学 、 题 报告 等 , 种 传播 方 式 档 课 专 这
中国进 行 网络意识 形 态渗透 苏东 剧变 后 . 西方 敌对
势 力 加 紧 了对 中 国 的 和 平 演 变一场 “ 没有 硝烟 的战争 ” 随着 中国网 民人 数 的 迅 速增 多 ,西方敌 对势 力更是 对 中国采 取 了全方 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