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邻点指数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_省略_西省4A_含5A_级旅游景区为例_唐全华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中国城市与乡村旅游是一个繁荣的行业,许多城市的周边都有值得游客前来游玩的乡村旅游地。

这些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演变,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因而,本文便着重探讨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

一、地理位置的多样性中国的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多样性很丰富,大体可分为三类:(1)近郊型乡村旅游地:靠近城区,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方便,适合短途旅行和周末游。

比如北京周边的九华山、戒台寺、青龙峡等。

(2)远离城市型乡村旅游地: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属于长途旅行,适合长假期间游玩。

比如西藏林芝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青海湖等。

(3)沿海型乡村旅游地:位置靠近海岸线,以其独特的海洋景观和海产品吸引旅游者。

比如福建的厦门鼓浪屿、泰山等。

二、旅游产品品种的丰富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品种也十分多样:(1)自然景观型:如江西庐山、四川九寨沟、深圳的大鹏半岛、桂林等。

(2)人文景观型:如安徽的黄山、云南的大理、宜昌三峡等。

(3)农业观光型:如广西龙胜竹海、云南的石林、福建土楼等。

三、旅游活动类型的多样性(1)户外运动:如登山、攀岩、滑翔、热气球、漂流等。

(2)传统文化体验:如景德镇陶瓷制作、包粽子、围棋、茶道等。

(3)休闲度假:如抚仙湖温泉、千岛湖、洱海等。

四、交通网络的完备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与交通网络的完备性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交通网络逐步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工具大量建设,为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游客的到达和出发提供了便利。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方式的多样化,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相应的交通建设也需要跟进。

五、绿色生态环境的维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需要在维护绿色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

作为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保护乡村环境,创建绿色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外对于空间结构的探究开始起步。

但是研究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市对于研究地区的空间分布和测定、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旅游空间内的旅游活动属性等,Bevilacqua E.等在空间格局研究的早期以意大利Veneto地区的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的属性。

在这些年,国外学者对可达性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市关于旅游景区方面的可达性内容。

但是关注的焦点是在于旅游景区分布体系的与网络宣传方式上,但是这些研究还是能很好地把旅游景区的信息与当代的网络系统相结合,使得旅游者能便利地在网上查询自己需要的旅游信息或以"旅游助理"的方式来使自己快速地浏览旅游景区的信息。

可达性研究在国外开展的比较早,由Hansen 于1959年首先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随后引起学界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该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和城市地理的研究中。

我国的接入研究起步较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它最初是通过分类邮递时间来评估区域邮政服务的可用性。

旅游目的地可达性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可达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来评价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水平。

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局限于空间可达性。

交通、时间、距离、心理等因素都会对旅行产生影响。

Mitchell等人研究了休闲旅游物质载体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

交通可达性作为衡量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资源邻近性的重要指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将交通可达性引入旅游地理学,研究区域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旅游规划、旅游景点可达性和旅游市场空间规划。

然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城市的可达性和旅游方面。

国外一些学者考虑了社会和物理因素。

例如,Katz和BB在分析可访问性时考虑了影响可访问性的社会和物理因素。

在本研究中,旅游季节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Lundgren、Britton首次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分析研究了区域内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这为今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和可达性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本空间学理论。

陕西省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A级景点为例

陕西省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A级景点为例

陕西省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A级景点为例摘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托,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对于区域内景区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成为了各个部门与环节关注的重点。

本文对陕西省区域内12地市共336处A 级景区的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国内众多研究运用各类地理计算方法和数理模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了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景区等级规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得出A景点及景区空间结构不均衡的特点。

对陕西省A级景点区域空间结构上的不足提出建议,为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建言献策,以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关键词:A级景区;空间结构;分析;陕西AbstractTourist attrac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 which tourism development mainly relies on. Therefore,having an overall arrangment on the traveling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new focus of all departments.Taking the 336 A-class tourist scenic spots in 12 cities of Shaanxi as an examp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tourism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On the basis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finally finding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anxi Province tourism scenic area spati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grade scale. Drawing a conclusion that tourism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is out of banlance.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this article give some advice to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tourism resources more rational,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gress of tourism and economy.Key words: A-class tourist scenic spots; Space structure;Analyze;Shaanxi目录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17742 摘要IHYPERLINK \l _Toc23955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14679 目录IIIHYPERLINK \l _Toc13447 一、绪论 1HYPERLINK \l _Toc25329 (一)研究背景 1HYPERLINK \l _Toc21872 (二)研究意义 1HYPERLINK \l _Toc11180 (三)研究内容 1HYPERLINK \l _Toc27390 (四)研究范围 2HYPERLINK \l _Toc17769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HYPERLINK \l _Toc4530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HYPERLINK \l _Toc27684 (二)相关概念解析 3HYPERLINK \l _Toc26904 三、陕西省A 级景区现状分析 3HYPERLINK \l _Toc11984 (一)陕西省各市旅游的基本情况分析 3HYPERLINK \l _Toc17311 (二)陕西省A 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 4HYPERLINK \l _Toc16446 (三)陕西省A 级旅游景区类型 5HYPERLINK \l _Toc4717 (四)陕西省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分析 5HYPERLINK \l _Toc6192 四、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 5HYPERLINK \l _Toc21667 (一)景区空间分布态势分析 5HYPERLINK \l _Toc11779 (二)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6HYPERLINK \l _Toc19947 (三)景区等级规模结构分析9HYPERLINK \l _Toc8590 五、陕西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11 HYPERLINK \l _Toc9797 (一)地理环境因素11HYPERLINK \l _Toc3120 (二)人文环境因素12HYPERLINK \l _Toc25965 六、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14HYPERLINK \l _Toc17191 七、结论与讨论15HYPERLINK \l _Toc3672 (一)研究结论15HYPERLINK \l _Toc23959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16HYPERLINK \l _Toc911 参考文献17HYPERLINK \l _Toc9209 谢辞 19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陕西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广大游客前来,旅游业逐渐的融入了陕西省的生产生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名胜区用途管制研究——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名胜区用途管制研究——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1研究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全要素管控规划,是各类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此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特定区域专项规划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编制应体现出国土空间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以及分类差别化用途管制的总体特征。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管制应与属地的总体规划在刚性管控要求、用途功能引导和精细准入规则等方面进行衔接,以充分落实总体规划的相关意图和管制要求,构建新时期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多层次、全过程的空间管制模式。

2政策及理论研究2.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土地用途管制是许多国家用来控制土地利用主体行为的一种制度,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1]。

在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耕地为重点的土地用途管制阶段、生态要素用途管制阶段、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阶段,以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阶段[2]。

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阶段,管制逻辑和要点产生了几个重要转变。

第一,在管制对象方面,由单一要素转向全域全要素。

既坚持对建设用地的强化管控,还需从系统性、整体性角度出发,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要素的控制[3]。

第二,在管制尺度方面,由地类管控转向空间管控。

即由土地用途管制中对于地块的平面管控,拓展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逐步建立,原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管制存在多重管控、管制措施与功能用途不适应、空间准入条件模糊等诸多问题,已难以适应全域全要素管控要求。

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风景名胜区应积极落实总规刚性管控要求,同时突出风景游憩等专项功能。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分级管控+分类管控+准入清单”的管制方法,形成兼具底线约束与激励引导、多层次、全过程的空间管制模式,以期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指导风景名胜区差异化、精细化管控。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风景名胜区;用途管制;准入清单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7.29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e spatial control of the original scenic area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multipl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compatibility of control measures and functional uses, and ambiguous spatial access conditions, which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ll-factor control in the whole area. As the special planning under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scenic area shoul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rigi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general plan, and highlight special functions, such as scenic recreation. Taking Lu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trol method of “hierarchical control + categorical control + admission checklist”, and forms a multi-level and whole-process spatial control mode with bottom-line constraints and incentive guidance, in order to guide the differentiated and refin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scenic area under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 em.Key word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cenic area; use control; admission checkli st作者简介:刘玉超(1987-),男,工程师。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在中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本文将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地域特色和游客流向,探讨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点。

一、空间布局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多样化的结构。

一方面,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大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地区,分布广泛、面积较大,包括山区、湖泊、村庄、农田等不同类型的景区。

乡村旅游地也呈现出集聚性和集约性的特点,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地聚集在某一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区域,比如杭州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等。

二、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地域特色丰富多样。

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有的是风景如画的山水田园,有的是古树参天的梯田风光,有的是蓝天白云下的湖泊风景;乡村旅游地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有的是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有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庙宇文化,有的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

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因其地域特色各具特色,也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三、游客流向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游客流向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地的距离影响着游客的选择,一般而言,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地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前来游览;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声誉也影响着游客的选择,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比如丽江古城、阳朔山水等;乡村旅游地的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优质的景区设施和热情的服务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乡村旅游地的宣传和推广也对游客流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和推广,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地域特色丰富多样,游客流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提升乡村旅游地的品质和形象,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ArcGIS的贵州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基于ArcGIS的贵州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基于ArcGIS的贵州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摘要: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

本研究以贵州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软件,探究了这些景区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首先,使用ArcGIS对贵州省的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进行了位置分布的可视化分析。

通过制作旅游景区的点密度分布图和热力图,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

研究发现,贵州省的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遵义、黔东南、黔西南和贵阳等地,而贵州省的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这种分布特点是由地理、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次,我们对贵州省的旅游景区进行了时间演变的研究。

通过ArcGIS的时间滑块工具,我们可以观察到旅游景区在时间上的扩展和分布变化。

研究表明,贵州省的旅游景区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增加,尤其是在2000年后迅速增长。

这与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贵州省旅游潜力的认可有关。

同时,贵州省的旅游景区还呈现出从东部向西南部扩展的趋势,这与交通条件改善、经济发展和黔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有关。

最后,我们对贵州省的旅游景区进行了空间结构的分析。

通过ArcGIS的空间自相关工具,我们可以研究景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和格局。

研究发现,贵州省的旅游景区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主要呈现出“点状集聚”和“线状集聚”两种模式。

这与旅游产品的特性、市场需求、交通便利性和政府政策以及区域特点有关。

综上所述,,系统地分析了贵州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

研究结果将对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及旅游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ArcGIS;贵州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研通过对贵州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我们发现旅游景区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增加,特别是在21世纪初迅速增长。

这与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贵州省旅游潜力的认可有关。

旅游景区_点_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_省略__以南京市旅游景区_点_系统为例_戴学军

旅游景区_点_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_省略__以南京市旅游景区_点_系统为例_戴学军
第 20 卷 第 5 期 2005 年 9 月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Vol.20 No.5 Sep.,2005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分形研究
—— —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
戴学军 1,丁登山 1,许志晖 1, 2,林 岚 1, 3
!!!!(! 1. 南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2.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政府,广东 惠州 516000; 3.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州 350007)
northern systems
系统,一是以主城区为主体、包括浦口大部和
代表性景点

RN
江宁北部的中部景点系统。在这个层次上的空
六合文庙


间结构研究以目前成型的景群或大景点为空
龙池

2.474 874
间取点的门槛,且用其代表意义景点作为空间
灵岩山雨花石剖面

4.518 481
上的点位来处理。通过上述的景区(点)的选
大泉湖
13
15.860 40
图上数字化而成,所有景点点位的数据均确
5期
戴学军等: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分形研究
709
实可靠。
表 2 南部景点系统聚集维数测算数据
3.2 随机聚集维数的测算和分析
Table 2 The determining data of aggregation dimension of the
根据上述聚集维数的实际测算方法,并
southern systems
根据景点系统演化规律且兼顾研究区域几何
代表性景色

RN

基于Voronoi图的我国5A级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Voronoi图的我国5A级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V o 1 . 3 1 No . 3 S e p . 2 01 3
基于 V o r o n o i 图 的我 国 5 A 级 景 区 空 间 结 构 研 究
彭泽群 , 宋鄂平 , 曾克 峰
(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 3 0 0 7 4 )
摘要: 通过 V o r o n o i 图对我 国 5 A级旅 游景区的空 间结构进行 了分析 , 结果表 明 , 我国5 A级旅游景 区 自2 0 0 7年 首度
第3 1卷第 3期 2 0 1 3年 9月
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N a t u r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5A— c l a s s s c e n i c s po t s i n Ch i n a h a v e b e e n o n t h e is r e f r o m 20 0 7 t o 2 01 3, t he g a t h e in r g d e re g e h a s be e n c e a s e l e s s l y e n ha n c e d a n d e x h i b i t s a t r e n d o f we s t e r n e x p a n s i o n. Ke y wo r d s: Vo r o n o i di a g r a m ;5 A—c l a s s s c e n i c s po t s;s p a t i a l s t uc r t u r e

基于点_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_徐清

基于点_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_徐清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6-1042-05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徐清(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阐述其空间优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2个中心、6个增长极、16个发展节点和2条发展主轴、4条扩展轴、3大乡村旅游组团(旅游地系统)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以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最佳结构,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点—轴系统;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宁波市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点—轴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于1984年提出并逐步完善的。

这里的“点”是各级中心地,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

“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集中在“点”上,而“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轴”也是“点”上社会经济要素向外扩散的路径(方向)。

这就是说,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以“点—轴”形式进行渐进式扩散[2]。

空间扩散是由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引起的,由于存在着“梯度”和“压力差”就会形成空间扩散,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均衡化,这就是“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3]。

以“点—轴系统”模式发展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便捷的联系,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进扩散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对于中小尺度的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背景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4,5]、旅游区空间布局[6-9]及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10-14]等。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景区(点)系统为例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景区(点)系统为例

万方数据28卷第1期戴学军等: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181性,显示出统计分形的特征。

分形是大自然的优化结构“…,分形体能够最有效地^据空间。

因此,本文试从空间关联维数的测算与分析来揭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几何特征。

2景区(点)系统空间关联维数的测算方法2.1关联维数的基本思路分形集合中每一个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都是由与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其它状态变量共同作用『f|i产生的“,为重构一个等价的状态空间,只要考虑其中一个状态变量的时问演化序列,然后按某种方法构建新维。

如果有一等间隔的时间序列:{*,,≈:,托,…,置,…},就町以用这个时间序列重构一个k维相空间。

方法是:首先取置(i=1,2,3,…,k)确定k维相空间中第一个点X.;然后取置+,(i=1,2,3,…,k)构造第二个点X:;…。

依次类推,就可以构造出k维相空间中的Ⅳ个点:Xl(91,X2(z2,X。

(X。

X+∥-,墨。

.)因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越近,其关联程度越高。

若给定一个值,对于k维空间中的Ⅳ个点,检查有多少个点对(X.,一)之问的距离lX。

~置l小于,把距离小于的点对数占总点对数N:的比例,记作C(r)。

则:c(r)=酽1∑|l=f(r—lx。

一再1)式中:H(z)为Heaviside跃阶荫数,即矾,={:黧这样,类似Hausdorff维数,定义关联维数为见=姆揣2.2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关联维数测算方法与地理意义根据上述关联维数的一般定义,考虑到对旅游景点系统的空间研究一般来说是在二维空间上的,故简化为:m)2矿1.兰胁一4u)式中:r为码尺(yardstick);dj为i、j两景点的欧氏距离即乌鸦距离(crowdistance)““,如果景点系统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则应具有标度不变性,即:C(Ar)o亡^。

C(r)C(,)∞广这里a=D即是分维,即为空间关联维数。

当r一0时,则有:Dlnr=lⅡC(r)对于关联维数的实际计算,首先计算出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得出乌鸦距离矩阵,然后算出C(r)值,改变r,得出一系列C(r)值,然后绘成(r,C(r))点对系列的双对数坐标图,采用最小二乘法就可得到关联维D的值。

基于POI_数据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四川省5A_级和4A_级景区为例

基于POI_数据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四川省5A_级和4A_级景区为例

【摘要】研究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优化旅游产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POI 数据,运用基尼系数、集中度指数、泰尔指数,对四川省5A 级和4A 级景区2012—2022年POI 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

结果表明:从2012—2022年,四川省景区基尼系数整体变大,景区的发展差距变大;人文类、自然类与全部景区的集中度均有波动,与人文类景区相比下,自然类景区和全部景区的集中度更为稳定;自然类景区POI 分布差异逐渐变大,人文类景区POI 分布差异先增大后减小,全部景区POI 分布差异存在波动,但整体呈现逐渐变大的态势。

【关键词】POI;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四川省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模式。

四川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正在稳步地复苏,2023年将努力推进文化旅游的深度整合,大力推动冰雪旅游、全域游览。

可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此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文化交流。

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密切相关,而明晰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特征有利于旅游景区规划建设。

国内学者对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研究多选择A 级景区,常常以省为空间范围,分析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包括河南省、浙江省、吉林省等旅游景区的研究;此外,也以城市群、流域为空间范围,研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等。

从研究对象看,一般选择1A 级及以上级别的旅游景区。

近年POI (兴趣点)等大数据的兴起,利用POI 对旅游景区的研究成为热点。

目前四川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与分布的研究,多以A 级景区为分类标准,也有以旅游资源为分类标准。

四川旅游资源丰裕,旅游景区可达性较好,吸引众多旅游者关注,成为旅游者搜索与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热点。

本文选择四川省5A 级和4A 级景区,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为自然景观类景区和人文景观类景区,利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获取的POI 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期望为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选择和当地对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一、概述古村落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评价显得愈发重要。

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

本文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评价,旨在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科学评价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通过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因素,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依据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量分析,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构建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进而对西递、宏村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1. 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与意义古村落作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这些村落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机会。

古村落的旅游资源还具有教育意义,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认识。

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这两个古村落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貌,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

西递、宏村的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建筑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古村落的旅游资源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作者:张洪石婷婷鲍涵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4期摘要:基于中国31个省(市、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熵值法,结合ArcGIS技术和Stata软件的使用,对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研究结论表明:1.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随机型且存在地理邻近性趋同的特点,十年间的最邻近点指数经历了先持续下降后稳步回升的发展阶段,反映了中国5A级旅游景区逐步从小范围集聚转为大范围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2.中国5A 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地区分布不均衡,人文类景区较自然类更为集中,考核指标、发展时序引发的循环累积效应是导致5A级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的根本原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对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有正向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研究对中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景区空间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凝聚—随机型作者简介:张洪,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旅游管理(E-mail:christine1121@)。

石婷婷,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旅游(安徽合肥[KG2]23060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团队项目“经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2014jxtd004);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关系视角下的安徽旅游业区域差异研究”(140205202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团化视角下安徽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研究”(ASKQ2017D13)中图分类号:59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4-0080-11一引言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ZW(]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第1期,第105—108页。

基于层次聚类算法的旅游景区分类研究

基于层次聚类算法的旅游景区分类研究

基于层次聚类算法的旅游景区分类研究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景区,人们对旅游景区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随着旅游景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景区种类的不断扩展,如何对旅游景区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归纳,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层次聚类算法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景区的分类问题。

一、层次聚类算法简介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相似性或距离测量的聚类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将一组样本聚合成一个或多个层次结构,以表示聚类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一个树形结构图。

层次聚类有两种方法:凝聚法和分裂法。

其中,凝聚法是从单个样本开始,逐渐合并成更大的聚类,直到生成一个大聚类;而分裂法则是从简单的聚类开始,逐渐分裂成更小的子聚类。

本文将使用凝聚法来进行旅游景区的分类。

二、基于层次聚类算法的旅游景区分类流程对于旅游景区的分类问题,在使用层次聚类算法时,一般有以下的步骤:1. 收集旅游景区的数据收集的数据包括旅游景区的名称、地理位置、门票价格、特色景点等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分类旅游景区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旅游网站等途径来获取。

2. 计算旅游景区的相似度在层次聚类算法中,需要计算样本之间的相似度。

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分类问题中,需要计算每一个旅游景区与其他景区的相似度。

常用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包括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3. 构建层次聚类的树形结构在计算相似度之后,可以使用层次聚类算法对旅游景区进行聚类,并生成树形结构图。

在将旅游景区按照规则划分成不同的聚类之后,可以通过树形结构图来直观地展示结果。

4. 定义旅游景区的分类在获得树形结构图之后,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旅游景区进行分类。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手动归纳或者自动聚类的方式进行。

手动归纳的方式需要基于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而自动聚类的方式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

三、可能影响旅游景区分类效果的因素在使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旅游景区分类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影响分类效果的因素:1. 数据的质量旅游景区的分类需要依靠大量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应当准确可靠。

中国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中国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三、结果与讨论
1、时空分布格局
通过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属 于集聚型,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四焦点、一团带” 的结构。其中,四个焦点分别是新疆的喀纳斯景区、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青海的 青海湖景区和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一条旅游带则沿着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由东 向西延伸,串联了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份的主要旅游景区。
2、外在动力
社会经济水平和交通等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重要外在动力。社会经济 水平的提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推动了A级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 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出行和景区的可达性,从而影响了A级旅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的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状态,且集聚程度具有先强后弱的演 变特征。省会城市和主要交通节点城市附近A级旅游景区的核密度较大。
2、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经济、旅游绩效、交通区位和地形地貌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的 主要因素。其中,人口经济因素对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这可能与 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以及景区的可达性有关。旅游绩效因素则反映了不 同景区的吸引力大小和游客满意度,对于提升景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交通区 位因素对于景区的可达性和游客流量具有关键影响。地形地貌因素则影响了景区 的自然特色和旅游体验,对于发展特色旅游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影响了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其中地形地貌和水文 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内生因素,社会经济水平和交通是重要的外推动力。 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各地需要深入挖掘当地自然 和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加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提高交 通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性,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乡村旅游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享受乡村风情,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对于其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景区分布、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承载能力分析以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一、景区分布中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以其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而著称。

这些景区的分布对于整个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地的景区分布应当注重在地理空间上的合理分布,避免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

过于集中的景区容易导致游客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过于分散则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力。

在景区的规划和布局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各个景区互相配合、相互辅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景区的主题和特色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些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景区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地的核心,带动周边的乡村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在景区的规划和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其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景区。

二、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是指各个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通便利程度。

连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和游客的出行体验。

对于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来说,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尤为重要。

良好的交通联系可以使得游客更加便捷地前往乡村旅游地,同时也有利于乡村景区的商品销售和物资运输。

在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提高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

乡村景区之间的连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乡村旅游地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可以考虑加强景区之间的联系,打造乡村旅游地的线路,使得游客可以便捷地游览多个景点,提升游客体验。

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报告—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报告—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2)经营管理。关于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方面,国内研究成果较多涉及景点经营权[34、35]、门票价格[36、37]、营销管理[38]、形象管理[39、40]、游客管理[41]等内容。王晨光通过实地观察,对泰山、三孔两景区目前在产品开发、产业合作以及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成因做了专题分析,并从规X发展模式与服务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对景区经营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42];许韶立等人探讨了景点是否建设索道以及建设前提[43];李美云则从产业角度,探讨了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过程和模式[44]。
2.1.1.3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
国外大部分学者使用问卷调查、访谈、、邮寄信件等方法进行研究,少数学者涉及层次分析法(AHP),与贝叶斯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旅游景点信息系统[13、14、16、21-25]。实证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遗产类景点[22、26]、主题公园[27]等,其他类景点较少涉及。
2.1.2 国内旅游景点研究进展
2.1.1.2 旅游景点管理研究
从近十几年来国外旅游景点研究的文献来看,对旅游景点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营销管理、价格管理、游客管理(包括游客容量和游客行为)等。
(1)营销管理。在旅游景点研究中,对营销问题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专题研究不多[9]。Cohen在探讨旅游购物时研究了旅游景点营销渠道的组成[12];Pavlovich在研究旅游目的地演进的过程中探讨了新西兰怀托摩洞(Waitomo Cave)营销网络的构建[13];McKerche研究了XX部分文化旅游景点得以流行的原因,发现营销是其关键因素之一[14]。
旅游景点往往具有复合性的特征,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找到一种可以明确地对每一处旅游景点进行归类的分类方法。但旅游景点数量多、差异大,出于研究和管理的需要对旅游景点进行分类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于是,分类问题成了旅游景点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9]。Wall根据旅游景点的空间特征,将其分为点状、线状、面状3种[10]。Gunn试图对短时间逗留和长时间逗留的景点加以区分;Inskeep赞同一种三分法,即分为自然景点、人文景点和特殊景点;Swarbrooke则在Inskeep的基础上将人文景点是否为旅游目的而建造分为两种[8]。Kim又将旅游文化景点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节日和音乐景点(Festival and Musical Attractions)、商业休闲公园(mercial Recreation Parks)、当地节日和集市(Local Festivals and Fairs)、知识/审美追求景点(Knowledge/Aesthetic Seeking Attractions)[11]。

区域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的开题报告

区域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的开题报告

区域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文化的普及,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川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遗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当前四川省的旅游景点尚未实现有效管理与优化,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未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规划和管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川省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互动,为景区的管理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四川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探究旅游景点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2.研究四川省旅游景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对景点之间的互动进行分析,建立景区系统的空间层级结构。

3.从景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和信息流动的角度,研究景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并提出合理的区域旅游景区整合和优化发展策略。

4.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管理经验和机制,提出适合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促进旅游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对于四川省区域旅游景区的管理和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为其他省市的景区系统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四川省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析,绘制旅游资源分布图和景区空间位置关系图,并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景区系统的空间层级结构模型,探究景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和互动关系。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将通过对四川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析,建立景区系统的空间层级结构,研究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互动,提出合理的区域旅游景区整合和优化发展策略,为四川省的旅游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省市的景区系统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聚集分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基于聚集分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基于聚集分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摘要]根据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模式,采用聚集分形方法对桂林市旅游景区在1973年、1997年和2007年的空间结构分组团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桂林市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符合聚集分形模式,其中,市区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点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阳朔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面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

而兴安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不符合聚集分形发展模式,表现出多中心共同发展特征。

研究对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指出桂林旅游发展格局现状和规划目标的差异。

研究同时发现,采用聚集维数单一指标来研究旅游目的地总体空间结构存在缺陷,与平均半径指标和生命周期方法联合使用更有效。

[关键词]聚集分形;聚集维数;空间结构;旅游景区1引言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桂林的旅游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旅游产品老化、竞争力不足、市场吸引力下降、旅游效益增长缓慢等问题。

多年来,众多的旅游研究者对桂林旅游业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对旅游生命周期的研究,指出桂林旅游业在经历了引入期、成长期后进入了成熟期阶段;(2)对桂林旅游形象的研究,认为桂林旅游旅游形象仍然应围绕“桂林山水”来进行构建;(3)对桂林旅游布局的研究,提出应充分发挥桂林的旅游影响力,构建以桂林为核心建设环城游憩带的设想,进而辐射桂林周边县市形成大桂林旅游圈;(4)对桂林旅游产品结构的研究,认为应结合桂林城市改造的契机发展城市旅游和会展旅游。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作为以自然景观为核心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认识桂林旅游发展格局现状,合理布局,成为桂林旅游业再上台阶的重要问题。

2 研究方法旅游地目的地发展变化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既有整体上的研究,也有对旅游地内部结构演化的研究。

巴特勒(Butler)提出了著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成为研究旅游地整体发展变化的经典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11-2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LQG1023)资助.作者简介:唐全华(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郑国璋(1965—),男,山西洪洞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及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第3期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Vol.28No.32014年9月Natural Science EditionSept.2014文章编号:1009-4490(2014)03-0099-05基于近邻点指数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初步分析———以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为例唐全华,郑国璋*(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间接反映区域旅游业布局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山西省4A(含5A )级旅游景区入手,采用旅游地理学的近邻点指数法研究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得出的结论为局部聚集、整体离散通过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扩散演化予以简单分析,提出了在空间扩散中应注意发挥积极近邻效应作用,避免恶性竞争,开发非替代性旅游资源等建议.关键词:近邻指数;空间分析;4A 级旅游景区;山西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山西省是我国的一个特色旅游省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旅游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距全国其他旅游强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原因是山西省的旅游发展方式并未得到根本转变,没有实现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的升级过程;旅游空间结构并没有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局部空间竞争激烈并呈现出负效应等问题.2001年 2011年底,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先后评定和批准了山西省20个4A 级和3个5A 级旅游景区,这些景区都是山西旅游资源的精华和代表.本文拟选取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为样本群,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角度作一初步分析.1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概述1.1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60年代,外国学者就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像德国学者Christaller 等人运用区位理论研究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结构的关系;美国学者Pearce 在研究旅游规划时,将空间系统按尺度区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等3个层次[1].我国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稍晚于西方国家,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也产生了较多成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旅游景区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组织形态及其动力演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等,比如郭来喜研究员对我国旅游资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划分,将全国分为9个一级旅游区,29个二级旅游区,149个三级旅游区[2],马勇等人以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和发展模式研究为例,分析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周围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大旅游圈构成要素、职能特点及其拓展空间功能结构的方案[3].在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及空间相互作用方面也有不俗的成果:吴必虎等对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进行了全国大范围的分析,重点以首批4A 级景区为例,运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为以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4].朱青晓从最简单的基本概念入手,界定了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并提出了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理论上的研究更加深入,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规划开发和布局优化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5].陈梅花等以大兰州滨河带为例,运用地理数学计量方法刻画了大兰州滨河带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了其空间演化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未来空间演化模式[6].这些研究无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例推演方面都为我国做了有益的探索.1.2研究内容旅游的两个主要组成要素是旅游客源地(主体)和旅游目的地(客体),针对这两个要素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研究内容.本文重点从后者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近邻点指数法进行测度,分析各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景区之间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扩散机制.1.3研究现状和意义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综合国内外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本文认为,目前大多数空间结构研究停留在对具体案例的实证探索上,概述描绘和归纳总结的较多,而运用地理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的较少.基于以上事实,本文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意义:从实践意义上讲,基于近邻指数的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空间分析,实质上是研究这些景区之间的地理分布情况,得出直观了解并进行深入分析,其结果不仅可以分析23个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还可以为其他山西旅游景区分布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从理论意义上讲,通过一定标准的样本数,运用地理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定量研究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弥补山西省在此方面研究的缺失,对山西省以后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提供借鉴及参考.2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的现状和旅游资源分析2.1山西省现有的4A (含5A )级旅游景区依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根据山西省各旅游景区的申报情况,截至2011年12月底,国家旅游局评定出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共23处,其中4A 级旅游景区20处,5A 级旅游景区3处,包括2011年7月由4A 级升为5A 级的晋城皇城相府旅游区.这些景区分布在全省各地,是山西省旅游资源的精华,是山西省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名片”.具体名录见表1.2.2山西省现有的4A (含5A )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分析及评价山西省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从尧帝建立都城尧都(现位于临汾市)至今,丰富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其中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已被国家和市场所认可,他们具有典型性,是山西省旅游资源中的优秀代表,其中5A 级包括皇城相府、五台山、云冈石窟3个景区;4A 级包括镇国寺、协同庆钱庄博物馆、城隍庙财神庙、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文庙学宫博物馆、日升昌票号博物馆、县衙博物馆、常家庄园、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恒山、大槐树寻祭祖园、普救寺、壶口瀑布、晋祠、解州关帝庙、永乐宫、尧庙华门、应县木塔、绵山20个景区.这些景区在旅游部门的规划与开发下,形成了太行山水游、佛教古建游、黄河文明游、红色经典游、晋商民俗游、寻根觅祖游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四大主题旅游区的格局.山西省的4A (含5A )级旅游景区中包括世界遗产地2处、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省级)4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省级)2处、森林公园(国家、省级)2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省级)7处、自然保护区(国家、省级)2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3处,其中一些景区兼有数种称谓,可见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在山西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中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它囊括的类型多样,且数量丰富,具有较强的类型效应和一定的指向性.从区域内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来看,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基本以同蒲铁路为轴,呈现包括太原在内的五个旅游发展较快地区为中心的局部聚集、整体离散的空间分布格局,景区多处于铁路、公路的干线上,交通的通达性好,除了壶口瀑布处在晋陕交界处地区,晋城皇城相府位于太焦铁路上,其余景区基·001·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本分布在同蒲铁路附近.表1山西省4A 级旅游景区名录Tab.1The list of 4as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景区名称所属地区经纬位置经度纬度评定年度备注皇城相府山西晋城112.3335.2920115A 五台山山西忻州113.3539.0120075A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113.0840.0720075A镇国寺山西平遥112.2737.282007协同庆钱庄博物馆山西平遥112.1837.202007城隍庙财神庙山西平遥112.1837.202007双林寺彩塑艺术馆山西平遥112.1337.172005文庙学宫博物馆山西平遥112.1937.202005日升昌票号博物馆山西平遥112.1837.202005县衙博物馆山西平遥112.1837.202005常家庄园山西榆次112.6337.542007乔家大院山西祁县112.1937.222002王家大院山西灵石111.5236.542002恒山山西浑源113.4339.402002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山西洪桐111.4136.162002普救寺山西永济110.1934.512002壶口瀑布山西吉县110.2836.022002晋祠山西太原112.2637.422001解州关帝庙山西运城110.5134.542005永乐宫山西芮城110.6934.722005尧庙华门山西临汾111.3136.052005绵山山西介休111.5836.532005应县木塔山西朔州113.1139.332007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本目录截至2011年12月底3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类型分析3.1运用近邻点指数法测度的原理及其特征在实际中,有些占有一定面积的地理事物,例如城镇、人口或旅游景点(区),呈片状、面状、甚至带状.但这些地理事物若表示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呈点状实体存在.而为了清楚地了解点状实体的分布状态,在地理学中运用最多的测度方法就是近邻点指数法,它比其他方法都较为准确.点状事物空间分布类型有均匀型、集中型和随机分散型[7].①均匀型的分布,每个实点与其周围相邻最近各实点的距离大致相等;②集中型的分布,各实点形成一组或一组以上的点群,点群内各点与其周围每个最近邻点距离很近,而与外围区域的各点距离很远;③随机型分布,介于集聚和分散之间.3.2结合近邻点指数法对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进行空间分析将23个4A (含5A )级旅游景区在大比例尺山西省行政地图上视为点状要素,利用近邻点指数法分析和研究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的区域分布特征,如图1所示.最邻近距离是取各点与其周边最近点之间距离和的平均值,它表示各点在空间范围内的相邻度[8].其理论上最邻近距离公式为r e =12槡N /A =12槡D(1)其中r e 为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N 为点状要素量值,A 为某区域面积量值,D 为点状要素分布密度量值.均匀型、随机型和集中型点状要素的最邻近距离值依次由高到低.而在实际测量中,最邻近距离往往不一定·101·第3期唐全华郑国璋:基于近邻点指数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初步分析都是均匀分布型,这时就有必要引入邻近距离指数R,它表示实际上与理论上的邻近距离之比,其公式为R=r -r e (2)如果R=1时,表示点状要素是随机分布的;如果当R>1,表示点状要素是均匀型的,且随数值增大越发均匀;如果R<1时,则表示点状要素是集中型的,且随数值减小越发凝聚.选取山西省23个4A (含5A )级旅游景区作为样本群,运用近邻指数法对其空间结构分布形态进行计算,具体数据计算过程如下[9]:首先,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图标识山西省23个重点景区的经度和纬度位置;其次,通过MAPGIS 将扫描后的山西省政区地图进行矢量化处理;第三步,在矢量化的地图上标注出23个景区的经度和纬度位置;第四步,利用邻近距离指数测算每个景区与其最邻近景区的距离,并求其平均值:r -=32.64km ;第五步,计算理论最邻近距离r e =1/2(23/156000)1/2=33.91km (山西省面积为156000km 2),得出R=0.96,R值为小于1,说明山西省23个4A (含5A )级旅游景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局部聚集型;R值接近于1则说明这种集中与地形平坦、通达性好的地区比相对较弱,整体上又呈现趋于离散的状态.4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扩散演化分析4.1逐步由空间集聚转向空间扩散的发展模式旅游空间集聚与旅游空间扩散在空间结构演变中是两种相反的趋势,它们相辅相成,同时进行,共同推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空间集聚促使地区增长极的形成,使资源、交通和基础设施流向增长极,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以太原、运城、晋中、大同、临汾为五个核心集聚区,这些地区以其快速发展的经济、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基础设施形成集聚效应和较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作为空间聚集的相反趋势,空间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必然要求.近些年来由于山西省长期以这五个集聚核心为增长点,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旅游环境容量下降,旅游地承载能力逐年加大,景区内环境破坏等问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必须加强集聚中心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以这些集聚中心为依托,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开发潜力大、资源独特性强的新兴旅游景点,形成互补的非替代资源.4.2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空间扩散演化分析4.2.1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紧密度分析通常条件下,景区的紧凑程度用紧密度来表示,一景区与周边景区的紧密度越高,说明它们的连接性和可进入性尚好,则这一区域形状就趋于紧凑,反之亦然.紧密度公式为[10]C =T /D(3)其中,T 表示与某区域相同面积圆的直径大小,D 为某区域中空间间隔最大的两点之间的距离.0≤C ≤1,当C =0时,圆直径是0,表示该区域为一条直线,当C =1时,圆直径为1,表示该区域为一个圆.当C 越接近于1时,表示该区域紧密度越高.前文结合近邻点指数法测度已得出山西省4A (含5A )级旅游景区呈现局部聚集、整体离散状态,故结合以上公式可推知:若想得出体现山西省旅游景区在空间扩散中的紧密结合,则应以r -/2=32.64/2=16.32km 为半径,以现有景点为圆心作圆.4.2.2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旅游景区空间扩散中产生的问题在旅游空间扩散中还常常遇到旅游景区独特性的问题.某旅游景区独特性强意味着该地域类型资源少,则吸引范围就大.当新兴旅游景区与现有旅游景区之间独特性大、共性小时,就形成非替代资源,产生正向效应.反之则抑制各自吸引力,产生负向效应.这种正负向效应是近邻效应的两个方面,相邻区域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取决于它们之间独特性与共性的所占比重大小,这种影响就叫做近邻效应.而为能更好地解释近邻效应,采用旅游引力模型来定量分析[11].T ij =GP i A jD b ij(4)其中,T ij 为客源地i 与目的地j 之间旅行次数的某种量度;P i 为客源地i 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度;·201·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A j 为目的地j 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 ij 为客源地i 与目的地j 之间的距离;G 、b 为经验参数.假设有两个旅游景区在同一地域内,距离基本可以忽略,若比较它们对同一客源地竞争情况,则代入上式可得.它们之间是否有竞争关系取决于各自吸引力的大小.5结论(1)对山西省23个4A (含5A )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可得,这些景区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以同蒲铁路线为轴,太原等五个地级市为集聚中心分布.今后应逐步形成由空间集聚向空间扩散的趋势.(2)注重对已形成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调整并优化升级,避免雷同建设,资源浪费;针对已形成旅游景区中出现的空间竞争激烈、旅游质量下降等问题应寻找多种解决方式.(3)积极寻找开发与已形成景区独特性大、共性小的非替代旅游景区,增强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发挥积极近邻效应,使景区得到良性发展.参考文献:[1]马中华,刘继斌.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 ].经济地理,2008,28(1):163 166.[2]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方略[J ].旅游调研,1995,(3):36 38.[3]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及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16(2):99 104.[4]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 级旅游区(点)为例[J ].人文地理,2003,18(1):1 5.[5]朱青晓.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56 60.[6]陈梅花,张欢欢,石培基.大兰州滨河带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195 200.[7]刘平,刘纪平,赵荣,等.近邻点指数法测度澜沧江流域居民地空间分布类型[J ].测绘通报,2007,(10):36 39.[8]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 级旅游区(点)为例[J ].人文地理,2003,18(1):1 5.[9]毛彦斌,贾文毓,张爱国.山西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初步分析[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0(3):84 87.[10]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99 103.[1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3 114.Analysis of Space Structure in ScenicSpots Based on the Neighbor Point Index———Taking the 4A (Including 5A )Scenic Spots in Sh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TANG Quan-hua ,ZHENG Guo-zha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Shanxi Normo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Shanxi ,China )Abstract :Space distribution traveling of scenic area indirect reflect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layout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4A (including 5A )level tourism scenic spot in Shanxi are studied based on neighbor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scenic spots is local accumulation and the overall dispersion.Through analysing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scenic spot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using neighbor active effect ,avoiding vicious competition and developing alternative tourism resources are proposed.Key words :Neighbor index ;Space analysis ;Shanxi ;4A level tourism scenic spot·301·第3期唐全华郑国璋:基于近邻点指数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